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雨巷教案12
雨巷-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雨巷-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
3.通过对雨巷的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时对词语、句式的敏感度,从而提高文章质量。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课文《雨巷》的情感表达和艺术表现手法,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难点: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雨巷》的多种表达谱,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通过音乐、绘画、影像等方式,呈现《雨巷》所描述的场景,为学生描绘出狭窄、昏暗的小巷和雨中落寞的人物形象。
第二步:学习课文内容(2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全文阅读课文《雨巷》。
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解析:狭窄、昏暗、落寞、调笑、凄清、烟雨、嫁衣裳等。
•句子分析和理解:如“一幕幕,都是那么凄清”、“深巷里许多鬼神的宿老”等。
•情感表达:通过细腻的描写手法,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孤独和迷茫,体现了作者的独特情感。
第三步:文学鉴赏(20分钟)教师针对《雨巷》的诗歌形式和艺术表现手法,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诗歌韵律和形式美感。
•分析诗歌语言、形象和艺术手法,如比喻、排比、借代、押韵等手法的运用。
•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第四步:写作指导(2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雨巷这个主题,通过考场作文、日记、小说等不同文体进行写作指导。
帮助学生:•在写作时注意词语、句式的灵活运用。
•培养学生灵敏的观察力和语觉能力,提高写作质量。
第五步:课堂反馈(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反馈,每个学生发表自己对此次课堂的学习收获以及对雨巷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资源准备•课文《雨巷》及多种表达谱。
•学生阅读资料《如何学习文学鉴赏》。
•指导写作的素材和题目。
五、教学评估•阅读课文并能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能够分析和理解诗歌语言、形象和艺术表现手法。
•能够将理解的内容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并提高写作质量。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一单元《雨巷》教案(精品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1 )朗读品味,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中心意象,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整体基调,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3)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多方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探究诗歌内涵时,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2)提供不同的情境下建构知识、运用知识、表现自我的多种机会,让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形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反馈的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雨巷》,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
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诗人的正确认识,对作品的共鸣。
新授课【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重难点】重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难点: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教学方法】1、朗读法:朗读课文,感知本文的意境美、含蓄美。
诗歌是一种凝炼的艺术,是情感的载体,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才能领略诗歌的音乐美和情感美。
2、联想与想象法:在品读中,要注意诗歌的情与景,境与情的不同层次的理解,重视联想,想象在意境理解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想象、质疑、发现和创新,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学生能较快突破难点,在意象和象征意义中寻找到沟通两者的桥梁。
3、探讨合作法: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的方法。
诗歌是隐喻性很强的艺术,由于阅读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知识结构等诸多因素限制,个体有时无法正确的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小组的合作与探究正好弥补了个体的不足,引导学生到学习小组中去寻求帮助解决问题,也该是个有效而简单的办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细雨如丝的江南,悠长寂寞的小巷,一把孤寂的油纸伞和着雨的叹息,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哀婉的心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丁香姑娘的芬芳。
《雨巷》教案(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深圳市达标名校2018年高考一月调研化学试卷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碳酸二甲酯[(CH3O)2CO]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绿色”化工产品,电化学合成碳酸二甲酯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加入两极的物质均是常温常压下的物质)。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石墨2极与直流电源负极相连B.石墨1极发生的电极反应为2CH3OH+CO-2e-=(CH3O)2CO+2H+C.H+由石墨1极通过质子交换膜向石墨2极移动D.电解一段时间后,阴极和阳极消耗的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2.乙烷、乙炔分子中碳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数目分别是1、3,则C20H32分子中碳原子间的共用电子对数目可能为()A.20 B.24 C.25 D.773.X、Y、Z、W是4种短周期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表,已知四种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8,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Y的最高正化合价与最低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2B.X、Y、Z、W四种原子中,X的原子半径最小C.Y的氢化物的沸点一定高于X的氢化物的沸点D.X、Y、W三种元素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4.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医用“纳米银外用抗菌凝胶”外用于皮肤后,能够缓释放出纳米银离子,抑制并杀灭与之接触的病菌并有促进皮肤愈合的作用B.银是首饰行业中常用的金属材料,纯银由于太软,因此,常掺杂其他组分(铜、锌、镍等),标准首饰用银的银含量为92.5%,又称925银C.分别用液化石油气、汽油、地沟油加工制成的生物柴油都是碳氢化合物D.液氯罐泄漏时,可将其移入水塘中,并向水塘中加入熟石灰5.在高温高压的水溶液中,AuS-与Fe2+发生反应沉积出磁铁矿(主要成分Fe3O4)和金矿(含Au),并伴有H2S气体生成。
