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近代西医兴起的原因及背景

合集下载

近代百年看天津-百项第一

近代百年看天津-百项第一

近代百年看天津——百项中国第一2008-08-07 05:13教育1. 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2. 中国第一张大学毕业文凭——北洋大学“考凭”3. 中国第一套完整的私立教育体系——南开系列学校4. 中国第一所工业技术学校——北洋电报学堂5. 中国第一所法政专科学院——北洋法政学堂6. 中国第一所女子师范学校——北洋女师学堂7.中国第一所培养音乐、体育师资的专科学校——天津音乐体操传习所8. 中国第一所水产学校——直隶水产讲习所军事1. 近代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胜利——1859年大沽口保卫战2.中国第一家近代化火药厂——天津机器局东局3. 中国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北洋海军4. 中国第一所培养海军驾驶人才的军事学校——北洋水师学堂5. 中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北洋武备学堂6. 中国第一座近代化军事训练基地——小站练兵7. 中国第一所培养水雷技术人才的军事学校——电气水雷学堂8. 中国第一次试制潜水艇——水底机船司法行政制度1. 中国第一支警察部队——天津巡警2. 中国第一套地方司法分立机构——天津县审判厅暨司法警察3. 中国第一套近代检察机构——天津检察厅(检事局)4.中国第一次地方选举——“天津县议事会”选举5.中国第一所警察学校——北洋巡警学堂6.中国近代第一座新式监狱——天津罪犯习艺所第一家劳动教养机构——天津游民习艺所市政建设1.中国唯一美称“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城市——天津的“风貌建筑”2.中国第一个修建开启式铁桥的城市——五座开启式铁桥3.中国第一座拥有公共交通的城市——有轨电车4.中国第一个市政工程机构——工程局5.中国规模最大的通商口岸租界市政厅——戈登堂6.中国城市夜间照明最为完善的街区——天津旧英租界金融1. 中国第一座机器铸币厂——北洋铸币厂中国第一座国家造币厂——户部造币总厂2. 中国第一家实行机械采煤的近代化煤矿中国第一家发放股息的企业——开平矿务局3. 中国第一家为工业融资设立的银行中国第一家设立有奖储蓄的银行——天津实业银行4. 中国第一份企业招股章程——开平铁路公司招股章程邮电通讯1. 中国第一所邮政管理局——海关书信馆总办事处2. 中国第一套邮票——“海关大龙”邮票3. 中国第一条电报线——北塘—大沽—天津军用电报线中国第一家电报局——(津沪)电报总局4. 中国第一条远程陆运邮路——津迪万里邮程5. 中国第一条自建长途甥话线——天津至保定电话线6. 不国第一座自建自动电话局——天津电话东局7. 中国第一次航空邮运——京津空运试邮8. 中国第一批国产自动电话机———中天牌”电话机铁路运输1. 中勽第一条自建标准轨距铁路——唐胥铁路2. 中国第一台自制蒸汽机车——“中国火箭号”机车3. 中国第一个铁路管理机构——开平铁路公司4. 中国第一条复线铁路——津芦复线铁路5. 中国第一座铁路大桥——滦撳大桥6. 中国第一座拥有“两干线三车站”的铁路枢纽城市——天津的三个火车站和津浦、京山干线7. 中国第一条开办联运业务的铁跧——京奉铁路8. 中国第一所铁路中学——扶轮中学9. 中国第一座铁路公园——天津宁园海洋化工1. 严国第一家精曐制造厂——久备精盐公司2. 中国第一家制碱企业——永利制碱厂3. 