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讲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评课稿

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评课稿一、引言本评课稿是针对华师大版初中历史初一历史下册中的《戊戌变法与义和团运动》这一教材内容所进行的评析和讲解。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背景、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材内容解析1.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指1898年光绪帝下令变法,推行洋务运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学生在学习戊戌变法时,应重点了解以下内容:•变法的背景:清朝国力衰退、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等原因。
•变法的目标:推行洋务运动、改革政府机构、提升军事实力、兴办教育、推行新法等。
•变法的结果:变法失败、保守势力反弹、义和团运动的爆发等。
2. 义和团运动义和团运动是指1899年至1901年,中国北方地区发生的一次反外国侵略的民间抗议运动。
学生在学习义和团运动时,应重点了解以下内容:•运动的背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农民不满、宗教信仰等原因。
•运动的目标:反对外国侵略、保护国家利益、维护民族尊严等。
•运动的结果:义和团被击败、列强继续侵略、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民族自尊、民族团结的重要性的认识。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评价戊戌变法的成败和影响。
•分析义和团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具体内容和细节掌握不准确。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需要提高。
五、教学方法与过程1. 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主动探索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并进行讨论和归纳总结。
•讨论式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比较戊戌变法的成败和义和团运动的影响,并展开讨论。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运动主力: 口号: 斗争对象:
农民 扶清灭洋 反对帝国主义
结果呢?
农 民 阶 级 反 帝 爱 国 运 动
八国联军侵华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义和团:廊坊狙击战(胜利) 慈禧的态度:求和——逃跑 结果:北京第二次被洗劫
1901年清政府以李鸿章为代表,同各国代表签订 《辛丑条约》。图为条约签订时的情景
《辛丑条约》内容
1、经济上:赔款白银4.5亿两
2、政治上:严禁人民反帝 3、军事上:拆毁炮台、驻扎要地
4、外交上:划定使馆界
条约签定。列强承 认慈禧太后执政合 法。慈禧挟光绪皇 帝自西安启程, 1902年1月3日回到 北京。
小结
《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北京条约》进一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戊戌六君子
杨锐
林旭
康广仁
谭嗣同
刘光第 杨深秀
试分析一下:导致戊戌变法失 败的原因有哪些?
“还我江山还我权,刀山火海爷敢钻。 哪怕皇上服了外,不杀洋人誓不完。” “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 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 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 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闹。”
提问:这两首歌谣讲述了什么历史事件?
《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文化 教育 方面 军事 方面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 继而大肆搜捕维新派。 谭嗣同、杨锐、刘光第、
行刑之地——菜市口
林旭、杨深秀、康广 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 菜市口,史称“戊戌 六君子”。
光绪帝被囚禁之地——瀛台
谭嗣同(1865-1898), 湖南浏阳人,1898年任 四品卿衔军机章京,参 与变法。后被捕遇害, 为戊戌六君子之一。临 刑前有绝命诗:“有心 杀贼,无力回天;死得 其所,快哉,快哉!” 最后慷慨就义。
戊戌维新与义与团运动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第一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殖民化的程度。
如前所述《马关条约》成了继中英《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丧权辱国的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和危机。
条约规定日本在中国可以任意设厂,适应了帝国主义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需要。
此后,帝国主义各国利用“利益均沾”的片面最惠国条款,纷纷在中国投资设厂、开矿,修铁路,直接掠夺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
并以此对中国的民族工业进行直接的经济压迫,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大片领土的割让助长了列强分割中国的野心。
此后,帝国主义各国接踵而至,在中国掀起了抢夺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巨额的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迫使财政困难的清政府除进一步搜括人民外,不得不大量举借外债,从而为帝国主义列强提供了条件。
这样,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一方面民族危机愈益加深,面临被帝国主义彻底瓜分的危险;另一方面,中国人民,尤其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最先觉醒的知识分子,奋起抗争,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新高潮,戊戌变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生的。
先看这一时期中国面临的严重民族危机。
一、帝国主义对华的资本输出:三国干涉还辽之后,帝国主义国家“均沾”了《马关条约》所规定的种种侵略权益,在贷款、筑路、开办工厂,设立银行等方面,展开了更为激烈的竞争。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进一步深化了。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华侵略由前此的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输出大量的资本为主,其主要形式:一是政治贷款;二开设银行或投资于厂矿企业和交通运输部门。
