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魇”年代的寓言──走进苏童的《河岸》世界

合集下载

一河一岸一世界_评苏童的_河岸_

一河一岸一世界_评苏童的_河岸_

文学2011年4月语文教学通讯Apr.,2011第626卷第4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V ol.626No.4孟文荣一河一岸一世界摘要:在先锋作家中,苏童以其绮丽神秘的风格成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2009年推出的《河岸》再一次给读者带来了阅读享受,作家在文学想象的自由空间中通过对河与岸的解读,呈现出历史复杂而暧昧的状态。

该文将着重从河与岸这一视角探讨作者对历史和人性的解构,以及文本所营造的无可奈何的虚空感。

关键词:苏童《河岸》虚空感中图分类号:I247.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1)04-0077-04作者简介:孟文荣(1985—),女,安徽六安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评苏童的《河岸》◆文艺评论苏童的《河岸》发表后,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有批评家甚至提出了“《河岸》终结先锋文学”[1]的观点。

不得不承认,苏童这次选取了一个非常理想的角度———河与岸,来构架他的叙事框架,借助于这一充满隐喻的视角,作家得以从容地对这两个不同的世界展开叙述,通过对历史、人性的解构,营造了一种无可奈何的虚空感。

一、童年记忆在谈到小说创作时,苏童曾坦承“小说是灵魂的逆光,你把灵魂的一部分注入作品,从而使它有了你的血肉,也就有了艺术的高度”[2]。

这里的灵魂并不是指艺术成就的高低,而是指作者的灵魂参与创作过程,是一次全身心的投入。

对很多作家来说,写作是一次精神的还乡,通过写作得以重温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深情的自我回味。

苏童亦如此。

他在自述中就曾坦承自己的童年有点孤独,家里兄妹众多,多年以来都是靠着父母八十多元的收入支撑着一个六口之家。

漫长的童年时光里,记得的只是生活的清苦和艰辛,由于一场重病的折磨,使得他的童年更加寂寞。

由此,他塑造了一系列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们孤独、叛逆、暴力,混沌而迷茫,烙下了那段荒唐岁月的印迹,这也是苏童叙述惯用的一个基点。

挣扎于“河”与“岸”之间的孤独灵魂

挣扎于“河”与“岸”之间的孤独灵魂

挣扎于“河”与“岸”之间的孤独灵魂摘要:苏童的文学世界是由一个意象的河流构成的世界。

在他的长篇小说《河岸》里,他同样以河流为意象,将两代人的生存体验诉诸笔端,有零余者的孤独,也有身份认同的悲哀,但孤独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穿插于“河”与“岸”之间的人们都是苦难的承受者,被抛弃的生命感觉在他们的人生旅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他们仍然追寻着自己的生命足迹,在河流的世界里寻找自我。

关键词:孤独;零余者;身份认同;救赎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005-02在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坛,苏童以先锋作家的姿态带给人们不少关于历史和人性的思考,而进入新世纪之后,苏童又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河流的意象世界,他将所有的人性隐秘都喻含在小说的字里行间。

这是一部关于放逐与寻找、救赎的小说,是特殊年代的孤独灵魂们被现实的苦难所压抑而不得不退居并挣扎于河流之上而寻找自我的精神历程。

在《河岸》里,苏童用一种缓慢而又沉重的笔调描写了两代人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苦难。

库东亮是一个当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形象,他被驱逐于河流与岸之间,无处可归;而库文轩则焦灼于自己的自我身份,失去了政治光环的笼罩之后,他认为存在就是虚无,精神上的压抑使他不堪忍受而最终与河流融为一体。

河岸是河与岸的分界线,跨过河岸退后一步就能享有暂时的自由之所,而跨过河岸向前一步是像河流一样飘泊不定的人生境遇和伦理压制。

尽管河与岸都不是他们的家,但库东亮一直在寻找自我,寻找一丝精神之“根”。

纵观整部小说,一个个孤独的灵魂游走于河岸之间,被抛弃、被放逐成为小说中一个永恒的孤独命题,也许这即是苏童对那个文革年代的独特记忆。

一、与孤独为伍的“零余者”在文学作品里,孤独是一种心理的、精神的寂寞状态,是作为人在世的一种心理感受。

萨特认为“孤独是我们与所有人关系中必然的一个方面,它体现为我们适应这个世界的必然行为。

”孤独感的实质就是失落感、漂泊感,而导致孤独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被抛弃、被隔离。

