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东村简介

合集下载

曹邦辅简介

曹邦辅简介

曹邦辅简介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王士平曹邦辅(1502~1575),字子忠,号东村,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兖州府曹州定陶县人。

明中期大臣,抗倭名将。

不畏权贵,以廉洁著称。

曹邦辅的高祖曹世才以上,世居山西潞城(今山西长治),从曾祖父曹升起,迁来定陶,并定居于此。

祖父曹刚,生有七子。

曹良广最小,夫人徐氏,生有三子,而曹邦辅最小。

曹邦辅天赋非凡,文章俊雅,幼年游学于乡校之间,便已颇有名气。

嘉靖十年(1531年),参加山东省试,考中举人。

次年(1532年)举进士,先后任元城(今河北大名)及南和(今属河北)知县、云南道御史、陕西巡按、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侍郎、南京户部尚书等职。

曹邦辅为官体恤民间疾苦,敢于抨击权贵,秉公执法。

任元城知县期间,“岁减里甲,轻徭薄赋”,又放千金赈济贫困百姓。

后云南道御史,弹击奸邪,豪强畏服。

巡视河东盐政时,核查盐丁私人通商,革除占窝营私舞弊,创立经商机制,河东盐业大兴,每年的捐税收入倍于常年。

在陕西巡按任上,他考核吏治,对宗室杀人反诬治于人者极为愤慨,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打击邪恶,当时胡虏大举入侵,杀掠人口数以千计,掠夺牛羊达十四万之多。

陕西总督张珩等官员隐瞒实情,谎报朝廷说打了很多胜仗。

曹邦辅巡视得知实情后,上疏弹劾。

明世宗知情后大怒,张珩等七人被谪戍,百姓呼为真御史。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出任湖广副使,补河南,在柘城(今河南东部),以师尚诏为首的农民起义爆发,据《明史·卷205》记载:“柘城贼师尚诏反,陷归德,检校董纶率民兵巷战,手刃数贼,与其妻贾氏俱死之。

又陷柘城,劫举人陈闻诗为帅。

不听,斩从者胁之。

闻诗绐曰:‘必欲我行,毋杀人,毋纵火。

’贼许诺,拥上马。

不食三日,至鹿邑自缢。

贼围太康,都指挥尚允绍与战鄢陵,败绩。

允绍复击贼于霍山,贼围之,兵无敢进。

”以师尚诏为首的起义军攻破1府8县,杀戮十余万人。

曹邦辅督师镇压,士卒如有怯战,即立斩最后者,士卒竞进。

叛军大败而逃,被擒杀者达六百余人。

南雄市澜河镇介绍

南雄市澜河镇介绍

南雄市澜河镇介绍——思乡的游子南雄市澜河镇各个村委会介绍:澜河镇分为:上矽村委会、上澜村委会、葛坪村委会、新街居委会村委会、白云村委会、澜河村委会、洞底村委会等。

上矽村委会位于澜河镇,东临上澜村,西接百顺镇,南靠苍石,北与白云村接壤。

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地区,距澜河镇15公里。

总面积为29424亩,其中山林面积28900亩,速生丰长林28900亩,毛竹面积20500亩,旱地面积524亩、水稻面积1700亩,森林覆盖率达75%。

村委会有19个自然村,总人口为1843人,其中劳动力996人。

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是林场发包、电站15000元,村集体总收入为25000元。

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养猪、养鸡和种毛竹、杉木等种养业及劳务输出,特色经济是种植毛竹,发展红豆杉。

