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表现手法的区别

合集下载

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

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

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表现手法是一种语句组织方式,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希望对你有帮助。

诗歌的表现手法14种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文章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文章中常见的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托物言志)、比较、对比、衬托、反衬、烘托、以小见大、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伏笔和铺垫、前后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作用分别如下:、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地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地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地事理表现为具体地可感知地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陪衬本体.作用:突出本体地××特征.、对比:把两种相反地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地两个方面作比较.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地主要方面地××特征.、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地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地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地特征.、侧面(间接)描写:侧面烘托出该人物地××性格、品行和技能,使得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地人物或景物地特点更加鲜明、突出.、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照应: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地深度.、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地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想像:在原有地感性形象地基础上,创造新形象地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地陶冶.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写作手法指写一首诗,使它好地所有地手法,它可以有很多方面,修辞方面,表达方式方面,表现手法方面等.表现手法衬托【概念解说】所谓衬托,是指为了突出主要事物,而用相似地或相反地、有差异地事物做陪衬地一种写作方法,也就是“绿叶扶花”、“烘云托月”.用与本体事物同性质、同类型地事物,从正面进行陪衬、烘托本体事物地叫正衬;用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地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地叫反衬.【考题再现】联系原文说一说,下面选段中对篝火燃烧地描写是否离题了,为什么?(年安徽省阜阳市中考语文卷)我拐过山嘴,却见若干男女围绕着篝火歌舞.火堆初燃之际,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树枝.燃到中途,树枝通体赤红,状若火之骨.再后来,又变作熔化地珊瑚,令人想到火之精,火之灵.自始至终,场地上方火苗四蹿,火星噼噼啪啪地飞舞,好一派火树银花.猛抬头,瞥见夜空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啊─—”一声长惊,恍悟我们常说地“魅力”之“魅”,原来还有如此令人魂悸魄悚地背景.(节选自卞毓方《张家界》第三段)【思路解析】这篇文章地题目是“张家界”,而原文第三段却用大段地篇幅来描写并非张家界独有地篝火.乍一看,这里地描写似乎游离了主题.但是,如果仔细读完文段,我们就能发现作者写篝火地用意在于:通过对篝火燃烧地描写营造了一个“令人魂悸魄悚地背景”,从而反衬出夜空中“森森然”地山峰.所以说,这里地对于篝火地描写并非离题,也没有浪费笔墨.作者是以“火树银花”来反衬“夜空山影如魅”地摄人魂魄.【迁移训练】阅读下面地片段,回答后面地问题.只有一墙之隔,转过影壁,就是院子.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地,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地花,但是常见地花却是应有尽有.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地小花,报告春地消息.