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不留行散加减结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眼球穿通伤术后30例赵俊生

合集下载

王不留行汤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52例

王不留行汤加减治疗慢性前列腺炎52例
1 材料 与 方 法
效者 占 95 , .% 整个治疗过程中所有病人均未发生副作用 。
3 讨 论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是 当前严 重危 害人类 生命 健康 的
疾病 , 它是急性病人 均为 我院住 院病人 , 1 , . 2 男 1人 女
文 章 编 号 :0 6— 9 9 2 1 )3—0 l o 10 0 7 (0 0 O o9一 2
前列腺 炎是成 年男性 生殖 的常见病 , 于 中医学 的“ 属 淋 证 ” 精浊 ” 白淫 ” “ “ 等病 的范 畴 , 本病迁延 难愈 , 易反 复发 且 作, 笔者近年来应 用王不 留行 汤加减 治疗 慢性 前列 腺炎 5 2 例, 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仁、 皂刺各 1g炮 山甲、 0, 红花、 川芎各 6 , g随症加减 : 湿热加黄
柏、 栀子各 1g 滑石 、 5, 马齿苋 各 3 g 肝 肾阴虚加 熟地黄 2 g 0, 0, 山茱萸 1g 肝郁 气滞加川楝 子、 5, 制香 附各 1 g 2 ,肾 阳虚 加 肉 桂 5g 熟附子 6 , 日 1 , , g每 剂 水煎取汁 2 0 l 右 , 晚各服 5m 左 早
l O人 , 龄在 4 年 o岁 以下 6人 , 至 6 柏 O者 l ,o岁 以上者 O人 6
硬化而致冠状动脉狭 窄或部分分 支闭塞 时 , 扩张减 弱 , 其 血 流量减少且对心肌 的供血量相对的 比较固定 , 肌的血液供 心
为 5人。以上病人均经静息心电图 、 负荷心 电图及冠状 动脉
1 9
拜阿司匹林 以及 营养心肌等用药 , 进行 常规 治疗 。以上病人
常规治疗用药及用量均相 同。
13 劳累型心 绞痛疗 效制 定标 准 : 治疗 1个疗 程后 , . 经 显 效 : 痛症状消失 , 疼 静息心 电图及运 动心 电 图较 治疗 前均 有 不 同程度改善。无效 : 疼痛无减轻 , 心电图无改善 。

王逊疏肝、活血、化清、解毒治疗卵巢透明细胞癌术后验案

王逊疏肝、活血、化清、解毒治疗卵巢透明细胞癌术后验案

王逊疏肝、活血、化清、解毒治疗卵巢透明细胞癌术后验案《王逊医案》王逊出身于中医世家,深得名老中医孙桂芝的言传身教,自幼受中医思维的影响,且受到正规的西医教育,临床经验颇丰。

王逊在27年的临床实践中,对肿瘤的治疗深有感悟。

我们今天开此栏,系列介绍他的临床经验,供大家学习借鉴。

林某,女,56岁。

2004年5月11日首诊。

诉卵巢癌术后,胸胁胀满不适,情绪郁闷,下腹疼痛不适,腰痛、腿酸软无力。

舌红苔薄脉弦。

于2004年2月下腹重坠不适,在当地化验、B超、CT检查,还有一种人体常见激素类型,卵巢癌标记物(简称CA125)186umol/ml,同时还伴有有盆腔积液。

拟诊即行左侧卵巢癌手术,术中发现卵巢肿瘤与直肠黏连,盆腔转移合并子宫肿瘤,行姑息手术,病理诊断卵巢透明细胞癌,子宫平滑肌肉瘤,术后采用TC化疗方案,CA125186umol/ml下降至76umol/ml,为防止复发寻求中医治疗。

【辨证】:肝肾阴虚,气虚血瘀,邪毒内蕴。

【治则】:疏肝解郁,活血化结,清热解毒。

【方药】:柴胡10g,郁金10g,青皮10g,陈皮10g,枳壳6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20g,白花蛇舌草30g,马鞭草15g,三棱5g,莪术5g,炮山甲10g,水红花子10g,苦参15g,马鞭草15g,元胡10g,土鳖虫5g,生甘草10g,七叶莲15g。

2004年至2008年,一直在此方基础上加减用药,CA125从就诊时186降至76以下,一般情况良好,未出现复发和转移。

【按语】:卵巢癌术后极易复发。

CA125是判断疗效和复发的良好指标,药物与手术可使CA125迅速下降,反之则持续增高,复发时CA125会迅速升高,该例患者CA125术前186umol/ml,术后76umol/ml。

