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群文阅读——走进寓言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群文阅读——走进寓言

群文材料:选文1陶罐和铁罐◎黄瑞云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
再说……”“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
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
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
许多年代过去了。
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那个陶罐。
“哟,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得叫起来。
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
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选文2蚂蚁与屎壳郎◎《伊索寓言》夏天,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他一会儿把壮实的小麦吃力地运回洞里,一会儿把被咬死的虫子抬到洞中,一会儿又把洞中陈年的小米拿出来晾晒,忙得不亦乐乎,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
屎壳郎呢?他可不一样咯。
只见他时而踱着方步,对着蚂蚁指指点点;时而俯下身子,就着牛粪啃了几口;时而又背着手臂,目无目标地看着远方。
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
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
人教版小学语文《走进寓言故事》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走进寓言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寓言故事,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阅读方法的训练。
4.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重点难点】领悟寓言的表现手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流程】课前交流:1、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下面请你们静静欣赏这几幅图片,看谁能猜出图画上的故事。
(生说)同学们看这些故事都是我们熟悉的“寓言故事”。
2、谁来说说什么是寓言故事?(生说)板书:小故事大道理。
3、让我们记住这些小故事(齐读),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寓言故事。
(上课)一、聚焦课内,引出学法1、这是我们学过的一则寓言故事《坐井观天》,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天的大小)他们是怎么争论的?你们能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吗?(自由读),谁愿意来读一读?他们读的好吗?还要注意读出他们的语气呀,我们一起来一遍,老师来当旁白,男生:青蛙,女生:小鸟。
读完故事,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生说)2、孩子们,你们看,我们读着读着就把故事的道理读出来了,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以读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像本文一样抓住他们的对话,多读几遍(读对话)。
读通了,读好了,自然就知道了文章的内容,(知内容)明白了文章的道理。
这就是学习的好方法,老师把这几把学习寓言的金钥匙送给大家,(读)下面你们就拿着这几把钥匙走进今天的寓言吧。
3、出示读书提示:师读1.2.4、教室里渐渐没有了同学们读书的声音,看来同学们已经读完了。
三、再读寓言故事,明道理(一)1、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第一则寓言故事《蚊子和狮子》。
2、请同学们再次读故事,出示读书要求,完成学习单,概括故事内容。
3、谁来读一读你画的对话,生读(出示提示语)(1)生读句子,体会从蚊子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骄傲,得意,悲哀)(2)配乐读对话,(得意,骄傲的蚊子说:俗话说乐极生悲呀)4、读完故事,你读懂了什么?明道理(你从哪里知道的,你真会读书,这也是学习寓言的一种方法,抓住文章的中心段)板书。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案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理解寓意。
2. 培养学生热爱阅读,乐于分享的好习惯。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二、教学内容1. 选择五个寓言故事,每个故事用时约20分钟。
2. 故事主题涵盖友谊、诚信、勤奋、勇敢等方面。
3. 故事难度适中,符合小学生的阅读水平。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引发学生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五个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体会寓意。
3. 分享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讲述故事中的道理。
4. 教师点评:教师总结学生分享的内容,针对每个故事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5. 拓展延伸:教师提出与寓言故事相关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
2. 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喜爱程度。
3. 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
五、教学资源1. 五个寓言故事文本。
2. 相关寓言故事的图片或插图。
3. 学生阅读记录表。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
3. 运用讨论教学法,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考。
4. 实施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寓言故事的定义和特点,引起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独立阅读每个寓言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和寓意。
3. 分享与讨论:学生分组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讨论故事中的道理和启示。
4. 深入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理解寓意。
八、教学反馈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检查学生对寓言故事寓意的理解程度。
3. 收集学生的讨论记录和读后感,分析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九、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寓言故事创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

遇到事情不动脑子,不加 以思考就行动往往会闹笑话。
第五页,共21页。
第六页,共21页。
阅读单
人物 乌龟 兔子
特点 过程
慢
快
不停爬 睡大觉
结果 赢
输
道理
虽然慢,只要坚 持不懈,最终就 会赢得胜利。
第七页,共21页。
《丑妇效颦》
阅读单
人物 特点 结果 道理
西施 长得美
第十七页,共21页。
第十八页,共21页。
读经典的书
做有根的人
经典提升智慧
第十九页,共21页。
谢谢观赏!
2020/11/5
2200
第二十页,共21页。
内容总结
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群文阅读— —走进寓言故事。中原有人到吴国,吴国人上了道笋做的菜,中原人问是什么东西,回答说:“竹子。”
丑妇 长得丑
被人喜欢
被人讨厌
机械地模仿别人往往适得其反。
第八页,共21页。
我用方法读寓言
• 人物行为 • 人物对比
}明白寓意
• 故事情节变化
第九页,共21页。
阅读单
寓 言 丑妇效颦 猴子与骆驼 鹞子与天鹅 邯郸学步
主角 丑妇
怎么想 觉得西施 皱眉美
怎么做 结果也学着皱 眉来自显得更丑, 被别人讨 厌
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
第一页,共21页。
第二页,共21页。
共同点:
第三页,共21页。
汉人煮箦
中原有人到吴国,吴国人上了道 笋做的菜,中原人问是什么东西,回 答说:“竹子。”中原人回家后,就 把床上的竹席煮来吃,怎么也煮不熟。 于是对妻子说:“吴人真诡诈,这么 欺骗我。”
“走进寓言故事”群文阅读课设计

