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黑斑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室内药剂筛选
甘薯黑星病(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甘薯黑星病(黑斑病)的防治方法【常见问题】甘薯黑星病(黑斑病)的防治方法
【专家解答】
图:甘薯种植
●为害症状:
甘薯黑星病主要为害叶片,叶柄和茎蔓。
叶片发病,初时产生水渍状褐色斑点,扩展后病斑圆形、椭圆形,大小3~5毫米,褐色。
后期病斑中心灰褐色,周围褐色,再外层为淡褐色,与健全部交界处为黑褐色,形成浓淡交替的同心轮纹。
病重时,病斑汇合,致使叶片变黄以至脱落。
叶柄及茎蔓上病斑梭形、椭圆形,褐色至黑褐色,稍凹陷。
发生重时,病斑包围叶柄,致使连接的叶片变黄干枯。
●防治措施:
(1)药剂防治。
应及早喷布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喷克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500
倍液,或1:1:200波尔多液。
(2)翻耕土壤,施足粪肥。
适时追肥、灌水,使植株生长旺盛。
(3)种薯消毒,可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浸泡5分钟。
(4)注意田间卫生,发病初期摘除初始病叶,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病残,并深翻土壤。
【本人总结】
甘薯也叫甜薯,是我国南北各地常见的栽培作物。
甘薯黑星病也叫黑斑病是一种真菌病害,主要侵害甘薯的茎叶部分。
本人在本文中给您介绍了甘薯黑星病(黑斑病)的防治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甘薯黑斑病抗性鉴定中黑斑病菌培养方法研究

室 内薯块人工接种鉴定 、 室 内薯苗人工 接种鉴定等 。由于 田 间鉴定费时费工 、 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 , 组织幼嫩 的薯苗接种 会致发病较重 、 不易 区分 品种抗性等级 , 一般多采用室 内薯块 人工接种鉴定法 。然而 此法在使 用过程 中仍有 不足 , 尤 其是病原菌 的扩繁效率和纯度。本研究通过利用甘薯液体培 养基培养黑斑病菌 , 极大程度改善 了传统薯片法的缺陷 , 可为 甘薯黑斑病 的高效精准鉴定提供新的参考 。
是 防治 黑 斑 病 的 重 要 途 径 之 一 。
取2 g 薯块 ( 薯块颜色 白色为宜) , 加水煮沸并搅拌 , 使 薯 块彻底匀浆在溶液 中, 纱布过滤 , 将滤液 高压灭菌制备甘薯 液
体培养基 。将分离纯化 的黑斑病菌接 入甘薯液体 培养基 中, 2 8 q C 摇床 1 5 0~ 2 0 0 r / a r i n培养 2 0— 2 4 h 。灭菌纱 布过滤 去 除菌丝后 , 6 0 0 0 r / m i n离心 5 ai r n , 之后用无 菌水 悬浮获 得孢 子悬浮液 , 并将其 D 调至 1 . 0 。
2 结果 与 分 析
1 . 1 供 试 材料
用于黑斑病菌活力鉴定的苏薯 8号和华东 5 1—9 3 , 以及 用于黑斑病抗性鉴定 的苏渝 3 0 3等 8个甘薯 品种均 由江苏省 农业科学 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甘薯研究 室提供 和保存 。
方法科 学高效 , 操作 简单 , 不易污染 , 从 而可为甘薯抗 黑斑病品种选育提供高效精准 的抗性鉴定方法 。
关键词 : 甘薯 ; 黑斑病 ; 病原 菌培养 ; 抗性鉴定 中图分类号 : S 4 3 5 . 3 1 3 .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1 3 0 2 ( 2 0 1 7 ) 2 2— 0 1 2 0~ 0 2
甘薯抗黑斑病研究进展

甘薯抗黑斑病研究进展作者:赵琳詹生华葛忠德骆乐谈石江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4年第22期摘要:甘薯黑斑病,又名黑疤病,是严重危害我国甘薯生产的三大病害之一,主要危害甘薯根部及茎部。
因其传播途径多,彻底根除有一定的困难,目前大多是在综合防治的基础上加以控制,其中培育抗病能力强的甘薯品种仍然是最主要、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该文主要对甘薯黑斑病的致病菌、致病机理、抗性遗传方式、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为今后抗病育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甘薯;黑斑病;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 S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2-55-03Research Progress of Disease Resistant of Sweet PotatoZhao Lin et al.