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荆轲刺秦王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教案(优秀7篇)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教案(优秀7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数:3教时教学设计:第一教时:(了解课文,研读第一部分)(一)课文起始“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询《六国论》“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2、荆轲刺秦王3、《战国策》:(1)策士谋臣的韬略和言论。
(2)生动写人,流畅语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
由“准备”→“诀别”→“行刺”三部分组成。
读文言文每个语段最要紧的是把握人、事、物三要素及其关系。
(三)研读第一部分:行刺准备。
1、〈1-2段〉人?事〉=〉商议计谋(1)词句:微、亲、说、穷(2)理解:①荆轲刺秦王是在什么情况下?②与太子对话表现荆轲怎样性格?2、〈3-4段〉人?事?物?=〉求取信物(1)词句:樊於期、深、堪、涕见陵、偏袒扼腕、教(2)理解①文章写太子“不忍”有什么作用?②荆轲私见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5段)=〉准备匕首淬4、(6段)=〉配备副手敢、忤5、(7-8段)人?事?=〉怒斥太子(1)词句:无意、竖子(2)理解:①“日以尽矣”反映了太子什么心情?②荆轲怒斥太子之因是什么?显示什么性格?(四)把握第一部分人、事、物(1)人: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刚直不阿、秉性刚烈秦王太子——惊恐焦急、浮躁多疑樊於期——义勇刚烈,热肚直肠天下(2)事:行刺秦王之前的准备共诛(3)物:①督亢地图;②樊於期头;③天下利匕首(五)(《辞典》壹五0页)以1994年高考题为例训练文言文阅读能力(1)人:何子平、顾凯之(2)事:归家养母子平孝顺,忠诚不二(3)物:俸禄(4)作业:讨论处理8道小题第二教时:研读二、三部分第三教时:荆轲形象分析及型轲刺秦王的认识,课后作业。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文》的第9课《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史记》背景,精读课文,掌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历史背景及作者观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体会古代士人的忠诚与勇敢。
2. 通过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观念。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古代记叙文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课文中的文言文句式、古代礼仪、人物形象分析。
教学重点:荆轲、荆轲母亲的形象分析,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梗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勾画出生词、难句。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解析文言文句式。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荆轲刺秦王的题目,指导解题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一道关于荆轲刺秦王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人物:荆轲、荆轲母亲3. 故事情节:刺杀秦王、壮士一去兮不复还4.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分析、文言文阅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谈谈你对荆轲、荆轲母亲的认识。
2. 答案提示:(1)荆轲:勇敢、忠诚、有担当;(2)荆轲母亲:深明大义、支持儿子为国家效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在文言文阅读方面的困难,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史记》其他篇章,了解我国古代历史,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具体制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板书设计的逻辑结构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深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荆轲刺秦王》作为一篇经典的古代记叙文,其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侧重于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人物形象分析以及历史背景的渗透。
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

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荆轲刺秦王一等奖教案【篇一:《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篇二: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荆轲刺秦王(公开课优秀教案)课型:讲读课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性格2、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分析主要人物3、情感与态度: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重点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从对话、动作、神态的角度入手2、难点:如何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课时安排:三课时第3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多种方式诵读课文2.鉴赏评价荆轲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3.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教学难点:辨证看待荆轲这一形象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同学们,我们一般在学习文言文按照哪几步进行【板书】朗读读准点读读懂(圈点重要词语,解决掉)美读读出个性析读读出深度(品味鉴赏)(1)朗读(2)点读①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
说见:高兴地接见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
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
困,困窘。
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
私:自己的(事情)。
意:情意。
全句意为。
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③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
教:指教。
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④函封之:函,盒子。
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
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⑤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

《荆轲刺秦王》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荆轲刺秦王》。