一河一岸一世界——评苏童的《河岸》

一河一岸一世界——评苏童的《河岸》

惯用 的一个基点。在《 河岸》 他依然采用了第一 中,
人称叙事 ,我” “ 是一个被放逐 的少年 , 与河流 上的
不同的世界展开叙述 , 通过对 历史 、 人性 的解构 , 营
造 了一 种 无可奈 何 的虚空 感 。

船 民格格 不入 , 同时 又遭 到岸 上人们 的排斥 , 是一
个 漂 泊在 河与岸 之 间孤独 而寂 寞 的灵魂 。苏 童 虽然

童 年记 忆
在 谈 到 小 说 创 作 时 , 童 曾坦 承 “ 苏 小说 是 灵 魂
出生在 六十年代 ,然而他不是文革的积极参与者 ,
也不是文革 的重要受难者 , 所以他得以对 文革 的历
的逆光 , 你把灵魂 的一部分注入作品 , 从而使它有 了你的血 肉, 也就有了艺术的高度”1 里的灵魂 [ 2 。这
写作是一次精神 的还 乡, 通过 写作得 以重温 自己的 童年和少年 ,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深情 的 自我回
味 。苏 童亦如 此 。
作 者虚构 了河与岸这两个相对 的视域来叙述 故事。金雀河、 油坊镇就是一步之内河与岸的距离, 然而却是不同的两个世界。金雀河上居住着一群被 放逐 的船 民 , 这一群人身 上都有历史污点 , 岸上则
并 不 是指 艺 术成 就 的 高低 , 是指 作 者 的灵 魂 参 与 而 创作 过程 , 一次 全 身心 的投入 。对 很 多作 家来 说 , 是
史叙述保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这次 , 他把 视域聚焦
在河与岸之上 , 对那个荒唐年 代的人性进行 了冷酷
的剖析 , 历史 进行 了无 情 的嘲讽 。 对 二、 河与岸
程。当库文轩是烈士遗孤时 , 他是岸的掌管者, 他可 以肆意用 “ 革命浪漫主义的气息”来勾引镇上的妇 女, 满足 自己的私欲 。 我” 而“ 的母亲乔丽敏可以悠闲 地坐在综合大 楼里用激昂的声音下达党 的各项指 示, 同样 ,我” “ 则可以吃面包 、 口琴、 吹 打乒乓球。失 势后 的库 文轩被迫 自我放逐在金雀河上 ,这种放逐

追忆逝水家园——苏童长篇小说《河岸》里的存在与虚无

追忆逝水家园——苏童长篇小说《河岸》里的存在与虚无

追忆逝水家园苏童长篇小说《河岸》里的存在与虚无张旭东苏童2019年9月1日至12月31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苏童受纽约大学之邀,以“全球杰出作家”身份驻校纽约大学。

驻校期间,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国际批评理论中心开设“苏童作品讨论工作坊”。

工作坊由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张旭东主持,共进行8次研讨,系统研读了苏童30余年创作的短篇、中篇及长篇小说。

本文为工作坊最后一期讨论内容整理,以苏童长篇小说《河岸》为中心,细述了小说的创作背景、叙事策略及长篇小说创作经验等。

纽约大学东亚系汪静、周聪等人也参与了对谈。

访谈时间:2019年12月19日访谈地点:美国纽约大学会议室张旭东:今天讨论长篇小说《河岸》。

按老规矩,先请苏童介绍一下这部小说,然后大家讨论。

苏童:《河岸》是我到现在的倒数第二个长篇,但现在想起来也都是恍若隔世。

大家知道,写东西有各种各样的动机,这部小说对我来说是一个愿望之作。

对于这个题材,我一直有一个愿望,我们这一代人青少年时期经历了一个特别特殊的时段,只有中国才有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革”。

“文革”不稀奇,文学作品也好,非虚构也好,我们看到很多对“文革”时代生活的介绍。

但是很少有我们这一代人留下的对于那一段社会生活非常特殊的、不同角度的记忆和阐述。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你是当事人,还是旁观者?我比旭东、汪静大一点,但基本上是同时代人,对于中国人特别不可回避的那个时代记忆,现在它呈现在公众脑子里的印象,不是一体化的,每代人对那10年的细枝末节的感受和评判,都不太一样。

