普陀山普济寺导游词介绍
普陀山导游词介绍5篇

普陀山导游词介绍5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以下是整理的普陀山导游词介绍5篇,欢迎阅读参考!普陀山导游词介绍(1)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当你们的导游,我叫陆雨莹,大家可以叫我陆导。
现在我们去游览普陀山,我首先介绍一下普陀山的概况。
普陀山是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与舟山沈家门是隔海相望。
还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海岛面积12.5平方公里。
在20XX年5月8日,被舟山市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在唐大中元年,有个梵僧来蔼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
唐咸通四年,日本和尚慧锷大师到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到了舟山的莲花洋,船触礁,他认为是观音菩萨不肯东渡,于是就把观音圣像留在普陀山的潮音洞侧奉,于是有了岛上的第一座寺庙----“不肯去观音”。
鼎盛时期,有三大寺庙,分布是普济禅寺,慧济禅寺,法雨寺,还有88座庵,4000多名僧侣,史称“震睇一佛国”。
说到普济禅寺我有个小故事。
有一年,乾隆皇帝微服私游到普陀山。
看到普济禅寺大门紧闭,就对看门的小和尚说:“你把大门打开。
”小和尚说:“不行,就是皇帝老儿来了,我也不开,这是本寺的规矩。
”乾隆回到北京下了一条死令,普陀山的大门永远不能开。
据说乾隆下旨后,这大门只开了一次呢!山上除了三大寺庙外,还有观音铜像,紫竹林,梵音洞,西天寻十二大景区,它们有险峻,有的幽幻,有的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岛上树木茂盛,古樟遍,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国”之称。
全山百种以上树木有66种,1221棵,其中有我国特有的珍惜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
各位游客,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自由活动观音,海天佛国,岛上有公交车往返大景点,下午四点我们在码头售票处集合。
普陀山最全导游词讲解

普陀山最全导游词讲解普陀山地质属古华夏褶皱带浙东沿海地带,形成于1亿5千万年前侏罗—白垩纪,燕山运动晚期的侵入花岗构成岩石基础。
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普陀山最全导游词讲解,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普陀山最全导游词讲解1亲爱的朋友,现在您来到的就是普陀山的最高处--佛顶山了。
这里又叫做菩萨顶,是信徒们顶礼膜拜的圣地,此外,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有时在这儿还可以欣赏到罕见的海市蜃楼和佛光景象,所以历来也有不上佛顶,等于未到普陀山的说法。
佛顶山上的慧济寺是普陀山最高的寺院,它雄踞山巅,倚天面海,仙云缭绕,风光壮阔,但因为建于山谷之间,占地面积有限,所以慧济寺的布局便以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为短轴线,向两侧作不完全对称地展开,左右殿堂、钟楼、厢房等建筑,均以游廊相接,加之中间的天井,便组成多个院落。
尤其是东院新建的汉白玉荷花池,雕栏玉砌,水亭曲桥,别有一番江南园林的风味。
慧济寺的主殿--大雄宝殿中,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和他的两位弟子阿难与迦叶。
在主殿中供奉佛祖,与普陀山中其他寺院主殿供奉观音菩萨不同。
原来啊,在山顶供奉佛祖而不是观音菩萨,暗示了佛祖至高无上的地位,即使在观音菩萨的道场,也是不能例外的。
大殿两侧的厢房里,塑有二十诸天,简单点讲呢,他们是佛教的护法神。
佛教认为,佛陀济世传播佛法之时,如果没有得力的护法人,则会佛道陨落,所以佛国中才有许多的护法天神存在。
他们都具有非凡的神通能力.可以帮助佛陀传法,也可以震慑那些危害佛法的人。
但是佛教的护法神可不仅仅是这二十诸天,而是一支庞大的队伍,这支队伍的名字叫做天龙八部,代表了八支部队,其中天部和龙部是最为重要的,而我们面前的二十诸天,就属于天部。
