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

界和代
系和纪
放射性测定的年龄(百万年)
单位时间长度
单位开始年龄
新生
第四
2
2
第三
65
67
中生
白垩
70
137
侏罗
58
195
三叠
35
230
古生
二叠
55
285
石炭
65
350
泥盆
55
405
志留
3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440
奥陶
60
500
寒武
70
570
元古
太古
3000+
3600+
地层单位、地层符号(国家科委批准)
下元古界Pt1
太古界Ar
地质年代:在地球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地壳表面都有一套相应的地层生成。研究地层和它们之间的层序,按其形成的时间距离现在的的长短,分为各个不同时期,称为地质时代。地壳上全部地层的时代分为五个大的部分:
太古代(Ar)、元古代(Pt)、古生代(Pz)、中生代(Mz)、新生代(Cz)。
地层:太古界、 元古界、 古生界、 中生界、 新生界
柴达木盆地新生界地层系统
与标准层关系
新
生
界
KZ
第
四
系
Q
全新统Q4
更新统QP
上更新统Q3
中更新统Q2
K0-K1
下更新统Q1
七个泉组
新
第
三
系
N
上新统N2
上部上新统N23
狮子沟组
K1-K2
中部上新统N22
上油砂山组
K2-K3
地质年代表(年代地层表)

二叠纪(系)P
晚(上)二叠世(统)P2
290
裸子植物、爬行动物出现
早(下)二叠世(统)P1
石炭纪(系)C
早(上)石炭世(统)C2
362
晚(下)石炭世(统)C1
泥盆纪(系)D
晚(上)泥盆世(统)D3
409
节蕨植物、鱼类出现
中(中)泥盆世(统)D2
早(下)泥盆世(统)D1
早古生代(界)Pz1
中生代(界)Mz
白恶纪(系)K
晚(上)白恶世(统)K2
135
被子植物出现
早(下)白恶世(统)K1
侏罗纪(系)J
晚(上)侏罗世(统)J3
208
鸟类、哺乳动物出现
中(中)侏罗世(统)J2
早(下)侏罗世(统)J1
三叠纪(系)T
晚(上)三叠世(统)T3
250
中(中)三叠世(统)T2
早(下)三叠世(统)T1
古生代(界)Pz
志留纪(系)S
晚(上)志留世(统)S3
439
裸蕨植物出现
中(中)志留世(统)S2
早(下)志留世(统)S1
奥陶纪(系)O
晚(上)奥陶世(统)O3
510
无颌类出现
中(中)奥陶世(统)O2
早(下)奥陶世(统)O1
寒武纪(系)
晚(上)寒武世(统)
570
硬壳动物出现
中(中)寒武世(统)
早(下)寒武世(统)
元古宙(宇)PT
地质年代表(年代地层表)
宙(宇)
代(界)
纪(系)
世(统)
距今年龄(Ma)
生物演化
显生宙(宇) PH
新生代(界)Kz
第四纪(系)Q
地质年代表

一、地质年代的概念
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
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
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
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
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
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 二、地质年代表
国际性地层单位:包括界、系、统。
国际性年代单位:包括代、纪、世。
地方性地层单位有群、组、段、层。
资料-地质年代表

地质年代表一,概念按时代早晚顺序表示地史时期的相对地质年代和同位素年龄值的表格。
计算地质年龄的方法有两种:①根据生物的发展和岩石形成顺序,将地壳历史划分为对应生物发展的一些自然阶段,即相对地质年代。
它可以表示地质事件发生的顺序、地质历史的自然分期和地壳发展的阶段;②根据岩层中放射性同位素蜕变产物的含量,测定出地层形成和地质事件发生的年代,即绝对地质年代。
据此可以编制出地质年代表。
二,中国地质年代表-----------------------------------------------------------------------------------------代纪世代号起始时间(百万年) 生物开始出现类型------------------------------------------------------------------------------------------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Qh 0.01人类出现晚更新世Qp中更新世Qp2早更新世Qp1 1.64新近纪上新世N2 5.00中新世N1 23.3 近代哺乳类出现古近纪渐新世E3 37.5始新世E250古新世E1 65 鱼类出现-------------------------------中生代白垩纪K 135 被子植物,浮游钙藻出现侏罗纪J 208 鸟类哺乳类出现三叠纪T 250 蜥龙鱼龙出现-------------------------------晚古生代二叠纪P 290 兽行型类裸子植物出现石炭纪 C 362坚孔类种子蕨科达类出现泥盆纪 D 410 总鳍鱼类节蕨石松真蕨植物出现早古生代志留纪S 439 裸蕨植物出现奥陶纪O 510 无颌类出现寒武纪-- 570 硬壳动物出现-----------------------------新元古代震旦纪Z 680 不具硬壳动物出现南华纪Nh 800青白口纪Qb 1000 多细胞动物高级藻类出现中元古代蓟县纪JX 1400 真核动物出现(绿藻)长城纪Ch 1800古元古代滹沱纪Hl 2300五台纪Wt 2500-----------------------------新太古代Ar3 2800 原核生物出现(菌类及蓝藻)中太古代Ar2 3200古太古代Ar1 3600 生命现象开始出现始太古代Ar0 45oo----------------------------------------------------------------------------------------------------------------------关于地质年代表的阅读解析:地理教学大纲中的“基本训练要求”指出:“学会阅读地质年代表,记住代、纪的名称和序列。
地质年代表(最全版本)

