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分类及评价

合集下载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第三章国际技术转移的基本理论介绍

二、NR关系论 日本学者斋藤优1979年提出了阐述国际技 术转移的新理论“NR关系假说”。
一国发展经济及其经济活动,受该国国民 的需求(N: needs)和该国的资源(R: resources)关系的制约。
N与R之间关系的不适应是促进技术革新的动力, 也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原因;原来不相适应的NR 关系经过努力得以协调以后,又会产生新的瓶
邓宁把国际贸易(出口)、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 技术转移)、国际技术转移(指外部化转移)三者 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认为进行外部化技术转移是 企业的一种权宜选择。他认为,企业之所以会选择 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是因为企业内部市场还没达 到一定规模,在国外的区位优势又不十分明显,进 行单一的产品贸易既不利,进行直接投资又不宜, 只能选择外部化国际技术转移,以赚取最大利润。 相反,如果在国外区位优势明显、能够确保工业产 权的情况下,企业则选择直接投资。如果区位优势 吸引力不大,则倾向于选择出口贸易。
技术转移内部化理论无疑是主张技术转 移的非公开化。
二、技术转移选择论
技术转移选择论是从国际生产选择出发分析国际技 术转移的形成机制。
(一)曼斯菲尔德的观点
他认为在企业能获得足够的生产要素,出口又能获 最大利益的条件下,之后一般偏向于选择直接投资。 这种选择有利于控制其技术专有权,保持其在国际 上的技术优势。而技术转移(指外部转移)的选择 是企业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即国外市场容量过小, 无法实现最大投资利益,或者投资对方国家不具有 接受直接投资的条件。
潜在的用户接受到了新技术的存在,并 获得和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和知识,然后 可能决定采用或拒绝该项新技术。
当代的通讯和信息基础设施,特别是 Internet技术,对于新技术的传播影响非 常广泛。

国内外技术转移运作模式分析

国内外技术转移运作模式分析

国内外技术转移运作模式分析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根据2011年北京市质量监督局发布的《技术转移服务规范》,技术转移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

技术转移服务是为实现和加速技术转移提供的各类服务,内容包括技术交易服务、技术评估服务、技术集成与技术经营服务等。

国外学者通常用“技术转移”表达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问题,指技术从一个地方以某种形式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包括国家之间的技术转移,也包括技术生成部门(研究机构)向使用部门(企业和商业经营部门)的转移,也可以是使用部门之间的转移。

联合国《国际技术转移行动守则》将“技术转移”定义为系统知识的转移,是从生产知识的地方转移到使用知识的地方,转移内容不是一种设备,而是涉及信息、知识、专利等软件,转移的目的不是为了展览,而是为了能得到运用,其转移的技术一般较已有技术更为新颖,更加先进。

从技术内容的完整性上看,可以把技术转移区分为“移植型”和“嫁接型”两种模式。

“移植型”技术转移,是指技术的全部内容由技术供给方转移到技术需求方。

一般通过技术买断、专利技术转让等方式进行。

这种模式支付成本相对较高。

“嫁接型”技术转移,是指通过转移某一单一技术或关键工艺、设备而实现的技术转移,该种模式需要以技术需求方原有的技术体系为基础,优选外部技术进行嫁接。

一般传统工业的技术体系改进、提升即通过此种方式。

这种技术转移模式对技术受体原有技术水平的依赖性较强,要求匹配的条件较为苟刻,需要一定的技术、工艺的熟化过程。

从技术载体的差异性上,可以区分为“实物型”、“智能型”和“人力型”技术转移3种模式。

实物型技术转移是指由实物流转而引起的技术转移,比如关键设备的采购等;智能型技术转移是通过知识的传播、流动而实现的技术转移,其主要依托的载体为专利技术、图纸、工艺配方等;人力型技术转移是最古老也是最有效的技术转移方式,其伴随着技术人员的调动、交流、培训、培养等多种方式而实现,是以认为核心的技术转移、转化,也是技术转移过程中最重要的转移形态。

