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传梁启超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潼关谭嗣同译文

潼关谭嗣同译文

潼关谭嗣同译文
摘要:
一、潼关简介
二、谭嗣同生平
三、潼关谭嗣同的翻译
四、翻译的意义和影响
正文:
【潼关简介】
潼关位于我国陕西省渭南市潼关县,地处陕西、山西、河南三省交界处,是古代长安的重要门户,素有“陕西东大门”之称。

潼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谭嗣同生平】
谭嗣同(1865 年-1898 年),字复生,号壮飞,湖南长沙人,清朝末年著名的维新派人物,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之一。

他致力于推动政治、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以求振兴中华。

然而,戊戌变法最终失败,谭嗣同被清政府逮捕并处死,年仅33 岁。

【潼关谭嗣同的翻译】
潼关谭嗣同是一部描绘谭嗣同英勇事迹的文学作品,原文为文言文。

为了使更多人了解这位民族英雄,有人将其翻译成白话文。

这部作品讲述了谭嗣同如何在潼关领导抗击八国联军的事迹,生动地展现了他坚定的民族气节和崇高的爱国情操。

【翻译的意义和影响】
潼关谭嗣同的翻译,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谭嗣同这位民族英雄的事迹,进一步弘扬了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

此外,这部作品的翻译也为文学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素材,有助于对清末维新派的研究。

谭嗣同传zz

谭嗣同传zz

(四)“他说了两个理由,一个理由是各国变法都要流血,他 愿意流这个血,用他的血,来振奋人心,以利于变法的宣传; 另一个理由倒很怪,他说他本来决定不了救中国到底走革命的 路好呢,还是走改良的路好,只是比较倾向革命。后来碰到了 康梁,他才走改良的路,一起搞变法,这次变法结果,他愿意 用一死来证明改良的路行不通,大家今后死心塌地的走革命的 路。”
(五)“顺便想想你们日本的维新志士吧,维新的第一功臣, 是西乡吗?是木户吗?是大久保吗?是伊藤吗?是大隈吗?是 井上吗?是后藤吗?是板垣吗?我看都不是,真正的功臣乃是 吉田松阴。吉田松阴一辈子没有一件成功的大业可言,他要逃 到国外,失败了;要纠合志士帮助皇帝,失败了;要派出同志 阻止恶势力前来,失败了。最后以三十岁年纪,横尸法场。但 是,吉田死后,全日本受了感召,风起云涌,最后达成维新的 果实,这证明了吉田虽死犹生、虽失败犹成功,他以败为成。 我就用这日本志士的故事,留做临别纪念吧!”
认为认为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失策的
从袁世凯角度看,袁世凯对变法表达同情态度,同时又 受荣禄重用,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以前交往不多,可能 城府很深,为人老奸巨猾,野心勃勃,是否可能舍弃目 前稳固地位而冒险从事?疑人不用,这是一个重要原则。
从变法诸人角度看,对政治形势认识不足,对袁世凯缺 少调查分析,就寄希望于袁世凯,将政变细节全部告知, 加速了政变的失败。“冀缓急或可救”,将长时努力寄 托于自身尚不知是否可以依靠的人物身上;
从交往情况看,谭嗣同与袁世凯的交往是短暂的,危 机之时开始的,缺少牢靠基础;皇帝对袁世凯的所谓恩 赐召见也是临危授命,且缺少实质利益。
认为谭嗣同以身殉国是明智的
从殉国的影响来看,类似人物—明治维新中的 月照,谭嗣同和月照这类志士敢于变革,舍生 取义,他们的牺牲精神对于后来人具有鼓舞作 用,改革需要更多的人站起来,坚持下去。 从生死观角度看,谭嗣同对生死淡然,生命属 于他本人,他个人认为变法须经流血而成,他 的死亡比他的生存意义更大,这是他经过深思 熟虑之后的选择,而非一时冲动。

