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移位的音系动因

合集下载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

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一一形态句法发展的动因和机制语法化是指语言中原本非语法化、非规范化的表达方式逐渐变为语法化和规范化的过程。

形态句法是语言中用来表达句子结构的形态成分,即词类、时态、语气等的变化和组合方式。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是语法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汉语语法化的历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多种动因和机制的影响。

形态句法在汉语中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汉语时期。

古汉语的形态构词比较简单,语法规则相对较为灵活。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汉语逐渐演变为现代汉语。

在这个演变过程中,形态句法的发展受到了多种动因的影响。

第一,语言接触和借用。

汉语历史上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和借用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尤其是与阿拉伯语、蒙古语等少数民族语言的接触,使得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和变体。

例如,借用自阿拉伯语的“啊拉”、“穆斯林”等词语的出现,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和形态句法功能。

第二,社会文化变迁。

社会文化的变迁和语言使用环境的改变也对形态句法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制度的改革等,汉语中出现了一些新的专业术语和词汇,形态句法不断发展和演变。

同时,新的社会文化现象和行为方式的出现也推动了汉语形态句法的发展,例如网络词汇的出现和广泛使用,使形态句法的变化更加快速和多样化。

第三,语言内部的逻辑演变。

形态句法的发展也受到语言内部逻辑演变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原本没有明确词性的词汇逐渐被赋予了特定的词类,并出现不同的形态变化规则。

例如,汉语中的副词“很”在古汉语中没有词性,但在现代汉语中被归类为副词,并出现了形容词短语“很好”、“很高兴”等形态的变化。

形态句法发展的机制主要包括语音变化、语义变化和句法规则的调整。

首先,语音变化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语音系统发生了变化,这对形态句法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例如,古汉语中的兼容性标记“而”逐渐变为现代汉语中的虚词“的”。

其次,语义变化也是形态句法发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案 语流中的变音现象

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案  语流中的变音现象

语流中的变音现象在平时的听力训练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所听到的一些词在短语或句子中的读音与单词在课本或词典中的注音不一样,这就是我们要说的变音。

变音也叫语流音变(sound changing in connected speech)。

人们在说话时,语音不是一个一个地发出,而是连续发出的。

在连续的语流中,一个音由于受邻近的音的影响,或由于自己在语流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或说话的快慢、高低、轻重不同,就会发生语流音变。

为了使同学们适应这些变化,下面介绍一下变音的常见情形。

1、连读在意义和语法上相关联的两词之间,前一词的末尾音与后一词的开头音因快读而引起的词与词之间的平滑过渡叫连读。

连读时,前一个音不必充分发出来,一旦发出应立刻滑向后面的元音,使前后两个音自然结合。

可以连读的地方一般用符号“︶”来表示。

常见的可以连读的情形有:(1)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

例如:in an hour, first of all。

︶︶︶︶(2)前一个词以r 或re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

例如:There is [ riz] a︶pair of[’p r v] glasses here.︶但是,如果r或re结尾的单词当中末尾那个音节中的元音之前已有辅音[r],那么,词尾的r或re就不再发[r]音,也就是说,这个词不能和后面的词连读,象in the rear of中的rear就仍应读原来的音。

(3)两个元音相连时,有时也可连读。

元音连读时根据前一个单词词尾所发的音,又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①前面的单词以[u]、[u:]、[[u]、[au]等元音结尾时,可以加入一个半元音[w]进行连读。

例如:Do it[’du:w it] again./How old[’hauw ’ uld] are you?/how and[’hauw nd] why/Let’s go over[’g uw ’ uv ] the exercises.②前面的单词以[i]、[i:]、[ei]、[ai]、[ i]等元音结尾时,可以加入一个半元音[j]进行连读。

词移位的音系动因

词移位的音系动因

词移位的音系动因——来自汉语复合词的证据*端木三著王洪君译1 引言汉语的复合词有若干词序变异。

例见下面的(1):(1)短语复合词a. [[VO]N] [VON]切菜的刀切菜刀knife that cuts vegetables vegetable-cutting knifeb. [[VO]N] [OVN]加工萝卜的刀萝卜加工刀knife that processes turnip turnip-processing knifec. [[V[MO]]N] [MVON]削苹果皮的刀苹果削皮刀knife that peels apple skin apple skin-peeling knife左边一栏显示了名词词组有一个关系小句,该小句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组成(小词“的”可认为是一个关系词,与英语的that相当)。