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现状

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现状

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现状、问题和对策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我国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全球制造业大转移和国际间技术转移的新趋势和新机遇,积极承接国际技术转移,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地区产业技术核心能力的快速提升。

一、我国国际技术转移的现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不仅仅是技术引进,更为深刻的内涵是在于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从而达到掌握甚至创新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与提高。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上世纪80 年代中期,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际技术转移获得较大发展。

主要是以技术引进为主,几乎没有技术输出。

90 年代末至今,我国国际技术转移才真正踏入到正常轨道上来,不仅有技术引进,而且也有技术输出。

技术转移途径也呈现活跃和多元化的趋势。

一是有选择的引进。

引进当前我国发展急需的先进技术,根据我国的产业结构、发展布局按需引进。

二是通过合作开发、战略联盟等等技术转移方式,重在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是开始向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产品输出和技术输出。

我国从改革开放当初的“世界工厂”已开始逐步向“研发中心”转变,从“中国制造”开始向“中国创造”迈进。

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已经集聚入驻机构120多家,开拓国际渠道1000多条,组织高端技术转移、国际交流、行业交流等活动150多场,服务企业2000多家次,完成国际技术转移项目转移和落地154项。

这些令人惊叹的数字标志着中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为国内技术走出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国外技术走进来搭建了桥梁。

技术转移的这些新变化,极大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2015年4月21日至23日,“2015中国(北京)跨国技术转移大会”于北京召开。

大会围绕“美好生态、舒适生活、健康生命、智能生产”四个方向组织了智慧城市、纯电动汽车、食品药品安全、新材料与3D 打印、未来医学与个性化健康管理等12个技术领域专场。

这些举措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国际技术转移的发展。

我国国际技术转移体系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

我国国际技术转移体系现状及优化对策分析
等。
12 技术引进管理体 系 .
技术引进涉及政 治 、 经济 、 金融 、 技术 、 法律 和国家发展战 略等多个
方面 , 是一个 极其复杂 的过程 , 因此大多数 国家 政府都通过健全管 理制 度和设立管理机构对技术引进工作实施 比较严格的宏观管理 。 技术引进
管理体系构成见图 2 。 马来 西亚 、 度尼 西亚 、 印 墨西哥 等大 多数 发 展中 国家均采 用制定 管 理制度 的方 法对技
务咨询服务 。 1 绩效评估体 系 . 4
国际技术转移绩效评估 体系是 指东道 国为 审查评估 国际技 术转移 图 1 政策法规体 系构成图 活动 的执 行情 况 , 建立的 以政府部 门为主导 , 以跨国公司和本 土企业为 对象 , 大学 、 研机构 和中介组织参 与 , 科 依靠市场 和企业 反馈信息 的组织 体 系。在该体 系中 , 政府运 用客观 、 的评估手段 , 国际技术转移开 科学 在 始前 、 过程 中和结束后 , 国际技术 转移活动的技术 、 对 经济 、 会和环境 社 收益进行有效评估。 这种评估不仅仅体现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等科技 活动本身 , 而且体现在经济 、 社会 、 环境等诸多方 面 , 反映了国际技术转 移活动对整个国民经济 的贡献水平和影 响程度 。
2o 07
第 1卷 第 1 7 期
我 国国际技术转移体 系现状及优 化对策分析
唐 晓斌
(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 院, 江苏南京 ,10 8 20 1)
摘 要: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技全球化的发展 , 国际问技术转移活动 日趋活跃。分析 了国
际技术转移体 系的构成 , 绍 了5个子体 系的 内容 , 介 并结合我 国国际技 术转移体 系建 设现状 , 从政府的 角度提出 了优化和完善我 国国际技 术转移体 系的对策和措施 。 关键词 : 技术转移 ; 国际技术转移体 系; 术创新 技 中图分类号 :0 2 F6. 4 文献标识码 : A

