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心理学家在集中营对生命意义的寻找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向外的寻取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向外的寻取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向外的寻求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而关于生命意义的问题也一直是哲学、宗教和科学探讨的重要议题之一。
传统上,人们倾向于将生命的意义与外在的追求、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联系起来。
然而,人的内心世界是更为深刻和重要的方面,真正的生命意义不在于向外的寻求,而是要从内心去寻找、创造和体验,我将从心理学、哲学和生活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在心理学领域,几位重要的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表明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外在的追求。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位犹太心理学家,他在二战期间在集中营中的经历激发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弗兰克尔认为,生命的目的是通过在面对苦难和困境时,发现和实现个人的内在价值和目标。
他提出了存在分析理论,主张人们不应该寻求外在的追求或快乐感,而是从内心深处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
其次,哲学家们也就生命意义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尼采认为,人的生命意义是由个体自己决定的,而不是被社会或其他人强加的。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自我认同,并要勇敢地面对困境和挑战。
萨特则以存在主义的角度,强调了人自由选择的重要性,并认为生命意义的关键在于我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认为,真正的自由是通过选择来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外在因素所驱使。
此外,生活经验也很好地证明了生命意义不在于向外的寻求。
很多时候,我们在追求物质财富和物质满足时,并没有真正感到满足和幸福。
相反,当我们从内心出发,追求我们的激情、兴趣和好奇心时,我们才能够真正找到生活的意义和满足感。
很多成功的人士也分享了他们的经验,认为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追求个人的激情和目标,而不是简单地在外部追求名誉、财富或权力。
总的来说,生命意义的真正实现不在于向外的寻求,而是通过内心的探索、发现和创造。
心理学和哲学的研究表明,生命的真正目的在于发现并实现个人的内在价值和目标,而不是被外在的社会期望所束缚。
我们应该勇敢地面对挑战和困境,在自我认同和自由选择的路径上不断探索和成长。
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个心理学家在集中营的经历

这是一个在二战纳粹集中营走出的待决囚徒,即使是命运在集中营将被解放的前一天,也差一点对他开个玩笑,除了意志,幸运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他却用一生证明了绝处再生的意义。
他就是犹太人,维克多弗兰克。
炼狱般的痛苦已经超越,枝头绽放的将是爱与希望的花蕾,他后来用常人没有的这段经历,创建了心理学的“意义疗法”,并帮助了成百上千迷茫甚至绝望的人重拾信心。
一个最大的绝境莫过于囚徒,绝境中的绝境,也许就是集中营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弗兰克本可以早早到国外避难,却为了父母留了下来,他的命运中的不幸,和其他的犹太人一样,被关进了臭名昭著的奥斯维辛集中营。
在集中营的第一天,他就几乎被命运吞嗤了,监狱长将人分成了两拨,一念只差,他被分在了其中的一边,直到晚上,他才知道,一起来的另外的一边人,已经化为了焚尸炉中灰迹。
这就是命运,在集中营,每一个人都一边在忍受着非人的劳作,一边不确定是否会有厄运第二天降临。
“每天每时你都要作出决定,要么屈从于致命的暴力,要么保持自我内外的自由,同时也将决定你是否成为环境的玩物,是否抛弃自由和尊严而变成标准的囚徒。
”“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即使没有纳粹的无端屠戮,对人心智上最大的折磨,就是看不到希望,如果一个人,开始大口大口抽起要用一个馒头换来的香烟的时候,那么预示着他已经被痛苦折磨的开始追求短暂的快乐,而他的生命,也将在不到24小时内终止。