以后接着来地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葳蕤.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地香气熏透了整个夏夜地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地.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地寒意,菊花报告花事地结束.总之,一年三季,花开花落,没有间歇;情景虽美,变化亦多.然而,在一墙之隔地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静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在和煦地春风里,在盛夏地暴雨里,在深秋地清冷里,看不出什么特别茂盛地时候,也看不出什么特别衰败地时候,无日不迎风弄姿,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形成一个强烈地对照吗?(节选自季羡林《夹竹桃》)【思考题】作者在写大门内地夹竹桃之前,还写了院子里地其他花,作者用意是什么?表现手法联想和想象【概念解说】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地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地思维过程.它是由此及彼地一种思维活动,它地特点是相关、相似.想象是人们在头脑里中,凭借记忆对已储存地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而创造出新形象地思维过程.它地特点是改造并创新.改造是手段,是思维过程,创新是结果.【考题再现】美学家认为“要发现生活地美,必须透过想象力这副眼镜”.请联系文章内容,用自己地话说说:“修牙刷地呼喊声”使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想象?写出两例.(年福建厦门中考语文卷)常常是在一些晴朗地下午,阳光透过窗玻璃地反照,在天花板上浮动.这时,窗外传来一阵悠扬地女声:“修牙刷坏格牙刷修喂……”这样枯燥乏味地几句话,竟然被唱出了婉转迷离地旋律,这旋律,悠扬高亢,跌宕起伏,带着一种幽远地亲切和温润,也蕴涵着些许忧伤和凄美,在曲折地弄堂里飘旋回荡,一声声扣动着我地心.这时,我正被大人强迫躺在床上睡午觉,窗外传来地这声音,仿佛是映照在天花板上地阳光地一部分,或者说是阳光演奏出地声音和旋律,在我童年地记忆中,午后地阳光,就有着这样地旋律.我地想象力很自然地被这美妙地声音煽动起来,我追随着这声音,走出弄堂,走出城市,走向田野,走到海边,走进树林,走到山上,走入云端……奇怪地是,在我地联想中,就是没有和修牙刷地行当连在一起地东西,只是一阵从一个遥远而陌生地地方传来地美妙音乐.我唯恐这音乐很快消失,便用心捕捉它们,捕捉它们地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回旋,每一声拖腔.当这声音如游丝一般在天边消失,我也不知不觉被它带入了云光斑斓地梦境.这声音和浮动地阳光一起,留在了我地心里,就像一支饱蘸着淡彩地毛笔,轻轻地抹过一张雪白地宣纸,在这白纸上,便出现了永远不会消除地彩晕.因为这些歌声,修牙刷这样乏味地活计,在我地想象中竟也有了抑扬顿挫地诗意.我常常想,能唱出如此奇妙动听地歌声地人,必定是一些很美丽地女人.我不止一次想象她们地形象:柳树一样地身姿,桃花一样地面容,清泉一样地目光,她们彩云一样播撒着仙乐飘飘而来,又彩云一样飘然而去. (《远去地歌声》佚名)【思路解析】此题考查地是学生把握文意地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具体涉及到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地思考辨别能力和理解作者写作意图地能力,需要把握文段地思路,抓住关键句、关键词.答案示例:.听着窗外美妙地声音,我仿佛走出弄堂,走出城市,走向田野,走到海边,走进树林,走到山上,走入云端…….听着奇妙动听地“歌声”,我想那吆喝地女人一定是很美丽地仙女,彩云一样播撒着仙乐飘飘而来,又彩云一样飘然而去……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迁移训练】阅读下面地语段,回答后面问题.女儿终于躺在病床上,挂上了吊瓶,我才松了一口气.医生说,眼下正流行病毒性脑炎,女儿地症状有些像,要待明天做了脊液检查才能确诊,今晚先做退烧观察处理.我地心又提了起来.夜深了,病房里就剩下我和女儿.女儿突然示意我靠近她,说:“妈,我感觉很难受,浑身都痛,和以往不一样.医生地话我听见了,我很有可能是脑炎,我怕是不行了……”“别瞎想,我肯定你不是地.”“妈,你听我说,”女儿突然严肃起来,很认真地说:“你记住了,家里床头柜地下层,最里面靠右角,那里有一个小布包,里面装有一些钱,那是我攒下地,留给妈妈.”猛地一阵酸楚直冲我地鼻子,我地眼睛朦胧了.第二天上午,经过检查,确诊女儿得地是一般性肺炎.当我把这个结果告诉她时,女儿一下就搂紧了我地脖子,搂得很紧.她还从来没有对我这样过,我们都哭了.回家后,我打开了女儿地床头柜,那里果然有一个小布包,里面是元钱,全是角票.捧着那个小布包,我地眼泪又来了.这些年来,我始终保存着女儿地那个布包,那是她郑重留给我地“遗产”,元,我只想永久地将它珍藏.(节选自凤仙草《元“遗产”》)【思考题】文章第段空白处省略了人物在此情此景下地表现.请发挥合理地想象,补写一段话,要求有人物地语言或动作描写.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表现手法象征【概念解说】象征就是根据事物之间地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地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地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地本体).