右边一栏则是与左栏对应的复合词,姑且称做[V-ON]复合词。

短语一栏的词序是不变的:关系小句中V在O的前面,而关系小句在N的前面。

复合词一栏的词序是变动的:(1a)是[VON],(1b)是[OVN],(1c)是[MVON](M指N的修饰语)。

词的词序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取决于复合词的音节数目。

如,如果V和O都是单音节,[VON]是唯一可能的词序。

如果V和O都是双音节,[OVN]是唯一可能的词序。

人们对这些词序的评断是相当清楚坚决的,然而这一问题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却从未充分讨论过。

(1)的材料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为什么汉语[V-ON]复合词的词序要变动?为什么与之相应的英语复合词的词序不变?汉语[V-ON]复合词模式的总体范围是什么?汉语复合词的内部层次是怎样的?汉语其他复合词的词序有变动吗?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回答以上问题。

本文提出,汉语所有[V-ON]复合词都有同样的深层词序,而由它而发生的表层词序变动是由一些音系制约触发的,如二分音步的制约和复合词重音的制约。

此外,本文还将说明,同样的效果在英语中也出现。

举例说明语流音变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语流音变的主要类型

举例说明语流音变的主要类型语流音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 邻音依存变音:邻音依存变音是指一个音素的发音会受到前后邻近音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例如,在英语中,/t/音在发音时,如果前面是元音/iː/,则/t/音会被发成/d/音。

比如单词"tea"在发音时会变为/tiː/而不是/t/.2. 调音位置依存变音:调音位置依存变音是指一个音素的发音受到相邻音素的调音位置差异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例如,英语中的/p/音,在发音时如果前面是鼻音/m/,则/p/音会变为/m/音。

比如单词"campaign"在发音时,/p/音会发成/m/音。

3. 微调:微调是指一个音素的发音轻微地变化以适应语流,但不会改变其基本特征。

例如,英语中的/t/音在快速语速下会发成轻微的/flap/音。

比如单词"better"在快速语速下,/t/会发成/ɾ/音。

4. 同化:同化是指一个音素的发音在受到相邻音素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以使整个音序更加流畅和易于发音。

例如,在英语中,辅音/n/在遇到后面的塞音/p/、/t/、/k/时,会同化为相应的鼻塞音/m/、/n/、/ŋ/。

比如单词"imp"中的/n/会同化为/m/。

5. 连读:连读是指相邻的词语在发音时会进行音变,使整个句子发音更加流畅。

例如,在英语中,连读会导致词尾辅音的弱化或省略。

比如短语"take it"在发音时,连读会导致/t/音弱化,使其发成"təˈkeɪt"。

这些都是语流音变的常见类型,不同语言和语言环境下可能还会有其他的细分类型。

普通话的四种音变现象用

普通话的四种音变现象用

无处不在的普通话音变现象所谓的音变是指说话或朗读时,要把音节组成词、句连续发出。

在连续的语流中,音节之间、音素之间、声调之间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的语音变化。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音变主要是同化、异化、弱化、增音、减音、脱落、换位、代替、转化等。

普通话语音中常见的音变现象有:轻声、变调、儿化、语气词“啊”的变化等。

第一: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有一定的声调。

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些音节在词或句子里失去了原调,被念成一种相对较短较轻叫含糊的调子,这就是“轻声”。

轻声是音节连读时产生的一种音变现象,一般情况下,前面的音节是上声,后面的轻声就稍高;前面的音节是阴平、阳平或去声,后面的轻声就低。

第二变调音节连续发出时,有些音节地调值会发生变化,就是变调。

普通话主要有上声的变调,“一”、“不”的变调和重叠式形容词的变调。

(一)上声的变调1.两字上声词语,前一字变读阳平如:处理小姐老虎懒散2.结构为2+1的三字上声词语,前两字变读阳平如:跑马场手写体3.结构为1+2的三字上声词语,中间一字变读阳平如:小两口老古董(二)重叠式形容词的变调重叠式形容词的三种形式,即AA式、ABB式和AABB式。