“他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
比如在集中营,在活人实验室,我们亲眼目睹有人像猪猡,有人像圣人。
人的内心里,这两种可能都有。
最终表现出哪一种,是决定的结果,而不是环境的产物。
”——维克多•弗兰克他自己也坦诚,能够从奥斯维辛走出来,除了意志之外,还有幸运,他的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包括最后一次,即将解放的前一天,他因为人满了而没有坐上交换战俘获得自由的卡车,那一晚他沮丧无比,即将到手的自由,好像就这么的再次无望,结果第二天,盟军的炮火打了进来,他自由了,而坐上那辆卡车的即将自由的人们,却被纳粹烧死而妄图毁灭罪证,这就是命运吧。
弗兰克寻找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寻找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寻找生命的意义弗兰克·法兰克尔是一位犹太奥地利心理学家和哲学家,他在二战期间经历了集中营生活并目睹了无数的苦难和死亡。
这一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并激发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索。
法兰克在他的经典著作《人生的意义》中探讨了这个问题,并提出了一种哲学观点,即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意义,人们可以超越苦难和困境,找到内心的和谐与安宁。
法兰克在他的书中分享了他在集中营生活中的经历和观察。
他谈论到在集中营中,人们面临着极度的痛苦、饥饿和威胁生命的危险。
在这种绝望和恐惧的环境中,许多人失去了活下去的意愿。
然而,法兰克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那些维持希望和生活意义的人,往往能够更好地应对困境并保持内心的力量和自由。
法兰克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一种主观体验,由每个人个体自己来发现和建立。
他强调了自由意志和选择的重要性。
尽管人们无法选择许多生活中的情境,如遭受苦难和困境,但他们仍然可以选择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应对这些情境。
法兰克认为,这种选择能力使人们具有内在的自由,即使在最恶劣的条件下。
法兰克强调了人类对于生活意义的渴望。
他指出,人们需要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一种目标和目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意义不在于追求功利的成功或享乐,而是通过为他人做出贡献和关心他人来实现。
对法兰克来说,这种对他人的关爱和关怀是人类精神的核心,并有助于克服个人的困境和痛苦。
通过探索并追寻生命的意义,法兰克认为人们可以找到内心的和谐和满足感。
他强调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
对于每个人来说,什么是善和美是主观而个体的,但通过遵循个体的价值观,人们可以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
法兰克认为,这种和谐是一种精神的力量,可以帮助人们超越生活中的苦难,找到安宁和内心的满足。
弗兰克的哲学观点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和高压的生活中,人们常常感到迷失和焦虑。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质繁荣,很多人陷入了追求功利和享乐的陷阱中,而忽视了对于生命意义的探寻。
弗兰克尔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E·弗兰克尔在他的著作《人生的终极意义》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弗兰克尔是一位奥地利心理学家和神经学家,他通过自己在纳粹集中营的经历和对人类的深入思考,提出了关于生命意义和存在的独特见解。
人类是在一个充满苦难和困难的世界中生活的。
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挫折和失去等种种艰辛。
然而,弗兰克尔认为,无论我们所经历的困难有多大,我们仍然有能力在其中寻找和发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目标。
弗兰克尔强调,生命的意义并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每个人主观选择的结果。
他提出了“波帕京思维惯性”的概念,即我们不能改变现实的情况,但我们可以改变对待现实的态度。
这种积极的态度和心态能够帮助我们在困境中找到意义,并通过坚持和希望来克服困难。
