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合集下载

中国近代现代当代时间划分

中国近代现代当代时间划分

一、近代(1840~1919)近代是最好区分的,在初中历史书中就已明确地指出:“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与抗争的历史,在面对列强的侵略之时,中国各阶层的有识之士都曾走上历史舞台,贡献自己救亡图存的良方。

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波澜壮阔,英雄故事无数。

二、现代(1919~1949)现代史的开篇是五四春雷。

五四运动是以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为导火索,以北京学生为运动主力,广大群众、市民、工商阶层共同参与的游行示威、请愿等为斗争形式的爱国民主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宣告无产阶级走上了历史舞台,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当代(1949~至今)中国当代历史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始。

之所以要划分出“当代”这个时间阶段,主要是为了给社会主义文化立一个界碑。

“当代”这个时间划分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和“现代”也没有刻意的区别。

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一、列强的侵略1、1840年6月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1842年8月,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年~ 1860年):火烧圆明园3、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 1895年)、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救国救民的探索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代表作《四洲志》《各国律例》。

2、太平天国运动——农民的救国运动1851年,洪秀全领导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1864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近代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改革方案。

3、洋务运动——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清政府中央以奕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发动洋务运动。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近代中国的改良和革命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革命运动都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所造成的民族危机的产物,又随着这种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成长。

甲午战争的失败,激发了中国人民普遍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救亡热情。

一部分人开始组织维新救亡运动,另一部分人开始考虑革命救亡。

康有为和孙中山分别成为他们的领导人。

改良: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也称戊戌变法)革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也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生)改良一般是自上而下发起的,而革命则是自下而上推翻当权者的统治洋务派同顽固派的论争及其对顽固派的不彻底的批判,多少动摇了恪守祖训的传统及纲常名教的绝对权威地位,对于学习西方,开了好的风气。

又由于洋务派组织翻译了不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不同年龄和资历的留学生,因而培养了一批外交和科技人才,而介绍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对于促进民主思想的传播,也起到开一代风气的拓荒作用。

在此基础上,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洋务官僚中分化出一批我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

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

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国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

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维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戊戌变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这场变法的领导者资产阶级维新派(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导致该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具体表现为)①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势力十分强大;②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③维新派没有势力,又不能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④对帝国主义列强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史论总结(启示、教训、性质、地位、精神等)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史论总结(启示、教训、性质、地位、精神等)

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史论总结(启示、教训、性质、地位、精神等)启示(教训)1.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2.太平天国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阶级无法带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3.洋务运动:单纯引进外国科学技术的地主阶级改革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4.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5.辛亥革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走不通6.袁世凯复辟失败:不得民心,终会失败;出卖国家利益,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终被历史抛弃7.对传统文化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8.第一次全国工人运动失败:单枪匹马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战胜强大的敌人9.国民大革命失败①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②必须掌握革命武装;③坚持武装斗争10.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①必须坚持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②要依据国情,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找到正确道路11.南京大屠杀国家——提高警惕,增强国力;加强沟通与合作,维护世界持久和平个人——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对日本态度——日本要正视历史,承认战争罪行;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警惕军国主义复活;加强合作,和平发展12. 抗日战争①落后就要挨打;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③团结能战胜一切敌人;④坚持共产党的领导;⑤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13.内战①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②得民心者得天下性质1.鸦片战争等侵略战争:非正义的侵略战争2.太平天国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农民战争3.洋务运动:失败的封建统治者(地主阶级)的自救(改革)运动4.戊戌变法: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5.义和团运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6.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7.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8.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10.新文化运动:伟大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11.五四运动①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②伟大社会革命运动;③伟大思想启蒙运动12.长征:战略转移13.一二九运动:爱国救亡运动14.西安事变:爱国性质的“兵谏”地位1.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2. 《南京条约》: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3.太平天国运动: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战争4.《资政新篇》:中国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5.洋务运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6.戊戌变法:①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开端;②中国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7.《辛丑条约》: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8.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9.陆皓东:中国民主革命牺牲第一人10.第一次广州起义: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一次反清起义11.中国同盟会: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2.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13.萍浏醴起义: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个资产阶级起义14.辛亥革命:①20世纪中国社会第一次历史性巨变;②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潮流15.中华民国: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16.中共二大最低纲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7.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8.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国当时最大农村革命根据地19.台儿庄战役: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20.万家岭战役:大获全胜21.第三次长沙会战:亚洲战场盟军的第一个胜利22.抗日战争①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②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23.占领张家口:国民党全面进攻的最高峰24.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解开战略反攻序幕23.三大战役:战略决战24.《申报》:近代中国持续时间最长的报纸25.商务印书馆: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精神1.红船精神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2.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3.八一精神:坚定信念,听党指挥,为民奋斗,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敢为人先,忠诚为党4.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5.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6.抗战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必胜信念;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旧民主主义革命经验教训及给我们的启示

