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翻译强国思想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摘要】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对中国知识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首先介绍了梁启超的重要性及研究背景,随后分析了他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以及他的翻译理论及其贡献。
在最后一部分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了梁启超在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领域的综合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梁启超的思想对中国思想史的意义,同时展望了未来对他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全面理解和探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启发。
【关键词】梁启超、政治思想、翻译理论、影响、贡献、关系、综合影响、研究方向1. 引言1.1 梁启超的重要性梁启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重要的思想家和政治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融合了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提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理论观点。
梁启超强调人民的力量和民主制度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性,他主张适度改良现行制度,为中国推进政治改革指明了方向。
在翻译理论方面,梁启超也有着重要的贡献,他提出了“信与达”的翻译原则,倡导对外国文明进行传播和交流。
梁启超的思想既注重理论体系构建,又关注实践应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发展轨迹,为今后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1.2 研究背景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和翻译理论家,对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20世纪初,中国社会正处于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之中,人们对于国家前途和民族复兴的探讨日益增加。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成为了当时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当时的知识分子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
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思想史,也可以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对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

《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梁启超是近代资产阶级史学的奠基人,是20世纪前期创建我国近代史学理论的代表人物。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少年中国说》原文及翻译,希望有所帮助!《少年中国说》原文:梁启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
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奇花初胎,皇皇。
干将发硎,有作其芒。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
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译文: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年身上。
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富裕,少年强大我国家就强大,少年独立我国家就独立,少年自由我国家就自由,少年进步我国家就进步,少年胜过欧洲,我国家就胜过欧洲,少年称雄于世界,我国家就称雄于世界。
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黄河从地下冒出来,汹涌奔泻浩浩荡荡;潜龙从深渊中腾跃而起,它的鳞爪舞动飞扬;小老虎在山谷吼叫,所有的野兽都害怕惊慌,雄鹰隼鸟振翅欲飞,风和尘土高卷飞扬;奇花刚开始孕起蓓蕾,灿烂明丽茂盛茁壮;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
头顶着苍天,脚踏着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
前途象海一般宽广,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
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拓展阅读:创作背景:《少年中国说》写于1900年,正在戊戌变法后,作者梁启超流亡日本之时。
当时帝国主义制造舆论,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
为了驳斥帝国主义分子的无耻滥言,唤起人民的爱国热情,激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梁启超适时地写出这篇《少年中国说》。
作者:梁启超(中国近代历史人物)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信达雅三原则是对译文质量的全面要求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这种彼有我无或彼无我有的文 化局限词,即只存在于一种文 化当中,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 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采用音 译的方式,保故不翻”
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 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 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 译。