弗兰克尔认为,寻找生命意义的核心是发现和实现人的独特使命和责任。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才能和价值观,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发展自己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他提倡通过追求自己的使命来获得满足和幸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功利和物质财富。
在《人生的终极意义》中,弗兰克尔通过自己在集中营的经历,描述了人类在极端苦难中仍然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力。
他认为,人们可以通过目标的坚定、对未来的希望和对克服困难的能力,超越痛苦和苦难,获得真正的成长和满足。
弗兰克尔的理论并不是简单的乐观主义,而是建立在深刻的人类存在体验上的。
他深刻认识到人类存在的局限性和脆弱性,但仍然相信人类拥有自主选择的能力。
他提出了“无条件的人的价值”的观念,即每个人都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无论他们的境遇如何。
生命的意义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中不断变化的。
弗兰克尔认为,生命的意义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例如通过爱与被爱、通过工作与创造以及通过面对生死来发现自己的价值。
弗兰克尔生命的意义的概念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快节奏、功利主义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追求物质财富和物质欲望的满足,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需求和价值观。
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

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生命的意义:维克多·弗兰克的探索与启示维克多·弗兰克(Victor Frankl)是一位著名的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和心理学家,也是二战期间的纳粹集中营幸存者。
他的经历不仅启发了他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思考,也帮助他发现了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以其著作《人的搜寻》(Man's Search for Meaning)而闻名于世,他在其中分享了他在集中营中的经历,并提出了关于生命,痛苦和人类存在的重要见解。
本文将探讨维克多·弗兰克对生命意义的理解以及他的探索给予我们的启示。
弗兰克尔的经历发生在二战期间,当时他和他的家人被纳粹德国捕获并送往奥斯威辛集中营。
在集中营中,他目睹了身边许多人遭受苦难和死亡,但他自己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找到了勇气和希望。
在那里,他经历了如此巨大的痛苦和折磨,但他意识到无论如何他都可以从中寻求到生活的意义。
弗兰克尔的理论基于他对生命的观察和研究。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在任何环境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目标。
无论是在极端的苦难中还是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人们都可以通过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家庭和人际关系以及追求个人兴趣和意义来获得有意义的生活。
弗兰克尔通过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了生命的目的和意义。
他提出了三种寻找意义的途径:创造性的工作,体验到爱和对苦难的积极态度。
他认为通过积极地面对苦难,人们可以学会从中获得成长和智慧,从而赋予生命意义。
首先,弗兰克尔强调创造性的工作对于生活的意义至关重要。
他认为人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创造出的东西可以赋予生命以深刻的意义。
通过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并实现自己的潜力,人们可以感到满足和自豪。
无论是在职业生涯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应该寻找那些让他们充满热情和动力的事情,并努力去追求和实现。
其次,弗兰克尔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对于生命意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爱是人类最深刻的经验之一,并可以赋予生活以真正的价值和目标。
