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模块测试卷(定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模块测试卷(定稿)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模块测试卷(定稿)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模块测试卷出卷人:审卷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书写占5分)说明:1.答题前,考生请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等填写在答案卷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案卷上。

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l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荆轲刺秦王》)( 4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 5 ) 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 )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 一5 题。

易水又东与濡水合,水出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南谷,东流与源泉水合,水发北溪,东南流注濡水。

濡水又东南,迳樊於期馆西,是其.授首于荆轲处也。

濡水又东南流,迳荆轲馆北,昔燕丹纳田生之言,尊轲上卿,馆之于此。

二馆之城,涧曲泉清,山高林茂,风烟披薄,触可栖情,方外之士,尚凭依旧居,取畅林木。

……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并悉高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径通,长庑广宇,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柱础尚存,是其基构,可得而寻。

访诸耆.①旧,咸言昭王礼宾,广延方士..②。

至于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

易水又东迳孔山北,山下有钟乳穴,穴出佳乳,采者篝火寻沙,入穴里许,渡一水,潜流通注,其深可涉。

于.中众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

每于疑路,必有历记。

返者乃寻孔以.自达矣。

上又有大孔,豁达洞开,故以孔山为名也。

其水又东,迳西故安城南,即阎乡城也。

历送荆陉北。

耆旧云:燕丹饯荆轲于此,因而名焉。

世代已远,非所详也。

遗名旧传,不容不诠,庶广后人传闻之听。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测试卷(带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测试卷(带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测试卷(带答案)综合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慎终追远清明永驻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

《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

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

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这一段动人的故事。

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

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

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

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

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它形成于春秋末期。

时至唐代,上巳节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常在此日到水边嬉戏,去郊游踏青。

后来,上巳节的踏青饮宴的特点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

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

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模块检测试题1 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模块检测试题1 word版 含答案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模块检测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间.或/间.不容发山脉./脉.脉含情禁.受/弱不禁.风隽.永/隽.语箴言B.炮.烙/炮.舰外交更.加/不更.事枕藉./精神慰藉.屏.窒/屏.气凝神C.饿殍./浮.光掠影诳.语/逛.大街侘傺./祭.奠英灵敕.造/勒.索钱财D.犄.角/掎.角之势摭.拾/甘蔗.林垮.塌/纨.绔子弟敛裾./生活拮据.2.下列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莫衷一是目瞪口呆南辕北辙凭心而论B.璞玉浑金罄竹难书谈笑风声披荆斩棘C.探颐索隐螳臂当车铁壁铜墙童颜鹤发D.投畀豺虎万马齐喑惟妙惟肖文质彬彬3.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①房子里面_____了大量先进的娱乐设备,像个小电影院和点播室录像系统。

②有这种高超的系统来代替眼睛的_____,蝙蝠必定是生活在一个常伴有工业声、机器声的超声世界里。

③这种放大器是现在世界上最_____的放大器,可以避免分子热骚动而带来的杂音,使微波得到有效的放大。

④所以负数概念的形成_____与人类早期的商业借贷活动有关。

A.配制扫描敏感一定B.配置扫视灵敏恐怕C.配置扫描灵敏一定D.配制扫视敏感恐怕4.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面对“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展”的大量数据、图片和实物,大多观众望洋兴叹....: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振兴中华。

B.《大明王朝1566》虽然呈现的依然是宫廷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但其风格化的叙事方式,却给观众别开生面的感受。

C.心连心艺术团精彩的表演,点燃了观众的激情,全场沸反盈天....,气氛相当热烈。

D.汶川地震中,居然有少数不法商人,私抬物价,贩卖假货,大发国难财,其卑劣行径令人惊.世骇俗...。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当今商品经济的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清纯明净、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模块检测卷及答案解析(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模块检测卷及答案解析(2)

模块检测卷二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测试时间:150分钟评价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其实这种解释应该是从近代开始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使用的“意境”或“境界”,他的解释就是情景交融。

但是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情景交融所规定的是“意象”,而不是“意境”。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都应该情景交融,而意境则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具有的。

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殊规定性,意境的内涵大于意象,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

那么意境的特殊规定性是什么呢?唐代刘禹锡有句话:“境生于象外。

”“境”是对于在时间和空间上有限的“象”的突破,只有这种象外之“境”才能体现作为宇宙的本体和生命的“道”。

从审美活动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西方古代艺术家,他们给自己提出的任务是要再现一个具体的物象,所以他们,比如古希腊雕塑家追求“美”,就把人体刻画得非常逼真、非常完美。