中国第一个达䈰世界领先水平的化学工艺——“侯氏制碱法”4. 中国第一家民营化工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5. 中国第一家私营企业杂志——《海王》旬刊工业1. 中国第一家大规模生产火柴的厂家——丹华火柴公司2. 中国第一家近代化制革厂——北洋硝皮公司3. 销售量占全国第一的水泥企业——启新洋灰公司4. 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玻璃企业——耀华玻璃公司5. 中国第一家皮革制球工厂——利生体育用品厂6. 中国第一个国产毛线著名品牌——“抵羊牌”毛线7. 中国第一批国产汽车——天津“飞鹰牌”三轮桽车科学技术1. 丩国第一只载人气球升空成办——天津輽人气球2. 中国第一个研究地理的学术团体——中国地学会3. 中国第一家地理学术期刊——《地学杂志》4. 䨭᛽第一个发现“化᛽扩散原理”的科䭦家——䤩津南开大学张克寠教授5. 中国第一个硝基漆先进工艺——永明漂6. 中国第一᛽水利工程试验机䞄——北洋大学“中国第一水工实验所”7. 中国第一台飞朸发动机——北椋工学院试制成功医学1. 中国第一所臊办西医医院——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及其西匳学堂2. 中国第一所中医学⠡ —天津私立中国医学传习所3. 中国第一家公立妇产专科䌻院——北洋女医院中国第一所兌立护士学校——北洋女子医学校对外贸易1. 冺口量占全国笤一的畜产品——᛽津畜产品出口口岸2. 严国第一䘪荣获噭际金奖瘄地歯᛽牌——天津地毯. 中国第一家畅销国内外的制帽著名品牌——天津盛锡福商业·娱乐业1. 中国第一家“外交饭店”——利顺德大饭店2. 中国第一座商品展览馆——劝工陈列所3. 中国近代第一流的多功能俱乐部——乡谊俱乐部4. 中国第一座国际标准赛马场——天津赛马场港口·农场1. 中国最大的人工海港——塘沽新港2. 中国第一家股份机械化农场——沽塘耕植畜牧公司宗教1. 拥有多项“古建筑第一”的佛寺——独乐寺2. 为中印传统友谊作出贡献的——大悲禅院3. 全国唯一保存的义和团坛口——吕祖堂4. 楹联墨宝荟萃的——清真大寺5. 中国最著名的天主教堂——望海楼教堂6. 中国建筑规模最大的——犹太教堂民俗1. 中国最早的“敕建”妈祖官庙——天后宫社会团体1. 中国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天津基督教青年会思想·文化1. 中国西学第一人——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2. 中国第一位传播西方戏剧、音乐、绘画的文化名人——李叔同(弘一法师)3. 中国甲骨文鉴识第一人——王襄4. 中国第一部拼音字母专著——王照创造《官话合声字母》5.中国第一家发行量超过1.5万份的文化刊物——梁启超在天津创办《庸言》杂志6. 中国第一座自然博物馆——北疆博物院新闻媒体1. 中国第一家百年老报——《大公报》2. 中国第一份政府报纸——《北洋官报》在天津发刊音乐·美术·电影·戏剧1. 中国第一家电影院——权仙电戏园2. 中国第一家放映苏联影片的电影院——平安电影院3. 中国话剧艺术第一城——中国话剧运动的摇篮4. 中国第一次演出话剧《雷雨》、《日出》的城市5. 中国第一位促成京剧走向世界的学者——南开大学新剧团团长张彭春6. 中国第一支铜管乐队——北洋水师学堂军乐队中国第一支由中国乐手组成的交响乐队——赫德乐队7. 中国第一种进入宫廷的民间年画——杨柳青年画体育1. 中国率先兴起足球运动的城市——天津早期足球2. 中国率先兴起篮球运动的城市——“篮球城”天津3. 中国第一部篮球专著——天津出版的《篮球术》。