1.AA式一般不变调。

例如:快快地、长长的。

只有带儿化韵尾时第二个叠字变成阴平。

例如:慢慢儿地暖暖儿的2.ABB式后面的两个叠字都变成阴平。

例如:热腾腾甜蜜蜜3.AABB式第二个字变轻声,第三、四字变阴平。

例如:漂漂亮亮明明白白(三)“一”和“不”的变调1.在去声字前面都变读阳平如:一律不动声色2.“一”在非去声字前面变读去声如:一直一生一早3.“一不”在重叠动词中变读轻声如:想一想来不来第三:儿化在普通话里,卷舌元音er自成音节时,只有“儿、耳、而、饵、尔、二”等几个字。

普通话的er可以同其他韵母结合起来(写成r),构成卷舌韵母(儿化韵),这种现象就是儿化。

普通话的韵母除er ê之外,都可以儿化。

儿化韵里的er不能念成er,只在前面韵母的元音上附加一个卷舌动作,是那个韵母带上卷舌的声音。

普通话培训第五讲语流音变

普通话培训第五讲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对口语流利度的影响
掌握语流音变的规律有利于大幅提高口语的流利度、自然度和地道性,有助 于展现个人的语言素养和文化修养。
对不同口音的适用性
语流音变不仅适用于北方话与南方话之间的差异,也适用于任何一种外语拼 音与国内语音的差别。只要合理应用语流音变规则,就能准确流利地吐出外 语。
面试和演讲中的语流音变技巧
语流音变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应用
听力
口语
通过语流音变,提高对语音细节 的感知及听取语言信息的准确率。
应用语流音变规律,掌握自然流 利的口语表现能力。
读写
熟练掌握语流音变规律,提高汉 字书写和阅读的速度和准确性。
语流音变如何提高交际效果
自然流利
良好的语音流利度可以让你在交际场合更自然、更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音素省略
重音后的非重读音节上有些清音元音可以被省略掉,如 /tóngxué/ 变为 /tōngxué/。
语调词语的语流音变规则
降调词语
降调词语之后的一些元音元素会发生缩短,以适应降调的发音。
升调词语
升调词语后元音音长度相对会增加,音调也会相应升调。
轻声词语
轻声模式下的音节会发生弱化,元音比较短,音调和音量都比较小。
语流音变的分类
相邻音变
相邻的音素因语音过渡而发生 变化,如浊音变清音、元音缩 短等。
重音变化
重音所在的单词或句子会影响 相邻音素的发音,如降调音的 后一个音缩短。
语调变化
起到整体组织语音节奏和语调 的作用,影响相邻音素的合并、 缩短以及重读程度等。
基础音素的语流音变规则
舌头位置
唇齿协调
舌尖位置影响清音和浊音的发音, 注意正确舌位。
掌握语流音变规则是提高普通话口音的重要手段。

汉字构造的音化趋势

汉字构造的音化趋势

汉字构造的音化趋势
汉字构造的音化趋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发音逐渐发生变化的趋势。

这种变化通常是由于语音演变、社会文化交流和地理区域间的影响等因素导致的。

在汉字的音化过程中,可以观察到以下几个常见的趋势:
1. 声母的变化:有些汉字的声母在音化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例如,“爸”字原本读作“pa”,现在读作“ba”;“戏”字原本读作“hi”,现在读作“xi”。

2. 韵母的变化:汉字的韵母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语”字原本读作“ngu”,现在读作“yu”;“目”字原本读作“muk”,现在读作“mu”。

3. 声调的变化:汉字的声调也会随着音化趋势发生变化。

例如,“风”字原本的声调是阳平,现在读作阳平不变,但有些方言中可能发生了变调。

4. 声韵的合并:一些汉字的发音在音化过程中合并了原本不同的声韵。

例如,“车”字原本读作“kher”,现在读作“che”。

5. 外来词的借读:随着汉字的使用和文化交流,一些外来词被借用到汉字中,并按照汉字的音韵规律进行音化。

例如,“咖啡”这个外来词被借读为“kafei”。

需要注意的是,音化趋势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并且在不同的方言和地
区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虽然普通话是汉语的标准语言,但在不同的地区和方言中,汉字的发音可能会有所不同。

