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子注入
第四章 离子注入

射程参数
RNm1 m2 4a2
(m1 m2 )2
其中,m1,m2为注入离子和靶原子的质量,N是单位体积 内的原子数,a为屏蔽长度
a
0.88a0
( Z11/ 3
Z 2/3 2
)1/ 2
由此,导出核阻止能量损失曲线。P84图4.5
13
1、注入离子能量三个区域中的阻止机制
1)低能区:核阻止 2)中能区:核阻止、电子阻止 3)高能区:电子阻止
注入离子靶原子:形成间隙-空位缺陷; 间隙靶原子靶原子:在入射离子轨迹周围形成大量
间隙-空位缺陷。
因此,须消除衬底损伤,并使注入离子处于电激 活位置,以达到掺杂目的。
31
一、级联碰撞
1、几个概念
1) 注入离子通过碰撞把能量传递给靶原子核及其电子的过程, 称为能量淀积过程。 弹性碰撞: 总动能守恒 注入离子能量低 非弹性碰撞:总动能不守恒 注入离子能量高 在集成电路制造中,注入离子的能量较低,弹性碰撞占 主要地位。
exp
1 2
y2
Y
2
z2 Z 2
(x Rp)2 R p 2
(4.21) 因入射靶材为各向同性的非晶材料,则在垂直入射方向的平
面内分布是对称的,即有
Y Z R 即Y方向、Z方向上的标准偏差 等于 横向离散 R 。
25
通过狭窄掩模窗口注入离子后的杂质分布情况
14
2、一级近似下的阻止机制
1)核阻止本领
S
0 n
与入射离子E能量无关;
2)电子阻止本领 Se (E)与速度成正比关系;
3)在EC处核阻止和电子阻止本领相等,不同的靶材料和不同的
第4章离子注入

离子注入概述
扩散掺杂
• 最先被采用的半导体掺杂技术 • 是早期集成电路制造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高温炉 通称为“扩散炉”。 • 需在高温炉中进行 • 需使用二氧化硅作掩膜 • 无法独立控制结深和浓度 • 各向同性 • 杂质剂量控制精度较差。 自1970年中期开始离子注入技术被广泛采用。扩散技 术目前主要应用于杂质的推进,以及用于形成超浅结 (仍处于研发中)。
掩蔽层
Mask
xj Silicon substrate
Mask
Silicon substrate
a) 低掺杂浓度与浅结
b) 高掺杂浓度与深结
聚焦方式的优点是不需掩模,图形形成灵活。
缺点是 生产效率低,设备复杂,控制复杂。聚焦方
式的关键技术是
1、高亮度、小束斑、长寿命、高稳定的离子源;
2、将离子束聚焦成亚微米数量级细束并使之偏转
1、等离子体型源
这里的 等离子体 是指部分电离的气体。虽然 等离子体中的电离成分可能不到万分之一,其密度、 压力、温度等物理量仍与普通气体相同,正、负电 荷数相等,宏观上仍为电中性,但其电学特性却发 生了很大变化,成为一种电导率很高的流体。
产生等离子体的方法有热电离、光电离和电场 加速电离。大规模集成技术中使用的等离子体型离 子源,主要是由电场加速方式产生的,如直流放电 式、射频放电式等。
匀掺杂
(3)离子注入温度低,衬底一般是保持在室温或低于 400℃。因此,像二氧化硅、氮化硅、光刻胶,铝等都可 以用来作为选择掺杂的掩蔽膜。对器件制造中的自对准掩 蔽技术给予更大的灵活性,这是热扩散方法根本做不到 的。
11
离子注入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优点
(4)离子注入深度是随离子能量的增加而增加。 可精确控制掺杂浓度和深度 (5)根据需要可从几十种元素中挑选合适的N型或P型杂 质进行掺杂。能容易地掺入多种杂质 (6)离子注入时的衬底温度较低(小于600℃ ),这样 就可以避免高温扩散所引起的热缺陷。同时横向效应比 热扩散小得多。 (7)表面浓度不受固溶度限制,可做到浅结低浓度 或深 结高浓度。 (8) 可实现化合物半导体掺杂。(化合物半导体高温处 理时组分会发生变化,采用离子注入可使之不分解)