(Hangzho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Hangzhou 310024,China)Abstract:Sweet potato blight,also known as black rot,is one of the serious harm of sweet potato production in China the three big disease the main harm of the roots and stems of sweet potato. Because of its transmission,so the complete eradication of up to a certain degree of difficulty,most of the current is controlled based o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which produce strong disease resistance varieties are still the most direct method of. This research main pathogen of black spot of sweet potato,the cure mechanism,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molecular marker assisted breeding and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of the system,providing reference for future breeding for disease resistance.Key words:Sweet potato;Black rot;Research progress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又称红薯、芋头、地瓜等,为绿色保健食品,有预防癌症、降血压等功能,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及新型能源用块根作物。
一种防治甘薯黑斑病的杀菌剂及其使用方法

一种防治甘薯黑斑病的杀菌剂及其使用方法甘薯黑斑病的复合杀菌剂,它由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混配而成,其重量配比为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为(6——9):(4——1),并采用17——20克的小包装。
该复合杀菌剂对甘薯黑斑病的防治效果好,一般达90---100%,高于其他防治药剂和防治方法,使用方便简单省时省力,特别适用于长宁当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个体户,使用成本低其使用安全,有利于提高农民经济效益。
甘薯黑斑病是一种常见病害,对甘薯产量和质量均能造成很大损失,特别是在甘薯育苗和种薯越冬贮藏期间,黑斑病所造成的损失更严重,有时致使全苗床报废,窖藏种薯的损失率达60—70%。
严重地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经济收益。
过去曾提倡过用“温汤浸种”的方式防治甘薯苗床黑斑病,但这种方法需要三大容器(大锅大缸大框),而且需要较长时间地维持在51—54度下的保温状态,因而在农村实际实施是既费时、又费力、成本相当高。
在大集体化生产时尚可采用,在当前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实施该方法就更加困难,另外,该法防治效果也不理想。
后来,又曾推广过用杀菌剂401,402及代森铵等浸种的方式防治甘薯黑斑病,此方法虽有一定效果,但不理想,一般防治效率不超过80%。
特别是这类药物气味难闻、刺激性大、对人畜有一定毒性,易发生误食浸药种薯而中毒的现象,另外代森类药物代谢物的致癌作用对人们的威胁也很大,因而此方法在农村推广也不普遍。
曾报道过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对甘薯黑斑病有防治作用,但对于如此简单、方便、有效的使用方法,特别是能适应当前农村实际生产方式的使用方法未曾提供,而且由于国产多菌灵产品质量问题和农民用药不当而造成的抗药性,致使在单独使用多菌灵是防治效果也较差。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公司提供一种适用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下,可方便可靠地防治甘薯黑斑病的复配杀菌剂的配方和使用方法。
公司提供的复合杀菌剂是使用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按一定比例进行混配而成的,同时采用了适应个体农民家庭一次性使用的小包装。
甘薯黑斑病

2.选用无病种薯 3.培育无病壮苗 4.安全贮藏 5.选用抗病品种 6.加强栽培管理
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
五、防治方法
2.选用无病种薯:
( 1 )无病留种田:要求秧苗、土壤、粪肥不带菌,并注意 防止农事操作传入病菌。因此必须作到:
①采用高剪苗,结合药剂浸苗,或在春薯蔓上剪蔓插植夏薯 。
五、防治方法
2.选用无病种薯:
(2)精选种薯:种薯出窖后,育苗前要严格剔除有病、有 伤口、受冻害的薯块。 (3)种薯消毒: ①温 汤浸种 :薯 块在 40~50 ℃ 温 水中 预浸 1 ~ 2 min 后, 移入 50~54℃温水中浸种10min,水温和处理时间要严格掌握,注意 上下水温应一致,对新品种处理后应进行发芽试验。浸种后要 立即上床排种,且苗床温度不能低于20℃。 ②药剂浸种:可采用45%代森铵水剂、50%多菌灵WP、70%甲基硫 菌灵WP、88%乙蒜素EC(402抗菌剂)等对种薯进行药剂处理。
侵入途径:黑斑病菌寄生性不强,主要由伤口侵染。甘薯收刨、 装卸、运输、挤压及虫兽伤害造成的伤口是病菌侵染的重要途 径,也可从根眼、皮孔等自然孔口及其它自然裂口侵入。 传播:分生孢子和子囊孢子在田间主要靠种薯、种苗、土壤、 肥料和人畜携带传播;收获、贮藏期,病菌可藉人、昆虫、田 鼠和农具等媒介传播。
图4-1 甘薯黑斑病菌
1.分生孢子; 2厚垣孢子; 3.子囊和子囊孢子; 4子囊壳
生物学特性: 病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温度范围为9-36℃,适温 25-30℃。 三种孢子的形成对温度要求不同。分生孢子在 较低的温度下(10℃,30天)形成,厚垣孢子在较 高的温度下(15℃;8天)形成,子囊孢子的形成要 求更高的温度(15℃,15天;20℃,4.5天)。致死 温度为51~53℃。生长最适pH6.6。 三种孢子在薯汁、薯苗茎枝、1%蔗糖溶液中或 薯块伤口处易萌发,但在水中萌发率很低。
甘薯黑斑病.