而中国艺术家不是局限于刻画单个的人体或物体。

把这个有限的对象刻画得很逼真、很完美。

相反,他们追求一种“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中国园林艺术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也是有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楼、台、亭、阁,它们的审美价值主要不在于这些建筑本身,而是如同王羲之《兰亭集序》所说,在于可使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

陶渊明有两句诗说得好:“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

有意境的作品和一般的艺术作品在这一点上的区别,就在于它不仅揭示了生活中某一个具体事物或具体事件的意味,而且超越了具体的事物和事件,从一个角度揭示了整个人生的意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模块综合测评+Word版含答案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导学号:79942118】当代文艺审美中的“粉丝”与“知音”周兴杰①市场经济与大众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但改变了文艺的存在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欣赏习惯。

“文学终结论”尚且余音未绝,又有学者提出了“粉丝能不能替代知音”的疑问,引发热议。

②“知音”一词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

子期因为能听出琴音寓意,被伯牙引为“知音”。

子期辞世,伯牙毁琴不操,以示痛悼。

由此可知,“知音”的内涵至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接受者能准确把握、解读出作品的主旨,从而经由作品,接受者与创作者在精神层面产生深度契合;二是以作品理解为基础,创作者与接受者形成相互依赖、相互需要乃至相互尊重的关系。

在高雅艺术的欣赏中,接受者以能成“知音”为荣,创作者以能有“知音”为幸。

18世纪美学学科形成之初,为解决“趣味无争辩”的难题,休谟也推崇批评家来提供“趣味和美的真正标准”。

可见,“知音”的趣味早已渗透到经典艺术标准当中。

因此,“知音”有意无意地被默认为高雅文艺的欣赏者。

③而“粉丝”这一名称则有些不伦不类,它是大众对“fans”一词自发的、戏仿式的音译。

在最直接的意义上,“粉”或“粉丝”就是对某些事物的“爱好者”。

如果仅在“爱好者”的意义上来使用的话,那么说“我是莎士比亚的粉丝”也是没有问题的。

但由于社会成见和媒体引导,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粉丝”一度被贴上了狂热、非理性、病态等标签,当作对某些大众文化产品不加辨别的、缺乏抵抗力的消费者而受到非议。

尽管现在人们能以一种理解的眼光来看待“粉丝”,但其被限定特指大众文化的欣赏者却是事实。

需要指出的是,大众文化在使用中的确具备活跃的意义再生产功能,而且流行文艺也的确包含有别于高雅艺术的美学旨趣。

因此,可以明确,“粉丝”的欣赏和“知音”的欣赏对比,它首先是一个趣味差异的问题,而不是一个品位高下的问题。

高一语文上学期模块考试试题人教必修一

高一语文上学期模块考试试题人教必修一

高一语文上学期模块考试试题人教必修一高一语文上学期模块考试试题人教必修一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卷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廖廓酝酿.(niàng) 和煦.(xù)恪.守不渝(kè)B.辗转弄.堂(lòng) 解剖.(pōu) 绿草如茵.(yīn)C.租赁契.据(qìe) 创.伤(chuāng)陨.身不恤(yǔn)D.嬉笑窒.息(zhì)刀俎.(cǔ) 长歌当.哭(dàng)2.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那么,在种种压力之下,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是选择逆来顺受、默默忍受?还是自暴自弃、自甘堕落?甚或至于以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人生?B.世界媒体峰会共同主席、共同社社长石川聪认为,在新的挑战面前,有三点很重要;第一要确保采访渠道畅通;第二要保护内容的提供者,也就是著作者的权利;第三是要保障与新闻用户之间的渠道畅通。

C.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华文化以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诱人的影响力,受到各国朋友的欢迎.D.从没有哪届全运会的开幕式,融入了这么多的古诗词元素。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测试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模块综合测试

人教版必修1模块测试(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基础知识(共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敕造炽热不啻整饬十恶不赦B、操觚斗斛孤苦滥觞觥筹交错C、聒噪舐犊恬静畋猎暴殓天物D、猝然颦蹙醋意簇新一蹴而就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曼延荧绕牛角尖风马牛不相即B、痉孪惦量金刚钻民以食为天C、谛听积习家俱店行百里则半九十D、倾轧付梓始作俑冒天下之大不违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政协委员们建议市政府要建立与首都地位、作用相适应的功能齐全的传染病救治中心,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大型盆景可以用来强烈的视觉感而成为室内焦点,在家具较少的客厅里,还可以成为填补空间的重要角色。

