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法在辽东湾滩海深部地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海洋测绘技术在海底地形勘探中的应用

海洋测绘技术在海底地形勘探中的应用

海洋测绘技术在海底地形勘探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海洋测绘技术在海底地形勘探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海底地形勘探是地质学、海洋学和测绘学等学科的交叉领域,它的发展对于人类深入了解海洋、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分析三个方面探讨海洋测绘技术在海底地形勘探中的应用。

数据采集是海洋测绘技术的第一步,也是最基础的环节。

在海底地形勘探中,数据采集可以分为实地观测和遥感测绘两种方式。

实地观测通常采用声纳测深仪、多波束测深仪等设备,通过发射声波或电磁波在海底地形上的反射和传播信息,获得地形的形状和高程变化。

而遥感测绘则利用卫星遥感技术,通过卫星上的雷达或激光设备对海洋地形进行观测,获得地形的表面特征和地貌形态。

数据处理是海洋测绘技术中的核心环节,其目的是将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转化为可供分析和应用的信息。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校正、数据融合等步骤。

在海底地形勘探中,数据处理的关键是对声纳或遥感数据进行反演和重构,以获得更准确的地形信息。

通过采用插值算法、滤波技术等方法,可以将地形数据进行平滑处理,并恢复出隐藏在水下的地貌形态。

此外,数据处理还可以应用于噪声去除、边缘检测和目标提取等方面,提高地形数据的分辨率和精度。

数据分析是海洋测绘技术的最终目的,它将通过对采集和处理后的地形数据进行分析、解释和应用,从而更深入地了解海洋地貌、地质构造和海洋环境。

海洋测绘技术在海底地形勘探中的数据分析通常包括海底地形图绘制、地貌变化分析和地质研究等方面。

通过绘制海底地形图,可以直观地展示海底地貌的特征和分布情况,为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地貌变化分析可以对海底地形的演化过程和机制进行研究,为了解海洋的动态变化和预测自然灾害提供依据。

地质研究则可以通过对海底地貌的解析和分析,揭示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和演化历史,为地球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海洋测绘技术在海底地形勘探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海底构造演化分析中的应用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海底构造演化分析中的应用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海底构造演化分析中的应用海上地震勘探系统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地质研究领域的技术手段。

它通过利用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特性,对海床以下的地质构造和岩层信息进行探测和分析。

在海底构造演化的研究中,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海底构造演化研究对于深入理解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海底地壳的构造演化,可以揭示地壳运动、板块演化、地质活动等现象的原因和机制。

在这一领域,海上地震勘探系统的应用可以提供宝贵的信息和数据,推动研究者对海底构造演化的深入认识。

首先,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可以帮助确定海底地壳的厚度和分布。

通过发送地震波并记录其反射和折射情况,可以推断海底地壳的厚度变化。

这对于了解海底地壳的形成机制和板块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研究海底地震带时,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可以帮助确定海底地壳的厚度和断层的分布状况,从而推断出板块活动的强度和方向。

其次,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还可以用于探测海床下的岩石类型和构造特征。

通过分析地震波的反射和折射特征,可以推断海底下方的岩层组成和结构状况。

这对于研究海底地质构造的演化过程非常重要。

例如,在进行海底火山研究时,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可以帮助确定海底岩浆的运动路径和喷发机制,揭示火山活动的原因和变化规律。

此外,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还可以用于研究海底地形的演化过程。

地震波在不同岩层之间的传播速度会受到岩层的密度和硬度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分析地震波的传播和反射情况来推断海床的地形变化。

这对于研究地质剥蚀、沉积和地形演变等过程至关重要。

例如,在研究海底沉积过程中,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可以帮助确定不同沉积层次的厚度、分布和特征,推断出海底沉积的速率和地形演化的规律。

最后,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可以为海洋资源勘探提供支持。

海床下的地质构造和组成状况会对海洋资源的分布和富集起到重要影响。

通过利用地震波的传播特性和反射模式,可以为海洋资源的勘探、开发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阵列感应测井技术在辽河滩海低阻油层评价中的应用

