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展历程课件
合集下载
走科技强国之路ppt课件

18
17、18世纪东西方科技差距拉大的原因比较
中国
西方
经济
封建落后的小农经济 生产力低下 重农抑商
政治
封建专制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工 业革命提高生产力、 资产重阶商级主革义命和 工业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
文化 外交
思想钳制 、文化专制、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八股取士、教育落后、 启蒙运动,教育先进、
B.记载“勾三股四弦五”的推断
C.注重数学与生产实践的联系
D.记载了祖冲之的圆周率
29
4、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这 说明( B )
① 资本主义制度有强大生命力
② 科学技术是巨大生产力
③ 工业革命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④ 工业革命是近代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A . ① ② ③ ④ B. ① ② ④
1967 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1968 南京长江大桥落成
1970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1974 籼型杂交水稻育成
1983 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84 同步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85 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火箭成功
1988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1993 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启动运转
进推动科技文化进步。
民族:各民族长期经济文化交流联系不断加强
文化:
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性和中国古代教 育的先进性
外交:
清以前历代统治者大多实行对外开放, 中外交流频繁,中国汲取外来文明精华。
人民:
各族人民的勤劳智慧以及重视调查研 和富于创新的精神。
地理: 中国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古代中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科技发展史3..

4-9
「营造法式」不但在我们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 一部重要的建筑学著作。它的价值,不仅总结了几千 年来中国先民在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伟大成就,而且 有力地证明了变法革新运动对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 所引发的刺激作用和促进作用。
公元1920年,江苏省图书馆曾重刊「营造法式」一书 ,大量地流传到欧美和日本各国,在国际上引起普遍 的重视,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部著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它 在科技史上的价值。
4-14
4.3.2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 今湖北省蕲春县)人。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 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 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 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 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 了秀才后,九年中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 ,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经十余年的 刻苦钻研,李时珍三十多岁时便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 医生。据说当时常随父亲在当地的玄炒观内为病人诊 治。
「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而 且大为充实了中医药体系的内容,更加切合医疗的实 际应用。
4-22
4.5.1 苏颂与天文计时钟
苏颂是北宋的天文官员,专门研究天文科学,为朝廷 察看星象,观测气候,修订历法,纪录水旱灾情等。 他以一生的心血,设计了一座「天文计时钟」,邀请 了当时最负盛名的机械专家韩公廉,从公元1088到 1090年,将近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天文计时钟」的 建造。这座巨钟既可报时,又可观测气象,为一项天 下无双的大发明,轰动了朝野。这座伟大的建筑有三 样东西,一是「浑天仪」,可以观察地球、太阳、月 亮在天体中的位置和运转的状况;二是「天球仪」, 可以观察天文星体的位置和活动状况;三是「计时仪 」,可以计算时间和报告时刻。苏颂以他自己的心得 ,把新仪器的各部门分别取了名称,着了一本「新仪 像法要」。因此,他的各项研究结果得以传诸后世。 4-23
「营造法式」不但在我们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 一部重要的建筑学著作。它的价值,不仅总结了几千 年来中国先民在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伟大成就,而且 有力地证明了变法革新运动对科学、技术和文化事业 所引发的刺激作用和促进作用。
公元1920年,江苏省图书馆曾重刊「营造法式」一书 ,大量地流传到欧美和日本各国,在国际上引起普遍 的重视,进一步说明了这一部著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它 在科技史上的价值。
4-14
4.3.2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李时珍(公元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 今湖北省蕲春县)人。他家世代业医,祖父是「铃医 」。父亲名闻,号月池,是当地名医。那时,民间医 生地位很低。李家常受官绅的欺侮。因此,父亲决定 让二儿子李时珍读书应考,以便一朝功成,出人头地 。李时珍自小体弱多病, 然而性格刚直纯真,对那 些空洞乏味的八股文,怎么也学不进去。自十四岁中 了秀才后,九年中三次到武昌考举人都落第了。于是 ,他放弃了科举作官的打算,专心学医。经十余年的 刻苦钻研,李时珍三十多岁时便成为当地很有名望的 医生。据说当时常随父亲在当地的玄炒观内为病人诊 治。
「伤寒杂病论」不仅确立了辩证论治的医疗原则,而 且大为充实了中医药体系的内容,更加切合医疗的实 际应用。
4-22
4.5.1 苏颂与天文计时钟
苏颂是北宋的天文官员,专门研究天文科学,为朝廷 察看星象,观测气候,修订历法,纪录水旱灾情等。 他以一生的心血,设计了一座「天文计时钟」,邀请 了当时最负盛名的机械专家韩公廉,从公元1088到 1090年,将近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天文计时钟」的 建造。这座巨钟既可报时,又可观测气象,为一项天 下无双的大发明,轰动了朝野。这座伟大的建筑有三 样东西,一是「浑天仪」,可以观察地球、太阳、月 亮在天体中的位置和运转的状况;二是「天球仪」, 可以观察天文星体的位置和活动状况;三是「计时仪 」,可以计算时间和报告时刻。苏颂以他自己的心得 ,把新仪器的各部门分别取了名称,着了一本「新仪 像法要」。因此,他的各项研究结果得以传诸后世。 4-23
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历程讲义(PPT 73张)

载人航天工程:
中国载人航天已经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 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 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 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出舱活动 的关键技术包括出舱外航天服、便携式环控生保 系统和载人机动装置的研制。空间交会对接的关 键技术是研制多种测量敏感器和先进的空间对接 机构。载人航天活动要求高可靠性,将按照计划 进度一步一步地走。随着载人航天活动的发展, 不仅要送女航天员上去,还要把一些科学家、哲 学家送上去,也许有一天新闻记者也会被送到太 空。
第一阶段(1956年——1970年)
50年前的10月,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 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宣布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 50年代:做出了发展“两弹一星”的决策。 60年代:做出“八年四弹”的决策:研究 人员用8年时间研制成功了中近程、中程、 中远程、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并衍生出 “长征一号”、“长征二号”运载火箭。
80年代的成就
1985年,中国正式宣布将“长征”系 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 1990年4月7日,“长征三号”运载火箭 成功发射美国研制的“亚洲一号”卫星, 截至目前已将27颗国外制造的卫星成功 送入太空,中国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 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90年代:我国做出载人航天工程的决策。 1990年7月16日,“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首次在西昌发 射成功,其低轨道运载能力达9.2吨,为发射载人航天器 打下了基础。 1992年,中国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计划进行研制,这 项工程后来被定名为“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神 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由“神舟”号载人飞船系统、 “长征”运载火箭系统、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飞船发射场系 统、飞船测控与通信系统、航天员系统、科学研究和技术 试验系统等组成,是中国在20世纪末期至21世纪初期规模 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随着“神舟”四号发射 成功,“神舟”飞船已成功进行了4次无人飞行,载人飞 行已为时不远。
我国科技发展历程

我国科技发展历程我国科技发展历程追溯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祖国的科技成就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不断积累和发展。
古代中国的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农业、冶金和纺织等方面。
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中国古代的造纸术,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纸张出现在公元前2世纪。
造纸术的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的印刷术打下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进步开始加速,宋代(960年至1279年)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农业方面,曾经引领世界农业技术的柔性作物栽培法被广泛采用,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还提高了土壤肥力和水资源利用率。
在冶金方面,中国人发明了制作高温炼铁炉和炼钢炉的技术,这一技术突破极大地推动了冶金工业的发展。
此外,中国的火药制造技术也非常先进,被广泛应用于军事和民用领域。
明清时期(1368年至1911年)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又一高峰。
明代的伟大科学家徐光启在天文学和数学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其编纂的《明史》一书对于后世的科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影响。
清朝时期,我国的科技成就进一步发展。
科学家祖冲之对数学的研究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定理和公式。
清朝的农民科学家袁隆平培育了杂交水稻,极大地提高了稻米的产量,对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有着巨大的意义。
近代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科技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先后成功发射了自己的卫星和载人航天飞船,建立了自己的国产高铁系统,成为全球最大的研发人员和专利拥有者的国家。
当前,我国的科技发展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
在人工智能、基因科学、新能源等领域,中国的科技研究和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
未来,我国科技发展将继续朝着更高的目标迈进,为实现乡村振兴、创新驱动发展等目标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课件

03
CHAPTER
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产业升级
科技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财富。
经济增长
科技实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影响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国际竞争力
国际影响力
科技领域的突破和创新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国际合作
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推动全球科技进步。
铁路建设
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始于19世纪中叶,如京张铁路、沪宁铁路等,这些铁路的建设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持。
电力工业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接触并发展电力工业,如上海电力公司等,这些电力设施的建设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
总结词
载人航天工程
高铁建设
移动支付
现代科技重大成果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见证,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总结词
受制于人,落后挨打
详细描述
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如闭关锁国、战争破坏等,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尽管在某些领域如铁路建设、电信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但整体上中国结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渐提升。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为全球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中国高铁建设始于21世纪初,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网之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这些移动支付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CHAPTER