论韵律制约句法移位的动因和手段

论韵律制约句法移位的动因和手段

论韵律制约句法移位的动因和手段*周 韧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提要 本文通过讨论现代汉语中述补结构带宾语的限制和 X化结构带宾语的限制,说明韵律对句法的制约作用是通过韵律单位从中调节完成的,而韵律单位和句法单位存在着不对称性,这为韵律制约句法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关键词 韵律 述补结构 X化结构 中心词移位〇 引言通过近20年对汉语的研究,学者们发现韵律常常会影响到句法结构的合格性,也就是说,韵律对句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在很多句法组合中,单音节成分和双音节成分的组配并不是绝对的自由,要受到韵律因素的制约。

比如说,在定中结构中,为什么 煤店、煤炭店、煤炭商店都能成立,但唯独 *煤商店不成立?而在动宾结构中,为什么 买米、买大米、购买大米都能成立,但唯独 购买米不好?对于这些问题,陆丙甫和端木三(Lu and Duan m u,1991)、端木三(Duan m u,2000)、冯胜利(2000)和周韧(2007)等都做过一定的说明。

韵律不仅会对句法成分的组配产生制约作用,甚至会对句子的语序产生作用。

本文的重点在于讨论韵律制约语序的一些现象。

具体说来,本文拟通过考察汉语中两类韵律制约语序变动,干涉句法移动的语言事实,试图回答以下两个重要问题:第一,韵律怎么样制约句法?第二,韵律为什么会制约句法?一 汉语中韵律制约语序变动的两个实例我们首先回顾一下两类被认为是韵律制约语序变动的汉语语言事实。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都是以最小配对来说明这些事实的,这也就是说,在我们所举出的例子中,将尽量排除句法和语义等非韵律因素的干扰,说明造成语序变动的原因只能是韵律因素。

1.1述补结构带宾语的限制董秀芳(1998)和冯胜利(2002)都谈到了述补结构带宾语的限制,比如说以下两组句子(例子引自此两文):*本文是北京语言大学青年项目 现代汉语!句法∀韵律单位的判定与应用#(项目批准号:07QN09)的部分研究成果,感谢匿名审稿专家提供的宝贵意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移位的音系动因——来自汉语复合词的证据*端木三著王洪君译1 引言汉语的复合词有若干词序变异。

例见下面的(1):(1)短语复合词a. [[VO]N] [VON]切菜的刀切菜刀knife that cuts vegetables vegetable-cutting knifeb. [[VO]N] [OVN]加工萝卜的刀萝卜加工刀knife that processes turnip turnip-processing knifec. [[V[MO]]N] [MVON]削苹果皮的刀苹果削皮刀knife that peels apple skin apple skin-peeling knife左边一栏显示了名词词组有一个关系小句,该小句由一个动词和一个宾语组成(小词“的”可认为是一个关系词,与英语的that相当)。

右边一栏则是与左栏对应的复合词,姑且称做[V-ON]复合词。

短语一栏的词序是不变的:关系小句中V在O的前面,而关系小句在N的前面。

复合词一栏的词序是变动的:(1a)是[VON],(1b)是[OVN],(1c)是[MVON](M指N的修饰语)。

词的词序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取决于复合词的音节数目。

如,如果V和O都是单音节,[VON]是唯一可能的词序。

如果V和O都是双音节,[OVN]是唯一可能的词序。

人们对这些词序的评断是相当清楚坚决的,然而这一问题在已发表的文献中却从未充分讨论过。

(1)的材料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如,为什么汉语[V-ON]复合词的词序要变动?为什么与之相应的英语复合词的词序不变?汉语[V-ON]复合词模式的总体范围是什么?汉语复合词的内部层次是怎样的?汉语其他复合词的词序有变动吗?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回答以上问题。