阵列感应测井技术在辽河滩海低阻油层评价中的应用

通常 , 钻井过程 中钻井滤液侵入地层是不可避 免的,有时即使是平衡钻进也存在离子迁移造成 的 滤液侵入 。 在淡地层水环境下 , 咸水泥浆侵入油气层
井解释和区块综合评价工作面临着很大困难 。其一 由于在钻井中使用 了高矿化度 的咸水泥浆 ,对储层 造成严重的减阻侵入影响,尤其对油气层的影响更 大, 甚至使其 电阻率接近水层的电阻率 , 给油气层 的 识别带来很大的困难 , 其二滩海地区储层岩性较细 ,
泥浆侵 入 造成 电阻率 降低 的 问题 , 辽 河 滩海地 区收到 了明 显的地 质应 用效 果 。 在
关键词 : 电阻率 ; 低 阵列感应 ; 咸水泥浆 ; 电阻率反演
扩 散三 种方 式进 行 。
O 引 言
近年来 ,随着辽河油 田在滩海地 区勘探开发的 不断深入 , 加上区域特有的地质特点 , 致使测井 的单
是测井过程中电流径 向流入地层 ,而井筒内的高 电导率泥浆引起电流在井轴方向上的分流; 二是高

比重咸水泥浆低阻深侵形成了低阻侵入环带 ,导致 测井仪器探测失真 ,其结果导致 电阻率测量值低于 地层真实电阻率 ,在极端情况下有时还有可能造成 油气层呈现水层特征 ,这种情况在低矿化度地层水
从 上 面两 次实 验 , 以看 出对 于咸 水 泥浆 侵入 , 可
水层 电阻率只降低一半 ,而油层电阻率降低到原来 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多 ,这就造成了油水层 电阻率接 近, 给油气层 的识别带来很大的困难 , 这也是海上井 解 释失 误 的主要 原 因。
T井是 20 9 03年 8月完 钻 的一 口井 , 两 次 测井
程 , 品孔隙度为 2 ., 样 1 渗透率为 3. ×1- 5 4 3 0 m , 4 3 配制 的 K 1 液 的矿化 度 为 10 0p 根据 实验 结 C溶 00 p m, 果 可以看出 ( 2 , 图 ) 当储集层被钻开初期 , 储层 电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凌海兴隆峪深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凌海兴隆峪深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凌海兴隆峪深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摘要】辽宁省地热资源丰富,但勘查程度较低,在兴隆峪一带至今没有发现可利用的地热,采用CSAMT方法对该区进行了勘查工作,利用物探异常寻找了一处隐伏的深大断裂构造,并钻孔验证,证实了CSAMT方法在寻找深部构造中的可靠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地热资源断裂地热资源是集热、矿、水三位一体的清洁而宝贵的矿产资源,它埋藏于地下,受控于特殊的地质条件,以水为介质把热带到地表的温泉水,为人们利用,具有开发成本低、纯天然、不污染、安全卫生等诸多优点。

兴隆峪地处医巫闾山余脉,三面环山,一面临水。

本区旅游资料丰富,已建有一处大型集农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林果养殖于一体的生态庄园。

为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在该区进行了深部地热资源的勘查工作,投入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法,以寻找与深部地热资源关系密切的隐伏的断裂构造,并确定断裂构造的产状及空间分布规律,地下热水的储存部位。

1.地质概况1.1 岩性、构造工作区地表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太古界建平群大营子组及第四系。

大营子组地层主要分布在回兰屯西部、城隍东部。

地层由老至新、由南向北依次出露大营子组混合岩段、混合质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段及黑云斜长角闪片麻岩段。

工作区的大地构造单元属于中朝准地台燕山台褶带辽西台陷东缘,处于北镇凸起与朝阳穹褶断束的交汇部位。

地处辽西走廊属医巫闾山南延地带,西部为锦州~阜新中生代盆地,东部为下辽河凹陷平原区。

工作区内未发现明显的断裂构造迹象,根据地质资料推测存在一隐伏的断裂破碎带F1,在兴隆与回兰地段大致沿河流分布,走向180°左右,断层面倾向西、倾角75°~80°,该断层为张性断层。

1.2 地热地质条件根据以往有关地热地质资料推知,工作区垂向上常温带深度一般在20~40m 之间,常温带背景地温一般为8~10℃,地温梯度值在1.5~2℃/100m,地温异常临界值确定为常温带大于13℃,地下热水属低温热水。

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测绘技术在海底矿产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案例

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测绘技术在海底矿产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案例

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测绘技术在海底矿产资源调查中的应用案例近年来,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海底矿产资源调查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本文将通过几个应用案例,介绍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测绘技术在海底矿产资源调查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一个案例是深海铜锌矿调查。