旧民主主义革命经验教训及给我们的启示

历史作业:旧民主主义革命经验教训及给我们的启示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总的理解: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分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斗争两个时期。

该时期主要事件: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

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级各阶层的探索与主张1、地主阶级主张:①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但未付诸实践,但启迪着后人继续寻求强国救国之道。

②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继承发展了抵抗派向西方学习科技的思想并付诸实践。

洋务运动虽然是一次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它涉及军事、外交、经济、教育等各方面改革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但由于其没有从根本抛弃封建制度,最终失败。

③戊戌变法运动是得到一些开明地主拥护,光绪帝支持的爱国运动,但由于顽固派破坏,最终失败。

2、农民阶级主张:①太平天国领袖接受了西方基督教的某些教义,创立拜上帝教,企图建立人间天国。

他制定《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绝对平均主义的空想农业社会主义方案,当然是一种无法实施的空想。

②洪仁玕提出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它顺应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潮流,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愿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也没有实施。

③义和团农民阶级提出“扶清灭洋”口号,虽然反映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ဠဠ喍眀☀☀☀奍☀☀slx㳋捌㳋㳋捋㔀ဠ礀䵁††††ဠ摪㳋捌ဠ㳋㳋捋㔀††††☀가☀☀가ဠဠ敼cod㳋㳋捋䘀☀佄ဠဠ☀䱘☀†가㳋㳋捋䀀가ဠ喍☀嘀摫㳈㶹㩢䭁㳋㳋捋吀가撢㳋捌ဠ†ဠဠ☀d.가㩔☀葎가☀☀☀☀☀☀㩢䭁☀가摱㳉☀ဠ喍ဠ☀☀S가经命革ဠ☀☀xco가䥎㭎㭬教训及给즾ㅾ佄⁃᐀祉㳋㳋硆㳋敶붶가葎☀㩔ဠ☀.txt 가㭬㭎䥎ཎ☀革命经验教训及给즾ㅾ塔☀☀祉㳋㳋礅㳋斂㣽가葎☀㩔ဠ戀.doc 가㭬㭎䥎ཎ革命经验教训及给즾㉾佄⁃祉㳋㳋礋㳋斆쨀,不但有掌握全国政权、作为封建势力中心的清朝统治者,而且还有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者。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教训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一、变法的思想准备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涉及不同阶级、不同阶层利益的社会变革。

恩格斯指出:“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神圣事物的袭读,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拜的秩序的叛逆。

”川因此,要变法就必须唤醒各阶层人士,动员起浩浩荡荡的变法大军,但是戊戌变法的思想准备却不充分,整个社会没有形成一股强大的革新思潮。

1.变法理论缺乏说服力任何社会变革,都必须有进步理论为指导,并且只有在这一理论为人们所接受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维新派变法的理论依据主要体现在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中,前者旨在破旧,后者则在立新。

这两部著作对传统儒学可谓空前的“翻案”和“革命”,刊出后,犹如“思想界之一大咫风”,如火山地震,引起巨大的震动。

康有为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出托古改制的旗号,其本意是想减小变法的阻力,但其结果却适得其反。

首先,康氏学说遭到顽固派的强烈抵制。

他们奉“古文经学”为立身之本,视康梁学说为洪水猛兽,攻击康梁是“伪六籍而灭圣经,托改制而乱成宪,伸民权而无君上,实属士林败类”。

其次,洋务派也反对。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攻击康梁“邪说暴行,横行天下”二就是大多数士大夫、政治上同情维新派的帝党官僚对此学说也是持否定态度。

就近代思想史而言,康氏理论对正统思想的大胆冲击,如石破天惊,起了解放思想的作用;但是就变法而言,康有为的学说混淆了学术与政治。

“伪经考”对传统儒学作全面挑战,“改制考”也缺乏历史依据,难以使人信服,反而引起太多的争论、混淆和疑惧,使知识分子处于困惑不解的境地,也给顽固派镇压变法授以“乱法”的把柄。