本文提出,汉语所有[V-ON]复合词都有同样的深层词序,而由它而发生的表层词序变动是由一些音系制约触发的,如二分音步的制约和复合词重音的制约。

此外,本文还将说明,同样的效果在英语中也出现。

再有就是提出了词序变化的机置是“非中心前移”。

通过这一机置,句法上的非中心成分移到了复合词的起首位置。

已有的词法文献中尽管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移位,但“非中心前移”还未见涉及。

最后,本文还说明了“非中心前移”与句法调整中的XP移位类似。

2.模式汉语中复合词很多,其中以名词性的最为常见(关于汉语中复合词和词组的区别,可参看Dai 1992,Duanmu 1997b)。

词序变动存在于两类名词性复合词,一类是(1)中所列的[V-O N]复合词,另一类是2.2将要讨论的[X Y N]复合词。

下面讨论的模式只是很强的倾向,存在少数例外,其中一些例外本文的讨论也将涉及。

2.1[V-O N]复合词*原文出处:Duanmu, San(端木三)1997 Phonologically Motivated W ord Order Movement: Evidence from Chinese Compounds, Studies in the Linguistic Sciences,V ol 27, No1, pp49-77.这里所说的[V-O N]复合词含有一个动词V,一个该动词的宾语O和一个中心名词N。

有时还可以有个宾语的修饰语M。

关于词的长度,将只考虑单音节的和双音节的。

为了方便,我将给每种模式一种简约式。

简约式用V、M、O表示单音节的V、M、O,用VV、MM、OO表示双音节的。

下面的(2)给出了单音动复合词的模式及其相对应的短语形式的模式,(3)则给出了双音动复合词的模式(具体词例参看附录)。

(2)单音动复合词短语复合词a. [[VO]N] [[VO]N]b. [[VO]NN] [[VO]NN]c. [[VOO]N] ?[OO [VN]] (?[[VOO]N])d. [[VOO]NN] ?[[VOO]NN]e. [[V]MO]N] ?[[MO] [V N]] (?[[V]MO]N])f. [[V[MO]NN] ?[[V[MO]NN]g.[[V[MOO]N] ?[[ MOO] [V N]] (?[[V[MOO]N]]h.[V[MOO]NN] ?[V[MOO]]NN]i. [[V[MMO]]N] [ [MM] [[VO] N]] (?[ [MMO] [V N]])j. [[V[MMO]NN] [ [MM][[V O]NN]k. [[V[MMOO]N] ?[[V[MMOO]N] (?[ [MMOO] [V N]l. [[V[MMOO]]NN] ?[[V[MMOO]]NN](3) 双音动复合词短语复合词a. [[VVO]N] ?[[ OVV]N]b. [[VVO]NN] ?[[ OVV]NN]c. [[VVOO]N] [OO [VVN]]d. [[VVOO]NN] [OO [VVNN] ]e. [[VV]MO]N] [[MO] [VVN]]f. [[VV[MO]NN] [[MO] [VVNN]]g.[[VV[MOO]N] [[MOO] [VVN]]h.[VV[MOO]NN] [[MOO] [VVNN]]i. [[VV[MMO]]N] [[MMO] [VVN]]j. [[VV[MMO]NN] [[MMO] [VVNN]]k. [[VV[MMOO]N] [[MMOO] [VVN]]l. [[VV[MMOO]]NN] [[MMOO] [VVNN]]短语的括号是无可争议的。