铜锌矿是一种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广泛用于工业生产和制造业。

然而,传统的陆地矿产勘探方法在深海环境中无法应用,因此需要依靠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测绘技术。

通过测量海底地壳磁异常、重力异常以及声波反射等数据,可以绘制出深海地质剖面图,发现潜在的铜锌矿产资源。

通过这种技术,在南海的一处深海区域成功发现了大规模的深海铜锌矿,为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新方向和机遇。

第二个案例是海底天然气水合物调查。

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潜在的能源资源,被誉为“火山遗产”。

然而,天然气水合物广泛分布于深海地区,储藏情况复杂,难以直接勘探。

因此,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测绘技术的应用成为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的关键。

利用海洋声波勘探技术和重力异常测量等方法,可以确定天然气水合物的分布区域、厚度和储量。

通过这种技术,我国在南海地区成功发现了大规模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为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三个案例是海底矿滩调查。

海底矿滩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包括重金属、稀土元素等。

通过传统的勘探方法,海底矿滩的调查成本高、效率低,并且往往无法覆盖广大海域。

因此,利用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测绘技术来开展海底矿滩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海洋磁法、电法、声波反射等技术手段,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质信息,为海底矿滩的调查提供基础数据。

近年来,我国在东海地区成功应用了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测绘技术,发现了大规模的海底矿滩资源,填补了我国涉及海洋资源调查的空白,为我国稀土元素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方向。

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测绘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海底矿产资源调查带来了巨大的突破。

通过海洋地质与地球物理测绘技术,我们能够更全面、准确地了解海底地质情况和矿产资源分布,为我国的海洋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大规模海底地质探测中的应用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大规模海底地质探测中的应用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大规模海底地质探测中的应用海洋地震勘探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和石油勘探领域的技术。

通过利用地震波在不同岩石和地层中的传播规律,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可以提供关键的海底地质信息。

这项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尤其在大规模海底地质探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大规模海底地质探测是指对大范围的海底地貌、构造及地下资源进行详细的测量和研究。

这些任务的目标可能包括海底火山、地热资源、海底地震断层带等。

了解这些地质特征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预测海洋地震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大规模海底地质探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它的应用和优势。

首先,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大规模海底地质探测中能够提供高分辨率的地质剖面。

通过将传感器阵列布放到海底上,可以记录到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路径和传播速度变化。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重建地下岩石和地层的结构和特征,以及识别出不同地质单元之间的界面。

这对于确定地下资源分布、研究地震活动、预测地质灾害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能够提供大范围的海底地质信息。

在大规模海底地质探测中,常常需要对海底的大片区域进行调查。

传统的海底勘探方法可能面临工作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

而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可以沿航线进行测量,实现对大范围海底地质特征的快速探测。

这极大地提高了地质调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此外,海上地震勘探系统还可以进行三维地质成像。

通过海底和海面上的多个传感器,可以收集到三维空间上丰富的地震数据。

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建立起三维地下模型,展现海底地质的全貌。

这种三维成像技术对于海底地质的综合研究非常有帮助,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地质信息。

除了以上的几个方面,海上地震勘探系统在大规模海底地质探测中还有其他一些应用。

比如,它可以辅助石油勘探,帮助确定潜在的石油和天然气的储藏区。

此外,它还可以用于海底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帮助确定海底管道的敷设路径以及海底基础设施的建设条件。

海洋测绘技术及其在海底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海洋测绘技术及其在海底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海洋测绘技术及其在海底地质研究中的应用引言海洋是地球上占据绝大部分面积的水体,其底部的地质结构十分复杂且关乎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为了深入了解海洋底部的地质特征,海洋测绘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探讨海洋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海底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一、海洋测绘技术的发展海洋测绘技术从最早的传统测量方法发展到现代先进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传统的海洋测绘技术主要依赖人工进行,通过海上船只携带测量设备,使用测距仪、声呐等工具进行测算。

然而,这种方法费时费力,且不适用于深海地质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海洋测绘技术也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现代海洋测绘技术主要倚重于卫星遥感和声纳探测技术。

卫星遥感技术通过卫星上的仪器设备获取海洋的遥感图像,能够实时获取海洋的海域状况、潮流变化等信息。

声纳探测技术则利用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和方向,实现对海底地形的高精度测量。

二、海洋测绘技术在海底地质研究中的应用1. 海底地形研究海洋测绘技术在海底地形研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声纳探测技术,可以获取海底地形的高精度测量数据,并生成海底地形图。

