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遂川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热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科试题(分宜中学、莲花中学、任弼时中学、瑞金中学、南城一中、遂川中学)命题人:遂川中学罗春英分宜中学潘娟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犄.(jī)角悄.(qiǎo)寂矿藏.(zàng) 厝.(cuò)火积薪B.掾.(yuàn)吏颓圮.(pǐ)瓜瓤.(ráng)乘.(châng)人之危C.稂.(liáng)莠锁钥.(yuâ)经幢.(zhuàng)宫闱.(wãi)秘事D.绯.闻(fēi)憎.(zēng)恶瘐.(yǔ)毙数.(shǔ)九寒天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陈规平添歆享副作用关怀倍至B.青睐干燥酒馔敝蓬车以逸待劳C.装潢凑合蛰伏挖墙脚得鱼忘筌D.诀别起讫报歉紧箍咒坐享其成3.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第九届大河财富论坛2013年年会在大河锦江饭店隆重开幕,国内外500余位嘉宾齐聚郑州坐而论...道.,为中原崛起献计献策。

B.中国古籍中不乏烈女节妇的传记,传递的多是“从一而终”的封建贞节观,不足为训....。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的篇章却反映了受辱妇女对男权的抗争,即使在今天,也有现实的警世意义。

C.王勃在滕王阁盛会上,当众挥笔而书,率尔成章....,于是《滕王阁序》喷薄而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熠熠生辉。

D.贪官要牢记“小不忍....”的教训,一时忍不住贪心,收取了别人的贿赂,最终是要东窗事...则乱大谋发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学者们认为,基于这些真实文字基础上成就的修订版《曾国藩全集》,不仅真实直接地记录了晚清时期的历史,也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个人的喜乐与困惑。

B.梁平竹帘起于宋代,迄今已有1 000多年历史。

它是以竹丝为主要原料,编织成帘,并画上精美图画的民间工艺美术品。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高三2012-11-17 15:57江西省红色六校2015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分宜中学、南城一中、遂川中学、瑞金一中、任弼时中学、莲花中学)第Ⅰ卷(选择题共36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绯闻(fěi)拱券(xuàn)踯躅(zhú)不落言筌(quán)B.彭蠡(lǐ)恁地(nân)訾詈(zǐ)人才济济(jǐ)C.鲜血(xiě)新正(z hēng)笑靥(yâ)如椽大笔(chuán)D.暂时(zàn)刹那(chà)造诣(yì)切肤之痛(qiē)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暴涨流连百废待新墨守成规B.杀青丰姿不能自己一诺千金C.付梓消弭走投无路珠联璧合D.弦律戳穿恣意妄为额手称庆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昨天,南昌、九江等地400多位老知青在江西饭店欢聚一堂,共同回忆起了当年让人激情燃烧的蹉跎岁月。

B.经过多年来的刻苦努力,如今小明的成绩不是常人所能望其项背的。

C.神仙鬼怪当然是不经之谈,但从中可见如诗之在唐,词之在宋代也十分普及,似好风之吹遍大地,繁花之盛开原野。

D.在经历了几次进入国际大赛决赛却功败垂成之后,2012年李晓霞终于在伦敦奥运会上捧起了奥运会冠军奖杯。

4.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A.对于袁野小朋友来说,人工鸟巢本身就像巨大的问号在吸引着她:小鸟会住进去吗?都有什么样的鸟,有多少鸟会住进去,住起来舒服吗?B.祥林嫂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C.“你们要学习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老师教导我们说,“认真学好功课,将来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015届高三级部12月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2015届高三级部12月阶段考试语文试卷

2015届高三级部12月阶段考试语文试卷2014.12.15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70分,第Ⅱ卷80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山水诗考略①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

”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②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

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至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

“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③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

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④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

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

“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

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pdf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5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 (分宜中学、莲花中学、任弼时中学、瑞金一中、南城一中、遂川中学) 命题人:任弼时中学 审题人:莲花中学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在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文房用具亦是其中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笔、墨、纸、砚称为文房四宝。

而砚则因其具有“坚固,传万世而不朽,留千古而永存”,在文房四宝中有以砚为首的美誉。

砚台是我国特有的文书工具,它融绘画、雕刻、书法、篆刻等各种艺术于一体,是一种综合艺术品,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几千年的古老文明史上,对我国民族的延续和灿烂文化的传播、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宋代是砚业蓬勃发展的时期。

