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卷以及答案考试专用

一、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
每空1分,共20分)1.《詩經·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中的“火”是指______;“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中的“一之日”是指夏历____月,“觱發”、“栗烈”都是_________联绵字。
二、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12分)1.集解:2.衍文3.七音三、翻译:(26分)2.楚之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
令尹曰:“殺之!”以爲直於君而曲於父,報而罪之。
以是觀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
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
仲尼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
”仲尼以爲孝,舉而上之。
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
故令尹誅而楚姦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異也。
而人主兼举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之福,必不幾矣。
3.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二、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括号内,每空1分,共12分)1、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 、和 ;具有使动用法的词类有 和 。
2、“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一句中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泮读为畔”一句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
3、“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一句中使用的注释术语是 。
4、一首律诗分为四联,它们依次是 、 、 、 。
三、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每题2分,共14分)1、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 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3、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5、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6、 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四、简答题:(共19分)得 分 批阅人得 分 批阅人得 分 批阅人得 分批阅人 得 分简要说明近体诗在字数(句数)、押韵两个方面的要求。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一、给下列句中括号内的词选择恰当的义项1.相:A.视,观察B.辅助C.貌相,状貌D.扶着瞎子走路的人(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2)今由与求也,(相)夫子。
(《季氏将伐颛臾》)2.过:A.过错B.超过C.太甚D.责备(1)求!无乃尔是过与?(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3.国:A.国家B.诸侯的封地C.都城D.一个地域(1)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2)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郑伯克段于鄢》)二、解释下列括号内词的意思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3.(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2.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3.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四、解释下列句中带颜色的词,并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加以比较1.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
2.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5.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
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五、给下列括号内的词选择合适的义项1.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A.多少B.小桌子C.接近、接近D.数量少2.抑愈所谓望孔子之门墙而不入于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A.房屋的统称B.宗庙C.古代刑罚之一D.古代五声音阶之一3.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
A.知道B.知识,见识C.记住D.标志,记号4.亟称其人,所以(劝)之。
A.劝告B.劝诫C.勉励D.提倡六、选出下列句中宾语前置的一项A.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B.当其取于心儿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C.吾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00536古代汉语》试卷附答案

2024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古代汉语(课程代码 00536)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 2B 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下列各组字,全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逐星鳳B.眉女晚C.灾岳牧D.戚题坑2.许慎《说文解字》为“轉注”下的定义是A.畫成其物,隨體詰詘B.建類一首,同意相受C.比類合誼,以見指撝D.祝而可識,察而見意3.下列对汉字结构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智,从羽,从白B.徙,从辵,从止C.脩,从肉,攸聲D.竟,从立,从日,从儿4.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字与括号中的字是分化关系的一句是A.曰:“日食飲得無衰乎?”曰:“恃鬻.(粥)耳。
”B.魏文侯燕.(宴)飲,皆令諸大夫論己。
C.少而理曰治,多而亂曰耗.(眊)。
D.使主内亡邪辟.(僻)之行,外無騫汙之名。
5.汉字隶变指的是A.甲骨文向隶书演变B.金文向隶书演变C.篆文向隶书演变D.隶书向楷书演变6.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部分属于联绵词的一句是A.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
B.草木榮華..滋硕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
C.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
D.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