“走进寓言故事”群文阅读课设计
【设计理念】
“走进寓言故事”是一节群文阅读课,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是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手法,以分享阅读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阅读教学。
首先,为了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和引发对寓言文体特点的一些思考,阅读文本要经过精心选择,能为学生搭建横向比较的桥梁。
其次,尽量减少教师的提问和精心设计的课堂环节,把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
最后,通过渗透一些阅读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在阅读实践中选择、分析、整合信息。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寓言故事,领会寓言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
2.在横向的比较阅读中,感知寓意的深远和丰富。
3.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阅读方法的
训练。
4.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推理故事情节,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回顾导入,看词语,猜寓言。
板书:寓言
二、看寓言,说寓意,寻共同点。
三、学习寓言,完成阅读单,获得学习方法。
板书:寓意深刻
四、利用学法,学习寓言,完成阅读单。
五、交流学习收获
板书:寓意丰富
六、猜测寓言故事情节
板书:启发思考
七、激趣拓展,引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八、板书:
寓意丰富
寓言寓意深刻
启发思考。
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案

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案教案:走进寓言故事一、教学目标:1.了解寓言故事的定义和特点;2.阅读并理解几则寓言故事;3.掌握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寓言故事的阅读理解;2.如何理解和分析寓言故事中的寓意。
三、教学准备:1. PowerPoint课件;2.寓言故事教材或绘本。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引入寓言故事的概念,问学生对寓言故事是否有了解,是否读过或听过寓言故事。
2.通过展示一些寓言故事的插图,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寓意。
Step 2:讲解寓言故事的定义和特点(10分钟)1.通过PPT展示,讲解寓言故事的定义:寓言故事是通过对动物、植物或非人物等形象化的生物或事物所进行的虚构故事,这些故事通常带有智慧和道德的寓意。
2.继续通过PPT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短小精炼,语言简练,结构紧凑,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简单但意义深远。
Step 3:阅读和理解寓言故事(30分钟)1.分发或展示寓言故事教材或绘本给学生,让学生阅读故事。
2.学生通过阅读故事,回答问题,并进行讨论。
教师可以提问一些问题,如“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等等。
3.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寓意,帮助他们理解每个故事的含义和道德意义。
Step 4: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其他寓言故事(20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则自己喜欢的寓言故事进行阅读和分析。
2.学生讨论故事中的寓意、道德教育和人生启示,并准备向全班分享他们的发现。
3.学生展示和分享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解读。
Step 5:总结和归纳(10分钟)1.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各个寓言故事中的寓意和道德教育,形成总结表格或概要。
3.教师总结教学内容,强调寓言故事的价值和意义。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寓言故事的短文,并附上故事的寓意和道德教育。
“走进寓言故事”群文阅读课设计

“走进寓言故事”群文阅读课设计【设计理念】“走进寓言故事”是一节群文阅读课,不同于传统的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是以一定议题为依托,以粗读略读为手法,以分享阅读感悟为核心,以探索发现为乐趣的阅读教学。
首先,为了让学生感受阅读乐趣和引发对寓言文体特点的一些思考,阅读文本要经过精心选择,能为学生搭建横向比较的桥梁。
其次,尽量减少教师的提问和精心设计的课堂环节,把时间留给学生进行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知识的自我构建。
最后,通过渗透一些阅读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在阅读实践中选择、分析、整合信息。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寓言故事,领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2.在横向的比较阅读中,发现寓言写作的对比手法,感知寓意的深远和丰富。
3.在阅读中学会阅读方法,潜移默化地接受阅读方法的训练。
4.感受寓言故事的乐趣,激发阅读寓言的兴趣。
【教学设计】一、回顾导入,从人物的言行中感受寓意师:今天,咱们来聊聊寓言。
先来回忆一下咱们学过哪些寓言?(预设:亡羊补牢、南辕北辙、揠苗助长、守株待兔……)师:记得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做了什么傻事吗?师:我们来读读《汉人煮箦》,看看这个人又干了一件什么傻事?(出示寓言《汉人煮箦》)(预设:那个人觉得竹子好吃,回家把竹席煮了吃。
)师:你从中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预设:对事情一知半解就莽撞行事,就会闹笑话。
遇到事情不动脑子,不加以思考就行动往往会闹出笑话。
)师(小结):是啊,我们了解这个人物的行为之后,知道他傻在哪儿,故事的道理就知道了,还能从中受到启发,这就是寓言故事的寓意。
二、比较阅读,发现对比手法突显寓意师:《龟兔赛跑》的寓言故事大家还记得吧?(出示《龟兔赛跑》阅读单)乌龟和兔子比赛跑步。
人人都以为兔子会赢,因为兔子跑得很快,而乌龟呢,只能慢慢爬着前进。
但结果呢?兔子输了,乌龟赢了。
原因就在于兔子在半路上睡大觉,乌龟虽然爬得慢,但一刻不停地向终点前进。
从中我们得出:虽然慢,只要坚持不懈,最终就会赢得胜利的道理。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案