为防止复发,寻求中医治疗。

患者就诊时,脉证均无明显的热像,但却使用了白花蛇舌草、马鞭草、苦参、马鞭草等清热解毒的药物,认为术后CA125仍未降至正常范围,是毒邪仍未清除的表现,故在疏肝解郁、活血化结的同时,清热解毒以清除毒热。

王不留行散加减治疗剖宫产切口疤痕憩室30例

王不留行散加减治疗剖宫产切口疤痕憩室30例
对 照组采 用妈 富隆片进行治疗 :i片/次 ,1次/d,于 月 经第 5天起 口服 ,共 21d,连 续治疗 3个 月经 周期 。治 疗组采用 王不 留行散进行 治疗 ,组方为王不 留行 、蒴藿 、 桑 白皮 、川椒 、厚朴 、黄芩 、白芍各 lOg,干姜 、甘草各 6g。 若经 期延 长兼夹 带下增 多 、色 黄伴异 味 、小腹 隐痛 则加 蒲公 英 、地 榆炭 、败 酱草 、白及各 lOg;若经 期延 长兼 夹 带下增 多 、色 白、伴 头晕 、乏 力则加 黄芪 、党参 各 lOg,升 麻 6g。从 确诊 当 日开始 ,每 日1剂 ,水 煎分服 。疗程 同前 。 3 疗效观 察 3.1 疗效标准 :治 愈 :月经期 缩短至 7d以内 ,治疗超 检 查 时 子宫下 段 憩室 消失 ;好转 :经期 缩短 3d以上 ,治疗 超 检查 时憩 室缩小 或消失 ;无效 :治疗超 检查 时子宫 下 段 憩室无缩小或 有缩小 ,但经期较前无 明显变化或缩短 <3 d【3_。憩 室 大小 的判 定 :行 阴道 三 维超 声 检 查后 ,按 “长度 ×宽度 X深 度”计算憩室大小 。
选 取 2015年 3月 ~2017年 2月 收治 的符 合相 关诊 断标 准 的 60例剖 宫产疤痕切 口憩室 患者 ,按随机数字 表 法 分成 对 照组 和治疗 组 ,每组 各 30例 。对 照 组 年龄 22~35岁 ,平均 29.16±6.29岁 ;初 产妇 12例 ,经产 妇 18例 ;剖 宫 次 数 1—2次 ,平 均 i.23±0.31次 ;憩 室 形 状 :楔 形 10例 ,囊袋状 14例 ,团状 6例 ;憩室顶端 基层厚 度 i.3 5.2mm,平 均 3.49±0.93mm。治疗组 年龄 21~37 岁 ,平 均 29.72±6.74岁 ;初产妇 i1例 ,经产妇 19例 ;剖 宫次数 1—2次 ,平均 I.25±0.36岁 ;憩 室形状 :楔形 11 例 ,囊 袋 状 15例 ,团状 4例 ;憩 室 顶端 基 层 厚度 1.2— 5.4mm,平 均 3.53±0.99mm。两 组 资料 比较无 明显 差别 (P>O.05),具有 可 比性 。 2 治 疗 方 法

中药王不留行的研究进展

中药王不留行的研究进展
2 7镇痛 . 胡 芳 等 报道 了耳 穴 贴压 王 不 留行 籽 的方法
【】 翠芹, 5李 王拮之等. 生炒王 不留行抗氧化 活性的 比较研
究. 中药材,0 83 () 20 .1 . 6
[】 6敬华娥, 牛彩琴等. 不留行对 家兔 离体主动脉舒张 作 王
用的研 究. 四川中医。0 7 58. 2 0 . () 2
来缓 解肛 fR后创 面疼 痛 9 ,显效 4 , - J O例 0例 有 效4 6例 ,无 效 4例 ,总有效 率 9 . 56 %。
2 8 戒烟 . 黄 伟 贞报 道 了应 用 王 不 留行 籽 耳 穴贴 压法
【】 7冯磊, 慧等. 留行抑制虹管形成作用的研究. 花 王不 中药
材, 0 . () 2 93 8. 0 2 【】 8陈秀玉, 施玉凤. 6 O例奶胀患者使用 王不留行 的护 理观 察. 齐齐哈尔医学院报.0 62(5. 2 0 .71)
取 部 分 的抗 氧 化 活 性 ,但抗 氧 化 活 性较 阳性 药
VC 和 B HT 弱 。两种 正丁 醇 、 乙醚 、 乙酸 乙酯
提 取 部 分 的抗 氧 化 活性 也都 是 炒 王不 留行 的较
制 Mar epu tgl lg模型 中 的血 管 新生 。 明王不 留 i 表
行具 有 开发成 为抑制 血 管生成 药物 的前 景 。
年假 性近 视 ,总有 效率 为 9 .6 25 %。
2 3 治疗 失眠 .
3 结语
王 不 留行是 一种传 统 中药 , 一些疾 病 的治 对
疗 效 果可靠 。 随着 科 技进步 , 论是其 化 学成 分 , 无 还 是其作用 机理 ,将会揭 示得 更加 清楚 。其化 学 组分 中的萜 类具有 广泛 的药 理活性 , 依据传 统 可 用法 ,定 向寻找药物 的先 导化 合物 。近 年 来 ,其 临床 应用越 来越 多 , 尤其 是 耳穴压 贴疗 法 ,对很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眼内出血疗效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眼内出血疗效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眼内出血疗效研究作者:郑海彦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4年第06期【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外伤性眼内出血(TH)的疗效。