通过与他人建立有意义的关系和体验到亲密和关怀,人们可以感到生命的美好和价值。
寻求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

寻求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寻求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尔的思考在生活的旅程中,人们都会不可避免地面临生命的意义问题。
弗兰克尔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经历,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讨。
他通过他的著作《活出意义》(Man's Search for Meaning)向我们揭示了生命的真正目标和意义所在。
弗兰克尔是一个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纳粹关押在集中营中,亲身经历了人的极端苦难和痛苦。
在这种极端的环境中,他目睹了无数人的死亡和绝望的景象,亲身体验了人类所能承受的极限。
然而,正是在这种极度恶劣的环境中,他才意识到生命的真正意义和目标。
弗兰克尔提出,生命的意义并非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也不是通过追求物质财富或世俗的成功来实现的。
相反,生命的意义是通过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来发现和创造的。
这就是他的著作《活出意义》中所描述的"意义治疗"。
在集中营生活的艰苦环境下,弗兰克尔认为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寻找自己的生命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弗兰克尔认为,人类拥有独特的自由意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无论在何种困境下。
他主张人们应该接纳生活的困苦和挫折,并积极面对。
他坚信,人们只有在面对生活的苦难时,才能真正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在集中营的生活中,弗兰克尔看到了无数人在无望的环境下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内在的力量,他们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去应对苦难,这让他深感震惊和感动。
他认为,这是因为这些人能够找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相信自己的存在对世界和他人是有意义的。
通过他在集中营的经历和观察,弗兰克尔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生命的意义不仅仅属于个人的内心世界,更是与他人的关系和社会的责任息息相关。
他认为,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只有通过关心他人和为他人的幸福和成长做出贡献,才能真正找到生命的目标和意义。
他写道:"忽略别人的需求将使人生乏味、失去灵魂,并且在某种程度上,甚至会导致心灵的病变。
生命的意义 心理学家谁提出的

生命的意义心理学家谁提出的生命的意义是一个可以引发深思和争议的话题。
在心理学领域,多位心理学家尝试通过不同的角度和理论探讨生命的意义。
其中,维克多·弗兰克尔被公认为最重要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关于生命意义的独特观点。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奥地利的一位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他生于1905年,并在纳粹统治期间被关押在集中营中。
在这段被囚禁的岁月里,弗兰克尔目睹了人类的苦难和痛苦,并不断思考生命的意义。
这些经历促使他在战后创立了他独特的理论,被称为“存在主义心理学”。
弗兰克尔的存在主义心理学主张,生命的意义并非是事先确定好的,而是在每个人的个体与环境互动中不断构建和寻找的。
他认为,人类的存在是注定要面对苦难和困境的,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寻找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赋予生命以意义。
弗兰克尔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即“意义的追求”。
他认为,当人们经历苦难时,他们需要找到一种能够感受到生命意义的方式,这将有助于他们克服困难并找到希望。
他观察到,在集中营中生活下来的人往往是那些能够寻找到生命意义的人,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和价值观,这使得他们能够在充满困难的环境中坚持下去。
