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场域”脉络下的本土“关系”理论探析

合集下载

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_李全生

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_李全生

第15卷第2期2002年4月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tai Univ 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Vol.15No.2Apr.,2002布迪厄场域理论简析李全生(烟台大学社科德育部,山东烟台264005)[摘要]皮埃尔#布迪厄是国际知名的法国社会学家,他的场域理论是其社会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场域这一概念和分析单位来自他早年的人类学研究,场域中充满着力量和竞争,个体可选择不同的竞争策略,资本既是竞争的目的,又是竞争的手段。

场域有自主化的趋势,但场域本身的自主性又受到外来因素的限制。

惯习是与场域对应的一个基本概念,惯习与场域紧密结合。

布迪厄通过场域理论,为实践自己的社会学宗旨,为超越主客观二元对立,做出了较为成功的尝试。

[关键词]场域;惯习;资本[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194(2002)02-0146-05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是继M#福柯之后,法国又一具有世界影响的社会学大师,他和英国的A#吉登斯、德国的J#哈贝马斯一起被认为是当前欧洲社会学界的三大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和著述在国际学界广受重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也引起了我国社会学者的注意。

布迪厄称得上学术杂家,他的社会学中融入了人类学、教育学、哲学、艺术、语言学、历史、文化学等诸学科的内容,可谓包容丰富、错综复杂。

一般认为,场域理论是他的基本理论,在其社会学思想体系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

因此,本文试图对布迪厄的这一理论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场域和资本对于场域(field)这一概念,布迪厄这样说过: /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

0[1](P39)布迪厄的场域概念,不能理解为被一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而是在其中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

210988720_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脉络及趋势展望

210988720_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的演进脉络及趋势展望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城乡关系是一个国家迈向现代化过程中必然面对的重要问题。

“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现代化的成败。

”[1]当前,国内学术界从多个角度对城乡关系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一是关于城乡关系的学理分析。

城乡关系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产物,是在一定条件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城乡各领域的集中体现[2]。

城乡关系可以理解为依托人的实践活动维系起来的城市与乡村两个客观实体之间的关系[3]。

从深层次来看,城乡关系反映了某一国家发展水平的二元结构问题,也就是现代化工业与传统农业并存发展的问题[4]。

在城市化背景下,城乡关系强调的是如何有效处理不同阶层或空间领域人的关系[5]。

二是关于城乡关系的方法论探究。

当下,对城乡关联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是学者们研究城乡关系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有学者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国内某地区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进行了评估[6]。

有学者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所选地区的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测度与分类[7]。

还有学者在“双向运动”理论基础上,探索了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内部运动规律,以便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8]。

三是关于城乡发展的中国方位。

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城乡关系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即城乡融合发展阶段[9]。

城乡融合发展把城市和乡村看作两个平等的发展主体,以促进两者在要素配置、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公共服务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最终推动城乡共同富裕[10]。

就具体路径来说,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坚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协同并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多管齐下,让农业、农村、农民充分享受现代化发展成果[11]。

四是关于城乡发展的国际经验。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很多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发展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的方式来强化城乡产业联系[12]。

有学者通过介绍法国、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乡村转型发展历史,希冀从中汲取好的做法以推动中国乡村振兴[13]。

传播、本土化与自主性——“中国主张:传播理论本土化的路径”博士论坛综述与思考

传播、本土化与自主性——“中国主张:传播理论本土化的路径”博士论坛综述与思考

其 核 心 是 现 代 化 。全 球 化 的 提 出 , 将 这种 传播 格局 的核心 圈, 发 出 中国学人 自己的 声音 , 以本土化 的 文 明 的 冲 击和 渗 透 , 学 术 宗 旨和 自主 性 的 创 新 立场 , 促 进 亚 洲 与 全 球 的 共 同繁 荣 具 有 内在 冲 突 的 趋 势 淡 化 了 , 更 强调 多 元 化 和 共 存 性 。 因此 ,