宋代有重文轻武的风尚,士大夫的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文人在书写之余,讲究用具品位,对案头摆设之砚,开始追求美的精神享受。

他们志趣高雅,体现在砚台中即表现为讲求砚之品格,追求砚之境界。

在制砚上,他们考究其文化内涵,在继承传统的精致外,将“文人画”的理念引入砚的制作中,将绘画、书法、诗词、金石等艺术融入其中,创作出了“文人砚”。

体现了文人的本性喜好,直抒内心情怀。

俗语说:武士爱剑,文人好砚。

历代文墨客都爱砚,收藏砚,常与砚相伴,因而有“文人之有砚,犹美人之有镜,一生最相亲傍。

”一代文豪苏东坡,兼文学家、书画家、鉴赏家、收藏家于一身,其嗜砚成癖,被砚林传为佳话,“东坡玩砚”也成为绘画创作的传统题材。

米芾是北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他非常喜爱鉴赏收藏奇石和砚石,有不少逸闻趣事。

有得砚石砚山“抱眠三日”之说。

还曾以一方歙砚与人换地,后一直怀念失去的宝砚,他写道:“此石不复见,我诗空叹息。

惟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

”对歙砚的钟情可见一斑。

在清代文人余怀所著的《砚林》载:“宋徽宗命米元章书大屏风,顾左右取笔砚,徽宗指御案端砚,使就用之。

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试题附答案

2015届高三高考围题卷语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不吾知其亦已兮,。

(屈原《离骚》)(2),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李密《陈情表》)(3)。

似诉平生不得志。

(白居易《琵琶行》)(4)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5),拄杖无时夜叩门。

(陆游《游山西村》)(6),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戴震,字东原,休宁人。

读书好深湛之思,少时塾师授以说文,三年尽得其节目。

年十六七,研精注疏,实事求是,不主一家。

从婺源江永游,震出所学质之永,永为之骇叹。

永精礼经及推步、钟律、音声、文字之学,惟震能得其全。

性特介,家屡空,而学日进。

北方学者如献县纪昀、大兴朱筠,南方学者如嘉定钱大昕、王鸣盛,馀姚卢文弨,青浦王昶,皆折节与交。

乾隆二十七年,举乡试,三十八年,诏开四库馆,徵海内淹贯之士司编校之职,总裁荐震充纂修。

四十年,特命与会试中式者同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

震以文学受知,出入著作之庭。

馆中有奇文疑义,辄就咨访。

震亦思勤修其职,晨夕披检,无间寒暑。

经进图籍,论次精审。

所校大戴礼记、水经注尤精核。

又於永乐大典内得九章、五曹算经七种,皆王锡阐、梅文鼎所未见。

震正譌补脱以进,得旨刊行。

四十二年,卒於官,年五十有五。

震之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

谓:“义理不可空凭胸臆,必求之於古经。

求之古经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必求之古训。

古训明则古经明,古经明则贤人圣人之义理明,而我心之同然者,乃因之而明。

义理非他,存乎典章制度者也。

彼歧古训、义理而二之,是古训非以明义理也。

”震为学大约有三:曰小学,曰测算,曰典章制度。

震卒后,其小学,则高邮王念孙、金坛段玉裁传之;测算之学,曲阜孔广森传之;典章制度之学,则兴化任大椿传之:皆其弟子也。

江西省遂川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热身考试语文试卷.doc

江西省遂川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热身考试语文试卷.doc

江西省遂川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热身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①风景,作为小说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还能孕育人的气质,培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同时,风景描写还能营造氛围,烘托气氛,既用来感染读者,也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

“红高粱”的世界作为独特的风景,兼具了以上的种种作用。

 ②如果说人物设计对情节线索和善恶意识的偏离导致了阅读活动的非道德化,那么景物对情节线索的背离和对人物活动的包容则将阅读活动引向对红高粱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

引起这一审美反应的景物主要是贯通全文的红高粱和血海。

它们都以红色的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文本中宽广的覆盖能力使读者不得不将它们作为阅读与理解的重要窗口。

③“红高粱”给予读者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内容。

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移出背景”,二是“暴露真相”。

 ④“移出背景”是《红高粱》对现实日常语境的反叛。

日常生活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

但《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正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会使读者感到新奇,并且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斗,甚至忘记被人们在现实中称做善与美的东西,拉开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