高中语文选修9谭嗣同传 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选修9谭嗣同传 同步练习

谭嗣同传同步练习一、基础字词1、字音:嗣倜傥虐谑孽孳纂溯朔役衍绎箴言桑梓觐见擢恸擘画谒箧杵臼戮笺镂闰2、成语:私淑弟子:指挥若定:二、文言字词1、通假字:乃丁令而去2、古今异义:有开懋勤殿故事胡乃荣之私人经世之条理3、词类活用官湖北巡抚刘大奇其才而上畏西后故及于难穷大同太平之条理4、重点字词:淹通群籍为父妾所虐弱冠,从军新疆经世之条理人人怀国耻君则激昂慷慨,大声疾呼闭户养心读书冥探孔佛之精奥未尝与俗吏一相接黄君遵宪适拜湖南案察使之命提倡桑梓皆君所倡论擘画者锐意欲行大改革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然,固有所闻袁正色厉声曰旋闻垂帘之谕以流通经典为己任因得遍窥三藏其学术宗旨,大端见于《仁学》一书乃与师友论学论事书数十篇持躬严整面稜稜有秋肃之气5、一词多义:以:会刘以养病去官然终以巡抚君拘谨以父命就官为候补知府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又以手抚颈曰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而以日新为宗旨盖:盖实兼学会与地方议会之规模焉。

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

盖向来不过笼络耳。

盖念南海也。

因得遍窥三藏,所得日益精深。

益:益发愤提倡新学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也。

三、句子翻译:1、而皇上手无寸柄,无以为计。

2、即如前年胡景桂参劾慰帅一事,胡乃荣之私人,荣遣其劾帅,而已查办昭雪之以市恩。

3、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4、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四、思想内涵:1、请你查阅历史课本或相关资料回顾“戊戌变法”前后中国的历史。

2、面对同样的遭遇,本文的主人公谭嗣同舍弃了求生的机会而选择慷慨赴死,但本文的作者梁启超却在谭的劝说之下借助日本使馆的保护而得以免遭此祸。

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精品推荐】2020年秋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风余韵 18 谭嗣同传课件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精品推荐】2020年秋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古风余韵 18 谭嗣同传课件 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答案:古义:虽然这样;今义:引起转折关系的连词
6.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7.既而闻南海先生所发.明.《易》、《春秋》之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话很合皇帝的心意 4.稍微 5.藏在衣带间的密诏 6.拿 优厚的待遇交结他 7.直接到
8.授予
二、翻译文中重点句子 1.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碰上他这时生着大病不能上路,直到七月间带
【评说】 在“鱼”和“熊掌”的价值选取对比中,人 们倾向于价值高的熊掌。以此譬喻,在“生”和“义” 的对比中,孟子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义”。因为人的一 生中,“义”比活着更为重要。“孔曰成仁,孟曰取 义”,孟子“舍生取义”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言,成为中 华民族志士仁人高尚的价值取向。
夯基础
1.作者名片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 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资 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 宣传家、学者。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 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包括了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 政治上发动改良运动,学术上引进、介绍西方文化,发 起、领导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传记选读》自我小测:18谭嗣同传 Word版含解析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传记选读》自我小测:18谭嗣同传 Word版含解析

自我小测剖析精彩文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

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

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

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初,君之始入京也,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及七月二十七日,皇上欲开懋勤殿设顾问官,命君拟旨,先遣内侍捧历朝圣训授君,传上言谓康熙、乾隆、咸丰三朝,有开懋勤殿故事..,令查出引入上谕中,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

君退朝,乃告同人曰:“今而知皇上之真无权矣。

”至二十八日,京朝人咸知懋勤殿之事,以为..今日谕旨将下,而卒.不下,于是益知西后与帝之不相容矣。

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语,君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

时诸将之中,唯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初二日复召见,初三日夕,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诘袁曰:“君谓皇上何如人也?”袁曰:“旷代之圣主也。

”君曰:“天津阅兵之阴谋,君知之乎?”袁曰:“然,固有所闻。

”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救我圣主者,唯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

”又以手自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仆与足下,同受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君曰:“荣禄密谋,全在天津阅兵之举,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将挟兵力以行大事。

2017年浙江卷高考文言文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7年浙江卷高考文言文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2017年浙江卷⾼考⽂⾔⽂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2017年浙江卷⾼考⽂⾔⽂杜牧《上池州李使君书》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教师讲评、学⽣⾃学版】阅读下⾯的⽂⾔⽂,完成14~18题。