例如,“阿耨菩提”,可以翻 译为“无上”、“正等”、 “正觉”。但是,从东汉以来, 历代佛经翻译家都用梵文音译, 所以玄奘认为不需采用意译, 而应保持其约定俗成的音译。
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国的王太子,汉代翻译
佛经贡献最大者,他精通汉语,所译佛典“义理 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为翻译 之首”。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 首先译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
他的祖先是汉灵帝时入中国籍的月支族后裔。他 从小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精通汉文,后又兼学 梵书,受业于同族学者支亮,通达大乘佛教理论。 他对后来佛典翻译的改进,也起了不少作用。他 首先反对译文尚质的偏向,主张尚文尚约应该调 和。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
雅—雅言(语出《论语·述而》)
子所雅言,诗、 书执礼,皆雅言
也。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及意义-最新教育资料

梁启超的教育改革思想及意义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一百四十八卷,一千余万字,其教育著作几乎收录在此书中,包括《变法通议》、《倡设女学堂启》、《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与政治》等。
他通过教育引导国人放眼世界,给近代中国人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和全新的视野。
其教育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独到,教育改革思想及实践尤其引人注目,不仅引领和促进了近代教育改革进程,而且对今天的教育教学改革仍具有现实意义。
一废除科举和八股考试,设立新式学堂19世纪末,面对严重的政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爱国志士纷纷寻求救国良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上层主张通过维新变法来挽救中国。
梁启超认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1)科举制度对于封建社会选拔人才曾起过积极作用,后来成为维护封建政体的基础,是束缚知识分子思想和普及人民教育的桎梏,是封建文化的代表及核心。
戊戌维新运动开始后,废除科举和八股成为维新变法的突破口。
1898年5月中旬,梁启超发动当时在京应试的举人一百多人,联合上《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指出:“强敌交侵,割地削权,危亡岌岌,皆人才乏绝,无以御侮之故。
然尝推求本原,皆由科第不变致之也”。
(2)因为八股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于“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3)接受八股教育之人“农不知植物,工不知制物,商不知万国物产,兵不知测绘算数,妇女无以助其夫”;(4)少数八股楷法的佼佼者“不通古今中外之故,政治专门之业”,(5)科举制度还严重地摧残人才,束缚人们的思想,阻碍了人的创造性才能的发挥。
所以他极力主张改革科举,强烈要求皇上“特下明诏”,“将下科乡会试及此后岁科试停止八股帖试,推行经济六科,以养人才而御外侮”。
(6)6月23日,光绪皇帝下诏,乡会试及童生岁科向用四书文者,改试策论。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

试析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龙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摘要: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运动的领袖,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在对梁启超的译介活动进行分析评价的研究中,研究者多以其文学翻译作品为对象进行展开,并从翻译学的角度对其功利性提出了批判。
本文旨在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出发揭示其译介活动中存在“功利性”与“经世思想”的必然性,并试图在清末这一本土语境中对梁启超的译介活动在中国近代化历程中起到的积极意义进行一个再评价。
关键词:梁启超;福泽谕吉;译介活动;功利性1 序言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史上维新运动的领袖,最有影响力的启蒙思想家之一。
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主导、以日本维新为蓝图的变法运动在慈禧太后的干涉下以失败告终,亡命日本的梁启超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为据点,译介、吸收了大量海外作品。
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看,梁启超的译介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漏译、误译。
也正因如此,“梁启超式输入”一直处于众矢之的。
①翻译学的角度给我们研究梁启超的译介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学术视角的同时,也造成了思想史视角的缺失:梁启超虽译介了众多作品,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在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中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身份依然是启蒙思想家,我们无法脱离梁启超的启蒙思想家这一身份来把握和评价其译介活动。
本文拟在参鉴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和翻译理论着手探讨梁启超译介活动中带有“功利性”和“经世思想”的必然性,同时站在清末这一本土语境的视角揭示梁启超的译介活动在中国近代化转型过程中起到的积极意义。
2 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先进文明成为了清末思想语境中的主流方向。