为了表示这些护法天神对佛祖的尊敬,他们的姿态都是往前倾斜15度的,除了普陀山慧济寺以外,塑有这二十诸天的寺庙还有杭州的灵隐寺、北京大慧寺、以及大同的华严寺等。
当然,作为观音菩萨道场普陀山的三大寺庙之一,慧济寺也有专门供奉观音菩萨的殿堂,叫做观音殿,与其他寺庙的观音殿不同,这儿除了供奉有一尊2.7米高的观音菩萨像以外,四壁还镶嵌着总共100多尊线刻观音像,汇集了唐、宋、元、明、清五朝名家的绘画杰作,这些珍贵的观音宝像石刻,也是慧济寺重要的文物珍品。
关于浙江普陀山的导游词范文5篇

关于浙江普陀山的导游词范文5篇浙江普陀山的导游词1亲爱的各位旅客:大家好!我们来到的地方是著名的普陀山。
普陀山是著名的观音道场,与五台山、峨眉山、九华山并成为佛教四大名山。
它位于浙江省东部,拥有“海佛天国”“南海圣境”之称。
大家在游览的时候不要乱扔垃圾哟!我们现在来到的是普陀山的第一大寺——普济寺。
它的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观音院”,嘿嘿,名字是不是很奇怪呢?但是,当您来到寺前肯定会奇怪地问:“寺庙的大门关着,是怎么回事呢?”这里就有一个故事:乾隆皇帝装作平民来普陀山游玩,晚上想进普济寺,要求把门的小和尚打开门,小和尚拒绝,他说:“国有国法,寺有寺规。
”乾隆没办法,自豪从旁边的侧门进去。
回宫以后,乾隆下了圣旨:从今以后,普济寺的大门不能打开。
就持续到了现在,只有国家领导来才能打开。
旅客们,现在我们来到了法雨寺,法雨寺是普陀山的第二大寺。
进入法雨寺,就可以看到九龙壁,九龙壁是用六七十块优质青石组成的,是一个了不得的工艺。
各位旅客,普陀山之旅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喜欢。
浙江普陀山的导游词2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
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
20__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常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从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
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遂有不肯去观音。
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
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普陀山普济禅寺导游词

普陀山普济禅寺导游词普陀山普济禅寺又名“前寺”,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普陀山三大寺之一,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普陀山普济禅寺导游词,欢迎参考!普陀山普济禅寺导游词1普济寺又名“前寺”,位于普陀山白华顶南、岭鹫峰下,是国务院确定的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其前身是有名的“不肯去观音院”。
唐大中年间(847-859年),日僧慧锷在五台山请得一尊观音像归国,遇狂风险浪阻隔,且有铁莲花围船,无法航行,只得上岸,与山民张氏在潮阴洞建此院供奉观音。
梁贞明年间(915-920年),由“不肯去观音院”扩大为寺。
宋朝先后改名为“五台圆光寺”与“宝陀观音寺”,香光始盛。
宋嘉定七年(1214年),皇帝御书“圆通宝殿”匾额,定为专供观音之寺院。
明洪武十九年(1421年)实行海禁,朱元璋命汤和进山烧殿毁佛;直至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才迎佛回山,重建寺院。
明孝宗嘉庆年间(1522-1566年),普陀山寺院再次被毁,宝陀观音寺也未能幸免。
明神宗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朝廷派太监张千来寺扩建宝陀观音寺于灵鹫峰下,并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寺院规模宏大,一时甲于东南。
清康熙八年(1669年),荷兰殖民者入侵普陀,该寺除大殿未毁外,其余均荡然无存。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修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并赐额“普济群灵”,始称“普济禅寺”。