离子注入

微电子制造工艺概论第6章离子注入P1Ø非平衡Ø高能离子与原子核及其核外电子碰撞Ø损失能量,停下度。
=S e(E) =S n(E)值电子阻止起主要作用;不同离子对应的As,P,B在硅中核、电子阻止本领与能量关系计算值低能区中能区高能区可以计算浓度分布了。
,ΔR p:投影射程的标准偏差P1*******倾斜旋转硅片后的无序方向1.8Å衬底为单晶材料,当离子束准确的沿着晶格方向注入时,几乎不会受到原子核的碰撞,因此来自靶原子的阻止作用要注入深度大于,其纵向分布峰值与高斯沟道E d 0注入离子引起的晶格损伤有可能使晶。
注入损伤会使载流子迁移率下降,少结反向漏电流增大。
P21(自由低剂量情况电激活比例随着温度高剂量退火特性与温度变化分为以下),点缺陷无序,温度升高,间隙硼和硅原子与空位),点缺陷通过重新组合或结团,凝聚为位错环等中产生自P26实线为非晶层退火,虚线为损伤区还没有变为非晶层的退火;低剂量时,磷的退火与硼相似;高剂量时,形成的无定型层出现不同的退火机理。
对所有高剂量低剂量的注入,基本适合的退火温度仅,此时在单晶层上发生无定型的固相外延,此温度低于非发展趋势:尽可能地降低热处理温度和热处理时间以控制通过原子间的扩散进行的原子运动。
P38磁分析器离子源加速管聚焦扫描系统靶r dt qI A Q 1BF 3:B ++,B +,BF 2+,F +, BF +,BF ++B 10B 11P43G G技术制成的材料 ,厚度均匀,尤其适于制作超薄型。
离子注入

摩擦系数降低
高耐磨性。
离子注入引起摩擦系数降低,从而提
磨损粒子润滑作用
离子注入表面磨损的碎片比没有
注入的表面磨损碎片更细,接近等轴,而不是片状的, 因而改善了润滑作用。
3.离子注入改性机理
离子注入提高疲劳强度机理
产生的高损伤缺陷阻止了位错移动及其间的凝聚,形
成可塑表面层,是表面强度提高。离子注入后在近表面层
注入元素进入氧化膜后改变了膜的导电性,抑制阳离子向外
扩散,从而降低氧化速率
3.离子注入改性机理
离子注入提高耐腐蚀性的机理
离子注入不但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且改变表面电化学性
能,提高耐蚀性
3.离子注入改性机理
产生表面污染膜
在离子注入过程中,离子注入机真空系统中的油蒸
气经辐射分解,并经离子反冲注入样品,使样品近表面层
的碳含量增高,在样品表面形成一层棕褐色的碳污染膜。
近来一些试验证明,当碳污染膜的结构为非晶态相时,其 抗腐蚀性将明显提高。
3.离子注入改性机理
使表面产生钝化膜 在钢表面注入易产生钝化膜的元素,如铬、铝、硅、钽等,使 注入后的材料表面产生一层注入元素和氧的化合物膜,从而使表面钝
化而提高抗腐蚀性。
产生表面惰性层 在材料表面注入惰性元素,如铜、镍等,在表面形成一层抗腐 蚀性较强的惰性表层,使表层化学稳定性提高,增加抗腐蚀性。
3.离子注入改性机理
离子注入提高硬度的机理
提 高 硬 度 机 理
固溶强化 弥散强化 冷作硬化
3.离子注入改性机理
离子注入提高硬度的机理
固溶强化
注入的原子进入位错附近产生。该强化主
要体现在像C,N这类小尺寸原子半径的间隙原子的注入
第四章离子注入介绍

离子束从<111>轴偏斜7°入射
入射离子进入沟道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生沟 道效应, 只有当入射离子的入射角小于某 一角度时才会发生, 这个角称为临界角