近代中国西医教育的几种发展模式

近代中国西医教育的几种发展模式

第30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5月 Vol.30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8────────── 收稿日期:2007-12-13 作者简介:陈雁(1977-),女,四川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

- 104 -✧历史学研究✧近代中国西医教育的几种发展模式陈 雁(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875)摘 要: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兴办医院和医学教育。

此时国民政府和有抱负的实业家也开始觉醒,并大力发展医学教育,促使当时中国的西医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文章主要介绍西医教育在近代中国形成时期的几种发展模式、规模和教育特点。

关键词:民国时期;传教士;西医教育;发展模式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8)03-0104-04Patterns of Western Medicine Education in Modern ChinaCHEN Yan(School of Histor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Abstract: In the late of Qing dynasty, Western Missionaries came into China transmitting western medicine. Western medicine had been widespread transmitted in China during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text analyzes the effect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education of China from patterns of western medicine education introduced from other countries.Key words: Republic of China; western missionaries; western medicine education; development pattern近代以来,随着基督教在中国的日益传播,其医疗事业也在不断扩大,逐步成为在华基督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的

西医东渐与中国近代医疗的
摘要
明清之际,西医东渐,延续至晚清成洪涛 之势。它导致了中医、西医两种异质医学理论 体系并存的格局,对中国传统医疗体制产生了 强烈的冲击,并最终促成了中国近代医疗体制 的形成及与世界接轨。本文将立足于西医东渐 和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历史背景,重 点考察晚清至民国近百年间中国医疗体制化的 进程。作者将分析这一过程中影响和促使中国 医疗体制变革的各种相关因素,以及这一变革 的社会和人文意义。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 讨中国近代医疗体制化存在的问题与局限性。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三、课题可行性分析
1、研究资料较丰富 2、研究者具备医学史、医学社会学、文 化人类学方面知识背景。 3、特殊地缘优势。
一、选题
(一)、选题的研究意义
1、西医东渐的重大问题与学界研究的薄弱。 2、中国近代科学体制化的典型案例 3、对今天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具有启示意义
(二)、国内研究现状
西医东渐导致中西医的比较与抉择, 它构成近代中国医学史的主线,目前学 界研究路径: 1、对西医东渐历史过程的考证与梳理。
2、对中西医学冲突与与论争的研究 3、对中日两国吸收西医过程的比较研究
具体到中国近代医疗体制化,主要涉及 两方面: 其一、西式医疗体制的移植 其二、西式医疗体制的本土化 虽然对西式医院体制、教育模式、公共 卫生管理方面的移植与本土化均有一定 研究,但总的看,对移植尤其是本土化 的内因认识不足。
二、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促使西式医疗体制本土化的相 关因素尤其是内部因素;中国近代医疗 体制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2、难点:移植与本土化阶段的化分;本 土化的标志;德日模式与英美模式的差 异及其影响。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4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五单元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第14讲国家出路的探索与

第14讲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标要求 1.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考点定位 1.林则徐、魏源等人为挽救危局向西方学习的努力及局限性。

2.太平天国运动的概况、纲领、影响。

3.洋务运动的活动及评价。

4.戊戌变法运动的背景、内容、结果、原因及意义。

5.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口号、意义。

6.晚清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影响。

主题一 国家出路的探索1.开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使部分先进中国人惊醒。

(2)概况人物 活动影响林则徐 办译馆,集信息;译《四洲志》 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徐继畬 撰成《瀛寰志略》,尤重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和介绍概念阐释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治、经济等社会各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

“半封建”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既保留了封建主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2.西医传播(选必2,P83、84)项目 具体表现西式医院建立 (1)这些医院分科完备,技术先进。

(2)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陆续被引入中国西医院校建立 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了相当数量的西医人才 引入西方措施(1)西医凭借其特有的消毒、化验等手段,积极采取措施预防传染病、隔离传染源、治疗感染者、普及公共卫生知识,对人们的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中国一些大城市借鉴了西方的公共卫生措施,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初步发展起来3.太平天国运动(1)概况①兴起:洪秀全等在广西组织农民,1851年发动金田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②发展:1853年太平军定都天京,经过北伐、西征,军事上达到鼎盛。

③失败: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2)纲领文件内容意义结果《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个文件都未能实施《资政新篇》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3)失败原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的阶级的领导。