国际间技术转移的几种具体形式

国际间技术转移的几种具体形式

4.从转移前后的用途是否相同可分为直接的转移或间接的转移(direct or indirect)。为相同的用途而利用技术,是直接转移,如采用相同的设计观念生产。为新的、不同的用途而利用技术,是间接转移。如将传感器应用于医疗,将质量控制仪器利用于航天器等。
另外,考虑转移的地理空间。一般又将从国外向国内的技术转移叫技术引进,在国内不同地区的技术转移叫技术推广。近年来,国内的技术推广也开始采用技术转移这一术语。
6.人员交流,包括交换留学生与访问学者,移民,雇用外国专家,在外国大学或公司接受培训等。
技术转移及其分类
周振林 原创 | 2006-08-17 10:52 | 投票 投票人 标签: 技术转移
技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和商品,如果加以有效利用,对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而技术转移则是科技的经济价值得以实现的标志,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加速技术进步、增强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重要工具与手段。技术转移(TT)原本是指将使用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产生的现有知识、便利或潜在能力加以调整利用,以满足公共和私人(企业)需要的过程。现在通常是指与某种特定生产工艺与产品相关的系统知识在国家、地区、行业内部或之间及技术体系内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科技成果、信息、能力和有形体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推广普及和调整应用等相关活动的总和。技术转移包括一系列技术研发、提供与技术需求之间开展的正式和非正式合作。另外,还包括知识和技术决窍以及有形的设备与装置的使用、转让等。在我国,技术转移的界限尚很模糊,仍需要在具体操作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探讨、明确。
2.国际间合作生产。合作生产是最近开始的最有效的转移手段。合作生产由甲国提供技术和某些元件,乙国提供劳动力和某些辅助元件,最终在乙国组装。也就是合资经营,它往往能够把获得的技术知识转化为其他产品或其他工业。除了合资经营,外国也可在东道国开设拥有100%股权的子公司。合作生产也就是外国直接投资。

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分类及评价

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分类及评价
差 异 的进 一步 扩大 。
参 考 文 献
新能力 作 出客 观评 价 , 其评估 方 法有 一 定 的推 广价值 。评
价显 著 差 异 性 , 京 、 海 是 我 国 知 识 创 新 的两 大 核 心 区 , 识 创 新 能 北 上 知
北 京 : 济 管 理 出 版 社 .0 3 经 20.
[ 2] HA YKI .e rlNe r [ .北 京 :清 华 大 学 出版 社 , N SN ua t k M] wo
2 01 0 .
与东 部知识 创 新能 力 的差异 , 预示 着东西 经 济差 异 的潜 在
扩 大 趋 势 。 因 此 , 保 持 东 部 地 区 较 强 的 知 识 创 新 能 力 的 在 优 势的 同时 , 西部 地 区应采 取有 效措 施 , 化 创新 环境 , 中 优
[ ] 魏 海坤 . 经 网络 结构设 计 的 理论 与 方 法[ . 京 : 3 神 M]北 国防 工
业 出版 社 . 0 5 20 .
吸 引 国内外 的直接 投 资和研 究 开发 人员 的进 入 , 强 企业 加
( 任编 辑 : 贤贤 ) 责 万
The Re e r h o he Re i na fe e i to o s a c n t g o lDi r nta i n fKno e e wldg I nno to va i n Abiiy o ss o lt n ba i fBP tfc a ur lNe wo k Ar i i lNe a t r i
消 极 ) 行 分 类 , 据 技 术 存 在 的 方 式 进 行 分 类 ( 现 型 或 进 根 体
l 发 展 中 国 家 国 际 技 术 转 移 模 式 的 分 类

技术转移流程:国内外行业实践梳理与经验借鉴(一)

技术转移流程:国内外行业实践梳理与经验借鉴(一)

技术转移流程:国内外行业实践梳理与经验借鉴(一)技术转移流程四个阶段的划分和解析技术转移是一个国际化概念,也是一个与国际接轨的行业范畴,是一个非常复杂和专业化的领域。

