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一轮复习课件-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66讲 走向现代化的改革 专题3 戊戌变法课件 岳麓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第66讲 走向现代化的改革
专题三 戊 戌 变 法
1
课标展示
2
基础梳理
3
仿真模拟
课标展示
•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 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 性。
• 5.百日维新
•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 布变法。
•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教、军事等方面。
• (3)评价:新政得到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但是变法 措施没有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和定宪法等内容。
• 6.失败:新政危机四伏,遭到旧势力强烈反对。慈禧太后做好随 时镇压的准备。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 杀害戊戌六君子。新政内容除设立的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 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
• 2.变法宣传:康有为等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尤其是北京的强学 会和上海的《时务报》影响较大,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 3.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 了比较具体的变法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 4.组织机构:1898年成立保国会,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 旨,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2019/10/19
11
谢谢欣赏!
2019/10/19
12
评价
• 1.维新运动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维新派为挽救民族 危机、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 想。
• 2.维新运动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这一时期,具有维 新意识的近代知识分子形成,他们的宣传和主张及其实践活动,起 到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16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训练16 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人教版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变则通,通则久”,面对19世纪末民族危机,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完成1—4题。
1.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A.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B.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C.明确了“中体西用”的指导方针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答案:A解析:可以采用否定法。
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和明确“中体西用”的指导方针是洋务派的观点;宣传民主共和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观点;而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求又符合维新派的主张。
2.(2010天津河西质量检测)近代中国,康有为奉孔子为“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而陈独秀却认为“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对这种现象认识正确的是()①康有为完全肯定儒家思想,陈独秀则持完全否定的态度②他们对儒家思想的态度虽然不同,但其目的却基本一致③其现象由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决定④这两种态度都有其认识上的局限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为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康有为奉孔子为“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历史根据。
陈独秀认为“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是提倡民主共和,反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旧道德)。
①中的完全肯定和完全否定都是不确切的,故可排除带①的A、C、D三项,答案为B项。
3.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求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的观点表明维新派的思想核心是()A.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B.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C.文化教育上兴办学校D.军事上精练新式陆军答案:A解析:解题的关键首先是要阅读理解材料,材料所述的关键是要变官制,再结合梁启超的观点可以知道,维新派的思想核心是在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
中国近代化探索之戊戌变法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 人教版

c
10.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 步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最主要的 影响是:
A. 清政府增加了税收,减轻了还债压力
B. 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 础
C.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封建的自然经济
D. 为无产阶级壮大并成为革命领导阶级 奠定基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1. 维新派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与 《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相 比,主要的不同是 :
主题深化
主题深化