雍正九年(1931年),扩建殿堂及用房,寺院因之规模宏大,前所未有。
普济寺山门是一个石牌坊,四柱三门,高约20米,柱上横眉雕刻有精致的云绫和石葫芦。
坊内北侧,树一石牌,上书“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
据传这是皇帝下达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菩萨崇敬。
普济寺前有一个广约15亩的莲池,名叫“海印池”,亦名“放生池”,建于明朝。
池上筑桥三座:中间一座桥面平阔,北接普济寺正门,南衔御碑亭。
亭系清雍正九年(1731年)建,中竖雍正所书丈六百御碑一方,高3米,宽1.5米。
碑文记载普陀山历史,碑额上雕龙栩栩如生,书法遒劲刚健,可谓双绝。
5篇介绍浙江普陀山的导游词范文

5篇介绍浙江普陀山的导游词范文普陀山地形呈菱形状,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形似苍龙卧海,面积近1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南北长8.6千米,东西宽约3.5千米,面积12.5平方千米,岸线长30千米。
中部佛顶山最高,海拔288.2米,向四面延伸,西为茶山,北为伏龙山,东为青鼓垒山,东南为锦屏山、莲台山、白华山,西南为梅岑山,主峰均在100至200米间,连绵起伏,如遨游东海之蛟龙,昂首欲腾。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5篇介绍浙江普陀山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5篇介绍浙江普陀山的导游词范文(一)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3平方公里,与舟山群岛的沈家门隔海相望。
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形似苍龙卧海。
2007年5月8日,舟山市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普陀山是全国著名的观音道常其宗教活动可溯于秦,从山上原始道教、到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
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遂有不肯去观音。
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
鼎盛时期,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日、六月十九观音得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四方信众聚缘佛国,普陀山烛火辉煌、香烟燎绕;诵经礼佛,通宵达旦,其盛况令人叹为观止。
每逢佛事,时有天象显祥,信众求拜,灵验屡现。
普济寺导游词

普陀山普济禅寺各位团友:大家好!现在我们去游览普济禅寺。
我首先介绍一下普陀山的概况。
普陀山地处浙江省东北部的莲花洋上,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与朱家尖、沈家门构成“普陀旅游金三角”,是舟山旅游资源的精华。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是鞭菱形,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4.3公里。
普陀山历史悠久,四千年前就有人居住。
春秋越王勾践时就是公元前497——465年期间,称“甬东”。
西汉成帝时,即公元前32——前7年间,由于普陀山洞穴多,水质好,气候适宜,药材丰富,炼丹家梅福由江西来山居洞炼丹,人称此山为“梅岑”。
唐大中元年,天竺(古印度)僧人来山燃指礼佛,传说在潮音洞曾亲睹观音现身。
五代梁贞明二年,即公元916年,日僧慧锷自五台山请得观音菩萨途径普陀山首创“不肯去观音院”。
宋、元时佛教发展很快。
普陀山成为僧侣绝弃尘俗的清静佛地,原有的佛教各宗也统一归于禅宗。
明万历三十三年即公元1605年,神宗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为名,始称普陀山。
明清两朝,普陀山佛教兴废交替,可谓普陀山佛教的全盛期。
遂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鼎盛时期山上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庵堂88座,茅篷128座,僧尼3000人,真可谓“有宅皆寺,遇人即僧”,不愧为“海天佛国”。