小学语文群文阅读《走进寓言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会寓言故事中的重要词汇和表达方式。
(3)分析寓言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解读寓言故事,培养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寓言故事的兴趣。
(2)懂得诚实、勇敢、善良等传统美德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选择五个不同主题的寓言故事,如《狐狸和葡萄》、《乌鸦和狐狸》、《狼和小羊》、《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等。
2.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和讨论,使学生理解每个寓言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寓意。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五个寓言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2. 课堂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寓言故事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寓言故事。
小组成员共同讨论故事的主题思想、道德寓意和启示。
4. 汇报交流: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和评价。
5. 教师总结:教师对每个寓言故事进行点评,总结故事的主题思想和道德寓意,强调其中的启示和教育意义。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选择一个最喜欢的寓言故事,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在故事中学到的道理。
2. 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寓言故事中的道德寓意。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汇报和交流中的表现,评价其课堂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读后感和生活实例的质量和创意。
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评估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寓言故事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群文材料:
选文1
陶罐和铁罐
◎黄瑞云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个罐子,一个是陶的,一个是铁的。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
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
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
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
许多年代过去了。
有一天,人们来到这里,掘开厚厚的堆积物,发现了那个陶罐。
“哟,这里有一个罐子!”一个人惊讶地说。
“真的,一个陶罐!”其他的人都高兴得叫起来。
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擦洗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
“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
人们立即动手,翻来覆去,把土都掘遍了。
但是,连铁罐的影子也没见到。
选文2
蚂蚁与屎壳郎
◎《伊索寓言》
夏天,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他一会儿把壮实的小麦吃力地运回洞里,一会儿把被咬死的虫子抬到洞中,一会儿又把洞中陈年的小米拿出来晾晒,忙得不亦乐乎,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
屎壳郎呢?他可不一样咯。
只见他时而踱着方步,对着蚂蚁指指点点;时而俯下身子,就着牛粪啃了几口;时而又背着手臂,目无目标地看着远方。
屎壳郎惊奇地问他为何这般勤劳。
蚂蚁当时什么也没说。
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食,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那么懒惰,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
这告诉我们,尽管风云变化万千,未雨绸缪的人都能避免灾难。
选文3
《凌霄和月季》
凌霄和月季一起从地里探出头来。
月季花开了,红艳艳的,大伙赞美她。
月季花只是微笑着摇头默默地散着芳香。
凌霄也开花了,一朵朵橙红色的花,像一只只喇叭。
它攀上一棵大树,顺着树杆往上攀,一直攀到树顶。
凌霄花感到自己上天了,往下看看,花儿草儿多么矮小啊。
她嘲笑着伙伴们:“哈哈哈,你们都在我的下面。
”
花儿草儿们羡慕地看着这高耸入去的凌霄花,都说:“凌霄花真了不起。
”惟独月季一声不响。
凌霄花听着声声赞美,越加得意,她高傲地对月季花说:“喂!朋友,你怎么一句赞美的话都没有,不想让我采朵云给你吗?”
月季淡淡地说:“我长得虽矮,是靠自己的根立在地上。
你凭借了大树的高,炫耀自己,没啥稀奇。
”
凌霄花哼了一声,没再理睬月季。
一天,伐木队选了这棵大树,电锯沙沙沙,大树倒了,凌霄花一下跌落地面。
那些为她唱赞歌的花儿草儿又都来讥笑她。
月季花却安慰地说:“朋友,应该学会自立。
”凌霄花惭愧地低下了头。
选文4
大轮船和小礁石
◎洪志明
对着只露出水面一点点的礁石,大轮船大声喊着:“喂!小不点!快闪开,再不走开,我可是会把你撞得粉碎。
”
小礁石听后,笑着对大轮船说:“轮船大哥,你千万不要撞我!我虽然外表看起来很小,可实际上一点也不小,要是让我全露出水面来,可能是你的几千倍!”
大轮船一点也不相信有人会那么谦虚,把自己的大部分隐藏起来,只露出一小点而已。
它看小礁石也没有要闪开的样子,便生气地往它头上撞过去。
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