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北京市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答案在最后)2024年4月班级姓名考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提示:试卷答案请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在答题卡上,选择题用2B 铅笔作答,其他试题用黑色签字笔作答。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阅读是伟大的文化发明,但文字出现的历史非常短暂,人类尚不足以进化出一个先天的“阅读脑”。
这意味着,我们无法仅依靠遗传获得阅读技能。
我们之所以能够完成从“非阅读脑”到“阅读脑”的转变,既有赖于先天的大脑特性,又有赖于后天的阅读训练。
虽然人类没有进化出“阅读脑”,但先天拥有“口语脑”。
口语是人类自然习得的本能。
通过遗传,每一个准备接受阅读训练的个体已经具备了从语音通达语义的口语加工脑区和环路。
这些加工口语的脑区与环路即是“阅读脑”形成的开端。
从出生到死亡,人类的大脑并非一成不变,你可以把大脑想象成一台持续更新的机器,始终处于调整变化中。
这种能够不停“重组”的特性被称为“脑的神经可塑性”。
后天的阅读训练,有针对性地促成了先天脑的重组,其中最重要的改变当属视觉词形区的出现。
法国认知神经科学家斯坦尼斯拉斯•德阿纳比较了无阅读能力(文盲)和有阅读能力的两组成年人,发现在阅读任务中,有阅读能力组的左脑梭状回(即视觉词形区)在观看文字时的活跃强度要高于观看人脸、房屋等其他视觉刺激时的活跃强度;而文盲组,相应的脑区未发现异常活跃现象。
这一发现首次直接证明了阅读训练对脑区功能的塑造作用。
除此之外,阅读还会“改写”大脑的灰质和白质结构。
一项追踪研究发现,与刚入学时相比,儿童在二年级时,左半球的顶下小叶、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的灰质体积有所减小,推测是阅读训练引发了相关脑区神经突触的修剪过程,使这些脑区变得更加精简高效。
另一项研究发现,8-10岁儿童在接受100小时的阅读训练后,白质纤维束的走向一致性显著增强,意味着不同脑区之间的信息传输能力有所提高。
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六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广州市第六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答案】D【解析】“后人对‘差序格局’的解读,既忽略了涉及的等级制,也忽略了差序人格"说法错误。
材料二第4段原文为“后人在解读和运用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时,不仅忽略了他所涉及的等级制方面;更重要的是,多数人还忽略了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从中可知,“忽略"的主体是“多数人”,“忽略"的对象是“差序格局对于人格的影响”,而不是“差序人格"。
2.【答案】C【解析】“儒家思想在维持差序格局关系中处于核心地位”无中生有。
引用“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一名言是为了论述“公”“私"关系的二重性。
3.【答案】A【解析】关于“差序格局”呈现出的动态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关系的伸缩性;二是“公"私”关系的二重性;三是价值标准的相对性。
A项只谈对父母孝,不能体现动态性特征。
B 项体现了社会关系的伸缩性。
C项体现了价值标准的相对性。
D项体现了“公"私”关系的二重性。
4.①比喻论证,用“石子"比喻“己”,用“水波纹"比喻差序格局。
②引用论证,引用费孝通的观点反驳有些学者的观点。
③举例论证,举血缘和地缘的例子论述社会架格的不变。
举《中庸》为例,论述“伦”的不变。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5.①体现了传统社会的社会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层层推出去的“差"。
刘姥姥与贾府沾亲带故,在贾府辉煌时也可以上门“攀亲”求助。
②体现了差序格局纵向的刚性的等级化的“序"。
刘姥姥身份地位远低于贾府的管理者凤姐,上下尊卑等级分明,于是行礼问安。
③体现了富有弹性的“差序人格”。
刘姥姥对女婿教训开导,对凤姐却毕恭毕敬。
(每点2分)【答案】B【解析】“对老街吃客挑剔与蛮横的讽刺"错误。
作者讲述吃客的故事意在说明吃客对吃的挑剔和讲究。
高一上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都正确的一项是:A. 蹉跎岁月(tuó)恣意妄为(zì)B. 雕梁画栋(diāo)震耳欲聋(zhèn)C. 沧海桑田(cāng)比比皆是(bǐ)D. 美轮美奂(lún)荡然无存(dàng)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成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优异,全靠老师的辛勤教导。
B.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C. 他虽然学习很努力,但是成绩却一直上不去。
D. 这个问题非常复杂,需要我们仔细研究才能解决。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文章如行云流水,读起来让人赏心悦目。
B. 在这次比赛中,他发挥得淋漓尽致,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C. 她的能力确实出类拔萃,是我们团队的中坚力量。
D. 他的演讲激情澎湃,令人热血沸腾。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昨天去了北京,明天又要去上海。
”B. “这个月我挣了三千元,还欠了五千元。
”C. “我想去图书馆,你呢?”D. “这个问题很重要,我们一定要认真对待。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她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比喻)B. “他的眼睛像鹰一样锐利。