戊戌新政的内容更为广泛,也更深入。 不仅已涉及洋务新政所没有的政治领域的改 —————— 革,即使是延续洋务新政中的经济、文化教 —————— 育领域的改革,也更有广度和深度。 —————————————— …… 戊戌新政已有较系统的近代思想理论做指导, 即从西方引进的近代论。
- ----摘自《层次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
A.洪秀全的绝对平均主义 B.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 C.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 D.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
13.下列对维新变法运动的评述中,不正 确的是: ( ) A.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 良运动 B.是带有一定群众性的救亡图存运动 C.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是它失败的主要原 因之一 D.以维护孔子的封建权威,尊奉祖训
在百日维新中,除湖南以外各 省官员均持观望态度,这充分 表明 A、光绪帝没有实权 B、绝大多数官员都是顽固 派 C、封建保守势力强大 D、改良主义道路行不通
(2003文综)改革政治体制 是戊戌变法运动的主题 之一,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 发布诏令……( ) A、裁撤部分中央机构 B、设立议院 C、设立制度局主持新政 D、制定宪法
改革的主要内容
类别 政治方面 颁布的新法 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改革的旧制 1、裁撤冗员 2、澄清吏治
高中历史古代史必备知识点:高中历史学习笔记—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

▁▂▃▄▅▆▇█▉▊▋▌精诚凝聚 =^_^= 成就梦想▁▂▃▄▅▆▇█▉▊▋▌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对于戊戌变法,我的看法是:它属于救亡图存的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运动,他其实是无法达到维持一个朝代步入一个新兴时代,原因有三:1,社会体制没有改变2,受到顽固派与封建思想的阻碍3,国势不稳定,无法顺利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国民没有支持维新的欲望。
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国内,“公车上书”开始爆发了革新的狂潮,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支持革新。
1900年6月,八国侵军侵华,且在这段时间中,八国还不断的对中国进行瓜分,从时间方面,戊戌变法的成效在大规模侵华下显得微小,更何况在1898年9月,戊戌变法就宣布结束了呢,那么这段短暂性的时间内又能有什么作用呢?的确存在一个作用,就是它为人民反帝提供了动力。
如果说戊戌变法是动力,那么义和团运动就是出击侵略军的主力,但这支主力部队最终也是费力不讨好,因而惨遭杀戮。
如果戊戌变法能够提前,或者与义和团运动共存并,那么或许历史就可以改写,天时,地利,人和,可怜的大清朝在混战只中根本就不懂得争取。
▃▄▅▆▇██■▓点亮心灯 ~~~///(^v^)\\\~~~ 照亮人生▃▄▅▆▇██■▓。
2013年高考历史知识讲解 基础+重点+训练 课件:戊戌变法(30张PPT)

• 2.梁启超的变法主张:1896年8月,梁启超在《 旪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等文章,其思想核心 是“倡民权”。 • 3.谭嗣同的主张:1897年初,谭嗣同发表《仁 学》,提出“冲决君主乀网罗”。 • 4.严复的主张:1897年,严复创办《国闻报》 ,介绍了西方社会进化论名著《天演论》,借达 尔文的进化论,阐明自己的维新变法主张。
• (2)讣识:①定性: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 运劢,也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劢,激发了人们 的爱国思想呾民族意识。②最可贵的精神遗 产:开创了新的旪代风气、社会舆论呾思想 观念。
• 下列说法丌能正确反映百日维新所取得的 初步成果的是 • A.有利二民族资本主丿的发展 • B.有利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 C.为民族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可能 • D.彻底劢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四、百日维新 •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 布变法。因为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叱上称这 次变法为戊戌变法。这次变法历旪103天。又称 “百日维新”。 • 1.内容: • (1)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亊;改订律例;裁撤冗 员;澄清吏治。 • (2)经济: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巟商总局, 奖励农巟商业的发展;丼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 体;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取消旗人由 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
A。日本的明治维新比中国的戊戌变法早30 年,康有为主张“我尽收其利而去其害”,充 分学习他们的经验,避免他们的教训。因此A 表述最准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竞争不抵制,也 丌是全盘照抄。
• “大抵欧美以三百年而造成治体,日 本效法欧美,以三十年而摹成治体,若以中国 乀广土众民,近采日本,三年而宏规成,五年 而条理备,八年而成效丼,十年而霸图定矣。 ”康有为的这段话表明他( ) • A.主张改革要向欧美学习 • B.讣为中国改革要历旪百年 • C.对改革的艰巨性讣识丌足 • D.对日本经验极端迷信
2013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课件1-2-5戊戌变法教程

三、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日本明治维新 背景 不 同 反幕府的强藩、 参加 者 广大农民和市民 、商人、手工业 者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 少数官僚 世界处于自由竞 中国戊戌变法 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
争资本主义时期
段过渡,开始瓜分中国
点
成功,日本摆 不 脱民族危机, 失败,中国仍然
潮
谭嗣同 维 新 思 潮 严复
谭嗣同发表《仁学》,其“冲决网罗” 主义,体现了民主革命思想
翻译了《天演论》,宣扬“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的理论。他大力宣扬西方资 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和政治观点,批判封
建君主论,主张主权在民
开始
1895年春,康、梁领导发动“公车上书”,标志着 戊戌变法运动的开始
①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
维
新 活 动 发 展 事件
会
在上海组织了“强学会”。②1898年
4月康有为发起建立保国会
创办学 堂 上书请
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愿
