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_雨巷__2教案
高一必修《雨巷》教学设计 3篇

高一必修《雨巷》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1、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雨巷》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作为一首象征派朦脓诗的经典之作,特将它列为精讲课文。
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2、从课文本身看,《雨巷》是一首带有浓郁古典气息的现代诗歌,它的意象具有典型的象征意义,抓住这点可以让学生拓展深化,掌握诗歌最重要的鉴赏方法——通过意象解读诗人的情感。
学情分析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的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诗歌艺术手法和鉴赏技巧还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让他们掌握正确的分析鉴赏方法。
课标要求1、培养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感悟诗歌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知识与能力(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
(2)感知诗歌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把握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1)本诗教学以“丁香姑娘”为线索,从导入→走近雨巷,整体感知(雨巷里的丁香姑娘)→小组讨论:诗人到底有没有遇到丁香姑娘?→小组探究: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小组展示:诗人遇到或想象中的丁香姑娘是怎样的呢?→走出雨巷拓展延伸”:以《雨巷》为例,创作一首意象诗。
的过程进行。
(2)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研究诗歌形式的音乐美、意境的朦胧美、情感的含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象征抒情的方法。
2、能有感情的诵读此诗。
通过朗读品鉴,从作品中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3、学以致用,掌握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
课前准备: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完成前置性作业,包括生字词作者简介写作背景等,再进行自主质疑。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初读《雨巷》(1) 欣赏歌曲《雨巷》,为学生带来诗歌的读音以及意境。
(2) 分析歌曲中的情感色彩,与学生探讨。
(3) 分析文学著作《雨巷》中表现出的情感色彩。
2. 了解《雨巷》的背景(1) 讲解诗人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介绍《雨巷》的历史、作者等相关知识。
(2) 分析语言和文学特点,如何表达情感和意境。
(3) 让学生分组发表自己的感受,学生表达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3. 《雨巷》的文学鉴赏(1) 继续对《雨巷》的语言、文学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2)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指引,分组完成诗歌的分析和鉴赏。
(3) 教师分组点评,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4. 自由写作(1) 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任选一种文学形式,写下自己的作品。
(2) 学生可以以叙事形式、抒情形式、描写形式等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在所需时间内点评并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演绎法通过对《雨巷》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理念。
2. 互动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互动,即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分组活动,互相交流意见和感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3. 创造性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课堂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就《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鉴赏、欣赏和写作进行了探究和讨论,目的是通过对文学著作的理解和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诗歌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该教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充分体会和理解《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境,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鉴赏《雨巷》这首现代诗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高中语文 1.2 诗两首 雨巷(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雨巷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课时2) 教案(系列二) -

雨巷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全诗,把握作者忧愁郁闷的情感,诗中押韵、反复手法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体会诗的节奏、旋律,把握诗歌的意象,学习象征手法的运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体会全诗优美含蓄的语言,增强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的意象及表现手法2、教学难点:深刻体会诗歌中借事物抒发的内心感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二课时四、分析姑娘的象征含义在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是重要的一个意象,雨巷、油纸伞、丁香等意象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形象而服务的。
那么诗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象征着什么?明确: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的一个姑娘,但这个姑娘同时又带着淡淡的忧愁,正如作者所说的“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心境和“我”的心境有相同的地方,仿佛是“我”的影子。
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希望自己也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的一点希望也消失了。
“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
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人将丁香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美、飘渺、哀怨,使这个雨巷包含了丰富的内容,象征着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事物的信念和追求,也表现了空虚、幻灭和感慨的心境。
《雨巷》是诗人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把美好生活虚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
诗人明明看到了她,却又无法走近她,象梦一样来,又象梦一样地飘逝。
五、艺术特色1.变幻文法结构,经过巧妙组合,实现由散文到诗的转化。
(通过感受投影中的意境来体会诗歌中的艺术特色)《雨巷》令人叹为观止的是作者绝妙地切割散文式长句而又浑然天成组成了现代诗的神形兼备的能力。
以第一节为例: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如此排列即成了散文。
诗人写诗手段是打破散文的文法结构,诗歌可以自由切割,原本相对完整的语意组合,以某种诗艺标准做原则。
高一必修《雨巷》教学设计 4篇