(1)、政治贷款。
清政府由于战败,需要在三年内偿付日本赔款和赎辽费共两亿三千万两,而且头六个月就要付给八千万两。
“括地难偿债,台高到极天”。
甲午战后,赔款给日本的二亿三千万两连同利息四亿两以上,而当时清政府的年收入不过八千余万两。
战争的耗费,已经使它国库空虚。
即使加紧在全国搜括,一时也难于成数。
2013高考历史基础知识一轮复习课件-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创办报刊
主要活动 组织团体
上书皇帝
进行论战
6
6
孔子 著作:《新学伪经考》《 ____ 改制考 ______》《变法通议》 著书立说 特点:将西方资本主义的 ____ 政治 ____同传统的儒家思想 学说 相结合
创办报刊
北京:《中外纪闻》
上海:《时务报》
7
7
1895年在北京成立 强学会 ______ 组织团体 1898年在北京组织保国会 ______
根本原因:民族危亡加深
扶清灭洋 口号及评价:“ ________”体现了民族矛 盾 占主导地位,但也反映了 没 13
13
兴起:(1)时间:1898年。 (2)标志:赵三多 ______在蒋家 庄 竖起“扶清灭洋”大 概况 旗 发展:(1)1899年,山东→直隶。 (2)1900年,山东、直隶 → 北京、天津 天津 高潮:抗击八国联军:(1)廊坊、 14 杨村战役。
保浙会、保川会、保滇会相继 成立
8
8
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领导“ ________” 德国占领胶州湾后,康有为再 上书皇帝 次上书 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 ____ 应诏
__________》 统筹全局折
9
9
时间:19世纪末 实质: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 进行论战 义 思想的正面交锋 影响:使一些知识分子开始摆 脱 封建思想的束缚,推动 了 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刺激了“设厂兴业”,促进 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意义 对于激发人民的爱国思想和 影响 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 形成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 ____ ____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 解放 民的觉醒 教训:资产阶级改良道路 ________在半殖民地半 封 12 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PPT课件

康有为理论要义
今文经才是儒学真经,孔子是托古改制的素
王,人类社会是按照今文经学所揭示的“三世”
进化规律,由礼崩乐坏的据乱世到君主专制的升
平世,再到君民共主的太平世,最后达到大同境
界的。
据此,中国现在应因时改制,变君主专制为
君主立宪制度。
康有为理论要义
今文经才是儒学真经,孔子是托古改制的素
王,人类社会是按照今文经学所揭示的“三世”
进化规律,由礼崩乐坏的据乱世到君主专制的升
平世,再到君民共主的太平世,最后达到大同境
界的。
据此,中国现在应因时改制,变君主专制为
君主立宪制度。
2、“公车上书”
(1)上皇帝万言书(《上清帝第二书》)
①“下诏鼓天下之气”; ②“迁部定天下之本”; ③“练兵强天下之势”; ④“变法成天下之治”。 (2)“公车上书”的意义 ① 冲破了清政府规定的士人不得干政的禁令,提高了 康有为的政治声望,初步形成了康有为在变法维新 运动中的领导地位。
构,“名为学会,实兼地方议会之规模。”
学会每七天举行一次演说会,“演说中外 大势、政治原理、行政学等”。巡抚以下
各官都亲临听讲或发表演说,以示倡导。
谭嗣同还和唐才常等人在1898年3月创办
谭嗣同 (1865—1898)
《湘报》(日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
2、梁启超与《时务报》
上海强学会停办后,由张之洞的亲信幕僚汪康年于 1896年8月创办《时务报》旬刊,邀请梁启超为主笔,
道德学问为其本源,于是“大购西方以归讲求焉”。经过几
年研读,获得了较多的西方社会政治和自然科学知识,逐渐 形成了仿照西方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良的思想主张。
《新学伪经考》
全书14篇,1891年刊行。康有为在这 部书里详细论证了东汉以来立为官学的 古文经学,如《周礼》、《左氏春秋》 等,都是刘歆为帮助王莽篡汉而伪造出 来的,它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后人 不辨其伪,“咸奉为圣法,诵读尊信, 奉持施行”。《新学伪经考》告诉人们: 既然历代统治者尊奉的经典都是些冒牌 货,那么,从这些冒牌货中引申出来的 信条,就更不足为训了。这样就沉重打 击了封建顽固派的泥古守旧、恪守祖训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国的改革进行变法,《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在变法过 程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尤其是政治、经 济方面的措施,适应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 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3)从变法的手段和形式来看:变法采取了自
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 动。 (4)从领导力量上看,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二、义和团运动 1.背景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势力深入山东,教会活动
猖狂,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2.爆发 1898年秋, 赵三多在冠县发动起义,揭开了义 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3.纲领:“ 扶清灭洋” (1)“扶清”:具有爱国性质,有利于争取官 军,但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反帝战
“招抚”的办法,默认义和团合法。 (3)6月中旬,义和团进攻北京 西什库教堂和东 交民巷使馆区,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4)义和团配合清军,在 廊坊、杨村一带狙击 八国联军,并共同守卫天津。
5.意义 义和团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并粉碎了列 强 瓜分中国的计划,使中国避免了沦为殖民地 的命运。 6.失败原因
角度掌握这一历史事件;义和团运动要注意从兴
起的历史背景、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及历史意义 等角度掌握;还要注意从两大历史运动的比较角 度掌握。 尝试命题2 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最恨和约, ( )
祸国殃民”“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