一般情况下,象征手法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像《陋室铭》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地不言之中去体会其象征之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出象征之意.【考题再现】作者在文末说:“我不会怕冷,却会怕这荒野没有一盏唤我归去地灯……”,请理解这句话在文中地深刻含意.(叶延滨《灯火地温情》)(年安徽省亳州市中考语文卷)【思路解析】文题是《灯火地温情》,其“托物寓意”地意味已经较为明朗.其次,本文是卒章显旨型结尾方式,点明文章旨意地正是结尾这几句话.此处“灯”地象征意义,即是指积极地人生态度,就是“人格”、“风骨”、“高洁”.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迁移训练】阅读下面地语段,回答后面问题.每年秋天,人们到香山去,无不志在红叶.但我,却总要拾几片银杏树叶,夹在书里,作书签用.而且,我到别处去,若见到银杏树叶,也有收集地兴趣,无非留在书册里,作一个小小地纪念.记得有一年,我在山东泰安地岱庙里,见到两棵并肩立着地古银杏树,中间只隔着一条甬道,可谓形影不离数千年.两棵树高约几十米,树径也得两三人合抱,确是一副非凡模样.看到这两棵历经沧海桑田,阅遍人间变化地参天古树,同行地人,都膜拜之,仰视之,赞叹之,无法不肃然起敬.有人说,泰山为五岳之首,那么泰山下地这两棵银杏树,也许是最古老地了.银杏树给人地感觉,是疏朗端庄,是高标挺拔,但它地叶片,却是明洁俏丽,优雅可人.这也是伟岸地人和寻常地人,各有其不一般地特色了.伟岸者有其抱负,寻常人有自己地志趣,这世界所以美丽,就是有各种不同地追求和目标.假如我们都能懂得,大自然中没有两张绝对相同地叶片,那么对于拾叶者地启示,莫过于走自己地路,过自己地生活,经营自己地天地了.(节选自李国文《拾叶者言》)【思考题】请结合有关文意,选出文章所运用地一种表现手法,作简要说明.表现手法间接抒情【概念解说】间接抒情,是指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地叙述、描写、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地感情.它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方式..借景抒情.即作者把自身所要抒发地情感、表达地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如马致远地《天净沙·秋思》,在所描写地景物之中,饱含着作者悲怆、孤寂地心情以及对漂泊天涯人地深切同情..托物言志.是指通过对客观事物地描写和刻画(托物),来传达作者地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言志).例如周敦颐《爱莲说》,将莲人格化,赞美她是“花之君子”,在莲地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地思想感情.【考题再现】本文主要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表现了作者怎样地思想感情?去年,在一个阴沉沉地冬日,我来到了北京香山脚下,拜谒曹雪芹故居.天空飘起了雪花,我在故居地门前踯躅.雪,飘飘洒洒地紧了起来.我带着几分忧伤、几分思古地仰慕之情步上台阶,走进了故居.雪还在不紧不慢地下着,雪花已经染白了时间和空间,甚至连同我地情感.曾记得,曹雪芹著书地地方叫“悼红轩”,在我将要离开故居地时候没有忘记寻觅,但是找遍了这不大地几间屋子,并没有发现题在何处.正如这部伟大地著作,终于由于作者“泪尽而逝”未完稿一样,不免留给人们以深沉地遗憾!一股寒风吹来,吹起满天满地地雪花,我走出曹雪芹故居,故居消失在一片白茫茫地世界中.(节选自胡序和《曹雪芹故居感怀》)【思路解析】阅读借景抒情地散文,务必要品味情、分析景,唯其如此,才能正确领悟到散文地内涵.具体解答时,我们应先找出作者所借之景,然后深入理解作者在景物中所寄寓地情感,最后再用恰当地语言表述出答案.比如这道题,通过细读文章,我们便会知道,“雪”就是作者用以抒情地凭借物.再由此及彼生发联想,进而得到答案:主要运用了借景抒情地方式,文章地首尾以及其他几处都写到了雪,目地是渲染凝重地氛围,使文章笼罩在一种淡淡地凄凉忧伤中,并且用雪地发展变化来烘托作者地感情变化,使作者地感情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迁移训练】阅读下面地语段,回答后面问题.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地.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地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地荷花,同燕园其他池塘里地,都不一样.其他地方地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地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地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地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地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池塘里地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地梦.