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09课制作岩石标本盒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09课制作岩石标本盒教案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09课制作岩石标本盒教案教学设计第9课《制作岩石标本盒》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2课。

通过第8课的学习,学生已收集了各种岩石,并初步学习了观察和描述岩石表面特征的方法。

本课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制作岩石标本的活动,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岩石。

本课包括情景导入、活动1“我的岩石标本盒”、活动2“制作岩石‘身份证’”、实践“身边的石材”等四个教学环节。

本课以参观岩石博物馆的生活情景引起学生思考“能否将收集的岩石做成标本”,驱动学生探究制作岩石标本的方法。

活动1引导学生完成岩石标本盒的初步制作。

活动2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岩石的特征,制作岩石标本的标签。

“实践身边的石材”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身边石材,了解岩石在生活、生产中的广泛应用。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制作岩石标本盒活动,引导学生综合前面所学的关于岩石的知识和技能,进一步观察和描述更多的岩石。

本课是前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的应用和延伸,也为本单元后续课《岩石与矿物》《保护矿产资源》等课起铺垫作用。

二、学情分析制作岩石标本盒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件非常有趣的活动。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设计与制作能力,设计和制作岩石标本盒的任务,对他们来说难度不大。

但由于年龄特点,他们在做事情方面往往缺乏统筹意识,也经常出现考虑不周的现象,例如,容易忘记事先应将岩石洗干净、晾干备用,或在给盒子做收纳格子时不会考虑岩石的大小等问题。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前提醒和引导学生在制作岩石标本盒前,先做好周全的计划,以保证制作活动能顺利完成。

三、教学目标1.了解岩石标本标签的基本要素,并能尝试利用标本标签的形式描述岩石标本的信息。

2.能完成岩石标本盒的设计和制作。

3.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4.知道岩石在人们的生活中和生产上有广泛的应用。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为岩石标本制作“身份证”。

数学人教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_第09课时_解方程(三)》(教案)

数学人教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_第09课时_解方程(三)》(教案)

数学人教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_第09课时_解方程(三)》(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数学课程,主要讲解解方程(三)的相关知识。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基础知识。

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学会用不同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对于方程的概念和解法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仍需要通过实例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进一步掌握解方程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克服困难的意志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学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和实例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例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课件、例题、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相关知识,了解方程的解的含义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如方程的概念、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

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回顾所学知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板书,呈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解方程(三)的相关知识。

学生进行观察和理解,掌握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解方程(三)的练习题,学生进行独立解答。

09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九章)

09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九章)
1.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是指在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以预见的未来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 土地资源的特征:①稀缺性;②恒久性;③不动性和区域差异性。
第一节 概述
一、土地
2. 土地权属
➢ 目前我国主要有两种权属,即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 ➢ 土地所有权也有两种,即国家土地所有权、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 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在我国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乡(镇)集体所有土地;二
第一节 概述
二、土地评价
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从社会经济的角度衡量一定地区 土地的各种组成要素和基本条件的特点,对土地质量、潜力及适 宜用途比较鉴别,确定最有利的用途。
土地分等定级就是对土地质量的评定。在城镇又简称土地评 价。
第一节 概述
三、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是指以土地为对象,根据土地资源的特性和功能, 围绕一定的目的,对土地进行干预,以获得物品和服务的经济活 动过程。
第一节 概述
➢ 集体土地使用权分为三类:承包农用土地使用权、入股(或作价)土地使用 权、租赁土地使用权。
➢ 目前我国主要有两种权属,即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
➢ 土地所有权也有两种,即国家土地所有权、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 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在我国有三种基本形式:一是乡(镇)集体所有土地;二 是村农民集体所有土地;三是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 有土地。
➢ (5)草原载畜量:指每平方千米草原所放养牲畜的头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各类牲畜头数一般将各类牲畜换算成绵羊单位或黄牛单位(头)来计算。
第一节 概述
➢ (6)建筑密度:指在一定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的基底面积与用地面 积之比。建筑基底面积是指首层平面占用的面积,以墙脚外围的散水线为 界进行计算。用地面积指建筑或建筑群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包括室外工 程(如绿地、道路、停车场等)的面积。

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半导体的基本知识

1-1半导体的基本知识课 题:半导体基本知识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半导体的导电特性; 2、掌握PN 结及其单向导电性。

