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手法辨析——对比与反衬

合集下载

几种表现手法的区别

几种表现手法的区别

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

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

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

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

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

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烘托和渲染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

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

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

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

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

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伏笔和铺垫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

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

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的伏笔。

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的伏笔。

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

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

表现手法辨析对比与反衬

表现手法辨析对比与反衬
红花还需绿叶衬 众星捧月
对比
事物之间地 位平等
内容:都 是把相反事 物进行比较
作用:有 主次之分
完成测练
(一) 怯懦 ③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 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 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 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 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 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何时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问题:本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手法辨析对比与 反衬
思考:视频中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女主人公特征?
对比就是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
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
一体两面的对比
两体之间的对比
思考:视频中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女主人公特征?
反衬就是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
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衬的方法。
(二)难忘那一抹身影 有四五位同学在卫生区里打扫卫生。忽然听到“啪”的一声,扭头一看,原来是 近处车棚里有一辆自行车被吹倒在地上。刘伟说:“哎呀,好精彩呀,风力这么大, 自行车都能给吹倒了,果然是‘英雄风’。”赵栋说:“有人敢去扶吗?谁扶谁倒霉 ,不信你试试——扶车的总会被人家怀疑是弄倒车的。”孙鹏说:“对,这年头,好 事难做,好心不得好报的。”王亚刚说:“得了,咱是来打扫卫生的,别费口舌说些 无关的话了,打扫完了卫生区,还要进教室背课文呐。”一直没有说话的孙维却走到 倒地的自行车边,轻轻扶起,又小心地安放好。大家面面相觑,有些惭愧——面对倒 地的自行车,有人幸灾乐祸,有人抱天怨地,有人世故刁滑,有人事不关己,唯有孙 维的做法与大家不同…… 问题: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那一抹身影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衬和对比举例说明

反衬和对比举例说明

反衬和对比举例说明反衬和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比两个事物的不同之处来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特点。

下面是以反衬和对比为题材的一些例子。

1. 职场中的乐观和悲观心态乐观心态的人总是积极向上,充满信心和希望,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够积极应对和解决。

而悲观心态的人则总是消极压抑,对未来充满担忧和焦虑,遇到问题就很容易放弃或逃避。

乐观和悲观心态的人在职场中的表现迥然不同,前者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成功,而后者则常常陷入困境和失败。

2. 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方式城市和乡村的生活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对比。

在城市,人们繁忙而快节奏的生活,追求物质的享受和社交的多样性。

而在乡村,人们过着宁静简朴的生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城市生活注重个人的成就和竞争,而乡村生活则更加注重家庭和社区的和谐与互助。

3. 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差异现代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团队合作。

而传统教育则更加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考试的成绩,强调学生的听课和背诵能力。

现代教育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实践,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传统教育则更加注重学科知识的掌握和传承。

4. 健康饮食和不健康饮食的影响健康饮食包括多样化的蔬菜水果、粗粮和蛋白质的摄入,能够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

而不健康饮食则包括高盐、高糖和高脂肪的食物,容易导致肥胖、心脏病和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健康饮食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和提高免疫力,而不健康饮食则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

5. 乐观和悲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乐观的人总是积极向上,对事物充满希望和信心,能够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挫折。

而悲观的人则倾向于消极抱怨,对未来充满担忧和焦虑,容易陷入情绪低落和抑郁。

乐观的心态能够提高心理健康和幸福感,而悲观的心态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和健康风险。

6. 个人发展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个人发展注重个体的能力和成就,追求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而团队合作则注重集体的力量和协作的效果,追求共同的目标和利益。

高中语文知识点辨析对比与衬托

高中语文知识点辨析对比与衬托
④通过描写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表达了 作者 对人才能为国所用的喜悦之情。
分析下面几句诗句,哪些使用了对比手法,哪些 使用了衬托?为什么?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对比。凸显了鹤搏击长空、潇酒自得、奋勇向上 的形象,作者逢秋不言“悲寂寥”,豪言“秋日 胜春朝”,表现了自己的乐观豁达,对比明显。
正衬 用次要内容从正 面衬托主要内容
衬 如用高衬更高,用好衬更好,以乐景衬托
乐情,以哀景衬托哀情等


反衬
用次要内容从反 面衬托主要内容
类 如以动衬静,以乐衬哀,以好衬坏,以
美衬丑,以虚实等
例题: (2017全国卷1)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殿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辨析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
定义
•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 个对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 差,共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达技巧。
• 衬托: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用另 一种或另一些与之相似、相关或相反的次要 事物作背景来陪衬的一种表达技巧。
区分对比和衬托的方法
对比:并列关系,造成反差(无主次之分) 衬托:主次关系,突出主体(有主次之分)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 广受后世称道, 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①首先明确该句写了什么内容。 ②然后看所使用的表达技巧,分析表达效果。 ③最后赏析情感。
①本诗描绘了考生在考场上的答题情况。
②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食 桑叶的声音,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考生写字答题的场景。
③以动衬静,以春蚕食桑叶的声音反衬考场里的安静, 更能描写出考场上考生们认真答题的庄严寂静。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比的联系和区别

