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考古代汉语d试卷(新)
全国统考古代汉语d试卷(精编)

古代汉语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下列各组字全都是会意字的是()(1分)A:牧息吹B:春貧高C:祝恭秉D:弑名臭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用引申义的是()(1分)A: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
”B:見靈輒餓,問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
”C: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
D:棄甲曳兵而走。
3、下列对“视”和“望”的詞意辨析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1分)A:色彩褒贬不同:“视”是褒义词,“望”是中性词。
B:语法功能不同:“视”不可以带宾语,“望”可以带宾语。
C:程度深浅不同:“视”程度深,“望”程度浅。
D:性状情态不同:“视”强调“看”的动作,“望”表示拍头向远处看。
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是()(1分)A:治國無法则亂,守法而弗變则悖。
(悖:逆,违背事理)B: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
(負:负责)C: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
(參:参考)D: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
(御:防御)5、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是()(1分)A: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B: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C: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D: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於民多矣。
6、“天生民而立之君”一句属于()(1分)A:被动句B:宾语前置句C:双宾语句D:判断句7、下列各组字,原来不是异体字关系,后来把它们当作异体字认同的是()(1分) A:砲一炮B:份一彬C:皂一皁D:傘一繖8、下列句子含有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进行时的状态的是()(1分) A:童子隅坐而執燭。
B:將不勝其岔而蟻附之。
C:劍斬虞常已。
D: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
9、下列句子含有数词作谓语的是()(1分)A: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吾日三省吾身。
C: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
D: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10、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1分)A: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衆。
古代汉语专题试题参考答案

山东师范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专业专升本科古代汉语专题课程试题D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试卷D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古白话2、比类合谊,以见指挥3、形声、转注、假借4、古今字5、历法6、单音词7、偏义复词8、链条式辐射式综合式9、词义范围(de)缩小 10、者所 11、陆法言 12、陆德明 13、毛亨,郑玄,孔颖达二、按照六书理论分析下列汉字并指出其本义.(每个2分,共10分)1、指事字,本义:树梢.2、象形字,本义:果子,果实.3、会意字,本义:放牧牲畜.4、会意兼形声字.本义:喘气,呼吸.5、形声字,本义为回头看.三、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不举例扣1分)1.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而字形不同(de)一组字,在任何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例略.2、不把要表达(de)内容直接了当地说出来,而是有意识地把话说得委婉曲折,叫做委婉,又叫“婉曲”、“婉转”、“曲折”.例略.3、五经正义由唐孔颖达纂集而成,包括周易正义、尚书正义、诗经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其中周易用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尚书为梅赜本汉孔安国传;诗经用汉毛亨传、郑玄笺;礼记用郑玄注;左传用晋杜预注.4、古书注解常用术语之一,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de)后面,说明被释词是表示某种状态或性质(de)形容词.例略.5、韵书中,把同韵(de)字归纳在一起,就成了一个韵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韵即韵部.如广韵二百零六韵,即二百零六个韵部.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5分)1、指两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de)词.其特点有:(1)不能拆开来解释.(2)有一词多形(de)特点.一个联绵词往往有多种书写形式.(3)有一词多义(de)特点.例略 2、一个词(de)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是“词义(de)缩小”.特点:古义大于今义,今义包括在古义之中.例略.3、古代汉语中有形式标志(de)被动句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主要有:(1)“于”字式.在动词后面用介词“于”把行为(de)主动者引进来.例略(2)“为”字式.用介词“为”放在动词之前引进行为(de)主动者.例略(3)“见”字式.用“见”字放在动词之前形成被动句式.例略(4)“被”字式.例略五、指出下列句中(de)特殊语法现象,并加以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1、“农”名词用如动词,意思是从事农业生产.2、“小”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某事物小.3、“御”是为动用法,意思是给齐侯御(驾车).4、此句为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本来应该是“谏而不入,则莫继之也.”5、“奇”意动用法,意思是对他感到惊奇.六、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5分,共20分)1、全军(de)人都听着我们(de)鼓声,注视着我们(de)旗帜,或进或退都跟随着我们.这辆车只要一人镇守,就可以凭它成事.怎么能因受伤而败坏国君(de)大事呢2、有些人动用心思,有些人动用体力.动用心思(de)人治理别人,动用体力(de)人被人治理;被人治理(de)人养活别人,治理人(de)人靠别人养活.这是天下通行(de)道理.3、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de)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de)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4、华佗临死前,拿出一卷医书给狱官,说:“这书可以用来救活人.”狱吏害怕触犯法律不敢接受,华佗也不勉强,讨取火来把书烧掉了.七、标点古文.(共10分,每错2处扣1分)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A。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B。
