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给药规范(建议收藏)

合集下载

小儿直肠给药详解

小儿直肠给药详解

看到(小儿直肠灌药与临床应用!)这篇文章就转到这里,希望对大家开展直肠用药有点启发,同时也想得到已经搞这个项目的同行们提点宝贵经验小儿直肠灌药与临床应用!1.直肠注入是采用一次性注射器(10—30ml)拔去针头, 接上一次性导尿管(PVC管),[也有的同行用输液管来代替].通过直肠注入给药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一种新的临床给药技术,是除口服和注射之外的第三种重要给药途径。

2.直肠注入的操作方法:将药物加入玻璃杯用热水适当加温并搅拌均匀(控制药液温度在35—40度之间)吸取药液后要留有3ml左右空气(方便将药液全部推入肛门内)接上导尿管,在导尿管前端涂上石蜡油或其他润滑剂,插入患者肛门,将药液缓慢推入直肠内,(推入时,不要用力过大,要缓慢的将药液推入直肠内,因为用力过大或过快容易产生便意感,小儿还可能迅速将药物排出)然后用左手捏紧导尿管以防止药液返流,在拔出导尿管时叫患者家属迅速用面巾纸按压住患者肛门,让患者保持体位休息5分钟左右就可以了。

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药液的用量:成人: 100ml---300ml/次儿童: 6个月---1岁-----10ml/次 1岁-- -2岁-----15ml/次2岁-------3岁-- ---20ml/次3岁----- -4岁-----25ml/次 4岁----5岁-----30ml/次 5岁------15岁-----35ml/次成人与儿童每天的使用次数均为2次/天.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药液的体位:成人一般取左侧卧位儿童一般取卧位或俯卧位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时导尿管插入的深度:成人一般插入10-----20厘米儿童一般插入5-----10厘米特别注意: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严重腹泻,肛门疾病,急腹症,疑有肠坏死及穿孔,女性月经期,产褥期等均应禁用本方法!直肠滴入或直肠注入的药物配制 (处方用量均为5岁内儿童剂量)2 直肠滴入疗法(绿色)一常用西药协定处方上感佳速效伤风胶囊 0.3gX6粒严迪片75mgX4片病毒灵片0.1gX6片维生素C片0.1gX6片潘生丁片 25mgX3片共研细末分成6包,每次一包,每日二次.(为了较快消除患者的感冒症状,可加入地塞米松片 3片) 腹泻停(止泻停)思密达3gx3袋维生素B1片 10mgX6片强的松片 5mgX3片 654—2片 5mgX3片吡哌酸片0.25gx3片鞣酸蛋白片0.3gX12片共研细末分成6包,每次一包,每日二次请注意:炎热天气季节,维生素C片容易变质,可用浙贝母3g代替。

直肠滴入用法

直肠滴入用法

一、直肠给药的常用药物剂量参考1..一般给药直肠给药的药物使用剂量与静脉给药药物剂量大致相等,是口服给药、肌注给药药物剂量的一至两倍。

2.特殊给药:如氨茶碱、西地兰、阿托品等,直肠给药的药物剂量均需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药物剂量使用。

需要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的药物,直肠给药前,同样要进行药敏试验,皮肤敏感阳性的患者,在用药期间,仍需注意密切观察用药后反应。

中药视为配伍禁忌的,直肠给药时也应视为配伍禁忌。

二、直肠给药常用量参考(液体用量)1.成人用量:成人直肠最佳液体容纳量为80-160ml,平均为120ml,取中药煎出液,或上述各种复合制剂,100-120ml左右,直肠滴入,每日一至两次。

以上为常用直肠给药的液体参考用量,一般情况下,如直肠给药后容易排出(腹泻)的患者,可适当减少直肠给药的液体量;如按上述液体量滴入后,大便较干的患者,可适当增加直肠给药的液体量,对直肠注入或滴入药液后,较易排出者,可考虑改用肛肠栓剂使用。