而在这一过程中知识分子首先直面的难关,则是语言上的障碍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层面创设了京师同文馆(1862)、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州同文馆(1863)等专门学校,致力于翻译人才的培养。
不仅如此,知识分子层面也开始意识到翻译的重要性,大力提倡翻译活动。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少年中国说》梁启超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日本人称呼我们中国,一称作老大帝国,再称还是老大帝国。
这个称呼,大概是承袭照译了欧洲西方人的话。
真是实在可叹啊!我们中国果真是老大帝国吗?梁任公说:不!这是什么话!这算什么话!在我心中有一个少年中国存在。
要想说国家的老与少,请让我先来说一说人的老与少。
老年人常常喜欢回忆过去,少年人则常常喜欢考虑将来。
由于回忆过去,所以产生留恋之心;由于考虑将来,所以产生希望之心。
由于留恋,所以保守;由于希望,所以进取。
由于保守,所以永远陈旧;由于进取,所以日日更新。
由于回忆过去,所有的事情都是他已经经历的,所以只知道照惯例办事;由于思考未来,各种事情都是他所未经历的,因此常常敢于破格。
老年人常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常喜欢行乐。
因为多忧愁,所以容易灰心;因为要行乐,所以产生旺盛的生气。
因为灰心,所以怯懦;因为气盛,所以豪壮。
因为怯懦,所以只能苟且;因为豪壮,所以敢于冒险。
因为苟且因循,所以必定使社会走向死亡;因为敢于冒险,所以能够创造世界。
老年人常常厌事,少年人常常喜欢任事。
因为厌于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可作为;因为好任事,所以常常觉得天下一切事情都无不可为。
老年人如夕阳残照,少年人如朝旭初阳。
老年人如瘦瘠的老牛,少年人如初生的虎犊。
老年人如坐僧,少年人如飞侠。
老年人如释义的字典,少年人如活泼的戏文。
老年人如抽了鸦片洋烟,少年人如喝了白兰地烈酒。
老年人如告别行星向黑暗坠落的陨石,少年人如海洋中不断增生的珊瑚岛。
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中矗立的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不断延伸的大铁路。
老年人如秋后的柳树,少年人如春前的青草。
老年人如死海已聚水成大泽,少年人如长江涓涓初发源。
这些是老年人与少年人性格不同的大致情况。
梁任公说:人固然有这种不同,国家也应当如此。
梁任公说:令人悲伤的老大啊!浔阳江头琵琶女,正当明月萦绕着空船,枫树叶在秋风中瑟瑟作响,衾被冷得象铁,在似梦非梦的朦胧之时,回想当年在长安繁华的红尘中对春花赏秋月的美好意趣。
从布迪厄的“惯习”和“场域”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

从布迪厄的“惯习”和“场域”理论看梁启超的翻译思想作者:温弘来源:《西部学刊》2023年第19期摘要:梁启超作为政治活动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思想和活动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布迪厄的社会学理论“惯习”和“场域”对翻译现象有一定的解释作用,可以概括影响译者的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对译者的翻译行为有更好的解释力。
梁启超写作翻译论著提出翻译理论和翻译策略,采用“译意不译词”等方法翻译多部外国小说特别是政治小说,是受政治活动家“惯习”的影响,其目的是为了启蒙民众,实现救国图强。
梁启超处于晚清社会的“场域”里,在政治改良无法实现目的的情况下,提倡小说界革命,以期通过翻译政治小说的方法来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教化民众,重建社会政治秩序。
关键词:梁启超;惯习;场域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3)19-0173-04Translation Thoughts of Liang Qichao: From thePerspective of Pierre Bourdieu’s Sociological Concepts “Habitus” and “Field”Wen Hong(Sanquan College of Xinxiang Medic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Abstract: As a political activist and translator,Liang Qichao’s translation ideas and activities are of seminal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Bourdie u’s sociological theories of “habitus” and “field” have a certain explanatory effect on translation phenomena, which can summarize various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translators and have a better explanatory power on their translation behavior. Liang Qichao proposed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strategies in his translation works and adopted methods such as “translating the meaning but not the words” to translate a number of foreign novels, especially political novels. This was influenced by t he “habitus” of political activists, with the aim of enlightening the people and achieving national salvation and strength. Liang Qichao was in the social “field”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in the situation where political improvement could not be realized, so he advocated the revolution in the world of novels, hoping to propagate the idea of bourgeois improvement, educate the people,and rebuild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order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novels.Keywords: Liang Qichao; habitus; field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翻译家。
