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夫卡的场域理论

合集下载

团体社会工作

团体社会工作

团体社会工作第一章小组社会工作概述一、含义社会团体工作以社会团体为工作对象,在团体工作者的协调下,或通过团体情境与团体互动实现娱乐、教育与治疗的目标,或通过团体的共同努力达成社会行动,从而促使社会变迁,促进整个社会繁荣。

二、小组工作的构成要素小组(是互动的,是一个关系体系,是一个有机体且不断变化)、工作者、成员、机构、活动项目三、社会团体工作的模式社会目标模式、治疗模式、交互模式、发展模式、折衷模式1、社会目标模式代表人物是惠特克(Whittaker)。

社会目标模式把团体工作的目标定为促成社会行动,从而实现社会的变迁。

它认为人类往往是通过团体力量达成社会行动的。

它强调发展团体本身的功能,强调成员在团体中学习团体活动的规则、培养团体活动能力以及通过团体达成社会行动的能力。

社会参与、社会行动、民主过程与学习是这一模式的中心概念。

这一模式关心民主的进程,关心如何增加个人和团体的社会权力。

在这一模式中,工作者是一个能够影响他人并使他人积极行动起来的人,他凭着自身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鼓励每一个团体成员都承担起公民的责任,进而建立更美好的社会。

这一模式偏重于社会事务,较多地依托社区开展工作,探索社区的发展,促成社会行动。

其工作方式接近于社区组织工作。

其主要工作是设计程序和策划行动。

2、治疗模式也称为临床模式或处理模式。

文特治疗模式认为,社会团体工作的目标在于通过团体经验来治疗个人心理、社会与文化的适应不良问题。

其关注的中心是怎样运用团体工作来改变人的功能丧失与行为偏差,协助个人社会功能的恢复与行为的矫治。

团体在这里是治疗环境,也是治疗工具。

这一模式被广泛地运用于精神病治疗、心理治疗、青少年不良行为矫正等领域。

在这一模式中,团体工作者以专家的身份出现,他的任务是研究、诊断与治疗,他必须有足够的能力去诊断个人的需要,安排治疗计划。

3、交互模式又称居间模式。

在这种模式中,团体的目标在于团体成员的交互影响,共同活动,分享情感。

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综合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

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综合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

2023年社会工作者之中级社会综合能力练习题(二)及答案单选题(共30题)1、下列哪项是督导的支持功能()A.给被督导者示范专业知识的运用B.督促被督导者的工作效率C.对被督导者给予奖励或者惩罚D.关注被督导者情感上的问题【答案】 D2、关于个案研究,下列选项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个案研究是对单个对象的某项特定行为或问题进行的整体的和深入的研究B.个案研究调查程序不甚严格,可不拘时地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C.个案研究了解研究对象各个方面的状况,研究发现可以进行推论D.个案研究者可以运用各种手段、采用不同角度收集资料【答案】 C3、老宋退休后脾气变得很暴躁,经常与妻儿吵架,家里气氛紧张。

社会工作者得知老宋一家的情况后为其提供服务。

下列社会工作者的做法中,体现关系协调者角色的是()。

A.建议老宋向原单位争取返聘B.帮助老宋逐渐适应退休生活C.促进老宋与家人的相互沟通D.为老宋进行情绪疏导和减压【答案】 C4、(2018年真题)社会工作者老张为社区矫正人员开设了以“认识自我”为主题的小组。

小组过程中,部分组员因看不惯组员小李的行为,发生了一些争执。

A.继续保持倾听,观察现场状况,不发表任何意见B.引导小李依据开始时订立的小组契约,约束自己的言行C.劝导组员保持冷静,帮助组员澄清冲突的事实,共同解决问题D.提醒三人发言已超时,邀请另一组员小秦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答案】 C5、小张在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上班,妻子是一名小学教师,孩子正在读初中。

虽然夫妻俩平时各忙各的,但周末全家会一起外出郊游。

家中生活有序,其乐融融。

此时,小张的家庭处于家庭生命周期的()。

A.形成期B.发展期C.扩展完成期D.收缩期【答案】 C6、9岁的玲玲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了父母,右腿截肢,玲玲的奶奶成了她的监护人,并向社会工作者小王求助。