要 :在 中 国和 平 崛 起 和 实 现 伟 大 复 兴 的过 程 中 , 政
全球格局 : 本 ± 化 的 现 实 语 境 全球化与本土化 , 正 如 矛 盾 的双 方 , 既 对 立 又 统 一 。有学
治和 经 济格 局 的 变 化 必 然 导 致 传 播 格 局 的 重 构 。如何 让 传 播
推 进 创 理 论
探 索 创 新 实 践
8 O主 题 专 栏 一 理 论 前 沿
传播 、 本土化 与 自主性
“ 中国主张 : 传播理 论本 土化 的路 径 " 博 士论坛综述 与思考
郜 书锴 1 l
( 1 、 浙江大学 浙 江 杭 州 3 1 0 0 2 8 2 、 河 南理 工 大 学 河 南 焦作 4 5 4 1 0 0)
有 真正融 入 中国的主 流文化 、 成 为一 个有机 组成部 分 , 才 能
传 播 学 的诞 生地 并 不 在 中 国 , 但 传 播 思 想 的 发 源 地 应 该 参 与 国 际 传 播 研 究 的 沟 通 与 交流 , 并 为 国 际 传 播 学 术 作 出贡 在 中国 , 博 大 精 深 的 人 类 文 明 和 儒 家思 想 的 东 方智 慧 , 成 为 献 。
全 球 化 背 景 下 传 播 理 论 本 土 化 的 重 要 条 件 。中 国古 人 最 先 揭

本土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关系研究——微观结构、关系特征和行动依据

本土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关系研究——微观结构、关系特征和行动依据

本土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关系研究——微观结构、关系特征和行动依据刘玲【摘要】本土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关系理论的建构要求基于本土理论框架建构中层理论、突破宏观结构与微观关系之间理论鸿沟、为本土社工实务行动提供行动依据.在引入时空视角的关系(guanxi)向度理论指导下,从时间、空间和评价标准三个维度对本土社工—案主关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本土社工—案主关系是由固定关系、专业关系和友谊关系构成的三角结构,并联接起不同的微观关系问题和宏观结构情境.本土社工—案主关系在宏观情境中体现以固定关系为逻辑起点、受限制的个体假设和工具性强于感情性的微观关系特征.这些微观结构和关系特征的理论作为中层理论,发挥了行动依据的功能,能指导本土社工反思所处的社会情境和应解决的关系问题,通过改变时间、空间和价值变量取值开展行动实践,从而有助于构建良性本土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关系,推动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期刊名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8(033)004【总页数】10页(P27-36)【关键词】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关系;关系(guanxi);固定关系;双重关系【作者】刘玲【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江苏南京210023;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芜湖2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C916社会工作本土化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是本土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关系(以下简称本土社工—案主关系)研究。

目前的研究指出本土社工—案主关系呈现出双重关系(dual relationships)的表征和困境,① 曾群:《人情、信任与工作关系:灾后社区社会工作实务的伦理反思》,《社会》2009年第3期,第176-182页。

并从文化和制度视角进行归因(传统文化影响和专业制度薄弱)。

②王思斌:《中国社会的求—助关系——制度与文化的视角》,《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4期,第1-9页。

表征研究主要运用西方理论概念进行演绎,归因研究关注本土理论的建构。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

布迪厄的“场域惯习”论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场域惯习”(Field Habitus)理论。

布迪厄作为当代社会学领域的杰出代表,其理论对于理解社会结构、文化实践以及个体行为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出发,分析其内涵、特点以及在社会学研究中的应用,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理解视角。

本文将概述布迪厄“场域惯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

通过阐述“场域”和“惯习”两个核心概念的定义和关系,揭示布迪厄如何将这两个概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独特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分析“场域惯习”理论的特点和优势,探讨其在社会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来展示“场域惯习”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和解读布迪厄的“场域惯习”理论,以期为社会学研究和文化实践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框架。

通过深入理解这一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结构的运行机制、文化实践的形成过程以及个体行为的动力来源,从而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社会世界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二、场域的概念及特性布迪厄的“场域”概念,可以说是他社会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要素。