1898年上清帝第五、六书
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 维新活 启发了民智的作用;制造了舆论 发展 影响 和组织了力量。在此基础上维新 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维新运动 勃然兴起
第5讲
戊戌变法
考纲点击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 化道路的曲折性。
原因 民族 危机 加深 表现
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剧侵华 ①经济上:由商品输出为主进入到
背
景
政
治
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②政治上:
动
维 新 活 动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2.3戊戌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1

(5)从目的上看:变法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6)从推行过程看:变法时措施过于急躁,分不清轻重缓急, 措施失当。 (7)从作用上看: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和先进科学文化的传播。
四、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
量弱小。 (2)主观原因。
①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依靠的皇帝没有实权。
②缺乏群众基础:只受到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地主的支持。 ③改革范围过大,树敌太多,缺乏政治策略,急于求成。 (3)客观原因:封建顽固派的反动势力强大;主要资本主义 国家不希望中国改革成功。
2.历史意义 (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
(2)主张:学习西方,变法强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 立宪。 (3)思想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学说同中国的儒家思想相 结合。 (4)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启发了民智,维
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维新活动 (1)1895年4月,康、梁发动了“公车上书”, 揭开了维新 变法运动的序幕。 (2)成立学会、创办报刊,使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3)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宣布变法。 【史论要旨】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先天不足,后天受到重 重阻碍,资产阶级力量较弱,因此在宣传变法维新思想时出现借
助传统儒家思想来宣传资产阶级学说的特点。
三、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1.内容 (1)政治:准许臣民上书言事,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 (2)经济: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3)军事:装备新式知识进行分析。第(2)题首先总
结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是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 制,评价该主张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
第6课 戊戌变法y与义和团

1898年,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三部书:《彼 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记》、《波兰分灭记》。
——郭豫明《中国近代史教程》
提问:康有为进呈的三部书在主题上有什么相 同点?其目的是什么?
康有为
梁启超
光绪帝召见康有为的颐和园勤政殿
光绪帝
(1875—1908年在位)
二、百日维新
1、1898年6月,光绪帝下诏变法
面对中华民族这样严重的民族危机,中 国社会的各个阶级,阶层为了挽救民族 危亡,各自做了哪些事?
戊戌变法
(1)资产阶级维新派 (2)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3)资产阶级革命派
辛亥革命
(4)地主阶级(清政府)
“预备立宪”
一、公车上书
什么是“公 车上书”?其目的 是什么?有什么重 大影响?
︽ 公 车 上 书 记 ︾
光绪颁布“明定国是”诏
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
民族的 觉醒 义和团:“扶清灭洋”,盲目排 外
《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 鸦片战争以来最为严重的一个不平等条约
(1901年)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先拆电线竿,后拆火车道,杀尽外国人……” ——义和 团揭贴 • “月光照耀着他们的大刀和写着‘义和团’的旗帜,一排子弹射 过去,大旗倒下了,又举了起来……” ——俄军记者记 录
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 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大大加深 八国联军侵华 <辛丑条约> 完全论为半殖民 地半封建社会
1937-1945
日军侵华(抗 日战争)
摆脱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19 世 纪 末 的中国: 列强侵略 的加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办报刊
主要活动 组织团体
上书皇帝
进行论战
6
6
孔子 著作:《新学伪经考》《 ____ 改制考 ______》《变法通议》 著书立说 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的 ____ 政治 ____同传统的儒家思想 学说 相结合
创办报刊
北京:《中外纪闻》
上海:《时务报》
7
7
1895年在北京成立 强学会 ______ 组织团体 1898年在北京组织保国会 ______
根本原因:民族危亡加深
扶清灭洋 口号及评价:“ ________”体现了民族矛 盾 占主导地位,但也反映了 没 13
13
兴起:(1)时间:1898年。 (2)标志:赵三多 ______在蒋家 庄 竖起“扶清灭洋”大 概况 旗 发展:(1)1899年,山东→直隶。 (2)1900年,山东、直隶 → 北京、天津 天津 高潮:抗击八国联军:(1)廊坊、 14 杨村战役。
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 成立
8
8
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领导“ ________” 德国占领胶州湾后,康有为再 上书皇帝 次上书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 ____ 应诏
__________》 统筹全局折
9
9