科技对生活的影响
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产业升级
科技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和财富。
经济增长
科技实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影响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国际竞争力
国际影响力
科技领域的突破和创新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国际合作
科技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推动全球科技进步。
铁路建设
中国近代铁路建设始于19世纪中叶,如京张铁路、沪宁铁路等,这些铁路的建设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交通支持。
电力工业
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开始接触并发展电力工业,如上海电力公司等,这些电力设施的建设为中国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能源支持。
总结词
载人航天工程
高铁建设
移动支付
现代科技重大成果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见证,为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总结词
受制于人,落后挨打
详细描述
近代中国的科技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如闭关锁国、战争破坏等,逐渐落后于西方国家。尽管在某些领域如铁路建设、电信技术等方面有所突破,但整体上中国结词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在航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国科技在世界上的地位逐渐提升。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创新力的国家之一,为全球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中国高铁建设始于21世纪初,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长、最快的高速铁路网之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在移动支付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等,这些移动支付方式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科技史

梅文鼎,字定九,号勿庵,宣城人。他以毕生的精力,从事于中国古代历算学的整理和阐发,同时也对西洋 科学加以研究和介绍。所著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书籍,共达 86种,在中外科学知识的整理上,作出了重大 的贡献。他写的《古今历法通考》,是中国第一部历学史。他的数学巨著《中西数学通》,几乎总括了当时世界 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在短短的60多年中出现了这么多优秀科学专着,其频率之高和学科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正如 研究者指出的,当时被运到中国的西洋书籍数量十分惊人,几乎包括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的神学、哲学、科学、 文学艺术各学科的所有知识”,而这个时候,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西方的“地球观”,也和天主教的神学一道 随之传入。
民国时期的枪械制造术、造船术、蒸汽技术、飞机技术都是海外留学学子在国内进行了技术尝试。
中国于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氢弹。1999年11月20日6时 30分(UTC+8时)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新型长征运载火箭“神舟一号”,次日15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 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3年10月15日发射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更是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以及美国之后,第三 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 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 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988毫秒(UTC+8,下同)发射 升空;
两宋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沈括。这时中国的四大发明相继问世,对 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短短的60多年中出现了这么多优秀科学专着,其频率之高和学科范围之广,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正如 研究者指出的,当时被运到中国的西洋书籍数量十分惊人,几乎包括了文艺复兴运动以后的神学、哲学、科学、 文学艺术各学科的所有知识”,而这个时候,哥白尼的“日心说”和西方的“地球观”,也和天主教的神学一道 随之传入。
民国时期的枪械制造术、造船术、蒸汽技术、飞机技术都是海外留学学子在国内进行了技术尝试。
中国于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中国第一枚原子弹;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氢弹。1999年11月20日6时 30分(UTC+8时)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新型长征运载火箭“神舟一号”,次日15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 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 2003年10月15日发射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更是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以及美国之后,第三 个有能力独自将人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 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发射。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号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 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于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4秒988毫秒(UTC+8,下同)发射 升空;
两宋使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沈括。这时中国的四大发明相继问世,对 世界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 PPT

贯彻带来的严重后果。从中总结有哪些经验 教训?
