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最新教育文档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一、归因理论概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问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归因,简单说来,就是找出原因。

心理学中对归因的专业解释为,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与经验,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指出性质、推测其原因的心理活动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根据人们不同的归因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归因理论,主要有海德归因理论、维纳归因理论、凯利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弗里茨·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在1958年开始了归因问题的研究。

他认为,行为的发生必有其原因,或取决于外界环境,或取决于主观条件,亦或者是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此,海德将归因分为外归因和内归因。

如果推测某一行为的原因来自外在的东西如环境,称为情境归因,即外归因。

如果判断某一行为的发生是由行为者自身原因引起,如兴趣,则称为个人倾向归因,亦即内归因。

1972年,B·维纳在海德归因理论和J·W·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他基本同意海德对内外归因的解释,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维度,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

依照这两种维度,维纳归因理论对行为的归因就有四种情况,以成功这一行为为例,可以归因于稳定的外在因素,如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内在因素,如个人能力强;暂时的外在因素,如好的机遇;暂时的内在因素,如提前进行准备。

凯利在海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个人的行为可归结为三种原因:个人归因、环境归因和刺激归因。

但到底归结为何种原因却要依据三种信息,分别为:一致性信息,即活动者对某一刺激对象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一致;区别性信息,即活动者是否只对当前刺激对象产生这种行为还是对其他不同的对象也产生这种行为;连贯性信息,即活动者对当前刺激对象所产生的行为是否一贯如此。

凯利认为,只有拥有足够的信息,才能作出合理的归因。

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对应推论”,指将某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特征的归因过程。

韦纳归因理论

韦纳归因理论

“韦纳归因理论”在学习与教学中的运用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

对于同一件事情,人们可能会做出不同的情绪和后续行为反应,中心而往往不是取决于事情本身,而是取决于人们对引发事件背后的原因分析,即归因。

归因是动机的决定因素。

理性的归因有利于我们成功,反之,非理性的归因只会徒增我们的挫败感,无益于我们的成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伯纳德·韦纳以成败行为的认知成分为中心,提出了归因模型。

韦纳指出,人们对于成败的原因有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等。

按照这些原因可以划分为原因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其中,能力和努力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则是表示环境的外在原因,按照稳定性这一维度,能力和难度属于稳定的因素,努力程度和运气好坏属于不稳定的。

按照可控性来说,努力是可控的,而能力、难度、运气是不可控的。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使人长生不同的情感反应以及对下一次成就行为的期待。

在学习过程中,成败与否,我们都要进行积极归因。

考试失败了,不要归结为我们比较笨,能力比较差这样稳定的性的原因,换个角度,是这次试题太难了,并不是只有我考得不好,或是这次我不够努力,复习的不够全面。

这样的话,我们才不会产生无助感,灰心丧气,而是更加努力拼搏,拾取信心,争取用努力换取下次最好的成绩。

当我们成功了,不要一味得觉得是运气好,踩了狗屎运,而是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换来今天的成果,这样会使我们对下一次的成功满怀信心抱有期待。

能力是稳定的,原因的稳定影响成败期待的继续。

能力好激发自身不断努力进取,争创更大的成功。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做归因训练,归因训练的目的不在于寻找成败的真正的、逻辑上的原因,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想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

通过观察、谈话或问卷测验来进行。

接着,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败体验。

可以让学生通过数学练习、单元考试、回答问题等取得成功与失败的体验,作为老师,要善于激励引导学生。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维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 因 ” 指 人 们 对 自 己或 他 人 行 为 的 成 功 或 失 败 的 原 归 是
可控 性 3个 标准 来 划 分 。
因 的解 释 或 推 论 通 俗 地 讲 。 们 找 出 行 为 成 功 或 失 败 的 原 人 因 就是 归 因 [ 。在 教 育 工 作 中 , 因不 只作 为 一 种 对 原 I“ ] 归
Vo 9 No 2 L2 .
M a. 2 6 T 00
维纳 的归 因理论及其在教育实践 中的运用
— = l 王 雪 梅 『
( 京教 育 学 院 朝 阳分 院 , 京 10 2 ) 北 北 0 0 6

要 : 国心理学 家维纳认为. 美 能力 、 努力 、 任务难度和运 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 败时的 4种 主要 因素。这
W ANG l— i Xt me e ( h o a g S cin e i gC l g f E u a in e ig 1 0 2 ,C ia C a y n et ,B i n o e e d c t ,B i n 0 0 6 h n ) o j l o o j
Abtat Aco d n o W en r n Ameia s c oo it bl y fo t a k dfiut n u k a et e fu j rfco s src : c r ig t ie ,a r n p y h lgs ,a it 。ef r,ts i c l a d lc r h o rmao a t r c i f y
a ti u in i r e o b i g i t l y t e e c t n l u c i n o trb t n tr t n o d rt rn n o p a h du a i a f n t fa ti u i . b o o o o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动机理论之归因理论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一节归因与归因理论一、归因的基本概念归因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的过程。