这对于海底地质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海底地形图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海底地壳的构成、地质构造等信息,对海底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海洋地质灾害预警海洋地质灾害,如海啸、海啸和海底滑坡等,对人类社会和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海洋测绘技术可以通过监测海底地壳的状态和水下地质构造的变化,预测海洋地质灾害的发生。

通过准确预警和预测,可以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3. 海底资源勘探海洋测绘技术在海底矿产资源勘探中起着重要作用。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可以实时获取海洋资源的分布情况,而声纳探测技术可以精确确定矿产资源的位置和规模。

通过海洋测绘技术,可以指导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持。

4. 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海洋地质研究中的先进技术应用

海洋地质研究中的先进技术应用

海洋地质研究中的先进技术应用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面积,是地球上最神秘和广阔的领域之一。

对于海洋地质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还能为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灾害预防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先进技术的应用正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首先,多波束测深技术是海洋地质研究中的一项重要手段。

它通过向海底发射扇形的声波波束,能够快速、高精度地测量大面积的海底地形。

这使得研究人员能够绘制出详细的海底地形图,从而揭示海底山脉、海沟、峡谷等地貌特征的分布和形态。

通过多波束测深技术获取的海底地形数据,还可以帮助我们推断海底地质构造的类型和演化过程。

例如,在板块边界附近,海底地形的起伏和变化往往与板块运动和地质活动密切相关。

其次,海洋地震勘探技术在海洋地质研究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这项技术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在海水中和海底地层中的传播和反射,来获取海底地层的结构和岩石性质等信息。

通过对地震波数据的处理和分析,研究人员可以确定地层的厚度、岩性、断层分布等,进而了解海洋地壳的结构和演化。

海洋地震勘探对于寻找海底油气资源、研究海底火山活动以及揭示深部地质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海底取样技术是直接获取海底地质样品的重要方法。

常见的海底取样设备包括重力取样器、箱式取样器和柱状取样器等。

重力取样器通过自身的重量插入海底沉积物中,获取表层的沉积物样品;箱式取样器则可以获取较大体积的海底沉积物和岩石样品;柱状取样器能够获取垂直方向上连续的沉积物柱,为研究古海洋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对这些样品进行实验室分析,可以了解沉积物的成分、粒度、矿物组成等,从而推断沉积环境和地质过程。

遥感技术在海洋地质研究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卫星遥感可以提供大面积、长时间序列的海洋表面信息,如海面温度、海流、海浪等。

这些信息对于研究海洋环流、海洋与大气的相互作用以及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高光谱遥感技术还可以探测海底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特征,为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查提供了新的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编号:0253-9985(2000)04-0293-07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法在辽东湾滩海深部地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王东坡1,曾效箴1,薛林福1,李桐林1,刘 立1,陈义贤2,廖兴明2,孟卫工2,李真济2(11长春科技大学,吉林长春130026;21辽河石油勘探局,辽宁盘锦124010)摘要:在对辽东湾滩海地区的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地震、重磁以及测井资料,利用二维有限元法对该区地质结构、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郯庐断裂带对该区影响深远。

郯庐断裂带北延部分在辽东湾地区有4条大断裂,其中二界沟盖州滩断裂分割了该区古老的结晶基底,以东为鞍山群,以西为建平群;大洼海南断裂则控制了中上元古界的分布,中上元古界仅分布在该断裂西侧。

郯庐断裂作为一整体又控制了中生界火山岩的分布,断裂西侧火山岩发育程度高于东侧。

另外,利用电磁测深技术的勘探深度大这一优势,对该区进行了深部层圈结构的研究,幔内高导层的深度约为60km,是软流圈的反映,软流圈的起伏与该区的隆凹呈明显的镜相关系;壳内高导层的深度约为20km,是地壳在拉伸过程中形成的折离带的反映。

关键词: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壳内高导层;幔内高导层;主干断裂第一作者简介:王东坡,男,73岁,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盆地地球动力学中图分类号:P63112 文献标识码:A 60年代起,国际上一些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和海洋地质学家已开始进行海洋电磁场理论的研究和仪器的研制,并在海上进行实验[1,2]。

在我国,大地电磁测深法用于水下的研究,只是近年的事情,1994年同济大学在太湖做过3个水下测深点实验,同年,浙江石油勘探处在太湖做了17个点长达50km的水下剖面;此外,还有其它单位也进行过水下大地电磁测深实验,为海洋大地电磁测深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3]。