7.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部分属于双音短语的一句是A.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B.是非知能材性然也,是注錯習俗..之節異也。
C.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
D.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實足食也。
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用本义的一句是A.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
B.齊人歸.其玉而予之糴。
C.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爲之辭。
古代汉语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B.今之争奪,非鄙也,財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2.下面对“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中“逝”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逝:往。
B.逝:跑。
C.逝:死。
D.逝:通“誓”,发誓。
3.“殮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臨”在句子中应理解为( )A.面对B.临视C.哭悼死者D.从高处向低处看4.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条是( )A.德之不脩,學之不講。
[講:講解]B.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憤:憋悶,積]C.多行不義必自斃。
[斃:死亡]D.臧宣叔逆晋師,且道之。
[逆:違背]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引申义的一句是( )A.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B.敢問以國報隹誰者奈何?C.臧紇斬鹿門之關以出。
D.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君,師必退。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響:回聲—聲音B.色:臉色—颜色C.獄:案件—監獄D.墳:土堆—墳墓7.在下面的同义词辨析中,对“恭”和“敬”两词的词义差异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敬”没有动词用法。
B.“敬”表示一般的对人尊敬;而“恭”则表示对人非常尊敬。
C.“敬”多用于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恭”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D.“恭”多指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敬”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8.“斗”的词义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是( )A.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
B.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C.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因果关系。
D.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条件关系。
9.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A.伯牛有疾,子問之。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卷及解析

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卷及解析第Ⅰ部分选择题(2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各组字中,属于变换构件而形成异体字的一组是()。
A.泪一淚B.峰一峯C.猿一蝯D.土一土2.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句是()。
A.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B.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JC.厲王虐,國人謗王D.同心之言,其臭如蘭3.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介词“為”介绍动作行为关系的对象的一句是()。
A.公輸般為楚造雲梯之械。
B.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C.魏其銳身為救灌夫。
D.胥之父兄為戮于楚。
4.下列句中,“甚”作程度副词表示程度高的一句是()。
A.苛政暴史,甚於虎也。
B.好讀書,不求甚解。
C.以虧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
D.太后日:“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日:“甚於婦人。
”5.下列句中,“見”不是表示被动的一句是()。
A.生孩六月,慈父見背。
B.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C.以四百里之地見信於天下。
D.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6.下列句中,有名词作状语表示处所的一句是()。
A.劍斬虞常已。
B.漁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數。
C.鄭有喪,春不相;裹有殯,不巷歌。
D.田單乃起,引還,東鄉坐,師事之。
7.“郎陽為病狂,卧便利”这句话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婉曲自学考试《古代汉语》试卷及解析B.連及C.變文D.互文8.下列各项中,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的工具书是()。
A.《經傳釋詞》B.《訶論》C.《辭源》D.《古漢語常用字字典》9.在古书的注音材料中,“壹讀爲一”采用的注音方法是()。
A.反切B.直音C.奭若D.譬况10.下列句子,属于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原因的一句是()。
A.周禮未改。
今之王,古之帝也。
B.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C.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济宁学院 古代汉语 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装。
订。
线。