沟道效应与离子注入方向的关系
沟道效应与单晶靶取向的关系
硅的<110 >方向沟道开口约
1.8 Å, <100 >方向沟道开口
约11.22 Å, <111>方向沟道开口介
3. 射程估算
a. 离子注入能量可分为三个区域:
低能区— 核阻滞能力占主导地位,电子阻滞可被忽略;
中能区— 在这个比较宽的区域,核阻滞和电子阻滞能力同等重要, 必须同时考虑; 主导地位, 核阻滞可被忽略。 超出高实能际区应—用电范子围阻;滞能力占
b.Sn(E) 和 Se(E) 的能量变 化曲线都有最大值。分别在低 能区和高能区;
能量为E的注入离子在单位密度靶内运动单位长度时,损失
给靶原子核的能量S n。E
dE dx
n
能量为E的一个注入离子与靶原子核碰撞,离子能量转移到 原子核上,结果将使离子改变运动方向,而靶原子核可 能离开原位,成为间隙原子核,或只是能量增加。
❖低能量时核阻止本领随能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加, 而在某个中等能量达到最大值, 在高 能量时, 因快速运动的离子没有足够的时间与靶原子进行有效的能量交换, 所以核阻止 变小。
❖ 5、离子注入是非平衡过程,因此产生的载流子 浓度不是受热力学限制,而是受掺杂剂在基质晶 格中的活化能力的限制。故加入半导体中的杂质 浓度可以不受固溶度的限制。
❖ 6.离子注入时衬底温度较低,避免高温扩散所引 起的热缺陷。
❖ 7、由于注入是直进性,注入杂质是按照掩模的 图形垂直入射,横向效应比热扩散小,有利于器 件特征尺寸缩小。
离子注入技术(Implant)

能源等领域。
新能源
离子注入技术在太阳能电池、燃 料电池等新能源领域中也有广泛 应用,通过优化材料表面的性能, 提高新能源器件的效率和稳定性。
离子注入技术的发展历程
起源
离子注入技术最早起源于20世纪 50年代的美国贝尔实验室,最初 是为了解决半导体材料的掺杂问 题而发明的。
注入机的结构
注入机通常由离子束控制 装置、注入室、注入了材 料夹具等组成,以实现精 确控制和高效注入。
检测与控制系统
检测与控制系统的作用
检测与控制系统用于实时监测离子注入的过程和结果,同时对设备进行精确控制,确保 工艺参数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检测与控制系统的组成
检测与控制系统通常包括传感器、信号处理电路、控制电路和显示面板等组成,以实现 实时监测和控制。
离子注入技术(Implant)
• 离子注入技术概述 • 离子注入技术的基本原理 • 离子注入技术的主要设备 • 离子注入技术在半导体制造中的应
用 • 离子注入技术的挑战与未来发展
01
离子注入技术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离子注入技术是一种将离子化的物质注入到固体材料表面的工艺,通过改变材 料表面的成分和结构,实现材料改性或制造出新材料的表面工程技术。
真空系统的组成
真空系统通常包括真空 室、机械泵、扩散泵、 分子泵等组成,以实现 高真空的获得和维持。
注入机
01
02
03
注入机的作用
注入机是离子注入技术的 关键设备之一,它能够将 离子束按照预设的参数注 入到材料表面。
注入方式
注入机通常采用定点注入、 扫描注入和均匀注入等方 式,以满足不同材料和工 艺的需求。
离子注入

43
热退火过程中的扩散效应 热退火过程中的扩散效应
高斯分布的杂质在热退火过程中会使其分布展宽,偏 离注入时的分布,尤其是尾部,出现了较长的按指数 衰减的拖尾
44
快速热退火( RTA) 快速热退火( RTA) 传统热退火的缺点
不能完全消除缺陷,产生二次缺陷
28
解决办法
怎么解决???