主要内容包括:了解作者及其背景,掌握课文内容,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 领悟课文中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豪感。
3. 学会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理解课文,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分析入手,深入理解课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课件:包含课文原文、重点词语解释、人物形象分析等。
2. 学生准备:课文预习,查阅相关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电影片段,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课。
2. 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 讲解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讲解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其他人物形象。
六、板书设计1. 人物形象分析:荆轲:忠诚、勇敢、坚定荆轲母亲:深明大义、坚定支持2. 课文主题:爱国主义精神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荆轲刺秦王》中其他人物形象,如秦王、荆轲父亲等。
答案示例:秦王:残暴、多疑、狡猾荆轲父亲:忠诚、坚定、牺牲2. 课后反思:结合课文内容,思考荆轲、荆轲母亲等人物形象对你的启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是否掌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能否运用到其他课文学习中。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史记·刺客列传》,进一步了解古代刺客的故事,深入理解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设计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紧密围绕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荆轲刺秦王3篇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荆轲刺秦王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荆轲刺秦王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荆轲刺秦王》这篇古文,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和秦始皇的统治;2.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3.通过解析古文中的词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和内容;2.理解古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3.解析古文中的关键词语,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1.有效引导学生理解古文中的艰深词汇和句式;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准备:1.教材:高中语文教材高一上册;2.教具:电脑,多媒体设备;3.学生自带的课前功课。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秦朝的地图,简述秦朝的兴起和秦始皇的统治,引出《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的背景。
第二步:阅读理解(15分钟)1.让学生阅读课文《荆轲刺秦王》。
2.学生自我阅读,并标注重点。
3.让学生回答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要角色有哪些?他们分别扮演什么角色?第三步:词句解析(20分钟)1.给学生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2.让学生阅读并解析一些重要的句子,理解其意思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3.学生列举或解释现代有关的一些词句,如“匣中藏剑”,“舍己为人”等。
第四步:课文分析(15分钟)1.让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2.指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他对于秦朝统治的态度。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第五步:拓展阅读(10分钟)让学生查找相关史书和资料,了解更多关于《荆轲刺秦王》这个事件的情况,并做简单的汇报。
第六步: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鼓励学生思考和提问,激发他们对于古代文化的兴趣。
课后作业:1.整理本节课的课堂笔记;2.写一篇关于课文的读后感,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对于这个时代的看法;3.预习下一篇课文,做好课前准备。
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具体内容为《荆轲刺秦王》。
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杀秦王的故事,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古代历史人物,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古代英雄的崇敬之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荆轲的性格特点。
难点:文章的层次结构,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内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标注疑难问题。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
4. 例题讲解:讲解重点词汇、句式,分析文章层次结构,阐述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内涵。
5. 随堂练习:设计文言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板书内容:a. 重点词汇、句式b. 文章层次结构c. 荆轲性格特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b. 结合课文,谈谈你对荆轲英勇无畏精神的理解。
2. 答案:a. 参照课文注释,进行翻译。
b. 荆轲英勇无畏的精神体现在他为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勇敢面对困境,坚持到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较高,课堂参与度较好,但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史记·刺客列传》,了解古代刺客的故事,进一步感受荆轲等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部分,对重点词汇、句式的掌握。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叙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荆轲这一英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发学生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荆轲的人物形象(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示例:荆轲是一位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探讨荆轲的人物形象。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课内容。
二、文本解读
(一)分析鉴赏
1、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