”(拟人)C. “他的话像一把锋利的剑,刺痛了我的心。
”(比喻)D. “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
”(夸张)6.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是我们班最优秀的学生。
”改句:“我们班最优秀的学生是他。
”(主动句改为被动句) B. 原句:“他的成绩提高了。
”改句:“他的成绩被提高了。
”(主动句改为被动句)C. 原句:“我们明天去公园。
”改句:“公园我们去明天。
”(定语后置)D. 原句:“他一直努力学习。
”改句:“努力学习他一直。
”(状语后置)7. 下列各句中,用词不当的一项是:A. “他这次考试失利,感到非常沮丧。
最新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最新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思想“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贯穿于中国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孝”的内涵丰富多样。
首先,“孝”强调对父母的敬爱与顺从。
子女应尊重父母的意愿,关心父母的生活,尽自己所能满足父母的需求。
其次,“孝”注重赡养父母。
子女要在物质上给予父母保障,确保他们生活无忧。
最后,“孝”倡导传承家族文化。
子女通过继承家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将家族的文化传承下去。
“孝”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家庭的和谐稳定。
在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孝顺可以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另一方面,“孝”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
在当今社会,“孝”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家庭关系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弘扬“孝”的思想,有助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价值观,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各个时期。
B.“孝”只强调对父母的顺从,不注重其他方面。
C.“孝”思想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重要意义。
D.在当今社会,“孝”思想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孝”的内涵、价值以及现实意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B.文章在论述“孝”的内涵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C.文章在论述“孝”思想的价值时,从家庭和个人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D.文章在论述“孝”思想的现实意义时,结合了当今社会的发展状况。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科学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实的追随者。
袁隆平坚信实践能发现事实,发现真理,并能验证真理。
他对中国亿万农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在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稻口中,他一边甩去手上的泥巴一边对我说,农民不富裕谈不到现代化,单产上不去农民就富不起来。
现在我们试验田种的杂交稻每亩产700千克,农民种的亩产能达到800千克甚至更高,因为他们大量采用有机肥。
还有比这更令他欣慰的事吗?凡是涉及不顾农民利益、无视事实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阐明事实,至于是不是得担风险,袁隆平在所不计。
前些年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刊登了一篇贬斥杂交稻的文章,说杂交稻是“三不稻”——“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
这种不顾事实的说法给农业科研人员和广大农民心头蒙上了阴影。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
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000亿千克。
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
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
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
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
高一上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美轮美奂(huàn)沦为笑柄(bǐng)B. 鸿篇巨制(zhì)翻箱倒柜(gài)C. 纵横捭阖(bǎi)融会贯通(huì)D. 瞒天过海(mán)风驰电掣(chè)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高科技产品不断问世。
B. 他的演讲充满了激情,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深受感动。