场域,又被称为“场”,或者“社会场”,是布迪厄用以描述社会空间中各种力量交织、竞争和互动的特定场所。

这个场所不仅包含了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网络,还包含了各种文化、经济、政治等资源。

在布迪厄看来,场域是一个动态的空间,它不断地在形塑着其中的行动者和他们的惯习。

场域是关系性的。

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其他场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包括竞争、合作、互补等。

这些关系不仅影响着场域内部的行动者和惯习,也影响着场域之间的权力分布和资源流动。

场域是动态的。

它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不断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来自于场域内部的行动者的策略调整,也可能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改变。

保罗·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探析

保罗·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探析

保罗·康纳顿社会记忆理论探析作者:景磊白雪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11期摘要:社会记忆理论,已然成为一个跨学科、多向度的概念,当下在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学科应用并发展。

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和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作为研究社会记忆理论的两位著名学者,分别在“社会记忆”与“集体记忆”研究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二者将“记忆”的呈现均看作社会的建构,而这样的建构由当前的关注所形塑。

保罗·康纳顿用社会记忆理论代替集体记忆理论形成自己的理论理解与阐释,社会记忆理论成为继集体记忆理论之后又一具有深刻学术影响的理论范式。

关键词:社会记忆;权力关系;社会忘却;纪念仪式;身体实践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11-0064-05社会记忆什么,如何记忆,可以反映出社会的内在结构,体现出社会的功能。

社会记忆是人类认知自身社会历史发展的坐标,粘连着人类社会的过去与现在,也是文明传承、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内驱因素。

保罗·康纳顿指出:“我们在一个与过去的事件和事物有因果联系的脉络中体验现在的世界,从而,当我们体验现在的时候,会参照我们未曾体验的事件和事物。

”[1]社会承载的记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存在的形态,使得我们不断地回忆着社会的文化传统。

“只要个体从属于社会,他的思考和行动也就超越了自身。

”[2]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了记忆,那么这个社会也就无法进步和发展,作为存在于社会中每个独立的个体而言,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脱离记忆,拥有了社会记忆也就找到了个人存在的社会的、文化的档案。

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记忆理论受到不同学科的关注,在社会学理论、人类学理论、民俗学理论研究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提及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的社会记忆理论必然离不开法国学者莫里斯·哈布瓦赫的集体记忆理论,二者具有明显接续和发展关系。

媒介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

媒介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

媒介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传播理论与传播史chuanbo lilun yu chuanboshi- 5 -媒介场域理论:媒介研究的新范式王学琛[摘要] 主要对布迪厄媒介场域理论概念建构、理论发展及应用做文献综述,力求对其进行一个全面、系统的文献整理。

场域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媒介研究框架,超越了传统媒介研究范式结构与文化的二元对立,提供了一种连接宏观与微观的分析路径。

追溯布迪厄场域理论的渊源,从理论框架、分析议题、研究典范几个方面对媒介场域理论进行梳理。

最后,梳理中国特殊的媒介语境下媒介场域理论的适用性及研究议题,并指出目前场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场域;布迪厄;媒介场;元理论[作者] 王学琛,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一、场域理论概述(一)理论渊源:从物理学到社会科学1.从卢因到布迪厄:进入社会科学的场理论。

“场”(field)的概念源于物理学,格式塔心理学最先讲场理论引入社会科学,以库尔特·卢因的场论最为著名。

卢因着重探讨“个体”与“环境”,认为“场即生活空间”,包括个人的主观因素、客观环境及被主观化了的客观环境,是一整个不可分割的系统。

将场理论普遍化的是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基于对人类经验的长期研究之后,布迪厄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适用于各学科的“场域理论”。

所谓场域,是由附着于某种权力或资本形式的各种位置间的种种客观历史关系所构成。

布迪厄吸收韦伯的宗教社会学,将社会看作一系列不同的场域。

社会行动者即根据他们在空间里所占据的位置进行运作,以求维持或改变在这个社会空间里的位置(朱清河,2010)。

每个场域都规定了各自特有的价值观,拥有各自特有的法则、规律与权威形式,如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生产的场域皆遵循不同法则。