(请几位学生读易水诀别的描写文字,回答)
明确:(1)抓住特点。
如对送行者的描写,抓住“白衣冠”这个特点。
(2)突出重点。
在众多人物中,众多人物中,重点写荆轲;“既祖,取道”略写,重点写慷慨悲歌。
(3)顾全大局。
文中人物都顾及。
(4)有条不紊。
人物活动按时间顺序描写。
(5)结合写景,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2、分析第三部分:此部分是故事的高潮,主要写了哪些场面?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提问学生,解决疑难)
明确:这一部分描绘荆轲与秦王正面交锋,可谓波澜迭起,荆轲的性格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一部分的情节可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四个场面。
荆轲:粗犷豪迈,沉着勇敢,见义勇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千载以下,还令人感到凛然而有生气。
行刺秦王虽然失败,但他那种刚毅不屈,慷慨赴难的精神,千秋万载令人感奋。
秦王:贪婪,专横,凶暴,但又外强中干。
秦是崇尚暴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坑赵降卒四十万人。
秦王在东方诸国人民的眼中是一个极大的暴君。
樊将军的“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还以“金千斤,邑万家”悬赏捉拿樊於期。
何等刻毒。
一旦得樊於期首和燕督亢地图,立即“大喜”,多么贪婪。
当荆轲逐时,秦王狼狈不堪,威严扫地。
斩了荆轲,还“目眩良久”。
(二)拓展探究
1、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之行曰:“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为《战国策》作注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更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勒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哭将军”,未尝不含褒荆轲之意。
当年唐雎当廷怒斥秦王时曾经说:“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战国策•魏策》)荆轲是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专诸、聂政、要离的行刺纯属“士为知己者死”,而荆轲则基本上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国家大事”。
明确:荆轲刺秦王,是反抗强暴的正义行动,而秦统一六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这是个人或少数人的愿望改变不了的,所以只能以悲剧告终。
荆轲刺秦王就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作斗争来讲,这场斗争具有合理性;就整个历史发展过程进程来讲,它有着很大局限
性。
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
北宋苏洵非议荆轲“始速祸焉”。
南宋鲍彪说“轲不足道也”。
朱熹认为“轲匹夫之勇,其事无足言”。
但肯定荆轲的人也很多,第一个是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结尾说:“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
”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他“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陶潜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近代龚自珍赞扬他“江湖侠骨”。
评者大都认为,荆轲虽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难以挽狂澜于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他不畏强暴、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险的精神和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2、其他人物简要分析
太子丹:不以燕国弱小无力抵御秦国的侵略而坐待灭亡,急起奋发,图谋保卫国家。
孤注一掷,诚不得已也。
但急于求成,“始速祸焉”。
欲速则不达。
樊於期:身为秦将,但因得罪秦王,“父母宗族,皆为戮没”,逃亡燕国。
他对秦国之恨,是刻骨铭心的。
但是为了报仇,能不能献出自己的头,这确是一个考验。
樊将军为解燕国之患,为报自己之仇,毅然决然自刎。
不失为一个反抗强暴的英雄。
高渐离:是荆轲的朋友。
易水送别时,他只是“击筑”。
从他击筑的情调,可以看出他是相当激奋的。
荆轲刺秦王失败,五年后,前222年,燕国为秦所灭。
秦兼并天下之后,下令捉拿太子丹和荆轲的客人。
高渐离逃到宋子(今河北赵县东北)给人家做傭工。
一天听到堂上客人击筑,他在旁批评,主人命他击筑,才露出本相。
秦始皇知道后,命人用马粪燻瞎他的眼睛,教他击筑给秦始皇听。
高渐离把铅放在筑里,举筑击秦始皇,替燕国报仇,没有打中,被杀。
这都反映了六国人民反抗强暴的要求。
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但毕竟是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所以“至陛下”,“色变振恐”。
这是一个少年的性格特点。
3、本文在人物刻画上的特点
(1)善于写人物的对话和神态。
荆轲和樊於期的对话,荆轲先用话挑起樊於期对秦的仇恨,再问樊於期对这样的深仇大恨怎么办,然后针对“顾计不知所出耳”的表示,试探地提出了既能为樊於期报仇,又能保全燕国的计划,一层进一层,结果是樊於期慷慨陈辞,毅然自刎。
见秦王时“秦武阳色变振恐”,“荆轲顾笑武阳”而向秦王作了解释,在千钧一发之际,镇静的神态和得体的言辞消弥了危机。
这些对话,既表明了事态的逐步发展,也描写了荆轲的精细、沉着,在紧要关头不慌不忙,随机应变。
(2)善于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性格。
以太子丹的急躁粗疏,头脑简单跟荆轲遇事审慎,三思而行对比,以突出荆轲的深沉多谋。
又如写武阳在紧急关头神态失常,同荆轲的镇定自若对比,突出了荆轲的机智勇敢。
(3)善于写一瞬间同时发生的各种现象,交织起来就创造出一个悲壮感人的场面。
如“易水送别”的“白衣冠”“击筑”“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目,发尽上指冠”各种现象综合成一个充满悲壮气氛的场面,有极为强烈的感人力量。
这是刺秦前故事情节发展的一个高潮,也是这篇文章感人肺腑,千古传诵的闪光章节。
在这一情节中,荆轲的内心世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
面对浑身着素的送行的人们和风寒水冷的自然环境,荆轲用慷慨悲歌来表达自己对于高渐离等知己者生离死别的悲凉心情,抒发自己视死如归的壮烈情怀。
荆轲在太子丹对他缺乏足够的了解、信任和尊重的情况下仍然决心履行自己的诺言,这更增添了故事的悲剧色彩,这一情节也暗示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结局。
荆轲的歌声由凄切悲凉转为慷慨激昂,送行的人们也由感动、惜别转为激愤、激励。
就在这激动人心的壮烈场面中,荆轲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献身刺秦的征途。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跃然纸上。
又如,刺秦王时,荆轲的动作,秦王惊起拔剑不出,环柱而逃的狼狈相,群臣的惊愕,侍医的掷药囊,左右呼“王负剑”,一直到荆轲“身被八创”,“箕踞以骂”。
在极短的时间里,写了秦王殿庭上下的情状,写动作、写表情、写高呼、写怒骂,组织成一个惊心动魄的壮烈场面。
三、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小结本篇课文的学习情况。
四、作业设计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对于同一个问题,多换几个角度思考,也许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在你的眼中,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
2、你认为荆轲应该刺秦王吗?如何看待“刺秦”这一事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