年人均收人3350元,全村农作物种植面积1700亩,主要以花生、优质稻和蔬菜为主。

上澜村委会位于澜河镇,东临葛坪村,西接上矽村,南靠全安镇,北与澜河村接壤。

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地区,距澜河镇2公里。

总面积为36327亩,其中山林面积20788亩,速生丰长林2800亩、毛竹面积11337亩,旱地面积286亩、水稻面积1116亩,森林覆盖率达70%。

村委会有13个小组,总人口为1434人,其中劳动力664人。

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是白果场外包、,年总收入为3300元。

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是靠养猪、养鸡等养殖和种植毛竹、杉木及劳务输出。

近年,上澜村委会鼓励村民大力种植冬瓜,发展冬瓜种植业。

村年人均收人3328元。

全村农作物种植面积1116亩,主要以花生、优质稻为主。

葛坪村委会位于澜河镇偏南方向,东临全安镇,西接百顺镇,北与澜河村接壤。

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地区,距澜河镇4公里。

总面积为48037亩,其中山林面积39591亩,速生丰长林面积4450亩,毛竹面积13664亩,旱地面积176亩、水稻面积1757亩,森林覆盖率达75%。

村委会有8个村小组,总人口为2369人,其中劳动力1128人。

湛江遂溪黄略镇

湛江遂溪黄略镇

黄略镇村委会村村,位于黄略镇部,距离镇政府约公里,东接村,南靠村,西依村,北至村。

始建于年(年),由先祖带族人从迁移至该地居住而形成。

据《》记载,该村坐落在马蛇岭西南1公里处,族人口头相传,乌蛇岭龙脉注两眼泉,泉水溢入坑囦清凉而寒冷故取名村,曾用名村,别名。

村属于丘陵地带,主要山岭有岭,海拔最高米。

主要河流有河,在村方向。

民国35年(1946年),属遂溪县黄略乡。

1950年,属遂溪县第三区。

1957年,属于遂溪县黄略乡。

1958年,先遂溪县黄略乡,后属遂溪县钢铁公社和遂城公社。

1959年,属于遂溪县公社。

1961年,属遂溪县黄略、茅源,华封、南亭公社。

1963年,属遂溪县黄略公社。

1983年,属遂溪县黄略区公所。

1986年,属遂溪县黄略镇村委会至今。

世居村民主要姓氏有姓。

第一大姓为,(南宋瑞宗元年(1276年),) 先祖从迁移至广东。

(时间),从迁移至。

第二大姓为,年间,先祖从迁移至村。

第三大姓为,年间,先祖从迁移至该地。

各姓和睦相处,繁衍生息。

2015年末,该村有户籍人口人,其中男性人,女性人,80岁以上老人人,最年长者年龄岁(女)。

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人口有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有人,农村留守儿童人,海外留学人员人,实际在村人口人。

2015年末非户籍外来人口人。

世居村民均为汉族,属于民系,使用方言。

2015年末,祖籍该地的香港同胞人,澳门同胞人,台湾同胞人。

有华人华侨人,主要分布在。

归侨人。

该村传统经营以农为主,农作物种植有水稻、番薯、甘蔗、花生、蔬菜等。

畜牧业有养牛、养猪、养鸡、养鸭。

20世纪90年代后,种植业以水稻为主,大面积推广种植辣椒、豆类、木瓜、冬瓜等。

部分青壮年往深圳、珠海、东莞、广州等地务工,从事餐饮业、建筑业人员居多。

部分村民在当地从事建筑业,有村民从事经商,从事运输业和农业服务业为少数。

村民主要经济来源有农业收入、外出务工人员工资性收入、建筑业收入、经商收入等。

特色农产品有辣椒、四季豆、冬瓜。

古溪外东村村史

古溪外东村村史

揭阳市榕城区仙桥镇古溪外东村史公元二○一六十一月一日广东省揭阳榕城区仙桥办事处禄宜居委会外东村皆村住于西岐路亭南面,距办事处1.5公里。

面积1.5公顷,建于公元一三九七年明凤武三十年(陈氏族谱)记外东村先祖乐山公是古溪八世祖玉溪公九个子之第三房一秋房公,他生四个子,分居于西岐寨内东头、玉寨大园。

山前高松树下及外东村,总称外东村。

明末清初,古溪被老篮贼杀散。

由外东陈君聘配土美从忠协助官衙惩治贼后,陈君聘个人拿出钱粮到处安民,救安族人,才有今天(祖祠中厅东面墙里功载)民国中页时,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于人民头上,时国无正主,民无宁日,皆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计死、走、绝三十七户,村里房屋破碎,前后杂草枞生,日鸦声及饿童哭声成片,盗贼四起,伪党拉兵,风声鹤戾,民不聊生至解放初,村里只有三十七户百三七人。

世居村民以陈氏之姓说潮语;南宋民万历年间,先祖由福建迁住广东省揭阳市南门外古溪官溪都。

乐山公生于西岐寨内东头(秋房厅),是古溪六位进士最后一位,曾于山西省安邑县任教喻(教育厅)之职。

外东村坐落古溪正中外面,西至西岐东头池边,东至仙金公路,南至土美较水飞,北至西岐良才路亭;内有土地百二十亩分布于大队四方,外有现时西岐扫帚地东面虾地山一个,土美山向日狮向龙珠马面,及崩龙港向后径山四亩,古溪中学前目镜池一个;内有三座点金,一厅一祠堂,雅夫书斋,兴建厅,振绪厅,南园点金,德千公祠及新建乐山公厅(二○○四年建),村外有新溪新厝座,古溪市五十一间楼房。