中国近代医学发展

中国近代医学发展
随着西医的传入、发展和壮大,传统的中医生存 空间越来越小,已经趋于式微。作为医学生,我们对 中医也应该有所了解和传承.,让传统的中医重获新生9。
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
. (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6
卫生行政的发展
1905年清政府于巡警部警保司内设卫生科,1906年升 为卫生司,设保健、检疫、方术三科。
北伐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于1927年在内政部下置卫 生司,位于南京,掌管卫生行政事宜。1928年11月改 设立卫生部,1932年撤消卫生部,改设卫生署,隶属 于内政部。“七七事变”后,卫生署由南京迁往汉口, 1938年随内政部西迁重庆。
1929年“废除旧医”的抗议游行
.
8
总结
中国近代医学起步较晚,加上中国近代时期社会动 乱不安,直到20世纪20年代医学教育和卫生事业才取 得了长足的进步。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建立医院和学校等活动客观上 促进了中国近代医学的诞生,同时,中国的有识之士 也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大批医学先辈们怀 着对祖国医学事业的热爱学成归国进行科研、教育事 业,使得中国的近代医学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
4
教会医学院校的建立
传教士为了扩大教会影 响,开始设立医学校,医学 教育的传授逐渐纳入了正轨。 1866年博济医学堂的设立是 近代中国西医教育史上的里 程碑,它直接启发了此后一 批教会医学堂和护士学校的 建立。中国的近代西医教育 体制受英美影响较大,学校 教育形式、内容和质量与欧 美的教育水准相当。
3
教会医院的建立
据1936年《中华年鉴》统计, 全国20个省有教会 医院426所。其中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同济医院、 山东齐鲁医院、成都华西医院一并称为建国前中国 四大教会医院,颇负盛名。 传教士因为工作需要, 在医院或诊所内招收中国学徒,目的是培训护理助 手。所以中国早期的西医学教育是在教会医院里以 师带徒的方式进行的。由于当时传授的仅仅是浅显 的医学护理知识,医院的规模及设备不够完善,培 养出来的西医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当时的需要。

西方医学传播及对传统医学影响

西方医学传播及对传统医学影响

中国近代医学
国立医学校
•1881 李鸿章办北洋施医局、天津海军医学堂 •1902 袁世凯办北洋医学堂。 •1912 北洋政府公布医学校条例,成立北京、 杭州医学专门学校。 •1934 调查全国共30所医学校:
国语15; 英语10;德语2; 法语2; 日语1. •1949 全国38所医学校. 毕业2万。
1929年成立,章太炎任院长
中医杂志
中国近代医学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医学活动
中国近代医学 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
中国近代医学 宋庆龄为八路军、新四军募集医药器材和经费
中国近代医学 德国医生米勒为八路军伤员做透视检查
传统医学复兴契机
• 疾病谱的改变:急性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病 下降,各种慢性病、肿瘤、心身疾病不断增加。
丁福保(1874~1952)
中国近代医学 早期的医学期刊
中国近代医学
6、早期的留学活动
黄宽
金韵梅
中国近代医学
二、近代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1、医疗卫生机构
广州第一届国立卫生局全体成员 局长李书范
1910年伍连德在奉天主持“万国鼠疫会议”
中国近代医学 2、学术团体
1914年中国护理协会第一次全国会议代表合影
中国近代医学
2、1840年以后西医作为侵略工具传入
•1840 鸦片战争 1842 南京条约 1844 中美望厦条约
•1858 英法联军 1858 天源自条约 1860 北京条约•1894 甲午之战 1895 马关条约 •1900 八国联军 1901 辛丑和约
中国近代医学
3、教会医院的设立
•1820 英教士医生在澳门设立诊所 •1827 英教士医生在澳门设立眼科诊所 •1834 派克(P. Parker) 在广州设立博济医局 •1842后, 厦门、上海、广州、福州、宁波 均有教会医院

西医发展史

西医发展史

西医发展史古代原始人类在依靠植物为生的长期过程中,开始逐渐熟悉植物的营养、毒性和治疗作用。

中国古代称药物书为“本草”,英语中称药物为“druz”(即干燥的草木),这都说明药物是起源于植物的。

有人认为最先被人认识的药物是镇痛药(茄科植物)和对消化系统有刺激的植物。

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弓箭的发明,人类开始了狩猎及畜牧。

于是出现对损伤的简陋救助法,如创伤、骨折、脱臼的治疗;同时人类开始认识了动物的营养价值,动物药也随着出现;畜牧经济又使牧人观察到植物对动物的作用,从而又促进了对植物药的认识。