2.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场域中的历史性与斗争。

在建构场域理论的时候,布迪厄引用了卢因心理学领域的场理论,但他们的理论方法很不相同,其中一个基本差异是对历史的态度。

中国本土人伦关系、领导身份的获得与领导的动态理论

中国本土人伦关系、领导身份的获得与领导的动态理论

从“ 身份 与 契 约 ” 看 西方 领 导 理 论 的 “ 契约”
视角
身份与契约的分别 , 来 自于著名法学 家梅 因。 梅 因在《 古 代法》 中指 出: “ 在“ 人法 ” 中所提到的一切形式 的“ 身份” 都起 源于 古代属 于 “ 家族 ” 的所 有权力 与特 权 , 并且 在某 种程 度
关 中国本 土社 会的研究 都来 源于上述观点 , 它形成了一个 以
家伦 理往外推的差序结构 。高承恕观察到 , 即使在社会现代 化转型的过程 中 , 家 伦理 的差 序结构仍 然得 以保持 , 高承恕 将这一转化后 的家族结构成为“ 拟似家人” _ ] 1 。 与此相关 的是 , 关 系与社会网研究成为 国际学术界近年 来的一个研究热点 , “ 关系” 一词在西方也得 到普遍接受 . 有学 者甚 至质疑“ 关系研究” 是不是一种 中国本土研究 。黄光 国提
功于某些特定 的行为 , 如领导 的行为理论 ; 要 么直接将 领导
视为一种 与下 属的交易行为 , 如交易 型领导 。
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 。
本 文 将 中 国社 会 与 文 化 下 领 导 身份 的 获 得 提 炼 为 三 个
二、 中 国人关 系的 实质 、 人伦 关 系与身 份
人脱离单调乏味机械繁重脏乱的生产领域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数字化企业平台消费社交平台移动支付平台等新兴流通工具在繁忙的写字楼穿梭的差旅途中优雅的休闲场所或宁静的家里与智能化的生产制造系统对接更多地从事定制订购收付体验反馈社交等活动似乎正是已经逐渐展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写照
2 0 1 5 第 1 期
经济研究导刊
如本文前述 , 费孝通的如下观点非常重要 : “ 在 中国乡土 社会 中 , 不论 政治 、 经济、 宗 教等功 能都 可 以利用家 族来 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研究 1 迈向“场域”脉络下的 本土“关系”理论探析∗

沈 毅 提要:本土“关系”研究的深化在根本上涉及到对“差序格局”这一本土概念的深入理解,其“义”“利”混合的文化特征及“公”“私”不分的制度意涵并不适合运用“强关系—弱关系”的社会网络理论框架加以分析。从“场域”的理论脉络出发,在传统的官场、乡土、商场等不同组织场域中,差序私人“关系”分别主要表现为“主从关系”、“人缘关系”、“朋友关系”的不同“关系”形态,特别是在组织领导的个人“关系”实践中尤为明显,其各自蕴含着法家“权谋”传统、道家“隐忍”传统以及儒家“仁义”传统的差别。此三种“关系”形态的共性均可归为某种个人关系或私人关系,从而均构成了系统制度或组织科层制的对立面,这就成为本土“关系”理论拓展区别于社会资本理论的重要依据。由此,组织“场域”脉络下的本土“关系社会学”拓展所须揭示的文化传统特征与去制度化意涵,可能也比较适合运用诸如个案调查、叙事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加以探析。 关键词:场域 关系 差序格局 关系社会学 科层制 质性研究

一、“关系”与“差序格局”的本土研究传统 及其面临的理论拓展问题

近年来关于中国社会“关系”的本土研究日渐兴起,其中以心理学、人类学及社会学研究为多,在其根本理论指向方面都涉及到对“差序格局”(费孝通,1985/1947)这一本土概念的深入探讨。“关系”研究的兴起无疑与港台地区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社会科学本土化运动密切相关(杨国枢、文崇一主编,1982),近30年来,这一本土化运动以心理学为主导,兼及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形成了