方法:观察组44例(52眼)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西医组36例(45眼)接受西医疗法。

结果:观察组52眼总有效率90.4%,西医组45眼总有效率73.3%,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西医组(P【关键词】外伤性眼内出血;中西医结合中图分类号 R779.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6-0028-02单纯西医治疗外伤性眼内出血(traumatic hemorrhage,TH),治疗疗效一般,且容易产生不良反应[1-2]。

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起对44例TH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6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外伤性眼内出血患者80例,患者皆符合TH诊断标准[3-4] 。

观察组44例(52眼),男25例,女19例;平均年龄(34.7±6.8)岁;病程(15.7±1.8)h;52眼中轻度22眼,中度26眼,重度4眼;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

西医组36例(45眼),男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32.4±7.5)岁;病程(16.2±2.2)h;45眼中轻度19眼,中度24眼,重度2眼;患者接受西医治疗。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西医组采取抗生素、止血药、B族维生素,以及酶制剂、血管扩张剂、激素、甘露醇静脉滴注。

中西医结合组在西医处理基础上加用中药口服,采用分三期治疗的治则用药。

两组均以10 d为一疗程。

连续治疗三个疗程。

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2.1 出血期除风益损汤加减:生地15 g,丹皮12 g,当归10 g,防风10 g,藁本10 g,赤芍10 g,小蓟30 g,黄芩炭10 g,川芎3 g,水煎服。

血府逐瘀汤与逍遥散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40例

血府逐瘀汤与逍遥散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40例

芎、 牛膝 、 茯苓 、 白术 、 薄荷 等) 。结 果 治疗 组 临床 总有 效 率 8 0 , 对 照 组 总有 效 率 为 5 O 9 / 6 ,
两组 比较 差异有统 计 学意义 ( P<0 . 0 1 ) ; 治疗 组在 视 网膜 出血 、 渗 出吸 收程 度 、 黄 斑 水肿 消 失方 面疗效 比较优 于对 照组 , 差异有 统计 学意 义( P <0 . 0 1 ) 。结论 : 本方 法是 治疗单 纯性 糖
7 1 2
讨 论 宫颈 外 口处 的 宫颈 阴道 部 外 观 呈 细 颗
陕西 中医 2 0 1 3年第 3 4卷第 6 期 用 。黄柏 : 清热燥 湿 , 解 毒 消炎 , 减少 渗 液 ; 天 葵 子L 5 ] :
清热解 毒 , 消肿散 结 , 对 金 黄色 葡 萄球 菌 有 抑 制作 用 。 统观 全方 , 口服加 外 用 , 协 同作 用 , 具有止血、 止痛 、 修
时 间持续 1 ~2月 , 容 易 引 起 生殖 道 感 染 , 影 响宫 颈 炎 的治疗 效果 , 本 院妇 科 门诊 采 用加 味五 味 消毒 饮 口服 及外 用 , 有 清热 解毒 , 止血、 止痛、 消 炎 作用 ; 减 少 了术 后 阴道排 液 、 出血 的症 状 , 缩 短 了治 愈 时 间 , 提高 了疗 效 。加 味五味 消毒 饮 中金 银 花 、 紫 花地 丁 、 蒲公英、 野 菊花、 天葵子、 紫草 、 黄柏 , 现 代 药理 研究 表 明l 3 ] : 金 银
出版 社 , 1 9 9 6 . 2 0 — 5 6 .
E 4 3 徐国钧 , 王 强 . 福州:
福 建 科 学 技 术 出版 社 , 2 0 0 6 : 2 4 . [ 5 ] 胡 国华 . 紫 草 素 及 其 衍 生 物 抗 肿 瘤 作 用 的 研 究 进 展 [ J ] . 陕西 中 医 , 2 0 1 2 , 3 2 ( 7 ) : 9 2 7 .

