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与英语教学创新的联系性探讨
英语教育论文: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ESP是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的缩写,译称“专门用途英语”,指与某一学科或某一职业相关的英语,是为了满足学习对象的特定需求和特殊目的而设计的英语课程(Hutchinson&Waters,1987)。
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ESP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语国家,由于它与时代发展、社会需求,特别是知识经济息息相关而一路高歌猛进。
在国内,杨惠中(1978a/b)最早介绍了ESP的兴起过程和内容,但ESP的推广却遭到很多阻力。
如,杨福家(1994:1)认为“不能将语言简单地划为‘科学英语’,乃至‘物理英语’、‘生物英语’等等,并断言‘科学英语’根本不存在”;董亚芬(1986)亦撰文表示:“所谓‘专业英语’的特点,无非就是长句多、被动语态多、非谓语动词的各种用法多,而这些语言现象在普通题材的文章中也频繁出现。
”这也致使ESP在国内小热一阵后偃旗息鼓,无疾而终。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对专业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英语唱衰论、危机论、消亡论甚嚣尘上,特别是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思路与方向上,通识论和ESP论聚讼不已(秦秀白2003;王哲、李军军,2010;吴鼎民、韩雅君,2010;蔡基刚,2004、2010、2012a/b/c/d;蔡基刚、廖雷朝,2010;陈坚林、顾世民,2011;杨枫、吴诗玉,2013)。
但这些争议都各说个话、各讲各理,如隔空打炮,鲜有正面交集。
而2013年2月,我国第一份地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的颁布,标志着大学英语ESP教学在上海各高校具有实施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ESP教学是一个社会语言学范畴,涉及很多政策性、技术性及文化性的问题,正如Cummins&Davison(2007)所说:“英语教学不仅是一种教育事业,同时关涉思想意识。
如果不考虑环境、目的、语言政策,仅就教学层面和问题展开讨论是天真和有害的”。
如何处理“语言的民族文化性”与“英语教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语言的民族文化性”与“英语教学”的关系英语本身作为一种外国语言,很枯燥,尤其对于刚开始接触英语的孩子更是如此。
要让学生学好英语,首先要让孩子感觉到学英语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
这就得培养学生对英语浓厚的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成功的起点,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也,它在人的生活和学习的智力开发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对语言的兴趣来自于对该种语言所蕴含的文化的兴趣。
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语言是人类共同的社会现象。
自有人类社会就有语言,语言是由于人类社会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
语言的功能就是人们利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交流思想情感,相互了解。
历史悠久的语言都凝结着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情感。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掌握和交流一种民族文化的过程。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在《语言》(Language 1921)一书中指出:“语言是有背景的。
此外,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
邓关昌、刘润也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而文化深深植根于语言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不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就难以真正掌握该语言,语言于文化唇齿相依。
”所以说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也就是学习和掌握一种文化。
例如:在语言学中进行翻译活动,是把一种语言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
它天生是比较的跨语言、跨文化的。
如:英语国家的人打招呼会问:“Would you like a drink?”(你想喝点什么吗?)这里“drink”指酒或可乐,但很少指茶,而我们中国人则会对客人说“请喝茶!”而很少说(除了一些特殊风俗的少数民族)“请喝酒。
”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强化对国外文化的学习,首先要明确文化差异的表现及其对学生带来地干扰,确定文化教育的内容,然后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
归纳比较,了解差异通过比较可以对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避免语言失误。
语言学在当代英语教学中的角色