相对来说,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那部电影,对于70年代作出了一种个人化的表达,这个表达有一种别具隐喻的呈现,他描述那个时代,全是大大的红日和蓝天,是那种干净透明的空气和色彩。

他是那样表达的,你不能说他是无意的色彩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是一种潜意识的呈现。

我所说的不同,是一个少年对于那个时代与一个老右派,与一个“文革”时期受到不停批斗的人所回忆起的那个六七十年代,必然在感官上是不同的,甚至对于空气、对于阳光的记忆都是不同的。

无处逃遁的历史幽灵——读苏童的长篇小说《河岸》

无处逃遁的历史幽灵——读苏童的长篇小说《河岸》

关键词: 苏童; 河岸》 逃遁 ; 《 ; 悬浮
谈 起苏 童 , 《 妾 成群 》 《 粉 》 《 的帝 王 生涯 》 从 妻 、红 、我 、 《 十八 相 送 》 《 蝶 与 棋 》 《 萨 蛮 》 、蝴 、菩 …… 到 《 奴 》 《 碧 、 河
人生 无穷 的可能 贴 补 为 现 实 , 人性 的 恶被 无 限 激 发 却 无 需 承担 任何 道德 、 律 的责 任 。这 样一 段荒 诞 而 反 人 性 的 历 法 史本 身就 是一 部 人 性 的 百 科全 书 。苏 童 用 自 己的 绵 密 , 书 写了 从 “ 革 ” 文 后期 17 90年延续 到 “ 革 ” 18 年 间十 三 文 后 93 年的 故事 。过 去 , 评论 家 在谈 论作 品 的“ 文学 语境 ” , 时 前提 是假 定这 个语 境 ( 史 背景 ) 有 文 学 作 品 所 无 法 抵 达 的 历 具 真实 性和 具体 性 。“ 图把 某 个 思 想 家 放 回 他 自己 的时 代 试
岸》 我们不难体味到其小说中那种难 以掩映的贵族典雅之 ,
气 。他 塑造 了一 系列 活 色 生 香 的 女性 形 象 , 他 的作 品 中 在 充满 着 亦真 亦假 的 乡愁 , 有 那屡 屡 出现 的 惊人 的 敏 感 、 还 神 秘 的启 示 、 老的 寓言 、 苍 酸甜 的死 亡 气息 以及挥 之 不 去 的命 运 的 阴影 。然而 , 如果 我 们认 真地 追 寻苏 童 写作 脉 络 的话 ,
父亲就被岸放逐 , 而收留父亲的 团体金雀河上 的向阳船队 里是一群“ 融化” 了故 乡的人们 , 船队的人们把 自己的“ 故 乡” 和他们不堪回首的往事一起埋葬 , 而父亲的故乡随着他
身份 的被 质疑 与邓 秀香 烈 士 的故 乡疑 团而 漂 忽 不 定 起 来 。

无处逃遁的历史幽灵——读苏童的长篇小说《河岸》

无处逃遁的历史幽灵——读苏童的长篇小说《河岸》

无处逃遁的历史幽灵——读苏童的长篇小说《河岸》作者:王妍来源:《中国商人》 2014年第11期王妍摘要:《河岸》是苏童以类童年的叙事来书写的“后文革”故事,他重人心浮动而轻世道轮回,在湿润与黏稠气息之中打开一扇尘封多年的历史之窗。

苏童试图在文学中用自己的独特体悟来探寻历史别样的真实。

《河岸》展示了生命的多种可能、个体的迷茫、无根的悬浮与身份的焦虑,而逃遁犹如一个追索的幽灵,久久回荡在文本之中。

关键词:苏童;《河岸》;逃遁;悬浮谈起苏童,从《妻妾成群》、《红粉》、《我的帝王生涯》、《十八相送》、《蝴蝶与棋》、《菩萨蛮》……到《碧奴》、《河岸》,我们不难体味到其小说中那种难以掩映的贵族典雅之气。