对于该反应的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 .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2:3 B .AuS -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C .每生成2.24 L 气体,转移电子数为0.1molD .反应后溶液的pH 值降低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常温下,向0.1mol·L -1的醋酸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中c(H +)/c(CH 3COOH)减小B .反应N 2(g)+3H 2(g) 2NH 3(g) △H<0达平衡后,降低温度,正反应速率增大、逆反应速率减小,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 .镀锌铁板是利用了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来达到防止腐蚀的目的D .电解精炼铜时,阳极泥中含有Zn 、Fe 、Ag 、Au 等金属 7.下列过程中,共价键被破坏的是 A .木炭吸附溴蒸气 B .干冰升华 C .葡萄糖溶于水D .氯化氢溶于水8.蓓萨罗丁是一种治疗顽固性皮肤T 细胞淋巴瘤的药物,其结构如图所示。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5篇)

高中语文雨巷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教版高中语文雨巷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有选择地品读诗中意象和象征意味;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诗内走向诗外,或展读或创作。
过程与方法:美读法、比较法、探究法、体验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内涵美,培养审美力。
【教学重难点】品味本诗的情感与意象。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导语导语一:戴望舒的《雨巷》,是中国现代诗歌中最美的一首,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我初见《雨巷》,便被其诗意诗境诗情惊艳,爱不释手,时时读之背之思之写之,深入骨髓再也忘不了。
这节课,我将带领你们走进《雨巷》,开启一段唯美的诗歌之旅(板书课题)导语二:要了解古代诗歌,我们不能不读唐诗宋词;而要了解现代诗歌,我们不能不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一探究竟。
(板书课题)导语三:随机应变,应景导入。
(板书课题)一、美读走进雨巷1.教师范读,营造氛围;学生静静聆听,静静感受。
2.你听出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明确感情基调:凄美、感伤)可以用这样的句子表达:“我听出了雨巷的-------之美”3.学生试读:挑你最喜欢的一节来朗读一下。
(个读,生评,师评)(注意节拍押韵,注意语调高低、语速快慢、语气轻重)4.配乐朗读。
小结:化我入境,通过声音读出字的质感、句的情感、篇的美感,做到“声情并茂” (板书)。
二、品读感悟雨巷1.请你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两个主要意象? (雨巷丁香或丁香一样的姑娘)2.请你换一换:在描写丁香般的姑娘这一意象时,能不能用别的替代丁香?△可不可用莲花替代?(没有愁怨)△可不可用芭蕉替代?(没有高洁)插入:丁香在古诗中的含义(美丽、高洁、忧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2.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初读《雨巷》(1) 欣赏歌曲《雨巷》,为学生带来诗歌的读音以及意境。
(2) 分析歌曲中的情感色彩,与学生探讨。
(3) 分析文学著作《雨巷》中表现出的情感色彩。
2. 了解《雨巷》的背景(1) 讲解诗人戴望舒及其创作背景,介绍《雨巷》的历史、作者等相关知识。
(2) 分析语言和文学特点,如何表达情感和意境。
(3) 让学生分组发表自己的感受,学生表达的同时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
3. 《雨巷》的文学鉴赏(1) 继续对《雨巷》的语言、文学特点进行深入分析。
(2)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指引,分组完成诗歌的分析和鉴赏。
(3) 教师分组点评,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和看法,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4. 自由写作(1) 学生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情感,任选一种文学形式,写下自己的作品。
(2) 学生可以以叙事形式、抒情形式、描写形式等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3) 教师在所需时间内点评并反馈,鼓励学生继续探索和创作。
三、教学方法1. 演绎法通过对《雨巷》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引导学生体验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理念。
2. 互动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互动,即让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分组活动,互相交流意见和感受,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
3. 创造性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课堂反思本次教学活动就《雨巷》这首现代诗歌的鉴赏、欣赏和写作进行了探究和讨论,目的是通过对文学著作的理解和探讨,提高学生的理解诗歌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能力和表达诗歌的能力。
该教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充分体会和理解《雨巷》这首现代诗歌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和意境,促进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达到了预期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鉴赏《雨巷》这首现代诗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诗人戴望舒。
2、品味揣摩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并分析其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指导学生反复读,品味诗歌舒缓悠扬的节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人论世,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诵读与鉴赏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法、交流式