《语言学在当代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摘要:在低年级英语教学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养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拥有储存知识的方法,通过一定量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体验这种转化的全部程序,因此,在日常将语言学理论转化为语言教学实践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具备语言规律综合起来运用的能力,能够对无序出现的语料进行有序处理,其次,成熟的语言学以总结语言现象的规律为己任,而英语教学面对的是现象,并非规律在低年级英语教学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带领学生养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习惯,拥有储存知识的方法,通过一定量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体验这种转化的全部程序。
要完成上述任务,离不开现代英语语言学的理论指导。
有了语言学的科学指导,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会自觉起来,方法会多样性,程序也会日趋合理,效果的科学检验也会成为可能。
一、教学实践中语言学理论的渗透目前英语教学教材都是以篇章为单位,篇章的载体是语言。
英语教学是通过语言认知、语言传意和语言训练(书面语和口语)来提高人的思维、认识与表达能力和素养的。
因此,英语教学势必在很大程度和很深的领域,接受现代语言学理论的指导。
然而,目前英语教学对语言学的应用常常处于不自觉的状态,使得语言学宝贵理论财富和迫切学要改革的教学难以相融合。
所以,有必要对两者的关系进一步讨论。
首先,语料与语理的关系。
语言学是阐述语理的,语理是从纷繁复杂的语料中归纳出来的。
但是,语理一般是对语言材料进行分解性的梳理,如把语言分解为音素或者音位来确定研究对象的语音学和音位学,研究句子结构成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句法学,以及研究语言变迁的事实、机制和结果的历史语言学等等。
然而,英语教材的编写并不是采用分解以后的语料,而是采用表达完整、复杂思想情感的言语作品来做语料。
现代英语语言学中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研究对象,如语音、词汇、句子等,在英语教材中,既没有有意汇集起来,也没有经过有序的排列。
因此,在日常将语言学理论转化为语言教学实践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具备语言规律综合起来运用的能力,能够对无序出现的语料进行有序处理。
探讨英语语言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 英 语 语 言 学 和 高 等 院校 的 英 语 教 学 工 作 有 着 非 常 密切 的关 系 ,推 动 高 等 院 校 英 语 教 学 的 发 展 需 要 英 语 语 言 学 的辅 助 作 用 。本 文将 从 英 语 语 言 学 的 角度 出发 , 探 讨语 言 学 中包 含 的 多 项 专 业 化 内 容 在 高 等 院 校 英 语 教 学 中 的 应 用, 这 将 会 是 对 日常 的英 语 教 学 方 法 一个 非 常 必 要 的 补 充 , 最 终 提 高 英 语 课 堂教 学 的 实 际效 果 。 关 键 词 英 语 语 言 学 英语 教 学 运 用 研究
t e a c h i n g me t h o d s a n d u l t i ma t e l y i mp r o v e he t a c t u a l e f e c t f o E n g l i s h c l a s s r o o m t e a c h i n g . Ke y wo r d s E n g l i s h l i n g u i s t i c s ; E n g l i s h t e a c h i n g ; a p p l i c a t i o n ; r e — s e a r c h
Re s e a r c h o n t h e Ap p l i c a t i o n o f En g l i s h Li n g u i s t i c s t o En g l i s h Te a c h i n g/ / L i u C h o n g Ab s t r a c t E n g l i s h l i n g u i s t i c s i s c l o s e l y r e l a t e d t o En g l i s h t e a c h i n g i n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o f E n g l i s h t e a c h i n g i n c o l l e g e s a n 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n e e d s t h e a u x i l i a r y r o l e o f E n g l i s h l i n g u i s t i c s . S t a r t i n g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E n g l i s h l i n — g u i s t i e s ,t h i s p a p e r e x p l o r e s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t h e p r o f e s s i o n a l
社会语言学与商务英语教学

为 , 言变体 “ 语 从宏 观上讲 , 是指语 言社 团 因受各 种社 会 因 素 影 响 其 语 言 发 生 的 变 化 ; 微 观 上 讲 , 同 一 内容 因 说 话 从 是
者 不 同 、 话 目的 不 同 而 引 起 的 语 言 变 体 ”邵敬 敏 、 经 民 , 说 ( 方 19 ) 具 体 而 言 ,因地 域 之 因所 致 语 言 变 异 形 式 叫 地 域 变 9 1。
第 3卷 第 3期
21 0 1年 3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科 学 教 育 版 )
Ju nlo f n iest sin e& e u ain) o ra f Ch e gUnv ri y(ce c d ct o
V0 . 1 3 NO. 3
M a .O1 r2 】
社会语 言学 与商务英语教学
中更 被动 , 体现出附和性 , 在封建 思想 严重 的国家和地 区 ,
女 性 的 语 言 活动 甚 至 受 到极 大限 制 , 语 权 受 限 等 。 话
() 4 性别差异 与语用 策略
要重视 语言客观存 在 的性
() 4 民族
不 同的民族因历史 、 化 、 文 心理 等 因素 即使
别差异 , 并加强对这种差异的表现形式进行教学 。要结合不
中 进 行 , 强 学 生 的 文 化 意识 和 实 际 文 化 语 用 能 力 的 培 养 。 加
言使用者的 内心 , 有时与其所 操 的语 种无关 , 因此 , 大部分 操英语 的中国人还是习惯说客套话 , 绕圈子 。
() 6 宗教
务必要遵守。 4功 能变 体 .