高一必修《雨巷》教学设计篇4【教学目标】1、通过掌握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体会“意象”的象征义。
【教学难点、重点】体会诗歌创造的朦胧迷离,低回动人的意境。
【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唐磊的音乐《丁香花》。
一条悠长而寂寥的小巷,一位美丽而忧郁的姑娘,一次擦肩而过的邂逅,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思念和忧伤?80多年前的《雨巷》成为经典,曾以音乐、绘画和舞蹈(《小城雨巷》)的形式表现出来,今天,让我们走进走进文字版(能留下想象空间)《雨巷》,走进诗人那颗朦胧润湿的心。
二、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杭州,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
作品创作分早期和后期两部分。
早期作品多写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有朦胧含蓄之美,代表作《雨巷》;后期作品多写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怀和高尚的民族气节,显得明朗、诚挚,代表作《我用残损的手掌》。
《雨巷》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他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称号。
三、诵读1、诵读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chù)惆怅(chóu chàng)颓圮(tuípǐ)2、美吗?什么样的美?美;忧郁美、朦胧美,不同于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和李清照词的凄美(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3、请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你的感受?用几个词来表现。
内容上:低沉、伤感、忧伤、朦胧、孤独、惆怅、失落、哀怨等。
形式上:低沉缓慢、舒缓悠扬,有很强的音乐美。
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听起来悦耳、和谐,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4、归纳音节特色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明确:①全诗共7节,每节6行,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单字顿都设置在诗行的的行首,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读进来有舒缓悠扬之效。
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5篇

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5篇必修一《雨巷》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2、了解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家作品教学重难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
教学设想:《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此境地中,描写了抒情主人公“我”对“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具有时代特点的心路历程。
这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更深刻地融入诗歌的意境。
教学中,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方式,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赏析诗中的三个重要意象,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再结合诗人经历、时代背景,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至于本诗的语言特点,将作为背诵的要求留待下节课品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朗诵片段,雨巷、丁香花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投影几首新诗《偶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爱这土地》、《雨巷》)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是中国的新诗,提起新诗,我们不能不提这样的一些作者,徐志摩、海子、艾青、戴望舒,当然还有很多诗人,这些诗人就像明星一样的璀璨夺目,他们的诗作到今天读来都让我们觉得意韵悠长。
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是戴望舒的《雨巷》。
说起戴望舒,人们就会把他和雨巷联系在一起,的确,因为写了《雨巷》,当时年仅22岁的戴望舒就被冠以“雨巷诗人”的美誉。
二、朗读诗歌1、学生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思考]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参考答案]忧愁的、哀伤的(意思相近即可)[分析]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淡淡的哀伤。
因此,我们应读得低沉一点,感伤一点。
[思考]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参考答案]低沉的,感伤的2、指定一学生再次朗读[诵读指导]感情基调把握准确,要知道忧伤并不等于无力,不能让人觉得软绵绵的,要从内心体会。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2)

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2)教学博苑09-05 1508高中语文必修一《雨巷》教案(2)教学目标1、分析和理解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味,了解诗歌借意象抒情的方法2、鉴赏诗的语言美、音韵美,初步了解诗歌怎样运用语言加强抒情效果,能有感情地诵读此诗。
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理解“雨巷”、“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把握诗歌内蕴的情感。
2、入情诵读,通过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
教学难点1、学以致用,掌握一点诗歌借意象抒情、用语言传情的写法。
2、感受诗歌的忧伤哀婉但充满追求的情感美,理解诗人对美的追求。
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创设欣赏诗歌的情境。
2、对话交流,在合作探究中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
3、情境诵读,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背景音乐――《雨巷》歌曲板书:走入美丽的诗歌天地(一)检查预习:诗主要写的是什么?你圈画出哪些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帖此感受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主要内容:诗人追寻丁香女子而不得。
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语:独自、彷徨、寂寥、忧愁、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等。
感情基调:低沉伤感,忧郁哀怨,惆怅无奈(二)情境导入:这首诗弥漫着一种忧伤的美。
大千世界,美是无限丰富的,不只是令人愉悦的东西才美,让人哀伤、打动人的东西常更具有美的力量,让我们在《诗经?氓》“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中看到弃妇忧伤而坚强的背影,让我们《孔雀东南飞》徘徊不忍离去的孔雀、梧桐下双飞的鸳鸯中听取爱情的悲歌,让我们在《离骚》的“江离辟芷”中感受到屈原忧伤而坚定的情怀……古诗如此,新诗亦然,今天,我们所接触的这位被誉为现代诗派“诗坛首领”的“雨巷诗人”,所学习的这首被叶圣陶称许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的诗作,能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忧伤的美丽。
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戴望舒先生作于80年前的名诗――《雨巷》。
确板书:课题二、读:入情朗读,体会诗歌的语言美(一)听示范朗读,初步体味诗的情境,欣赏诗歌的语言美:示范朗读1、请听示范朗读,听的过程中小声跟读2、结合自己课前标注的朗诵符号和大师的朗诵,思考:在节奏、语速、语调、重读等方面,要怎样处理?【师生对话,交流总结】1、全诗节奏:舒缓悠扬2、朗诵处理:缓慢、低沉(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课《雨巷》优质教案两篇

