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历史地位
中世纪历史简介

意大利中世纪历史背景中世纪(约395年—1500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由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计算,直到文艺复兴之后,极权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
“中世纪”一词是从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
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
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的早期在欧美普遍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意大利这个概念在中世纪根本就是地理概念,无所谓王朝什么的。
所以我只能给你列出在现在意大利国境范围内存在过的王国。
东哥特王国493-555,被优士丁尼大帝给灭了,意大利基本上从此就陷于分裂:南方被拜占庭控制(但时间不长),北方是伦巴德王国(后来被查理曼在774年给征服了),罗马附近则因为丕平献土的原因属于教皇的势力范围。
而西西里地区则更是几易其主,一度被阿拉伯人占领。
后来,查理曼死后,根据凡尔登条约,他的三个孙子平分了他的领土,长孙罗退尔既得到了大概可视作“意大利”地区的土地,而且继承了皇帝的称号。
罗退尔死后,他的土地又被瓜分,南方基本就可视作意大利的北部地区。
在整个的中世纪,意大利形成了大量的城市共和国(这都算不上朝代吧),比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等。
同时,这一时期的意大利也有一些小型的王国,公国割据一方:北方有萨伏依家族统治的萨伏依公国、米兰公国,南方有那不勒斯王国以及后来的两西西里王国。
近代之后,经过意大利复兴运动,以撒丁王国为中心完成了意大利统一,这才基本上产生一个统一的王朝---萨伏依王朝。
而意大利历史上好像也只有这一个统一的王朝,它在1946年意大利共和国建立之后被推翻。
宗教西欧中世纪的历史中,政教矛盾一直存在,政权与教权一直是此消彼长,处于激烈的斗争中。
对中世纪的评价

对中世纪的评价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至15世纪的历史时期,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对于中世纪的评价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中世纪是黑暗、封闭、野蛮的时代,也有人认为中世纪是充满骑士精神、宗教热情和文化繁荣的时代。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中世纪进行评价。
在政治方面,中世纪的政治体制以封建制度为主导。
封建制度的特点是君主授予领地给封建领主,领主拥有土地和权力,而臣民则要效忠于领主。
这种政治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权力分散和政治割据,使中世纪的政治环境相对混乱。
然而,封建制度也为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稳定性和秩序。
封建制度下的领主担负起保护臣民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责任,这对于当时的社会秩序和人民生活的稳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经济方面,中世纪是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期。
农业生产是中世纪社会的支柱,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劳动。
封建领主拥有大量土地和农民,通过收取租税和征收劳役来获取财富。
这种经济制度限制了农民的自由,使他们长期处于贫困和剥削的状态。
然而,中世纪的农业生产也出现了一定的技术进步,如农具的改良和耕地的扩大,为农业生产的增长提供了条件。
社会方面,中世纪的社会结构呈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度。
封建制度下,社会被分为贵族、教士、农民等不同的阶层,各个阶层的地位和权力严格受限。
贵族是中世纪社会的统治者,拥有土地和权力,享有特权。
教士是中世纪社会的精英阶层,他们拥有文化和教育的优势,并扮演着中世纪社会中重要的宗教角色。
而农民则是社会中最底层的阶级,生活在贫困和苦难之中。
尽管社会等级制度严格,但中世纪社会也存在一些社会流动的现象,如通过勇武和财富的积累,一些人可以从农民阶级向上流动。
文化方面,中世纪是基督教文化的全盛时期。
教会在中世纪占据着重要地位,宗教对于人们的思想、生活和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世纪的艺术以宗教题材为主,教堂建筑、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此外,中世纪也是大学的产生和发展时期,一些著名的大学如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等在中世纪得到了建立。
中世纪在欧洲历史中的地位如何?