今之争奪,非鄙也,財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
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2。
下面对“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中“逝"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逝:往. B。
逝:跑。
C.逝:死. D。
逝:通“誓”,发誓。
3.“殮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臨"在句子中应理解为()A。
面对 B。
临视C。
哭悼死者D。
从高处向低处看4.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条是( )A。
德之不脩,學之不講。
[講:講解]B。
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憤:憋悶, 積]C。
多行不義必自斃。
[斃:死亡]D。
臧宣叔逆晋師,且道之。
[逆:違背]5。
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引申义的一句是( )A.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B.敢問以國報隹誰者奈何?C。
臧紇斬鹿門之關以出。
D。
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6。
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
響:回聲—聲音 B。
色:臉色-颜色C。
獄:案件—監獄 D。
墳:土堆-墳墓7。
在下面的同义词辨析中,对“恭”和“敬”两词的词义差异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敬"没有动词用法。
B.“敬”表示一般的对人尊敬;而“恭"则表示对人非常尊敬。
C.“敬”多用于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恭”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D。
“恭”多指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敬”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8。
“斗”的词义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是( )A。
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B。
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C.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因果关系。
D。
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条件关系。
古代汉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1)

古汉语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最新版)一、汉语字典辞书注音方法有哪几种?解释并举例1、直音法:直接用同音字注音,如:“篙”,音“高”2、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读若:读音像,如琎,读若津;叶韵:通过临时改读字音,以求韵文和谐的注音方法。
叶同协,意思是和谐。
如《诗经。
周南。
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朱熹:“方,叶甫妄反。
”)二、《说文解字》的体例、价值和说文四家是什么?《说文解字》的体例: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收字9395个,另有重文1163个。
《说文解字》的价值:1、确定了“六书”理论;2、按照“六书”原则,创立了汉字部首,制定了按部首编排字数的体例;3、保留了小篆,便于从字形说明本意,并为释读甲金骨文提供了依据;4、保留了先秦词义和汉代训诂资料;5、保留了古音资料;6、记载了丰富的古代文化资料。
说文四家: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三、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是什么1、古今意义基本无变化的词,如:天、地、山、水等,复音词如:蟋蟀、仓庚、凤凰等。
2、古今意义毫无关联的词,如“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现代是“应该”的意思。
另有古代意义已经消亡的词,如“章甫”。
由于词义所指的事物现在已经不存在,所以古意消亡。
3、古今意义有区别又有联系的词。
如“再”在上古只有“两次”的意思,而现代汉语则表示“重复”等义。
(注:“再”和“复”的区别:“再”表示动作的数量,它代替了“二”,“复”只表示行为的重复,不表示数量。
现代汉语的“再”相当于古代的“复”。
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学习资料

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学习资料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B.今之争奪,非鄙也,財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2.下面对“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中“逝”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逝:往。
B.逝:跑。
C.逝:死。
D.逝:通“誓”,发誓。
3.“殮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臨”在句子中应理解为( )A.面对B.临视C.哭悼死者D.从高处向低处看4.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条是( )A.德之不脩,學之不講。
[講:講解]B.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憤:憋悶,積]C.多行不義必自斃。
[斃:死亡]D.臧宣叔逆晋師,且道之。
[逆:違背]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引申义的一句是( )A.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B.敢問以國報隹誰者奈何?C.臧紇斬鹿門之關以出。
D.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響:回聲—聲音B.色:臉色—颜色C.獄:案件—監獄D.墳:土堆—墳墓7.在下面的同义词辨析中,对“恭”和“敬”两词的词义差异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敬”没有动词用法。
B.“敬”表示一般的对人尊敬;而“恭”则表示对人非常尊敬。
C.“敬”多用于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恭”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D.“恭”多指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敬”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8.“斗”的词义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是( )A.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
B.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C.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因果关系。
D.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条件关系。