因此康氏学说的负面影响超过了正面影响。

2.社会力量的思想动员不充分变法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力量动员得充分与否,关系到变法的成败。

日本明治维新前,其维新派在封建统治薄弱的地区进行了长期的渗透和思想启蒙。

到幕府末期,农民、市民、新兴地主资产阶级、高利贷主、下级武士从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的立场出发,强烈要求改革旧的封建制度,形成一股巨大的改革力量。

戊戌变法PPT课件(1)

戊戌变法PPT课件(1)

5.历史教训: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继续
课堂练习
1、对《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表述正确的是: ( A.全面批判传统文化 B.借助古文经学,制造变法理论 C.引用西学,阐发儒学 D.号称尊孔,实际降低孔子权威 2、促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是: ( A.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B.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C.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D.“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3、下列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中,不正确的是: 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B.是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运动 C.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是它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D.以维护孔子的封建权威,尊奉祖训 (
B) B) B)
继续
1.戊戌变法的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2.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3.戊戌变法起了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失败的原因(1)资产阶级的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勇气,只采取
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2)在顽固派的进攻面前,不敢发动群众起来斗争,严重脱离 人民群众.
运动的高涨. (2)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在中国传播开来. (3)扩大了维新派的影响及维新思想的传播.
继续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有利于具 维新思想 《应诏统筹全局折》 (1)施政纲领: 的人参与 政治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2)标志: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3)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的发展。 军事方面:改习洋操,实行征兵制。
第七节
戊戌变法

对义和团运动发生的背景的理解

对义和团运动发生的背景的理解

一方面,民俗信仰对社会上层的各有界定的儒释 道三家观念加以溶化和淡化,形成为实用性、包 容性、弥漫性的多神崇拜,即普通老百姓的三教 合一的信仰意识。另一方面,正是这种信仰状态 和心态,自发地对民间教门和其他乡里信仰集团 的形成起了传承作用。当某个人或某种社会势力, 按照特定的需要将多神主义程式化,迷信习俗制 度化,并且把受到这种信仰和习惯支配的无组织 群体集结在一起时,民间的各种信仰集团(如民 间教门、香火集团等等)就随之而形成了。
在义和团运动的前夕,中国已经有了资产阶级,以孙中山 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有了自己的组织——兴中会, 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有了自己的组织——兴中会, 但力量很弱。康有为、梁启超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已经 从改良派堕落到保皇主义泥坑。掌握中国政权的是以慈禧 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拒绝人民 最起码的自由要求、最表面的改良要求以及最形式的立宪 要求。帝国主义的侵略越来越疯狂,中国被瓜分的危机越 来越严重,阶级矛盾越来越深刻,而清王朝的统治越来越 腐败、保守、反动。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爆发了义和团运 动。
义和团运动的时代背景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以来,腐败的清朝政府已经在一 连串丧权辱国的条约中,不断地拱手让出中国的领土和主权。
仅在1898 仅在1898 年3 月到4 月期间,中国就丧失了胶州湾、旅顺、大连、威海卫、九龙、 月到4 广州湾。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中日“马关条约”规 定的赔款数目为2 定的赔款数目为2 亿两白银,经济危机的沉重负担,最终都加到了农民身上。这 些巨额的战争赔款和外债,加上清政府征收的更为繁重的苛捐杂税,以及地主和 高利贷的盘剥,农民苦不堪言。 各地丧失了土地的农民也都变成了流民。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打碎了中国的手 工织机和纺车,使城市手工业工人也陷于破产的境地。帝国主义在中国修筑铁路 和扩张沿海航运,使得原来从事于水陆运输的工人,特别是运河沿岸的京汉北段 的运输工人几乎全部陷于失业的困境。铁路的发展,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掠夺 中国的标志。 中国的标志。

近代中国百年(1840-1949)革命探索历程

近代中国百年(1840-1949)革命探索历程

1840-1919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1.1851-1864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运动2.1900 义和团运动:农民为主体的大规模反帝爱国运动。

3.1898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变法运动,想通过变法将中国引向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道路。

4.1911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目的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