(3)像其他国家的大城市一样,这里也是高楼林立,交通拥挤。

大都市的喧嚣给人以繁华之感, 有时难免会让人感到烦躁。

A、应付营造即使/也B、应对创造即使/也C、应付创造尽管/但D、应对营造尽管/但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我始终没来得及按照总编的要求修改这个剧本,几年来我一直耿耿于怀,深感有负他的嘱托.B、虽然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已经每况愈下,但我们仍不能有丝毫大意。

C、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电视和电脑这一对时代的宠儿,对我们来说几乎是不可或缺的。

D、这些风言风语总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无风不起浪,无根不长草"嘛。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走出陌生的境地.B、我们要针对他离校较远,家务重,想个办法帮助他提高学习成绩。

C、科学家多年研究发现,不下三十种的乔木病害是由病毒和类菌原体混合感染而致病。

D、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6、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测评试卷(共4套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测评试卷(共4套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全册单元测评试卷(共4套含答案)单元测评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传播力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的说法源自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

一般来说,软实力是一种隐形的力量,蕴含在文化、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四个载体中。

在这四个载体中,文化是核心,其他三个组成部分也都深深地烙上了文化的影子,甚至有人直接把软实力解释成文化力。

基于此,文化软实力就有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软实力就是指“软实力”;狭义的文化软实力,则是指构成软实力的文化要素。

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必须依赖先进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相应的时代和社会,才能更好地促进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才能体现出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

在国内,它通过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本国文化的认同感,抵御国外一些敌对文化理念的侵袭,大大增强国内民众的凝聚力;通过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元素和不断改造本国文化中落后的成分,使本国文化更加适应当前形势,更好地指导经济建设,更好地彰显本国文化的强劲生命力。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兼容并蓄、富有活力的本国文化必将为国外受众所认可,使本国所奉行的理念得到传播,从而大大提升国家形象和影响力。

文化软实力产生于一定的文化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国家价值追求、社会理念、宗教信仰、道德规范,还包括风俗习惯、民族精神、国民素质、文学艺术等,还与教育、科技、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人们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

与传统手段相比,非强制手段是文化软实力实现的手段,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力量表现形式。

在现实社会中,往往存在重器不重道的现象。

它表现在国家综合实力的建设上,就是重视提升硬实力而不重视提升文化软实力。

重视提升硬实力是对的,文化软实力也一定要以硬实力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语文高一必修一模块测试卷出卷人:审卷人: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书写占5分)说明:1.答题前,考生请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等填写在答案卷上。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案卷上。

答题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一、古代诗文阅读(27 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 分)1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 分)( l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3 ) 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荆轲刺秦王》)( 4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 5 ) 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 ) ,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 一5 题。

易水又东与濡水合,水出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南谷,东流与源泉水合,水发北溪,东南流注濡水。

濡水又东南,迳樊於期馆西,是其.授首于荆轲处也。

濡水又东南流,迳荆轲馆北,昔燕丹纳田生之言,尊轲上卿,馆之于此。

二馆之城,涧曲泉清,山高林茂,风烟披薄,触可栖情,方外之士,尚凭依旧居,取畅林木。

……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并悉高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径通,长庑广字,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柱础尚存,是其基构,可得而寻。

访诸耆.①旧,咸言昭王礼宾,广延方士..②。

至于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

易水又东迳孔山北,山下有钟乳穴,穴出佳乳,采者篝火寻沙,入穴里许,渡一水,潜流通注,其深可涉。

于.中众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

每于疑路,必有历记。

返者乃寻孔以.自达矣。

上又有大孔,豁达洞开,故以孔山为名也。

其水又东,迳西故安城南,即阎乡城也。

历送荆陉北。

耆旧云:燕丹饯荆轲于此,因而名焉。

世代已远,非所详也。

遗名旧传,不容不诠,庶广后人传闻之听。

易水又东,迳易县故城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

阚骃③称: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与宾客知谋者祖.道于易水上。

《燕丹子》称,荆轲入秦,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如意和之。

为壮声,士发皆冲冠。

为哀声,士皆流涕.。

疑于此也。

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④,似不饯此也。

又东过安次县南,易水迳县南,鄚县故城北,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

《史记》:苏秦曰,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

正谓此水也。

是以班固、阚骃之徒,咸.以斯水谓之南易。

(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易水》,有删改)注:①耆:老也。

古称六十岁曰耆。

②方士:这里指的是人才。

③阚骃(kàn y īn):人名。

④武阳:地名。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与宾客知谋者祖.道于易水上祖:祭祀的一种,出行时祭祀路神B.咸.以斯水谓之南易咸:都C.为哀声,士皆流涕.。