普济禅寺是全山219座寺院中最大的寺院,是山中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
又叫前寺,建筑面积为11400平方米。
寺前有石牌坊、御碑亭、海印池、湖心亭、多宝塔、万寿桥等等。
现在,请大家下车步行,迎面看到的是石牌坊。
这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高近20米,柱上横楣雕刻的云纹与石葫芦非常精致。
请看坊内北侧,有一石碑,上面写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
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大士的崇敬。
现在的步行道,既方便了游人,又保持幽静,更显出一派佛国的庄严氛围。
走过石牌坊就是御碑亭,上盖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
它位于普济寺正山门前,建于雍正9年,即公元1731年。
普陀山导游词介绍5篇

普陀山导游词介绍5篇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普陀山导游词介绍5篇,欢迎阅读参考!普陀山导游词介绍(1)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很荣幸能当你们的导游,我叫陆雨莹,大家可以叫我陆导。
现在我们去游览普陀山,我首先介绍一下普陀山的概况。
普陀山是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与舟山沈家门是隔海相望。
还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海岛面积12.5平方公里。
在2007年5月8日,被舟山市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普陀山以其神奇.神圣.神秘,成为驰誉中外的旅游胜地。
在唐大中元年,有个梵僧来蔼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著。
唐咸通四年,日本和尚慧锷大师到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到了舟山的莲花洋,船触礁,他认为是观音菩萨不肯东渡,于是就把观音圣像留在普陀山的潮音洞侧奉,于是有了岛上的第一座寺庙----“不肯去观音”。
鼎盛时期,有三大寺庙,分布是普济禅寺,慧济禅寺,法雨寺,还有88座庵,4000多名僧侣,史称“震睇一佛国”。
说到普济禅寺我有个小故事。
有一年,乾隆皇帝微服私游到普陀山。
看到普济禅寺大门紧闭,就对看门的小和尚说:“你把大门打开。
”小和尚说:“不行,就是皇帝老儿来了,我也不开,这是本寺的规矩。
”乾隆回到北京下了一条死令,普陀山的大门永远不能开。
据说乾隆下旨后,这大门只开了一次呢!山上除了三大寺庙外,还有观音铜像,紫竹林,梵音洞,西天寻十二大景区,它们有险峻,有的幽幻,有的奇特,给人以无限遐想。
岛上树木茂盛,古樟遍,鸟语花香素有“海岛植物国”之称。
全山百种以上树木有66种,1221棵,其中有我国特有的珍惜濒危物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的普陀鹅耳枥。
各位游客,接下来的时间请大家自由活动观音,海天佛国,岛上有公交车往返大景点,下午四点我们在码头售票处集合。
普济寺的导游词范文

普济寺是南京市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之一,建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寺庙位于江宁区普济山下,占地面积达100余亩,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普济寺主要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鼓楼等建筑组成。
山门高16米,宽21米,正面为朱红色,门上刻有“普济寺”三个大字。
门前有两座石狮子,显得十分雄壮威武。
天王殿是普济寺的第一殿,主要供奉佛教护法天王,建筑结构独特,气势宏伟。
大雄宝殿是普济寺的主殿,供奉佛祖释迦牟尼和药师佛等诸多佛像,是香客朝拜的主要场所。
藏经楼是普济寺的重要设施,内有大量佛经及古籍,是佛教文化的重要瑰宝。
钟楼、鼓楼则是寺内的两座古建筑,建于明代经历了修缮,是寺内的文化遗产。
除了寺庙建筑之外,普济寺内还有一些其他的建筑和设施,如观音堂、达摩堂、禅堂、菩萨殿等。