三、直肠给药的液体温度直肠滴入药液的温度宜控制在35-40度之间(特殊药物除外)四、直肠给药的体位1成人:左侧卧位2.儿童:一般去卧位或俯卧位五、直肠导管插入的深度1.成年人:一般插入10-20cm2.儿童:一般插入5-10cm六、直肠导管插入的角度顺应直肠的生理曲度,轻轻插入(注意掌握直肠的两个生理弯曲:骶曲、会阴曲)肺炎宁合剂(儿童组)1、氯苯那敏针1-2m2、654-2针1-2mg3、鱼心草或板蓝根针2-4ml4、利巴韦林针0.1g5、柴胡针2-4ml6、维生素B1针100mg或维生素b6针100mg7、需相应抗生素:头孢曲松钠或头孢噻肟钠1-2g 或克林霉素0.15-0.3g 或阿奇霉素0.15-0.3g 或红霉素0.15-0.25g8、适应症:上感、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宁合剂(成人组)1氯苯那敏针5-10m2、654-2针5-10mg3、鱼心草或板蓝根针6-10ml4利巴韦林针0.3g5柴胡针6ml6维生素b1针200mg或维生素b6针200mg7需相应抗生素:头孢曲松钠或头孢噻肟钠1-2g 或克林霉素0.15-0.3g 或阿奇霉素0.5-0.75g 或红霉素0.25-0.5g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扑尔敏2mg 利巴韦林0.1、板蓝根2-4ml 复发氨基比林1-2ml 柴胡针1-2ml 小儿退热散半包-1包感染性发热者加用:头孢曲松或头孢噻我1-2g 阿奇霉素或红霉素0.125-0.25g 林可霉素0.6高热超高热时加用:地塞米松2-3mg/次便秘方法一:取温开水300ml+蜂蜜100ml直肠滴入(适用于习惯性便秘)方法二:取温开水500ml+开塞露20ml x5支(适用于急性便秘)注意:治疗便秘时,直肠滴入药液的速度不宜过快,宜掌握在150滴/分左右,如直肠滴入药液速度过快,药液容量迅速排除,达不到通便之目的。

直肠给药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直肠给药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

直肠给药注意事项及配伍禁忌一.药液推入直肠时如何避免药液溢出来?灌肠时出现药液溢出与多种原因有关,主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1.体位问题:根据年龄特征可采取仰位,侧位,俯趴位,1岁以内的小儿可采取仰位或者哺乳位,1岁到4岁的小儿可采取俯趴位,最好趴在家人的腿上,分散其注意力,最好别让他们看见操作过程,避免让其误解是在打针,4岁以上小儿及成人尽可能采取左侧卧位。

2.温度问题:用药温度与肠道温度相近,保温在35~40 ℃,这样可减少肠道收缩,有利于药物吸收,一般最好调在40℃,因为抽取药液后至注入病人体内温度还会有所下降,特别是冬天整个操作过程要迅速,以免温度过低导致患者很快腹泻将药液排出。

临床可根据病因不同,选择不同灌肠药物的温度,一般寒证灌肠温度为40~42 ℃,热证的灌肠温度为35~38 ℃。

3.深度问题:应根据病种不同,年龄不同,治疗目的的不同有所区别,灵活掌握。

如溃疡性结肠炎,各种腹泻病人一般都要插得稍深一些,药液保留时间可长些。

4.语言交流技巧问题:特别是针对2岁到5岁的懵懂小儿,你如果刻板地给他说往直肠里注点药,通常不容易获得小病人的配合,可以先发给他点糖钙片,糖果或者玩具之类的取得其好感,然后给他解释说屁股上有脏东西,让叔叔帮你擦擦就好,或者说用药水冲冲屁股病就好了,大多数的小孩经过了第一次后,因为没感觉什么痛苦,以后再来就比较开心地配合了。

有的小孩再次生病时,会主动要求妈妈说:去叔叔那儿看看吧,洗洗屁股就好了,不用打针多美。

5.保留时间问题:一般直肠注入后应保持原体位20分钟左右,但除了成人和婴儿可以做到外,大多数的2-5岁小儿不会听话配合,我基本上都是让小儿直肠注入后擦干净屁股就可以起来自由活动,只要不让其哭闹即可。