1957年7月,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校长马寅初发 表《新人口论》,呼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体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他的见解被错误地当成“新马尔萨斯”人口 论,遭到批判。对马寅初的批判是导致我国人口生 育失去控制的原因之一,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3、意义:
1)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 保证。
2)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 3)借鉴了国外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取
长补短。 4)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探讨:举例说明,“双百”方针得不到
3.重现春天:
含义: “二为”方向
背景:(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
(2)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3)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创作的繁荣
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
京剧
《沙家浜》 《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海港》 《奇袭白虎团》 《龙江颂》 《平原作战》 《杜鹃山》
2、“双百方针”的贯彻
1.活力初现: “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成就突出;
2.遭遇挫折:
(1)原因: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成为文革 的导火线,期间,红卫兵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 旧习惯);江青等四人帮批判、迫害文艺工作者
(2)表现:样板戏流行
扫盲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成效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 位 A、原因: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1957年7月,著名经济学家、北大校长马寅初发 表《新人口论》,呼吁节制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体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是,他的见解被错误地当成“新马尔萨斯”人口 论,遭到批判。对马寅初的批判是导致我国人口生 育失去控制的原因之一,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3、意义:
1)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 保证。
2)吸取了中国历史上学术与文化发展的经验。 3)借鉴了国外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取
长补短。 4)符合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
探讨:举例说明,“双百”方针得不到
3.重现春天:
含义: “二为”方向
背景:(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2化艺术发展的根本目的
(2)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3)推动了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创作的繁荣
芭蕾舞剧
《红色娘子军》 《白毛女》
京剧
《沙家浜》 《红灯记》 《智取威虎山》 《海港》 《奇袭白虎团》 《龙江颂》 《平原作战》 《杜鹃山》
2、“双百方针”的贯彻
1.活力初现: “双百”方针提出后,在文化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成就突出;
2.遭遇挫折:
(1)原因:
1965年11月,《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发表成为文革 的导火线,期间,红卫兵破“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 旧习惯);江青等四人帮批判、迫害文艺工作者
(2)表现:样板戏流行
扫盲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成效
(三)“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地 位 A、原因: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PPT课件

▪ 本内容研究目的:一方面是为学习服务 ,提升我们的学习兴趣,或许可以帮助我 们找到一些精神偶像;了解中国是如何由 一个完全封闭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经济 潮流中的。
3
主要内容
①原始社会 ②夏商周 ③春秋战国 ④秦汉时期 ⑤魏晋南北朝
⑥隋唐时期 ⑦宋元时期 ⑧明清时期 ⑨近现代