因为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监督,也没有世俗生活中的烦恼忧愁,它给人的是一个可以自由舒展自我的环境。

厌恶现实约束的读者还会将它当做精神自由的家园,而它所产生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

 ⑤“暴露真相”也是红高粱世界的重要功能,它使读者的阅读经验不断得到修改。

在日常语境,自然风景是一种屏障,因而具有一种掩饰性。

但是,《红高粱》把掩饰改变为暴露,这不是因为其要展示什么阴暗面,而是因为它直言不讳地将红高粱地里发生的一切展示给了读者。

2015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高三语文试题_带答案解析

2015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高三语文试题_带答案解析

2015届高考模拟语文试题(含答案)2015.4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在答题纸及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不能写在试卷上;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笔和其他笔。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 第Ⅱ卷第六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第Ⅰ卷(共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麻痹(pì)纤纤玉手(xiān)绩优股不可思议B.拓印(tà)明眸善睐(móu)一幅画再所不惜C.墓碣(jié)履险如夷(lǚ)观摩课因缘巧合D.铁砧(zhēn)蜚短流常(fēi)仪仗队毋庸讳言2.依次填入下列语段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的东西。

但是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他知道自己要灭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的优势,而宇宙对此一无所知。

A.软弱纵使尽管 B.脆弱纵使因为C.脆弱虽然尽管 D.软弱虽然因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A.多西是乔布斯精神的继承者,他看起来沉默寡言,但如果谈论到货币问题,他立刻就会口若悬河,甚至会给你上一节这方面的历史课。

B.韩敏不仅精于人物和花鸟,其他画种也有不少成就。

这种雅俗共赏、涉猎广泛的创作态度,恰恰正是海派绘画最突出的特色。

C.至此,因继承引发纷争并绵延5年之久的历史积案圆满地执行终结,当事人之间10余年的恩怨纷争也一笔抹杀,确保了清江水布垭水利枢纽工程的正常建设。

2015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必备资料)

2015江西省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必备资料)

1、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2、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辣,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无辣不欢甚至吃辣上瘾,这是因为辣椒素等辣味物质刺激舌头、口腔的神经末梢时,会在大脑中形成类似灼烧的感觉,机体就反射性地出现心跳加速、唾液及汗液分泌增多等现象,,内啡肽又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能在短时间内令人高度兴奋,带来“辣椒素快感”,慢慢地我们吃辣就上瘾了。

A.大脑在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下把内啡肽释放出来B.内啡肽因这些兴奋性的刺激而被大脑释放出来C.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释放出内啡肽D.这些兴奋性的刺激使大脑把内啡肽释放出来3、说着,进入石洞来,只见佳木茏葱,奇花熌灼,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

,皆隐于山坳树影之间。

俯而视之,则清溪泻雪,石磴穿云,白石为栏,环抱为沿,石桥三港,兽面衔吐。

桥上有亭。

3.语段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熌灼shuò曲折q? 山坳ào 石磴chãngB.熌灼shuò曲折qū山坳yòu 石磴dângC.熌灼zhuó曲折q? 山坳yòu 石磴chãngD.熌灼zhuó曲折qū山坳ào 石磴dâng4.下列语句填入语段中画横线处,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再进数步,渐向北边,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雕甍绣槛B.渐向北边,再进数步,雕甍绣槛,两边飞楼插空,平坦宽豁C.再进数步,渐向北边,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雕甍绣槛D.渐向北边,雕甍绣槛,再进数步,平坦宽豁,两边飞楼插空4、下面一段话有三个句子,其中一句有语病,请指出并针对语病进行修改,修改后的句子要保持原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遂川中学2015届高三年级热身考试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目涂黑。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①风景,作为小说的重要因素,不仅仅是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还能孕育人的气质,培养人的精神,从而揭示出人物性格形成的原因;同时,风景描写还能营造氛围,烘托气氛,既用来感染读者,也用来感染作品中的人物。

“红高粱”的世界作为独特的风景,兼具了以上的种种作用。

②如果说人物设计对情节线索和善恶意识的偏离导致了阅读活动的非道德化,那么景物对情节线索的背离和对人物活动的包容则将阅读活动引向对红高粱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

引起这一审美反应的景物主要是贯通全文的红高粱和血海。

它们都以红色的色彩刺激语文试卷第1页(共12页) 着人们的感官,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文本中宽广的覆盖能力使读者不得不将它们作为阅读与理解的重要窗口。