二.静脉点滴时存在药物配伍禁忌的,灌肠时是否也需要避免混合使用?灌肠同样存在有药物配伍禁忌的,在临床应用上也要注意,以下资料与大家分享:1.需用做过敏试验的抗生素,必须做试验后再做直肠滴灌。

直肠给药讲义

直肠给药讲义

直肠给药讲义展开全文1、直肠给药的体位:俯卧位。

2、直肠给药的深度:6—15cm。

3、直肠给药的温度:38oC左右。

4、直肠给药的液体量:发热、咳嗽:注入20—30ml,滴入50—100ml;腹泻:注入6—10ml。

5、直肠给药的药物用量:是口服、肌注用量的一倍,静脉点滴用量的1/2,中西药片剂、散剂、针剂、汤剂、口服液均可同时应用,一日2次。

6、直肠给药后30分钟内排出体外引起的原因:(1)直肠给药后患儿有便意,应先排便再给药。

(2)直肠给药的深度不够,应进入直肠6—15cm.。

(3)直肠给药的温度不适,应加热38oC。

(4)直肠给药的液体量过大,就应减少液体量,一般减少双黄连针、鱼星草针的用量。

(5)直肠给药后立抱患儿,应平抱患儿30分钟以上。

(6)直肠给药后肠蠕动加快,应减少肠蠕动,加入利多卡因针适量2-3滴或654-2针适量。

(7)直肠给药后患儿下蹲小便,应30分钟以上下蹲小便。

7、小儿发热用药:氨基比林针+地塞米松针+柴胡针+双黄连针+抗生素,高热者双黄连针换成清开灵针,流鼻涕者加扑尔敏针、利巴韦林针。

8、小儿咳嗽用药:鱼星草针+地塞米松针+维生素K1针+抗生素+百合紫苏胶囊,干咳者加654-2针,抗生素用红霉素、严迪、阿奇霉素;喘息者加喘定针;痰多加溴已新片、鲜竹沥口服液。

9、小儿口疮:(1)直肠给药:双黄连针+地塞米松针。

(2)口腔给药:制菌素片研粉+丁卡因少许。

10、消化不良性腹泻:穿心莲2支,复合B针1支,654-2针2.5mg,生理盐水3 ml,悟空神丹1支。

11、秋季腹泻:穿心莲2支,病毒唑2支,复合B针1支,654-2针2.5mg,悟空神丹1支、潘生丁1片。

12、肠炎痢疾:口服悟空神,直肠给药穿心莲2支,病毒唑2支,654-2针2.5mg,庆大霉素针8万单位,利福平胶囊1粒。

13、支气管炎、肺炎:头孢三嗪1克,穿心莲2支,病毒唑1支,喘定10分之一支,地龙针1支,654-2针2.5mg,K3针1支,维丁胶性钙1支,地米5 mg,鱼星草针10 ml,注:应结合教材和自己的经验用药,以上10、11、12、13配方为1岁多儿童用量。

直肠给药的正确方法

直肠给药的正确方法

直肠给药的正确方法
直肠给药的正确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 准备所需药物:根据医嘱准备所需的药物,通常是栓剂或液体药物。

2. 确认患者的位置:患者通常需要取仰卧位或侧卧位。

3. 患者清洁肛门:用温水和肥皂清洗患者的肛门区域,然后用干净的毛巾擦干。

4. 戴手套:在给药前,医护人员应戴上一次性手套,以确保操作的卫生。

5. 打开药物包装:打开所需药物的包装,并按照药物说明书的指示使用。

6. 插入药物:将药物尽可能轻柔地插入直肠,插入深度通常为3-4厘米。

7. 保持位置:插入药物后,医护人员需要帮助患者保持位置一段时间,以确保药物被充分吸收。

8. 抽出手指:缓慢地抽出插入药物的手指,以避免药物的流失。

9. 清洗手部:完成给药后,医护人员应充分清洗双手,以确保卫生。

请注意,在进行直肠给药前,最好咨询专业医生或医护人员的指导,并在遵守医嘱和药物说明书的前提下进行操作。

直肠给药

直肠给药

直肠给药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通过直肠粘膜的迅速吸收进入大循环,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