全世界已报道的马铃薯病害有近百种,在我国危害较重, 造成损失较大的有15种。 一季作区。包括东北、华北北部和西北,主要病害有晚 疫病、花叶病毒病、卷叶病毒病、黑胫病、环腐病和丝核 菌病等。 四季作区。包括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病害有花 叶病毒病、细菌性青枯病、疮痂病、早疫病等。 冬作区。包括华南诸省,主要病害有花叶病毒病、细菌 性青枯病,晚疫病偶有发生。 多种种植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湖北等西南诸省, 主要病害为晚疫病、病毒病、青枯病、癌肿病和粉痂病等。
3.伤口:伤口是病原菌侵入的主要途径。薯块裂口多或 虫鼠危害重,有伤口的薯块,病害也相应加重。在收获、 运输和贮藏过程中造成大量伤口,附着在薯块表面的病 菌乘机侵入,加之此时薯块呼吸强度大,散发水分多, 病害蔓延较快。
五、防治方法
防治策略应采取无病种薯为基础,培育无病壮苗为中心, 安全贮藏为保证,药剂防治为辅助的综合防治措施。 1.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严禁从病区调运种薯、种苗。 2.选用无病种薯。 (1)无病留种田:要求秧苗、土壤、粪肥不带菌,并注意 防止农事操作传入病菌。因此必须作到: ①采用高剪苗,结合药剂浸苗,或在春薯蔓上剪蔓插植夏 薯。 ②留种地要选3年未栽种甘薯的生地。 ③留种地收获的种薯,要单收、单运、单藏,收获带菌。
一、症状
主要危害薯苗、薯块,不危害绿色部分。 苗期症状:茎基白色部分产生凹陷的圆形或梭形小黑 斑,后逐渐扩大,环绕苗基部形成黑脚状。地上部苗衰 弱,重病苗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可产生灰色霉状物, 后期病斑丛生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生长期症状:多在薯块上的伤口处产生黑色斑块,圆形 或不规则形,中央稍凹陷,病部组织坚硬,病斑下层组织 墨绿色,病薯变苦,病部生有黑色刺毛状物及粉状物。 贮藏期症状: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 ,逐渐扩大成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膏药状病斑,稍 凹陷。病斑上可产生灰色霉状物或散生黑色刺状物,顶 端常附有黄白色蜡状小点。
甘薯黑斑病抗性鉴定方法

2
SRI,CAAS 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Xuzhou Sweetpotato Research Center
抗性分级标准
• 根据抗病表现百分率将甘薯黑斑病抗性分为5级:
• 高抗:抗病表现百分率≤40; • 抗病:40<抗病表现百分率≤80; • 中抗:80<抗病表现百分率≤120; • 感病:120<抗病表现百分率≤160; • 高感:160<抗病表现百分率。
甘薯黑斑病菌
黑斑病苗期症状
黑斑病薯块症状
SRI,CAAS 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Xuzhou Sweetpotato Research Center
• 鉴定材料准备 • 接种器具及方法 • 调查用具及方法
• 数据处理及分级标准
SRI,CAAS 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Xuzhou Sweetpotato Research Center
鉴定材料的准备
• 采用常规甘薯种植方法繁殖鉴定材料。在收获时每个供试 品种选取3块(3次重复)中等大小、表面光滑、无伤烂的 纺锤形薯块,仔细洗净,晾干,编号后待用 。以中抗品 种胜利百号为对照。
SRI,CAAS 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Xuzhou Sweetpotato Research Center
Xuzhou Sweetpotato Research Center
甘薯黑斑病抗性鉴定方法
孙厚俊 2014年7月 山西. 运城
SRI,CAAS 中国农科院甘薯研究所
Xuzhou Sweetpotato Research Center
• 甘薯黑斑病又称黑疤病,甘薯苗期、生长期
及贮藏期均可发病。主要为害薯苗、薯块, 引起烂床、死苗、烂窖。
接种器具及步骤
• 接种器具:培养皿,8号医用针头,无菌水,75% 酒精,脱脂棉,纯棉纱布,塑料箱; 病菌培养:按常规方法分离致病力强的病菌株系, 接种于PDA培养基上,25-27℃培养,备用。
甘薯抗黑斑病种质资源的研究及育种利用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11(4):424-427,432J o ur na l o f P l a nt G e ne t i c R e s o ur c e s甘薯抗黑斑病种质资源的研究及育种利用贾赵东,谢一芝,尹晴红,郭小丁,嵇小琴(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南京210014)摘要:甘薯黑斑病(bl a c k r o t )是危害甘薯严重且普遍发生的病害,生产上主要采用综合防治方法进行防治,其中选育抗病性品种是防治甘薯黑斑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