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B.中国近代化已经起步 C.农民阶级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D.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 解析 义和团运动的传单中“最恨和约”只体现 出中国近代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即中华民族和 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故A不全面;“挑铁 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中的“铁 路”“电线”“大轮船”表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 展,近代化已经起步,B正确;农民阶级对清政府 和外国侵略者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当然不能 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C错误;义和团的口号是 “扶清灭洋”,D错误。 答案 B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

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两个重大的事件。
义和团运动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场反帝爱国运动,而戊戌变法则是清朝政府为了应对国内外危机所采取的改革措施。
本文将分别就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进行探讨,以了解这两个事件的背景、原因、影响和意义。
义和团运动是指中国民间组织的一场反对外国侵略的抗议运动。
该运动在中国北方地区兴起,并迅速扩散至全国各地。
背景是19世纪末,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陷入危机之中。
许多中国人认为这是由于外国势力的入侵,于是组成义和团以反对外国侵略。
此次运动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对西方传教士的反感、对外国势力的不满和对国家利益的损害等。
义和团运动采取了一系列暴力手段,如袭击外国传教士、烧毁教堂和攻击外国居民等,这导致了列强对中国的进一步侵略。
戊戌变法是指清朝政府为了挽救国家危机而进行的一次社会政治改革。
背景是19世纪末,清朝政府日益衰落,国内外压力不断增加。
为了摆脱困境,清政府决定进行变法,以实行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改革。
这次变法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民族危机的加剧、国家经济的崩溃和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等。
戊戌变法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推行宪政、设立议院、推动教育和军事现代化等,这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义和团运动和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义和团运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唤起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对中国人民的觉醒起到了重要作用。
这次运动使西方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的力量,并推动了后来的改革运动。
戊戌变法虽然未能达到预期目标,但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改革运动的种子也在中国社会播下。
综上所述,义和团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义和团运动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的爱国运动,而戊戌变法是清朝政府为了应对危机而进行的改革。
这两个事件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和深远意义。
通过探讨这两个事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以及中国人民在面对困境时所做出的努力和抗争。
义和团运动

1义和团运动:清末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它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反瓜分、反侵略斗争的发展,又是长期以来遍及全国各地的反教会斗争的总爆发。
西方国家直至今天仍然以”拳民暴乱”(Boxer Rebellion) 称呼整个义和团及八国联军事件。
2 百日维新又叫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3西安事变: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的事件。
又称双十二事变。
4北伐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组成的广州国民政府,领导国民革命军于1926~1927年为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而进行的革命战争。
5洋务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6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这次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的精神,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条件。
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划时代的事件,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1.评价三民主义: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俩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但同盟会纲领中的民族主义没有从正面鲜明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主张。
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
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不过,民权主义虽然强调了要建立民主共和国,却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因而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期间颁布的法令中废除了八股取士,
但科举制则是在1905年废除的。 4.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大肆捕杀维新 人士,维新变法运动宣告失败。
5.维新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 的改良运动;是
一次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激发了人民的爱国 思想和民族意识;是近代中国第一次 思想解放
争,但却带有笼统 排外的色彩。
【理解升华】