一九五七年农业合作化时,皆村合并于禄宜大队土美村;二○一五年户籍人口七百有三,实居人口六百有三,八十岁以上十三人,最高年龄九十一岁(男)。

村民为汉族说潮州方言,港澳同胞二百三十人,住于南洋、新加坡、泰国、香港等。

解放前很多青年往外谋生,打石,木工匠及一些小生意,现实村道硬底化,四通八达;一九九二年村民开始食自来水,现时电网络化,照明,村中设垃圾集站,环境优美,每户家训及新旧节日与族人同。

岭南学者—古建筑

岭南学者—古建筑

岭南学者—古建筑岭南古为百越之地,由于受地理位置、传统文化等影响,岭南地区的古建筑具有其独特的特色。

岭南的古建筑,是建筑与岭南园林的有机结合,建筑有轻巧通透的体形,富有岭南传统文化的韵味。

本单元的古建筑出发,通过对东华里、三水大旗头村、祖庙、岭南四大名圆等古建筑的介绍,详细阐述岭南的各种建筑历史、类型、特点和风格。

结合东华里、三水大旗头村、祖庙、岭南四大名圆等古建筑,了解岭南的建筑的历史、类型、特点和风格。

通过收集资料,小组交流,介绍岭南的建筑风貌,古建筑进行比较,找出异同点。

通过了解岭南各种古建筑的历史、类型、特点和风格,体会岭南文化特色,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

东华里是珠江三角洲乃至整个广东省保存最完整的清代城镇街道,原名“杨伍街”,在禅城区福贤路,以清初聚居此地的杨族和伍族姓氏命名。

其后,两族相继衰落,房产逐渐转卖与他姓,至清乾隆年间改为“东华里”。

嘉庆、道光年间,骆氏家族搬入东华里。

该族中的骆秉章当时在朝中为协办大学士、四川总督,曾对该里后半段北侧宅第大加修葺改造,将屋宇建得更为规整美观。

清末,华侨富商招雨田家族又迁入该里。

招雨田为市郊澜石石头乡人,初经商于佛山,后转香港创“广茂泰”洋行,发家成巨富后,将其东华里中段南侧的宅第进一步改建装修,遂成目前之面貌。

东华里内街长112米,街首闸门楼尚存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的石刻街额,街道宽阔畅通,花岗岩铺砌的路面洁净平整。

街内两旁的宅第俨然清代旧貌,因历来是官家富户所居,故无论建筑形式或装修,均极为讲究。

巷内住宅,排列整齐,格式统一,均锅耳式封火山墙,“三间两廊”式平面布局,室内设置除个别略有改动外基本为旧貌。

三水大旗头村三水区乐平镇郑村,当地人又称之为“大旗头村”,是粤中地区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至今保存完整。

该村是一个祠堂,家庙兼备,聚族而居的建筑群,内部布局采用广东民居典型的“三间二廊”式。

前临半庙方圹,圹基砌以石坎,突出部份状如壶嘴;圹边有一笔形古塔——文塔;塔下有两方石;大者高三尺许,形如砚,小者方块状如印,组成一个明显的“文房四宝”齐全的人文景观,寄希望后代·“读书做官”之意。

佛山耕山小寨介绍

佛山耕山小寨介绍

佛山耕山小寨介绍
佛山耕山小寨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距离佛山市中心约30公里。

这里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一个典型的岭南乡村。

耕山小寨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相传明朝时期就已有人在此耕山务农,因此得名“耕山小寨”。

小寨规划面积约300亩,计划分三期建设。

第一期拥有稻田拖拉机、渔文化、热气球、马术等近70个项目,三期建成后将成为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为一体的近郊农耕科普和体验性项目。

园区内拥有丛林穿越、滑道系列、田园越野、千垛花田、水上运动、网红娱乐、植物科普、热气球、渔文化、亲子研学等十大主题项目,是集研学、青少年户外营地、亲子游于一体的撒欢新地标。

佛山市十大古村落景点

佛山市十大古村落景点

佛山市十大古村落景点佛山市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拥有许多古老的村落景点。

这些古村落见证了佛山的历史和文化,保留着古老的建筑、传统的习俗和民间艺术,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南方传统村落的魅力和风貌。

下面介绍佛山市的十大古村落景点。

1. 南海区苏岗村:苏岗村位于佛山市南海区,是一个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保存了大量明清古建筑和传统文化遗产。

村内的古民居、祠堂、牌楼等建筑风格独特、精美,在全国享有盛名。

2. 顺德区大良镇清晖园:清晖园是一处明清建筑风格古老的私家园林,坐落于佛山市顺德区大良镇。

这里的古建筑充满了浓郁的南方园林特色,建筑、山水、植物完美融合,是中国江南园林的典范之一。

3. 南海区丹灶镇永和村:永和村是一处纯正的岭南古村落,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丹灶镇。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是研究南方民居建筑和岭南文化的绝佳场所。