教学重点、难点:1、PN 结形成的过程;(难点) 2、PN 结的单向导电性。

(重点) 授 课 方 法:多媒体课件讲授,提纲及重点板书。

授 课 提 纲:教 学 内 容: 组织教学准备教学材料,清点学生人数。

(课前2分钟) 引入新课半导体器件是用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电子器件。

常用的半导体器件有二极管、三极管、场效应晶体管等。

半导体器件是构成各种电子电路最基本的元件。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先从半导体的基本知识开始,介绍常用的半导体器件。

要求大家本征半导体的特点,掌握PN 结的形成及单向导电性。

(2分钟) 进入新课第一章 常用半导体器件§1-1 半导体的基本知识【板书】一、什么是半导体【板书】1、物质按导电能力的分类【标题板书+内容多媒体】(8分钟)自然界中的物质按其导电能力可以分为三大类: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

物质的导电特性取决于原子结构。

⑴导体:一般为低价元素,如铜、铁、铝等金属,其最外层电子受原子核的束缚力很小,因而极易挣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

因此在外电场作用下,这些电子产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呈现出较好的导电特性。

⑵绝缘体:高价元素(如惰性气体)和高分子物质(如橡胶,塑料)最外层电子受原子核的束缚力很强,极不易摆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所以其导电性极差, 可作为绝缘材料。

⑶半导体:半导体材料最外层电子既不像导体那样极易摆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也不像绝缘体那样被原子核束缚得那么紧,因此,半导体的导电特性介于二者之间。

半导体有硅(Si)、锗(Ge)和砷化镓(GaAs)及金属的氧化物和硫化物。

最常用的是硅和锗。

2、半导体的特点【标题板书+内容多媒体】(5分钟)半导体之所以被用来制造电子元器件,不是在于它的导电能力处于导体与绝缘体之间,而是由于它的导电能力在外界某种因素作用下发生显著的变化,这种特点表现如下:⑴半导体的电导率可以因为加入杂质而发生显著的变化。

小学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第09册教案

小学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第09册教案

小学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第09册教案的学习笔记【第一章:故事阅读】一、教学目标1.通过故事的阅读,使学生能够了解故事中的主题、情节、角色以及相关词汇。

2.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积累词汇,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故事的理解和分析。

2.词汇的积累和运用。

3.学生对故事内容的评价和表达。

三、教学难点1.如何完整地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情节。

2.如何使用所学的词汇,以及如何表达自由的观点。

四、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朗读一篇故事或者出示一张图片,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教师示范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将课文中的生词、重点词汇和练习题等强调一下,让学生先有一个预览。

3.故事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边阅读边做标记、标注,以此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故事的分析在学生阅读完故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的阅读与感性认识结合,就故事中的主题和情节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5.词汇积累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生词的词性、词义,然后通过练习或者词语游戏等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6.自由表达通过让学生发表自我观点、讲述故事的感受和理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五、教学建议1.对于一些故事,教师可以在讲述故事前先询问学生,看看他们能否从图片中猜测出故事中的主题和情节。

2.在词语积累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把所学的词汇用在日常生活中,以便更好地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3.在练习环节,教师可以安排一些活动,比如故事大串联,让学生互相录下自己讲的故事,以便监督和提高学生自我表达的能力。

六、教学评估1.教师可以通过作业、小测或者小组讨论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

2.教师可以关注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的改变,以便更好地了解教学效果。

3.对于有语言障碍或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单独辅导、小组化分组或者特殊课程等方式,提供额外的帮助和支持。

七、教学总结小学语文综合能力提升第09册教案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故事阅读、词汇积累和自由表达等,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主题和情节,建立合适的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024年电工电子技术教案09模块九数字电路

2024年电工电子技术教案09模块九数字电路

2024年电工电子技术教案09模块九数字电路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电工电子技术》教材的第九模块——数字电路。

详细内容包括:第一章数字电路基础,涵盖逻辑门电路、逻辑函数及其化简方法;第二章组合逻辑电路,介绍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等组合逻辑电路的原理与应用;第三章时序逻辑电路,重点讲解触发器、计数器等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设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逻辑门电路的种类及功能。

2. 学会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其化简,能运用这些方法分析组合逻辑电路。

3. 掌握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学会触发器、计数器等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化简,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重点:逻辑门电路的功能、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组合逻辑电路与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与设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电路图示、实验演示设备。