∗ 感谢《社会学研究》两位匿名评审人及编辑给予本文的修改建议,文责自负。 社会学研究 2 以本土心理学为主导的关于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系列研究,其中包括“关系”、“人情”、“面子”、“报”、“孝”、“自我”、“中庸”等诸多议题。从内在的生命力来看,“关系”研究或许是其中最具理论创新可能的跨学科关注的焦点,并具有某种将其他本土概念加以融合的可能性。如黄光国(1988)的“人情与面子”理论始终是比较成熟的本土理论架构,在理论体系上较好地通过对“差序格局”内外层次的解读将“人情”、“面子”、“关系”与“报”等本土概念整合在了一起,其理论内核则暗含着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立场。 更为重要的是,黄光国(1988)的“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型,基本是将“情感”与“工具”置于一个维度的两端来对“差序格局”加以解读,从而将“差序格局”由内而外的“关系”区分为“情感性关系”、“混合性关系”、“工具性关系”三种关系类型。此外,杨国枢(1993)所做的“家人—熟人—生人”的关系分类大致相当于黄光国“情感—混合—工具”的分类方式,对“差序格局”有着相似的理解定位。对此,杨宜音(1995)曾撰文对“情感—混合—工具”的三元划分提出了质疑,特别指出中国人在与“生人”交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相当多坑蒙拐骗的行为,因此并不存在“公平原则”待之的“工具性关系”范畴。与之相呼应,笔者的批评则直指所谓“家人”之“情感性关系”范畴,亦即中国社会文化在“家人”范畴中的强义务性使得其中的工具性意涵相当突出,其情感与工具的交融混合使得某种“情感性关系”的提法难以成立,亦即“差序格局”式的“义”“利”混合之“关系”在社会关系意义上常常是难以分类的(沈毅,2007)。① 然则,进一步的问题或许在于,费孝通先生在表述“差序格局”时具有比较明显的散文风格,这样的概念在给人以灵感的同时又具有相当大的模糊性,由此所引发出“关系”概念常常也难以做非常明确的概念界定,而接近于某种布鲁默(Herbert Blumer)的所谓“触发式概念”(sensitizing concept)。进言之,“关系”现象是否为华人社会文化所特

① 一系列针对中国乡村的海外人类学研究可以支持这一观点,即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感情”并

不同于西方人日常意义上的“情感”,个人的真实情感感受往往得不到重视。某种意义而言,尽管主流的民间价值观排斥纯工具性的人际关系,强调“感情”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但“感情”或“关系”常常恰恰是通过工具性的事件互动来不断加深的,中国社会文化人际关系中的“情感”与“工具”常常交糅在一起而难于区分(Fried,1953;Potter & Potter,1990;Kipnis,1997)。与之相对照,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中功利型个人主义(Utilitarian individualism)与表现型个人主义(Expressive individualism)的区隔,正说明了个人主义人际关系中“工具”与“情感”的分离,这应该成为个人主义文化中“工具性关系”与“情感性关系”得以区分成立的经验依据(贝拉等,2011:39-43)。 社会学研究