【教学用具】课件、mp3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丁香花》,学生谈谈听后感受,引入丁香花。
(出示图片,了解丁香花: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花为淡紫色或白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丁香是古典诗词里常见的意象:“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代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李。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精选

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精品教案(精选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必修一语文《雨巷》一文的讲解。
课文为现代诗人戴望舒创作于1927年的抒情诗,描绘了抒情主人公在狭窄阴沉的雨巷中,逢着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表达了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具有象征意义的诗篇。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雨巷》的意境和象征意义。
2. 掌握并运用文中独特的抒情手法。
3. 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雨巷》的诗意、象征意义和抒情手法。
难点:理解诗中的象征主义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雨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幅幅阴沉狭窄的雨巷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
2. 课文朗读(5分钟)全班同学跟读课文,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 内容讲解(15分钟)分析诗的意境、象征意义和抒情手法。
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进行讲解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雨巷》,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现代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雨巷》1. 意境:阴沉狭窄的雨巷2. 象征意义:孤独、迷茫、期待3. 抒情手法:象征、暗示、描绘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雨巷》,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现代诗。
答案:示例作业《梦巷》幽幽梦巷,独自彷徨,身影 stretched,心绪荡漾。
逢着那挂满泪珠的窗户,是儿时飘散的花香。
梦巷的尽头,是希望,太阳的光芒,穿透迷惘。
握住那一抹温暖,前行,心中的答案,已然照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引入、课文朗读、内容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对课文《雨巷》有了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雨巷-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雨巷-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特点和韵律,掌握阅读诗歌的方法与技巧;2.掌握诗歌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感悟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3.感受曾经的繁华背后的落寞与凄凉,进一步增强珍爱现实生活的意识;4.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韵律和诗歌特点,掌握对诗歌的理解方法;2.理解诗歌表达主题的手法,理解诗歌中的意象;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表达主题的手法;2.对诗歌中的隐喻进行理解和解读。
教学内容课前预习1.课前思考:你所了解的诗歌是什么,它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是什么?2.预习课文《雨巷》。
导入新课1.导入:播放一些与温馨篇幅相近的音乐,比如周杰伦《简单爱》、《美人鱼》等,向学生让他们感受曾经的繁华背后的落寞与凄凉,进一步增强珍爱现实生活的意识。
2.学生讲解:请学生上讲台向全班同学介绍《雨巷》的作者和诗歌背景,并阅读诗歌的第一段。
正式学习1.第一遍阅读:带领学生全面遍读这首诗,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手法和诗歌背景,让学生尝试感悟并理解诗歌传达的意境和主旨。
2.第二遍阅读:带领学生重新阅读这首诗,重点理解一些具有隐喻意义,或是意象十分强烈的句子,如“雨纷纷”、“旧时茅店”、“雨脚一点点”等。
3.探究隐喻: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理解并且探究隐喻的含义,学生可作品笔记,整理理解诗歌的语境和意义。
4.课文分析:对全班同学进行指导,进行课文分析,明确和总结诗歌的主旨和意象,及诗人通过反复表述表达了什么?5.思考问题: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例如:“为什么诗歌叫做《雨巷》?雨巷象征什么呢?”6.语言特点阐述:分析审美语言和文学特点,为学生提供更深刻的语言文学鉴赏能力。
7.自主学习:学生个人根据理解整理、提炼的笔记,进行口头报告,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和口头表达的能力。
作业安排1.使用诗歌创作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想法;2.阅读一首古今诗词,理解传统文化与思想;3.讲述在生活中感悟到突破现实的体验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2010-10-19教学目的:1、通过分析戴望舒的代表作品《雨巷》,初步体会戴望舒诗歌的特点。
简单了解现代派诗歌的特点2、分析《雨巷》所描写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体悟作者的情感。
3、提高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雨巷》中意象的选取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作者的情感;知人论世,了解时代与文学的关系第一节一、导入:课前放唐磊的《丁香花》每次听唐磊的《丁香花》这首歌,在它淡淡的哀愁中总能想起一位诗人,他也曾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中,希望缝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他就是——戴望舒。
二、诗人简介: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代表诗人。
他成名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是继徐志摩之后,我国诗坛上又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前期的诗风轻盈流丽,重象征、意象,追求诗意的朦胧含蓄。
后期的诗,因受抗战激发的影响,诗风变得厚重、刚健,语言也更为洗练纯朴。