中世纪在欧洲历史中的地位如何?一、中世纪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性中世纪是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之间的历史时期,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中世纪的地位在欧洲历史中表现得极为重要,它是罗马帝国的瓦解与古代文明退化的过渡时期,上演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于欧洲甚至世界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首先,中世纪的地位在欧洲历史中表现为它是宗教与政治相结合的时期。
欧洲的基督教教会圣座在中世纪相对于政府有着巨大的影响力,教皇的权威可与国王相媲美,甚至有时更超越国王的权力。
教会也建立了各种修道院与修道会,对于欧洲社会的文化、教育、慈善事业等领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中世纪的经济发展与农业革命中世纪的地位在欧洲历史中还表现为它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中世纪,农业的技术与生产力发生了重大的变革,出现了耕地的三场革命,分别是农耕制度的变革、农业工具的改进与扩展、农业农艺的进步。
这些革命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民的生产能力大大提升,从而推动了封建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三、中世纪的文化与科学成就中世纪的地位在欧洲历史中还体现为它是文化与科学繁荣的时期。
中世纪的欧洲出现了许多重要的文化与科学成就。
例如,在文学方面,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作家与作品,如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圆桌骑士传》等。
在科学方面,中世纪也见证了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与发明家的出现,他们的研究与创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如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牛顿等。
四、中世纪的政治与社会制度中世纪的地位在欧洲历史中还表现为它是政治与社会制度重构的时期。
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巩固,欧洲社会逐渐从古代的奴隶制度过渡到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的建立使得社会秩序得到了一定的稳定,但也给社会带来了某种程度上的剥削与不平等。
在政治方面,中世纪见证了许多国家的建立与瓦解,在世袭制与君主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现代国家的雏形。
五、中世纪的影响与意义中世纪的地位在欧洲历史中还表现为它对于现代社会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拜占庭帝国在中世纪的政治与文化地位

拜占庭帝国在中世纪的政治与文化地位中世纪的拜占庭帝国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存在,它的政治与文化地位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
拜占庭帝国以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和文化遗产,对欧洲历史和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
拜占庭帝国的政治体制是一个相对寡头制的君主专制体制,皇帝是帝国的最高统治者,被认为是上帝的代表。
拜占庭帝国采取了严格的官僚制度,官员分为君主特许的官僚和贵族官僚两类,皇帝在政治和军事中拥有绝对权力,但统治需要依靠高级官僚和军事将领。
与政治制度相对应的是拜占庭帝国对文化的重视。
帝国以希腊为基础,但在接纳了罗马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东方文化。
拜占庭帝国非常注重教育和科学研究,建立了一系列学校和学院,培养了大量的文士和学者。
这些人才在科学、医学、哲学和文学等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保留了希腊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也为西方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拜占庭帝国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突出地位也体现在其地理和军事优势上。
帝国位于地中海东端,东西贸易的重要通道上,这使得拜占庭帝国成为文化、商业和科技交流的重要枢纽。
此外,帝国还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自身的领土,还能够对外扩张。
拜占庭帝国通过对外战争和外交手段,向西扩张影响力,并与周边的巴勒斯坦和突尼斯等地建立了良好的贸易关系。
这些都使得拜占庭帝国成为一个重要的政治与文化中心,帝国的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方面的影响传到了欧洲大陆。
然而,在与伊斯兰世界的长期战争中,拜占庭帝国逐渐衰落。
千年帝国的秩序在十字军东征和奥斯曼帝国的入侵下逐渐动摇。
13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帝国丧失了许多领土,最终在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攻占。