弗兰克尔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使命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他的理论强调了人的自由意志和主动性,同时也强调了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注。
弗兰克尔的观点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理论被广泛接受,并成为心理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这种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人们在苦难和困境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并鼓励他们寻找并追求自己的目标和价值。
然而,弗兰克尔的理论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生命的意义并非来自于个体的追求和努力,而是存在于超越个体的更大的力量或命运中。
他们认为,生命的意义是通过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和互动来实现的。
这一观点与存在主义心理学中的个体主义和自由意志相对立。
无论如何,弗兰克尔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和理论构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的方式。
《寻找生命的意义》简介

《寻找生命的意义》简介《寻找生命的意义》简介《寻找生命的意义》是维克多·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的一本著名著作,该书发表于1946年。
作为一本深具哲理思考的心灵之书,它以作者在纳粹集中营中的亲身经历为基础,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幸福的重要性。
弗兰克尔是一位犹太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生,他于1942年被纳粹德国当局关入奥斯威辛集中营。
在集中营中,他目睹了无数的苦难和死亡,但他通过对生命的深思熟虑和内心的探索,没有被困境击垮,反而从中得到了启示。
《寻找生命的意义》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关于生命的心理学”,第二部分为“关于生命的哲学”。
在第一部分中,弗兰克尔讲述了他在集中营中的亲身经历,提出了他的“志愿意识”(logotherapy)的理论。
他认为,与佛洛依德的“满足欲望”和阿德勒的“权力意愿”不同,无意义和缺乏目标感是内心空虚的主要根源。
而通过找到生命的意义和目标,个体可以克服困境,并找到内心的宁静和满足感。
在第二部分中,弗兰克尔通过引用哲学家、文学家和宗教领袖的观点,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目标的多样性。
他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选择在塑造生命意义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虽然人无法改变现实,但可以选择对待现实的态度。
他确定了三种发现生命意义的途径:通过个人成就,通过与他人的关系以及通过对人生的遭遇的勇气。
《寻找生命的意义》不仅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也成为心理学和哲学领域的重要参考书。
它提供了极为深邃的洞察力和启示,帮助人们在困境中寻找力量和动力。
此外,它还为人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
这本书的影响力还可以从其在各国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来看。
它深受读者的喜爱,不仅帮助他们在个人生活中找到目标和意义,也为社会整体的精神健康做出了重要贡献。
《寻找生命的意义》是一本引导人们反思生活意义的杰作,它带给了读者对人性、自由和幸福的深入思考。
正如弗兰克尔所言:“人能够忍受任何是都没有,只要他心中有希望并相信活下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心理学家在集中营对生命意义的寻找“人类可以经由爱而得到救赎。
我了解到一个在这世界上一无所有的人,仍有可能在冥想他所爱的人时尝到幸福的感觉,即使是极短暂的一霎那。
”一个人,什么都可以被剥夺,除了一样东西,那最后内心的自由——面对不可逆转的境遇,选择自己的态度与方式。
——弗兰克1942年,纳粹逼近奥地利,27岁的维克多·弗兰克(Victor Frankl,1905—1997)犹豫着要不要到美国避难。
他已申请迁往美国的签证,但不能带走家人。
凭借自己作为心理治疗师的那点小名声,留下来也许还能保护家人,可家人却催促他快些离开。
签证通过了,弗兰克内心的矛盾也随之激化。