小王对玲玲的现状进行评估,制定了周密的服务计划,包括:向民政部门申请临时救助;联系假肢中心为玲玲安装假肢;联系康复中心为玲玲进行康复训练;协调咨询师为玲玲做心理辅导;为玲玲安排寄宿学校等。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2——交流分析理论
代表人物:波恩
1910年/出生于加拿大,父亲和他都是医生。
1919年/父亲因肺结核去世。
1943年/担任美国军队的神经科医师,开始用团体式的心理治疗法。
1947年/在旧金山和Erikson一起从事精神分析的研究。
1955年/向旧金山心理分析协会申请会员资格,但被拒绝。于是他向传统精神分析治疗的基本假定挑战,舍弃过去所受的训练。
交叉型也叫交错型交流,指当一个人发出信息后,没有得到预期的反应。当对话被打断或交错时,沟通会停止(通常是暂时的),继之而来的是新的或不一样的沟通。
隐含型也叫“暧昧型”交流,它通常包括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传达的是一个公开的、社会层次的信息,及另一个隐藏的、心理层次的信息。这种方式常常容易引起误会和不必要的麻烦。
交流理论分析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提出了四种不同的生活态度:
“我不好-你好”型。这是抑郁者的态度。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认。持这种态度的人依赖他人的施舍,特别需要被爱抚和承认。这种态度通常源于幼年,幼时弱小、无助的感觉固着下来,没有随着长大成熟而改变。
“我不好-你也不好”型。这是严重精神紊乱或厌世者的态度。这种态度源于孩子开始走路的时候,“被人照看”的生活已经结束。这种态度的儿童的成人意识便停止发育。长大成人后,持这种态度的人常会放弃自我,陷入绝境。最终可能在一种极端退缩的状态下了结一生。
4、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他们的自我觉察,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最终开始新的生活。
小组工作基础理论3——场域理论
代表人物:考夫卡
库尔特·考夫卡(Kurt Koffka)是美籍德裔心理学家,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考夫卡1886年3月18日生于德国柏林,在那里接受基础教育。1903-1904年求学于爱丁堡大学,对科学和哲学产生强烈兴趣。回到柏林后,师从C.斯顿夫(C.Stumpf)研究心理学,1909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自1910年起,他同M.威特海默(M.Wertheimer)和W.苛勒(W.Kohler)在德国法兰克福开始了长期的和创造性的合作,“似动”(apparentmovement)实验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起点,他本人也成为格式塔学派三人小组中最多产的一个。1911年,考夫卡受聘于吉森大学,一直工作到192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精神病医院从事大脑损伤和失语症患者的研究工作。战后,美国心理学界已模糊地意识到正在德国兴起的这一新学派,因而劝说考夫卡为美国《心理学公报》写一篇关于格式塔的论文。这篇论文题为《知觉:格式塔理论导言》(Perception,an Introduction to Gestalt Theory,于1922年发表。论文根据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些基本概念。1921年,考夫卡刊布《心理的发展》(Growth of Mind)一书,该书被德国和美国的发展心理学界誉为成功之作,它对改变机械学习和提倡顿悟学习起过促进作用。自1924年起,考夫卡先后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1927年被任命为美国史密斯学院心理学研究教授,主要从事知觉的实验研究。1932年,考夫卡为了研究中亚人,曾随一个探险队进行调查工作。在探险队得了回归热病,复元之后,他开始写作《格式塔心理学原理》(The Principle of Gestalt Psychology),该书由纽约哈考特-布雷斯-约万诺维奇公司于1935年出版。这是一部意欲集格式塔心理学之大成的著作,但是极其难读,史界对此贬褒不一。1941年11月22日,考夫卡卒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北安普顿。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九》库尔特·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九》库尔特·考夫卡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九》库尔特·考夫卡那么,看来它与我们文章中的陈述是等同的,我们的陈述取自梅茨格,他也摘引了缪勒的话,而铁钦纳(Titchener)的三个术语更加清楚地带出了目标-自我的关系(object-Egorelation)。

当我们引入自我时,我们将讨论与坚持类似的特征,但是,有意义的是,如果我们不是被迫地去提及自我的话,我们甚至无法开始关于环境场的讨论。

环境场的特征是一个自我的场,这种自我直接受该场的影响。

同质刺激强度的效应然而,我们必须回到自己的问题上来,即雾的外表和刺激强度的关系问题。

由于我们的知识仍然很不完整,因此,我们可以不考虑适应性在这种关系上的效应,这里的所谓适应性,是指一般意义上的暗适应和光适应(darkand light adaptation)。