地质年代表(Geological Time Scale)
:1、表中震旦纪、青白口纪、蓟县纪、、长城纪,只限于国内使用地史单位表
地质年表口诀
新生早晚三四纪六千万年喜山期
中生白垩侏叠三燕山印支两亿年
古生二叠石炭泥志留奥陶寒武系
震旦青白蓟长城海西加东到晋宁
注:1、新生代分第四纪和早第三纪、晚第三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万年开始。
2、中生代从亿年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δ#-2#+2
ξ#+2#-4。
地质年代表

(Geological Time Scale) 构造阶段 大阶 阶段 段 生物演化阶段 动物 人类 出现 被 子 植 物 繁 盛 植物 中国主要地质、生物现象
同位素年龄/Ma 时代间距 距今年龄 0.01 2.59 2.7 18 8.7 23.5 8.5 31 41 0.01 2.6 5.3 23.3 32 56.5 65 96 137
老 阿 尔 卑 斯 阶 段 印支 阶段
爬 行 动 物 繁 盛
海西 阶段
两 栖 动 物 繁 盛
← 无 脊 椎 动 物 继 续 演 化 发 展
造山运动强烈,火山岩活动矿产生成
裸 子 植 物 繁 盛
恐龙极盛,中国南山俱成,大陆煤田 生成
中国南部最后一次海侵,恐龙哺乳类 发育
蕨 类 植 物 繁 盛 裸 蕨 植 物 繁 盛
地质年代表 地质时代、地层单位及其代号 宙 (宇) 代(界) 纪(系) 世(统) 全新世Qh(Q4) 第四纪Q 更新世Qp(Q1、Q2、Q3) 上新世N2 中新世N1 渐新世E3 古近 纪E 始新世E2 古新世E1 白垩纪K 晚白垩世K2 早白垩世K1 晚侏罗世J3 中生代Mz 侏罗纪J 中侏罗世J2 早侏罗世J1 晚三叠世T3 三叠纪T 中三叠世T2 早三叠世T1 晚二叠世P3 显生宙 PH 晚 古 生 代 Pz2 二叠纪P 中二叠世P2 早二叠世P1 石炭纪C 晚石炭世C2 早石炭世C1 晚泥盆世D3 中泥盆世D2 泥盆纪D 早泥盆世D1 古生 代Pz 志留纪S 早 古 生 代 Pz1 末志留世S4 晚志留世S3 中志留世S2 早志留世S1 晚奥陶世O3 奥陶纪O 中奥陶世O2 早奥陶世O1 晚寒武世Ε3 寒武纪Ε 中寒武世Ε2 早寒武世Ε1 震旦纪Z 新元古代 Pt3 晚震旦世Z2 早震旦世Z1 晚南华世Nh2 早南华世Nh1 晚青白口世Qb2 早青白口世Qb1 晚蓟县世Jx2 早蓟县世Jx1 晚长城世Ch2 长城纪Ch 早长城世Ch1 古元古代 Pt1 新太古代 Ar3 中太古代 Ar2 古太古代 Ar1 始太古代 Ar0 滹沱纪Ht 200 10 13 30 87 50 120 100 100 200 200 200 52 28 24 22 14 9 7 20 18 25 34 18 16 68
地质年代表划分依据