2. 学具:电工电子实验箱、逻辑门电路模块、组合逻辑电路模块、时序逻辑电路模块。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数字电路产品,让学生了解数字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1) 介绍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逻辑门电路的种类及功能。

2) 讲解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其化简,通过例题进行解析。

3) 分析组合逻辑电路的原理,以编码器、译码器为例,讲解其工作原理及应用。

4) 介绍时序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以触发器、计数器为例,讲解其设计与应用。

3. 实践操作:1) 学生分组进行组合逻辑电路的设计与搭建,验证理论知识。

2) 学生分组进行时序逻辑电路的设计与搭建,观察并分析电路的工作过程。

4.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逻辑门电路的种类及功能2. 逻辑函数的表示方法及其化简3. 组合逻辑电路的原理及实例4. 时序逻辑电路的原理及实例5. 随堂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请简述逻辑门电路的种类及功能。

教案09:四舍五入法

教案09:四舍五入法

四舍五入法【教学内容】小学数学第七册P18、19,四舍五入法【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利用数射线写出与已知数相邻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2、会找出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

3、结合生活实际,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把一个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过程与方法:体会数学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用观察、迁移的方法探究总结数学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实践活动,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1、写出与已知数相邻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2、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会找出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2、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需五入且连续进位的情况下,正确求出这个数的近似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说说524、584相邻的整百数各是多少?又最接近哪个整百数?为什么?2、说说5010、8709相邻的整千数各是多少?又最接近哪个整千数?为什么?3、引出课题:凑整(板书)[本部分主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通过学生对相邻的整百数、整千数以及最接近的整百整千数的复习,目的是实现知识的迁移,为学习整万数、整十万、整百万数的凑整奠定基础。

让学生感受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凑整(一)相邻的整万数。

1、写出与a、b、c、d相邻的整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万数上画“√”。

(1)写一写:它们分别接近哪两个整万数?并写出相应的整万数。

(2)说一说:它们分别最接近哪个整万数?你是怎么想的?2、写出与下列各数相邻的整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万数上画“√”。

(1)试写出与24975相邻的整万数。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找到与它最接近的整万数?(3)写一写:与325841 、7893201相邻的整万数。

(4)引导学生归纳:如何找出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5)口答:说出与下列数最接近的整万数,并说明理由。

第0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精编教案(含板书设计和反思)

第0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精编教案(含板书设计和反思)

第9课列宁与十月革命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十月革命前的俄国(二月革命及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战争政策)、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等;了解《和平法令》及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通过对十月革命爆发原因和历史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分析临时政府的政权性质,体会历史定性分析法;从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等方面分析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举措,培养学生从多角度探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十月革命的胜利迎来了新时代的曙光;引导学生学习列宁的革命首创精神,认识领袖人物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重要作用【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和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俄罗斯莫斯科,人们参加纪念十月革命100周年游行活动2017年11月7日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纪念日。

十月革命的发生地——俄罗斯在这一天组织了多场社会活动,纪念这一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重要日子。

并在圣彼得堡的涅瓦河畔的彼得保罗要塞进行礼炮齐射,以重现百年前该要塞开炮向“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起义信号的历史。

100年前俄国十月革命是怎样爆发的?这场革命有何影响?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十月革命发生的原因1.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俄国的影响,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十月革命爆发之间的关系。

材料展示:1913年俄国的钢产量只及美国的1/11,德国的1/8;石油产量只及美国的27.1%;人均工业产量,俄国分别为德国、英国的1/13和1/14,不到美国的1/21;俄国的人均收入只及美国的1/7,英国的1/5。

1914—1917年,俄国有1500多万人应征入伍,大量的未成年人和妇女被赶进了工厂,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