如根据希腊史家的记载,牧人曾发现了藜芦。

因此医药知识的起源是人类集体经验的积累,是在与疾病斗争中产生的。

朴素的医药知识在发展为医学和药学的过程中,各地不同的哲学思想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如中医学受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希腊的医学受四元素思想的影响等。

奴隶的劳动使劳动分工成了可能,也为文化和科学的进一步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奴隶社会开始有了“职业医生”的出现。

在奴隶社会,文化上的卓越成就之一是文字的发明。

有了文字,古代奴隶制国家才留下大量医学文献。

随着奴隶社会的发展和巩固,医学中的宗教色彩增多了。

中国的《山海经》里记载:“巫彭”、“巫抵”“巫阳”等都是神医;印度、埃及、巴比伦的医学也笼罩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奴隶社会的医学文献,多半出自僧侣之手,因此这些文献中含有许多迷信成分。

约公元前4000~3000年左右,埃及形成奴隶社会,已有了相当发展的文化。

他们认为一切归神主宰,因此僧侣兼管为人除灾祛病,宗教与非宗教的经验医学互相混杂在一起。

他们为了驱逐身体内的鬼怪,使用了催吐、下泄、利尿、发汁等法,并已知灌肠法。

埃及富人因为迷信将死者遗体永久保存,约自公元前3000年左右开始实行尸体干化法,用香料药品涂抹尸体制成“木乃伊”。

这对于人体构造的认识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成为现代研究古代病理学的宝贵材料。

印度在公元前4000年末至前3000年初形成了奴隶制社会。

近代中 国西学翻译活动的兴起与影响

近代中 国西学翻译活动的兴起与影响

近代中国西学翻译活动的兴起与影响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西学翻译活动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当时国人探索外部世界、寻求变革与进步的道路。

这一活动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且广泛的影响。

西学翻译活动兴起的背景十分复杂。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国门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传统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受到了巨大的冲击。

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中国与西方在科技、军事、政治等方面的巨大差距,他们渴望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知识和技术,以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

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西方的文化和思想。

传教士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他们在传播宗教教义的同时,也将西方的科学、技术、政治等方面的知识介绍到了中国。

此外,清政府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失败和挫折后,也开始认识到学习西方的重要性,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鼓励翻译西方书籍。

在西学翻译活动的兴起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翻译家和翻译机构。

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组织翻译了《四洲志》等书籍,为国人了解西方打开了一扇窗口。

魏源在林则徐的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对后来的洋务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设立了一些翻译机构,如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等。

这些翻译机构聘请了大量的中外翻译人才,翻译了大量的西方书籍,涵盖了军事、工业、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

其中,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翻译出版的书籍多达 200 余种,对中国近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天演论》影响深远。

严复在翻译过程中,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对中国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天演论》中所传达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激发了国人的危机意识和变革精神。

西学翻译活动的兴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51 页2019/10 (上) 总第324期

天津近代西医兴起的原因及背景文/天津市肿瘤医院 吴敏【摘要】天津是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医学的发祥地之一,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建立了近代天津第一所规模完整的西医医院及近代中国第一所官办的医学馆,这成为天津西医及医学教育起源的重要标志。研究清朝末期西医在天津兴起的特殊背景,主要有政治历史、军事地理、经济发展、社会人文以及医学传教士的推动等多方面原因。【关键词】近代西医;马根济;伦敦会施医院

天津是中国近代史上西方医学的发祥地之一,1861年,英法联军在津建立军医院,后移交给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改称基督教伦敦会施医院。1879年3月,英国基督教伦敦会派遣传教医生马根济担任伦敦会施医院院长。他推动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支持发展西医院。李鸿章带头并动员天津的官僚、绅商、买办捐资,1880年在天津法租界海大道基督教伦敦会施医院基础上,用国人捐款建成殿阁式歇山顶建筑、规模完整的西医院,《津门杂记》称其为“施医养病院”,英国人称为“总督医院”(Viceroy’s󰀃Hospital),这是近代天津第一所规模完整的西医医院。1881年又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官办西医医学馆,由此天津近代西医逐步兴起,开始了天津近代西医学的一个高潮,成为天津西医、医学教育起源的重要标志。分析近代西医在天津较早兴起的原因及背景,笔者认为主要与清末天津特殊的政治历史、军事地理、经济发展、社会人文以及医学传教士的推动等息息相关。