长期以来人们围绕甘薯抗黑斑病种质资源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本文系统地概述了甘薯抗黑斑病种质资源鉴定、筛选,以及甘薯对黑斑病的抗性遗传特点和抗黑斑病种质资源的育种利用,并展望了甘薯抗黑斑病资源与育种的研究前景。
关键词:甘薯;黑斑病;抗性;种质资源S t u d y P r ogr e s s an dP e r s p e c t i ve of B l ac kR ot R e s i s t an tG e r m p l as m i nS w e e t p ot at oJ I AZ ha o -do ng ,X I EY i -z hi ,Y I NQ i ng -ho ng ,G U OX i a o -di ng ,J I X i a o -qi n(I ns t i t ut e o f F o o d C r o p s ,J i angs u A c ade m y o f A gr i c ul t ur al Sc i e nc e s ,N anj i ng 2l00l4)A b s t r ac t :Sw e e t po t a t o bl a c k r o t (C e r at o c y s t i s f i m b r i at a E l l i s e t H a l s t e d )i s o ne o f t he m a j o r r e s t r i c t i v e f a c t o r s i n s w e e t po t a t o pr o duc t i o n ,a nd w hi c h ha s c a us e d s e r i o us y i e l d l o s s e s a nd qua l i t y de c r e a s e i n t he w o r l d ,i t i s v e r y di f f i c ul t t o e r a di c a t e t hi s di s e a s e .T he i nt e g r a t e d c o nt r o l s y s t e m s a r e t he m a i n m e a s ur e s t o pr e v e nt t hi s di s e a s e .I t w a s po i nt e d o ut t ha t a ppl i c a t i o n o f t he r e s i s t a nt v a r i e t i e s w a s m o s t e c o no m i c a nd e f f e c t i v e m e t ho d a ppr o a c h t o c o nt r o l t hi s di s e a s e .So s t udi e s o n bl a c k r o t o f s w e e t po t a t o r e s i s t a nt w e r e c a r r i e d o ut f o r m a ny y e a r s .D e s c r i be s t he i de nt i f i c a -t i o n ,s c r e e ni ng a nd e v a l ua t i o n f o r r e s i s t a nc e t o bl a c k r o t o f s w e e t po t a t o g e r m pl a s m ,a nd r e s i s t a nc e i de nt i f i e d i nhe r i t -a nc e pa t t e r n a nd t he g e ne t i c c ha r a c t e r ,a nd br e e di ng ut i l i z a t i o n o f bl a c k r o t r e s i s t a nt g e r m pl a s mi n s w e e t po t a t o w e r e i nt r o duc e d.T he pe r s pe c t i v e s a nd a dv i c e o f s t udy f o r r e s i s t a nc e t o bl a c k r o t i n s w e e t po t a t o ha v e be e n pr o s pe c t e d i n t hi s pa pe r .K e y w or d s :Sw e e t po t a t o ;B l a c k r o t ;R e s i s t a nc e ;G e r m pl a s m收稿日期:2008-12-04 修回日期:2010-02-10基金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nyhy z x 07-012-11);国家支撑计划项目(2006B A D 01A 06-2,2006B A D 13B 06-2-2);江苏省创新基金项目(c x (09)626);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ny c y t x -16-c -19)作者简介:贾赵东,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甘薯种质创新与遗传育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源为乳糖 , 氮源为酵母膏, p H 9 , 菌落直径分别 为4 . 2 8 , 3 . 9 6 , 5 . 1 0 c m。菌丝在 光照、 黑暗、 光暗交替 下均 能生长, 其 中在黑 暗条件 下生长最好 , 菌落直径 为5 . 0 1 c m, 菌丝致死温度为 5 5℃、 1 0 a r i n或 5 8℃、 5 mi n 。采用 菌丝生长速率法进行 了4种杀 菌剂对甘薯