梁启超翻译理论

参考文献<<外语研究>>2006年第三期
启超的 翻译之
梁启超(1873—1929),广东新会人。字
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等。中国近代史 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 传家、教育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戊戌变法(百 日维新)领袖之一。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 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编为《饮冰室合 集》。
制作人 制作人
王竹君 王竹君 纪晓萌 赵淑红 纪晓萌 肖 宇 赵淑红 金 千 肖 宇
金 千
2010-9-18
“然其惨淡经营之心力,亦可见矣。译成后,颇不自慊,以为不 能尽如原意也。顾吾以为译文家言者,宜勿徒求诸字句之间,惟以不 失其精神为第一义。不然,则诘屈为病,无复成其为文矣。”
“翻译本属至难之业,翻译诗歌尤属难中之难。本篇以中国 调译外国意,填谱选韵,在在窒碍,万不能尽如原意。”
——梁启超ຫໍສະໝຸດ “豪杰译” 采用白话文,沿用中国传统章回体格式 语言有明显的汉文化倾向 译意不译词
起伏的山峦望着马拉松- 马拉松望着茫茫的海波; 我独自在那里冥想一刻钟, 梦想希腊仍旧自由而欢乐; 因为,当我在波斯墓上站立, 我不能想象自己是个奴隶。 查良铮
梁启超翻译的策略——政治为先,应时而变
从主题到诗节的选择体现了重意识形态,轻 艺术审美的倾向
重效果效果轻学术的准确性
梁启超翻译的精神 文学感染力 语言文体 精神传达
摘要
经历了维新变法的失败后,梁启超开始转向文学,以翻译西方小 说为手段来引进西方的启蒙思想,抨击朝政,改造社会。他的翻译实践 有四个特色:取政治小说为译本,从日文转译西学,进行翻译的操控和改 写,通过新闻报报刊来发表译文。他的翻译理论以深厚的佛学为基础, 对今天的译学研究仍有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他的翻译实践具有意识 形态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20世纪前后中国知识分子学习西方、追 求民主的心路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论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
学校学院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
专业班级 2009级MTI
学生姓名冀菲菲
学生学号2120011492
2010年3月1日
摘要:
梁启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政治的变化引发了思想的变化进而引发翻译思想的变化,梁启超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时候提出了变法图强、学习西方、救国图强的思想。
本文就其翻译强国思想提出的背景揭示其主要内涵及其与当时政治的关系。
关键词:
梁启;翻译;强国;政治;文学
引言: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常被誉为“维新志士”,凸显其在政治领域的地位;同时很多人也将他赞为“百科全书”似的学者,褒扬他的学识渊博。
诚然,梁启超在这两方面都是当之无愧的“急先锋”。
然而他在另外一个领域的成就,往往为人忽视,那就是他对翻译西学的提倡和对翻译的独到见解。
与同时期著作等身的严复与林纾相比,梁启超的确稍逊一筹,但在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贡献上,可与之平分秋色。
梁启超的翻译强国思想,翻译文体革命及翻译文学理论,翻译的语言价值以及其翻译方法与标准直到今天也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
(一)“翻译强国”提出的背景
1.社会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而封建制度更是长达两千年之久,自清朝以来,封建制度衰落,政治危机四伏。
在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兼并严重;在政治上,清政府政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文化上,八股文、大兴文字狱;而在外交上,坚持“闭关锁国”的政策,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这些情况进一步巩固,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因此在当时企图走军事强国之路是行不通的,因此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再次战败,军事强国之梦化为泡影,战争后中国国势艰危,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极其深重的危机。
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进行了军事改革。
除此之外,面对民族和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始而震惊,继而奋起,以不同的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许多知识分子意识到中国的几次战败归根结底是由于中国的闭关锁国、中国的封建制度以及各类禁锢人们思想的愚民手段,因此,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失败后,明智的中国人如龚自珍、魏源、郑观应乃至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都意识到中国正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正面临着亘古未对之强敌,中国必须变革,必须向西方学习,才能够生存下去,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2.基本形成过程
2.1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他们试图引进西方的政治体制以求自救,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失败了,但是这次运动却促进了新的价值体系的产生,它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2维新思想家认为中国之所以贫穷落后时因为中国的体制,军权日益尊,而民权日益衰。