一、政治历史原因19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扩大海外殖民地,建立海外商品市场,这些资本主义强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当时清政府的腐败落后、国力衰弱,官场中,结党营私,买官鬻爵,贿赂成风;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营务废弛;外交上,奉行闭关锁国,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1840年,英国人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了侵略战争,并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1858年,英法舰队在美、俄两国支持下,袭击天津大沽口,清政府派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美、英、法各国代表分别签订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1860年8月,英法联军1.7万余人到达天津附近海面,攻克大沽,占领天津,进而由天津攻占北京。10月24日,清政府议和大臣奕䜣与英国代表额尔金交换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北京条约》,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从此天津被迫辟为通商口岸,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英、法等国在津强行划定租界,设立兵营,驻扎军队。根据随军牧师麦吉的记载:在英军占领天

津期间,“通过私人捐赠,我们在天津为当地人建立了一家医院。”,据《天津通志》记载,这所医院除给外国驻军和洋人看病外,也接诊中国人,是天津最早的西医医院。

二、军事及地理原因天津自古因漕运而兴起,从地理位置上看,是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陆上屏障,也是历史上强敌入侵的捷径。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国外科学技术先后引入,应用于矿业、工厂、铁路、电报业等;新的军事工业同时也逐步成立,以改进军队的武器装备。天津临近海口,便于进口机械设备和工业原料,很快成为兴办近代军用工业的基地,先后建设了当时亚洲最大的兵工厂——天津机器局,我国第一所培养电报人才的基地——电报水雷学堂,我国第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天津武备学堂,专为北洋海军培养海军人才的海军军官学校——北洋水师学堂。在洋务运动后期,李鸿章考察西方军事制度后,发现西方各国军队都设有军医官,西医在外伤方面都有巨大优势,他认为“北洋创办之初,雇募洋医分派各舰,为费不赀,是兴建西医学堂,造就人才实为当务之急”,因此他主张在天津开设一家医学馆,培养西医人才,为北洋海军服务。而此时,英国传教医生马根济也正急于寻找中国本地助手,以缓解医疗工作压力,从而把更多的时间投身于传教事业,两人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催生了西医在天津的不断传播和推广。李鸿章大力资助西医与西医教育,为建立西医医院,李鸿章积极倡议捐款,亲自捐银1000两,每月自己掏出数百两白银支持马根济的医院。马根济病逝后,清政府接收医学馆,并创建了一所政府办的新医院——“天津储药施医总医院”。李鸿章还在医院盖起新校舍,委托法国军医梅尼在“医学馆”的基础上创建北洋医学堂。