(20分)上池州李使君①书杜牧仆(谦词,我。

梁启超《谭嗣同传》:“苟不欲救,请⾄颐和园⾸仆⽽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如果不打算救皇上,就请您到颐和园告发我,然后杀了我,您就可以得到⼤富⼤贵了)与⾜下(敬词,您。

梁启超《谭嗣同传》:“今⽇可以救我圣主者,惟在⾜下,⾜下欲救则救之。

”——今天可以救出皇上的⼈,只有您了,你要想救就赶快救吧)齿(因幼马每年⽣⼀齿,故以齿计算⽜马的岁数,也指⼈的年龄。

成语“马齿徒增”:谦称⾃⼰虚度年华,没有成就)同⽽道不同,⾜下性俊达(性情俊逸通达)坚明(性格坚定),⼼正⽽⽓和,饰以温慎(⽤温顺、缜密修饰⾃⼰),故处世显明⽆罪悔(指罪过。

“罪”与“悔”意思相近,属同义复词。

宋·王安⽯《⼤理寺丞张服改太⼦中舍制》:“夫吏者三岁能率职厉⾏⽽⽆罪悔,是亦宜有赏。

”——官吏三年时间内能够尽职尽责、砥砺操⾏且⽆罪过,这也是应该得到奖赏的)。

(仆)在京城间,家事⼈事,终⽇促束(忙碌),不得⽇出所怀以⾃晓,⾃然不敢以辈流(流辈,同辈)间期(盼望,希望。

《吕⽒春秋·察今》:“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mòyé,良马期乎千⾥,不期乎骥骜jìào。

”——好剑只期求它能斩断东西,不期求它有“镆铘”的美名;好马只期求能⾏千⾥,不期求它有“骥骜”的美名)⾜下也。

去岁乞假,⾃江、汉间归京,乃知⾜下出官(古代称由京官调任地⽅官为出官。

⽩居易《琵琶⾏(并序)》:“予出官⼆年,恬然⾃安。

”——我离京调外任职两年来,随遇⽽安,⾃得其乐)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从前,以前。

者:⾳节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在古代汉语中,与“向者”同义的词语还有“昔者”“曩者”“往者”)仆之期⾜下之⼼,果为不缪(通“谬”,错误),私⾃喜贺,⾜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期待仰慕),⼆者所以为喜且⾃贺也,幸甚,幸甚。

节选自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饮冰室合集第一册...

节选自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饮冰室合集第一册...

谭嗣同梁启超节选自《戊戌政变记〃谭嗣同传》(《饮冰室合集》第一册)。

节选部分的上文,记述了谭嗣同的身世及其甲午战争以后在湖南宣传维新创办新政的情况;下文记述了他的著作,评述了他的学术思想。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1898年8月曾被征入京,参与戊戌变法。

9月政变发生,变法失败,与林旭、杨锐等六位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著名学者。

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著作编为《饮冰室合集》。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适大病,不能行。

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时号为“军机四卿”。

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也。

皇上欲大用康先生,而上畏西后,不敢行其志。

数月以来,皇上有所询问,则令总理衙门传旨,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

自四卿入军机,然后皇上与康先生之意始能少通,锐意欲行大改革矣。

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未及十日而变已起。

【注释】:…今年四月‟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即戊戌年。

四月,农历,公历是六月。

…定国是之诏‟决定国家大计(指变法维新)的诏书。

国是,国事。

…君‟对谭嗣同的尊称,原传开头已称谭君,故这里省称君。

…徐公致靖‟江苏宜兴人,光绪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主张变法,荐康有为、谭嗣同等,升侍郎。

