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矩形统计图
第二课时矩形统计图

第二课时矩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重点、难点: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的特点教具、学具准备: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画统计图有什么作用?2、观察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3、你对这个统计图的画法有什么建议?二、探究新知1、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1、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优点是什么?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
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第七单元 第02课时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课件)六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

10.00% 5.00%
5.9%
0.00% 幼龄 中龄 近熟 成熟 过熟 林林 林林 林
成熟林 12.03%
近熟林 14.82%
过熟林 5.9%
幼龄林 33.82% 中龄林 33.43%
学习任务三
通过分层练习,进一步巩固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标练习
2.下表是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大致构成情况。
100
50
条形统计图只表 示数量的多少
0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年份
探求新知
总量/棵
250
200
200
150 170
150 100 120
100
折线统计图还可以 表示出数量增减的 变化情况
50 0 2017 2018 2019 2020 2021 年份
你会选择哪种 统计图?
探求新知
由于各个树种处于平等、独立 的地位,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是 不合适的,又因缺乏相应的百 分比数据,所以也无法用扇形 统计图表示。
探求新知
归纳总结 名称
条形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 扇形统计图
特点
能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 增减变化趋势 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达标练习
(1)通过统计图中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有意义的信息?这些信息反 映了怎样的变化趋势?
数据主要反映了人口变化情况: 1.总常住人口呈上升趋势 2.城镇常住人口比例和总数呈上升趋势 3.非城镇常住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总数呈上 升趋势。
达标练习 (2)你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完成下面两个统计图吗?
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学习任务一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 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 教案 第二课时 统计(2)

第二课时统计(2)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3页、54页,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和整理简单数据。
教学提示本课教材选择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天气情况,呈现了一个月的天气变化情况记录单,设计了三个方面的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让学生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整理数据,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表示数据的过程。
教学活动中,可以先引导学生看图,给他们充分的时间观察、分析、交流,说一说小组同学是怎么合作的。
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统计方法,即使不是本课时要求掌握的,也要给予鼓励。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自己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能把数据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过程与方法:结合一个月的天气情况,经历小组合作进行简单数据整理,并用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表示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整理数据,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表示数据的过程。
难点: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体验不同的统计方法。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课件、图片学具准备:图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昨天晚上谁听了天气预报?你知道今天是什么天气吗?明天又会是什么天气呢?生:我听了天气预报,今天会是晴天,明天多云转阴,有小雨呢!师:你们能说一说自己喜欢什么天气吗?生1:我喜欢晴天,阳光明媚,让人心情都会很好……生2:我喜欢下雨天,下雨天比较凉快啊!雨水可以让禾苗快快长大……生3:我喜欢下雪,可以堆雪人玩…………【设计意图:通过师生轻松愉悦的谈话,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放松身心,愉快的学习。
】二、呈现新知,合作探究师:老师把最近一个月的天气情况记录下来了,小朋友们想不想看一看?(呈现天气变化情况图表)师:大家认识这些气象符号吗?这些气象符号表示什么?(学生说一说气象符号的含义)师:同学们,如果不用数,你能估计出这个月哪种天气最多吗?生1:我觉得阴天的天气最多……生2:我觉得晴天最多……师:要想知道哪种天气最多,你们就在小组里把每种天气的数据整理出来吧,一会儿大家再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整理的。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矩形(2)》名师课件

知识回顾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检测 知识梳理
认识矩形的性质与判定互为逆定理,掌握矩形判定的常 用三种方法:
①一个直角+平行四边形=矩形; ②对角线相等+平行四边形=矩形; ③三个直角+四边形=矩形.
知识回顾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检测 重难点突破
使用矩形判定时要注意条件,分析条件跟哪种方法最 接近,就使用哪种方法.如易于得到平行四边形,则利用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进行证明;如果给的条件 是直角方面的,则利用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为矩形来 证明.
符号语言: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C=BD, ∴四边形ABCD是矩形.
知识回顾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检测
探究一 矩形的判定
重点、难点知识★▲
活动2 逆向思维,探求矩形的判定
3.矩形的判定方法三(定理): 有三个角是 直角 的四边形是矩形.
符号语言: ∵∠A=∠B=∠C=90o, ∴四边形ABCD是矩形.
探究:李芳同学用“边---直角,边---直角,边---直角,边” 这们四步,画出了一个四边形,她说这就是一个矩形,她的 判断对吗?为什么?让请你按照李芳的方法画一画.
归纳总结:有三个角是直角的四边形是 矩形
知识回顾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检测
探究一 矩形的判定
重点、难点知识★▲
活动2 逆向思维,探求矩形的判定
例1.如图,AB=AC,AD=AE,DE=BC,∠BAD=∠CAE. 求证:四边形BCDE是矩形.
知识回顾 问题探究 课堂小结 随堂检测
探究一 矩形的判定
重点、难点知识★▲
活动3 运用判定,解决实际问题
证明:∵∠BAD=∠CAE,
∵AE=AD,
数学人教六年级上册(2014年新编)第七单元_第02课时_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第2课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教学设计学习任务一:进一步认识各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类统计图特点的复习,唤醒学生对已有知识基础的回忆为接下来统计图的选择做好准备。
阅读给出的统计表信息,找出要反应的侧重信息。
】➯情境导入,引“探究”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统计学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地方我们都会进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已经学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多种统计方式,这些方法都在什么情况下选择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
➯知识链接,构“联系”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它们各有什么特点?预设1:条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数量的多少。
预设2: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反映数量的多少,还能看出数量增减变化趋势。
预设3:扇形统计图,能清楚地反映出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学生结合课件给出的例子说一说:统计图的特点和其中包含的信息。
➯新知探究,习“方法”课件出示教材第96页例2三组数据。
一、学生独立自学,教师观察指导。
1.仔细观察,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如果让你用统计图表示第一组中的数据,你觉得可以用哪一种统计图?2.分析统计表中数据的特点以及问题要求。
本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3.学生汇报交流。
二、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课件出示例2,组织学生仔细阅读统计表信息。
思考汇报:这三张统计表在统计侧重点上有什么不同?①第(1)组数据统计的是绿荫小学2007—2011年校园内树木的总量,比较的是树木总量的变化情况。
②第(2)组数据统计的是2011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所占的百分比,比较的是每种树木的数量与总数的关系。
③第(3)组数据统计的是2011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的数量,比较的是每种树木的多少。
学习任务二:能根据数据表达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读懂图上的信息,这既是解答问题的需要,也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能力。
小组合作完成的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归纳根据统计图的特点进行选择统计图,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7.2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课件(共39张PPT)