《雨巷》教学设计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备初步阅读能力,可以通过预习领会课文内容,把握文章大意。
中职学生学习缺乏自觉性,没有良好学习习惯,这些学生智力不差,而学语文的关键在于情商,在于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方法。
如果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让他们从中领会到学习的快乐及成就,他们将能够投入到课堂中。
教材分析:《雨巷》选自高教版中职高一基础模块下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和戏剧。
高一学生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用诗歌的美感染熏陶他们,有助于他们热爱生活,培养乐观积极的态度。
雨巷有着极其浓重的象征意义,人生处处有“雨巷”,诗人在黑暗孤独中从未放弃对光明的向往,由此可以在教会学生语文知识,培养他们语文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勇往直前寻找人生出路,让青春之树结出灿烂饱满的果实。
此外,《雨巷》这篇课文抽象,只有将学生引入其中情景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中几个重点意象的涵义;2、理解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3、通过诵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诗的创作背景,理解几个重点意象的内在含义。
难点:理解并学会象征手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1、巧设情境法;2、诵读感受法;3、联想创作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流水带走了光阴的故事,无情的哮喘带走戴望舒的生命,却留下这样一段曲折朦胧的、神秘莫测的、耐人寻味的江南小巷。
今天就让我们相约雨巷,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款款深情。
二、关于作者戴望舒,原名梦鸥(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代表诗人,因1927年作的《雨巷》,被称为“雨巷诗人”。
三、《雨巷》创作背景时代背景: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
在事变后3天中,上海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者300多人,被捕者500多人,失踪者5000多人。
个人背景: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就让我们来听听这首 诗的配乐朗诵,再次体会 诗歌的美 ……
思考:听完朗诵后,整体认知。
作者为了能营造成这种朦胧的意 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明确:有6个
背景道具
雨巷 油纸伞 丁香 篱墙
人物形象
我
姑娘
雨巷
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细雨, 意境充满了朦胧美。
油纸伞:
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 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 神秘,迷蒙的特点。而且和雨巷很好 地接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在寂寥 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 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 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 特的意象。
了。
2、现实的黑暗
192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对革命者的血腥屠 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 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 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 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 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 绚丽的彩虹。诗人隐居江苏松江,感受到了“ 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雨巷》这首 诗便反映了这种郁结在诗人心头的大革命失败 后的彷徨苦闷的时代情绪。
姑 娘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我
表现诗人对 理想,人生 和美好事物 的追求。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表面上 是说姑娘, 实际上是 在说诗人 自己。他 因为理想 难以实现, 心情是冷 漠,凄清又 惆怅的。
⑥排比句式的运用
在修辞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来增添幽深 空蒙的意境。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 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 ,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 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表现诗人 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但理想又难以实现的惆 怅。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 种美好理想的象征。但是,这种美 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 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 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 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艺术特色
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 丁香一样的姑娘
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
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 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 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在这里, 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 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 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而抒情主人 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 亍着的彷徨者。"我"在孤寂中仍怀着 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 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第三节:“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 第四节:“像梦一般地”“象像一般地凄婉 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 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 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 递进效果。 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 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
④词的重叠运用
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 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 “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 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 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雨巷》共7节,每节6行,每行押“ang”2 到3次,如雨巷,悠长,彷徨,姑娘,芬芳等在 诗行中反复出现形成了一种悠长的旋律,这样 的音质就同诗人追求的幽深空蒙的意境,凄婉 徘徊情调很好地融合起来。这也是音节要舒缓 悠扬的原因所在。诗歌的外在形式是要为诗歌 所要表达的意境和内容而服务的。
李 璟
青鸟不传云外信, 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碧波三峡望, 接天流.