a n d S e l e c t i o n o f F u n g i c i d e s i n La b o r a t o r y
Y A N G D o n g - j i n g , S U N Ho u  ̄ u n ,Z H AO Y o n g - q i a n g , XU Z h e n , Z HA N G C h e n g - l i n g , XI E Yi — p i n g ‘ ( S w e e t p o t a t o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C h i n e s e A c a d e m y o f A c u l t u r a l S c i e n c e s ,J i a n g s u X u z h o u S w e e t p o t a t o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 K e y L a b o r s - t o r y o f B i o l o g y a n d G e n e t i c I m p r o v e m e n t f o S w e e t p o t a t o ,M i n i s t r y o f A g r i c u l t u r e ,J i a n g s u Xu z h o u 2 2 1 1 3 1 , C h i n a )
4 5 4 . 0 8和 4 2 5 . 9 9 。
关键词: 甘薯 黑斑病菌 ; 生物学特性 ; 毒力测定 中图分类号 : s 4 3 5 . 3 1 文献标识码 : A
B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e r a t o c y s t i s imb f r i a t a
y e a s t e x t r a c t , a n d t h e s u i t a b l e p H v a l u e w s a 9 .U n d e r t h e s e t h r e e c o n d i t i o n s , t h e c o l o n y d i a m e t e r s o f C e r a t o e y s t i s i f mb r i a t a E l l i s e t Ha l s t e d
黑斑病菌的毒力测定。结果表 明, 供试 4 种杀菌剂对甘薯黑斑病菌菌丝生长均有抑制作 用, 其 中9 6 . 3%苯 醚 甲环唑抑制 作用最
佳, E C 5 0 值为 2 . 5 2 ; 其 次为 9 7% 甲基 托布 津 , E C ∞值 为 7 . 2 1 ; 9 7 . 6% 甲基 立枯 磷 和 9 7% 氟 酰胺 抑制 作 用 相 对 较差 , E C 5 0 值 分 别 为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t h e s u i t a b l e c 8 d ∞ n ∞u r ∞f o r C e r a t o c y s t i s i f m b r i a t a E l l i s e t H l a s t e d g r o w t h W a S l a c t o s e . t h e s u i t bl a e n i t r o g e n s 0 u r c e w a s
甘 薯 黑 斑 病 菌 的 生 物 学 特 性 研 究 及 室 内药 剂 筛 选
杨冬静 , 孙厚俊 , 赵永 强, 徐 振, 张成玲 , 谢 选萍
2 2 1 1 3 1 )
( 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 , 江苏徐州甘薯研究 中心 , 农业部甘薯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 江苏 徐州
摘
要: 本试验对甘薯长喙壳菌 ( C e r a t o c y s t i s i f m b r i a t a E l l i s e t H a l s t e d ) 进行 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适 宜该病原菌生长的碳
西
2 3 3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南
农
业
学
报
2 0 1 3年 2 6卷 6期
Vo 1 . 2 6 N o . 6
S o u t h we s t Ch i n a J o u r n a l o f Ag r i c u l ur t a l S c i e nc e s
文章编号 : 1 0 0 1— 4 8 2 9 ( 2 0 1 3 ) 0 6— 2 3 3 6— 0 4
A b s t r a c t : I n t h i s t r i a l , t h e b i o l o g i c l a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C e r a t o c y s t i s im f b r i a t a E l l i s e t Ha l s t e d w h i c h w a s a f u n g l a d i s e a s e , w s a s t u d i e d .T h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