我们可以根据梅茨格在绝对同质刺激条件下取得的结果而得出结论,坚持随强度而变化大于坚持随白色而变化。

梅茨格提供了有关场中事件(从绝对的黑暗开始,逐渐明亮起来)的描述。

“起初,对观察者来说,它是在沉闷减少的意义上亮起来的,而不是在黑暗减少的意义上亮起来的,观察者感到一种压力的消失,他似乎可以再次自由自在地呼吸了;有些人同时看到了空间的明显扩展。

只有到了那时,它才会在黑暗减少的意义上迅速地亮起来,与此同时,充斥空间的色彩也降低了”(p.16)。

由于他无法在较高的强度上产生完全同质的刺激分布,因此,我们无法确定被见到的迷雾空间的深度对刺激强度的依赖性,但是,我们看到了刺激的开始,也看到了刺激的第一次增强产生了明显的扩张。

这种扩张再次与自我相关;只要注意一下从压力下解脱出来就行了,这种压力恰恰是刺激的首次结果。

梅茨格的仪器设备现在,让我们简要地描述一下梅茨格的仪器设备。

观察者坐在经过仔细粉刷的墙的前面,墙的面积为4×4平方米,距离为1.25米。

如果观察者直接坐在墙中央的对面,那么这堵墙便不会全部进入观察者的视野,它与水平方向大约200度视角相一致,并与垂直方向的125度视角相一致,而墙的侧面仅仅填满了116度的视角。

第2章 小组工作理论基础

第2章 小组工作理论基础

中所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其问题和病理。
1.优势视角的基本信念
(1)潜能与优势 (2)赋权与增能
(3)成员资格(身份、权利、参与)
(4)悬置怀疑
(5)抗逆力
2. “SWOT”分析方法,
Strengths优势、 Weaknesses劣势、
Opportunities机会、
第二章 小组工作理论基础
小组工作的理论类型可分为两种外借理论和
实施理论。 外借理论:来自于心理学、精神医学、社会 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是社会工作服务的技 术性实施原则,又称为理论基础。 实施理论:来自实务经验的积累,用来直接 达成社会工作的目标,又称为助人模式。
第一节 个体行为理论
内部系统是小组在试图完成自己的功能过程中,由 小组的活动模式、互动和小组内部的规范等组成的。
系统理论对小组工作者的指导:
小组作为整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源于小组中的组员 间的互动。 小组力量会对小组成员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遇到冲突时,小组会努力争取维持自已的整体性 小组既要与外部环境建立关系,又要关注内部的功 能性。 为了达成平衡,维持生存,小组是不断处在一个形 成、发展和变化过程之中的。 小组具有一个发展性的生命周期。
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Biegel,Tracy and Corvo(1994)认为:社会网络 指的是“一组个人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维持其
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讯 息与新的社会接触”。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强调社会支持网络及其中镶嵌资 源的重要性,认为小组工作的目的之一即在强化个 人的社会资源,增强个人的社会整合度,并协助个 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伴侣所

移动新闻直播场域新变下新闻叙事的重构

移动新闻直播场域新变下新闻叙事的重构

2021年第3期 NEW MEDIA RESEARCH8nmrmagz @库尔特·考夫卡认为,个体所发生的每一个行为均会受到其行为发生时,所处场域的影响。

场域既包括物理场域,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其他因素。

移动新闻直播作为内容与新场域(移动直播平台如抖音、快手等)的融合,它给新闻内容的呈现带来了全新的叙事方式。

但在业界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内容呈现表象化、叙事逻辑混乱、语态不适等一系列问题。

这主要归因于媒介人员融媒体思维意识的滞后,即采制人员的思维滞后于融媒体时代的发展。

以往对于移动新闻直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案研究或是停留在事物的介绍层面。

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但研究内容缺乏扎根性,针对性,实用性较低。

因此,本文旨在研究移动新闻直播的新闻叙事场域及叙事方式的新变,并为其未来的发展提出实用性的思路。

以此为业界人员提供现实性、扎根性的理论指导。

1 新闻叙事场域的变化1.1 关系:平等、平视关系的构建移动新闻直播在叙事主体与用户(观众)之间构建出了平等、自由的交流态势。

用户通过互联网的虚拟场景遮蔽了身份、阶层的差异,建构出了一个主播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平等关系,实现了用户平等话语权的“自我赋权”。

并且在叙事主体与用户的不断互动中,这种“自我赋权”会被进一步强化。

在移动新闻直播中,现场记者在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限知视角传递现场信息和叙述事件的过程。