4. 南海区里水镇鲤城村:鲤城村是一个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位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尤以木雕、石雕、剪纸等艺术品闻名于世。

5. 南海区九江镇:九江镇是一个美丽而古老的村落,位于佛山市南海区。

这里的传统建筑和青砖灰瓦的古民居,充满了浓郁的岭南风情,是南方传统村落的经典代表。

6. 南海区里水镇白石村:白石村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老村落,位于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民俗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尤其是白石村的古民居建筑风格独特、精美,是南方民居建筑的典范之一。

7. 顺德区勒流镇杨和村:杨和村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位于佛山市顺德区勒流镇。

这里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和传统文化遗产,尤以“杨家十二式”成名于世。

8. 顺德区北滘镇:北滘镇是佛山市一个传统的工商业重镇,同时也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古村落,保存了大量的明清建筑和传统文化遗产。

这里的古民居、祠堂、民间工艺品等,具有很高的价值和观赏性。

佛山古村落调查

佛山古村落调查

佛山古村落调查调查对象:三水大旗头村组员:欧家乐,谢嘉懿,谢铭坚,彭铭阳,刘彬资料收集:彭铭阳,刘彬实地考察:谢嘉懿,谢铭坚,欧家乐,论文撰写:欧家乐,谢嘉懿发展历史:明代正是珠江三角洲大开垦时期,也是珠江三角洲商品经济开始发展的时期。

在明代广东省共新设置22县,位于珠江三角洲的有顺德、三水、新安(宝安)、新宁(台山)、高明、开平、恩平等县。

可见,正是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钟、郑始祖迁居于此,拓荒耕田,从此掀开大旗头村的发展史。

变迁及原因:大旗头村的村落变迁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初,钟、郑开村祖迁入大桥头定居创业—清同治2年,郑金投降清廷)属于大旗头村的初创时期。

村落人口不多,两姓之间独立,但在村落事务上协同一体,如抗御盗匪,解决两姓争端等。

第二阶段(同治2年后—民国末年1949年)此一时期,大旗头郑氏后人郑绍忠对全村进行全方位改建重修。

郑绍忠因守孝回乡,开始准备重修私宅,由于长房支系(裕仁分支)的抵制,最终他的这一构想没有实现,他只好把修造的重点区域集中到他自己这一支(三房裕礼分支,康泰公之三子)所在的东向区域。

整个建筑群布局以郑氏宗祠为中心,并将自己的尚书第建在宗祠旁边,一方面为了凸现其地位的显要,另一方面也彰显郑绍忠的孝道,以示永伴祖先身边。

郑绍忠还在建筑的朝向和层次上特意和村落中的其他郑姓分支及钟姓村民的聚落做了区分村中其他部分的民居朝向都是东北-西南向、西北-东南向的,而郑绍忠集中修建的建筑群朝向均为正东西向的,民宅朝东,取“紫气东来”之意。

此一时期是大旗头村发展的最迅速时期,同时也是村落整体形态、结构、功能最为完善的一个时期。

郑绍忠以后,村中郑钟二姓族人对该村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面积达5万余平方米的宏伟村落。

第三阶段(建国以后—1980年前后)建国以后,大旗头的郑绍忠房支家族被当作反动地主阶级看待,现在的古建筑群落被当时中山大学中文系的评《红》六组称为地主庄园,是广东的“宁国府”和“荣国府”,并写了《三水县大旗头村郑金地主庄园调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东村简介
略东村位于蒲县薛关镇东。

南临昕水河。

属暖温带大陆性气侯,年均气温9~9.6℃,年均降雨量500—550毫米。

村东有南北向小河流过。

略东村现有住户140余户680余口人,农作物主要以秋粮为主。

临大公路从村边通过。

据1992年《蒲县志》载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置石城县,县治在今黑龙关村。

是年迁无意村(今薛关略东村),北齐太宁元年(561),洪水冲毁无意村,县治迁移古县。

文物古迹
文物古迹
略东村历史悠久,据现有文物资料考证,早在仰韶时期、东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蒲县县治迁至于此,使这里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北齐太宁元年(561),洪水冲毁村落,成为泽国,后经历代先贤营建,始成现状。

目前,村中保留有清代建筑祖师庙、关帝庙、梓潼庙。

部分文物简介
三十亩垣遗址位于村东300米,据《中国文物地图集•山西分卷》载:面积约1.6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2~0.3米。