③“红高粱”给予读者更多的是有关生命的内容。

它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移出背景”,二是“暴露真相”。

④“移出背景”是《红高粱》对现实日常语境的反叛。

日常生活总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以及历史文化为背景的,景物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构成背景。

但《红高粱》中,一望无际的红高粱正是人物活动的空间,也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这种背景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会使读者感到新奇,并且暂时忘记了世俗生活中的种种规则,忘记人与人之间的你争我斗,甚至忘记被人们在现实中称做善与美的东西,拉开了与世俗生活的距离。

因为这里没有现实生活中的道德监督,也没有世俗生活中的烦恼忧愁,它给人的是一个可以自由舒展自我的环境。

厌恶现实约束的读者还会将它当做精神自由的家园,而它所产生的恰恰是精神世界的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

⑤“暴露真相”也是红高粱世界的重要功能,它使读者的阅读经验不断得到修改。

在日常语境,自然风景是一种屏障,因而具有一种掩饰性。

但是,《红高粱》把掩饰改变为暴露,这不是因为其要展示什么阴暗面,而是因为它直言不讳地将红高粱地里发生的一切展示给了读者。

一幕幕英勇的悲壮舞剧,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

这种叙述语态将人的行为与红高粱放在同一情感评价中,极易使读者放弃阅读类似作品时打探隐私的那种神秘心态,以平等的姿态去看红高粱,去观察人物的种种故事。

景物与人物之间的那种等级感也随之消失。

于是,暴露真相实际上成了呈现事实,人与红高粱连在一起,共同构成风景,成了展示人们渴望的那种自由舒展的人类生态景观。

⑥鲜艳的红色由此也成了读者感受人和自然的情绪象征。

红色以其强烈的刺激力量使读者接受了色彩自身对生命的暗示,对生命的张扬。

而血海所解释的是死亡。

按照常识,读者最初会把血海理解为一种残酷和血腥,会产生一种类似于鬼气森森的恐怖。

但在阅读过程中,文本对血海的展示可能消除读者内心的恐惧感,将对死的畏惧变为对死亡的欣赏。

这种欣赏态度当然是读者将血海与红高粱世界中的生命状态联系起来的结果。

(节选自金元浦《红高粱:风景的意义》)1.下列对“红高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红高粱”交代了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揭示了人物性格成因,营造氛围,感染着读者和作品中的人物。

B.“红高粱”背离了情节线索,包容了人物活动,这将引发读者对红高粱世界的诗情领悟和纯审美体验。

C.“红高粱”如同血海一样,不仅以红色色彩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也成为读者阅读与理解文本的重要窗口。

D.“红高粱”通过移出背景和暴露真相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为它能够给予读者更多有关生命的内容。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红高粱”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而具有反叛现实日常语境以及不断修改读者阅读经验的重要功能。

B.“红高粱”作为自然景物,因为没有外显的人文色彩而在读者的精神世界产生浪漫主义和审美主义。

C.“红高粱”暴露式的叙述语态使读者不会以打探隐私的神秘心态去看红高粱,去观察人物的种种故事。

D.“血海”的残酷、血腥,因其与红高粱世界中的生命状态联系起来,而使读者对死亡的畏惧变为欣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景”对于小说的意义在于感染读者,并且防止导致阅读活动引起的审美反应的非道德化倾向。

B.“红高粱”作为移出背景、暴露真相的独特风景,对文本的创作以及读者的审美阅读起着重要作用。

C.“红高梁”风景让读者感受到色彩自身对生命的暗示和张扬,在于其“红色”具有强烈的刺激力量。

D.人与红高粱、血海融在一起,构成一种自由舒展的人类生态景观,消除死亡的恐惧,彰显生命的敬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刘温叟,字永龄,河南洛阳人。