他塑造了一系列活色生香的女性形象,在他的作品中充满着亦真亦假的乡愁,还有那屡屡出现的惊人的敏感、神秘的启示、苍老的寓言、酸甜的死亡气息以及挥之不去的命运的阴影。

然而,如果我们认真地追寻苏童写作脉络的话,不难发现,在苏童的颓败美学背后,隐藏着游离于世事边缘的另一种坚韧。

当我重读《河岸》的时候,深刻地感受到在那个悠长的小说世界里,飘散着从骨子里已经掏空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而逃遁,犹如一个追索的幽灵久久地飘荡在历史的迷宫之中。

一一直以来,苏童毫不掩饰对“枫杨树”故乡的热爱,他在努力书写故乡的同时,也在如实地展示故乡的隐遁与逃亡,“每个人都有故乡,而我最强烈的感受是,我的故乡一直在藏匿,在躲闪,甚至在融化”①。

我们不难发现在其作品背后隐藏着一个移民后代的茫然、好奇与莫名的沉重,作品中时时充满着无根的悬浮与身份的焦虑。

在《河岸》开头父亲就被岸放逐,而收留父亲的团体金雀河上的向阳船队里是一群“融化”了故乡的人们,船队的人们把自己的“故乡”和他们不堪回首的往事一起埋葬,而父亲的故乡随着他身份的被质疑与邓秀香烈士的故乡疑团而漂忽不定起来。

在这本富有象征意义的小说之中,河展开一种包容的母亲般的姿态,用自己的晦暗不清收容着这群故土依稀、无处可归的边缘人。

河流的密语—读苏童之《河岸》有感

河流的密语—读苏童之《河岸》有感

河流的密语———读苏童之《河岸》有感作为一本小说,《河岸》讲述的并不是一个很精彩,曲折离奇的故事:库东亮的父亲是女烈士的后代,在镇上做书记,风光无限。

突然有一天,政治运动掀起,库书记烈士后代的身份遭到质疑。

书记下了台,老婆却开始盘查他以往的风流债,并作记录。

人未亡,家已破,库书记离了婚,并因为风流往事难以在岸上苟活,被迫加入了由各种不清白历史的人构成的向阳船队,开始了水上的生涯。

库东亮幼年家庭遭此巨变,母亲离去,父亲的颓废,以及有关父亲风流往事的记载像一只只无形的巨手,把他的命运抛弄于股掌之间。

期间,船队收养了女孩慧仙。

慧仙吃着百家饭长大,后被选中扮演《红灯记》中的小铁梅,但因性格原因难与人相处,渐渐失宠,最终成为镇上的女理发师。

库东亮病态地喜欢慧仙。

最终,父亲因受儿子羞辱喝农药,虽被抢救回来,但在洗澡时赫然发现自己一生赖以生存的生命徽征不知何时已经不复存在,失去了所有支撑。

在生命最后的时刻,父亲身负女烈士的墓碑沉河,库东亮被河岸上的人彻底驱逐。

尽管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却不易懂。

正如亚洲文学奖评委科尔姆〃托宾所说的:“苏童的《河岸》既滑稽又忧伤,这是一个关于妄想爱情的故事,同时又是处理父子之间艰难关系的小说。

当然小说也是一个政治寓言,关于人的欲望和索取之间的巨大鸿沟。

”苏童以一贯的细腻、滑润、诡异的文笔,展现了六七十年代(书中没写具体年代,我自己判断的)时卑微人物最现实的人性以及命运。

或许我读得不够深入,还不能理解透彻,但是,我真实地感觉到了作者内心大的晦暗,极度的灰色,那种对生命本身从一而终的绝望。

所不同的是,苏童的绝望冷静而灿烂,同时,他也在作品中把这种难以言喻的绝望之美不动声色地带给你。

库文轩在被隔离审查后被妻子所憎恶。

她的妻子乔丽敏以“妻子”的特权惩罚他。

库文轩自我放逐到金雀河上后,固执地不再返岸。

从前的他风流无限,为了不辜负他母亲邓少香的英名,他用剪刀剪了他的阴茎。

他也固执地认为自己是邓少香的儿子,每年清明和祭日都会祭拜她。

_梦魇_年代的寓言_走进苏童的_河岸_世界

_梦魇_年代的寓言_走进苏童的_河岸_世界

沉寂3年之后,苏童发表了继《碧奴》之后的又一长篇力作《河岸》。

苏童是善于讲故事的,对于苏州河边长大的苏童来说,进入“河流”这样的创作领域可谓轻车熟路、左右逢源。

《河岸》是一部带有苏童独特的个人体验的小说,它以20世纪70年代为背景,融入了成长、青春、历史等元素。

从对于历史的个人解读、对于人与世界关系的探讨、以及对于人生变幻的唏嘘,《河岸》以它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极其混杂的面目,为读者书写了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荒诞的寓言、一个历史时代的残章片段。

