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表现手法的辨析概述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及表现手法的作用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及表现手法的作用语文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艺术手法的分类概括及几种易混淆的手法辨析》

▪ 联想和想象在实际中往往是交织在一起,共同使用的。
设问与反问
设问
▪ 有问有答
▪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元曲小令)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几种易混淆的手法辨析
虚实结合
现实为实,联想想象为虚; 当前为实,过去未来为虚。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 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 风情,更与何人说!
联想和想象
▪ 联想,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联系的另一事物。
▪ 想象,指想出不在眼前的具体形象或情景。
叠词
▪ 词和词连起来用。形象,朗朗上口,富于感染力。
▪ “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 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李白《秋浦歌十七首
之十》)
▪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杜甫《江畔独步 寻花七绝句》)
▪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对偶和对比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清 金圣叹)
互文
▪ 相邻句子、词语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 “主人下马客在船。”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比喻和比拟
比喻
比喻的特点:两种不同的事物(本体与喻体); 有相似点;
▪ 烘托:不说本体,只从侧面描写与其有关的其他事物, 以突出本体。
现代文的十一种表现手法简介

现代文的十一种表现手法简介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9、渲染烘托。
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10、联想想象。
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的辨析

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的辨析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下面是店铺为你带来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与表达技巧的辨析,欢迎阅读。
摘要:“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是高中语文教学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专用术语,然而,长期以来,对这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没有一个规范的界定。
个人认为,“表现手法”包含“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两个层面。
“表达方式”有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和说明;“表达技巧”包含表达方式、谋篇、结构、修辞的灵活应用。
关键词:表现手法;语文教学;态度;内容“表现手法”“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是高中语文教学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组专用术语,无论是平常的教学还是高考复习,都要经常使用到。
然而,对这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却没有准确定论,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也只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本文试着就这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做一个梳理,权当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表现手法与艺术手法、表达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困惑的是:“表现手法”与“艺术手法”是不是一回事?“表现手法”是否包含“表达方式”?先看以下几处有关表现手法的表述:《新编文史地辞典》:“表现手法属于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
表现手法主要有叙述(顺叙、倒叙和插叙),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此外,还有象征、暗示、对比与照应、虚构、渲染、夸张等。
”从上述事例中,可看出:第一,“表现手法”就是“艺术手法”。
它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艺术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
第二,“表现手法”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属于表达方式的,如“描写、叙述、抒情和议论”等,一类是属于创作手法或写作手法的,如“虚构、渲染、夸张、象征、暗示、对比与照应”等。
二、高考考试大纲的有关表述与高考试题实践体现作为中学语文的指挥棒――课程标准和高考是如何表述这组概念的?(一)课程标准与考试大纲的有关表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艺术表现手法辨析

艺术表现手法辨析在现代文阅读的题目中,常常有一些概念分不清,从而导致答题错误。
特别是当题目问表达方式、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时,经常是问此答彼,怎样区别它们呢?1、表达方式,是指写文章时所采用的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介绍事物事理的方式手段。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5种,即:记叙(叙述)、议论、抒情、描写和说明。
记叙文主要以记叙和描写为主,其中兼有说明、抒情和议论;说明文主要以说明为主,也有叙述、议论甚至描写;议论文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说明或是抒情。
2、写作方法,也叫表现手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常见的有: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托物寓意、托物言志,咏物抒情、借景抒情等。
3、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常见的有:比喻、排比、拟人、对比、夸张、借代、反问、设问、对偶、反复等。
总计约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又名对仗、排偶)、反复、借代、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和拟物)、寄寓(寄托),互文、设问、引用、呼告、反问、顶真(又名联珠、顶针)等。
其中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可分为强喻,弱喻)、譬喻、曲喻、饰喻、引喻、隐喻。
其他特殊性描写方法:有白描,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衬托(正衬、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翻新,反复,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互体,换算,回环,回文,降用,歧谬,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移用,谐音,歇后,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复沓,拈连(又称:顺拈)。
语文表现手法

语文表现手法语文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语文表现手法,以供大家阅读。
语文表现手法 1一、表现手法类型: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二、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
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
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
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
小学语文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表达技巧概念辨析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是语文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不可回避。
在阅读中,许多同学分不清“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
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一、关于表达方式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柳永的《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二、关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一)修辞手法也叫修辞方法、辞格、辞式。
是指在写作过程中,对所使用的语言进行修饰、加工、润色,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是语言在长期运用过程形成的具有特定形式和表达功能的修辞格式。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一共有63大类,79小类,内容博杂。
常见的有:比喻,比拟(又名比体,分为拟人、拟物),叠字,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偶(对仗、队仗、排偶),反复,反问,反语,互文,借代,设问,排比,列锦,夸张,双关,通感(移觉、移就),用典,衬托(反衬、陪衬),倒装,引用,谐音,歇后,象征,回文,飞白,呼告。
表现手法辨析-对比与反衬