映衬、衬托、正衬、烘托、反衬、对⽐的联系和区别所谓映衬,就是映照、衬托。

映照,就是⽤光线照射⽽显出物体的形象;衬托,就是为使事物的特征突出,⽤另⼀些事物来陪衬或对照。

⽂学作品中的映衬主要指后者,诗歌⾃然也如此。

由“陪衬或对照”来看,映衬有两种,⼀种是正衬,⼀种是反衬。

李⽩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半壁见海⽇,空中闻天鸡”就是正衬。

试想登上天姥⼭的半⼭腰,就能望见东海⽇出,听到天鸡的啼鸣,那么天姥⼭⼭峰必然⾼⼊云天,连接仙境,出“仙之⼈兮列如⿇”的盛况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天台⼀万⼋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极写天台⼭之⾼,但⾯对天姥⼭却像是要向东南倾倒下去,⾜见“天姥连天向天横”。

反衬的著名例⼦是王籍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更幽”。

正因为听上去觉得蝉叫声特别喧噪、鸟鸣声特别清亮,所以⼭林幽静⾄极,以闹衬静,静境深⼴。

⼜如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臭,路有冻死⾻”,⽤“酒⾁臭”反衬“冻死⾻”,更显⼈民的痛苦、悲惨。

映衬(⽆论是正衬还是反衬)的⽬的,或是为了突出所描述事物的特点,或是为了强调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映衬(衬托、烘托)有⾊彩相衬:如“万绿丛中⼀点红”,“红”得特别鲜明浓烈;“⿊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鳞开”,“亮”得格外夺⽬惊⼼。

有景物衬情:衬法有两种,衰景衬悲愁、美景衬欢乐是正衬,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枫叶荻花秋瑟瑟”,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乐景衬哀情(或相反)是反衬,如杜甫诗“江碧鸟逾⽩,⼭青花欲燃。

今春看⼜过,何⽇是归年?”有⼈物相衬:如“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极⾔罗敷之美;“未免被⼈褒⼥笑,只教天⼦暂蒙尘”(李商隐《华清宫》),讽刺杨贵妃美⾊误国。

有动静相衬:如“明⽉松间照,清泉⽯上流”;“空⼭不见⼈,但闻⼈语响”;“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四千年来车马寂,古槐深巷暮蝉愁”(张籍《法雄寺东楼》)。

此外还有⼤⼩、多少、冷暖、远近、⾼低、明暗等等⽅⾯的映衬,在阅读赏析时也应注意。

诗歌鉴赏中对比与反衬手法辨别

诗歌鉴赏中对比与反衬手法辨别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叫声几乎听不到了, 迎春花早已开过,只有片片杏花飞落芳尘。
春去匆匆,山窗下的修竹实在幽雅,惹人怜爱;它 依旧苍劲葱茏,等待着我的归来。
忆秦娥 刘辰翁
中斋上元①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问:你认为诗中“辛夷花尽杏花飞”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正确答案:用晚春时节的残花来反衬(衬托),突出幽竹清阴不改 的形象。要点是“反衬”(或“衬托”)。但有人答成了正反对比。 误区在哪里呢?关键是未能搞清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可是,同样是古诗手法鉴赏题,有时又会出现答“对比”与答“反 衬”都算正确的情况。且看下面一题:
对比与反衬,其相同点,都有正反两个方面的含义,它们之间是相互对应的。
但对比的两个方面一般是同“质”的相近或相对的事物,两者形成强烈反差,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 著,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反衬,把相反的艺术形象合写在一起,以次要的形象、陪衬的形象来衬托主要的形象的,其两个方 面则不一定是同“质”的事物,如“乐景衬哀情”,“景”与“情”并非同质。上面的“天可老, 海能翻,消除此恨难”,所以不能答成“对比”,是因为“天”“海”与“恨”不同质,是用“天 可老,海能翻”这样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主体事物“恨”的。
对比与反衬的不同,更在于各有各的用法和作用。
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其作用是能使语言色彩 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
反衬在于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一般正面为主,反面次之(衬托部分),具体可分 为小衬大,动衬静,乐衬哀,喜衬悲,丑衬美,错误衬正确等,其中,前者为次, 后者为主,以前者突出后者。