29
阴影效应
离子束
掺杂区域
阴影区域
30
阴影效应消除
退火和扩散后
31
注入损伤过程 注入后发生了什么………
晶格损伤和无定型层
靶原子在碰撞过程中,获得能量,离开晶格位置,进 入间隙,形成间隙-空位缺陷对;
脱离晶格位置的靶原子与其它靶原子碰撞,也可使得 被碰靶原子脱离晶格位置。 缺陷的存在使得半导体中载流子的迁移率下降,少子 寿命缩短,影响器件性能。
非晶层的退火机理是与固相外延再生长过程相联系 在再生长过程中,Ⅴ族原子实际上与硅原子难以区分,它们在再 结晶的过程当中,作为替位原子被结合在晶格位置上。所以在相 对很低的温度下,杂质可被完全激活。
41
热退火过程中的扩散效应
热退火的温度与热扩散的温度相比,要低得多。
但是,对于注入区的杂质,即使在比较低的温度下
退火温度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 500℃以下,电激活比例又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 500~600℃范围内,出现逆退火特性
– 晶格损伤解离而释放出大量的间隙Si原子,这些间隙Si原 子与替位B原子接近时,可以相互换位,使得B原子进入晶 格间隙,激活率下降。
• 600℃以上,电激活比例又随温度上升而增加
39
核碰撞和电子碰撞
离子注入的方法

离子注入的方法
1. 离子束注入:这是最常见的离子注入方法之一。
在离子束注入过程中,离子源产生的离子经过加速后形成高能离子束,然后被注入到材料表面。
离子束注入可以通过调整离子能量、束流密度和注入时间等参数来控制注入深度和浓度。
2.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这种方法将材料放置在等离子体中,等离子体中的离子在电场作用下被加速并注入到材料表面。
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可以实现大面积的均匀注入,适用于薄膜和大面积材料的处理。
3. 射频离子注入:在射频离子注入中,离子源产生的离子通过射频电场的作用被加速并注入到材料中。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较低能量的离子注入,适用于特定的应用场合。
4. 多能量离子注入:多能量离子注入是指在离子注入过程中使用多个不同能量的离子束,以实现不同深度的注入。
这种方法可以在材料中形成多层注入结构,改善材料的性能。
5. 共注入:共注入是将两种或以上的离子同时注入到材料中,以实现特定的性能改善。
共注入可以通过调整不同离子的能量和浓度来控制注入效果。
无论采用哪种离子注入方法,都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和材料特性来选择合适的离子源、加速电压、注入剂量等参数。
离子注入技术在半导体、材料科学、生物医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硅中常用杂质的临界角
上:(111)
下:(100)
3. 离子与衬底原子的相互作用
注入离子与衬底原子的相互作用,决定了注入离子的 分布、衬底的损伤。 注入离子与靶原子的相互作用,主要有离子与电子的相 互作用,称为电子阻止和离子与核的相互作用,称为核阻 止。核阻止主要表现为库仑散射。
电子阻止在每单位长度上的能量损失可表示为能量梯度, 其中 ke 是与离子和靶物质有关的比例常数:
模型处理库仑散射。
符合动量守恒、 能量守恒和角 动量守恒。 在质心坐标系中有:
库仑散射的能量损失
动量守恒
P0 Pi P
t
角动量守恒 L 0 L i L t
能量守恒
L 0 P0 b Pt
2
P0
2
Pi
2
i
2
2m i 2m 注入离子的能量损失为:
ΔE E 0 (1
2m
t
sin
全电扫描和混合扫描系统示意
全电 扫描
混合 扫描
离子束的偏转
离子在注入到硅片前,一般需要作二次偏转,目的是:
1.去除中性原子