9.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A.伯牛有疾,子問之。
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从_________开始,把古韵分成十部,至__________分成十七部,王力分成________部。
2、《庄子》注本到清代有___________的《庄子集解》和___________的《庄子集释》。
3、《切韵》是隋代___________编写的,分为________韵。
在《切韵》的基础上,北宋____________编成《广韵》。
4、近体诗的对仗中,有两种特殊的类型:__________和__________。
5、三十六字母中的齿头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舌上音是指________________。
6、七言律诗平起仄收式颈联对句的平仄格式是________________。
7、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联必须对仗。
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8分)1、韵目2、之为言3、粘、对4、疏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每题1分,共25分)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2、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3、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
4、同我妇子,饁彼南亩。
5、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6、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7、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
8、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9、七月在野,八月在宇。
10、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KCB齿轮油泵晓左右,则是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11、亟其乘屋,起始播百谷。
12、八月断壶,九月叔苴。
13、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14、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15、当其取于心而注ZYB-B可调压齿轮泵于手也,唯陈言之务去。
16、英俊鸟集,秦失其鹿。
17、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18、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
19、朋酒斯饗,曰杀羔羊。
20、夫离法者罪,而诸先可调压渣油泵生以文学取。
21、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
22、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古代汉语》考题集与参考答案

《古代汉语》考题集与参考答案《古代汉语》是语言学领域的一门重要课程,其考试内容一般包括音韵、文字、语法、修辞、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本文将根据关键词和内容提供一份《古代汉语》考题集与参考答案,供参考。
一、音韵1、“韵”是指什么?请简要解释古韵和今韵的区别。
2、什么是“四声”?请简要解释其特点及其在古代诗歌中的作用。
3、请简要解释“反切”法,并说明它在古代汉语语音研究中的重要性。
二、文字1、“六书”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其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2、请解释什么是“通假字”,并说明它在古代汉语中的使用特点。
3、“碑帖”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用途和历史价值。
三、语法1、请简要解释古代汉语的基本句式,例如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
2、什么是“使动用法”?请举例说明其在古代汉语中的表现形式和作用。
3、“之”、“其”、“而”等虚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什么作用?请分别举例说明。
四、修辞1、“对偶”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特点及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
2、“互文”是什么?请举例说明其在古代诗歌中的运用及作用。
3、什么是“比喻”?请举例说明其在古代汉语中的种类和作用。
五、历史文化1、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并说明其对古代文化传承的影响。
2、“科举制度”是什么?请简要说明其起源、发展和影响。
3、请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的“五行思想”,并说明其对古代文化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参考答案:一、音韵1、“韵”指语音的韵母部分,古韵指古代的音韵系统,今韵指现代的音韵系统。
古韵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分为《广韵》、《集韵》、《礼部韵》等,现代音韵则以普通话为基础。
2、“四声”指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分别为平、上、去、入。
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上声分为全上和半上,去声分为平去和上去,入声分为平入和上入。
四声在古代诗歌中具有节奏、抑扬顿挫的作用,能够表达情感和增强艺术效果。
3、“反切”是一种古代汉语的注音方法,将两个字的部分组合起来表示一个音节。
2024年汉语言专科-古代汉语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3带答案

2024年汉语言专科-古代汉语考试历年真题常考点试题带答案卷I一.综合检测题(共100题)1.虞公之兵殆而地削者何也2.穀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_____也。
3.下列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錦,从帛金声。
形声B.孟,从子从皿。
会意C.佞,从仁女声。
形声D.蝕,从食从虫。
会意4.草木之無聲,風【撓】之鳴。
水之無聲,風蕩之鳴。
5.此天下之害【與】?天下之利與?與:6.景公使晏子爲東阿宰,三年,【毁】聞于國。
毁:7.下列各组字,全都是指事字的一组是()。
A.向舂高B.大止匍C.匪星上D.刃本末8.下列句中的“池”与“城门失火,狭及池鱼”中的“池”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
B.數罟不入袴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C.南冥者,天池也。
D.花林曲池,園園而有。
9.下列句中,“惡”用作疑问代词的一句是()。
A.好榮惡辱,好利惡害。
B.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C.天下皆知美之爲美,斯惡已。
D.民食果蓏螓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
10.下列各组字,全都是形声字的一组是()。
A.簧、錢、刎B.項、寘、水C.發、信、伐D.彬、箸、解11.古书旧注中,用两个汉字来拼读一个字读音的注音方式是()。
A.反切B.讀若C.讀如D.直音12.下列句中的“亡”与“亡不越竟,反不討賊”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A.此亡秦之續耳。