反衬手法则通过将两个相反的事物放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两者 之间的和谐统一,强调两者之间的共同点。
对比与反衬的相似性
都是表现手法
对比和反衬都是文学和艺术中常用的表现手法,用于增强作品的表达效果和感染 力。
增强作品表现力
无论是对比还是反衬,都能通过突出事物之间的不同或相似之处,增强作品的表 现力和视觉冲击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综合运用对比与反衬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细腻,给读者
03
留下深刻印象。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4 对比与反衬的实际应用
对比手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对比手法通过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 强调两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以增强表 达效果。
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可以使作品更 加生动、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文学作品中,对比手法常用于刻画 人物形象、描绘场景、表达主题等方 面。
反衬手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反衬手法通过强调事物之间的 相似之处,突出两者之间的共 同点,以增强表达效果。
在文学作品中,反衬手法常用 于描绘场景、刻画人物形象、 表达主题等方面。
通过反衬手法的运用,可以使 作品更加细腻、生动,给读者 留下深刻印象。
对比与反衬的综合应用
01
பைடு நூலகம்
在文学作品中,对比与反衬手法可以综合运用,以增强表达效 果。
02
通过对比与反衬的综合运用,可以更加鲜明地刻画人物形象、
描绘场景、表达主题等方面。
对比手法的分类
明暗对比
善恶对比
通过对比明亮和阴暗的色调或场景, 以突出其差异和特点,从而增强作品 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比善良和邪恶的性格、行为或 价值观,以突出其差异和特点,从而 增强作品的道德判断和主题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欲扬先抑
• “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 抑扬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 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 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也可以相反来做。有 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之分。欲扬先抑作是指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 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 处落笔。欲抑先扬则正好相反.
你能总结出埋伏笔手法的特点 和作用吗?
埋伏笔
在主要情节出现之前,暗示性的小细 节,一般较为隐秘。
作用:在文中起情节的铺垫作用,令 情节发展更自然。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到中秋 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 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 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 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 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 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 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 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那手只是指著 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 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 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 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 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儒林外史》
• 用”抑扬“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 ,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 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毫无起色。到中秋 以后,医生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来,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 著一盏灯;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接一声 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著两个指头; 大侄子上前问道:“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 面?”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 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 两眼睁的溜圆,把头又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妇抱著儿子插口道:“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 故此惦念?”他听了这话,两眼闭著摇头。那手只是指著 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近上前道:“老爷!别人都 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 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 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 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 的出场十分自然。
• B、照应
• 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 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 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 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 。
•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 ,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 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 人,这篇文章是情与泪的结晶!
作用:通过(非主体事物 )的衬托,突出
(主体事物)的 (
)。
区别: 1.对比的双方只能是相反相对的事物,衬托的双 方一般是同类事物(如颜色,特点,品质等相同) 2.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二者的不同点,同时使 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 衬托的目的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 关联的次要事物。而使主要事物的某一特点体 现得更突出。 3.对比可用于全文,衬托只用于一段或几段中。
常见的表现手法
(或表现方法、表达技巧)
表现手法是什么?
也称表现方法(或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 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 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
如对比手法、衬托手法、埋伏笔、 照应、欲扬先抑、象征、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设置悬念、动静结合、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玉簪花却不同,从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 生长。
答案:通过与太阳花的对比,突出玉簪花生 命力之强。
练一练2:
许多少女般秀美的湖泊干涸了她的青春,许 多琴弦似的小溪失去了她的小夜曲,许多浪子 般的内陆河被埋葬了最后的徘徊。唯有你(大 河),还在奔流,还在奔流,还在追求着你不 朽的抱负。
请问:“湖泊干涸了她的青春、小溪失去了她 的小夜曲,内陆河被埋葬了最后的徘徊”这几 句话对于描写大河起到了什么作用?
1.对比
《海燕》这篇文章所要歌颂的是海燕, 为什么还要写海鸥、海鸭和企鹅?
写海鸥、海鸭、企鹅的目的是形成鲜明 的对比,以突出海燕的勇敢。
对比是一种手段,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 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 可以横比,也可以纵比。 答题思路: 通过与( )的对比,突出 ( )的 ( )。
练一练1
3.伏笔、照应
A、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
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 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
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 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 许就要来了。”
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作者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 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这种花(玉簪花)的生命力极强,随便种种, 总会活的。……我喜欢花,却没有侍弄花的闲情。 因有自知之明,不敢邀名花居留,只有时要点花 草种种。有一种太阳花又名“死不了”,开始五 彩缤纷,杂在草间很好看。种了几次,都不成功。 “连死不了都种死了。”我们常这样自嘲。
通过与湖泊、小溪、内陆河的对比,突出了大 河追求的坚定(执著)。
2.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 的、有差别的事物、有密切关联的事物作 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
正衬 vs 反衬
课文《爱莲说》中, “菊”和“莲”构成了 正衬 关系; “莲”和“牡丹”构成了 反衬 关系。
答题金钥匙: 正衬——性质比不上主体事物,但较为接近。 反衬——与对比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