戊戌政变后罢官下狱,后被释。

…被征‟被皇帝宣召。

…扶病入觐(jìn)‟带病进见皇帝。

觐,朝拜皇帝。

…奏对称旨‟回答皇帝的话很合皇帝的心意。

…超擢(zhuó)‟破格提升。

…四品卿衔军机章京‟(赏赐他)四品卿的官衔,做军机处办理文书的官。

卿,较高的官员。

军机,指军机处,总管军政大事的机构。

章京,清代官名,军机处及总理衙门办理文书的官员。

《谭嗣同传》课文全解

《谭嗣同传》课文全解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9《传记选读》课文全解18、谭嗣同传梁启超一、掌握语言知识点1、"盖、乃、已"等常用虚词的用法.(1)与"盖将以二十八日亲往颐和园请命西后云"的"盖"用法与意义不同的一项是()A、盖向来不过笼络耳。

B、盖念南海也。

C、盖实兼学会与地方议会之规模焉。

D、屈平之作《离骚》,盖自生怨也。

答案:C(语助词,其余为连词)(2)对"以"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

②将挟兵力以行大事。

③传号令以诛奸贼。

④竭死力以补救。

⑤会刘以养亲去官。

⑥以疏通经典为己任。

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④⑤D、①③⑥答案:B(介词,表目的“以便”“来”。

①介词“用”。

⑤介词“因为”。

⑥介词“把”)(3)指出"乃"的用法与意义:A、此乃荣贼心计险极巧极之处。

B、乃丁宁而去。

C、君乃直出密诏示之曰。

D、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答案:A判断词“是”;B副词“就”;C副词“于是”;D副词“才”2、掌握"适、适、卒、今、初、旋、遂、既"等表时间的副词.根据下列各句括号里的解释,从"适、始、卒、今、初、旋、遂、既"等词中选出恰当的词填空:(1)旋(不久)闻垂帘之谕。

(2)捕者既("已经"引申为"结果")不至。

(3)黄君遵宪适(正好)拜湖南按察使之命。

(4)初(起初),君之始(开始)入京也。

(5)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终于)不成。

(6)至初六日,变遂(终于,竟)发。

3、掌握被动句、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古汉语特殊句式。

难句翻译(注意古汉语特殊句式的正确翻译以及关键词的正确翻译,做到信、达、雅)(1)幼丧母,为父妾所虐,备极孤孽苦。

(2)语与南海讲学之宗旨,经世之条理,则感动大喜跃。

(3)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

(4)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

(5)与言皇上无权、西后阻挠之事,君不之信。

(6)汉人未可假大兵权。

(7)究心泰西天算、格致、政治、历史之学,皆有心得。

(8)适大病不能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奏对称旨,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谭嗣同传|梁启超|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谭嗣同传|梁启超|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谭嗣同传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湖南浏阳县人。

少倜傥有
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

首在浏阳
设一学会,每七日集众而讲学,君慷慨论天下事,闻者
无不感动。

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
被征,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林、刘同参预新政。

而西后及贼臣忌益甚。

及七月二十九日,皇上赐衣带诏: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君与康先
生捧诏恸哭。

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力主变法。

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八月初一日,上召袁世凯,特赏侍郎。

初三日夕,
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直出密诏示之曰:“今日可以
救我圣主者,惟在足下,足下欲救则救之。

”又以手自
抚其颈曰:“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
得富贵也。

”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
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
闻也因相与言救上之条理甚详。

初六日变遂发。

是夜,袁世凯向荣禄揭发“围园劫
后”之密谋。

顷之,抄捕南海馆①之报至,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
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

”明日,君携所著书及诗
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力劝东游,曰:“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遂相与一
抱而别。

初七八九三日,君复与侠士谋救皇上,事卒不成。

初十日遂被逮。

前一日,日本志士数辈苦劝君东游,君不听,曰:“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中国未
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
嗣同始!”卒不去。

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
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

”就义时,慷慨神气不少变,高呼: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年仅三十有三。

(节选自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略有改动。


注:①南海馆:康有为先生的居所。

【参考译文】
谭君字复生,又号壮飞,是湖南浏阳县人。

年少时
豪爽洒脱,胸有大志,深通群籍,能写文章,喜欢侠义
之举,擅长剑术。

最早在浏阳开设了一个学会,每七天,
大型集结众人,进行讲学。

他慷慨激昂,谈论天下大事,听的人无不受到感动。

1898年4月,皇上决定国家大事的诏书下达后,谭
嗣同因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被征调入京。