技术转移内容包括科学知识、技术成果、科技信息和科技能力等。

技术转移形式有转让、许可、合作等多种方式,其中许可和合作又可再细分为多种形式。

从法律角度看,技术转移的核心是以专利为主要内容的知识产权的转移。

鉴于技术转移内容、形式的差异化和多样化,因此,从一般概念上研究和观察技术转移流程是有难度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技术转移基本流程就没有研究的必要,或无规律可循。

事实上,探究技术转移的基本流程,从全球视野探析国内外技术转移基本流程的普遍模式和规律,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推动我国技术转移服务的科学化和有序化,有着重要和积极的意义。

国内外关于技术转移流程的论述,总的来说相对零散,系统的、专题性的论述比较少。

国外涉及技术转移流程论述的资料,一方面偏宏观,一方面较多涉及国家级和大学技术转移机构,较少涉及社会化技术转移机构。

国内有关技术转移流程的理论性论述很少,主要是国家和省区市技术转移标准规范,以及部分技术转移机构的经验介绍中有所涉及。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技术转移流程的总体观察和分析,梳理出技术转移流程的基本脉络,侧重观察中介服务机构的技术转移流程。

由于技术转移按不同地域和领域,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差异性和复杂性,因而本文对技术转移流程只做一般机理性阐述,不做技术性细节描述。

技术转移中介服务,分为为技术对接需求和需求对接技术两个专业服务方向,本文侧重介绍前一个服务方向的技术转移内容。

综观国内外技术转移实践,技术转移服务流程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四个阶段:1.启动阶段;2.对接阶段;3.谈判阶段;4.履约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启动阶段,是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接受技术持有方的技术输出需求委托前后,有关诉求沟通、材料审核、资质审核、基础材料准备的阶段,也是在正式开始技术推广和转移对接前,做一系列扎实的基础工作的阶段。

国际技术转移

国际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的定义
1、着眼于技术的空间活动。如美国佐治 亚技术学院的梅尔文· 亚技术学院的梅尔文·克朗日伯格 (Melvin kranzberg)认为技术转移是一个技术从一 kranzberg)认为技术转移是一个技术从一 国向另一国,从一种工业部门的应用向另 一种工业部门的应用的流动。
2、着眼于转移的全过程。如国际经济学教授阿西 姆·厄迪利克(Aism Erdilek)认为技术转移是在实 厄迪利克(Aism Erdilek)认为技术转移是在实 际投入生产应用中所积累的知识和专有技术 (know-how)的传播、修改和吸收。他不仅认为 (know-how)的传播、修改和吸收。他不仅认为 技术转移包括技术的传播,也包括技术的修改和 吸收。外来的技术只有被消化,吸收了才算转移 成功。 3 Asim Erdilek:Issues in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Transfer, Economic Impact,4(1986),P.51.
其次,技术活动中的定向流动包括发明→ 其次,技术活动中的定向流动包括发明→创新和 创新扩散这样两种类型的转移。本文称第一种转 移为一次转移,也就是技术知识的应用。第二种 转移为二次转移。也就是生产技术的推广和传播。 国外有的文献讨论的技术转移为知识的应用化过 程。如大学向企业的转移,国内四个技术转移中 的实验室向生产转移,都属于一次转移。一次转 移也就是创新过程。转移的对象一般为技术知识 和技术专家。一次转移的结果是技术转化为生产 力。
第二,古代的技术本质上是“ 第二,古代的技术本质上是“工匠的技 术”,技术的含义主要指技艺、经验和一 些简单装置。古代技术的特点是人与技术 合一,人是技术的主要载体,技术的传播 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行。比如, 中国造纸技术的西传便是唐朝大将高仙芝 兵败中亚,兵士中的造纸匠当了俘虏,从 而将造纸技术传到西亚,再传到欧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分类国际技术转移模式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对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如根据被转移技术的配套程度进行分类,根据技术供给者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态度(积极或消极)进行分类,根据技术存在的方式进行分类(体现型或非体现型)等。