C.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D. 由于天气的原因,原定于明天的比赛推迟到下周。
3. 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 雨后的彩虹,宛如一座七彩的桥梁。
B. 他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蜜蜂,在知识的海洋中辛勤地采集。
C. 那笑声,如同一串串银铃,在山谷中回荡。
D. 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他踌躇满志,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B. 这本书图文并茂,深受读者喜爱。
C. 她虚怀若谷,从不自满。
D. 那位专家娓娓道来,让人听得如痴如醉。
二、阅读理解(40分)(一)现代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爱,就是行动林清玄爱,是一种行动,而不是一句空话。
有人说:“爱就是包容。
”我认为,包容只是爱的表现形式之一,爱更需要通过行动来体现。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个老奶奶提着很多东西,行动不便。
车到站了,老奶奶还没有下来,车上的乘客都开始抱怨。
这时,一个年轻人站起来,主动帮老奶奶拿东西,然后搀扶她下车。
他的行动让车厢里充满了温暖。
爱,就是帮助别人。
当我们看到别人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给予帮助,这就是爱。
我记得有一次,我在路上看到一个小朋友摔倒,膝盖破了。
我立刻上前,帮他包扎伤口,并送他回家。
虽然只是一次小小的帮助,但我相信,这份爱会传递下去。
爱,就是关心。
关心他人,关注他们的需求,这就是爱。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山东省聊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总分评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一:20世纪以来,中国新诗人自我意识越来越鲜明,新诗也呈现出主体性强化的倾向。
主体性是指人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能动、自由、有目的活动的特性。
诗歌创作的主体即诗人,与一般认识的主体有共同的属性,但又有自己的特殊性:诗的创作主体不是一般人,而是具有系统的审美观点的诗人,他有着不同于科学家,不同于画家、音乐家,也不同于小说家、戏剧家的特殊的心理气质、美学理想。
传统的小说、剧本侧重于客观世界的真实再现,尽管它们所描写的对象也照样渗透着创作主体的美学追求与鲜明爱憎,但是主体一般总要隐藏到情节和场景的后面。
诗歌则不然。
诗歌,尤其是抒情诗,诗人总是以自身的生活经验、意志情感等作为表现的对象。
抒情诗当然也有对客观现实的描写,但它不是一种照相式的模拟,客观现实在诗歌中不再是独立的客体,而是渗透着、浸染着诗人的个性特征,成为诗人主观情感的依托物了。
诗歌主体性的理论,在“五四”时代的新诗人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在胡适眼里,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欧洲的文艺复兴“有一项极其相似之点,那便是一种对人类解放的要求。
把个人从传统的旧风俗、旧思想和旧行为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胡适把新诗的发生与人的解放联系起来的观念,得到了“五四”时代其他诗人的热烈回应。
此后在新诗发展过程中,诗的主体性常常被强调。
但是强调诗歌的主体性,以诗人的主观世界为表现对象,并不意味着诗人不同层次的情感都值得入诗。
抒情诗以表现诗人的情感为主,但这情感不应是褊狭、妄诞的,不应与民族精神脱离,而要经过理智的思考。
诗的主体性要求诗人真诚地展示自己的内心,因而优秀的诗篇是最富于个性色彩的。
然而抒情诗是否只是纯个性,纯偶然性,而毫无普遍意义呢?不是的。
优秀的诗人在创作时决不是不负责任地自由倾泻,而要根据时代的要求、民族的特征以及自己的哲学与美学观点对之进行审视,进行加工。
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1.D(A项,契:qì B项,巷:hàng;C项,咤:zhà;)2.B(A项,愁—惆;C项,园—源;D. 獒—骜)3.B(“甚至”,强调突出的事例(有更进一层的意思),强调程度的加深。
“乃至”,强调范围的扩展。
敦促:诚恳地催促,多用于平级之间;督促:监督催促,多用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小辈)4.A5.D(A项,成分残缺应为:提出了……的奋斗目标;B项,成分不搭配,国度应为“社会”;C项,语序不当,“对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和“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应对调。
)6.A(注意文中的“另一个”的分层意义,这里的精神资源包括两大方面、四个小方面。
A 项,正确;B项,只涉及其中两个小方面;C、D项,都是涉及一大、两小的方面,后三项具有片面性或并列不当)7.A(这是做法,非必要性所在)8.B(A.“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全局来看”与原文不符,漏掉了信息;C.“首先应当注重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培养”错,这里应是“首先应当注重个体道德的培养”;D.此项以点概面了,尤其是末句,明显不当)9.C(倍,通“背”,背叛)10.B(A项,之:前可译为“到”,动词;后用在主谓间,可不译,助词。
B项,以都可译为“把、拿”,介词。
C项,因:前可译为“趁机”,介词;后可译为“顺着、随顺”,介词。
D 项,为:前可译为“替”介词;后可译为“谋划、想出”,动词)11.B(此项没有特殊句式,只有名词作状语的现象)12.C(①项伯与张良是以前建立的好友关系,“素善”不能算是不默契;④是项羽的政治上无知)13.①刘邦说:“他和你的年龄,谁大谁小?”②项伯答应了,跟刘邦说:“明天你不能不早些来亲自向项王谢罪。
