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点(记叙文阅读)精讲课件-表现手法之对比手法
合集下载
记叙文阅读——表现手法PPT课件

6、抑扬结合(两种形式—形成反差,通过对比突出内容) 7、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以声写静—增加表达上的生动性)
8、叙议结合(三种情况——揭示文章主旨 )
9、象征(借助某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
.
2
想和情感。化抽象为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试题回放
一、前后照应— 2008中考《诊》 2010中考《龙潭》
4、P186——第三题
在描绘文中两个主要人物杨姨和母亲时,作者运用了照应
的方法,请从文中找出前后照应的一组句子,并结合内
容说说表达作用
.
10
跟踪练习: 1、P176——第三题 文章第五小节写路人的表现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动作、神态描写,既写出了路人的不安和慌乱, 也与父亲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友善形成鲜明的对比 更能突出父亲的行动给别人带来的温暖。
.
7
解题方法:
1、牢记概念术语,了解一些基本的写作手法及其 作用。
2、仔细审题,抓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明确考点, 变“问”为“答”。
3、针对题干中的关键词分条陈述。
4、避免答题时概念化、格式化的倾向。要有全局 观念,结合文章内容,紧扣文章主旨。
.
8
解题步骤及方法顺口溜:
现代阅读莫畏惧,(心态) 文中处处有自己。(读活) 整体感知如钥匙,(前提) 把握主旨得真谛。(圆心) 抓住题眼关键词, (审题) 分条作答没问题。(分值) 基本概念要牢记, (术语) 纵横捭阖呈一趣。(灵活)
现代文阅读
—— 表现手法阅读训练
.
1
表现手法 ——语文阅读知识点
常见的记叙文阅读知识(必须背过)
1、修辞手法:(赏析—— 功能词—结合语境——联主旨
《表现手法之对比》课件

情节转折对比
要点一
总结词
通过对比情节发展的前后转折,突显情节的起伏变化,引 导观众的情绪反应。
要点二
详细描述
情节转折对比是电影中常用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对比情 节发展的前后转折,可以突显情节的起伏变化,引导观众 的情绪反应。例如,在电影中通过对比快乐的场景和悲伤 的场景,顺利和挫折的情节等,可以更好地展现故事的转 折点,让观比》ppt课件
目录
• 对比的定义与作用 • 对比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 • 对比在文学中的应用 • 对比在音乐中的应用 • 对比在电影中的应用 • 总结与思考
01
对比的定义与作用
对比的定义
01
02
03
对比
通过突出两个或多个元素 之间的差异,以强调它们 各自的特点和重要性。
对比的构成
对比由两个或多个相对的 元素组成,这些元素可以 是形状、颜色、大小、方 向、纹理等。
选择合适的对比方式
根据内容选择合适的对比方式,如大小、颜色、形状等。
注意对比的平衡
在对比时,需要注意对比的平衡,避免过于突兀或不协调。
对比手法的未来发展
动态对比
随着技术的发展,动态对比将成 为一种新的表现手法,能够更加
生动地展示内容。
多维度对比
未来将会有更多的维度被纳入对比 的范围,如声音、气味等,使对比 更加丰富多样。
大小对比
总结词
通过调整元素的大小来引导观众的视 线,强调重要内容。
详细描述
通过将重要的内容或标题设计得更大 ,而将次要内容或说明设计得较小, 可以更好地引导观众的视线,突出重 点。
方向对比
总结词
利用元素的排列方向来创造动态感,引导观众的视线。
详细描述
对比手法(课件)-初中记叙文阅读精品课件

贝林光生告诉我们,需要更换梯子搁置的方向,更换目标。 新的目标会是什么?应该多种多样,但是贝林先生和其他类似人物抬手 指了一个,那就是超越个人功利,为大善、大爱、大美留出更多的地方。
(选自天地出版社《雨夜短文》)
【易读学堂】
【范例】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
【问题】文章倒数第五段提到“中国读者”与“中国大多数企 业家”,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2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
攀缘是辛苦的,也是令人兴奋的,因为有目标。我非常欣赏贝林先生说 的一句话:“我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了。”我告诉他, 这句话已经具有文学价值。
我并不认为所有企业家部必须像他一样最后全然投身慈善事业,但是我 希望大家经常想想,爬到墙项之后要干什么。因为我发现,很多人还没有 攀到高处,在半道上就已经感到无聊。
⑤“Let me try(让我试试)——”那个黄头发的小孩站了出来!马 上,机舱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小男孩接过胖大伯的藤筐,快乐地小跳着, 小雀儿一样满机舱给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送糖果。
⑥情不自禁,我心中涌出难言的滋味,突然想到另一件事。有一次,我 们返回深圳,到广州转汽车要上一道天桥,有一段长长的斜坡。当时,人 来人往,背背包的、拖箱子的、提行李的,都鱼贯上坡。我突然问妻子, 这么多人,你能分出,哪些是香港人,哪些是大陆人吗?同样的黄皮肤、 同样的黑眼睛、操着几乎同样的粤语……她摇摇头。
④“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替我把筐里的糖果,发给每位乘客。”这显然是 在培养孩子。事情虽小,但很有意思。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对准了座位 上的四位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我自然是希望三个中国小孩能站出来。但是 ,三个“黑眼睛”什么反应也没有。他们父母头都没抬,有—位甚至将书 盖在眼睛上,似乎在补回昨晚的睡眠。看来,孩子是要成为买卖房地产的 大亨,吞吐千万资本的富豪大商的,他们原意一个星期上五次钢琴、礼仪 、跆拳道的兴趣班,却怎么也不会热心做给别人献糖果的小把戏!