竊爲大王不取也!B.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C.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
D.離桓之罪,以亡於楚。
13.下列句中,加括号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一句是()。
A.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寳焉。
(理:治玉)B.君若以德【綏】諸侯,誰敢不服?(绥:领导)C.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加:增加)D.業精於勤,荒於【嬉】。
(嬉:荒淫)14.知不足以知君之不善,勇不足以犯君之顏色15.下列句中,加【】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下列各组字全都是会意字的是()(1分)A:牧息吹B:春貧高C:祝恭秉D:弑名臭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用引申义的是()(1分)A:律謂武曰:“副有罪,當相坐。
”B:見靈輒餓,問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
”C: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對。
D:棄甲曳兵而走。
3、下列对“视”和“望”的詞意辨析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1分)A:色彩褒贬不同:“视”是褒义词,“望”是中性词。
B:语法功能不同:“视”不可以带宾语,“望”可以带宾语。
C:程度深浅不同:“视”程度深,“望”程度浅。
D:性状情态不同:“视”强调“看”的动作,“望”表示拍头向远处看。
4、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意义解释正确的是()(1分)A:治國無法则亂,守法而弗變则悖。
(悖:逆,违背事理)B:客果有能也,吾負之,未嘗見也。
(負:负责)C: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關盛衰之運。
(參:参考)D: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
(御:防御)5、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是()(1分)A: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B: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C: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D: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厭,其速怨於民多矣。
6、“天生民而立之君”一句属于()(1分)A:被动句B:宾语前置句C:双宾语句D:判断句7、下列各组字,原来不是异体字关系,后来把它们当作异体字认同的是()(1分) A:砲一炮B:份一彬C:皂一皁D:傘一繖8、下列句子含有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进行时的状态的是()(1分) A:童子隅坐而執燭。
B:將不勝其岔而蟻附之。
C:劍斬虞常已。
D:今而後知君之犬馬畜伋。
9、下列句子含有数词作谓语的是()(1分)A:范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B:吾日三省吾身。
C: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爲也。
D: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10、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1分)A: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衆。
B: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
C: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D:爲湯武敺民者,桀與紂也。
11、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部分为复合词的是()(1分)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B: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爲?D: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12、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其”为语气词的是()(1分)A:吾有卿之名,而無其實。
B: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
C: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興?D:此其近者禍及身,遠者及其子孫。
13、下列各组词中全是联绵词的是()(1分)A:猶豫囹圄逍遙B:匍匐知讖輾轉C:参差剛强伶俐D:俊傑流連憔悴14、下列古注属于义疏类注释类型的是()(1分)A:《汉书补注》B:《一切经音义》C:《五经正义》D:《尚书传》15、下列各组字属于分化字关系的是()(1分)A:泪一淚B:解一懈C:韭一韮D:偷一媮16、郭璞《尔雅注》中“誕,音但”所用的注音方法是()(1分)A:直音B:读若C:反切D:譬况17、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用通假字的是()(1分)A:薛譚乃謝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B:項王曰:“壯士!赐之卮酒。
”C:癸酉,師陳於鞌。
D: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
18、下列各组字声符全部相同的是()(1分)A:穎題領B:衷哀裹C:溪谿鷄D:問閩閣19、“沛公旦日從百餘騎來見項王”句中,动词“從”和宾语“百餘騎”的语义关系是()(1分) A:受动关系B:使动关系C:为动关系D:宾语是动作行为的处所20、下列句子含有形容词意动用法的是()(1分)A: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B: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
C:刑仁講讓,示民有常。
D: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爲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
二、填空题(共6题,共6分)21、北冥有魚,其名曰鲲。
鲲之大,;化而爲烏,其名爲鹏。
(1分)22、數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1分)23、媼之送燕后也,持其踵爲之泣,,亦哀之矣。
(1分)24、雖有佳肴,。
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1分)25、聲亦如味,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以相成也。
(1分)26、孰知其極?其無正? ,人之迷,其日固久。
(1分)三、文字题(共14题,共42分)27、成事不説,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咎:(1分)28、長不滿七尺,滑稽多辯,數使諸侯,未嘗屈辱。
數:(1分)29、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餘人。
循:(1分)30、解释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
二國圖其社稷,而求紓其民,各懲其忿以相宥也。
圖:(1分)31、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勤:(1分)32、其下魏、晉氏,鳴者不及於古,然亦未嘗絕也。
然:(1分)33、(韓說)以太初三年為遊擊將軍。
以:(1分)34、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廛埃乎?乎:(1分)35、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也:(1分)36、長驅到齊,晨而求見。