加之直播过程中的不稳定性、突发性因素,叙述者难以全面的了解、讲述事件的全貌及所有细 节[1]。

因此,记者的信息“垄断地位”及自身的优越感将逐渐丧失,最终被迫与用户平视,即用户获得了与叙事主体的平等地位。

同时,移动新闻直播也在进一步依托手机媒介,从视觉距离(人与手机的视距约为0.3米,这属于亲密距离的范围)、呈现构图(亲人、朋友式的视频画面呈现)及后台场景(处于后台场景中,可消解距离过于接近所导致的紧张、焦虑的情绪)等方面,来构建叙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亲密关系。

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案例分析

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案例分析

场域理论视角下高校学生社区建设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案例分析一、概述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交流的重要场所,其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各大高校纷纷探索学生社区的综合管理模式,以期在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的同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尝试,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是指通过整合学校各部门资源,以学生社区为平台,提供集住宿、学习、生活、娱乐、文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

该模式旨在打破传统学生社区单一的管理和服务模式,通过构建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体系,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提升学生社区的整体品质。

本文将以场域理论为视角,对高校学生社区建设进行深入分析。

场域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和思维是在特定的社会空间中形成的,这个空间就是场域。

在高校学生社区中,不同的场域如学习场域、生活场域、交往场域等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本文将从场域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下,优化各个场域的建设,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对“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的建设与实践进行深入探讨。

通过对试点案例的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发现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旨在为其他高校在推进学生社区建设与管理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介绍研究背景:高校学生社区的重要性、当前学生社区管理面临的挑战。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学生社区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大学生居住的地方,更是他们交流思想、建立友谊、锻炼能力、塑造性格的重要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们共享着各种资源,包括学术资源、生活设施、社交活动等,同时也面对着各种挑战,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处理、生活自理等。

高校学生社区的建设和管理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32)

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32)

外在强化(extrinsic reinforcement):亦称“外部强化”。

与“内在强化”相对。

来自自我之外的强化。

参见“内在强化”。

行为环境(behavioral environment):与“地理环境”相对。

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提出的概念。

考夫卡同意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将行为分为整体行为(明显行为)和分子行为(细微行为)的主张。

认为心理学不研究华生用刺激-反应公式所推导出的肌肉收缩与腺体分泌等分子行为,而研究有意义的整体行为。

考夫卡将明显行为产生的环境分为:行为环境与地理环境,行为环境指一个人心目中或臆想中的环境。

人的行为主要受行为环境的制约和调节。

地理环境指现实中实际存在的环境。

心理动力场((psychodynamic field)即“心理场”。

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由个体需要及其与心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关系所构成的,包括有可能影响个体的过去、现在或将来的所有事件。

格式塔心理学家勒温心理学体系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

勒温从整体论的观点出发,认为只有在事物与它的环境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发现事件的原因,将这一观点应用于心理学中,就是要在个体和环境的交互影响中,寻找行为的动因。

即行为的研究必须考虑到个体和环境两者的状态,用共同的术语将其描述成为同一情境的组成部分。

勒温从物理学上引用场的概念并用来说明人的心理生活。

借用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1955)关于场的定义“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勒温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心理场中发生的,心理场由个人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事件经验和思想愿望组成。

心理场随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而扩展分化。

心理场即是一种认知结构。

在勒温的心理学中,心理场也称“心理动力场”或“生活空间”。

地理环境(geographical environment)与“行为环境”相对。

详“行为环境”。

心理物理场(psychophysical field):客观经验依赖的有机体之外的物理事件和有机体内同时发生的生理事件的总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夫卡的场域理论
场域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是关于人类行为的一种概念模式,它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物理学概念。

总体而言是指人的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而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而言,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物的,经验世界与物理世界不一样。

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psychological field),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physical field)。

为了说明两者的关系,可用图1为例。

这是一种人们熟知的视错觉。

不论观察者对该图观看多长时间,线条似乎都是向内盘旋直到中心。

这种螺旋效应是观察者的知觉产物,属于心理场。

然而,如果观察者从A点开始,随着曲线前进360度,就又会回运到A;螺旋线原来都是圆周,这就是物理场。

由此可见,心理场与物理场之间并不存在——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心理活动却是两者结合而成的心物场,同样一把老式椅子,年迈的母亲视作珍品,它蕴含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而在时髦的儿子眼里,如同一堆破烂,它蕴含着在女友面前陷于尴尬处境的危机。