”③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
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14.(1)“白玉条”一词体现梅花开得旺盛,压满枝头,同时,也能说明诗人当时的立足点是在远处,和颔联相呼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一、
1. B(A项“慢生活”并不是生活速度的绝对慢;C亚健康并不全是由“快生活”导致的,所以“慢生活”也难以让人们彻底摆脱亚健康状态;D项“慢生活”是要提高生活效率)2. D(D项文不对题,这是“慢生活”在法国的流行情况,并非“慢生活”在国人中流行的原因)
3. C(A项“慢生活”方式是意大利人首先提出的,并不一定是首先实践的;B‘‘近半数的人口处于疾病的危险之中”,并不是全由快节奏的生活造成的;D放慢生活节奏只是身体健康、事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前者并不是后者的充分条件)
4.C 解析:C项的“谢”是“谢罪”的意思。
5.A 解析:A项和例句都是名词作状语;B项是方位名词作动词;C项是名词作动词;D项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6 D
7、翻译
(1)乃:才 1分,判断句 1分,整体句子通顺1分
(2)定语后置1分,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 2分,整体1分
(3)所以:……的原因 1分,乃:是 1分整体 1分
.8答案:收,收回。
鸟儿隐没于碧云之中,却说被蓝天白云收了进去。
(1分)出,送出。
农人田间穿行劳作,却说被翠绿的稻秧送了出来。
(1分)一“收”一“出”,运用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描绘出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3分)
9【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人饱含深情,感受着春色美景与清贫农家给他心灵造成的强烈的对比碰撞。
诗人用美好的词句写尽田园春色,结尾却显得异常沉重。
“独怜溪左右,十室九家贫。
”空有好山好水,而无与之相适的惬意生活。
美景何用?不过是成了悲剧的背景罢了。
不过是让诗人更感伤的理由罢了。
在前三联的景物描写的铺垫下,作者深沉的情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只有在那样的美景的衬托下,才更能突显最后一联的悲凉气氛。
这是以乐景衬悲情的写法。
答案:作者运用“以乐写哀”(或对比、对照、衬托)的手法,(3分)前三联描绘春色之美和恬静闲适之感,最后两句点出百姓的穷苦和内心的沉重。
表现自然界美好与现实贫困的不协调。
抒发了满腔的悲愤之情,也使感叹民生疾苦的主旨更为鲜明。
(3分)
名篇默写略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1、A、C(A 3分, C 2分)
2、①主要运用了对比手法:自己的苦闷与国内革命的火热对比,增加了作者内心的痛苦(2分);②主要运用了烘托(或衬托)手法:以冷清、寂寞的环境描写烘托我内心的寂寞,表现我的绝望和痛苦;用巴黎援救意大利工人的运动正面烘托了自己的斗志与激进的热情(2分)。
3、【探究】示例1:只有拯救自己才能拯救世界:(2分)巴金走出了富裕的家庭,走向了寻求拯救自我灵魂的道路,使得自己不断清新、不断果断,理性地用自己的激情完善了自我,成就了自我;(2分)在“救自己”的过程,巴金也用文学唤醒了一批又一批中国民众,让他们认识到了封建思想对自身的毒害和压迫。
(2分)
示例2:有拯救世界的理想才能有拯救自己的具体行为:(2分)巴金正是因为有拯救长期被封建礼教戕害的中国民众的宏伟志向,才有了走出富裕家庭、走出国门的实际行动,去寻求自身的革新;(2分)而在实现“救世界”理想的过程中,巴金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完成了自我灵魂的拯救。
(2分)
12.B(“屡试不爽”,试了很多次都没有差错;A“流连忘返”指被美好的景物吸引而不愿离去;C“久假不归”,指长久借用,而不归还;D“雕虫小技”,比喻小技或微不足道的技能,符合语境。
)
13.A(B两面对一面,C多个概念并列失当,D语序不当)
14.【解析】选D。
本题涉及的话题是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侧重议论和说明。
比较四个句子最先切入“电磁波”这一话题的是第②句。
然后看四个句子的内容层次,②④句强调电磁波对人的危害,而①③句说的是电磁波弱的时候对人体的危害,这样四句就分成了两组,且②④句在前。
再考虑③句应该是先转换到电磁波不太强(较弱),所以应是③①的顺序,这样答案应是D项。
15 A编年体
16.D
17、(3分)示例:挥别康桥,徐志摩抒发眷恋深情
彷徨雨巷,戴望舒寄托希望情怀(内容结构2分,仄起平收1分)
18.【解析】新闻核心信息一般集中于导语,拟标题所需要点陈述对象和中心事件,需到导
语中提取和概括。
标题一般采用主谓结构表述,若信息复杂,可采用主副结构或对偶结构。
本题新闻陈述对象应为“生活质量排行榜”,主要新闻事件应为“公布”,“全球”“城市”为必要限定词,“中国香港、台北、上海进入前100名”为主要信息的必要补充,也是有价值的新闻点,受字数限制,需进行整合信息和精简文字。
答案:全球城市生活质量排名出炉中国3城市进入前100名(语意3分,通顺2分,超过字数扣1分)
19.【解析】解答本题,需认真读题,把握对话语境,紧扣对话双方身份和核心谈话内容,结合前后语境,合理推测念琳的表述内容。
需注意对话要用简洁明了的口语,特别注意选用合适的说话语气,恰当使用标点符号。
答案:①乐妮,感冒好些了吗?要记着吃药。
②想家了吧?给家里打电话了吗?③哦?这是为啥?④你是担心妈妈又为你着急,又会累着了。
(每句对话1分,标点使用正确1分)20.【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属于漫画类题型。
(图一)上一只鸭子看到一个很大的蛋就炫耀说:这蛋是我下的。
(图二)上这个蛋裂开从中出来一条蛇,鸭子看了转头就走并说:此事与我无关。
揭示漫画主题,应联系现实,准确把握“蛋”的象征意义,并揣摩“鸭”前后态度变化的深层原因。
答案:讽刺了那些有利益就抢、有问题就躲的人。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