5.1915新文化运动:先进知识分子领导的弘扬科学民主反对封建迷信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1919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运动。

2.1921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的革命形势焕然一新。

3.1926-1927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国民革命军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4.1927武昌起义及秋收起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保存下来的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

5.1927年10月井冈山会师,建立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

6.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7.1934-1936红军长征:粉碎了反动势力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共产党的基干力量,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8.1936“一二·九”运动及西安事变:“一二·九”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爆发的一次伟大的爱国学生运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从变法的背景和条件来看:戊戌变法是在民
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 族资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登上政
治舞台的背景和条件下发生的,其目的是要挽
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因而它是一场资 产阶级性质的运动。 (2)从变法的纲领和内容来看:康有为在《应 诏统筹全局折》中,要求光绪帝仿效日本、俄
争,但却带有笼统 排外的色彩。
【理解升华】
义和团运动虽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激化
的产物,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是帝 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与人
民大众的矛盾。“扶清灭洋”只反映了帝国主
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4.活动 (1)1899年秋,蔓延到山东、 直隶许多州县。
(2)1900年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清政府改用
设立 邮政局。
③军事上:裁撤绿营,精练陆军;实行征兵制 ; 添设海军。 ④文教上:开办京师大学堂 和中小学堂;废八股 开设经济特科;设译书局、报馆、学会;派人
出国留学、游历。
①积极: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西学的传 (2)评价 播,有利于维新派参与政权。 ②消极: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等君 主立宪制的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 【细节点拨】
第21讲
一、戊戌变法
1.社会基础
戊戌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和义和团运动 基础落实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 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康、梁的维 新思想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1895年春的“ 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 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以康有为为首的维
新派与顽固派势力展开论战,在1898年《 应诏
“招抚”的办法,默认义和团合法。 (3)6月中旬,义和团进攻北京 西什库教堂和东 交民巷使馆区,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4)义和团配合清军,在 廊坊、杨村一带狙击 八国联军,并共同守卫天津。
5.意义 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并粉碎了列 强 瓜分中国的计划,使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 的命运。 6.失败原因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山东,教会活动
猖狂,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2.爆发 1898年秋, 赵三多在冠县发动起义,揭开了义 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3.纲领:“ 扶清灭洋” (1)“扶清”:具有爱国性质,有利于争取官 军,但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反帝战
统筹全局折》中提出施政纲领,还组织了具有 救亡性质的保国会。
3.百日维新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 定国是诏》,开始变
法。变法持续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概念辨析】 戊戌变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仅指百日维 新,广义则包含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团体的出现、百日维新等。
①政治上: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汰冗员,废除 旗人寄生特权 。 ②经济上: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 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发明;改革财政; (1)法令
C.勇争第一的敬业精神 D.爱国改革的牺牲精神
重点精讲
1.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相比,有什么区
别与联系? (1)区别 ①背景不同:早期维新思想是在西方资本主义 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下,在一些
知识分子中间产生的;康梁维新思想则是在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危机严重的情 况下提出的。②理论体系不同:早期维新思想 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后者构成相对完整的体系。
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 的作用。
【概念辨析】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 动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场思想解放的潮流, 以著书立说,宣传、阐发、传播资产阶级维新 思想为核心内容;后者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爱 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前者为后者打下了理论基 础,二者的结合点是“公车上书”。
主观上,由于农民阶级缺乏科学、先进的革命
纲领,而且组织上也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随手一练 1.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进步意义主要 表现在 A.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B.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根基 C.有利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 C)
戊戌变法期间颁布的法令中废除了八股取士,
但科举制则是在1905年废除的。 4.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大肆捕杀维新 人士,维新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5.维新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 的改良运动;是
一次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 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 思想解放
D.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整整100年前,“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生 前表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 者,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 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
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主要
体现了他 A.迷信皇权的愚忠精神 ( D)
B.学习西方的开放精神
③实践效果不同: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实践,
康梁维新思想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展成为救
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2)联系:①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 础,二者在思想主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②二者 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③二者都是爱国的
和进步的。
2.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运动?
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
动。
3.如何认识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特别是教会活动的猖狂使广大人民直接身受其 害。因此,义和团打击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侵略
国的改革进行变法,《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在变法过 程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尤其是政治、经 济方面的措施,适应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 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3)从变法的手段和形式来看:变法采取了自
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 动。 (4)从领导力量上看,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