普济寺以其古老、神秘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佛学底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朝拜。
每年的佛诞节和半年祭都是香客朝拜的高峰期,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佛教信仰者,这也是南京市内最大的民间盛会之一。
普济寺是一座充满深厚文化底蕴的佛教寺庙,是南京市的重要文化遗产和精神瑰宝。
作为南京市内最大的佛教寺庙之一,它将继续传承佛教文化,并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陀山普济禅寺各位团友:大家好!现在我们去游览普济禅寺。
我首先介绍一下普陀山的概况。
普陀山地处浙江省东北部的莲花洋上,是舟山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与朱家尖、沈家门构成“普陀旅游金三角”,是舟山旅游资源的精华。
全岛面积12.5平方公里,是鞭菱形,南北长6.7公里,东西宽4.3公里。
普陀山历史悠久,四千年前就有人居住。
春秋越王勾践时就是公元前497——465年期间,称“甬东”。
西汉成帝时,即公元前32——前7年间,由于普陀山洞穴多,水质好,气候适宜,药材丰富,炼丹家梅福由江西来山居洞炼丹,人称此山为“梅岑”。
唐大中元年,天竺(古印度)僧人来山燃指礼佛,传说在潮音洞曾亲睹观音现身。
五代梁贞明二年,即公元916年,日僧慧锷自五台山请得观音菩萨途径普陀山首创“不肯去观音院”。
宋、元时佛教发展很快。
普陀山成为僧侣绝弃尘俗的清静佛地,原有的佛教各宗也统一归于禅宗。
明万历三十三年即公元1605年,神宗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为名,始称普陀山。
明清两朝,普陀山佛教兴废交替,可谓普陀山佛教的全盛期。
遂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鼎盛时期山上有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庵堂88座,茅篷128座,僧尼3000人,真可谓“有宅皆寺,遇人即僧”,不愧为“海天佛国”。
普济禅寺是全山219座寺院中最大的寺院,是山中供奉观音大士的主刹。
又叫前寺,建筑面积为11400平方米。
寺前有石牌坊、御碑亭、海印池、湖心亭、多宝塔、万寿桥等等。
现在,请大家下车步行,迎面看到的是石牌坊。
这是一座四柱三门的牌坊,高近20米,柱上横楣雕刻的云纹与石葫芦非常精致。
请看坊内北侧,有一石碑,上面写着“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
据说,这是皇帝立下的圣旨,过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观音大士的崇敬。
现在的步行道,既方便了游人,又保持幽静,更显出一派佛国的庄严氛围。
走过石牌坊就是御碑亭,上盖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
它位于普济寺正山门前,建于雍正9年,即公元1731年。
内竖汉白玉玉碑,高3米,宽1.5米,碑顶刻蟠龙,这是普陀山现存碑石中制作规格最高,石质最好的一块。
此碑刻于雍正12年,即公元1734年,碑文详载当年本山兴修情况。
真是书法精妙,石刻完美,可谓“双绝”。
现在,请大家环视莲花池。
各位团友,我们现已置身于普陀山十二景之一“莲池夜月”盛景之中。
该池古时称“海印池”,建于明朝,原来是僧众放生处,后因种植莲花又得名“莲花池”。
讲到这里,有人会问:“为什么寺前都要造放生池?”放生,本是我国历史上一种风俗习惯,后来与佛教的“慈悲”、“不杀生”等教义相融合,进而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佛事活动。
对此,有法师更深刻的开示说:信佛的不应该无辜杀生,应慈悲爱护众生。
不仅要求人类之间永久和平,也要求众生的和合相处。
反对杀生,提倡放生,暗含着使整个众生界成为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苦难的和平乐园。
一番话点出了小小放生池的内涵之广、意义之深。
请往前看,池心有亭榭卓立,八角上翘名“八角亭”,又名“湖心亭”。
石径环绕,构建精巧,亭水相映,颇具诗情画意,令人遐想。
再请大家朝东看,有一座石拱桥,叫“永寿桥”,高8米、宽7.5米,长40米,是明万历三十四年,即1606年所建。
桥柱上雕刻神态各异的小石师40只,精巧逼真。
往西看,有一座与永寿桥相呼应的小桥,名“瑶池桥”,四角装饰有龙头的图案,每逢下雨,龙嘴吐水,情趣盎然。