其主要方法有三:①保留灌肠法,②直肠点滴法,③栓剂塞入法。

①保留灌肠法(是以中药药液或掺入散剂灌肠)1、液量一般不超过200m1。

嘱患者排便或给予排便性灌肠1次。

2、根据病情决定卧位,慢性菌痢宜取左侧卧位,阿米巴痢疾则取右侧卧位。

患者臀部抬高10cm,液面距肛门不超过30cm,液量在200ml 以内可用漏斗或注射器缓慢灌入。

3、液量在200ml以上者,用开放输液吊瓶缓慢滴入(即直肠滴入法)。

采用滴入法时须将臀部抬高约20cm,以导尿管代替肛管,插入长度约10~l5cm左右,滴入速度一般60~70滴/min,滴液时应注意保温。

4、拔管后嘱患者平卧,尽量忍耐,不要解出,保留lh以上②直肠点滴法它是以类似点滴输液的方式将中药煎剂或中成药液体制剂(包括丸、散、膏、丹加水制备的溶液)由肛门注入直肠的一种方法。

实际上是中药保留灌肠法的一种改良用法。

它较一般保留灌肠法病人不适感轻,注入药液量大,便于保留和吸收,疗效更确切,操作方法也不复杂,所以值得推广应用。

1、和一般静脉输液的设备相同,唯针头换成导尿管。

2、药物制备按辨证论治要求或根据病情需要,将所选药物(中草药、中成药)制成治疗液体。

中草药煎煮2次,纱布过滤混合分成2份(即2次用量);丸、散、膏、丹等成药用开水泡后取汁,纱布过滤;成药灌肠液进行加温后,装入滴瓶(开放式点滴瓶或葡萄糖瓶)中,调节药温至40℃以下。

3、嘱病人排净大便或用清水灌肠。

4、病人取侧卧位,也可仰卧、俯卧,垫高臀部lOcm。

5、排出输液管中的空气,选用12~16号导尿管,并在前端涂以润滑剂(甘油或液体石蜡),插入肛门内(成人10~20cm,小儿5~15cm),胶布固定,开始点滴。

6、根据病情调节滴速:高热及津伤重症病人,点滴速度宜快,可80~110滴/分钟;气血两亏及其它慢性病人,点速宜慢,以30~70滴/分钟为宜;外感病人使用解表剂时,若已见微汗热退,可终止点滴,此乃中病即止之意。

直肠栓剂插入给药技术操作规范

直肠栓剂插入给药技术操作规范

直肠栓剂插入给药技术操作规范
一、操作目的
自肛门插入栓剂至直肠,使栓剂中有效成分被直肠粘膜吸收达到全身治疗的作用。

二、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的病情、合作程度及自理能力。

2、向患者解释用药的目的和用药计划。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内备直肠栓剂、指套或手套、卫生纸。