《雨巷》是用象征手法写的一首抒情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三、预习检查:1、读准下列词语并解释。
彷徨: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寂寥:寂静,空旷。
彳亍:走来走去。
颓圮:坍塌,破败。
四、诵读感知:1、我们常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今天我们也来做一回现代古人,集体朗读,熟悉诗歌内容。
诵读时请大家注意诗行中诗人流露出的感情。
2、读完这首诗后,你体会到诗人在诗行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诗中有没有相应的词语?忧伤、低沉幽怨。
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凄清迷茫。
3、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忧伤、低沉幽怨的感情?语速缓慢,语调低沉。
4、指定学生或要学生推荐同学朗读,教师评点。
第一节“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悠长”,重叠运用,舒缓悠扬的节奏。
这个词,要读出江南雨巷幽深、绵延、空蒙的特点。
“我希望逢着。
”“希望”,应满含深情地读,读出希冀、企盼、向往的感情。
第二节、第三节“丁香一样的。
”丁香,散发出幽微的芳香,仿佛诗人正以鼻嗅之,读出心驰神往的情态。
“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哀怨”、“彷徨”,重叠运用,读时声音低沉舒缓,要读出诗人哀怨而又彷徨的心境。
“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回环复唱,诗歌的节奏巧妙地拉长,读时也要尽量拉长声音。
第四节、第五节“她静默地走近。
”“静默”,仿佛姑娘迈着轻巧缓慢的步履,向你走来,要读出这份悄无声息中的“静默”色彩,声音要低要沉。
“走过,走近”,仿佛姑娘正向你走来,你热切地注视着,眼神充满期盼和渴望,要读出这种惊喜。
“你梦一般的,你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你梦一般的”,妙用复沓句式,形成诗歌回环往复的效果,要读出“梦”的飘忽、迷离。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远了”,读的声音要越来越轻,读出怅然若失,读出迷茫失落。
5、教师范读或听磁带诵读。
6、诗文写作、背诵思路。
①悠长寂寥的巷子,绵绵不尽的细雨,在灰蒙蒙雨帘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抒情主人公“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②③“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究竟是怎样的姑娘?姑娘有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像诗人一样冷漠、凄清、惆怅。
④终于,诗人期待的姑娘梦幻般地出现,带着太息般的眼光。
⑤⑥姑娘梦幻般地飘逝,走进雨巷。
⑦“我”希望再次遇到丁香般的姑娘。
7、熟读按诗文思路力争课堂背诵。
第二节一、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这首诗写得比较朦胧,诗里我们看到的不是具体鲜明的景物和人物,一切都是朦朦胧胧、飘忽不定的,但我们可以从诗里看到许多意象,并感觉那朦胧飘忽的,忧伤、缠绵哀怨的意境。
二、作者为了能营造“低沉、孤独、惆怅、失落、无奈、伤感”的情调,表现“纤细朦胧的凄美”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或者说是景物)和人物形象?意象: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
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
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
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雨巷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这时的“雨”应该是怎样的“雨”?当然是细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使人产生伤感。
诗中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巷”呢?作者用“悠长、寂寥”来形容“巷”。
“悠长”写出了小巷的幽深;“寂寥”表明了这是一条空寂的小巷。
小巷里又有“颓圮的篱墙”,“颓圮”写出了小巷的残破;还有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
第三个是丁香: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愁怨,说丁香是愁品。
开的花为淡紫色或白色,颜色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丁香象征着美丽、高洁和愁怨。
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
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
所以,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氛围。
人物形象:丁香姑娘:哀愁、淡雅、轻盈、美丽的姑娘a\、作者在诗中如何描绘她?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
b、作者为什么反复地用“丁香”来形容修饰姑娘呢?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
丁香姑娘当然就是哀愁、淡雅、轻盈、美丽的姑娘。
三、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几种理解?首先让我们结合创作背景、作者的经历来加深对它的理解。
1、失恋的痛苦: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蛰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雨巷》表达诗人对爱情的追求,而恋爱失败后的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痛苦。
2、现实的黑暗:《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望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戴望舒就是他们中的一分子。
他《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在江苏松江的朋友家中,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一诗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感。
3、主题的理解:"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
"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
"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
四、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
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①从全诗看,第一节和最后一节除“逢着”改“飘过”之外,其它语句完全一样,这样,同一主调在诗中重复出现,起结复见,首尾呼应,不仅加重了诗人彷徨苦闷的心境,也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性。
②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
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五、背诵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