而在西方实行的是民主制度,因此中国必须向西方学习,实行民主制度,梁启超认为,要兴民权则就应该开民智,而开民智就应该放在开绅智上,最好的途径就是通过翻译,因此梁启超提出,“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强,以多读西书为功”。
其翻译强国思想由此基本形成。
(二)“翻译强国”的内涵
梁启超将兴西学与译西籍作为维新变法、救国之道。
他在《变法通义》中专辟一章,把译书提高到“强国第一要义”的地位。
他把“择当译之本”列于三义之首。
可以说是抓住了译事之本。
选择什么样的书来翻译,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翻译的动机和目的。
梁启超把翻译当作强国之道,目的在于推行维新变法。
他认为,以前的国文馆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的大都是兵学著作,这无助于解决中国的强国大事。
“中国官局旧译之书,兵学几居其半”。
此择译不当,“当知西人之所强者兵,而所以强者不在兵”。
故当译之书:(一)“当以尽译西国章程之书,为第一要义。
西国各种之章程,类皆经数百年、数百人、数百事之阅历,而讲求损益,以渐进于美备者也”;(二)当译学校之教科书。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变法通议》),“学校为立国之本,则宜取其学堂定课之书”;(三)当译政法之书。
“国与国并立而有交际:人与人相处而有要约,政法之所由立也。
夫政法者,立国之本也。
必尽取其国律、民律、刑律等书,而广译之”;(四)当译西国史书。
“史者,所以通知古今,国之鉴也。
择要广译之以观西人变法之始,情状若何,亦所谓借他人之阅历而用之也。
在他看来,要强国,当务之急要多译“西方法律、政治、历史、教育、农学、矿学、工艺、商务、学术名著和年鉴等书”。
在他倡导之下,一批批外国社会科学著作先后被介绍到了中国,显而易见,梁启超的选择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翻译选择。
推行维新变法,改造救中国的明确目的是其“择其当译之本”的出发点。
梁启超深感学术势力左右世界,为求强国,他同时积极进行编纂和译介。
1896 年,他编纂《西学书目录》和《读西学书法》,系统介绍西学书籍,扩大西学影响;1897 年,他又在上海设立打通译书局,旨在“首译各国变法之书,及将变未变之际的一切情形之书,以备今日取法。
他利用其创办的《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系统介绍了大量西方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及其学说。
黄遵宪在《致新民师函丈书》中对梁启超译介西方学说的爱国思想给予了高度评价:“本爱国之心,绞爱国之脑,滴爱国之泪,洒爱国之血,掉爱国之舌,举西东文明大国国权民权之说,输入于中国,以为新民畅,以为中国光。
”
(三)“翻译强国”与政治
梁启超是一位政治色彩浓厚的翻译家,这在他的翻译价值取向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使得梁在翻译选材上表现了明显的政治目的倾向。
在文本选择方面,他异于前人,更偏重西方政治题材的引入,以启发中国政客。
翻译文化派认为译文的作用超过原文,甚至可以成为塑造和左右目的语文化的一种势力,梁启超以翻译为工具来影响中国的政治和文化。
梁启超的翻译思想与政治思想密切相关。
梁启超自幼在家接受启蒙教育,由《瀛环志略》开始接触西学。
后来拜学于康有为。
《变法通议》是梁启超在维新运动中撰写的一组政论文章,他在这篇文章中专辟一章详论翻译,把译书提高到“强国第一义”的地位。
梁启超把翻译当作强国之道,他的目的在于开民智,推崇维新思想,改变中国落后的体制。
因此,他在译书时往往选择西方的社科论著。
撰写和翻译了近百篇文章,广泛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其覆盖的领域极广,从历史地理到政治名人等各个方面,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被誉为“舆论界骄子,天纵之天豪”。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认识仅把开民智的重心放在乡绅上是不行的,而要面向广大社会下层群众。
他将开民智的重心转移到了小说上,通过大量翻译引进外国小说,希冀借助小说来达到开启民智。
这是他对小说社会功能的特别认识,这也是清末民初
的文学翻译高潮形成的原因。
在晚清翻译引进的大量外国作品中,纯文学作品的译作占少数,其中政治小说,科学小说和侦探小说的数量较多,影响也较大。
这三种文学体裁都是中国过去所未有的。
许多的西方外国小说,其本身没有政治色彩,在被译入到中国来时,都被加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以梁启超为代表的译者往往通过译序或后记去引导读者阅读其中政治意义,关且把中国的政治环境联系在一起。
其主要作用是开民智。
(四)结语
总之,现代中国面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全面转型,这是历史转折的时代,也是需要巨人、产生巨人的时代。
客观地讲,梁启超便是这个大时代产生的“百科全书”式巨人,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他主张的“翻译强国”思想把翻译提升到了救亡图存的高度。
梁启超将翻译活动与其政治思想紧密结合。
通过翻译介绍西方大量著作对开民智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就其翻译思想而言,任公当年虽是出于维新需要而从事译介西书和评介翻译的活动,有其历史局限性和片面性,但客观上也给后世的翻译研究留下一笔巨大的财富。
虽然梁启超其人其事,人们研究确已多多,但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巨人也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重新“阅读”梁启超,不仅使我们对他有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对现代中国的认识更加深刻,因为他的命运与现代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他的探求精神,在现代仍有深刻意义。
参考文献:
[ 1 ] 梁启超. 西学书目表后序[A ]. 饮冰室合集(第一册) [ C ].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7. 128.
[ 2 ] 梁启超. 论湖南应办之事[A ]. 饮冰室合集(第一册) [ C ].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7. 45.
[ 3 ] 郭延礼. 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 ].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 4 ] 李华兴,吴嘉勋. 梁启超选集[ C ].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