苏童的长篇小说屈指可数:《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碧奴》以及《河岸》。

从对少年时期街头生活的追忆到完全虚构的宫廷故事,苏童一直在寻求自己创作的可能性。

他在作品中犹如一个小孩,从枫杨树故乡到香椿树街,从城北到河岸,不断地转换游戏地点、变换视角,以儿童之眼看遍人事变化,笔墨方寸变幻之间尽显人事沧桑流转。

在《河岸》中,他带领我们一次次穿梭于油坊镇的大街小巷,从综合大楼、菜场、土地粮油加工站到学校、棉花仓库、煤山,再到金雀河上向阳船队七号船,甚至包括电线杆、邮箱,拐了个弯总能见到熟悉的地点,故事总是在不断变换地点的同时又一次次展开叙述,如同一次次远足,读者也被主人公牵引着作陌生而神秘的游历,进行着一次次精神的还乡。

上世纪70年代是苏童的少年时代,也常常是他作品的故事背景,苏童崇拜虚构的力量。

米兰·昆德拉曾说,“小说家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预言家,他是存在的勘探者”,“小说家是一位发现者,他一边探索,一边努力揭示存在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他并不为自己的声音所迷惑,而是为自己追逐的形式所迷惑,只有符合他的梦幻要求的形式才是他的作品。

”[1]在这里,昆德拉强调的是作家对“存在”的探索,包括人对环境、对生命本身的探索。

不断成长的生命个体面对环境变迁,势必会产生写作过去、指归当下、展望未来的探求生活的渴求与欲望。

会讲故事的苏童显然拥有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叙事技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 号 】1 0 — 5 0( 0 0) l 0 6 一 3 文 0 9 9 3 2 1 O一 0 1O
沉 寂 3年 之 后 , 童 发 表 了 继 《 奴 》 后 的 又 兰 ・ 德 拉 曾 说 。 小 说 家 既 不 是 历 史 学 家 . 也 不 是 苏 碧 之 昆 “