(选自天地出版社《雨夜短文》)
【易读学堂】
【范例】202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
【问题】文章倒数第五段提到“中国读者”与“中国大多数企 业家”,这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20年湖南省衡阳市中考题
攀缘是辛苦的,也是令人兴奋的,因为有目标。我非常欣赏贝林先生说 的一句话:“我把梯子搁错了墙,爬到墙顶才知道搁错了。”我告诉他, 这句话已经具有文学价值。
我并不认为所有企业家部必须像他一样最后全然投身慈善事业,但是我 希望大家经常想想,爬到墙项之后要干什么。因为我发现,很多人还没有 攀到高处,在半道上就已经感到无聊。
⑤“Let me try(让我试试)——”那个黄头发的小孩站了出来!马 上,机舱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小男孩接过胖大伯的藤筐,快乐地小跳着, 小雀儿一样满机舱给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送糖果。
⑥情不自禁,我心中涌出难言的滋味,突然想到另一件事。有一次,我 们返回深圳,到广州转汽车要上一道天桥,有一段长长的斜坡。当时,人 来人往,背背包的、拖箱子的、提行李的,都鱼贯上坡。我突然问妻子, 这么多人,你能分出,哪些是香港人,哪些是大陆人吗?同样的黄皮肤、 同样的黑眼睛、操着几乎同样的粤语……她摇摇头。
④“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替我把筐里的糖果,发给每位乘客。”这显然是 在培养孩子。事情虽小,但很有意思。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对准了座位 上的四位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我自然是希望三个中国小孩能站出来。但是 ,三个“黑眼睛”什么反应也没有。他们父母头都没抬,有—位甚至将书 盖在眼睛上,似乎在补回昨晚的睡眠。看来,孩子是要成为买卖房地产的 大亨,吞吐千万资本的富豪大商的,他们原意一个星期上五次钢琴、礼仪 、跆拳道的兴趣班,却怎么也不会热心做给别人献糖果的小把戏!
记叙文的表现手法PPT课件

4.讽刺夸张:
• 夸张是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 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 情。讽刺是人们针对社会生活中不 合理的、错误的或者腐朽的人或事, 用讥讽、嘲笑的手法,突出其矛盾 的所在,以达到贬斥、否定、批判 的目的。
• 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用夸 张让范进喜极而疯. ,将科举对人们7
5. 托物言志:
•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用菊花来正衬, 用牡丹来反衬,突出莲的高洁。
.
10
8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 借景抒情:借助于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 抒发感情。作者表达的是含蓄的感受,所 以它有喜、怒、哀、乐、愁、怨、憎、惧, 但是这些情绪不能看成是一种思想。
• 托物言志: 通过对客观物的描写,来表明 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 此“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 愿望、要求等。
• 如鲁迅的《故乡》中将二十年前后 的家乡变化进行对比。
.
4
2 象征
• 此方法指,文章借用具体的、形象 的事物,来暗示特定的事物或事理, 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或者说,借用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事 物来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使之形 象化,使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 刻。注意:象征体和被象征体之间 要有共性。
记叙文的表现 手法
洪桥学校 沈先宏 2014.5.16
.
1
1、常见的:对比、象征、 衬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欲扬先抑、讽刺夸张
2、较常见的:侧面烘托、
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
结合
.