其对语 言的影 响主要在 于话语 主题 的选择
要重视跨文化语用失误 案例在教学 中的特殊作用 。没 有文
在语言学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此, 交 际成 了语言学 习必不 可少的步骤 。高 校英语教 学改革应
该 注 重 将 语 言 交 际 载 入 教 学 目标 进 程 中 , 让 学 生 开 口说 英 语 , 学
高等教育水平的进步。各大高校应该细心总结学生在英语 学习 中的主要困难 , 依据语 言学相关理论进行有效合理 的改革 , 进 一 步明确大学英语教学 目标 。
实质 即是对语 言传授方法策略 的完善 。在应用语言学理论不 断
发展 的过程 中, 也催 生了各种 与其 理论相 匹配 的教 学方 法。例 如, 在语言教学理论 中, 强调语言学习 的过程是一种刺激反应 的 过程 , 要学会一种语 言 , 必须进行强化刺激 、 反复刺激 , 才 能产 生 深刻 反应 , 达到记住并运用 的行 为 , 这就是 听说法 的由来 。这 种 方法通过 重复强化性的训练 , 以使 语言 学习者 能够在这 种反 复 中习惯 自然使 用 , 最终熟 练掌握 。由此 可见 , 引用语言学理论 进 行英语教学改 革再 合适 不过 。 3 由语言学理论指导的具体教学 改革 策略
摘要 :英语教学追 根溯源是 一种语 言 的教 学 , 因此若 要成 功完成英语教学 改革任 务就需要引用语言学相关理论作为改革 策略 。本文立 足大 学英语 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 简单 引用提纲法 、 视觉法等语 言学理论以供高校英语教改参考 。 关键词 :语 言学理论 ; 英语教学改革 ; 系统性工程
系统性 的工程。本 着深化教学理念和对 国内外语言教学 的研 究 为 目标 , 进行英语教学改 革时不 仅要善 于总结 以往成 功改革 的 经验 , 也要根据现有教学 水平探 索 出更 加适合 社会 时代 发展 需
外语教育语言学与英语教学的关联性研究

1引 言
随着 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英语 教学 中的不
少问题也 日益浮 出水面 ,严重 阻碍 了英语教学改革前进 的
史发展及其他与语言有关的 问题 。一方 面在综合研究人类 语言的本质特征的基础上提 出相应 的语 言理论 ; 另一 方面 , 它又以语 言理论为依据对语言的各个组成部分 ( 如音系 、 语 法、 语义 和语用等) 同特征做出具体 的描写 。 的共 而应用语言学就是把语言学 知识 运用于实 际。其相 关 学科包括神经 、 心理 、 社会 以及人 类语 言学 。语 言学 习神经 生物学又称神经语言学 ,其 研究语 言发展和使 用的神经基
础 。心理语言学是作为一 门运用 心理学和语言 学的理论和
步伐 。 究其原因是我 国外语教学理论相对滞后 , 是大学 无论
还是 中小学 ,大多运用 国外 的二语 习得理论研究 国内的外
“ 外语 教 育语 言学 ” 论指 导下 , 断提 高教 学质 量 和水 平 理 不
关键 词 外语教育语言学 英语教学 相关性 启示
Th t d n t e Ree a c f F r i n La g a e E u e S u y o h lv n e o o e g n u g d — c t n l Li g it s a d En l h Te c i g / a i a n u s i n g i a h n o c s /Gu L h n o ua,
31语 言学 相 关 学 科 概 述 .