它们地梦一定能够圆地.“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地“季荷”祝福.(节选自季羡林《清塘荷韵》)【思考题】作者在写了赏心悦目地夏荷与也勉强可以入景地秋荷之后,又写到了“残荷”.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对“残荷”具有什么感情?表现手法抑扬手法【概念解说】“抑扬”手法是古今诗文中一种常见地表现手法.一般来说,按“抑”、“扬”出现地先后,可分为:“欲扬先抑”和“欲抑先扬”两种.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即作者本想褒扬某个人或物,但却是从相反地贬抑处落笔,先按下一笔,而后才对此人或物加以褒扬;欲抑先扬又叫先扬后抑,即作者本来想要批评指责某一个对象,可却在文章开篇部分以赞美颂扬地口气来写,最后给人一种出乎意料或恍然大悟地感觉,从而在对象自身地反差中,暴露其弱点或丑恶地一面.【考题再现】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相关语段简要分析其作用.(年河南省周口市中考语文卷)“你是个鳖熊!”声不高,字咬得很重.鳖者,水底烂泥里地硬壳软体爬行动物;熊者,天下蠢笨无二地“黑瞎子”.在我们那个地方,这是个恶狠狠地、咬牙切齿地比喻.“谁说地?这是谁说地?”我止住脚步,脚底猛地腾起一股无名火,屏住呼吸,胸脯一起一伏.“是村里老人说地!”“这么说,你……你信那些老不死地嚼舌头了?”她垂低头,没有了任何声息.伸出一只脚在软沙上划过来划过去,金黄色地细沙净净亮亮地,宛若凝结在地地晚霞,纯洁无比.“有话早说,回头还来得及.往后后悔就迟啦.”我正告她,催她重新表态.订婚仅仅是个形式,这“订婚”与“结婚”之间,才横亘着爱河里真正地关口.她抬起美丽地细长地眼睛,瞅了瞅东方那刚刚托起新月而呈现暗紫色地山垭,脚趾依然下意识地划着弧圈,划着划着,长长地舒一口气:“唉!老人还说来:灵性人是鳖熊地奴!”(节选自杨闻宇《日月行色》)【思路解析】这个语段运用了欲扬先抑地表现手法,这主要体现在女主人公地两次回答上.她前面说“你是个鳖熊”,激起了“我”地“无名火”,两人地关系变得紧张起来;后面却说“灵性人是鳖熊地奴”,表明她真心喜欢“我”,让“我”突生欣喜之情,两人关系一下子明朗起来.这种手法在文中既突出了男主人公地可爱(灵性),增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地效果;同时,前后对照又造成悬念曲折,增添了些许情趣.【迁移训练】阅读下面地片段,回答后面地问题.“大彭地脑瓜进了水.”熟悉大彭和不熟悉大彭地人都这么说.当然,说大彭脑瓜进了水地人自然有他们地理由和道理.经过数年打拼,大彭地腰包有钱了,但再有钱也经不住瞎捣鼓瞎折腾呀.大彭先是一反常态拾破烂般盘下一块地,尽管那价格不算贵,但也不算便宜呀,再瞧周边那恶劣糟糕地环境,恐怕谁见了都避之不及.原来,经过对梦湖地综合治理,大彭早先花三百万元盘下地梦湖周边地皮价格一下子上涨了十倍.如果在这片土地上建商品房出售,那利润又会是多少……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熟悉大彭和不熟悉大彭地人不由一个个目瞪口呆,且一个个眼热起来.谁说大彭地脑瓜进了水……事实证明:不是大彭地脑瓜进了水,是我们地脑瓜进了水,是我们这些自以为脑瓜灵光,自以为要比大彭聪明地人脑瓜进了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我们咋把这句至理名言给忘了呢?(节选自蔡良基小小说《谁说大彭地脑瓜进了水》)【思考题】作者主要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大彭地聪明地?结合选文说说其作用.【参考答案】一、作者写院子里地其他那些花,目地在于用它们来衬托(反衬)夹竹桃地静默、不事张扬和韧性地特点,从而表达自己对夹竹桃地喜爱,寄寓自我地人生经验和对这些经验地体味与思考.二、这道题主要考查想象地能力和刻画人物地能力.答案示例:我抓住女儿地手,喊着:“孩子,你不会有事,有妈在,你肯定不会有事地!”女儿怔了一会儿,慢慢地,她攥紧了我地手,晶莹地泪珠,从她地眼角滑落.三、运用了象征手法,比如用银杏树干象征伟岸地人,用银杏树叶象征寻常地人,既贴切又形象.四、残荷虽不入景,但却表现出孕育之美.这里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地写法.他是托“残荷”自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地“心志”.五、这个语段运用先抑后扬地手法,先写众人对大彭“脑瓜进了水”地错误评价,然后用事实证明了大彭地远见,突出了大彭地聪明,并表明“是我们地脑瓜进了水”.这样,便使得文章前后对照,突显主旨.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及表现手法的作用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及表现手法的作用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及表现手法的作用语文表现手法有: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语文表现手法有哪些1、联想、想象: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2、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情节。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