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

每个人都会对周围发生的事情进行原因的分析,只不过有时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一般而言,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人们更有可能去推测其中的原因。

这正如一向成绩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可能习以为常;但如果一向成绩不好的学生考了高分,大家都会感到很好奇,于是会推测其原因。

根据归因者与行为者的关系,归因可以分为自我归因和他归因。

自我归因指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的分析,他归因指个体对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前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是同一个人,而后一种归因中,归因者和行为者不是同一个人。

也就是说,别人的行为、自己的行为都有可能成为人们进行归因分析的对象,归因未必都是针对自己的行为来进行的,也未必都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分析,人们既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也可能对别人的行为进行原因分析。

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

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

例如,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叶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于是她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智商高达120,她的低分纯属教师判卷错误。

在这个情境中,客观的原因是教师的失误,叶子主观的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低──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但在这两种原因中,影响叶子的是后者──由于她觉得自己笨,所以感到自卑、自责,觉得无颜见人;而不是因为教师的错误而感到愤怒。

浅谈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又称原因推论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指在人们进行行为和结果的解释时,注重的是探寻行为的原因,而不是对结果的反应,并根据行为的原因把行为归结到某一种类型中。

归因理论是给予人们思考和行动有一定引导性作用,也是解释各种社会行为的基础现象。

在教育教学中,归因理论也有着重要的应用,被用来帮助学习者增强自我学习能力,影响学习与行为,发展学习者的希望、动机及兴趣,对比这些动机和兴趣影响学习者实现教学目标的必要性,以及转移新知识到学习者的日常生活的能力的提高。

简而言之,归因理论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优势和劣势,以及如何针对这些优势和劣势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

具体的应用措施有很多,可以从行为上进行不同的操作:
第一,通过回顾学生历史学习记录,引导学生分析并思考成绩较差的原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发现其学习习惯上的不足,并和学生一同制定改进计划,从而解决问题;
第二,每次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善于思考,反思自身的学习过程,以及影响成绩的原因,如果是自身准备不充分导致了失误,可以调整自身学习兴趣,克服学习疲劳等;
第三,教师要尽可能拓展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多使用游戏、情境和表演等多种形式,营造尽可能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享受学习,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四,及时给予对学生表现出色、成绩优秀的赞赏,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成就,以激发学生成功学习的自信心,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因受挫而影响表现。

通过以上措施,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依据归因理论,从内部因素方面帮助学生提升自我认知,激发内在动机,调节学习态度,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有助于学生建构自我、延伸思维、发展技能,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

谈归因理论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谈归因理论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谈归因理论及其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摘要:归因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的行为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在教育教学中应用广泛,重在运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归因理论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正确使用期望效应和行为暗示,积极调控情绪,灵活地调整行为结果。

关键词:归因理论现代教育教学积极归因情绪归因理论是解释人的活动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动机理论,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F·海德在1958年出版的《人际关系心理学》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对教育教学实践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韦纳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的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根据控制点维度,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

根据稳定性维度,将原因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

根据可控性维度,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

这一关系表示为成功与失败的归因。

在教育中的应用,即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

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表现。

对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归因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反应、期望、自信心及成就动机等。

归因理论的基本模型显示了不同归因带来的一系列反应,反过来,学生的情绪反应、教师的期望及以后的行为结果也会对学生的归因方式产生不同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归因就归因方式而言,韦纳区分了三个归因维度及特定归因。

特定归因是具体而个别的原因,如能力、努力、运气及任务难度等。

如果学生将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如能力,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增强期望水平,激发学习动机,从而强化为成功的行为结果。