U i ri , 5 3 , nh u hj n,h a nv s y 2 0 5 Wezo, ea g i e t3 Z i C n
语 言学是 以人类语 言为研究对象 的学构 、 用 、 会功 能和历 运 社
语言环境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342018年34期总第422期ENGLISH ON CAMPUS语言环境对语言教学的影响文/王晓红 郑秋丽引言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开始学习英语,但目前英语的学习存在着一定的困难,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来改变这样的状态。
一些社会语言学家认为,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语言的社会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动机和效果等。
本文将主要探讨语言环境对语言教学的影响,以及如何创造语言教学环境。
一、语言教学环境语言环境是人在表达自己想法时的状态和环境,而这种状态和环境通常会影响人的语言表达能力。
许多经验表明,要想让学生学得好,并且学有所得,就需要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进行学习。
有人说,英语是学出来而不是教出来的,但学习语言最怕缺少语言环境。
相关的心理学研究表明,现阶段的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教师平等看待学生,创造平等的教学环境,这样才能有利于教学活动,而且在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可以更好地提高语言教学与学习的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英语是一门需要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和练习的学科,在课堂教学和语言表达时更是需要注重外部环境的重要性,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可以辅助教学与实践。
教学中语言环境的创设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完成,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去创造开放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语言环境的影响语言学习以外部环境为依托,而且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不管是母语的习得还是外语的学习都是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完成整个认知过程的。
课堂教学环境是教学活动必须借助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学习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就像本杰明所说的,教学环境是一种能塑造和强化学生行为的重要力量。
深入透彻的了解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中的功能和作用及其影响学生学习发展的内在因素,有利于更好地探寻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
春
岁
月
5概括来说,社会语言学是一门以语言的社会现象为研究中心的学科。与其他的语言研究学科不同,社会语言学关注于语言的边缘地带,聚焦于语言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与运用。也就是说,社会语言学串通起了语言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在社会环境这个广阔的大语境下考察语言的流变、使用以及影响等各个方面。这门研究无形中拓展了语言研究的视野,将人们对语言涵义和本质的认识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将社会语言学理论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可以起到一种范式指导的作用,有助于英语教学活动走出纯理论研究的藩篱,重视英语语言本身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关系,凸显其使用价值和现实意义。一、英语教学创新与社会语言学理论的内在联系英语是一门情境性强、意蕴丰富的语言文化体系,然而在很多的英语教学课程中,却未能凸显出英语语言文化的交流性、实用性特征,仅仅服务于某些应试化考核目标。这样一来,英语教学极容易陷入到形式化的“怪圈”中,根本难以谈及创新。在现代社会形式的促动下,人们对英语学习的社会应用性要求却越来越高,很多职业都将英语基本素能和交流能力作为“硬件”标准之一。因此,英语教学若想探寻出一条合理的创新道路,就需要关联起语言学习与社会之间的“轨道”,尝试着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窥探社会交流进程中的英语形态,并与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交际策略等现实元素达成联系。由于英语教学面对的是一群知识基础层次不同、学习习惯各异、个性化差异明显的学生个体,受到各自文化背景以及知识结构的影响,他们对于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与认知也是不同的。教师作为英语教学中引导者,应以社会交往的视角观察教学环境,鼓励学生们将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融入到社会互动中,既强调个性化的英语语言学习,也要在与他人的协作过程中提升语言交际能力、升华英语语言的社会性能。在这种合作互动的学习格局中,学生们不仅会从中掌握基本的英语理论知识,也能在这个小范围的社会语言情境中建立人际关系、拓展英语语言的应用范畴。随着英语语言与公共交流空间的相互融合,英语语言文化本身也会产生流变、反映出学习者的社会活动。因此,社会语言学实质上已经与英语教学形成了共通关系,这个学科的理论体系将可以在教学空间中发挥效力,指导学生们的具体学习行为。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需要凸显本门课程教学的社会性特点,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去探究教学创新的多元化路径,争取获得最大化的教学成果。