⑩建国以后
4
一、原始社会
9
砍砸器
▪ 旧石器时代 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出土 长13厘米、12厘米 砍砸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 形体较大的工具,器身厚重, 有钝厚曲折的刃口,可起到 砍劈、锤砸和挖掘等多种作 用,因而可以用于砍树、做 木棒、挖植物块根、砸坚果 等工作。
10
骨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骨哨均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
成,一侧刻孔,有的骨管内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当代)
佃杰
2015.9.4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前言
▪ 本内容展示将以历史朝代为经,以重要学 科或科技成就的发展脉络为纬,综合概述 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进程和重大的科 技成就。
5
6
背景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上古文明及 科技发展的独特风貌和自成体系。
1)中国地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大单元,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连绵不断 、持续发展。 2)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 生活资源。 3)黄河、长江等江河孕育了文明,特别是农业文明。 4)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保证持续不断的生产活动和劳动经验的世代继承 ,为生活的改善、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
主要内容
①原始社会 ②夏商周 ③春秋战国 ④秦汉时期 ⑤魏晋南北朝
⑥隋唐时期 ⑦宋元时期 ⑧明清时期 ⑨近现代
⑩建国以后
4
一、原始社会
9
砍砸器
▪ 旧石器时代 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出土 长13厘米、12厘米 砍砸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 形体较大的工具,器身厚重, 有钝厚曲折的刃口,可起到 砍劈、锤砸和挖掘等多种作 用,因而可以用于砍树、做 木棒、挖植物块根、砸坚果 等工作。
10
骨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骨哨均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
成,一侧刻孔,有的骨管内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当代)
佃杰
2015.9.4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前言
▪ 本内容展示将以历史朝代为经,以重要学 科或科技成就的发展脉络为纬,综合概述 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进程和重大的科 技成就。
5
6
背景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上古文明及 科技发展的独特风貌和自成体系。
1)中国地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大单元,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连绵不断 、持续发展。 2)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 生活资源。 3)黄河、长江等江河孕育了文明,特别是农业文明。 4)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保证持续不断的生产活动和劳动经验的世代继承 ,为生活的改善、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原始人的群居生活,保证持续不断的生产活动和劳动经验的世代继承 ,为生活的改善、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主要成果
劳动工具的制造和火的使用 采集与渔猎技术 原始农业技术 原始工艺技术 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石器
选择石料:(砾石)石英较多,少有燧石 石核:生产石器的母石 石器据用途的分类:打击或修理石器用的石 工具,如石锤与石钻;石工具:不规整的砍 砸器、带刃口的刮削器和一端尖锐的尖状器。 后又出现石制手斧、石球和石镞 新石器时候标志性的磨制石器,晚期出现了 铲、斧、锛、凿、刀、镰、矛、镞、磨盘、 磨棒、纺轮、网坠等
影响
秦汉时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天文、历法、 数学等方面有了很大的发展。纺织、机械、 冶金、建筑、造船等技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 文明做出的重大贡献。
五、魏晋南北朝
天文学
《夏小正》反映了夏代的一些天文历法知识; 用四组恒星黄昏时在正南方天空的出现来确 定季节 天干纪日法
数学
十进制的计数法 奇、偶数和倍数概念 算筹计数和简单的四则运算
医药学
药物与汤液 砭石的使用 医疗工具与卫生保健