济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古代汉语》考试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B 、庄公寤.生,惊姜氏 C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 D 、既成昏.,晏子受礼 2、下列各字属于会意字的一组是( )A 、眉 亦B 、果 逐C 、问 步D 、牧 暴3、下列各字造字方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舟弓刃鼎B 、北从取盲C 、贼虽锦旌D 、刻判初岳4、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是( )A 、小篆B 、金文C 、隶书D 、楷书5、下列各组字中因加形保义而形成的古今字是( )A 、告诰 弟悌B 、其箕 景影C 、解懈 州洲D 、正征 竟境6、下列各组字是同形字的是( )A 、余餘B 、适適C 、后後D 、门門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B 、吾何爱.一牛C 、余怜而售.之D 、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8、下列各句中运用词的本义的一项是( )A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 、间.命工斫木为厨,贮书若干万卷C 、盖本.不足以记斯楼D 、发.使使燕 9、下列各句中修辞与例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相同的一项是( )A 、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B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C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D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10、下列各句中“是”的用法与众不同的是( )A 、所传惟是矣。
B 、余是所嫁妇人之父也。
C 、是炎帝之少女D 、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11、下列各句中没有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A 、是其果有遭乎?B 、无庸,将自及。
C 、姜氏欲之,焉辟害?D 、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征。
12、下列加点的副词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孟尝君曾.待客夜食B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C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
古代汉语试卷及问题详解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 )A.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B.今之争奪,非鄙也,財寡也。
C.四鄙之萌人。
D.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2.下面对“聞佳人兮召予,將騰駕兮偕逝”中“逝”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逝:往。
B.逝:跑。
C.逝:死。
D.逝:通“誓”,发誓。
3.“殮不憑其棺,窆不臨其穴”,“臨”在句子中应理解为( )A.面对B.临视C.哭悼死者D.从高处向低处看4.对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条是( )A.德之不脩,學之不講。
[講:講解]B.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憤:憋悶,積]C.多行不義必自斃。
[斃:死亡]D.臧宣叔逆晋師,且道之。
[逆:違背]5.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用引申义的一句是( )A.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
B.敢問以國報隹誰者奈何?C.臧紇斬鹿門之關以出。
D.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
6.下面列举的词义变化的例子,其变化类型属词义缩小的一例是( )A.響:回聲—聲音B.色:臉色—颜色C.獄:案件—監獄D.墳:土堆—墳墓7.在下面的同义词辨析中,对“恭”和“敬”两词的词义差异表述完全正确的是( )A.“恭”可以用作动词带宾语;“敬”没有动词用法。
B.“敬”表示一般的对人尊敬;而“恭”则表示对人非常尊敬。
C.“敬”多用于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恭”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D.“恭”多指对人有礼貌,不怠慢;“敬”多指对事严肃认真,不掉以轻心。
8.“斗”的词义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是( )A.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有相似之处。
B.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彼此牵涉。
C.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因果关系。
D.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有条件关系。
9.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字用本义的一句是A.伯牛有疾,子問之。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是指中国古代的语言形式,其词汇、语法、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
由于其独特性和历史价值,学习古代汉语成为了许多人的兴趣和研究领域。
本文将为您带来一些古代汉语考试题及答案,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古代汉语。
一、选择题1. 下列古代诗词的作者是谁?春江花月夜 A. 杜甫 B. 李白 C. 苏轼 D. 白居易答案:C. 苏轼2. “神仙何日下凡尘,一念人间便现身”是哪位古代文人的名句?A. 王安石B. 范仲淹C. 文天祥D. 李清照答案:B. 范仲淹3. 古代文人常用的七律格式是几个字?A. 五言绝句B. 七言绝句C. 五言律诗D. 七言律诗答案:D. 七言律诗4. 下列哪位古代文人并非唐代诗人?A. 白居易B. 杜牧C. 杜甫D. 王之涣答案:D. 王之涣5. 古人常用“昔日门前流水人家,今日泱泱众人墓”来表达什么意思?A. 感叹时光荏苒B.寄托对往事的思念与怀念之情C. 不舍人间美好D. 对现实的无奈与不满答案:A. 感叹时光荏苒二、填空题1.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中的“子规”是指什么鸟?答案:夜鹭2. 宋代文学家苏轼自号为:答案:东坡居士3. 古代诗词中的“修短合度”是指什么意思?答案:诗句的构思要合乎逻辑,字数要适中4. 古代文人的纸笔工具中,常用的毛笔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答案:动物的毛发5. 古人用“五岳归来不看山”来表达什么意思?答案:经历过更大的风浪后,对一般的景物不再感到惊讶或惊奇三、简答题1. 简要描述古代中国诗歌的特点,并举例说明。
答案:古代中国诗歌多以五言或七言为基本结构,常常表达个体对于自然、思乡、友情等情感的抒发。
例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其中表现了登高时的壮丽景色和人们对于自然的情感抒发。
2. 简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主要区别。
答案: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以及诗词体裁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
列出的四个备选项目中只有一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
写的横线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和释义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射其左,越于车下,射其右,毙于车中。
(bì,死)
B、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
(ài,停止,悔改)
C、擐甲执兵,固即死也。
(jí,即使)
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
(jué,通“掘”,挖。
)
2、比较适合初学古汉语的人查阅参考的虚词著作是。
A、《助字辨略》
B、《经传释词》
C、《词诠》
D、《诗词曲语辞汇释》
3、下列汉字全部属于象形字的一组是。
A、日亦莫江