别上那枚标志着犹太人身份的黄色小星星,步入位于维也纳市中心的圣斯蒂芬教堂,维克多静默祈祷:“主啊,请给我一个启示吧!”他究竟该带着一起被救的希望与家人留在维也纳,还是该只身前往美国,到那里去继续自己的心理学事业?当弗兰克回到家,发现父亲在流泪:“维克多,纳粹刚毁了犹太会教堂。
”父亲手中紧握着的那块大理石碎片上刻着《十诫》中的首条:“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得到延续。
”弗兰克拨通美国大使馆电话,取消了签证。
他觉得自己已得到上帝的启示……命运终究无法抗拒。
1942年至1945年,从奥斯维辛到巴伐利亚,辗转四个集中营,弗兰克发现自己几乎丧失了一切,父母、兄弟、妻子或病死于营中,或被送进了毒气室。
当他在每天的饥饿、寒冷、拷打中意识到自己“除了可笑的赤裸裸的生命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失去”时,他还能做些什么,还能发现生命有什么值得留恋的?让我们按弗兰克划分的从“入营”到“出营”一个人所经历的三个心理阶段的顺序向你一一道来,看弗兰克是如何在一个极端残酷的境遇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如何将亲身经历融入其“意义理论”之中的。
初入集中营——生命不能承受之痛“我只乞求你们一件事,每天都要刮胡子,尽一切可能!哪怕你不得不用一块玻璃去刮,哪怕你要用最后一片面包去换……这样你会看起来年轻些,面色光润些。
如果你想活下去,只有唯一的办法:看上去有力气干活……你知道什么是我们所称呼的‘穆斯林’吗?——那些看起来凄凄惨惨、落魄潦倒、病病歪歪、不能再干重体力活的人,迟早,通常很快,他们就被送进毒气室了。
所以,记住刮脸、神气而有力地站立行走,这样你就不用害怕毒气室了。
”这是位比弗兰克早到几星期的难友对初入奥斯维辛者的忠告。
入营的第一件事是分组,90%左边一组,10%右边一组。
军官灵巧的手指漫不经心地左右点晃着,命运的第一道判决将弗兰克幸运地推向了10%的劳工组。
等待他们的是超出想像力边界的饥饿、劳苦与侮辱。
而更大的考验是,有没有意志力日复一日去拼命争取那哪怕1%可能性的生存机会。
弗兰克说:“对一个变态环境的正常反应是反常的行为。
”面对微乎其微的生存机会和时时刻刻面临的生存威胁所带来的精神折磨,几乎每个人脑海中都会闪过自杀的念头——早晚都得死,早死少受折磨。
但对于弗兰克,在奥斯维辛的第一晚,他对自己立下承诺,绝不自杀。
为什么?来集中营之前,弗兰克的妻子将他未出版的第一部著作手稿缝在他的衣服夹层中,对弗兰克来说,这部手稿是自己精神的孩子。
天真的弗兰克也知道,如此命都难保的境遇,哪有存留一份手稿的幸运?到了除了自己的命外就一无所有的境地,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如同父亲手中的那块石碑碎片,命运又给了弗兰克一个启示。
在第一天衣物上缴换上破旧制服的那会儿,他从口袋里摸出一页从犹太祈祷书中撕下的纸,上面是祈祷文中最重要的一段。
如何理解这样一个巧合?与其将精神的孩子形式化地存留在纸上,何以不用自己的生命将之付诸实践?弗兰克这一觉悟使之意识到,尽管自己早晚会死,但在这残酷的境遇中,自己要关注的不是能不能活着走出集中营的问题,而是“所有的痛苦,包括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如果一个人生命的意义仅仅取决于能否有活的偶然性,这样的生命根本没有活的价值!所以,弗兰克告诉自己,决不会因为生存的无望与痛苦而放弃生命,他要做的是,去寻找这苦难与死亡的意义。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能承受几乎任何境遇中如何去活的问题。
”——尼采如是说。
适应集中营——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几星期后,囚徒们从震惊、逃避进入第二个心理阶段:情感的冷漠。
这一变化源于个人自我保护的心理防御机制。
所有刚入营的震惊、绝望、对不公的愤怒、无尽的企盼,受够了这些痛苦情感的折磨后,大家必须钝化自己的情感,麻木地对待无时无刻不在的精神打击。
人有其脆弱的一面,不可能完全逃脱环境的影响。
弗兰克也一样。
作为棚屋内的医务员,日复一日,他平静地为不同人覆上白布。
每当一个人病死,其他的囚徒一个个来到余温犹存的尸体边,一个人抓起尸体床头,剩余的土豆残渣,另一个决定换上尸体那双相对完好点的鞋,第三个人剥下他的外套……当生存受到威胁,任何偏离“保命”的话题都不值一提。
可当一个人将所有关注仅投向生存危机时,必然又会陷入另一种精神危机——正常价值体系的崩溃、空虚、为人尊严的摒弃。
弗兰克清醒地意识到,若此时自己不做出最后的努力去挽回自尊,他将丧失作为一个有着内心自由与意志,有着独特价值的人应有的情感;他将只会把自己看作芸芸众生中的一员,与一群在鞭打中前行的绵羊无异;他将彻底沦为被命运玩弄的牺牲品。
精神的空虚与情感的淡漠发展到最后,等待着的就是让所有集中营囚徒既熟悉又恐惧的那一幕了。
通常,它始于某日清晨,这位囚徒拒绝穿衣、洗漱、到操场集合,任何哀求、打击、威胁都没用。
他只是躺在那儿,呆滞的眼神、冷漠的表情,一动不动。
如果这一危机是由疾病引起的,他就拒绝去诊所,或接受任何帮助。
总之,他就是意志崩溃、彻底放弃。
弗兰克还看到许多类似的悲惨结局。
他问自己,如果人不可避免地要受环境影响,那人的自由在哪里?人真的没有选择吗?生存以外的事物的价值就这样泯灭了吗?让我们插入两个镜头,弗兰克还看到了什么?镜头一:清晨,步行去工地的途中,刺骨的寒风吹得人们一片沉默。