请各位朝东南看,有一石塔名“多宝塔”,被誉为普陀山“三宝”(杨枝观音碑,普陀鹅耳枥树)之一。
建于元顺帝元统三年,即公元1335年,是当时普陀山僧人孚中向南京的藩王宣让王募资建成,因此又名“太子塔”。
孚中名怀信,浙江奉化人,以勤俭简朴著称,为兴建名山道场,他多次外出云游募化。
塔旁原建有太子塔院,现被毁。
整座塔用太湖石砌成,方形五层,高18米,有台无檐。
基座平台的四个转角都饰有(虫离)首,张口作吐水壮;第二层用蟠龙绕柱,柱头饰有莲花,龙的体态雄健修长,形象生动,线条流畅。
每层塔的四面雕壶式门的佛龛,内供全跏跌坐式佛像,属于古代蒙古族统治者信仰的佛教密宗的造型,如观世音塑像体态妙若少女,神情凝妩媚,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
顶层的四角饰蕉叶山花,塔刹为仰莲宝瓶,意为佛报生的净土。
它是目前普陀山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
如此精致而有确切年代的石结构方塔,在浙江仅此一座,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过去,每到凌晨,人们常在太子塔院中闻听普济寺传来的钟声,形成“宝塔闻钟”的景观,这也是普陀山十二景之一。
在此。
也可清晰听到百步金沙的澎湃潮声,与悠扬的钟声相交融,颇能启人遐想,发人幽思。
讲到这里,有人会问:“寺院为什么要敲钟?”通俗地说,大钟是警人破迷的信号台,而且每天早晨、晚上要各撞108下。
当然,撞108下是有由来的。
对此持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凡撞钟一百零八声以应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之数。
”另一种意见是,因为众生界有108种烦恼,撞一下,解一个烦恼,常言道:“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
”这说明了为什么要听钟声的原故吧。
若大家亲身尝试一下,也许就更明了。
请看,前面就是普济禅寺。
此处三门并立,中为正山门,较高大,东为东山门,西为西山门。
三门即“三解脱门”,意为“空解脱,无相解脱,无愿解脱。
”三门分别叫“空门”、“无相门”、“无作门”。
又因为寺院多建于山林之中,也称“山门”。
其他地方所见到的山门也同此理。
它是佛界和俗界的分界线。
三门雄姿出现在僧俗众人面前,寓意进门之后,应该僧俗有别,要遵守寺规,不能喧哗吵闹,不要扰乱佛门清净。
现在,让我们步入寺内。
寺名的由来,过一会儿再向大家解释。
正山门紧闭着,大概有人会问:“正山门关着,我们怎么进寺内?”在回答这一问题前,我得讲一个故事:相传清乾隆皇帝夜游普陀山。
游至佛顶山,游兴起,忘了归程,返回时,寺院大门早已被关,要求开此门,却遭拒绝。
“国有国法,寺有寺规”。
乾隆虽是皇帝,也没有办法,只有遵守寺规,经东山门入门。
后来,乾隆皇帝回宫后,极为恼怒地下了道圣旨:从今以后,正山门不能开。
现在只有国家元首、寺院菩萨开光或方丈第一次进门才打开。
其实,正门为万寿亭,内竖明万历、清康熙、雍正三块御碑。
中间一块是康熙御碑,由石赑驮者。
相传石赑是龙的儿子,力大,好负重,曾负过海上仙山。
一座功德碑所以要它来背,是暗示人们:康熙皇帝功德无量,只有石赑才能驮得起这无量功德。
好,故事讲到这里,现在,让我们从乾隆皇帝走过的东山门入门。
各位团友,现在请大家在殿前停一下,让我先介绍一下普济寺的总体布局及本寺的历史。
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圆通宝殿、法堂;东轴线上为伽蓝殿、罗汉殿;西轴线上为罗汉殿,其间还有普门、文殊、普贤、地藏四个配殿。
堪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整个布局具有清朝宫殿式的风格。
如此这般排列有序,左右对称的院落群,可使信徒有秩序地、有层次地观赏全部寺院,以达到信仰的高潮。
请大家亲身体会这种意境。
下面再讲一下本寺的历史。
普陀山之所以成为举世闻名的佛国圣地,也与本寺的创建有关。
普济寺的兴衰起落,也就是普陀山的佛教史。
该寺是宋神宗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在原“不肯去观音院”基础上改建,朝廷赐名为“宝陀观音寺”。
明、清两朝,本寺经过三次兴废。
明洪武十九年,即公元1386年,倭寇骚扰海疆,普陀山寺殿僧徒、佛像被移至宁波栖心寺,就是现在的七塔寺,至明正德十年,即公元1515年由僧人募资修复。
明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3年,倭寇又犯沿海,又迁普陀山佛像于镇海招宝山,隆庆六年,即公元1572年起,再次兴复,朝廷拨金重修,赐名“护国永寿普陀禅寺”。