酌情准备屏风或用隔帘遮挡患者。

四、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

2、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评估患者。

3、洗手,戴口罩。

携用物至患者床边,再次核对。

4、协助患者取侧卧位,膝部弯曲暴露肛门,使肛门括约肌松弛。

5、戴上指套或手套,嘱患者张口深呼吸,尽量放松。

6、将栓剂插入肛门,并用食指将栓剂沿直肠壁朝脐部方向送入6-7 厘米(插至肛门括约肌以上),确定栓剂靠在直肠粘膜上。

7、置入栓剂后,嘱患者保持侧卧位 15 分钟,防止栓剂滑脱。

若栓剂滑脱出肛门外,予以重新插入。

8、整理床单位。

9、清理用物,洗手,取口罩。

10、观察疗效,记录。

五、指导要点
1、指导患者张口深呼吸、放松以及配合的方法。

2、告知患者在置入药物后至少平卧 15 分钟的目的。

六、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2、注意保护患者隐私部位。

3、嘱患者放松,防止栓剂滑脱或融化后渗出肛门外。

4、保证栓剂插至肛门内括约肌以上,并确定栓剂靠在直肠粘膜上,确保用药效果。

直肠给药的操作方法

直肠给药的操作方法

直肠给药的操作方法直肠给药是指将药物通过直肠进行给药。

这种给药方式适用于胃肠道吸收不良、呕吐、患有口腔炎等情况下,以及需要快速起效的紧急情况。

直肠给药可通过栓剂、灌肠和灌肠液等方式实施。

下面将介绍这几种直肠给药的操作方法。

首先,栓剂是一种固体制剂,通过直肠给药,药物可以快速被吸收。

要进行直肠栓剂的给药,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栓剂剂型,如栓剂、栓心、药棒等。

然后需要进行肠道清洁,可以通过排便、灌肠等方式将大便清除。

将栓剂从包装中取出,转移到干净的医用手套指的指尖上,然后轻轻将其插入患者的直肠,约2-3厘米即可。

待插入栓剂后,留意患者是否有不适感,同时可以使用手轻轻按压肛门,确保栓剂不会排出。

栓剂在直肠内通常可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完全溶解,药物成分会通过直肠黏膜被吸收。

其次,灌肠是一种将药物溶液通过肛门插入直肠进行给药的方法。

灌肠液主要包括温开水、药物溶液等。

进行灌肠前,首先需要用温水清洗灌肠器械。

然后,让患者取坐位或左侧卧位,将灌肠器械的尖端轻轻插入患者的直肠,深度一般为5-10厘米。

然后可以逐渐挤压灌肠器内的液体,让药物溶液进入直肠。

在灌肠过程中,可根据患者的耐受能力和排空情况,调整灌肠液的流速和总量。

一般灌肠液的流速为滴速10-20滴/分钟,总量为100-500毫升。

最后,在药物灌输完毕后,需要帮助患者保持姿势,让其充分吸收药物。

通常灌肠液给予后,20-30分钟内即可起效。

最后,灌肠液是直接将药物溶液灌入直肠内进行给药的方式。

进行灌肠液的操作前,需要进行灌肠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灌肠器械,如灌肠袋、灌肠器、灌肠管等。

然后需要对灌肠器械进行清洁消毒处理,以确保安全卫生。

接着,将灌肠器械连接好,并调整好灌肠的高度,使药液能够顺利流入直肠。

让患者取坐位或左侧卧位,然后将灌肠器械的尖端缓慢插入患者的直肠,控制好深度避免伤害直肠。

接着,握住灌肠袋或手动挤压灌肠器,使药液缓慢流入直肠。

药液流入直肠后,要帮助患者保持姿势,让药物充分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肠给药操作规范
步骤一:直肠给药准备工作
器物准备:注射器、直肠管、甘油(或石蜡油)、碘伏(酒精、生理盐水)、棉签、药品(直肠给药有专用直肠管)。

...文档交流
病员准备:排便、心理放松
药品:拟用药品,38-40℃温水预热。

环境:屏风遮挡、合适室温、光线充足或足够照明。

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步骤二:直肠给药
1. 选择体位:使患儿采取俯卧位或左侧卧位(趴伏家长双腿之上)2。

抽药:将药物抽进注射器内,继续吸入少量空气,针头向下,使空气进入管腔尾部。

3。

连接直肠管,直肠管涂抹润滑剂.
4. 插入直肠管:平缓、轻柔、插入5~10厘米。

5。

注入药物:缓慢推入
6. 拔出直肠管
步骤三:给药后处理
1. 患儿保持采取卧位6~15分钟。

2。

注意观察有无药液溢出,及时处理。

3。

观察给药后的反应,是否排便、或有不舒服等。

注意事项
01. 掌握直肠给药指征,腹泻严重的患者暂时不适宜直肠注射疗法。

02。

婴幼儿肠壁薄,灌肠管不要太硬,注意动作轻柔,润滑、消毒。

03. 直肠给药容积不宜过大10ml以内为宜。

04. 把握进管深度,0-1以下5cm,1—6岁5-10cm。

05。

直肠给药后务必保留足够时间,以供药物吸收,一般15分钟即可。

06、庆大霉素不能直肠滴入。

07、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08、药液温度要控制在40摄氏度以内。

09、给药结束后要拍拍孩子屁股,使其肌肉收缩。

10、掌握直肠给药指征:凡肛门直肠.结肠术后;急腹症,疑有肠坏
死穿孔禁用;
11、对本品有过敏史者禁用.
12、注意影响药液保留的因素:
药液温度、体位、药液用量、
药液性质、给药深度、情绪变化。