大家在看守不住的咆哮、枪托的驱赶和艰难挪步的刺痛中前行。
弗兰克身边走着的囚徒用上翻的领了遮住嘴巴,突然说道:“如果我们的妻子瞧见我们现在这模样……真希望她们的情形比我们好些,不知道我们所经受的这一切。
”弗兰克想起了自己的妻子,他抬起头,微弱的星光映着粉红色的霞光正慢慢透过厚厚云层弥散开来。
他仿佛听见了妻子的呼唤,看见她的微笑,那率直而鼓舞的眼神……弗兰克心中潮涌浪滚,他觉得自己第一次真正领悟了被那么多诗歌所颂扬、被那么多智者视作终极真理的东西:爱。
爱是人类所能企得的最终、最高目标。
“人的救赎依靠爱与被爱。
”那一刻,他觉得一个在世上一无所有的人依旧可以体验到人间至福,哪怕只是那么短短的一瞬,在对爱人的冥想中,即使在凄惨的绝境中,当一个人已无法操控环境,他依旧可以通过一种光荣的方式——以爱来充盈内心。
“将我牢牢附着在你心中,爱如死亡般坚不可摧。
”镜头二:奥斯维辛到巴伐利亚集中营的路上,弗兰克和其他囚徒们透过带铁丝网的车厢小窗向外望去,你难以想像紧贴着车窗的那一张张带着神圣宁静的面容,是属于那些已放弃了生与自由希望的囚徒。
人的情感、人的尊严,是凌驾于生命之上而存在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我害怕的只有一件事:配不上我的苦难。
”对集中营的囚徒来说,最难以忍受的是明知逃脱不了毒气或麻疹的厄运,却还得一天天忍受折磨,等待着它的到来。
如果所作的生的挣扎和努力是没用的,这一切的痛苦不是白受了吗?为什么不早点结束?弗兰克也害怕自己配不上自己的苦难。
当苦难作为既定的命运降临到你身上,你能怎样?哀怨、愤恨、意志消沉、不择手段地对抗?你的生理逃脱不了饥饿、寒冷、麻疹的摧残,你的心理不可能不受环境影响而筑起一道冷漠的防御墙。
那作为一个人,一个无人可替代的独特个体,你还有什么?弗兰克思索着这一切。
弗兰克想起那些游走在棚屋内给别人带来抚慰、分出自己最后一片面包的人;想着病房里那个垂死的女孩望着窗外的树枝挂着微笑的沉静面容,她对弗兰克说:“感谢命运给了我这沉重一击,让我清醒,在过去那些年中,我从未像现在这样珍惜、思考过自己的生命……我听到窗外的树在召唤我,它说‘我在这儿,我就在这儿,我是生命、永恒的生命’……”同样都是人,面临着一样的苦难与死亡。
这些人,是什么力量,化解了他们内心的冷漠,使之能够如此平静、高贵地去承载自己的命运?这种力量似乎具有一种穿透力,如同金色的光晕从体内弥散开来,甚至可以化解周围人的冷漠。
集中营的生活将人的灵魂撕开一道裂缝,展现其深处的地狱与天堂。
在那里,我们学会按照人的本来面目去发现人。
毕竟,创造奥斯维辛毒气室的是人;念颂着祈祷词平静步入毒气室的也是人。
我们不会忘记那一张张交织着泪水与微笑的面容,他们分出自己的最后一片面包,抚慰他人。
承受、目睹着这一切,弗兰克慢慢寻到了他想要的答案。
是的,一个人也许无法选择环境与命运,但可以选择面对命运的态度,保持着人性的尊严以高贵的姿态去面对苦难!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责任,独立于生理,心理的精神自由是死亡也无法剥夺的。
一个人不放弃他的这种“最后的内在自由”,以尊严的方式承受苦难,这本身就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内在成就”,它显示的不只是一种个人品质,而且是整个人性的力量与光辉。
那些在苦难面前退缩的人总是说:“我对生命已经没什么好期望的了,生命一点意义也没有了。
”可是,重要的不是你要从生活中盼得什么,而是生活在向你期盼着什么。
不要去向命运追问你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而是命运在向你追问,期待着你对降临到自己身上的命运作出回应。
每个人的命运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你所经受的每件事都是命运特分给你的任务,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他能否对这些任务负责,哪怕是痛苦,是死亡,是逃避放弃,还是勇敢带着尊严地去承受,都取决于内心的自由,它决定了一个人生命的重量与价值,这也是苦难的意义。
在集中营麻疹流行时,大批大批囚徒病死。
医疗室开始从健康囚徒中征召义务医务员,谁都清楚进病房意味着什么。
不顾朋友的反对,弗兰克还是去了。
他对自己说,一样要死,为什么不死得有意义些?与其等着让命运来主宰自己,为什么不自己选择一次?哪怕选择的是更不幸,最起码这也是按自己的意愿所选择的结果,自己可以对自己的命运负责了。
弗兰克最终幸运地走出了集中营。
“那没有杀死我的,让我变得更坚强。
”尼采的这句话在他身上得以验证。
当然,生死不是坚强的标准。
那些带着尊严死去的人升华了自己的生命,而幸运存活的另一些人走出集中营,也面临着又一个考验。
走出集中营——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如同一根被拉扯的、已超出其弹性系数的橡皮筋难以立即回复原形,刚释放的囚徒的心理创伤也难恢复。
自由、食物,一开始一切都像个难以置信的美梦,曾多少回,囚徒们幻想着释放后的幸福情景:回家,拥抱妻子,朋友团聚,滔滔不绝地向他们讲述这段奇异经历。
可自由真正到来时,家破人亡,一无所有的现实将幻想击得粉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