三、经济原因天津开埠后,海轮航运迅速发展。1867年,航行于天津第 52 页2019/10 (上) 总第324期

经验交流Exchange experience

与上海等地的英国轮船达到57艘、美国轮船29艘。从事中外经济活动的来华西方船家货主们认识到,医疗活动有利于搞好与中国人关系,能增添中国人对西方好感,这对其在华经济活动显而易见有好处,因此持大力支持的态度。同时,天津开埠通商后,出现了一批买办、商人、金融家、企业家,他们在对外经济活动中,虽然为殖民主义服务,获得大量财富,但他们独特的活动领域、开阔的眼界以及与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也决定了他们是当时国内最了解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一个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最容易接受包括西方医学在内的西方科学文化技术,并在西医院、西医学校的兴办,或西医知识的传播上,通过经济和其他方式对天津西医发展给予了积极影响。在施医养病院建立过程中,李鸿章捐银1000两,天津地方买办、绅商共捐银4000两,包括天津海关道周馥、长芦盐运使史余、天津道盛宣怀、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以及一些当地的盐商。这些近代天津的商人群体,成为天津慈善救济领域的主要参加者、有力支持者和推动者,大大促成了西医传入中国,成为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重要经济助力。四、社会及人文原因1861年英军建立的军医院最先在天津人面前展示了西医技术,并引发人们对西医治疗的兴趣。但在马根济来津以前,西医并未得天津社会各阶层的认可,尤其是天津中上层人士都相信中医,对西医充满疑忌。天津人从思想上逐渐接受西医,有两方面的原因:(一)社会大众的需求。清末社会动荡不安,战乱不断再加上旱涝天灾人祸,穷人们无钱支付昂贵的医药费,因此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病死。1872年,天津发生霍乱,“吐泻之症不得其救治之法,则多奄奄垂死者”,在天津的传教士“修合药料,施济活人,其方殊验,来乞者日重”,西医和西药在这种偶发事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当时中国的眼病导致失明的发病率较高,沙眼、结膜炎、干眼病、天花导致的角膜浑浊、角膜炎及白内障很常见,而白内障手术使得很多人重见光明,西医手术产生神奇的效果,使当时的天津人在惊叹之余逐渐认同了西医。(二)开明绅士的推动。典型代表人物为李鸿章,李鸿章与近代西医早有接触,1879年马根济等人治好了李鸿章妻子的病,李鸿章亲身体验了西医的功效,他才真正地相信西医。此后,李鸿章与西方传教士、新式知识分子的交流日趋密切,并在此过程中提出中西医学汇通的观点。随着对西方医学理解与认识的加深,一些开明士绅和民族资本家逐渐体会到西医不只是一门救人活人的技艺,而是强国保种之策,所以他们也积极开办西医诊疗与教育机构。中国人崇拜祖先、灵魂和鬼神,有男女大防的规矩和身体接触的禁忌,而西医完全不同,它贴身察看和触摸病人肌体,甚至通过解剖尸体去了解人体的构造和运行原理,对当时人们的思想认识、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带来了全新的改变。通过马根济建立的西医院、医学馆,天津人接触到西方文明,了解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差异。在学医过程中接触到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文化和精神伦理道德观念,接触到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也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强烈震荡,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碰撞和交融中,使天津乃至中国人的思想逐步走出封闭,迈向世界。

五、医学传教士的作用中国的西医最早来源于西方的传教士。鸦片战争前后,列强和教会通过西医、西药扩张势力,教会医院在我国逐渐增多。当时西方传教士认为:“在一切有助于传教的事业中,最有价值的是医药知识……传教与行医……两者应并行不悖,开放中国的美好工作才有效果。”19世纪,成千上万的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基督教的福音,他们往往有着为信仰克服万难、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不少传教士客死他乡。对于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医我们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一部分人是打着人道主义的旗号来进行侵略,一部分人是作为虔诚的教徒来传教。他们在行医施治与传授医术的过程中,将博爱思想、对人终极关怀的基督教理念、尊重妇女的意识、照顾弱势群众的思想带进了天津。他们接近的多是无望的病人、无助的弱势群体。随着西医的传播与发展,人道的服务以及传教医生的医术也赢得了民众普遍的尊敬、信赖。马根济在华工作10余年,博施济众,勤奋敬业,身体力行。他去世后,在天津引起很大反响。当年提起马大夫,津门很少有人不知道,其在华北地区的知名度也颇高。不管怎样,传教士在中国布施传教的过程为传统的中国医学注入了新内容。虽然他们以布道传教为目的,客观上有为西方殖民主义服务的作用,但是的确把西方先进的医学技术引入天津,并形成广泛传播。【天津市医院协会医院管理研究资助项目(编号:2017zch06)】󰀃󰀃【参考文献】[1]麦吉.我们如何进入北京——1860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M].上海:中西书局,2011.[2]李丹,熊亚平.近代天津海轮航运业的发展(1860-1937)[J].兰台世界,2017(2):100-103.[3]Mrs.Bryson.John Kenneth Mackenzie:Medical Missionary to China[M].London:Hodder and Stoughton,1891:173.[4]白金艳.清末直隶西医教育研究[D].河北:河北大学,2010.[5]郭辉.马根济与近代天津西式医疗机构的建设[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8(7):109-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