涕:眼泪D.荆轲起为寿.寿:祝寿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A.于.中众穴奇分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B.返者乃寻孔以.自达矣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C.是其.授首于荆轲处也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D.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鸿门宴》)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孔山下的溶洞中有美妙的钟乳石,洞中又有许多岔河,进入者如不看前人做下的标记,往往找不到归路。

B.樊於期馆和荆轲馆都在濡水岸边,设馆之处,河曲泉清,山高林茂,烟雾弥漫,景色怡人。

C.作者察看旧时遗迹后认为,燕太子丹为荆轲刺秦王的壮行之地,并不一定在易水旧城之南。

D.选文很好地表明了《水经注》这部古代地理名著既重视自然地理也重视人文地理的特点。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 分)①耆旧云:燕丹饯荆轲于此,因而名焉。

(3分)②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

(3分)(三)古代诗歌阅读(6 分)6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 分)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请在第二句“柳条藤蔓系离情”中找一个用得准确传神的字,并作简要分析。

(3分)(2)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3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一)文学名著阅读(10 分)7 .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A .长沙太守孙坚在洛阳殿南井中得到传国玉玺后离开洛阳,准备回江东发展。

曹操令荆州刺史刘表路上截住夺之,孙坚折兵大半回江东,自此刘表孙坚结怨。

(《三国演义》)B .瑞珏难产,觉新痛苦地守在门外,听到她凄惨的叫声,却因为陈姨太的要求没有人敢来为他开门。

瑞珏叫着觉新的名字痛苦地死去了,两人未能见上最后一面,觉新突然明白了,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夺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

(《家》)C .曹操破黄巾军,将所获精锐俘虏兵编为"青州兵","其余尽令归农",自此威名日重。

曹操接父亲曹嵩由陈留郎琊往兖州,途中曹嵩被陶谦部将张闿杀害,曹操迁怒陶谦,率兵前往徐州,望风劫掠。

(《三国演义》)D.在觉慧和觉民的鼓励下,许倩如关于女人剪发的文章发表在《黎明周报》,在女学生中引起不小反响。

琴带头剪发,接着同学文与“老密斯”也响应了。

(《家》)E .献帝因为曹操专权而感到不安,将血字诏书写在玉带之中,付与国舅董承,让其谋划除去曹操。

董承与王子服、马腾等人计议,准备再联合刘备共同行动。

(《三国演义》)8.简答题。

(选做一题)( 5 分)( l )阅读下面的《家》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可是后来他回到自己的房里,关上门倒在床上用铺盖蒙着头哭,为了他的破灭了的幻梦而哭。

文中的“他”指的是谁?“他”有什么“幻梦”?“他”的“幻梦”是怎样破灭的?请简述与之相关的情节。

( 2 )阅读下面的《家》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祖父又催促觉慧道:“你快去把你二哥喊回来。

……,冯家的亲事……暂时不提。

……我怕我活不长了……我想看看他,……看看你们大家。

”文中“祖父”提到的“冯家的亲事”指的是什么事?请简述与之相关的情节。

答:第()题:(二)文化经典阅读(6 分)9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 分)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如何做到“孝”?请综合上述材料,用自己的话回答。

( 6 分)答: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木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9分)谈静朱光潜①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

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

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

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

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

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②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

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

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

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

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③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

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④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

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

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

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

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

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

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

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

静与闲也不同。

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

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0.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于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C.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11.作者所说的“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3分)12.文章题目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

(3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 题。

最重要的是“以苦为乐”——李连杰常规访谈江月李连杰的办公室里充满着“壹基金”的笑脸,他的T恤上有,房间里的海报上有,各种文件资料上有,张张笑脸让来访者感觉很亲切。

李连杰说这个LOCO是女儿从几百张设计图中选中的。

问:你一直在推广你的“壹基金”,即使是在推广自己的电影时,也不忘宣传“壹基金”。

答:我一直把自己的四十岁作为一个分界线,四十岁之前我都是以自己为中心的,我要得到、要证明,证明自己能成为武术冠军,证明自己的电影与众不同,和对中国的文化、中国电影的推广。

那时候做每件事情都是以“我”为出发点,现在反过来了。

因为社会的现状让我有必要站出来做慈善,我不奢望得到任何回报。

我一直说做慈善这件事需要勇气和坚持,因为既没有物质的回报,还要投入金钱和时间,还要受到别人的质疑。

问:你有接受别人质疑的心理准备吗?答:既然是刚刚起步,当然会面临一些质疑。

“壹基金”是我帮中国红十字会来筹集的,不是我李连杰个人的基金。

我现在是在搭建一个平台,用最简单的办法让人们知道只要每个月出一块钱,就可以通过红十字会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