义和团运动虽是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激化
的产物,但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是帝 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二是封建主义与人
民大众的矛盾。“扶清灭洋”只反映了帝国主
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
4.活动 (1)1899年秋,蔓延到山东、 直隶许多州县。
(2)1900年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清政府改用
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的尖锐、人民对帝国主义
的仇视,成为千千万万中国人参加义和团的强 大动力。但这个口号也表现出笼统的排外主 义,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西方先进的文明等同
起来,体现了分散落后的小生产者的狭隘性和
落后性。 总之,这一口号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的变化,即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间的矛盾成为 最主要的矛盾,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色彩。但
不正确的是
(
)
A.保守派力量强于改革派 B.光绪帝对变法优柔寡断 C.力量对比对改革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 D.慈禧太后反对戊戌变法 解析 答案 此题的核心观点是:力量对比是戊戌变法
成败的主要因素。B项与力量对比无关。
B
视角二
紧扣教材重点
本部分教材的重点首先是戊戌变法运动,其 次是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要注意从历史条 件、变法运动的内容、历史意义及失败的原因等
角度掌握这一历史事件;义和团运动要注意从兴
起的历史背景、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及历史意义 等角度掌握;还要注意从两大历史运动的比较角 度掌握。 尝试命题2 义和团的传单中写道:“最恨和约, ( )
祸国殃民”“挑铁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
船”。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B.中国近代化已经起步 C.农民阶级认识到了中国落后的根源 D.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 解析 义和团运动的传单中“最恨和约”只体现 出中国近代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即中华民族和 外国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故A不全面;“挑铁 路,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中的“铁 路”“电线”“大轮船”表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 展,近代化已经起步,B正确;农民阶级对清政府 和外国侵略者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当然不能 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C错误;义和团的口号是 “扶清灭洋”,D错误。 答案 B
从“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可知D项
规范答题
考题再现
观察分析下列分布示意图,回答 下列问题:
(1)图中的学会、学堂、报馆兴
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2)在分布上有何特点?其性质 如何?(6分) (3)这些学会、学堂、报馆在当
C.勇争第一的敬业精神 D.爱国改革的牺牲精神
重点精讲
1.康梁维新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相比,有什么区
别与联系? (1)区别 ①背景不同:早期维新思想是在西方资本主义 的传入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情况下,在一些
知识分子中间产生的;康梁维新思想则是在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和民族危机严重的情 况下提出的。②理论体系不同:早期维新思想 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后者构成相对完整的体系。
的潮流,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 的作用。
【概念辨析】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和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 动的差别在于:前者是一场思想解放的潮流, 以著书立说,宣传、阐发、传播资产阶级维新 思想为核心内容;后者则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为 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而进行的一场爱 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前者为后者打下了理论基 础,二者的结合点是“公车上书”。
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只有变法图强才是中国的出
路。戊戌变法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改 革,与现实社会中的改革这一主题相一致。戊戌 变法运动中的机构改革同现实中的改革面临着类 似的问题。要注意戊戌变法的经验教训。 尝试命题1 对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历史学家认为: “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 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主观上,由于农民阶级缺乏科学、先进的革命
纲领,而且组织上也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随手一练 1.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其进步意义主要 表现在 A.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 B.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的根基 C.有利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 C)
统筹全局折》中提出施政纲领,还组织了具有 救亡性质的保国会。
3.百日维新
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 定国是诏》,开始变
法。变法持续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概念辨析】 戊戌变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仅指百日维 新,广义则包含了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传播、