2011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 树木所占百分比情况统计图
但用扇形统计图更能直观地 看出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3) 2011年绿荫小学校园内各种树木数量统计表
这题给出了各种树木的数量, 只能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2011年绿荫小学校园内 总量/棵 各种树木数量统计图
60
50 50
50
40
40
是总量的10%,因此需要先求出总量。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用统计图表示数据时,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合适的统计图: 1. 要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时,选用条形统计图; 2. 既要表示出各种数量的多少,又要表示出数量
的增减变化情况时,选用折线统计图; 3. 要表示出各部分数量与总量之间的关系时,选
身高(cm) 135~139 140~145 146~149 150~155 155以上
人数(人)
8
17
15
57
30
4. 在林业科学里,通常根据乔木生长期的长短将乔木 分成不同的类型。下面是我国乔木林各龄组的面积 构成情况。(选题源于教材P99做一做)
以上信息可以用什么统计图描述?哪种更直观些?
我是用条形统计图描述的。
为( C ) 。
男生人数 312
女生人数 288
A.48% B. 92.3%
C. 52% D. 50%
3.下面每组数据分别选用哪种统计图来表示比较合适? (1)表示一~六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应选用(条形)统计图。
不同年级同学的平均身高统计表
年级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身高(cm) 128 131 135 139 144 150
看看教材吧。
继续看 第三个 小题。
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习题课件:6.3 数据的表示 第2课时 条形统计图与频数直方图(共20张PPT

(3)3000×(0.12+0.2)=960(人);即估算该校学生一周的课外阅读时间 不足三小时的人数为960人
3.制作频数直方图的步骤:①确定所给数据的最大值和__最__小____值;② 将数据适当___分__组____;③统计每组中数据出现的___次__数_____;④绘制频数 直方图.
条形统计图
1.(8分)如图是某校七年级学生到校方式的条形统计图,其中步行人数占
总人数的( B ) A.60%
B.50%
频数(人) 18 a 45 36 21 b
频率 0.12 m 0.3
n 0.14
1
(1)填空:a=_3_0__,b=_1_5_0___,m=__0_.2_,n=_0_._2_4___; (2)将频数分布直方图补充完整(画图后请标注相应的频数); (3)若该校由3 000名学生,请根据上述调查结果,估算该校学生一周的课 外阅读时间不足三小时的人数. 解:(1)b=18÷0.12=150(人),∴n=36÷150=0.24,∴m=1-0.12-0.3 -0.24-0.14=0.2,∴a=0.2×150=30;故答案为:30,150,0.2,0.24 (2)如图所示:
频数分布表
身高分组 x<155 155≤x<160 160≤x<165 165≤x<170 x≥170
总计
频数 5 a 15 14 6
百分比 10% 20% 30% b 12% 100%
(1)填空:a=__1_0___,b=__2_8_%___; (2)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 (3)该校九年级共有600名学生,估计身高不低于165 cm的学生大约有多少 人? 解:(2)补全的频数分布直方图略 (3)600×(28%+12%)=600×40%= 240(人),即该校九年级共有600名学生,身高不低于165 cm的学生大约有 240人
矩形统计图

矩形统计图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及相关练习教学目标:1、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教学重点: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的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补充完成统计图。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等学生情况分析: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补充完成统计图,相信学生能轻松掌握知识。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画统计图有什么作用?2、观察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3、你对这个统计图的画法有什么建议?二、探究新知1、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2、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优点是什么?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3、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课时矩形统计图
教学内容:
教材39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学习中初步感受到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的使用条件。
重点、难点:
认识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的特点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画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2、观察统计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3、你对这个统计图的画法有什么建议?
二、探究新知
1、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
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
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1、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有什么不同?
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优点是什么?
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
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
三、巩固练习。
P40—41的练习。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五、随堂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