而复合词的括号,如果与短语的不同,通常是因某个成分移动附接到表达式的左端而造成的。

如,在(2i)中,MM是移位来的,而在(3f)中[M O]是移位来的。

在(3a)(3b)中,O是移位成分,但移位没有实现。

句法上的空成分可以忽略。

复合词的词序主要是取决于O、M、V、N的音节数目,而不是词的语义或句法。

如,(2a)和(2c)的句法是相同的,但(2a)只有一种词序,是很好的形式,而(2c)却有两种词序,两种都不太好。

(2a)和(2c)的唯一区别就是O在(2a)中是单音节的,而在(2c)中是双音节的。

与此类似,(2a)与(3a)的唯一不同是V在(2a)中是单音节的,而在(3a)中是双音节的。

许多复合词是能产的,如(3d)、(3f)、(3l)是完全能产的。

与此相似,(2a)、(2b)对于某些名词中心语来说是完全能产的,如“机”和“先生”。

所以,“写书机”和“卖书机”是很好的复合词,虽然我以前还没有听过这样的说法。

相反,“狗”用来构造复合词似乎就没这么自由,“吃肉狗”或“咬人狗”,在我听来仅仅是也许会有的形式(尽管“看家狗”是存在的)。

另外一些复合词模式很不能产。

如,(2d)我能想出的唯一实例就是“动脑筋爷爷”,这似乎不是一个完全能产的模式。

与之类似,对于(2h)我还没有想到一个实际使用过的实例。

但是,(2d)和(2h)是可以用来造例的,参看附录),尽管造出的例子听去不完全自然。

完全不能说的复合词词序就没有列出了,如,[V O N]不能说成[O V N]或[V N O]或[N V O]。

前带问号的形式不是很好,但可以说。

遇到这些情况,说话人一般优先选用短语形式。

有问号的形式常常还有一种可替换的模式,例中放在了括号里。

括号里的可换形式同样不是太好。

两种可替换形式的选择取决于许多因素,下面将会有讨论。

也有一些带问号形式的替换式基本不用,所以也就没有列出,如(2d),当然个别例外也还是会有的。

最后,没有问号的形式是没有疑问的好形式。

(4)和(5)对模式进行了总结:(4) a. 当动词是双音节的VV,宾语必须前移。

如(3)中的所有模式。

b.复合词应该以双音节起始,如(3c)中的OO,(3e)中的[M O],(3i)中的MM都是很好。

(2d)和(3a)不是双音,不太好。

[M OO]是例外(详见下)。

c.[V N]总是边际性的(不太好),如(2c)和(2e)。

(5) a.句法上的中心词不移动:动词、(做中心语的)名词,和(带修饰成分的)宾语。

b.句法上的非中心词可移动:(不带修饰成分的)宾语,修饰语,修饰语-宾语。

2.2 [X Y N]复合词在[X Y N]复合词中,X和Y都是N的修饰语,如“大型汉语词典”。

名词前修饰语的词序在英语中取决于修饰语的意义(见Quirk et al. 1972)。

如,修饰语的部分层次如下(>表“先于”):大小>形状>颜色>产源。

在此之上,Sproat & Shih很有说服力地证明了,这一层次不是英语特有的,而是所有语言共同的。

据此,(6)中的“大”只能在“汉语”的前面,不管在英语中还是在汉语中。

(6) a. 大型汉语词典 b.*汉语大型词典A Large Chinese Dictionary *A Chinese Large Dictonary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一默认的修饰语词序会有改动。

这点吕1979,陆1989,陆&端木1991及其他学者都已指出过。

(7)是一个例子:(7) a. 汉语大词典 b. ??大汉语词典该例中修饰语的优势词序被倒过来了。

词序颠倒的原因是汉语表“大”义的词在(6)中是双音节的,而在(7)中是单音节的。

陆(1989:49)中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X Y N]不能“中间大”:(7b)例的中间一词比起首一词的长度长,所以它是不合格形式。

这同样可解释(8):(8)a. 四川北路 b. ??北四川路表示“北”义的成分本应在起首的位置出现,像(8b)那样,因为“四川”和“路”组成更紧密的单元。

但由于(8b)“中间大”,所以(8a)成了更好的形式。

但是,尽管有了陆的总括,移位限制的实质仍然不是很清楚。

3. 分析本文提出,汉语复合词词序的移动是由音系(因素)触发的。

这一分析将以中性理论的方式表达。

我先引进一些制约,然后再分析实例。

3.1 制约我设定了5条制约,见下面的(9)。

(9)a. 左重:汉语基本词和复合词的重音在词起首的位置。

b. 二拍步:一个音步应该有(至少)两音节长。

c. 宾重(音步内不适用):宾语比动词重。

d. 循环:节律结构按照小单位到大单位来建造。

e. 直接成分合格:复合词的直接成分必须是合格形式。

对汉语音步和/或重音的讨论见于Shih1986, Yip 1992, 1994,Ao 1993, Chen 1993, 王& 王1993,林1994,Duanmu1995。

二拍音步Prince1980曾有讨论,并从此成为一项著名的节律制约。

英语中宾重的效力Chomsky & Halle1968讨论过,Duanmu 1995讨论在了宾重在汉语上海方言中的效力。

事实上,根据Cinque1993,宾重应该是普适性的。

宾重在音步内不适用的限制将在以后讨论。

循环最初是Chomsky, Halle & Lukoff 1956提出的,那以后成为著名的音系制约,特别是在重音标注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