至1917年,俄国约有150万人死于战争,400多万人伤残。

时间罢工资料参加人数1914.8—12月68次 3.5万1915 1000次54万1916 1500次100万1917.3.8 事件20多万工人、士兵设问: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表格中1917年3月8日发生了什么事件?该事件后俄国出现了怎样的政治局面?提示:(1)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带来巨大伤亡;人民反战罢工、游行不断;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依然很落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6.626 10 34 kg m 2 s -1 12 10 10 m 1 200 pm mv 9.1 10 -31 kg 5.9 10 5 m s -1
6.626 10 34 kg m 2 s -1 ⑵ 6.6 10 24 m 1.0 10-8 kg 1.0 10 -2 m s -1
第二节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解释 一、波函数及三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3. 电子云(electron cloud) 图形a是基态氢原子|ψ|2的立体图,b是剖面图。 黑色深的地方概率密度大,浅的地方概率密度 小。概率密度的几何图形俗称电子云图。
a
b
第二节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解释
一、波函数及三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4. Bohr 的氢原子模型
① 电子沿固定轨道绕核运动, 不吸收也不辐射能量,称为 定态。轨道能量称为能级。
E
R n
2
13.6
1 n
2
(eV)
请观看“Bohr”动画
主量子数n=1, 2, 3,…。
n =1时能量最低,为基态,
其它能量较高的状态都称 为激发态。
第一节 量子力学基础及核外电子运动特性 一、氢光谱和氢原子的Bohr模型
第一节 量子力学基础及核外电子运动特性
二、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3. Davisson和Germer实验
1927年,美国物理学家Davisson C和 Germer L用电子束代替X射线,用镍晶体薄层 作为光栅进行衍射实验,得到与X射线衍射类 似的图像,证实了电子的波动性。
第一节 量子力学基础及核外电子运动特性
1. 波函数ψ (wave function)
原子中电子具有波动性,奥地利物理学家 Schrö dinger导出Schrö dinger方程,方程的解是 波函数ψ ,用来描述电子的运动状态。
2. |ψ |2的意义
ψ本身物理意义并不明确,但|ψ |2却有明确 的物理意义。表示在原子核外空间某点处电子 出现的概率密度(probability density),即在 该点处单位体积中电子出现的概率。
5. 主量子数(principal quantum number)
• 符号 n,可以取任意正整数值,即 n = 1,2,3,… • 它是决定电子能量的主要因素。氢原子只有一 个电子,能量只由n决定 2 Z E 13.6 2 (eV) n 多电子原子存在电子间排斥,能量还取决于 l。
第二节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解释 一、波函数及三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 • • 合理的波函数ψ必须满足一些整数条件,否则ψ 将为零, |ψ |2也为零,即空间没有电子出现。 这些整数条件分是n、l、m,称为量子数 (quantum number) 。 n、l 和 m 这三个量子数的取值一定时,就确定 了一个原子轨道,即波函数ψn,l,m。
第二节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解释 一、波函数及三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第二节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解释 一、波函数及三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7. 磁量子数(magnetic quantum number)
• 符号 m ,可以取 –l 到 +l 的 2l+1个值,即 m = 0、±1、±2,…,±l • 它决定原子轨道的空间取向。 l 亚层共有 2l+1 个不同空间伸展方向的原子轨道。例如 l =1时, m = 0、±1,p轨道有三种取向,或 l 亚层有3 个p轨道。 • 相同能级的轨道能量相等,称为简并轨道或等 价轨道(equivalent orbital)。
第一节 量子力学基础及核外电子运动特性
一、氢光谱和氢原子的Bohr模型 3. 氢光谱的波长规律
1 ~ 1 RH 2 2 n n2 1 1
式中,λ是波长,n为正整数,且n2大于n1。
~ 7 1 RH 量子力学基础及核外电子运动特性 一、氢光谱和氢原子的Bohr模型
例 (1) n = 3的原子轨道可有哪些轨道角动量量子数和磁 量子数?该电子层有多少原子轨道? (2) Na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处于3s亚层,试用n、l、 m 、 ms量子数来描述它的运动状态。 (1) 当 n = 3,l = 0,1,2; 当 l = 0,m = 0; 当 l = 1,m = -1,0,+1; 当 l = 2,l = -2,-1,0,+1,+2; 共有9个原子轨道。 (2) 3s亚层的n = 3、l = 0、m = 0,电子的运动状态可表 示为3,0,0,+1/2(或- 1/2 )。
二、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2. de Broglie关系式(de Broglie relation)
法国物理学家de Broglie 类比光的波粒二象性, 指出微观粒子如电子、原子等,都具有波动性, 并导出了其关系式: h h p m p为粒子的动量,m为质量,υ为速度;λ为粒子 波波长。 微观粒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通过普朗克常量h联 系和统一起来。
量子数组合和原子轨道数
轨道角动 主量子 量量子数 数n l
0 1
磁量子 数m
0 0 ±1 0 ±1 ±2
波函数ψ
ψ3s ψ3pz ψ3px ψ3py ψ3dz2 ψ3dxz ψ3dyz ψ3dxy ψ3dx2-y2
同层轨 道数 (n2)
容纳电 子数 (2n2)
3
2
9
18
第二节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解释
二、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4. 电子波是概率波(probability wave)
电子波是统计性的。让电子穿越晶体,每 次到达底片的位置是随机的,多次重复以后, 底片某个位置上电子到达的概率就显现出来。
第一节 量子力学基础及核外电子运动特性
例 电子质量m = 9.1×10-31kg,在1V电压下的速度为 5.9×105 m·-1,h=6.626×10-34 J· ,电子波的波长是多 s s 少?⑵ 质量1.0×10-8kg的沙粒以1.0×10-2 m·-1速度运动, s 波长是多少? ⑴ h = 6.626×10-34kg· 2·-1;根据德布罗意关系式 m s