B、月问瓜步
C、斤鸟鱼眉
D、鸟物及亦
4、下列形声字结构形式全部相同的是。
A、棋诂故固
B、贡汞照基
C、辩固故苕
D、辨诂星问
5、是汉字演变史上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A、甲骨文
B、篆书
C、楷书
D、隶书
6、下列加点字的繁体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A、理发店(發)发出(髪)
B、一斗酒(斗)斗争(鬭)
C、山谷(榖)五谷(谷)
D、王后(後)后代(后)
7、语言各要素中,发展演变最为突出的是。
A、词汇
B、语法
C、语音
D、其它
8、最早提出部首的是。
A.毛亨 B.刘熙 C.扬雄 D.许慎
9、从造字方法看,最能反映本义的是。
A、指事
B、会意
C、形声
D、象形
10、下列句中介词“于”用法不同的是。
A
、女娃游于东海。
B、巴人讼于孟涂之所。
C、郤克伤于矢。
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
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号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
的横线上。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无分。
1、形声字的声符的作用有___。
A、标示该字的读音。
B、表示该字的本义。
C、表示该字的引申义。
D、一些形声字的声符具有提义示源的作用。
2、下列句子加点词古今词义范围扩大的有。
A、饮于河渭。
B、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
C、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D、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E、正月十五日,感激而死。
3、下列判断句属于判断句活用的有___。
A、南冥者,天池也。
B、子于郑国,栋也。
C、是炎帝之少女。
D、夫战,勇气也。
E、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4、下列加点字在句中使用本义的有。
A、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B、北山愚公长息曰。
C、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D、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E、病未及死,吾子勉之。
5、下列各组属于异体字的有。
A
C、游遊
D、泪淚
E、早蚤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即和。
2、从时间上看,在以前的悠久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称为古代汉语。
3、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画排列,按排列。
4、直音法是用来注音。
5、古代汉语表示否定判断,是在判断句的谓语之前加“”字。
6、总的来看,汉字的发展,形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结构,一是。
7、词义有本义和引申义之分,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一类叫。
8、“所”《说文解字》归斤部,《辞海》归部。
四、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文言
2、被动句式
3、六书
4、引申义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或词组。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1、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
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2、子皮欲使尹何为邑。
子产曰:“少。
未知可否。
”子皮曰:“愿,吾爱之,不吾叛也。
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子产曰:“不可。
人之爱人,求利之也。
今吾子爱人则以政,犹未能操刀而使割也,其伤实多……”
3、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4、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
没死以闻!
”太后曰:“敬诺。
年几何矣?”
六、给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并将划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19分)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史记·优孟列传》
古代汉语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C
4.B
5.D
6.B
7.A
8.D
9.D 10.C
二、多项选择题1.AD 2.ACD 3. BDE 4.ACD 5.ABD
三、填空题 1.文言古白话 2.“五四” 3.号码 4.同音字 5.非 6.笔势 7.直接引申间接引申 8.户
四、名词解释
1、文言是指在先秦汉语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以这种书面语为模仿对象的作品的语言。
2、也称“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语的被动性质的被动句。
句中有某些助动词、助词或介词等作为被动句的标志,并构成多种句子形式。
3、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4、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或词组。
1、是:指示代词,这个。
陋:鄙陋,这里用作意动,即“轻视”的意思。
售:卖出。
其:语气词,表揣测。
遭:际遇,指一定的机会。
2、为:担任、作。
愿:忠厚。
夫:指示代词,指尹何,可译作“他”,在居中作兼语。
之1:连词,用在主谓结构中,使它变成名词性的偏正结构,作全句的主语。
之2:代词,指被爱的人。
3、都城:都:都会。
城,城墙。
国1:国家。
国2:国都。
度:法度,制度。
这里用作动词。
堪:能忍受,能支持。
4、贱息:对别人谦称自己的儿子。
怜:爱。
愿:希望。
没:通“昧”,冒昧。
闻:使动用法,使闻,即禀告的意思。
六、标点: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
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
”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
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
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
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
翻译:
楚庄王下令说:“如果有敢拿葬马的事来劝谏的,就是犯死罪。
”优孟听说了这件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
楚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
优孟说:“马是大王的爱物,凭着我们楚国的泱泱大国,要什么办不到呢?却只用大夫的礼来安葬它,太薄了。
请用国君的礼仪来安葬它。
”楚庄王问:“用国君的礼仪安葬它怎么做?”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有花纹的美玉制作内棺,用有漂亮花纹的梓木制作外棺,用楩、枫木、豫章木做题凑,派士兵替它挖墓穴,出动老弱为它背土垒坟,齐国、赵国的使者在前陪祭,韩、魏的代表在后面护卫。
(下葬之后)为它设庙享受太牢的祭祀之礼,用万户的城邑常年供奉。
各诸侯国听到这件事,就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重视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