2
二、 区分比较
• 写作手法是一种统称,包括:“表达方式” 、 “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结构手法” 等。
• 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
初中语文知识点(记叙文阅读)精讲课件-表现手法大全(共10讲)

15.文中第①③⑥段对“雪”的描写,在表达情感上 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示例:第①段描写雪,表现了喜旺的沮丧害怕心 情;第③段反衬了喜旺心情的高兴,暗示了喜旺心情 可能发生的变化;第⑥段以雪越下越大,写出喜旺的 心越揪越紧。以雪景衬托人物心情,表现喜旺盼望父 母的急切心情,表现了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
概念理解
表现手法之 衬托手法
正衬与反衬 课例分析
方法指导
初中语文知识点精讲课程
表现手法之动静结合
情景导入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两 只 黄 鹂 鸣 翠 柳
概念理解
动静结合,就是构成画面的事 物,有的事物是动态的,有的事 物是静态的,二者有机的结合在 同一个画面和情境之中。
动静结合的艺术酒店,这段描
写,具有冷酷无情、悲凉之意。作者通过众人的“笑”把当时 中国黑暗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景象再现出来,深刻地表现 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冷漠、麻木的状态”这 一重大主题。
五、天女散花式 1.紧紧围绕中心来写; 2.所选择的人物要有代表性; 3. 一般采用先总后分法。
分析: 都德的《最后一课》写上课的情景,巧妙地借助于 一个无知顽童的冷静观察和心理分析,特别是对韩麦尔先 生临下 课之际感人至深的神态言行的细摹,在肃静而凝重 的氛围的层层烘托渲染中,最后突然如火山爆发般地喷出
爱 国主义的激情,收到了强烈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
四、塑造人物,表现主题式 …… 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 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 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见了我, 又说道,“温一碗酒。”掌柜也伸出 头去,一面说,“孔乙己么?你还欠 十九个钱呢!”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 答道,“这 …… 下回还清罢。这一回 是现钱,酒要好。”掌柜仍然同平常 一样,笑着对他说 …… 此时已经聚集 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
记叙文复习4:表现手法之象征-对比-衬托20页PPT

END
13、遵守纪律的风气的培养,只有领 导者本 身在这 方面以 身作则 才能收 到成效 。—— 马卡连 柯 14、劳动者的组织性、纪律性、坚毅 精神以 及同全 世界劳 动者的 团结一 致,是 取得最 后胜利 的保证 。—— 列宁 摘自名言网
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罗素·贝克 18、最大的挑战和突破在于用人,而用人最大的突破在于信任人。——马云 19、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雷锋 20、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布尔沃
记叙文复习4:表现手法之象 征-对比-衬托
11、战争满足了,或曾经满足过人的 好斗的 本能, 但它同 时还满 足了人 对掠夺 ,破坏 以及残 酷的纪 律和专 制力的 欲望。 ——查·埃利奥 特 12、不应把纪律仅仅看成教育的手段 。纪律 是教育 过程的 结果, 首先是 学生集 体表现 在一切 生活领 域—— 生产、 日常生 活、学 校、文 化等领 域中努 力的结 果。— —马卡 连柯(名 言网)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表现手法》课件

文学作品阅读之
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1)对比;(2)衬托 (3)铺垫;(4)伏笔;P140 (5)抑扬;(6)照应;(7)悬念;(8)讽刺。P144
1、对比:把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XX事物的 特点或人物的XX性格、精神品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P154 《少年的月夜》2.文章多处运用对 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P173十五、《看护父亲的孩子》
• 3.文章多处为西西洛认错了父亲埋下了伏笔, 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3.“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 士领孩子过去。”正是看门人粗心大意才导致西西 洛认错了父亲;“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 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此处很明显在暗示此人有 可能并非西西洛的父亲;“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 要说什么。”他应该是想告诉西西洛,自己并非他 的父亲。
(7)悬念:先把XX抛给读者,设下悬念,后面再释悬,使情 节曲折生动、引起读者注意,引出下文的内容。
P157三、阅读文段《手帕土》 2.文章多处设 置悬念,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4分)