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善楷隶。

显德初,迁礼部侍郎、知贡举,得进士十六人。

有谮.于帝者,帝怒,黜十二人,左迁太子詹事。

温叟实无私,后数年,其被黜者相继登第。

宋初,改刑部。

建隆九年,拜御史中丞。

丁内艰,退居西洛,旋.复本官。

三年,兼判吏部铨.。

一日晚归由阙前,太祖方与中黄门数人偶登明德门西阙,前驺者潜.知之,以白温叟。

语文试卷第3页(共12页) 温叟令传呼如常过阙。

翌日请对,具言:“人主非时登楼,则近侍咸望恩宥,辇下诸军亦希赏给。

“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太祖善之。

宪府旧例,月赏公用茶,中丞受钱一万,公用不足则以赃罚物充。

温叟恶其名不取。

任台丞十二年,屡求代。

太祖难其人,不允。

开宝四年被疾,太祖知其贫,赐器币,数月卒,年六十三。

太宗在晋邸,闻其清介,遣吏遗钱五百千,温叟受之,贮厅西舍中,令府吏封署而去。

明年重午,又送角黍、执扇,所遣吏即送钱者,视西舍封识宛然,还以白太宗。

太宗曰;“我钱尚不用,况他人乎?昔日纳之,是不欲拒我也;今周岁不启封,其苦节愈见。

”命吏辇归邸。

是秋,太宗侍宴后苑,因论当世名节士,具道温叟前事,太祖再三赏叹。

雍熙初,子炤罢徐州观察推官待选,以贫诣登闻求注官。

及引对,太宗问谁氏子,炤以温叟对。

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

因问:“炤当得何官:”宰相言:“免选以为厚恩。

”帝曰:“其父有清操,录其子登朝,庶足示劝。

”擢炤太子右赞善大夫。

炳、烨并进士及第。

(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有谮.于帝者谮:说别人坏话,诬陷B.旋.复本官旋:不久C.兼判吏部铨.铨:铨选,选拔任用官员D.前驺者潜.知之潜:隐藏5.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说刘温叟“七岁能属文,善楷隶”,这里的“楷隶”指的是“汉字七体”(汉字书写形体演变的七种体式)中的“楷书”和“隶书”。

B.第二段说“一日晚归由阙前”,“阙”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也常用来借指“朝廷”,如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说“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C.文末说“炳、烨并进士及第”,科举殿试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D.本文节选自《宋史•刘温叟传》,《宋史》和司马迁的《史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二十四部正史,被清代乾隆皇帝钦定为“二十四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温叟性情方正,聪慧过人。

他七岁就能写文章,擅长楷书、隶书,后来在任御史中丞时,因为母亲去世,退居西洛,守丧完毕后恢复了旧官。

B.刘温叟唯才是举,公正无私。

他负责科举时,有人诬陷,皇帝怒将其录取进士中的十二人免职;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十二个人都是有才华的。

C.刘温叟正直廉洁,抵制腐败。

御史府的规矩,每月赏给公用茶,御史中丞得钱一万,公用不足可以用罚物补充,刘温叟对中丞不满,因而不取用。

D.刘温叟清廉传家,受到嘉奖。

他的儿子被罢官待选,因家贫到朝廷请求审查劳绩;朝廷免除其子待选作为厚恩,并将他提升为太子右赞善大夫。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臣所以呵导而过者,欲示众以陛下非时不登楼也。

(2)太宗愀然,召宰相语其事,且言当今大臣罕有其比。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泛舟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8.诗歌描绘了怎样的画面?(5分)9.诗歌用什么手法揭示了怎样的哲理?请简要赏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离骚》中诗人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曰:“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中国古典诗歌善用比兴手法,因而取象特别丰富、巧妙而多变,使诗歌形象更为突出。

(3)飞燕虽小,却能传达出诗人感时伤逝的情怀,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从晏殊的《浣溪沙》中,我们看到了“,”的物是人非的景象。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秤语文试卷第5页(共12页)王振东“师傅,您就按我说的修,我这生意能不能赚钱全仗您修的秤了!”侯三面对修秤师傅,脸笑成了一朵花,腰弓成了一架桥。

“我修秤三十多年,还从未修过这样的秤,你这不是为难我吗?”修秤师傅显得很无奈。

“师傅,您如果按我说的修,我再给您加十个钱。

”侯三乞求道。

“好吧。

”修秤师傅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

侯三在赊店古镇的万成街上开了个油馍铺,生意不错,但他还嫌赚的钱少,就动起了歪脑筋:如果修一杆一斤短六钱的秤,卖一百斤油馍能多赚四斤油馍钱,自己一天至少卖二百斤油馍,就能赚八斤油馍钱,一个月就是二百四十斤油馍钱,日积月累,这钱也不是个小数目。

于是,他就找到了修秤师傅,乞求师傅给他修杆一斤短六钱的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