提拔他为四品卿
衔军机章京,和杨锐、林旭、刘光第一起参预新政。


是西太后及贼臣更加嫉恨他们。

等到29日,皇上赐给密诏:“朕位几乎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
的话。

谭嗣同与康有为捧诏大哭。

当时诸将之中,只有
袁世凯长期驻守朝鲜,力主变法。

谭嗣同秘密奏请皇上
以优惠的待遇结交袁世凯,希望(眼下的)危急形势或许能够(得到)援救,言辞极为激烈直率。

八月初一,皇上召见袁世凯,特意赏赐侍郎的官位。

初三日晚上,谭嗣
同直接造访袁世凯暂时居住的法华寺,直接拿出密诏给
他看,说:“今天可以救出皇上的人,只有您了,你要
想救就赶快救吧。

”又拿手抚摸自己的脖子说:“如果
不打算救皇上,请到颐和园告发我,然后杀了我,可以
得到大富大贵。

”袁世凯庄重严厉地说:“您把我袁某
人当成什么人了?我和您同样受过皇上的不同寻常的礼遇,救护的责任,不独在您,如果有救助的办法,我很愿意
听一听。

”于是十分详细地相互商量救助皇上的具体环节。

初六那天,事变终究发生了。

谭嗣同从容对我说:“从前要救皇上,已经无法救助;现在要救康先生,也无可挽救了,我已经没事可做,只有等待死期了。

虽然如此,天下事明知它难做,还是要尽力去做到它,您试着进入日本使馆拜会伊藤博文先生。

”第二天,谭君带来了他著的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和家书一箱托付给我,尽力劝我东渡日本,说:“没有出逃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谋划将来;没有赴死的人,没有什么可以拿来酬答皇上。

”于是相互拥抱分别。

初七、八、九三天,谭嗣同还与侠客谋划救助皇上,事情最终没有成功。

初十日,便被逮捕。

被逮捕前一天,好多日本志士苦苦哀劝他东游日本,他就是不听,他说:“各国变法,没有不从流血才成功的。

现在中国没听说有因变法而流血的,这是国运不昌的原因。

如果有的话,那就请从我谭嗣同开始吧!”最终没有离开。

谭嗣同被关到监狱以后,在监狱的墙壁上题写了下面一首诗:“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就义的那天,谭嗣同慷慨激昂,神气没有什么变化,(突然)大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谭君就义的时候,)年仅33岁。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6.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擢:提拔,选拔
B.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到……去,造访
C.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首:告发
D.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谒:阻止,阻拦
16.D/谒:拜见
17.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B.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C.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D.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17.B/袁正色厉声曰:“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仆与
足下同受圣主非常之遇,救护之责,非独足下。

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


18.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着重叙述了在戊戌政变前夕,谭嗣同为挽救
危局所作的努力;在政变发生后,谭嗣同的应对举措和
遇难过程。

B.作者在叙述史实的时候,还善于描画场景,特别
是成功地运用语言、动作等描写,真实再现了谭嗣同的
壮烈人生。

C.本文刻画了谭嗣同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谭
君的敬佩之情,但作者并不赞同谭君主动待死的愚忠和
迂腐之举。

D.谭嗣同与袁世凯的对话,可看出来袁世凯的虚伪、狡诈;谭君与作者的话别,则反映出了对梁启超的关爱
和重托。

18.C/在文中,作者并没有把谭君之死评价为“愚忠”或“迂腐”,作者所流露出来的是对英雄的痛惜和敬仰
之情。

19.把文中划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定国是之诏既下,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4分)
译文:
(1)译文:(皇上)决定国家大事的诏书已经下达,谭嗣同因学士徐致靖的推荐被征召(入京)。

【给分点:国是、既、以、征】
(2)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

(3分)
译文:
(2)译文:谭嗣同秘密奏请皇上以优惠的待遇(用给人恩惠知遇的方式)结交袁世凯,希望(眼下的)危急形势或许能够(得到)援救,言辞极为激烈直率。

【给分点:以恩遇、缓急、激切】
(3)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3分)
译文:
(3)译文:没有出逃的人,(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谋划将来;没有赴死的人,(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酬报(圣上)。

【给分点:者、无以、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