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技术转移角度看,国际技术转移模式按以下两种标准分类更能体现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技术转移的特点,一类是以国际技术转移是否以市场为媒介为标准,将技术转移模式分为以市场为媒介的技术转移模式和非市场媒介的技术转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分类及评价蔡声霞1,高红梅2(1.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天津300071;2.南开大学科技处,天津300071)摘要:技术转移模式的选择对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的成效有重要影响。

以是否以市场为媒介,是否将技术作为直接的转移目标作为分类标准,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模式可以分为以市场为媒介的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和非市场媒介的非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

不同的技术转移模式适用于不同技术的转移,包含着不同的技术学习方式。

随着技术的发展,非市场媒介的非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正表现出优势。

关键词:国际技术转移;技术转移模式;技术学习中图分类号:F1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348(2008)09-0152-04收稿日期:2007-04-19作者简介:蔡声霞(1971~),女,天津人,博士,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制度与演化经济学;高红梅(1966~),辽宁锦州人,南开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科研管理。

The Research on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 on basis of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bstract :The paper has established an index system which judged the regional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to evaluate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 in 30provinces and cities in China by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d analyz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different levels.It hopes these researches make up a deficit in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in the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Key Words :Knowledge Innovation Ability ;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

基于BP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较高的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能力,能较科学地对区域知识创新能力作出客观评价,其评估方法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评价结果表明,我国30个省市知识创新能力具有显著差异性,北京、上海是我国知识创新的两大核心区,知识创新能力排序位于前10位的除了排名第6的湖北为中部省份外,其余均为东部沿海省市;位于后10位的绝大多数为西部省份;自东向西知识创新能力的梯级差异明显。

中西部与东部知识创新能力的差异,预示着东西经济差异的潜在扩大趋势。

因此,在保持东部地区较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优势的同时,中西部地区应采取有效措施,优化创新环境,吸引国内外的直接投资和研究开发人员的进入,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化,提升知识创新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扼制东西部经济差异的进一步扩大。

参考文献:[1]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2]HAYKIN S.Neural Network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3]魏海坤.神经网络结构设计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责任编辑:万贤贤)第25卷第9期2008年9月科技进步与对策Science&TechnologyProgressandPolicyVol.25No.9Sep.2008第9期移模式。

如果将常见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按照对市场的依赖程度逐渐递减的方式排列的话可依次为FDI、许可证、合资企业、授予特权、市场合同、技术服务合同、交钥匙合同、国际分包和非传统的转移渠道,如反向工程、反向的人才流动等。

另一类是根据国际技术转移是否把转移技术作为明确目标而分为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和非正式技术转移模式。

如果将常见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按照是否把技术作为明确的转移目标进行排列的话,像FDI、许可证、合资企业、授予市场特权、市场合同、技术服务合同、交钥匙合同、国际分包等都属于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而反向工程、反向的人才流动、合作联盟和其它的非产权联系则被称为非正式技术转移模式。

不同的分类方法强调了技术转移过程的不同方面,有时一种技术转移模式兼具这两种标准的特点。

以往由于各种原因,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技术转移过程中,人们比较偏爱以市场为媒介的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非市场媒介和非正式的技术转移模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主要因为非市场媒介和非正式的技术转移方式不仅转移技术本身,还转移如何对技术进行再创新的能力。

2主要的正式的市场媒介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含义及评价正式的市场媒介的技术转移模式人们比较熟悉,主要包括有技术含量的国际商品进出口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外商直接投资等。

2.1有技术含量的国际商品进出口贸易通过这种方式转移的是体现于进口商品中尤其是资本品中的技术。

人们一般认为技术在进口商品的价值中占有不确定的比例。

在所有的商品中,资本品被认为是技术含量最高的。

这种转移模式在技术转移历史的初期和各个发展中国家的初期阶段,曾经作为主要的技术转移模式,原因是当时的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基础极其薄弱,需要大量进口先进的生产设备。

根据UNCTAD(1990)的统计,1980~ 1986年期间进口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品价值达110亿美元,是每年平均外商直接投资(FDI)的7倍,技术合作的14倍。