二、社会语言学与英语教学创新的关联方向总的来说,社会语言学的重点研究视点是社会环境下的语言变异,这种变化是受社会各种现实因素驱使的。那么,在英语课堂教学这个微观社会环境中,语言的变异主要是受对话者不同的心理动机、身份背景等因素左右。相应地,在运用英语语言进行交际时,学生们也必须根据对话语境的不同而做出语言方面的调整,做出不同的反应。抓住这个关键点之后,英语课堂创新在关联社会语言学理论时,便有了一份大致的方向。首先,结合社会身份、地域差异等客观因素,在阅读教学和听力教学中融入基本判断意识,加强学生们的立体认知能力。由于英语听力和阅读中往往涉及到大量的具体语言情境,如果学生们不能准确地把握、辨析其中的社会客观元素差异,那么就很难深入到接下来的英语学习中去了。所以,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们掌握社会习语、省略语,厘清正式语体与非正式语体等不同身份、不同场景中的交流差异特征,进而再作为自身语言学习的铺垫和积累。其次,由于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血脉般的联系,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因此,英语教学创新必须要营造一起一份适宜的文化空间,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到语言学习中去,真正领悟英语语言文化中的精髓。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添入大量中西方文化知识,以求扩展学生的求知视野,并激发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再次,为了破除以往不重视语言实用性的境地,英语教学创新课堂应当构建出一个平等、灵活的交流互动格局,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置身于这个小范围的社会交流“部落”中,在多元的沟通中升华所学知识,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对接起来。以往传统注入式的教学格局中,学生往往扮演者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仅仅依靠记忆能力和大量习题演练来学习英语,其创造理解能力极易被荒废。而在创新型的英语互动环境中,学生们成为交流的主体,并且能够在丰富的语言使用机遇中体现个人素能,增强学习效率。三、教学实践中实现联系性的路径鉴于对社会语言学与英语教学创新之间关联性的充分认识,本文认为,以下几种实践路径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通融,有助于英语教学创新走向一片开阔的地带。其一,联系语言文化背景,尝试有效地情境教学,带领学生们正确掌握不同使用场合、对话者身份、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变异形态。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来构造视听兼备的现代语言课堂环境,拉近学生与具体文化场景之间的亲近感,体验社会不同领域中的语言差异性。比如通过播放日常对话的视频或者音频,来领悟口语语体的习惯用法以及与书面用语的差别。另外,教学还可以带领学生们比较中西文化环境下不同的语言特质,例如中文受“天人合一”思想影响,注重结构和功能之间的整合;而西方文化惯于在整体中分离出具体问题,因此英语中包含大量的词形变、语法结构多样。当从文化视域窥探语言实质,将会使学生们收获更多具体而非抽象化的认知感悟。其二,参照社会情境和流程来规划教学步骤、安排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比如教师先根据课程的主题和内容来制作好课件、拟定讨论话题、设计相关的游戏环节等等。针对学生们的知识范围、接受心理,教师应在教案设计中显现出实践和应用的特色,提供自然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推进课程教学。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多提问题、具备问题意识,并打开自己的思维视野,从桎梏的单一简单化的理解圈子中跨出来,绽放出个性化的、不拘一格的思维光彩。其三,彰显语言的交际工具性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对他们进行语篇能力和对策能力的训练。在学习英语知识时,教师不仅要释义,还要处理语言学习与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有些英语知识不是掌握了单词、语法就万事大吉,它还存在着使用场合、文化习惯方面的规定性。如果违背了这些社交习俗,学生们在应用这些语言时就可能会酿成失误。比如“Howoldareyou?”这个简单的询问年纪的问话,如果对方是外国成年女性,就不宜询问。另外英语语言存在着诸多变体,有日常通用、表示亲昵、通俗、高雅等不同语级,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予以指导和实践,以便使语言学习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交际活动。总之,社会语言学与英语教学创新之间存在着难以磨灭的联系性。在英语教学课堂中需要凸显这份“脐带”关系,将之投入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在多元化的实现路径中不断推进英语课程教学的创新征程。【参考文献】[1]汪晓丹.社会语言学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9,(30).[]鲍静多元智能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李宗强社会语言学视角下中国英语教学的二语习得与外语学习之辩[]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社会语言学与英语教学创新的联系性探讨□吴双(徐州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4)【摘要】对于英语教学活动来说,社会学语言理论发挥出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指出了两者存在的内在联系性,并对社会语言学与英语教学创新的对接方向作出了阐释。英语课程务必要探索出多元化的实践路径,以发挥出社会语言学的指引作用、促动着英语教学创新道路的持续推进。【关键词】英语课程;社会语言学;创新教学;联系性10
2.J.
200901.
.
J.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