生脉散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生脉散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进展

生脉散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应用进展赵璐瑶,郑浩东,陈心雨,张志君湖北科技学院医学部药学院,湖北咸宁437100[摘要]通过分析近年来生脉散及其加减方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临床研究进展,可以得出生脉散、生脉散加减方和二者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本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具有明显疗效。

虽然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常采用西药为主的治疗方法,但辅助和调节作用同样不可忽视。

无论是哪种疗法,都一定有进步和改良的空间,有进行临床试验和研究的价值。

因此生脉散及其加减方作为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方法之一,显现出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汇总、个人总结以及未来展望。

[关键词] 生脉散;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中图分类号] R2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23)04(b)-0189-06 Progress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Shengmai Powder in Treating Diabetes MellitusZHAO Luyao , ZHENG Haodong, CHEN Xinyu, ZHANG ZhijunSchool of Pharmacy, Department of Medicine,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Hubei Province, 437100 China[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Shengmai powder and its addition and reduction prescription on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in recent year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Shengmai powder, Shengmai pow‐der addition and reduction prescription and their combination with Western medicine have obvious curative effect o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ic ketoacidosis, diabetic nephropathy, diabetic foot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Although Western medicine is often used as the main treatment for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 the auxiliary and regulatory effects should not be ignored. No matter what kind of treatment, there must be room for improvement and improvement, and there is value in clinical trials and research. Therefore, a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s for diabetes and its complications, Shengmai powder and its addition and reduction formula show a broad clinical application prospect. This paper has carried on the relevant research summary, personal summary and future outlook.[Key words] Shengmai powder; Diabetes mellitus;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综合征,主要是指由于体内某些内在原因如遗传性作用、内分泌功能失调等,或由于外部环境原因如饮食不健康、不合理等各种影响,而引起的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如糖、蛋白质、脂类、水分和电解质等的新陈代谢功能紊乱,同时伴随着体内胰岛功能的减弱,发生胰岛素抵抗等症状。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

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基层中西医结合诊疗方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ZYYXH/T4〜49--2008 )。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则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舟车,甚则昏仆;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虚证者可见沉细弱脉,实证者以弦滑脉多见。

2、西医诊断: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中华高血压杂志2010年1月第18卷第1期)(1)高血压诊断标准: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三140mmHg和(或)舒张压三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140/90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

(2)高血压水平分级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3级高血压:收缩压三180mmHg和(或)舒张压三110mmHg。

若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级别时,则以较高的级别为准。

(3)鉴别诊断初诊高血压应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的血压增高),常见的有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等。

(二)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制订的《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1、肾气亏虚证:腰脊疫痛(外伤性除外)、胫疫膝软或足跟痛、耳鸣或耳聋、心悸或气短、发脱或齿摇、夜尿频、尿后有余沥或失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弱。

2、痰瘀互结证:头如裹、胸闷、呕吐痰涎、刺痛(痛有定处或拒按)、脉络瘀血、皮下瘀斑、肢体麻木或偏瘫、口淡、食少、舌胖苔腻脉滑,或舌质紫暗有瘀斑瘀点脉涩。

3、肝火亢盛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面红、目赤、口干、口苦、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4、阴虚阳亢证: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治愈18例,显效13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治疗后复查腰椎DR示,5例滑脱椎体完全复位,12例滑脱椎体部分复位,余23例影像无明显改善;2个月后复查,1例L5椎体滑脱(Ⅱ度)患者行手术治疗,余均未复发。

4讨论
椎体滑脱是指因椎体间骨性连接异常而发生的上、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滑移。

脊柱失稳致腰椎曲度改变和骨性结构退变是退行性腰椎滑脱的重要原因[4]。

退行性腰椎滑脱使椎管矢状径减小,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造成脊髓受压,神根炎性水肿,产生疼痛[5]。