3 有,其内在的本质特征与社会结构背景如何,以此为基础的“关系”理论的拓展空间及其问题指向又何在,这些问题应该是本土“关系”研究及其理论建构的要旨之所在。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差序格局”所要突出的“关系”显然不可能涵盖所有类型的人际关系,而本质上是以私人关系为主要连结的个人“关系”网络。就华人社会的特异性而言,个人“关系”所内含的家族伦理特征是不能忽略的,但这种私人“关系”的连结应该并非局限于家族内部,而在政治、经济及社会的不同领域都有所渗透(Lin,1988),如何将其较好地加以揭示则需要就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进行考量。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40年代,林耀华(2000/1948)的重要著作《金翼》即以接近小说的体裁,运用参与观察法的叙事分析方法细致描述了两个家族内外的人际关系,但似乎尚缺乏一个更为清晰的概念及理论来加以拓展。与之相比较,同一时代的费孝通(1985/1947)就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所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正是对中国传统家族式人伦关系格局的深刻揭示,从而在近30年来的中国社会学重建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关注。如近年来在本土社会心理学取向的对“差序格局”进一步深化诠释的“关系”研究中,比较经典的有杨宜音(1999)的“自己人/外人”研究,翟学伟(1996)的中国人人际交往的平衡性研究,前者是对“差序格局”及华人“关系”亲疏有别特质的经验性阐发,后者则对三者及三者以上关系网络中行为模式趋同的特质加以揭示。两者都运用了个案研究的质性研究方法,可见其差序有别的“关系”交往的实质性内容特征,也比较适合通过深度访谈或质性“事件”来加以分析。 与此同时,在专门针对“关系”问题的系统研究中,海外人类学的研究成果是相对突出的,如杨美惠(Yang,1994)、阎云翔(Yan,1996)、任柯安(Kipnis,1997)都集中对中国社会中特有的“关系”现象加以分析,并均采取了偏向人类学的质性研究方法。阎云翔(Yan,1996)与任柯安(Kipnis,1997)分别通过对东北与山东的一个村庄的“深描”,勾勒出中国乡土社会中“人情”与“关系”的生动实践。杨美惠(Yang,1994)则集中对计划经济背景下的“关系学”展开了质性研究,从而较早对文革后中国大陆重新盛行的“关系学”作出了细致分析。以上的这些质性分析,在研究起点上都倾向于将“关系”作为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有现象,进一步凸显了其差序有别的个人关系网络特征。人类学取向的“关系”经验研究常常着重于对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的质性诠释,但往往缺乏更明确意义上的理论关怀。 社会学研究

4 与海外人类学的“关系”研究相比较,国内的“关系”研究仍较多集中于社会学领域,且大多也以个案质性研究为主。除上述杨宜音(1999)、翟学伟(1996)等人本土社会心理学取向的个案质性研究外,陈俊杰(1998)、刘林平(2002)、汪和建(2003)等人经济社会学取向的系列研究同样也侧重于个案质性研究方法的运用。就所关注的理论问题而言,上述的经济社会学研究大都关注到了“关系”运作过程对制度的替代作用,从而将关注点之一聚焦于“关系”与“制度”的关联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刘林平(2002)对外来群体的质性研究与汪和建(2003)对《金翼》的解读性研究,都尝试运用了近年来社会学领域中比较盛行的“强关系—弱关系”的社会网络理论框架。特别是刘林平根据“关系”发展的动态性将“差序格局”的内外关系进一步细化为强关系、弱关系、弱强关系、强弱关系四种类型,从而对“强关系—弱关系”的理论框架作出了某种发展过程方面的修正,亦即其潜在的预设应该是将“差序格局”纳入到“强关系—弱关系”的理论框架中加以解释。 总体来看,在由港台心理学主导的集中于阐释“关系”与“差序格局”的本土化研究路径中,文化本质主义的研究立场之上的“关系本位”取向研究(何友晖等,1991)常常聚焦于对“关系”概念本身的理解及定位,但在理论创新与对话方面则似乎已陷入了某种瓶颈状态。其他人类学及社会学的“关系”经验研究,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聚焦关注也始终缺乏某种更为明确的本土“关系”理论关怀。要突破这样的研究局限,根本上是要明确“关系”理论的发展指向及其需要对话的主要理论对象。刘林平等人将“差序格局”式的“关系”分析纳入到“强关系—弱关系”的理论框架之中,代表了当前社会学主流的“关系”研究取向,即“关系”研究的主流趋势也是要纳入到既有的西方社会学较为成熟的理论框架之中。由此,如果从本土“关系”研究的立场出发,“强关系—弱关系”的社会网络研究范式及其社会资本的理论取向,应当是“关系”与“差序格局”研究的主要对话对象之一。换言之,如果“强关系—弱关系”之个体网的理论框架能够直接包容“差序格局”与“关系”的概念及范畴,也就无需再发展本土“关系”理论。但如果两者的问题取向有明显区别,就需要明确其差别究竟在哪里,从而为不同的理论发展及其边界指明方向。由此,本文力图对本土“关系”理论建构的基本方向加以探析,首先必须要厘清“强关系—弱关系”的社会网络及社会资本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