1997年长春科技大学地球物理仪器研究室,在长期从事陆上大地电磁测深仪研究的基础上,研制成功阵列式海洋大地电磁测深仪,为我国海洋大地电磁测深研究开拓了新的途径和手段,并于同年6~8月在辽河石油勘探局大力支持下,开展了辽东湾滩海区的深部地质研究工作。

本文是在上述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地质、地震、重磁和测井资料,利用二维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深部地质解释。

推断了深部中生界、中上元古界的分布;断裂构造分布;滩海地区的壳、幔高导层的分布。

这为盆地分析和油气预测提供了信息。

1 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法海洋大地电磁测深原理上与陆地大地电磁测深相同,只是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使海洋大地电磁测深具有其特殊性。

海陆环境的主要差别是: (1)海水是高导体,使外来电磁场特别是高频成分遭到严重衰减,降低了解决浅部地质问题的分辨率;(2)海水运动产生的电流干挠海底测量的电场;(3)海水和海陆地壳的电性结构差异形成的“海岸效应”,造成解释的复杂化。

因此,海洋大地电磁测深是一项高度综合的高新探测技术。

目前国内水域的大地电磁测深法基本上采用磁电分离测量技术。

仪器由1台主机和4台独立分机组成阵列仪。

主机测量两个电场分量和3个相互垂直的三分量磁场。

电场采用L式布线,有3个电传感器和3个磁传感器。

电传感器选择了稳定性较好的Pb-PbC12固体不极化电极。

主机的磁探头有两个,分别为高、低频探头。

分机进行电场测量,有3个电传感器。

主、分机分别配有全球定位系统,用于主、分机的高精度同步。

本次在辽东湾滩海区完成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剖面5条,200个测点。

所有测点完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4],同时进行了时域信号质量的同步观测数据波形对比,结果表明海上测量的信号与陆上相比除3~5s的信号受海水波浪影响外,其它信号海陆对比性强,说明海上测量结果是可信的,具有地质解释意义。

此外,对全区测点所作的检查点的检查均方误差均小于 第21卷 第4期石油与天然气地质OI L&G AS GE O LOGY2000年12月  收稿日期:2000-04-195!+,说明海上测量数据是可靠的。

下面列出海洋大地电磁测深法与钻井和地震资料的对比(表1),说明本方法测量结果是可信的。

表1 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法解释结果与钻井、地震资料对比表(深度/m )T able 1 C omparis on between interpretative results of oceanic array magnetotelluric s ounding and data of well drilling and seismic data (depth/m )地 层钻孔(LH13-2-1)(2810)地震剖面MT (933S1)第四系(Q )357350明化镇组(N m )675670馆陶组(N g )11701250东营组(E d )3450(未穿)36003570沙河街组一、二段(E s 1+2)43004370沙河街组三、四段(E s 3+4)50005070中生界(M z )6870前中、晚元古界19600壳内高导层22600下地壳59600幔内高导层2 基底结构211 鞍山群与建平群的分界辽东湾滩海地区的结晶基底根据钻井揭露主要以太古界混合花岗岩为主,在下辽河坳陷的隆起部位多处钻遇太古界和早元古界,它们是构成中、新生代盆地的结晶基底[5]。

燕辽沉降带,太古代—早元古代是以正向运动为主的构造单元,广泛出露太古代建平群的混合岩、混合花岗岩。

而辽东地区的鞍山群为绿岩建造,其岩性为麻粒岩、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混合岩、混合花岗岩等。

早元古代辽河群为板岩、片岩、变粒岩、大理岩、千枚岩等[6]。

辽东湾地区东西两侧出露的两种类型结晶基底在盆地中的分界一向认为是以郯庐断裂带北延部分为界。

郯庐断裂带北延部分在辽东湾地区有4条大断裂,东西两种类型结晶基底确切分界到底是这4条大断裂中的那一条?大多数地质学者认为是其中最东侧的一条,即抚顺营口断裂。

根据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结果,反映在二界沟盖州滩断裂两侧的辽东湾东西两部分结晶基底在电性上有明显差别,以东的太古代基底视电阻率为1000Ω・m 以上;以西为700~800Ω・m 。

看来,这些差别反映在基底岩性上的不同,西部以辽西型的太古界建平群为主,东部则以辽东型的太古界鞍山群和早元古界辽河群为主。

因此,我们认为鞍山群与建平群的确切分界应是二界沟盖州滩断裂(图1)。

图1 辽河滩海地区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第7线地质解释剖面图Fig.1 G eologic interpretation profile of seventh line of oceanic array magnetotelluric s ounding in beach sea of Liaohe River212 前中生代辽东湾地区前中生代基底是华北板块的一部分。