青铜冶铸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 1)浇注:为防止浇灌铜液时的张力将拼好的 范冲开,便将泥土围填外范,起到加固作用, 留有浇灌孔和通气孔。浇灌孔不止一个,多 孔浇灌可防止铜液很快冷隔。待溶液凝固, 打碎内外范和泥土,将器物取出; 2)打磨修整加工:器物脱范后,表面粗糙, 花纹不清晰,需要打磨修理加工
天文学
留下了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 比欧洲早六百多年 历法已经成为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 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医学
扁鹊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他被奉为“脉学之宗”
指南针
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 ——司南
影响
封建制生产关系在许多诸候国逐渐代替奴隶 制生产关系并日益发展,我国社会面貌发生 巨大的变化。农业、牧业、水利、采矿、冶 铁以及其他手工业等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出 现了生气勃勃的发展局面。
“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磨擦
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磨擦
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 ,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恩格斯
采集与渔猎
旧石器时代中、晚期,部落人口的增加,采集范围 扩大到植物根茎,挖掘利用了工具 采集的食物也包括昆虫和软体动物,广西柳州的白 莲洞遗址 打猎,群体性活动,如鹿、羊、马、野猪等 打猎用工具,如石球 捕鱼,丁村遗址中的鱼骨,山顶洞人的鲩鱼眼上骨 旧石器晚期开始使用弓箭,新石器时代常用鱼镖
骨针
长9.0-6.4cm。用较粗大的 兽骨裁成细条,然后磨制, 体形精细小巧。针尾扁平, 均有不太圆的针眼,针眼的 孔壁不甚光滑。大小形状与 今日缝麻袋的钢针相近,用 途也相似,是缝纫工具。骨 针后端针眼仅0.1cm,要求 缝纫用的线质量较高,不但 要细,而且要软而坚韧,从 侧面反映出当时纺织业的发 达。
自然科学知识的萌芽
1.天文学知识的萌芽
▲在新石器时代的中期,先民们就已开始“观象授时”。 例如:约在前2400年左右的黄昏,人们在东方地平线上看 到“大火”时正是“春分”前后,即到了播种的时节。 ▲传说在帝尧时已有了历法。《尚书 · 尧典》载:帝尧曾组 织一批天文官员,到东、西、南、北四个地方观测天象, 编制历法向人们预报季节。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 纸 —用麻做的纸 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 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 (“蔡侯纸”)。造纸术的 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 一次伟大革命。
农业和冶铁技术
西汉的耕犁安装了便于翻 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 作效率,这比欧洲早一千 多年。 东汉时期南阳太守杜诗, 发明了水排,得用水力鼓 风治铁,提高了治炼质量。 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 千多年。
新石器时代 1962年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出土 口径20厘米、高18厘米
纺织技术
嫘祖养蚕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蚕丝的国家,并且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唯一这样的国家, 先民们在五六千年以前就已开始饲养家蚕 。
石纺轮
1972年河姆渡遗址 T251第三文化层(距 今6500-6000年)出土。 直径5.6cm、厚0.7cm、 孔径0.8cm。暗红色叶 腊石,质较软。器形呈 扁平圆饼形,中心有一 从上向下单面钻成的小 圆孔,整器磨制较精细, 为纺线工具。
陶罐
这件陶罐是迄今在中国境内发现 的年代最早的成型陶器之一。陶 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 要标志之一,据此可以认定中国的 新石器时代起源于1万年以前,大 致与西亚的新石器时代的起源年 代相当。这种陶罐出土于仙人洞 的下层,当时人们还居住在洞穴之 内,使用的生产工具是磨制的各种 骨角器和打制、磨制的石器,反 映出当时的生产经济以渔猎和采 集为主。仙人洞下层出土的一些 陶片,全为夹粗砂红陶,火候低,陶 色不纯,厚薄不均,内壁凹凸不平, 系用手捏制成器,制陶技术 春秋以来,随着冶铁手工业的发展和铁制工 具的使用,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奴隶阶级 反对奴隶主的残酷剥削和统治,不断举行起 义,沉重地打击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推动 着社会的变革。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李 悝商鞅等人先后在魏、秦等诸侯国实行变法。
主要成果
天文学 医学 指南针
河姆渡干栏建筑
河姆渡干栏建筑木构件