采集有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和东周时期的陶器残片。

祖师庙位于蒲县薛关镇略东村东北部。

创建年代不详,据庙内脊檩题记清咸丰二年(1852)重修,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22平方米。

原布局不详,现存正殿砖木结构,面宽一间,进深五椽,卷棚硬山顶,六檩无廊式。

当地人讲述此庙供奉披发祖师(真武帝)。

关帝庙简介
关帝庙位于略东村东,创建年代不详,从现存建筑形制判断,为清代建筑,坐北面南,东西约34米,南北约18米,占地面积612平方米。

中轴线上曾建有正殿、看亭、戏台,东西轴线上曾建有马王庙、马庑、东山门、土地庙、西山门。

此外在正殿东侧建有娘娘庙;在东山门顶部建有天衢奎星庙。

现有建筑中仅存正殿、戏台、娘娘庙、东西山门、天衢奎星庙。

正殿建于高约0.7米的砖石台基上,坐北面南,砖木结构。

面阔五间,总进深约7.25米,前出廊,后为枕头枕。

明间、次间辟门,二稍间设有拱形窗。

目前,主体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前廊不存,门窗毁坏,殿内塑像不存。

据村民王胜锁先生讲:正殿西次间供奉龙王、明间供奉关圣帝君、东次间供奉佰王。

戏台坐南面北,砖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四椽,五檩无廊式,硬山筒板瓦顶,檩梁雕画。

明间辟四扇四抹格子门,次间各开格子窗一扇;后墙辟有三扇格子窗。

此外,在戏台东西山墙处各砌有十级石阶通向东西山门顶部。

目前,主体建筑保存状况一般,顶部部分塌毁,门窗部分毁坏。

娘娘庙据碑文和当地习惯性称呼推断,应为子孙圣母庙。

座落于正殿东侧,碑载创建于清咸丰九年。

有正殿1间,石木混
建,前设廊,后部为两间石券窑洞,其中一间为枕头窑。

目前,主体建筑毁坏严重,窑洞顶部坍塌,壁画塑像毁坏或不存。

东、西山门形制相同,石券拱券,有台阶通其顶部。

天衢奎星庙建于东山门顶部,据碑载创建于清咸丰九年,坐南面北,砖木结构,面阔、进深各一间,硬山卷棚顶,前后均开设有门窗。

目前,主体建筑毁坏严重,顶部坍塌,门窗毁坏。

附:草图一幅
照片
远景
正殿全景
正殿东部
正殿内部结构
娘娘庙近景
娘娘庙枕头窑内部
娘娘庙窑洞内部
娘娘庙前廊
娘娘庙前廊壁画戏台近景
戏台正面
戏台梁架
戏台后墙及窗户
戏台梁架绘画
戏台及山门
天衢奎星庙及东山门
西山门
建筑构件(一)
建筑构件(二)
马庑石槽
梓潼帝君庙
梓潼帝君庙位于村东,据碑载创建于清咸丰九年。

座北面南,东西约14米,南北约23米,占地面积322平方米。

曾建有正殿、东西耳殿。

现仅存正殿,拱券形,砖石结构,其中正殿与东耳殿之间开有宽约0.90米的甬道相通。

目前,主体建筑毁坏严重,东西耳殿不存,正殿顶部及后墙坍塌,门窗不存;院墙塌毁。

附:草图一幅,照片。

梓潼帝君庙全景
正殿近景
正殿内部
创建子孙圣母庙梓童帝君天衢奎星庙碑,位于村东南部空地上。

青石质,晕首,方座,碑身高0.94米,宽0.48米,厚0.16米,碑阳额题“万古流芳”,正文楷书,共6行,满行32字,共192字,记载清咸丰九年,栨村刘清泰父子纠合村众,主持创建子孙圣母梓童帝君天衢奎星庙的原由及经过,后附有施财人姓名,清同治二年岁次甲子正月二十五日吉立,镌匠宁志远。

碑阴额题“碑记”,镌刻有施财人名讳。

该碑保存状况较好,建议对碑文进行拓印,并抄录。

附:照片
碑阳
碑阴
备注及说明
1、以上文字,引用《中国文物地图集》、《临汾文物》、《蒲县三普文物资料》、1992年《蒲县志》等。

2、关帝庙、梓童帝君天衢奎星庙的布局及庙宇建筑名称、神位等,依据创建子孙圣母庙梓童天君天衢奎星庙碑、村民王胜锁回忆口述,整理而成。

3、图纸为草图,不可作为规范图纸使用,仅供参考了解。

4、能力所限,如有错处,仅请见谅,望提出批评及修改意见。

整理人:贺张宏
二0一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