2.示例:奶奶腿脚不便,两年没去镇上赶圩了, 却忽然说要去赶圩,令人不解。小说这样刻意设置 悬念,使读者顿生疑惑:奶奶究竟要去干什么?这 就起到了吸引读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也 塑造了一个深爱孙儿,不辞劳累,可敬可爱的奶奶 形象。
(4)伏笔:文中写的……为下文写……埋下伏笔,是故事情节波 澜起伏,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可
读性。 • P166 十、《爱的下策》 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4分)
2.示例1:“学生们没有‘交头接耳’,而是缄口不语,各自摆弄着手机”为 “那我给你们发个红包吧”和“比如此刻,在我们班的QQ群里来场红包雨” 埋下伏笔。 作用:①交代老师找到了没收学生手机和帮助王桐的方法,使故事情节发展合 情合理;②表现了王老师负责任、有爱心、机智的特点。 示例2:“王桐点开一个红包,居然还没拆包,竟然有200元!他很高兴。他 又拆开了一个红包,是100元!”为“王桐查看着埋下伏笔。 作用:①交代王桐接受同学们和老师帮助的方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 表现了老师和同学们富有爱心,体现了集体的温暖,突出了主题。
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1)对比;(2)衬托 (3)铺垫;(4)伏笔;P140 (5)抑扬;(6)照应;(7)悬念;(8)讽刺。P144
1、对比:把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了XX事物的 特点或人物的XX性格、精神品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P154 《少年的月夜》2.文章多处运用对 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4分)
P173十五、《看护父亲的孩子》
• 3.文章多处为西西洛认错了父亲埋下了伏笔, 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3.“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 士领孩子过去。”正是看门人粗心大意才导致西西 洛认错了父亲;“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 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此处很明显在暗示此人有 可能并非西西洛的父亲;“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 要说什么。”他应该是想告诉西西洛,自己并非他 的父亲。
(7)悬念:先把XX抛给读者,设下悬念,后面再释悬,使情 节曲折生动、引起读者注意,引出下文的内容。
P157三、阅读文段《手帕土》 2.文章多处设 置悬念,请找出一处,并分析其作用。(4分)
2.示例:奶奶腿脚不便,两年没去镇上赶圩了, 却忽然说要去赶圩,令人不解。小说这样刻意设置 悬念,使读者顿生疑惑:奶奶究竟要去干什么?这 就起到了吸引读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也 塑造了一个深爱孙儿,不辞劳累,可敬可爱的奶奶 形象。
(4)伏笔:文中写的……为下文写……埋下伏笔,是故事情节波 澜起伏,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可
读性。 • P166 十、《爱的下策》 2.文章多处运用了伏笔的手法,请举一例,并作简要分析。(4分)
2.示例1:“学生们没有‘交头接耳’,而是缄口不语,各自摆弄着手机”为 “那我给你们发个红包吧”和“比如此刻,在我们班的QQ群里来场红包雨” 埋下伏笔。 作用:①交代老师找到了没收学生手机和帮助王桐的方法,使故事情节发展合 情合理;②表现了王老师负责任、有爱心、机智的特点。 示例2:“王桐点开一个红包,居然还没拆包,竟然有200元!他很高兴。他 又拆开了一个红包,是100元!”为“王桐查看着埋下伏笔。 作用:①交代王桐接受同学们和老师帮助的方式,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② 表现了老师和同学们富有爱心,体现了集体的温暖,突出了主题。
初中作文表现手法之二:对比法优秀课件

送得最多的就是小姨子,她家并不宽裕,
婆婆中风在床,又要翻盖楼房、装修,这一切 把小姨、姨夫忙得像个木头人了。外婆见到妈 总说:“你和生荣(我舅)要多帮帮小丫头。”
一家只杀了一头猪,光我家就送来了几十
斤。妈妈总在推辞,却总推不掉,我却也咕咕 嚷嚷不肯吃。青菜烧肉,我只捣鼓捣鼓青菜, 然后筷子一放,回房睡觉去了。
快要中考了,可我的心里却总有些浮躁不 安。上课精力总是不能集中,老走神,晚上又 睡不着。前段日子几次模拟考试都有些心不在 焉,成绩受到影响。虽然我尽量不给老师添麻 烦,但还是被他发觉了,又发来了第三条短信: “平常心是金。”为了调整心态,除了学习之
外,每天下午老师还陪我在操场上跑两圈,一 面让我锻炼身体,劳逸结合,一面还开导我, 于是我的情绪终于稳定了。
三、妈妈入聘,舅舅落聘
灯还亮着,我从被窝里钻出来,见妈妈还坐 在书桌前专心致志地看书,“妈,很晚了,快睡
吧!”“看完这段就睡!”妈妈仍低头看书。 我不解,问:“妈妈,你不是稳拿聘书了吗。 干吗还这么认真?”妈妈笑着说:“现在是在 与外商打交道。学得越多越好。”我不语了, 只是望着妈妈默默地说:“妈妈,你一定能拿 到聘书。”
你看,《湖州日报》上还刊登了湖州机床厂的机 制转换,落聘了好多职员。”我担心地问:“妈 妈,你担心落聘吗?”“哪能呢?你妈是厂里先 进,生产组长,工作认真,次次超标,能被刷下 来吗?”爸爸插嘴道,我心头一块石头落地了。 可妈妈却皱上眉,不安地说:“我只担心你舅舅 了。”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舅舅慌慌张张地奔了 进来,满头大汗地。他一见妈妈,就急急地说: “姐,听说厂里要进行机制转换,是真的 吗?”“是呀,这下你可急了吧?”