清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本寺被荷兰侵略者抢劫一空,僧众被迫第三次内迁。
康熙二十三年,海疆平静,僧众陆续回山。
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朝廷再次赐金重建,并赐额“普济群灵”。
从此,该寺始叫“普济禅寺”,一直沿用至今。
这就是寺名的由来。
经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扩建,寺院规模宏大,遂成现在的普济寺。
现在请到天王殿,正面可以看到殿中塑着一尊大腹便便、开口常笑、身穿金色袈裟的佛像,正在迎接着各位入内。
这尊像便是老幼皆知的弥勒像,人称“皆大欢喜”。
弥勒是梵语的音译,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既定继承人。
他出生于南天竺的一个婆罗门家庭。
先习婆罗门教,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于欲界六天中第四兜率天之内院。
在兜率天内院为弥勒净土,因此被尊其为“弥勒菩萨”。
弥勒经4000岁,相当于人间56.7亿年,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叫“补处菩萨”。
这是弥勒像的化身像。
相传,在我国梁朝时,奉化有一位和尚,名契此,号长汀子布袋师,形体宽胖,常挺着引人注目的大肚子,背着个口袋走于闹市之中,平常言语无常,乐乐呵呵。
他圆寂在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
弥勒佛一生功行都异乎常人,在临终时说了一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白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知。
”后来汉族寺院里都以这位布袋和尚的形象作为弥勒菩萨,供奉在三门口了。
有楹联曰:“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请看殿西侧,分别有四尊气宇昂然、形体魁梧、神态威武的佛像,相对而立,个个似我国古代的将军。
这就是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天王”,俗称“四大金刚”。
据印度佛教传说,在古代人类所住世界的中心有座须弥山,其山腰有一山名腱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护一天,掌管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的山河、森林、土地。
这就是四大天王的由来。
大家请看,东方持国天王,白身,持碧玉琵琶,是帝释天的主乐神;南方增长天王,青身,持有青光宝剑,相传他能令人“善根”增长;西方广目天王,红身,手绕缠龙,相传他能以“净眼”观察世界;北方多闻天王,绿身,右手撑混元珠伞,左手持银鼠,或左手持释伽牟尼佛宝塔,右手执三叉戟。
四天王各有一个从者91子和八大名将,辅佐四天王守护十方。
四天王各执一法器,分别象征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四天王的形象设计主要是受了我国《封神演义》的影响。
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进门拜弥勒,出门拜韦驮。
现在,立在大家面前的,形象高大,威武严肃的佛像,就是韦驮菩萨,为护法神。
关于韦驮的来历,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说他是印度婆罗门教所尊奉的天神,其威力无比,能战胜多种邪恶,使人间得到光明,他用的兵器是金刚杵。
另一说韦驮是南天王部下八位将军之一,居四天王部下32位将军之首。
因韦驮习修梵行,恒力持久,忠于职守,所以把他置于天王殿的背后,面朝全寺中心的主殿,即大雄宝殿、圆通宝殿,监视所有进出寺院的人。
相传释伽牟尼佛曾下法旨,布置韦驮的任务是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
后来,魔鬼偷走佛陀的佛牙,给韦驮发现,急起直追,追回了佛牙。
韦驮以此闻名,担当起保护佛塔的重任。
为了方便履行职责,一般将他的像塑建在山门背后。
东传中国后,寺院建筑格局有些变化,但韦驮菩萨像与弥勒佛像背靠而塑的传统格局,却依然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