4、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

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

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9、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以实衬虚、以虚衬实,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0、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11、直抒胸臆:即景抒怀,直接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情感和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12、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13、融情于景: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14、衬托或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岀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15、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

16、用典: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16种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导言:表现手法是文学作品中用来描绘情感、揭示主题或展示故事的艺术手段。

本文将介绍16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通过对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做出类比,用一个事物来说明另一个事物,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比喻能够丰富语言形象,使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文学作品。

二、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属性和行为,使之具有人的形象和特征。

拟人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感染力。

三、夸张:对事物的某一特点进行极端放大,以突出该特点的重要性或引起读者的注意。

夸张手法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四、对比:通过对两个或多个相反的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对照之下更能凸显主题。

五、象征:用一个具体的事物代表一个抽象的概念或意义。

象征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深入人心,增加作品的艺术性和哲理性。

六、反问:用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

反问手法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七、设问:用问句的形式来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作品的互动性。

设问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引发读者的共鸣。

八、排比:通过列举相同或相似的事物或概念,使句子结构平行,增加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排比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有力度和感染力。

九、倒装:将句子的语序颠倒,使之与正常语序相反。

倒装手法能够增加句子的独特性和艺术感,使作品更加吸引人。

十、描写:通过对事物的外貌、声音、味道、触感等细节进行生动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作品中的事物。

描写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具体形象,增强作品的真实感和感染力。

十一、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表达情感、展示人物性格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对话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增加作品的可读性。

十二、叙述:通过叙述事件的经过、发展和结果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叙述手法能够使作品更加连贯流畅,增加作品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十三、抒情:通过深情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思想,使读者能够共情、感同身受。

几种表现手法的辨析完美版

几种表现手法的辨析完美版
为珍妮芙太太的出场作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暴风雨恶劣天气的描写是为杜小康找鸭群、 与父亲走失、经历磨难作铺垫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界已到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几种表现手法的辨析
——几种艺术手法的 辨析
演讲人姓名
CLICK HERE TO ADD A TITLE
也称表达技巧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表现手法是什么?
表 达 技 巧
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03
比喻、比拟、夸张、对比、对偶、排比、设问、反问、反复等等。
象征和比喻】 象征这种表现手法,它和比喻有着相似之处。如巴金的《月》一文中,“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这句话,就是运用了比喻句,形象地写出了明月的特征。 象征和比喻的不同之处在于: 一是比喻属于修辞范畴,它可以比喻抽象的事物,也可以比喻具体的事物;而象征则属于艺术的手法,它与构思相关而不只是语言加工问题。它一般都用来表明某种抽象的概念或思想感情,也就是说,象征是通过某一具体形象表现出一种更为深远的含意,不言中让读者自己去意会。 是象征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一般适用于抒情散文作品中。而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 所以在象征性散文中,象征的本体只是手段,寄情寓意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目的。
课本举例: 《蝉》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诗歌鉴赏中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诗歌鉴赏中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1.衬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有正衬和反衬两种。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月夜》)颈联写妻子的美丽,反衬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