虽然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但其政治和文化遗产对后来的欧洲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拜占庭帝国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对于欧洲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帝国以其独特的政体和文化风格,建立了一个相对稳定和繁荣的社会。
同时,拜占庭帝国也是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文化中心,在思想、科学和艺术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古时期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中古时期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如何?一、中古时期的历史背景中古时期,指的是公元5世纪至15世纪之间,位于古代时期和近代时期之间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非常丰富多样,有着东西方文明的碰撞、民族迁徙的扩展以及宗教文化的深入渗透。
二、中古时期的政治与社会体制1. 封建制度的兴起中古时期,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运用。
封建制度有利于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但也带来了统治者权力过分集中、底层人民权益缺乏保障等问题。
2. 城市文明的繁荣中古时期,城市逐渐崛起并成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城市的繁荣不仅带动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也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交流和碰撞。
三、中古时期的军事与科技进步1. 骑士精神的崛起中古时期,骑士文化的兴起以及重甲骑兵的崛起成为了中世纪军事领域的重要特点。
骑士文化的崛起不仅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也对中古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文艺复兴的前身中古时期是文艺复兴的前身,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为后世的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教育的普及和知识的传播成为了推动文艺复兴的重要动力。
四、中古时期的宗教与文化1. 基督教的传播与影响中古时期,基督教在欧洲大陆显示出强大的传播力量和影响力。
基督教的传播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在道德伦理、法律体系、教育制度、艺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伊斯兰文化的辉煌中古时期,伊斯兰文化在阿拉伯地区和北非地区迅速发展并辉煌一时。
伊斯兰文化以其开放、包容和富有创造力的特点,成为世界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中古时期的遗产与影响1. 中古文化的传承中古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奠定了后世世界的基础,其中一部分中古文化也得到了传承和保留。
中古文化包含着丰富多样的思想观念和艺术风格,对当代文化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2. 对于现代世界的启示中古时期虽然存在着一些诸如黑死病等人类历史上的巨大灾难,但也孕育了一些对于现代世界有着重要启发的思想和理念。
中世纪史学

书本是为了与异教徒辩论,但其在史学上的重要性则因其确 立了基督教的世界史理论:发展了中世纪的历史时间观念;展示 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方向;体现了历史撰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
三、中世纪欧洲各国史学 早期教会史学为中世纪史学确定了发展方向,随着蛮族王国的 建立和基督化,各个王国都出现了自己的教会史家和蛮族史。但由 于中世纪普遍的文化水平很低,此时的历史作品已无法和古典时期 的作品相比。
某日正当他在住所花园里为信仰而彷徨 之际,耳边响起清脆的童声:“拿起,读吧! 拿起,读吧!”他急忙翻开手边的《圣经》, 恰是圣保罗的教诲赫然在目:“不可荒宴醉 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争竞嫉妒,总要披 戴主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 欲。”自此以后,奥古斯丁感觉到从上帝而 来的能力胜过罪恶,于是离开了情妇,辞去 教职,退居一处山庄,与诸友人共研哲学。
4、圣· 奥古斯丁(St. Augustine,354-430)是早期教会神 学、哲学、政治和史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与中世纪的托马斯· 阿 奎那同为基督教神学的两大师。 青年时期的奥古斯丁身上同时存在放纵欲望和专诚向上的性 情,这种二元对立促成了他青年时期对摩尼教的接受。矛盾最 终在”花园经历“中得到了化解,他也从此皈依基督教,并将 自己的后半生用于基督教义的论证和阐发。
巴别塔
第二章 族长们 亚伯拉罕 以撒 利百加 以扫和雅各 雅各逃往美索不达米亚 雅各与以扫相见 约瑟和他的兄弟们
第三章 希伯来人在埃及
第十三章 征服、毁灭和被掳 第四章 摩西与出埃及 第七章 能孙和撒母耳 第十四章 返回耶路撒冷 摩西的勇敢 摩西逃往米甸 第八章 扫罗 第十五章 从以斯贴到托勒密 十灾 过红海 吗哪降下 第九章 大卫王 第十六章 马加比时期 战胜亚玛力人 第十章 所罗门和后继者 第十七章 罗马人的征服 第十一章 先知以利亚 第十八章 希律大帝 第五章 西奈人 第十二章 先知以利沙 第十九章 罗马巡抚 第六章 征服迦南