地质年代表划分依据
地质年代分划,是将地层根据比较的原则,以历史时代的划分类别以及当时的大地构造环境,按照区划线把世界上所有的古生物和古地质构造分开的一种地质类别,是构成地质时代的最基本的概念。
作为一门学科,地质时代分划划分定义的标准建立在“年代关系”认识的基础上,以古生物和古地质构造作为标志区分各个演化阶段,将地质演化过程分成各个单位时期。
通过地质构造及沉积岩体中碎屑沉积物和组合物等的时代识别,可以判断出相应的演化历史时期,以此为依据,可以根据沉积物的起源、运移、聚集和变质等演化特征,来划分岩石对应的地质时代。
而对于具有古生物化石的岩石类型来说,通常根据其古生物化石的年代,可以较快确定其地质时代。
基于上述划分定义,地质时代又进一步将各大地质时代进一步细化划分,形成三叠系、石炭系、侏罗系、三畳系、白垩系、第三纪等七个系来界定地质时代,根据各期的对比研究和地质构造环境变化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把地质时代逐渐细化,从而界定各地的具体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表划分是根据自然界中地质类别和古生物演化历史时期来界定地质时代,划分古生物组合,湖泊和河流界限以及火山灰层,根据古生物类型和古地质构造的特征加以划分,不仅把地质历史的演化时期确定下来,而且能够进一步细致的分割出各个演化阶段,以及具体的地质年代。
地质年代表(打印版本)

晚白垩世(K2)
70
135(140)
(老阿尔卑斯阶段)
燕山阶段
早白垩世(K1)
侏罗纪(J)
Jurassic
晚侏罗世(J3)
73
208
中侏罗世(J2)
早侏罗世(J1)
三叠纪(T)
Triassic
晚三叠世(T3)
42
250
中三叠世(T2)
联
合
古
陆
形
成
印支|海西阶段
印支阶段
早三叠世(T1)
早泥盆世(D1)
早
古
生
代
(Pz1)
志留纪(S)
Silurian
晚志留世(S3)
30
439
加
里
东
阶
段
中志留世(S2)
早志留世(S1)
奥陶纪(O)
Ordovician
晚奥陶世(O3)
71
510
中奥陶世(O2)
早奥陶世(O1)
寒武纪(∈)
Cambrian
晚寒武世(∈3)
60
570(600)
中寒武世(∈2)
联
合
古
陆
解
体
(新阿尔卑斯阶段)
喜马拉雅阶段
更新世(Qp)
2.48(1.64)
第三纪(R) Tertiary
晚第三纪(N)
上新世(N2)
2.82
5.3
中新世(N1)
18
23.3
早
第
三
纪
(E)
渐新世(E3)
13.2
36.5
始新世(E2)
16.5
53
古新世(E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0
3000
800 3800 4600
地质(层)年代表(Geological Time Scale)
地质时代、地层单位及其代号 宙 (宇 ) 代 (界 ) 纪 (系 ) 第四纪(Q)Quaternary 新近纪(N) 世 (统 ) 全新世(Q4/Qh)Holocene 更新世(Q1Q2Q3/Qp)Pleistocene 上新世(N2)Pliocene 中新世(N1)Miocene 渐新世(E3)Oligocene 古近纪(E) 始新世(E2)Eocene 古新世(E1)Palaeocene 白垩纪(K)Cretaceous 晚白垩世(K2) 早白垩世(K1) 晚侏罗世(J3) 中生代(Mz) Mesozoic 侏罗纪(J)Jurassic 中侏罗世(J2) 早侏罗世(J1) 晚三叠世(T3) 三叠纪(T)Triassic 显生宙 (PH) Phanerozoic 二叠纪(P)Permian 中三叠世(T2) 早三叠世(T1) 晚二叠世(P 2) 早二叠世(P 1) 晚石炭世(C3) 晚古生代 (Pz2) 泥盆纪(D)Devonian 古生代(Pz) Palaeozoic 志留纪(S)Silurian 石炭纪(C)Carboniferous 中石炭世(C2) 早石炭世(C1) 晚泥盆世(D3) 中泥盆世(D2) 早泥盆世(D1) 晚志留世(S3) 中志留世(S2) 早志留世(S1) 早古生代 (Pz1) 晚奥陶世(O3) 奥陶纪(O)Ordovician 中奥陶世(O2) 早奥陶世(O1) 晚寒武世( Є 3) 寒武纪(Є)Cambrian 中寒武世( Є 2) 早寒武世( Є 1) 新元古代 元古宙 (PT) Precambrian 元古代(Pt) Proterozoic (Pt3) 中元古代 (Pt2) 古元古代(Pt1) 新太古代 太古宙 (AR) Archaean 太古代(Ar) Archaeozoic (Ar2) 古太古代 (Ar1) 冥古宙(HD) 震旦纪(Z/Sn)Sinian 青白口纪 蓟县纪 长城纪 230 200 400 400 700 500 60 570(600) 800 1000 1400 1800 2500 71 510 30 439 47 409 72 362(355) 40 42 250 73 208 同位素年龄(百万年 Ma) 时间间距 约 2-3 2.82 18 13.2 16.5 12 70 距今年龄 0.012 2.48(1.64) 5.3 23.3 36.5 53 65 135(140) 新生代(Kz) Cenozo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