大量的文献资料强调资本品在经济发展中的战略作用,对资本品技术的掌握从长期来看对增长是很必要的。

同时它的重要性应该在特殊国家背景下评价。

但是随着新技术中无形的内容的增加,使得仅强调机器设备显得有点过时。

但是资本品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提供的多方面学习机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资本品进口不再作为唯一的技术转移机制,因而其重要性已经开始降低,但是如果辅之以其它更适宜无形资产转移的其它技术转移渠道,它仍是技术转移过程中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转移模式。

2.2国际技术转让或称许可证制度(Liscening)以许可证转让方式(包括专利和非专利科技成果)所进行的技术转移,通常称之为技术转让。

这是一种有偿的转移方式,技术以商品的形式在技术市场中进行交易。

它是目前国际技术转移中最受关注和最为重要的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转移的是反映在特许使用金和许可证费用中的非体现型技术。

2.3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s,简称FDI)外商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投资者在另一国投资建立公司。

在国民收入核算中,FDI包括投资者直接的投资或其分支机构的投资、其赢利的再投资等。

投资者控制着被转移资源的使用权和对公司的管理权。

以前人们把跨国公司(TNCs)和FDI视作等同的,今天的跨国公司参与了各种类型的关系和协议,FDI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大量的合作协议如合资、分包、赋予特权等都是对传统的FDI的补充。

2.4合资企业(Joint Ventures)指一国投资者在另一国与该国的企业合资建立公司。

合资企业是比较普遍的一种形式。

投资方出于对获取利润的考虑,会向合资企业转移部分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

3主要的非正式的非市场媒介的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含义及评价非正式的非市场媒介的技术转移模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企业联盟、分包、技术援助、技术交流、技术窃取等。

其共同的特点是技术不是在市场上购买或出售。

3.1企业联盟企业联盟可以定义为各种形式的公司合作。

这种合作不是直接投资,也有别于合并或收购。

联盟的概念假设相对独立的代理人的存在。

合作联盟是企业间网络关系的扩展。

企业联盟在以下两点存在着不同的意见:联盟是否是双向的技术流动;它是否不仅仅包括技术和R&D联盟而且包括生产和市场联盟。

一般认为,在联盟中的伙伴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

例如UNCTAD定义联盟为技术伙伴关系,强调伙伴之间的技术和知识的双向流动。

从广义上来理解,合作联盟不仅包括技术而且包括生产和市场联盟,如调拨和装配协议,服务和赋予优先权合同。

这些新形式的协议不是对FDI的替代,而是对FDI的补充和扩展。

3.2分包(Subcontracting)分包是一种随着零部件生产的国际范围内采办而发展起来的技术转移机制。

虽然参与者在形式上是独立的,但实际上处于一种半融合状态。

UNIDO定义分包为主厂商针对某种商品的零部件生产和装配与分包者建立订购合同,由主厂商出售最终的商品。

分包作为一种生产网络最初诞生在1970年,主要是由于技术变得越来越复杂,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产品的生命周期缩短,使得一个企业很难掌握生产产品的所有技术,进行产品的改进和创新,应对迅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为了使生产过程更加便利,一个企业(主厂商)可以针对某个蔡声霞,高红梅:发展中国家国际技术转移模式的分类及评价153··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年产品的零部件、子装配线或最终产品装配向另一个企业(分包商)订货,要求分包商按照主厂商的要求进行生产,这时分包关系就产生了。

现在分包已不单是生产网络的一种形式,也成为技术转移的一种方式。

分包作为一种企业间的制度安排,使主厂商与分包商之间建立起了长期的技术联系,主厂商为了使分包商按照它们的要求生产产品,经常要对这些分包商提供技术帮助,可以说主厂商充当了分包商的技术培训学校的作用,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技术发生了转移。

分包是一个含义比较宽泛的概念,许多关系形式都可以成为分包。

一种分包的形式是外加工,产品从一国运到另一国进行加工,这种分包通常免除关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