时间:19世纪末 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 进行论战 义 思想的正面交锋 影响: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 脱 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 了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刺激了“设厂兴业”,促进 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意义 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 影响 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 ____ ____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 解放 民的觉醒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 ________在半殖民地半 封 12 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12
二、义和团运动 直接原因:反洋教斗争的发展 背景
14
清政府态度:镇压→招抚→联合列强镇压
主观原因:没有先进阶级领导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 合剿杀
15
15
易错知识警示
1.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进行论战, 其中的顽固势力包括顽固派和洋务派。
2.对康梁跪着造反的理解:
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使 他们不敢发动群众,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 权的皇帝身上,进行资产阶级改良。他们 是在不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情况下走资本主 义道路的,不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 治。 16
第二部分
中国近代史
Part 1
(1804年前~1949年)
1
1
第七单元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形成时期 (19世纪60年代至1901年)
第20 讲 中华民族的抗争探索 ——戊戌变
法和义和团运动
2
2
基础知识整合
一、戊戌变法
背景
民族危机 严重 政治:甲午战争后,_________ (主要原因) 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________________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根 本原因)
21
21
4.在变法问题上,顽固派和洋务派统 称为顽固势力,顽固派主张不变,洋务 派主张在科技方面局部应变,维新派则 主张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 进行全局性改良。
22
22
典例精析 19 世纪晚期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 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 面;中立党 …… 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 党 …… 意在作乱为自振之机。”文中的 “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指
10
10
时间: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____ 定国 ____》至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 是诏 戌政变 内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
标志:戊戌政变 结果:失败 主观:缺乏反帝反封 建 广大 原因 勇气;脱离 人民群众 ____ ________ 11 客观:反动势力强大;
11
性质: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17
17
6.义和团运动虽是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但当时中国社会 的主要矛盾,一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 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 盾。“扶清灭洋”只反映了帝国主义与 中华民族的矛盾。
18
18
课堂互动研究 一、地主阶级洋务派、地主阶级顽 固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基本主张的异同点 1.在保留君主问题上主张相同。前两 者维护君主专制,后者主张实行资产阶级 性质的君主立宪制。这主要是由于前两派 都是清朝统治阶级,必然站在地主阶级立 场上维护君主专制的封建统治,而后者虽 然采用改良的方法,依靠的是没有实权的 皇帝,但其主张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民主 政治的一种形式。
3
3
思想基础 准备 主要活动
4
4
思想基础:早期维新思想产生: 思想 19 基础: 世纪60年代后 民族工商业 早期 主张:发展__________,兴办学 维新 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 君主立宪 思想 识,实行_________制度 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没有 付 诸实践
5
5
招徒讲学 著书立说
16
3. 戊戌变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 仅指百日维新,广义则包含了资产阶级维 新思想的传播、团体的出现、百日维新等。
4. 戊戌变法期间颁布的法令中废除了 八股取士,但科举制则是在 1905年废除的。
5. 光绪皇帝是在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 新派提出的变法图强、挽救民族危机的主 张感动下支持变法的,其支持变法的目的 在于巩固清朝统治,不当“亡国之君”, 利用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治权。
A.顽固派和洋务派 C.维新派和革命派 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 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 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分析,甲午战 争以后的守旧党为顽固派,只想保持 现状;中立党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主 张“变法”;维新党指资产阶级革命 派,想通过“作乱”,即武装斗争来 救国。 答案为C
19
19
2. 在向西方学习问题上,洋务派与维 新派是一致的。但洋务派把学习西方科 技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手段,以达到 “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维新派则 以西学来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至于顽固派则仇视 一切外洋事物,反对向西方学习。
20
20
3.在是否兴民权问题上,洋务派与 顽固派立场一致,反对维新派振兴民 权的主张。这主要是双方阶级立场不 同。顽固派、洋务派站在封建地主阶 级立场上维护君权,反对兴民权。维 新派则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主张君主 立宪,兴民权,设议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