用于水网地带及热湿丘陵 地区,例见浙江余姚河姆 渡遗址。建筑平面为多室 组成之矩形长屋,通面阔 约30米,通进深7米(包括 宽1.3米之边廊)。建造时 先在土中打入木桩,桩上 铺厚木板,板上再建房屋, 使之架空,以防潮避水和 抵御兽害。建筑结构之木 柱梁均以榫卯连接,廊间 施直棂勾阑。这些都是中 国最早发现的木作实例
新石器时代的玉器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乳 白色,局部有褐色浸蚀。 体扁平,头像作侧视,以 阴线刻一橄榄形目,头顶 有一椭圆形发髻,鹰钩形鼻, 嘴微张,脑后有外凸的耳形脊。 玉人头饰 头下有颈,嘴角处有一个穿圆孔,可供佩系。陕 西神木出土。现藏陕西省博物馆。高4.5厘米
火的使用
古书中有“燧人氏”教民“钻燧取 火,以化腥臊”的记载。 元谋人和蓝田人已留下了用火的遗 迹。北京人使用火证据确凿。 火的保存和使用是人类技术史上的 一项伟大发明,它使原始人类从蒙 昧走向文明。
四、秦汉
背景
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 民族的封建专制的国家。在中央集权的封建 制的国家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秦始皇采取 了统一文字、度量衡和车轨(车子两轮间的 距离)等措施,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 术的发展。
主要成果
纸 农业和冶铁技术 数学 地质学 医学
纸
砍砸器
旧石器时代
贵州省黔西县观音洞出土 长13厘米、12厘米
砍砸器是旧石器时代的一种 形体较大的工具,器身厚重, 有钝厚曲折的刃口,可起到 砍劈、锤砸和挖掘等多种作 用,因而可以用于砍树、做 木棒、挖植物块根、砸坚果 等工作。
骨哨
骨哨均用一截禽类的骨管制 成,一侧刻孔,有的骨管内 还插一根可以移动的肢骨, 用以调节声调。河姆渡遗址 出土有大量的野生动物遗骨, 其中鹿科动物居多,仅鹿角 即有400多件,可知当时人 们狩猎的对象主要是鹿类。 河姆渡氏族获鹿丰厚,与骨 哨的使用关系甚大。猎人利 用骨哨模拟鹿的鸣叫,吸引 新石器时代 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出土 异性,伺机诱杀。 长6~10厘米
弓箭的发明
在旧石器晚期的遗址中,发现
有石镞。 弓箭在火器发明以前,一直是
人们使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 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 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 器。” ——恩格斯
山西朔县峙峪遗址出土的石镞
原始农牧业
“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 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 利,以教 天下”; “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 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 耒耜,教民农作。” 神农尝百草; 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 神农氏耕而作陶; 神农氏也称炎帝,刀耕火种
主 要 内 容
①原始社会 ②夏商周 ③春秋战国 ④秦汉时期 ⑤魏晋南北朝 ⑥隋唐时期 ⑦宋元时期 ⑧明清时期 ⑨近现代 ⑩建国以后
一、原始社会
背景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决定了中国上古文明及
科技发展的独特风貌和自成体系。
1)中国地处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大单元,中华文明一脉相承、连绵不断 、持续发展。 2)丰富多样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为人们提供了独特的生态环境和 生活资源。 3)黄河、长江等江河孕育了文明,特别是农业文明。
2.数学知识的萌芽
● 马家窑遗址中的彩陶钵口沿上,发现有各种各样
的刻划符号五十来种,可能是代表不同意义的记 事符号。
仰韶文化的数字
●陶器的器形和纹饰可以反映出新石器时期人们具有一定
的几何图形概念,并已注意到几何图形的对称,圆弧等 分等问题。
二、夏商西周
背景
夏、商、西周时代,奴隶制的产生使得物质 文化和精神文化都有了很大发展。例如:大 规模农业生产的出现;各种手工业的兴起; 城市的建立;宫殿的建造;文字的形成;科 学开始从生产技术中分化出来等。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当代)
佃杰 国际商务 2015.9.4
前言
本内容展示将以历史朝代为经,以重要学 科或科技成就的发展脉络为纬,综合概述 中国科学技术的主要发展进程和重大的科 技成就。 本内容研究目的:一方面是为学习服务 ,提升我们的学习兴趣,或许可以帮助我 们找到一些精神偶像;了解中国是如何由 一个完全封闭的国家逐渐跻身于世界经济 潮流中的。
神农氏
原始手工艺技术-制陶
陶器是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常见的遗物,也是这一 时期工艺技术水平的代表性器物。
陶器的发明是一个重大的技术突破,它既能改变物 体的性质,又能比较容易塑造便于使用的物体的形 状;既具有新的技术意义,又具有新的实用价值。 它使人们处理食物的方法除烧烤之外,增添了煮蒸 的方法,陶制储存器可以使谷物、水和液态食物便 于存放,陶制纺轮、陶刀、陶锉之类的工具则在生 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定居下来的农业生产必 不可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