长 篇 力 作 《 岸 》 苏 童 是 善 于 讲 故 事 的 , 于 苏 预 言 家 ,他 是 存 在 的 勘 探 者 ” “ 说 家 是 一 位 发 现 河 。 对 ,小 面 。 他 并 不 为 自己 的声 音 所 迷 惑 . 是 为 自己 追 而
州 河 边 长 大 的 苏 童 来 说 . 入 “ 流 ” 样 的 创 作 领 者 , 一 边 探 索 , 边 努 力 揭 示 存 在 的 不 为 人 知 的 进 河 这 他 一
人 生 变 幻 的 唏 嘘 ,河 岸 》 它 极 其 丰 富 的 内 涵 和 极 断 成 长 的 生 命 个 体 面对 环 境 变 迁 . 必 会 产 生 写 作 《 以 势 其 混 杂 的 面 目 . 读 者 书 写 了 ~ 个 成 长 的 故 事 、 过 去 、 归 当 下 、 望 未 来 的 探 求 生 活 的 渴 求 与 欲 为 一 指 展 个荒 诞 的寓言 、 个 历 史 时代 的残 章片 段 。 一 望 。 讲 故 事 的 苏 童 显 然 拥 有 超 乎 常 人 的想 象 力 和 会
‘ 魇 ” 代 的 寓 言 ‘ 梦 年
走进 苏童的《 河岸》 世界
高 韩
( 安徽 大学 中文 系, 徽 合 肥 2 0 3 ) 安 3 0 9
[ 要 】 苏 童 的 长 篇 新 作 《 岸 》 过 描 写 一 群 生 活 在 “ 革 ” 代 的 底 层 人 物 , 现 了“ 魇 ” 代 摘 河 通 文 年 展 梦 年 的 荒 诞 。 小 人 物 命 运 沉 浮 的 刻 画 、 时 代 的 冷 静 述 说 , 有 意 象 的 使 用 以 及 语 言 的 多 义 性 , 予 这 部 小 对 对 还 赋
个 小 孩 , 枫 杨 树 故 乡 到 香 椿 树 街 , 城 北 到 河 岸 , 苏 童 创 作 灵 感 。在 《 年 血 》 《 青 时 代 》 《 北 地 从 从 少 、刺 、城 不 断 地 转 换 游 戏 地 点 、 换 视 角 , 儿童 之 眼看遍 带 》 作 品 中 的少 年 打 架 、 盗 、 人 , 于 “ 年 变 以 等 偷 杀 属 少
船 , 至 包 括 电 线 杆 、 箱 , 了 个 弯 总 能 见 到 熟 悉 的 《 弟 》 写 李 光 头 一 家 在 那 个 荒 诞 年 代 的 沉 浮 甚 邮 拐 兄 描 的 地 点 . 事 总 是 在 不 断 变 换 地 点 的 同 时 又 一 次 次 遭 遇 相 像 。 虽 然 文 本 风 格 不 同 。 人 却 拥 有 共 同 的 故 二
说 独 特 的 艺 术 特 色 。 为 苏 童 第 一 部 有 着 鲜 明 时 代 背 景 的 小 说 . 者 用 自 己 的 方 式 表 达 了 对 一 段 历 史 的 作 作
个人 阐释 。
r 键 词1 荒 诞 ; 代 ; 人 物 ; 史 多 义 性 关 时 小 历
[ 图 分 类 号 ]1 0 . 中 2 67
《 岸》 苏童 唯一 有着 鲜 明时 代背 景 的长篇 。 河 是
苏 童 的 长 篇 小 说 屈 指 可 数 :米 》 《 的 帝 王 生 叙 事 技 巧 《 、我
涯 》 《 北 地 带 》 《 奴 》 及 《 岸 》 从 对 少 年 时 、城 、碧 以 河 。
期 街 头 生 活 的 追 忆 到 完 全 虚 构 的 宫 廷 故 事 . 童 一 苏 童 作 品 中 的 少 年 总 能 让 人 想 起 塞 林 格 笔 下 的 孤 苏 直 在 寻 求 自 己 创 作 的 可 能 性 。 他 在 作 品 中 犹 如 一 独 的 “ 田 守 望 者 ” 象 可 否 认 的 是 塞 林 格 给 了 麦 形 不
2 1 0 0年 第 1期 第 l 2卷 ( 第 5 总 9期 )
淮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O U I A O MA S V R I 0 R A F H A N N N R LU I E S吖
N o. 1 ,2010
Ge e a . ,Vo . n r l No 59 11 2
人 事 变 化 , 墨 方 寸 变 幻 之 间 尽 显 人 事 沧 桑 流 转 。 血 ” 事 。 而 在 《 岸 》 , 延 续 了儿 童 叙 事 视 角 , 笔 故 河 中 除
在 《 岸 》 , 带 领 我 们 一 次 次 穿 梭 于 油 坊 镇 的 大 表 现 出 少 年 青 春 期 特 有 的 孤 独 与 困 惑 外 . 表 现 了 河 中 他 还 街 小 巷 。 综 合 大 楼 、 场 、 地 粮 油 加 工 站 到 学 特 定 历 史 文 化 背 景 下 的 人 的 生 存 境 遇 。 河 岸 》 是 从 菜 土 《 就 校 、 花 仓 库 、 山 , 到 金 雀 河 上 向 阳 船 队 七 号 用 苏 童 自 己 的 方 式 表 达 那 个 时 代 的故 事 。 与 余 华 棉 煤 再 这
域 可谓 轻车熟 路 、 右逢 源 。《 岸》 一 部带 有苏 左 河 是

童 独 特 的 个 人 体 验 的小 说 . 以 2 它 0世 纪 7 0年 代 为 逐 的 形 式 所 迷 惑 . 有 符 合 他 的 梦 幻 要 求 的 形 式 才 只 背 景 , 入 _成 长 、 春 、 史 等元 素 。从对 于历 史 是 他 的作 品。【 这 , 。 德 拉强 调 的是作 家对 “ 融 了 : 青 历 ”】 在 里 昆 存 的个 人 解 读 、 于 人 与 世 界 关 系 的 探 讨 、 及 对 于 在 ” 探 索 , 括 人 对 环 境 、 生 命 本 身 的 探 索 。 不 对 以 的 包 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