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 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 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 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美丽
高洁 冷艳 愁怨 哀婉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 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雨巷 ——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的象征
2、优美的音乐旋律。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 律。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 “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 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诗人的感情生活不幸福,接二连三被抛弃,
一生始终没有走出他的雨巷。他一直在追寻一位
丁香一样的姑娘。可惜,这丁香一样的姑娘,只
永恒地存在于他的诗中。
新中国成立初,戴望舒从香港赶到北京,打 算干一番事业。可惜,严重的气喘病没有能让诗 人躲过1950年初的寒冬,2月28日,45岁的诗人 因病在北京去世,他去天堂寻找丁香一样的姑娘
雨 巷
戴 望 舒
教学目标: 1.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感受“丁香姑娘”的意象美。 3. 感受“雨巷”的意境美。 4.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 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 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 学系,1925年转入复旦大学法 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 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 《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 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 领袖。
小
结
时间: 暮春 ——— 凄婉 伤感 地点: 小巷 ——— 悠长 幽深 寂静 颓圮
情景: 细雨 ——— 空蒙 迷离 道具: 油纸伞 ——— 复古 怀旧 神秘 故事: 我在雨巷想逢着一个丁香姑娘 人物: 丁香姑娘 ——— 美丽 忧郁 哀怨 凄婉
我
我喜欢你彷徨中的美丽, 我铭记你遗憾时的忧伤
主 题
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 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 后的空虚和伤感,从而反映了诗人对现 实的不满和失望,也是当时不满现实又 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复杂内心 世界的表露。
我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诗 人 继 续 追 寻 着 丁 香 一 样 的 姑 娘
虽 然 理 想 渺 茫 难 以 实 现 , 但 诗 人
仍 然 怀 着 对 理 想 的 追 求 和 憧 憬
我
诗中的“我”在寂寞的雨巷中“彷徨”。希 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又带着 淡淡忧愁的姑娘,这个姑娘仿佛是“我”的影子。 作者希望她能找到出路,同时又希望自已也 能找到出路,但是连这最后一点希望也消失了。 “消散了她……眼光”,而“我”仍旧彷徨在这雨 巷,仍旧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般的结着愁怨的姑 娘”。 诗人将丁香一般的姑娘,写得那般清雅凄 美,飘渺,哀怨。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人生和美好 事物的追求。也表现了理想幻灭后空虚和伤感的心 境。 诗人把美好生活摩拟成了丁香般的姑娘。诗人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 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 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 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 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 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 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 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 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 明朗、沉挚。
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墙
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 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 凉的氛围。
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 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 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 色或紫色。
代
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 破 浣 溪 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 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 思悠悠.
丁香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美丽高洁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哀怨彷徨
丁香姑娘
美丽 高洁
愁怨,忧愁,哀怨,彷徨; 冷漠,凄清,又惆怅;叹息, 凄婉迷茫;静默,消散
由的 内 头的 她 行 调形 社化 涵 。眼 飘 动 ,象 会身 : 光 过 : 有: 的, 她 , 我 她 着她 希寄 是 最 身 在 迷有 冀寓 诗 后 边 雨 茫着 。着 人 消 , 巷 、哀 诗美 失 投 里 朦怨 人好 在 出 彳 胧、 对理 雨 太 亍 的凄 理想 巷 息 彷 色冷 想追 的 一 徨 调的 自求 尽 般 , 。情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
诗情画意
以画面照应诗文
原因探究
作者用雨巷、丁香、 丁香姑娘等典型的意象, 准确的传达出了“忧伤” 这种典型情绪。那为什么 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忧伤
?
1、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戴望 舒第一次的恋爱 在1927年,他爱 恋着同学施蜇存 的妹妹,后来恋 爱失败了,戴望 舒十分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