《世界中古史》中世纪盛期的欧洲

中世纪法国城市
中世纪法国城市
14世纪意大利小城——卢卡(Lucca) (注意林立的碉楼)
1157,
三、城市革命(urban revolution):欧洲从一个 乡土化的农业社会向都市化的工业社会的转变
(二)中世纪城市与古代和中世纪早期城镇、城堡 的联系与区别:
1、古代城市没有独特的市民阶级和城市政治组织
“在古典时代,城镇的政治生活不限于城镇墙垣之 内。城镇实际上是为部落而建立的,部落的每一 个人,无论居住在城墙之内或之外,都同样是城 镇的居民,。。。没有类似于中世纪的具有严格 地方主义和本位主义的那种市民阶级。城镇生活 与民族生活融合在一起。城镇的法律就像城镇的 宗教一样为全民组所共有,城镇是全民族的首
• 四、欧洲城市复兴的历史意义
• 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城市从西欧农业社会中兴起,就像农业经济的汪洋大海中 星罗棋布的岛屿,这些岛屿成为商品经济的发源地和支撑 点,推动着商业货币关系的发展,逐渐辐射影响周围的农 村,并且最终形成了一张巨大的商品经济网,开始改变了 西欧农业社会原始简陋的面貌。
1、商业革命创造了大量新财富,促进了生活标准的提高 (贵族的“文雅化”——civilization),为城市生活与文 化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2、商人的财富(以税收的形式)为君主们建立更强 大的中央集权奠定了基础
3、有助于农奴地位的改善
4、商业革命的局限性:
• 在中古时期的欧洲,商人始终是社会中的“少数 族群”(占总人口的10%左右),除了意大利北 部与佛兰德尔诸城,大部分地区城市都很少,欧 洲大地仍以城堡、庄园和修道院为主要特色,封 建贵族和教士仍决定着人们的社会心态(social mentality)、价值观以及思想和行为模式。
第二章:中世纪史学

3、简化礼仪。早期基督教重精神信仰,而仪式仅 有洗礼和圣餐。洗礼是入教和信徒的标志,圣 餐是犹太教公餐制的演化,亦含有济贫因素, 比起犹太教的繁琐礼仪,这显然更有利于基督 教在社会下层的传播。
4、早期基督徒以虔诚、克己和无私的兄弟之爱树 立了鼓舞人、富有感染力的榜样。赢得了一批 社会上层人士,尤其是非犹太知识分子的支持 。一些知识分子热烈地称颂基督教,并为之辩 护,被称为护教士。
5、基督耶稣的人格魅力。
2、基督教史学的兴起
• 基督教史学是在基督教徒同异教徒进行斗争 的过程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 罗马帝国后期,有一部分人把帝国的如此衰 落归咎于基督教。他们指责基督教的历史短 暂,说教荒谬,把人们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 世界。使得罗马人不再注重实务和实践,爱 国心日渐低落,防务日益空虚,因而造成了 ‘蛮族人’乘虚长驱直入,不断地冲击着罗 马帝国边境的恶果。
• 承认教会在保存和发展文化方面的作用, 尤其是和宗 教关系密切的建筑艺术和一些实用艺术在中世纪都得 到了长足的进步。而在中世纪晚期形成的城市、同业 行会、大学等等也都和教会的庇护有着各种各样的关 系。在他们看来, 欧洲近代以理性和科学为主要特征 的文化决不是一夜之间从地下冒出来的, 相反, 它是在 中世纪的母腹中逐渐地孕育成熟的。在此之后, 尤其 是经过主张写历史应“如其实在所发生的情形一样” 的兰克学派的不懈努力, 中世纪的文化终于得以还其 历史的本来面目。
• 在异教徒批评家们的这种指责声中,基督教 会的教父和主教们奋起反驳。他们为了同异 教徒进行争论,同时也为了增强广大教徒们 的信仰和信心,于是就以《圣经·旧约全书》 为基本依据,广泛地搜罗史料,编写历史, 企图从历史上寻找依据,证明基督教历史的 悠久性、基督教的合理性以及基督教理论的 正确性与可靠性。早期基督教史学因此而兴 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世纪的历史地位
大约从公元5世纪开始,日耳曼人的铁蹄开始踏上原本属于西罗马人的土地,并在此后建立起了一批日耳曼人的国家,这些尚处于半开化状态的野蛮人给拥有辉煌的古典文化的修带来了一场灾难,这种灾难与西罗马帝国自身的衰败相结合拉开了一段持续近千年的历史时代——中世纪。
“中世纪”意即处于光辉灿烂、成就显赫的古典希腊罗马与他们自己所处“现代时期”之间一个长期的、灰暗的时期①。
“中世纪”这个概念是指从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期间的这段历史时期。
这漫长的一千年是非凡的一千年,一千年里我们看到了过去,也看到了未来。
15世纪当一些人文主义者初次使用“中世纪”一词时,他们认为从罗马文明在5世纪的衰亡到人文主义在15世纪的兴起之间,横亘着一段文明被割断的历史。
而中世纪的文明以其对古典遗产的继承,以其对基督教传统的发扬和传播,以其对日耳曼和斯堪的纳维亚社会模式的吸收和采纳,承上启下,兼收并蓄,肩负了两希、罗马文明向欧洲文明的过渡。
也许从这个“过渡”的意义上讲,而不是从“割断”的意义上讲,中世纪才是名副其实的中间阶段②。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的就是日耳曼人对欧洲古典文明的破坏,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平和罗马人显然不在一个层次上。
如果说罗马人的文化水平处于“蒸汽时代”,那么日耳曼人的文化水平也就处于“刀耕火种”时代。
例如公元465年汪达尔人乘罗马混乱之机,率舰队渡海,攻陷罗马,纵兵焚掠两星期,罗马古文物遭到严重破坏,毁灭文化的“汪达尔主义”由此而得名。
当然,这只是毁坏古典文化的一个例子。
这次对于欧洲古典文化的毁灭使西欧历史在许多方面倒退了一千多年,回到了一个蒙昧和黑暗的时代。
“以致文艺复兴时代的西方人回望横亘在他们与辉煌的古典时代之间的历史时期时,觉得西方文化仿佛经历一个漫漫长夜一般”③。
当然这与西罗马帝国的陨落也不无关系,在罗马帝国末期那个动乱的年代,古典西方文明显然已经失去了继续向前发展的动力,就在这时,日耳曼人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将西方古典文明一扫而光。