团体的出现、百日维新等。
①政治上:准许官民上书言事,裁汰冗员,废除 旗人寄生特权 。 ②经济上:设立铁路矿务局和农工商总局,保护 农工商业的发展;奖励发明;改革财政; (1)法令
D.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整整100年前,“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生 前表示,“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 者,无以酬圣主”,“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 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
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主要
体现了他 A.迷信皇权的愚忠精神 ( D)
B.学习西方的开放精神
B.列强在北京犯下的抢杀暴行激怒了清政府 C.清政府不容列强对其内政干涉的本能行动 D.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列强主张坚决抵抗
视角四
运用教材史料
本部分教材可用以命题的主要历史图片史料 有“北京强学会旧址”、《国闻报》刊头图片、 京师大学堂照片、义和团的旗帜图片等;地图材 料主要有“戊戌变法时期学会、学堂、报馆分布
可见,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
动。
3.如何认识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成为主要矛盾。
特别是教会活动的猖狂使广大人民直接身受其 害。因此,义和团打击的主要对象是外国侵略
者,“扶清灭洋”正是这种时代的产物。“扶
清”有利于争取官军,但它又把“大清”和 “中华”混同起来,表明义和团在主观上不反 对清政府和对封建制度的认识局限,也使义和 团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惕。“灭洋”的口号,
设立 邮政局。
③军事上:裁撤绿营,精练陆军;实行征兵制 ; 添设海军。 ④文教上:开办京师大学堂 和中小学堂;废八股 开设经济特科;设译书局、报馆、学会;派人
出国留学、游历。
①积极: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和西学的传 (2)评价 播,有利于维新派参与政权。 ②消极:未涉及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 等君 主立宪制的主张,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妥协性 。 【细节点拨】
组织 形式
创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 与宗教迷信结合在一起,没有 制定了明确的纲领,成立了 纲领,只提出口号,也无统一 推动变法的团体和政党性组 的组织 织 ①背景相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②目的相同:救亡图存。 ③对清朝态度相同:采取合作,抱有幻想。④结果相同:被 反动势力镇压而宣告失败。
相同点
命题视角
这一口号并不是义和团在科学分析中国社会主
要矛盾之后提出来的,表明义和团对中外反动 势力的认识还处于感性阶段,是农民阶级小生
产者局限性的体现。
4.如何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 (1)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一次自发的有组织 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反帝表现在直接把 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 镇压,说明清政府已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的走狗。
③实践效果不同: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实践,
康梁维新思想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发展成为救
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2)联系:①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 础,二者在思想主张上有很多相似之处。②二者 都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③二者都是爱国的
和进步的。
2.为什么说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 运动?
国的改革进行变法,《应诏统筹全局折》成为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光绪帝在变法过 程中颁布了一系列变法法令,尤其是政治、经 济方面的措施,适应了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 展资本主义的要求,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3)从变法的手段和形式来看:变法采取了自
上而下的改革方式,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良运 动。 (4)从领导力量上看,领导这次运动的康有为、 梁启超等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
视角三
关注新课标理念
新课标教材关于本讲内容,一是从近代思想
解放的潮流视角认识维新思想;二是从中外历史
上的重大改革的角度审视戊戌变法;三是从维护 国家主权的斗争角度看待义和团运动。 尝试命题3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发布“宣战 谕旨”,声称“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
若大张挞伐,一决雌雄”。这表明了 ( C ) A.清政府不再苟且图存,想与列强一决雌雄
第21讲
一、戊戌变法
1.社会基础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基础落实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民族资产阶级 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康、梁的维 新思想为维新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2.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1895年春的“ 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潮发 展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以康有为为首的维
新派与顽固派势力展开论战,在1898年《 应诏
视角一 追踪社会热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谈到改革开放的 伟大历程时指出,事实雄辨地证明,改革开放是 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 展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