而:(1分)37、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并与括号中的今义比较,说明古今词义差异的类型。
(6分) (1)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
(今义:制造))(2)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今义:儿子)(3)子爲父死亡所恨。
(今义:怨恨)38、指出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哪些用的是本义,哪些用的是借义,并说明如何区分本义和借义。
(6分)(1)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
(2)能謗議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3)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4)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
39、根据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於”,归纳介词“於”的主要用法,并将例子归到各类用法的后面。
(8分)(1)丈人智惑於似其子者而殺於真子。
(2)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
(3)苛政猛於虎也。
(4)趙氏求救於齊。
(5)子於是日哭,則不歌。
(6)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7)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8)始吾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
40、请将下面文盲文抄到答题卡上,并用现代标点符号标点。
(12分)趙田部吏趙奢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趙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將殺之趙奢曰君於趙爲貴公子今縱君家面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國强國强则趙固而君爲贵戚豈輕於天下邪平原君以爲賢言之於王王使治國賦國賦太平民富而府庫寶四、综合题(共2题,共32分)41、把下段文章中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聖王在上而民不凍飢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爲開其資財之道也。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做先具也。
今海內爲一,土地人民之衆,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餘力,生穀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贫,則姦邪生。
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丕農则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
夫寒之於衣,不待輕煖;飢之於食,不待甘旨。
飢寒至身,不顧廉恥。
人情一日不再食則飢,终歲不裂衣則寒。
(12分)(1)爲開其资财之道(2分)(2)國亡捐瘠者(2分)(3)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2分)(4)生穀之土未盡墾(2分)(5)不農則不地著(2分)(6)夫寒之於衣,不待輕煖(2分)42、鄒穆公有令,食鳧雁者必以粃,无以粟。
于是倉批畫,而求易.于民,二石粟而得一石粃。
吏以爲費.,請以粟食之。
穆公曰:“去.!非汝所知也。
夫百姓暴背而耕,勤而不敢惰者,豈爲烏獸也哉!米粟,人之上食也,奈何..其以養鳥?且汝知小計,而不知大會也。
周諺曰:“囊漏貯中。
汝獨.不聞耶?夫君者,人之父母也。
取倉之粟,移之于民,此非吾粟耶?鳥食鄒之粒,不害鄒之粟而已。
粟之在倉與在民,于我何擇.耶?”民聞之,皆知其私積之與公家爲一體也。
此之謂知富國矣。
(20分)(1)解释文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
(6分)易:費:去:奈何:獨:擇:(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夫百姓暴背而耕,勤而不敢惰者,豈爲鳥獸也哉!(2)民聞之,皆知其私積之與公家爲一體也。
(3)指出下列句中“食”的词义、词性与用法。
(4分)(1)食鳧雁者必以粃,无以粟。
(2)鳥食鄒之粃,不害鄒之粟而已。
(4)翻译“且汝知小計,而不知大會也”,并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说明“小計”“大會”的具体内容。
(6分)1410-全国-古代汉语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考点】会意答案:A解析:会意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关系而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来构成新字的造字方法。
许慎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牧、息、吹”属于会意字。
2、【主考点】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副考点】苏武牧羊答案:A解析:所谓引申义,是指在多义词的数个义项中从本义引申派生出来的意义。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坐”本义是坐下,引申为“连坐”,古代法律规定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或和他有关系的人一同受罚。
3、【考点】理性意义的差异答案:D解析:“视”和“望”在“看”的义项上是同义词,但看的情状方式各不相同。
“视”强调“看”的动作,“望”表示抬头向远处看。
4、【考点】荆人欲袭宋答案:A解析: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负:对不起)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
(参:加入)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御:驾驭)5、【考点】齐桓公伐楚答案:B解析:B项“问”的词义是“询问”,今义也是“询问”。
故“问”的古今词义是相同的。
6、【考点】双宾语答案:C解析:双宾语是指一个谓语动词后面出现两个宾语。
其中离动词近的叫近宾语,也叫间接宾语;离动词远的叫远宾语,也叫直接宾语。
一般情况下,间接宾语指人,直接宾语指物。
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予秦璧”中的“予”是动词,“秦”和“璧”分别是它的两个宾语。
其中,“秦”是“予”的间接宾语,“璧”是“予”的直接宾语,意思是“给秦国和氏璧”。
古代汉语中,还有些能带双宾语的动词,发展到现代汉语中已经不能带双宾语了,这样的双宾语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如,例6:“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左传・襄公十四年》)例7:“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尚书・秦誓》)例8:“欲见贤人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
”(《孟子・万章下》)例9:“故天予之时,地生之财”(《管子・形式》)。
例6中,“立之君”中,“之”是间接宾语,代指上文的“民”,“君”是直接宾语,整个短语的意思是“为民立君”。
例7中,“作之君”“作之师”中,“之”是间接宾语,代指上文的“下民”,“君”“师”是直接宾语,整个短语的意思是“给下民设立君王”“给下民设立老师”。
例8中,“闭之门”,“之”是间接宾语,指代上文的“贤人”,“门”是直接宾语,整个短语的意思是“对贤人关闭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