在离子束的传输过程中,由于离子与残余气体分子的 碰撞等原因,离子俘获电子成中性原子,以原来的高速 度与离子一起运动。因为中性原子不带电,如果通过法 拉第电荷测量系统注入硅片,将会使实际注入剂量超出 设定剂量。所以为了保证注入剂量的正确,必须从注入 束中去除中性原子。方法是在X扫描板上加上固定的直流 偏压,带电的离子束将向负电板方向偏转。一般将根据 扫描板与法拉第筒的距离偏转角5-7°。使中性束完全不 能进入法拉第电荷测量系统。
i
1.一次矩是归一化剂量; 2.二次矩是剂量和RP2 的乘积; 3.三次矩表示了分布的非对称性,用偏斜度 表示, = m3/ RP3 , <0 表示x <RP侧的浓度增加。 B+ 注 入要用Pearson Ⅳ型分布描述。
分布的高次矩
4. 四次矩与高斯峰值的畸
变有关,畸变用峭度 表示: = m4/ RP4 高斯分布的峭度为3, 峭度越大,高斯曲线顶 部越平。 、 可用蒙特卡罗模 拟得到,也可测量实际 分布曲线拟合得出。
a 高斯分布
b 负偏斜度 c 大陡度
5. 注入损伤
离子注入衬底单晶与衬底原子作级联碰撞,产生大 量的位移原子,注入时产生的空位、填隙原子等缺陷称 为一次缺陷。在剂量达到一定数值后,衬底单晶非晶化, 形成无定型结构。使衬底完全非晶化的注入剂量称为阈 值剂量。不同衬底和不同的注入离子,在不同的能量、 剂量率和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非晶剂量。轻原子的大、 重原子的小;能量低大,能量高小;衬底温度低大,衬 底温度高小。当衬底温度高于固相外延温度时,可以一 直保持单晶。
微电子工艺原理与技术
李 金 华
第二篇
单项工艺1
华山风光
第四章
离子注入
主要内容
1. 什么是离子注入? 2. 离子注入机的结构原理; 3. 注入离子与衬底原子的相互作用; 4. 垂直投影射程及标准偏差;
5. 注入损伤及退火恢复;
6. 离子注入浅结的形成; 7. SOI埋成的离子注入合成; 8. 问题和关注点-沾污和均匀性; 9. 理论模拟。
对质量为m的离子,偏转半径为R,当质量为m+m的离 子,进入磁分析器后,离子束将产生的位移距离为:
D R δm 2 m (1 cos φ L R sin φ )
当D大于束的宽度 加上出口狭缝的宽 度,就称两种质量 离子能分。通常采 用 =90磁铁,R 在1m左右。R大、 M小时分辨率高。
离子注入工艺的特点
1.低温工艺 2.注入剂量可精确控制 3.注入深度可控
4.不受固溶度限制
5.半导体掺杂注入需要退火以激 活杂质和消除损伤
6.材料改性注入可不退火引入亚稳态获得特殊性能
7.无公害技术 8.可完成各种复合掺杂
离子注入的应用
1.P阱或N阱注入 ~10E12/cm2 2.阈值调整注入 ~10E11/cm2 3.场注入 ~10E12/cm2 4.源漏注入 ~10E15/cm2 5.隔离注入 ~10E15/cm2 6.基区注入 ~10E12/cm2 7.发射、收集区注入 ~10E15/cm2 8.智能剥离氢注入 ~10E16/cm2 9.材料改性注入 ~10E16/cm2 10. SOI埋层注入 ~10E17-10E18/cm2
高能P阱注入机
2keV - 900keV
国产多功能离子改性注入机
无分析器
气体
金属 辅助 溅射 四种离子源
全方位离子注入
离子源的种类
1.潘宁源 在阴极-阳极间起弧电离源气分子,获得等 离子体,适合小束流气体离子注入 2.热灯丝源(Freeman源) 靠灯丝发射电子激发等离子 体,适合无氧气体离子的中小束流注入 3.溅射源 对Ar离子溅射出的金属离子起弧电离,获得 等离子体,适合小束流高熔点金属离子注入 4.蒸发源 对金属蒸汽起弧电离形成等离子体,适合低 熔点金属离子注入
沟道效应及避免方法
2. 防止沟道效应
对单晶材料的轴沟道和面沟道,由于散射截面小, 注入离子可以获得很深的穿透深度,称为沟道效应。为 了尽可能避免沟道效应,离子束在注入硅片时必须偏离 沟道方向约7°。通常,这种偏转是用倾斜硅片来实现。
离子束
(100)Si
沟道效应示意
沟道效应及避免方法
沟道临界角,即理论上会产生沟道效应的最大角度:
E qV 1 2 mv ,
2
v
2qV m
经过磁场强度为B、方向与离子运动方向垂直的分析腔, 受到洛仑兹力qvB,该力使离子作圆周运动。有:
mv r
2
qvB, r
mv qB
1 B
2m q
V ,B
1 r
2V
m q
可见,偏转半径r与B成反比,与m成正比。对固定的离 子注入机,分析器半径r和吸出电压固定,调节B的大小 (励磁电流)即可分析出不同荷质比的离子。
5. MEVVA源(金属蒸汽真空弧离子源)新型的强流金属 离子源,适合材料改性的无分析注入
Varian 注入机离子源
大束流离子源(160XP)
中束流离子源(CF-3000)
Eaton注入机 离子源
大束流离子源(8-10mA)
中束流离子源(NV-6200)
蒸发离子源的结构
磁分析器原理
设吸出电压为V,对电荷q的正离子,能量为qV(eV)。
离子束的加速和扫描
对先加速后分析系统,由于待分析离子的能量高,要 求分析器有很大的半径。通常采用先分析后加速结构。加 速系统使离子获得需要的注入能量。 为了获得均匀的掺杂,常把注入束聚焦,并扫描,中、 小束流离子注入机X和Y方向都采用电扫描,大束流注入 机则采用混合扫描。大束流材料改性离子注入机采用无分 析系统,吸出离子束不聚焦,面积很大(直径在150mm200mm),没有扫描和偏转系统,采用靶台转动来提高 均匀性。对全方位离子注入机,样品的周围全部由等离子 体包围,适当转动样品使注入均匀性提高。
BF3气源磁分析质谱
磁分析器的分辨率
注意: 同一荷质比的离子有相同的偏转半径,磁分析 器无法作出区分。要求源气有很高的纯度,尽量避免相 同荷质比离子出现。如:N2+ 和Si+,N+ 和Si++ ,H2+ 和He++等。 影响分辨率的还有: 1.吸出前源内离子的能量分散 对几keV的吸出电压, 10eV左右的分散度可以忽略。 2.分析腔的出口宽度 分析腔的出口宽度实际上改变 了出射离子的半径,从而改变了荷质比。
Se
dE dx
e
ke E
ke
Z i Z t (M i M t ) MiMt3Biblioteka 3/2Zi Zt
2/3
2/3
Zi和Zt分别是注入离子和靶原子的核电荷数。
库仑散射
注入离子与靶原子核的相互作用,主要表现为库仑散射, b 为碰撞参数定义为不发生散射时两原子核接近的最小 距离。 利用靶离子加外电子
1.什么是离子注入?
离子束把固体材料的原子或分子撞出固体材料表面, 这个现象叫做溅射;而当离子束射到固体材料时,从 固体材料表面弹了回来,或者穿出固体材料而去,这 些现象叫做散射;另外有一种现象是,离子束射到固 体材料以后,离子束与材料中的原子或分子将发生一 系列物理的和化学的相互作用,入射离子逐渐损失能 量,最后停留在材料中,并引起材料表面成分、结构 和性能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就叫做离子注入。 离子 注入可分为半导体离子注入(掺杂)、材料改性注入 (金属离子注入)和新材料合成注入。
先加速后分析注入机结构示意
离子注入系统的原理示意图
国产中束流离子注入机
Vll Sta 810XEr 中束流注入机
20-80KeV 400-500W/h
Vll Sta 80HP 300mm 大束流注入机
1-80KeV FOR 90nm IC process
VIISta 900XP 高能注入机
各种杂质注入Si的电子阻止和核阻止
4.平均投影射程及标准偏差
当Se 和Sn已知,得到投影射程和标准偏差如下:
RP
RP
0
dx
0 E0
dE de/dx
0 E0
dE Sn Se
ΔR
P
M iM t RP 3 Mi Mt 2
实际上关于电子阻止和核阻止的经典模型有LSS (Linhard,Scharff,Schictt)理论给出,相关的投影 射程和标准偏差也用数值计算给出。该理论结果与实际 测量值十分吻合。通常可用查表得到。
cos θosθ cos sin θ
)
可见,注入离子单次散射的能量损失与入射能量 成正比,与散射角(离子质量和碰撞参数)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