因为能力是个体内部的稳定因素,由能力所获得的成功使学生更具有优越感和自豪感,因而这种归因会带来一系列的积极效应。

归因理论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及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分别起 着不同 的作 用.稳 定 性” 度对 以后 类似 情 “ 维
境 中是 否成 功 的期望 或预 测 产生 重 大影 响. 如果某 人将在某项 任务 的成 功归 因 于稳 定 的原 因 , 他 的 如
能力很强或这 项任 务对 他很 容 易 , 自然 会期 望 自 他
己在 以后类似 情境 中继 续成 功. 果成 功 被归 因于 如 随情境变化而 变化 的不 稳定 原 因 , 如工 作 能力或 运
凡对数学意识理解成一种数 学直 觉 , 是不全 面的 , 这 直觉表现为对 某些 问题 知 识 比较熟 练 , 当遇 到同类
维普资讯
1 2
数 学教 学 研 究
第 2 第 7 7卷 期
20 年 7 08 月
不是运气好 或题 目太容易这些 外部原 因 , 么, 那 个人 会感 到愉快并 会继 续争 取成 功. 而归 因于 内部 原 因 的失败则会对个 人 的 自尊产 生 消极 影 响 , 会 削弱 并 以后对成功 的追 求 , 如将 失败 归 因于外 在 原 因则不 会如此. 如果我们 认 为在 某 门功课 上成 绩不 好是 因
因素 : 身 的能 力 ; 出的努 力程度 ; 自 所付 任务 的难度 ;
运气 的好 坏. 中 , 其 能力 和 努力 是 描述 个 人 特征 的 “ 内在原 因”难度 和运气则是 表示环 境 因素的“ 在 ; 外 原因” 韦纳 又按 “ . 稳定 性 ” 度 对 4种 原 因进 行划 维 学数学 的愿望 , 同时增强 观察 问题 的数学 意识 , 要做 到这一步在课前 教 师要 做很 多 的垫 铺工 作 , 特别 是
素的影响 , 难免会做 出不正确 的归 因. 特别是数学 成 绩不理想的学生 , 长期 经受失 败情绪 的体 验 , 很容 易

归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探索

归因理论在教育实践中的探索


归因理 论
“ 归 因”是指人们对 自己或他人行为 的成功或失败的原 因的 解释或推论 。通 俗地 讲 , 人 们找出行为成功或失败的原 因就是归 因 。 自从本 世纪五十年代海德提 出归 因理论 以来 , 归 因理论 以独 特的考察方 式成 为社 会心理学领域 的重要分析路径 , 被用来解释 和推测他人或 自己的行为过程及行为原因。它是指人们对他人或 自己的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 , 具体地说 , 就是观察者对他 人的行动 过程或 自己的行 为过程进行的 因果解释和推论 。人们通过归 因来 预测 、评价 人们 的行为 , 以便对环境 和行 为加 以控制 。在教育实 践 中, 学生对 自身行为 的归 因直 接影响情绪变化及长期行为的成 功与失败。将归 因理论运用于教育实践 , 并提出正确 的归 因模式 , 对教育具有极其重大的影响。
广角 l Wi d e R n g [ e
归因理论在教育实践 中的探 索
张琦 卉 浙 江理 工 大 学 马 克思 主义 学 院 3 1 0 0 1 8
摘要 : 归因理论是 社会心理 学 中的重要 理论 。本文就 归因理论进行 一 定的阐述并指 出在教育 实践的应 用。
关键词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归 因; 教育
( 二) 不 同的归因方式 产生不 同的 期待 学生反应快 、成绩好归因为 能力高— —教师会 经常期望该生 在学 习上成 功。学生反应慢 , 归因为能力差—— 教师 会不 自觉地 期 待该生在学 习上失败 。这种归 因导 致教师对 “ 较差” 的学 生 产生两种对 待 : 第一 , 给予他们较少的注意 。第二 , 给予过度的同 情 。而对于 “ 优生” , 多次 的成 功容易导 致他们骄傲 自大 , 所 以 应根据优生这 一特点 , 对归 因方式做适当调整 , 例如把偶尔的失败 归 因于 能力 和努力 , 促使他们严格要 求 自己, 精益求精 , 冷静和清 醒 。因此, 归因的运用应 因对象不 同而异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理论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作者:刘家琳董振娟
【摘要】归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活动,也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提出了各自的归因理论。

对社会行为进行不同的归因会导致不同的效果,对于我们的社会生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主要介绍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归因理论,并分析归因理论对于教学实践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归因理论;教育;归因训练
一、归因理论概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问为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是归因,简单说来,就是找出原因。

心理学中对归因的专业解释为,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与经验,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表现进行分析,指出性质、推测其原因的心理活动过程。

在社会心理学中,根据人们不同的归因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归因理论,主要有海德归因理论、维纳归因理论、凯利归因理论、琼斯和戴维斯的归因理论。

弗里茨·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在1958年开始了归因问题的研究。

他认为,行为的发生必有其原因,或取决于外界环境,或取决于主观条件,亦或者是内外部原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据此,海德将归因分为外归因和内归因。

如果推测某一行为的原因来自外在的东西如环境,称为情境归因,即外归因。

如果判断某一行为的发生是由行为者自身原因引起,如兴趣,则称为个人倾向归因,亦即内归因。

1972年,B·维纳在海德归因理论和J·W·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归因理论。

他基本同意海德对内外归因的解释,同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维度,即把原因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种。