当日耳曼人的扫荡、毁灭带来的混乱尘埃落之定后,人们发现,这个破坏的过程同时也是古典文明传递下来的过程,不同文明碰撞、组合、融汇的过程,这是新①《世界文明史》(上卷),[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罗伯特•E•勒纳、斯坦迪什•米查姆、爱德华•伯恩斯著,赵丰等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466页。
②《欧洲文明扩张史》,陈乐民、周弘著,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21页。
③《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丛日云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页。
文明孕育和创生的过程。
当夜色逐渐退去之后,便露出了文艺复兴的曙光。
漫长的黑夜终于托起了近代西方文明的太阳。
中世纪是继承、过渡和创生的时代④。
当然,在“落后”的日耳曼人与古典文化之间有着一座沟通的桥梁,这就是基督教。
基督教形成和成长于古典文化的氛围之中,是古典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当它在宗教上征服了日耳曼人的时候,也就将古典文明保留下来并渗透于日耳曼文化之中。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为查理曼皇帝加冕,在罗马帝国的碎片上开始建立起了一个基督教日耳曼帝国。
日耳曼民族对罗马的征服是一种双向的征服,即日耳曼用武力征服了罗马,而罗马则用宗教和文化征服了日耳曼。
日耳曼人对旧罗马帝国文明发达地区的统治的结果是产生了一种新的文明。
这种文明是多种文明在相互征服、相互影响和相互同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合成文明。
日耳曼人在入侵罗马帝国,毁坏欧洲古典文明的同时,却也挽救了已经趋于衰败的修社会。
“也就是说,‘日耳曼世界’,至少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罗马世界’的延伸”。
这种延伸即日耳曼世界把“罗马文化和宗教以完整的形式接受下来”,同“本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并将宗教文化逐渐扩大到它所征服的土地这样一个过程⑤。
这就是中世纪在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贡献,抑或是日耳曼人的贡献,他在继承着西欧古典文化,古典文化并没有因为“落后”的日耳曼人进入欧洲大陆而在中世纪出现文化的断层。
当欧洲大陆的居民开始走出中世纪的门槛,奔向新世纪新时代,奔向世界各地的时候,他们已经有了关于欧洲文明得比较明确的定义,他们已经看到欧洲文明和其他文明之间明显的差距,他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输出自己的文明。
这种文明的核心就是封建制⑥。
“封建制”(feudum)一词源于“采邑”或“封地”(fief),定型于法兰克王国的卡罗林王朝时期,可以说是日耳曼人的发明创造。
由于封建制在欧洲各地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欧洲人在中世纪的政治社会生活也是不尽相同的。
在后世有着“宪政与议会之乡”之称的英格兰在封建制的基础上与日耳曼的习惯法融合造就了不朽的《自由大宪章》,同时代议制在一个封建社会成为一个定型的政治实体并不断发展。
而英国直到今天依旧保持着君主制,因为整部中世纪英国政治史都是由国王的强权和贵族的反叛所构写的,但斗争是在君主制的框架内进行的,它不是否定君主制而是改变着君主制的内涵。
而在法兰西,封建制的发展及衰落造就了等级君主制。
而英法在中世纪所形成的政治传统无不深刻地影响着两国日后的近现代史。
在文化上,中世纪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大学。
中世纪后期的欧洲,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
④《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丛日云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86页。
⑤《欧洲文明扩张史》,陈乐民、周弘著,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24页。
⑥《欧洲文明扩张史》,陈乐民、周弘著,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版,第25页。
与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王权稳固,社会趋于稳定,农业缓步上升,手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
在教育领域同样发生了革命性的巨变——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其中具有代表性且影响较大的是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萨莱诺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问世与发展,使“黑暗和愚昧”的西欧,显现出前进的曙光,酿成资本主义的因素在城市的摇篮里迅速成长,从而在市民阶层中形成新兴资产阶级。
于是代表新的生产力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文艺复兴运动便开始了。
中世纪无论在政治上还是文化上的创造都为近代欧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这就是中世纪的贡献——一个创生的时代。
中世纪的人们在逆境中不懈的努力,既继承了传统遗产的精粹,又在必要时创造了新的社会规范和思想体系,以适应客观的发展。
可以说中世纪的一千年是丰富多彩的一千年,是继承、过渡和创生的一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