心物场含有自我(Ego)和环境(environment)的两极化,这两极的每一部分各有它自己的组织(organization)。

这种组织说明,自我不是欲望、态度、志向、需求等等的束捆,环境也不是各种感觉的镶嵌。

环境又可以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geographicaland behavioural environments)两个方面。

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意想中的环境。

在考夫卡看来,行为产生于行为的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为此,他曾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一个冬日的傍晚,于风雪交加之中,有一男子骑马来到一家客栈。

他在铺天盖地的大雪中奔驰了数小时,大雪覆盖了一切道路和路标,由于找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处而使他格外高兴。

店主诧异地到门口迎接这位陌生人,并问客从何来。

男子直指客栈外面的方向,店主用一种惊恐的语调说:“你是否知道你已经骑马穿过了康斯坦斯湖?”闻及此事,男子当即倒毙在店主脚下。

那么,该男子的行为发生于何种环境之中呢?
考夫卡认为,在他骑马过湖时,地理环境毫无疑问是湖泊,而他的行为环境则是冰天雪地的平原。

倘若那个男子事先知道他要途经一个大湖,则他的行为环境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正因为他当时的行为环境是坚硬的平地,才在闻及他骑马穿过湖泊时大惊毙命。

所以,在考夫卡看来,行为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但是,行为环境在受地理环境调节的同时,以自我为核心的心理场也在运作着,它表明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由自我一行为环境-地理环境等进行动力交互作用的场。

例如,一个动物受到某一障碍物的阻挡(地理环境),无法获得置于障碍物后面的食物(行为环境),在这样一种心物场中,自我的张力是明显的。

当顿悟使这个场获得重新组织时,也即当动物发现它可以绕过障碍物时,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问题的解决使动物得到食物,同时清除了这一心物场中的张力。

这里,一个重要的内涵在于:动物在产生一个真正的心理问题之前,必须意识到这一问题情境的所有因素。

如果动物不知道障碍物后面有食物,即没有行为环境,问题就不会存在,因为产生不了心物场
的张力;如果动物知道障碍物后面有食物,但它的自我没有这方面的欲望或需求,问题也不会存在,因为同样产生不了心物场的张力。

以此类推,地理环境也是如此。

勒温在界定他的场的概念时援引了爱因斯坦的定义:“场是相互依存事实的整体。

”[2]但是勒温的场主要是人的心理和行为场。

勒温所借用的是物理学场论的观念,也即他自己所说的把场论作为一种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勒温在这种观念和方法指导下的心理学研究和理论建构则是一种全新的创造。

在勒温的心理学理论中有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即心理紧张系统和生活空间,前者表明了一种动力观点,后者则突出了整体在动力中的意义。

事实上这是两个彼此相互依存的概念,即可分而为二,也可合而为一。

因此我们曾提出了勒温的“整体动力观”,它蕴含着整体与动力的统一,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从某种程度上说,整体动力观已是勒温场论思想的体现,但它却不是场论的全部,以整体动力观为线索来理解场论,可把动力性和整体性看作是场论的两个基点。

从勒温的思想发展上来说,当他开始建构起紧张系统学说时,场论已具雏形。

勒温自己就曾说,“用紧张系统这一概念来代表心理需求,已明确含有一种场论的意义”。

因为从概念水平上进行分析,紧张指一种系统的状态与其周围诸系统状态的关系,已经体现了场的动力特点。

随后,当勒温的生活空间理论成熟的时候,他的心理学场论也就形成了。

生活空间就是人的行为发生的心理场,人与环境被看作是一个共同的动力整体。

它包含三层意思:构成生活空间的要素是人和环境,而这个环境只有在同人的心理目标相结合时,才起环境作用,即生活空间才成立;生活空间具有动力的作用,表现为吸引力和排斥力,这种动力作用驱使一个人克服排斥力,沿着吸引力方向,朝着心理目标前进;生活空间的动力作用是逐级展开的,行为者越过一个个带壁的领域,最后实现目标。

把动力观与整体观结合起来,或把紧张系统与生活空间结合起来,就是勒温心理学场理论的基本形式。

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和勒温的生活空间论,都把心理因素注入到客观环境的作用过程中去,强调了主体的作用;行为环境和生活空间都是由心理和环境两种因素构成的主-客混合环境。

从其强调主体作用的角度看,把社会生活环境描述成富有活力的社会空间,揭示了人类行为的进取性,他们的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他们都忽视或否定了客观环境对心理的决定作用,因此,他们的环境论带有随意性。

6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他们的理论逐渐暴露出明显的不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