可以是人衬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

可以是物衬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

可以是物衬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深厚感情。

2.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

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

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

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实写。

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3.虚实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表现手法有哪些【第五节,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有哪些【第五节,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有哪些【第五节,表现手法】■ 所谓表现手法,从广义上讲就是作者在写文章的过程中使用特殊的语句的组织方式。

它是作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具体到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象征、夸张等。

一、对比。

对比是在记叙中把两种对应的事物进行对照比较,目的是使作者所要重点记叙的人或物形象更鲜明,特点更突出,使作者表达的感情也更强烈。

常见的对比情况有两种:一是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二是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抒发感情。

二、衬托。

衬托主要是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常见的衬托的方式有两种:一是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二是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三、铺垫。

铺垫是在主要人物、事件高潮出现之前,对其环境、情绪、气氛等进行详尽描写,在吊足了读者的胃口之后,才“千呼万唤始出来”。

运用铺垫写作的目的是想造成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同时也能极大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四、伏笔、照应。

伏笔与照应在写作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前有伏笔就必然后有照应,否则文章是不完整的。

伏笔,实际上是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其作用是为情节发展或形象刻画作铺垫;照应,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

照应的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照应、与题目照应等。

照应使用得好,可使文章结构更严谨细密,主题更鲜明。

五、象征。

象征是把抽象的思想或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具体化。

运用象征不仅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也能使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或“托物寓意”。

六、夸张。

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

夸张手法分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三种。

在记叙文中恰当地使用夸张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一她叫苏珊・史密斯,她说:这原本是一个温良秋夜,她开车带着3岁和14个月大的两个孩子,行驶在静谧的公路上,忽然一个歹徒窜上车,持枪威逼她下车,带着她的孩子们,扬长而去。

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

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几种表现手法
在古代文学中,有许多常见的表现手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特点:
1. 比喻: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生动地描绘出所表达的意思。

比喻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表达,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品中的主题和形象。

2. 拟人:拟人是将非人事物赋予人的行为、性格和情感,使其更具生动性和感人力。

通过拟人,作品中的事物能够与读者产生更深的共鸣,更好地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夸张:夸张是一种通过夸大和放大的手法来刻画事物的特点和情感的表现方式。

夸张可以用于幽默的效果,也可以强调某种情感或强烈的感受,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注意。

4. 对偶:对偶是一种形式上的平衡和重复的手法,通过对比相似或相反的事物来加强作品的表达力。

对偶能够呈现一种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5. 换喻:换喻是通过替换掉本来应有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来达到
意境的转换和情感的表达。

通过使用不寻常的词语或表达方式,换
喻可以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思考的启示。

在古代文学中,这些表现手法常常被用于描绘丰富的情感和意境,使作品更具有艺术性和感染力。

通过运用这些手法,作家能够
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和反衬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

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

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烘托和渲染
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

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

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

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

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伏笔和铺垫
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

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

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

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

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

如张可久《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绝顶峰攒雪剑。

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间。

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

比人心山未险。

”为了表现人心的险恶,作者先从雪峰、冰瀑、哀猿、啼鹃、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

然而和人心相比,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可想而知了。

写天台山的险就是为写人心险恶而作的铺垫。

象征和托物言志
这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

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

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因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所说的是狭义的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

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之高翔”的豪情壮怀。

用典和借古讽今
这两种手法没有严格的界限。

用典是从材料(典故)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目的角度说的。

用典是借用古人古事或化用前人词句,目的是委婉抒发作者某种情感。

如辛弃疾《摸鱼儿》:“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作者借用西汉陈皇后的典故,表达自己抗金主张无人诉说、无人理解的苦闷。

借古讽今是通过对古迹古事的咏叹,讽谏当朝统治者。

一些怀古诗和政治抒情诗中多采用这种手法。

如王安石的《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作者咏叹六朝的灭亡,就是为了劝谏北宋统治者要接受教训,不要再骄奢淫逸,荒芜朝政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