同一个人(事)物前后差异形成的对比。
在叙述顺序上,纵向对比可以用顺叙, 也可以用倒叙、插叙等方式。在记叙的内容 上,可以重点展示前后的差异,也可以充分 展开变化的过程。
婆婆中风在床,又要翻盖楼房、装修,这一切 把小姨、姨夫忙得像个木头人了。外婆见到妈 总说:“你和生荣(我舅)要多帮帮小丫头。”
一家只杀了一头猪,光我家就送来了几十
斤。妈妈总在推辞,却总推不掉,我却也咕咕 嚷嚷不肯吃。青菜烧肉,我只捣鼓捣鼓青菜, 然后筷子一放,回房睡觉去了。
快要中考了,可我的心里却总有些浮躁不 安。上课精力总是不能集中,老走神,晚上又 睡不着。前段日子几次模拟考试都有些心不在 焉,成绩受到影响。虽然我尽量不给老师添麻 烦,但还是被他发觉了,又发来了第三条短信: “平常心是金。”为了调整心态,除了学习之
外,每天下午老师还陪我在操场上跑两圈,一 面让我锻炼身体,劳逸结合,一面还开导我, 于是我的情绪终于稳定了。
三、妈妈入聘,舅舅落聘
灯还亮着,我从被窝里钻出来,见妈妈还坐 在书桌前专心致志地看书,“妈,很晚了,快睡
吧!”“看完这段就睡!”妈妈仍低头看书。 我不解,问:“妈妈,你不是稳拿聘书了吗。 干吗还这么认真?”妈妈笑着说:“现在是在 与外商打交道。学得越多越好。”我不语了, 只是望着妈妈默默地说:“妈妈,你一定能拿 到聘书。”
你看,《湖州日报》上还刊登了湖州机床厂的机 制转换,落聘了好多职员。”我担心地问:“妈 妈,你担心落聘吗?”“哪能呢?你妈是厂里先 进,生产组长,工作认真,次次超标,能被刷下 来吗?”爸爸插嘴道,我心头一块石头落地了。 可妈妈却皱上眉,不安地说:“我只担心你舅舅 了。”
正说着,门被推开了,舅舅慌慌张张地奔了 进来,满头大汗地。他一见妈妈,就急急地说: “姐,听说厂里要进行机制转换,是真的 吗?”“是呀,这下你可急了吧?”
同一个人(事)物前后差异形成的对比。
在叙述顺序上,纵向对比可以用顺叙, 也可以用倒叙、插叙等方式。在记叙的内容 上,可以重点展示前后的差异,也可以充分 展开变化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比的作用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 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 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知识讲解
《故乡》例析: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鲜明的景物对比,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的悲惨 现实,为人物的活动和故事情节的发生、发展铺设了典型的背景。
吴敬梓笔下的《范进中举》一文中对比 手法的运用达到强烈的讽刺效果,最典 型的是胡屠户自身言行的对比。
初中语文知识点精讲课程
表现手法之对比手法
情景导入
少年闰土——健康、朝气蓬勃
中年闰土——苍老、贫困
通过对比展示了中国农村经济破产给农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概念理解
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 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 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 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范进中举》例析
胡屠户对范 进的态度
称呼:现世宝、烂忠厚没用 中举前:的人,癞虾蟆想吃天鹅肉, 不三不四,尖嘴猴腮
对
比
品貌又好、体面的相貌
中举后: 称呼:贤婿老爷、才学又高、
作用:文章无情地讽刺了胡屠户的前倨 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
简析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运用的 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
明确:对比的表现手法。 作用:通过菲利普夫妇在对待于勒前赞后盼及后骂后躲态 度的变化对比,表现他们冷酷自私,唯利是图的思想,暴 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考题探究
四、阅读记叙文《五猖会》,回答18—2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 了。......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 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 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 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22.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3分)
答题步骤:先找出文中对比的内容,然后结合 对比的“突出”作用,最后联系文中使用对比 的语句具体回答即可。
课堂小结
概念理解
表现手法之 对比手法
对比的作用 课文例析 答题模式
解析思路:本题考察写作手法的分析。解答格式: 先列举出对比内容,再联系对比手法的“突出” 作用,结合选文答出其具体的作用。
答案示例:“我”在背书前盼望观看五猖会的兴 奋心情,与背书后的扫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批 评了强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方法归纳
答题模式
通过......与......对比,突出 了......变化(或......人物形象),表 现(或揭示)出......主题或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