宏观物体质量大,波长小,难以察觉,仅表现粒子性。 微观粒子的德布罗意波长不可忽略。
第一节 量子力学基础及核外电子运动特性
三、不确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
Heisenberg指出,无法同时确定微观粒子 的位置和动量: △x · x≥h/4π △p △x为粒子在x方向的位置误差,△px为动量在x 方向的误差。由于h是极小的量,所以△x越小, △px越大,反之亦然。测不准原理是粒子波动 性的结果,意味着微观粒子运动不存在既确定 位置又有确定速度的运动轨迹。
一、波函数及三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6. 轨道角动量量子数(orbital angular
momentum quantum number)
• 符号 l ,它只能取小于 n 的正整数和零 l = 0、1、2、3 … (n – 1),共可取n个值 • 它决定原子轨道的形状。
第二节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解释 一、波函数及三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4. Bohr 的氢原子模型
②原子由一种定态(能级E1)跃迁到另一 种定态(能级E2)。 跃迁所吸收或辐射光子的能量等于 跃迁前后能级的能量差:
ΔE = hν = | E2 –E1 |
普朗克常量 h = 6.626×10-34 J· s, ν是光子频率。
第一节 量子力学基础及核外电子运动特性 一、氢光谱和氢原子的Bohr模型 4. Bohr 的氢原子模型
第二节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解释 一、波函数及三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量子数组合和原子轨道数
主量子 数n 1 轨道角 动量量 子数l 0 磁量子 数m 0 波函数ψ ψ1s 同层轨 道数 (n2) 1 容纳电 子数 (2n2) 2
0
2 1
0
0 ±1
ψ2s
ψ2p ψ2p ψ2p
z x
4
y
8
第二节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解释 一、波函数及三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
内容提要
3. 多电子原子的结构
① 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② 电子的自旋 ③ 原子的电子组态
4.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性质的周期性
① 原子的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 ②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内容提要
5. 元素和人体健康
① 人体必需元素及其生物功能简介 ② 环境污染中对人体有害的元素
教学基本要求
1. 掌握四个量子数的取值限制和它们的物理意义, 量子数组合和轨道数的关系;原子轨道、电子云 的角度分布;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遵守的三条 规律(Pauli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Hund规 则)。 2. 熟悉波函数ψ,概率密度|ψ|2,电子云;多电子原 子的近似能级;原子的电子组态与元素周期表。 3. 了解氢原子的Bohr模型;电子的波粒二象性,测 不准原理;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元素性质的周期 性变化规律;元素和人体健康。
第一节 量子力学基础及核外电子运动特性
一、氢光谱和氢原子的Bohr模型
1. Rutherford的原子有核模型(nuclear model)
第一节 量子力学基础及核外电子运动特性
一、氢光谱和氢原子的Bohr模型
2. 氢原子的线状光谱(line spectrum)
白光散射时,观察到可见光区 的连续光谱,但H原子受激发 射所得光谱却是不连续的线状 光谱,在可见光区有四条谱线。
基础化学
1
第九章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Atomic Structure and Periodic Properties of Elements
内容提要
1. 量子力学基础及核外电子运动特性
① 氢光谱和氢原子的Bohr模型 ② 电子的波粒二象性 ③ 不确定原理
2. 氢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