非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的目的是恢复脊柱的内外平衡,纠正椎间关节紊乱,使滑脱的椎体复位或部分复位,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神经末梢的疼痛刺激,从而缓解症状、防止滑脱进展;改善腰肌高张力状态,恢复腰椎稳定,改善腰椎承重力线,使滑脱的椎体恢复正常或代偿状态的解剖位置,增强椎体周围软组织的牵拉力,是手法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基本原则[6]。

本临床研究中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部分伴有轻度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且椎体滑脱继发腰椎小关节错位,致神经根受到刺激,相应的椎间孔及椎管管径变小,破坏了脊柱的内外平衡。

复位手法前行中药熏蒸、牵引、松解手法、药物治疗,消除滑脱椎体周围的无菌性炎症,改善因炎性肿胀挤压神经根而出现的疼痛,松解腰部肌肉韧带,减轻重手法复位刺激。

手法复位借助三维牵引床,前滑脱采用屈曲按压的方法,从而使腰肌、棘上韧带等紧张产生反方向的对抗力,在相邻椎作用下,其合力方向使前滑椎得到向后托力而获得整复;后滑脱借助牵引床的牵拉力,牵引床小角度上倾,按压滑脱椎体,融牵拉、按压手法于一体,牵拉脊柱可解除肌肉痉挛,按压有利于小关节继发性错位纠正,从而缓解症状。

本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牵引、中药熏蒸、药物口服、推拿、手法复位及功能锻炼等非手术综合疗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疗效确切,但临床病例有限,缺少大样本及量化指标。

参考文献
[1]贾连顺.腰椎滑脱和腰椎滑脱症(一)[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1,8(8):815-817
[2]邱贵兴.骨科诊疗常规[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122-124
[3]刘晓安.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85例[J].现代中西医
结合杂志,2009,18(6):633
[4]胡有谷.腰椎间盘突出症[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
134
[5]贾连顺.腰椎滑脱和腰椎滑脱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1,
8(9):920
[6]粱宋德.非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思路与方法[J].按摩与
导引,2005,21(4):32
(收稿日期:2012-11-15编辑:蒋凯彪)
王不留行散加减结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眼球穿通伤术后30例
赵俊生
(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北京100055)
[关键词]眼球穿通伤;中西医结合;王不留行散
[中图分类号]R27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951X(2013)01-0107-02
眼球穿通伤是眼科常见急症,经常因延误治疗时机而导致失明,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给患者身心造成严重伤害。

笔者2000年2月至2011年5月采用王不留行散加减结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眼球穿通伤术后患者30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0例病例为2000年2月至2011年5月我院眼科眼球穿通伤患者,男26例,女4例;年龄最小者5岁,年龄最大者56岁;30例均为单侧致伤患者;致伤物有小刀、铁丝、树枝、注射器、石块等;就诊时间:6h以内者20例,7h以上者10例;术前视力最佳者0.3,最差视力为眼前手动;外伤部位:角膜伤口20例,巩膜伤口2例,角巩膜伤口6例,巩膜伤口合并球内异物1例,眼球贯通伤1例;不同程度的玻璃体出血16例,前房出血12例,合并外伤性白内障1例;创伤伤口长度最短者
3mm,最长者8mm;锐器伤口大多数整齐,树枝、石块、铁丝所致伤口多不规则。

1.2治疗方法
1.2.1手术方法手术均在显微镜下进行。

治疗前仔细检查伤口,制定手术方案,怀疑有球内异物者,行X线检查,排除球内异物。

手术步骤,⑴麻醉:结膜囊滴盐酸丙美卡因1滴5min 后,2%利多卡因和0.75%布比卡因等量混合液5mL,分别在上下眼睑中内、中外1/3进针,10min待麻醉完全后,置上直肌固定缝线。

⑵手术要点:对于角膜穿通伤口在3mm以内,无内容物脱出,伤口整齐对合好,一般不缝合,加压包扎10d。

伤口在3mm以上者进行缝合,有内容物脱出,用林格氏液500mL 加入庆大霉素4万单位,地塞米松注射液(北京益民药业有限公司,2mL∶5mg)5mg,反复冲洗,对脱出的虹膜如无严重污染,可恢复进前房。

对污染严重破损的虹膜,用虹膜剪剪除。

玻璃体脱出者,应平行角膜平面将其剪除,用手术棉棒粘起,反复剪除,一直到没有玻璃体为止。

对1例合并球内异物,进行定位后采用后巩膜切口,摘除球内异物,巩膜伤口冷凝处理。

处理伤口后缝合伤口,前房内注入消毒空气泡,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5mg加地塞米松注射液1mg,涂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美国爱尔康药厂比利时分厂,3.5g/支),术毕。