中元古代期间,以大洼海南断裂为界,西侧燕山沉降带沉积了长城系下部巨厚的碎屑岩及火山岩;中元古代晚期至上元古代时期燕山沉降带由断陷转化为坳陷,沉积了蓟县系和青白口系的稳定的492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第21卷盖层沉积(图2)。

东侧的辽东地区缺失中、上元古代地层,中生代地层直接不整合在鞍山群和辽河群之上。

中、上元古代沉积对本区东部基底组成没有影响[7]。

图2 辽河滩海地区中上元古界分布图Fig.2 Distribution of Middle and Upper Proterozoic in beach sea of Liaohe River 经上元古代末期的抬升造陆运动之后,古生代早期在辽西、太子河、复州地区开始海相沉积,延续到早奥陶世。

随后又经历晚奥陶世至早石炭世长达一亿几千万年的风化剥蚀,广大区域已准平原化。

中石炭统二叠系在辽东和辽西地区自东北向西南开始发生海侵,海陆交互沉积达到下辽河坳陷的东部斜坡一带。

根据区域地质、钻井资料和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结果,辽东湾滩海地区的前中生代的基底,东西两侧有较大差别:西侧有中、上元古界、古生界(?),主要分布在西部凹陷中;东侧则缺失中、上元古界,中生代地层直接覆盖在太古代或太古早元古代变质基底之上(图1)。

213 前第三系印支运动后,本区发生区域性的裂陷作用。

中生代地层在区内广泛分布,主要为陆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及湖盆沉积。

在辽东湾盆地仍以郯庐断裂为界,东西两侧构造活动特点仍有明显区别。

辽西地区侏罗系以陆相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兴隆沟组)和含煤岩系(北票组)为特点;辽东地区侏罗系则不发育相应的火山岩层位,沉积厚度和分布面积也不如辽西地区。

早白垩世期间辽东、辽西地区均发育有火山岩(义县组和梨树沟组),但仍以辽西地区更为发育。

根据区域地质、钻井资料和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结果,滩海地区中生界可能包括这些地层:晚侏罗世的小东沟组、早白垩世的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和孙家湾组。

总之,辽东湾地区的基底结构比较复杂。

其基底是经历了两种不同性质地壳运动叠加的双重结构,可分为前中生界和中生界两个构造层。

下构造层前中生界包括太古界、元古界和古生界,在区域上为NS 向挤压,NE 向拉伸的构造运动体制。

从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上看,在辽东湾地区东侧,其构造轴线以EW 向为主,元古界和古生界自北向南呈隆凹相间排列。

辽东湾地区西侧,中、晚元古界和古生界沿着NE 方向伸向西部凹陷,是燕山沉降带向盆地延伸部分。

坳陷中部的中央凸起部位的太古界沿NE 方向展布。

上构造层中生界,中生代是地质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变革时期。

印支运动使前中生界发生褶皱,形成一系列NE 和NNE 向展布的开阔平缓的构造。

燕山运动在辽东、辽西地区产生一组NE 向主断裂,造成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

并影响了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发育和演化。

郯庐断裂在中生代时期已开始具有左旋走滑活动的性质。

燕山运动以后,经历了晚白垩世到古新世的抬592第4期 王东坡等: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法在辽东湾滩海深部地质构造研究中的应用升剥蚀均夷,形成了准平原化面貌。

始新世,在隆起的基础上开始了新生代断陷旋回,进入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形成阶段。

3 深部沉积地层分布辽河滩海地区深部沉积地层,根据海洋阵列大地电磁测深和重磁资料综合分析主要有中、晚元古界和中生界。

它们无论在厚度上或分布上都明显受NE 向主干断裂的控制。

311 中、上元古界中、上元古界主要分布在二界沟盖州滩断裂以西地区,特别是在海南洼陷及其以西地区。

沿海南洼陷中心呈短轴状沿NE 向展布,最厚处达214km ,向两翼逐渐变薄,在笔架岭潜山上缺失中、上元古界,向西在西部斜坡亦有分布,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减薄,厚度由114km 减薄到600m (图2)。

根据电性特征中、上元古界的电阻率为150~250Ω・m ,岩性为碳酸盐岩和砂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