对比与反衬区别

对比与反衬区别

正衬 情景和谐交融 乐景衬乐情
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哀…景…衬哀情


以动衬静
类 反衬 情景、动静相反 以声衬寂
乐景衬哀情
……
注意
• 通过上面的三个例子,我们可知:
• 在对比中,从两者的地位来讲,一 般说来,没有明显的主次之分,通 过对比,相得益彰,两者都更加鲜 明突出 。
确定了事物的主次,对比与反衬自然也就区 别开来了。而对比虽是事物或情形的正反两 个方面,但他们之间是平行并列的,是“平 等”的,再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 死骨”,从正反两个方面的强烈对比中,使 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正 反两个方面互相比较,不分主次,故而看成
幽静。
什么是对比
• 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 立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形成强烈反差,使形 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双方特点比得更加显著, 正反道理说得更加深刻,矛盾问题揭得更加尖锐, 从而突出主题或思想的一种表现手法(或者修辞 格)。
• 例如 •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对比与反衬,其相同点,都有正反两个 方面的含义,它们之间是相互对应的。 但反衬在于两个方面有主次之分,一般 正面为主,反面次之(衬托部分),具 体可分为小衬大,动衬静,乐衬哀,喜 衬悲,丑衬美,错误衬正确等,其中, 前者为次,后者为主,以前者突出后者。
“反衬”与“对比”不同,
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 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 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 被衬托的一方。我们可以来看下面的例 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运用 的是“对比”,而“蝉噪林逾静,鸟鸣 山更幽”则用了“反衬”来突出环境的

浅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浅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对 比 与 衬 托 是 初 中 语 文 课 本 中经 常
使 用的两种表现手法 , 人们往往 将对比衬 回事 。 其实 , 对 比和衬托还是有区别的,
是次, “ 智叟” 是 用来反衬 “ 愚公” 的。 我 们都知道 《 爱莲 说》 在 写作 手法 上 叟 ” 《 愚公移 山》 中的 “ 京城 氏之子 ” 刚满七八
的“ 同舍 生” 是用来反衬 “ 余” 的。因此 , 语 文教参 上认为 的“ 同舍生 ” 与作 者形成 对 比, “ 曹刿” 的“ 远谋” 与“ 鲁庄公 ” 的“ 鄙” 形
作 用是 不 准 确 的 , 也是不科学的。
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 综合 以上 结 论 , 还 是 要 看 双方 有 无 主 次 之分 。 那 么
要 我们面 对问题和 困难 , 冷静思考 , 勇于 实践 , 善于总 结 , 就 能不 断提 高课堂 教学 效 率。 关键词 : 语文 低 年级 高效课堂 当前 , “ 高效课 堂” 的学 习实施正在如 火如荼地进 行 , 但我的课堂教学离高效课
堂还相 差甚远 , 究其原 因为何 , 为 能早 日
实现高效课 堂现做 以下反思 :

的方式 方法的学 习 , 精 心备课 , 精 心设计
每一节课 , 向 四十 分 钟 要 质 量 。
问。这就 为后 面的 品读 课文挤 出了时

充分认识儿童心理 , 搞好组织教学
教学过 程 , 有计划 、 有步骤 、 有 目的地上好 间 , 做好 了铺垫。 后来在评课 时 , 其他班级
o YU
浅谈初中语文课本中的对比与反衬的区另 J l
一辽宁省大连市第六十二中学 季宝良
关键词 : 初中语文 对比与反衬 区别 主, 是 以好 的来让坏 的显得更坏 , 或 以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出 事物的本质 特征。
完成测练
(一) 怯懦 ③她知道自己心里,其实并不希望父亲能来看她。她羡慕常能收到父母包裹或 是电话的舍友,看她们故意大惊小叫地在她面前,将漂亮的衣服、好吃的特产,孔雀 开屏一样地展示给她;或者听她们在电话里,温柔地朝父母撒娇,声音如一朵花儿,看 似羞涩无比,却是拿最耀眼的色彩,刺伤了她的眼睛。她们与父母家人远隔千里.却如 同近在咫尺;而她与父亲,明明都同在北京,却似远隔天涯。常有舍友在挂掉电话后, 装作漫不经心地问她,你的父母何时会来看你?她总是模棱两可地回答说,他们忙呢。 问题:本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难忘那一抹身影 有四五位同学在卫生区里打扫卫生。忽然听到‚啪‛的一声,扭头一看,原来是 近处车棚里有一辆自行车被吹倒在地上。刘伟说:‚哎呀,好精彩呀,风力这么大, 自行车都能给吹倒了,果然是‘英雄风’。‛赵栋说:‚有人敢去扶吗?谁扶谁倒霉 ,不信你试试——扶车的总会被人家怀疑是弄倒车的。‛孙鹏说:‚对,这年头,好 事难做,好心不得好报的。‛王亚刚说:‚得了,咱是来打扫卫生的,别费口舌说些 无关的话了,打扫完了卫生区,还要进教室背课文呐。‛一直没有说话的孙维却走到 倒地的自行车边,轻轻扶起,又小心地安放好。大家面面相觑,有些惭愧——面对倒 地的自行车,有人幸灾乐祸,有人抱天怨地,有人世故刁滑,有人事不关己,唯有孙 维的做法与大家不同…… 问题: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那一抹身影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手法辨析
——对比与反衬
对比就是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
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
一体两面的对比
两体之间的对比
反衬就是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
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衬的方法。
红花还需绿叶衬 众星捧月
对比
事物之间地 位平等
内容:都 是把相反事 物进行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