1.2.2术后治疗⑴常规西医疗法:口服头孢拉定胶囊(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50mg×24),0.5g/次,3次/d;妥布霉素注射液(丽珠集团新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mL∶80mg)5mg结膜下注射,1次/d,一般注射3次;局部点妥布霉素眼药水(上海信宜药厂,8mL∶24mg),6次/d,双氯芬酸钠眼药水(沈阳兴齐制药有限责任公司,5mL∶5mg),4次/d,氧氟沙星眼膏(沈阳兴齐制药有限责任公司,3.5g/支),1次/d,睡前涂用;部分病人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美国爱尔康药厂比利时分厂,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80661,5mL/支)以及托品酰胺眼药水(沈阳兴齐制药有限责任公司,5mL∶25mg)。

⑵予王不留行散加减治疗,方药组成:王不留行6-10g,续断10-15g,桑白皮10-20g,黄芩6-10g,白及6-9g,枳壳6-10g,防风9-15g,生三七粉3-6g。

随症加减,眼部出血早期,加泽兰、白茅根、虎杖、大蓟、小蓟;出血中期,加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出血晚期,加夏枯草、海藻、昆布;眼底有渗出者,加茯苓、泽泻;眼部炎症明显者,加连翘、金银花;眼压低者,加枳壳、党参;眼压高者,加夏枯草、车前子;伤口愈合不佳者,加山药、白及;瞳孔散大者,加五味子。

以上药物加水500mL,煎至300mL,早晚各150mL分服,餐后2h服用。

14d为1个疗程,病情严重者服药2-3个疗程。

2结果
2.1视力疗效治疗后视力0.5以上者18例;视力0.1以上但小于0.5者6例;视力0.02以上但小于0.1者4例;视力光感及0.02
以下者2例。

如果患者有屈光不正需进行矫正,为术后矫正视力。

2.2随访术后随访6-12个月,1例患者术后发生白内障,3个月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视力为0.5;1例患者为球内异物摘除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再次手术未成功而失明。

2.3并发症16例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玻璃体出血;12例前房出血,经过治疗出血全部吸收;1例合并外伤性白内障;1例有球内异物发生视网膜脱离;未见交感性眼炎发生。

3讨论
眼球穿通伤一旦发生,治疗时间与致盲率有直接的关系,时间越长,眼内感染的几率越大,组织水肿更增加了伤口的处理难度,并可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眼外伤及并发症是致盲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单眼盲中,眼外伤居首位[1]。

眼外伤应及时正确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眼球穿通伤在中医眼科学中属“真睛破损”范畴。

目前眼球穿通伤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方法,中医药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眼球穿通伤清创缝合术后,在应用抗菌素治疗的同时,早期进行中药药物干预,能促进眼球穿通伤口的愈合,玻璃体积血吸收,还能减少视网膜脱离、出血性青光眼等并发症的发生。

王不留行散源于《金匮要略》,“病金疮者,王不留行散主之。

”金疮是刀斧枪弹金属器械所致伤的外科疾患,由于经脉断伤,营卫气血不能循经脉而行,所以必须恢复经脉断伤,使营卫气血通行无阻,金疮向愈[2]。

眼球穿通伤亦属“金疮”范畴。

王不留行散原方由王不留行、续断、桑白皮、黄芩、芍药、川椒、干姜、厚朴、甘草组成。

根据眼球穿通伤临床情况,去干姜、厚朴、甘草。

加当归、防风、枳壳、白及、生三七粉。

方中王不留行行血消肿止痛,主治金疮出血;桑白皮有续绝通脉之功,主治伤中绝脉;黄芩、芍药清热和营;当归消肿止痛;白及消肿生肌止血;防风祛风止痛;枳壳行气,疏理气机;生三七粉化瘀止血,活血止痛。

全方具有活血祛瘀,生肌止痛之功。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3],方中大部分中药有改善血液循环、抗炎、抗菌、抗微生物、止血等作用。

本临床观察结果表明,采用王不留行散加减结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眼球穿通伤术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丁法德,李增先,杨景寸,等.眼外伤4210例相关因素临床分
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6,14(1)29-32
[2]李克光.金贵要略讲义[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88:221
[3]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M].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
出版社,2006:73,221,939,2786,3171
(收稿日期:2012-09-03编辑:蒋凯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