依照这两种维度,维纳归因理论对行为的归因就有四种情况,以成功这一行为为例,可以归因于稳定的外在因素,如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内在因素,如个人能力强;暂时的外在因素,如好的机遇;暂时的内在因素,如提前进行准备。

凯利在海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个人的行为可归结为三种原因:个人归因、环境归因和刺激归因。

但到底归结为何种原因却要依据三种信息,分别为:一致性信息,即活动者对某一刺激对象的行为是否与其他人一致;区别性信息,即活动者是否只对当前刺激对象产生这种行为还是对其他不同的对象也产生这种行为;连贯性信息,即活动者对当前刺激对象所产生的行为是否一贯如此。

凯利认为,只有拥有足够的信息,才能作出合理的归因。

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对应推论”,指将某人的行为归结为其内在特征的归因过程。

他们认为,当人们看到某种行为时,首先需要判定这种行为是不是行为者有意作出的,以及这种行为所产生的效果中哪些是行为者所希望得到的。

如果行为的后果只是行为者无意造成的,就不能根据它来判断行为者的品性。

当人们进行个人归因时,就要从行为及其结果推导出行为的意图和动机。

推导出的行为意图和动机与所观察到的行为及其结果相对应,即对应推论。

二、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1、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归因特点
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不恰当的归因。

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归因风格和归因倾向,针对学生不同的归因特点区别对待。

要遵循差别性原则、一贯性原则、一致性原则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分析,找出学生行为背后的动机,依据内因——外因、稳定——不稳定、可控——不可控因素分析判断学生行为产生的真正原因,然后依据不同的原因,寻求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例如差生常常把学业失败归因于稳定性因素,更容易产生自卑感,陷入对自身失望的态度,这属于典型的归因不当,难免影响其随后的学习行为。

优生将自己的学业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认为自己有能力,只要肯努力就能学习好。

教师应引导这些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归因,增强其学习的动力。

2、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
学生受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制约,归因能力尚未完全成熟,难免会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归因。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归因分析、指导,进行归因指导,引导学生把行为的原因归于内在的、稳定的和可控制的因素上。

下面以学习成败这一行为为例,分析在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所应注意的几个方面:首先,要避免能力归因倾向。

学习能力是属于不可控的因素,如果学生将学习失败归因于学习能力较差这一不可控的原因,会在无形中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可能逐渐放弃学习。

为了改变这种消极归因倾向,应该帮助学生尽量找到可以改进的因素,恢复自信心,增强自我期望,在学生取得每一微小的进步时给予积极回馈。

其次,充分发挥努力归因的积极作用。

无论考试结果如何,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使学生有更强烈的内心感受。

当学生倾向于作努力归因时,取得成功时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期望下一次获得更大的成功;遭遇失败时会认为是自己不努力或努力不够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自己今后只要努力,也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帮助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

再次,客观认识难度归因倾向。

当学生把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大这种外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时,都极可能导致学生放弃主观努力。

因此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难度,不要因为难度高就放弃努力,也不要因为难度低而松懈。

最后,防止运气归因倾向。

运气归因的实质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不自信,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运气的好坏。

教师应该防止学生出现运气归因的倾向,通过树立榜样等形式鼓励学生,使学生认识成功只会眷顾那些坚持不懈努力的人,让学生明白运气是不可靠的,学习需要踏踏实实而不是侥幸。

3、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除了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分析外,还应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归因训练。

引导学生形成一种正确且稳定的归因模式,使他们即使没有教师的指导,也能够在发生问题时进行正确的归因,获得心理的和谐。

归因训练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第一,自我控制法,即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归因倾向,帮助学生明白自己的归因倾向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有偏差的,有意识的自己进行控制和矫正;第二,情景感染法,创设和运用归因情境,通过开展演讲、报告会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到通过努力而获得的成功,从而增强其对正确归因方式的认识,纠正自己的归隐偏差;第三,强化矫正法,即当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时,及时给与鼓励和支持,而对那些没有正确归因的学生,加以暗示和引导,帮助他们正确归因。

4、给于学生适当的成就期望
适当地表达对学生学业成就更进一步的期望,有可能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动力,对他们的学习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这种期望值应与学生的目标相符,太高太低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此,在了解学生的理想、能力、个性特点等基础上,提出略高于学生水平的期望和教学目标,使得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达到,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树立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说过,每个教师都应该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学业成败不只是智力因素的作用,非智力因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归因理论对于教学中正确把握学习者的心态,引导学习者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有着很好的实际用途。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借鉴归因理论,研究学生的归因倾向,运用科学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让学生逐渐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胡琼.维纳归因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月
[2]刘小波,谢敏.归因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2月上
[3]王玲玲,孙江涛.科学运用归因理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J].教育战线.2011年16期
[4]韩仁生.归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