直肠给药的现代作用机理
直肠的肠壁组织是具有选择性吸收和排泄功能的半透膜,具有丰富的静脉丛,血液循环旺盛,吸收力强;
1、由直肠上静脉吸收经门静脉进入肝脏,再进入体循环;(有首过效应)
2、由直肠中静脉、下静脉和肛门静脉吸收经下腔静脉进入体循环。

3、淋巴组织也参与了药物的吸收。

直肠给药的中医作用机理
祖国医学认为:直肠给药是中医内病外治方法之一。

依据中医理论“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关系,直肠吸收药物后通过经脉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输布全身,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大肠具有传化糟粕、吸收部分水液的功能。

药物自大肠吸收入体内,经过经脉复归于肺;肺朝百脉,复发通降,将药物输布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从而达到整体治疗效果,若病位在肠腑,灌肠疗法可使药物直达病所,充分发挥局部疗效。

肺与大肠,一脏一腑,一阴一阳,经络相关,表里络属,在中医脏腑联系最为密切。

肺主治节,是大肠按正常规律传导的条件;肺
主宣发,是大肠得以濡润的基础;肺主肃降,是大肠传导的动力;肺主通调水道,是大肠润燥的枢纽。

一旦发生病变,肺肠之病可以相互传变、累及以致恶性循环.。

..。

.。

文档交流
直肠给药的优点:
1、70%药物避免了肝脏首过消除,提高了药物疗效,也减低了对肝脏的副作用。

2、不经过上消化道,避免了对胃肠的刺激,还可避免胃酸和各种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大
3、大提高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更安全、更高效。

4、吸收快、起效快,达峰时间短,达峰浓度高。

国内外有关人员曾对片剂、胶囊、注射剂、栓剂四种剂型进行生物利用测定研究,结果:。

.。

.
文档交流
直肠给药半小时就能起效,
口服约一个小时起效:崩解、溶解、吸收
注射给药吸收快,但清除也快,在体内维持血药浓度时间很短,呈直线下降.
5、操作简单,无创伤,刺激小,病人乐意接受;
6、剂量准确、方便、安全。

7、儿童直肠给药堪称绿色疗法,即:无创伤,无痛苦,恢复快的无创理念.
直肠给药指导组方:
一般上呼吸道感染,伴发热38。

5度以下者:
鱼金注射液+柴胡注射液
直肠给药,每日一至两次。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较重者:
鱼金注射液+布洛芬(安痛定+地米);
直肠给药,每日一至两次。

上呼吸道感染,鼻塞、流涕较重者:
鱼金注射液+扑尔敏注射液
直肠给药,每日一至两次。

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咳嗽症状较重者:鱼金注射液+异丙嗪注射液+乳糖酸阿奇霉素;
直肠给药,每日一至两次.
胃肠道感染及腹痛,伴轻中度腹泻:
鱼金+蒙脱石散+654—2+蒙脱石散
常见病症:
风热感冒:直肠给药重用桑姜,伴有发热者可使用鱼金1支滴鼻,一侧2-3滴反复滴鼻,4h一次,38。

5度以下40min退热.。

..。

.文档交流
风热感冒:直肠给药鱼金,3-6个月一次各0。

5ml,6h一次,发热用鱼金1支滴鼻,3—6个月一支分3-4次使用,4h一次。

.。

..。

文档交流
暑湿感冒:直肠板蓝根+鱼金,鱼金调敷桂枝贴于神阙穴。

直肠鱼金(夹热),鱼金滴鼻,鱼金调敷大黄贴于神阙穴
风燥感冒:直肠鱼金,
流行性感冒(时疫感冒)直肠:鱼金+板蓝根+扑尔敏(可加僵蚕+蝉衣各5g+水熬至5ml分开灌)雾化鱼金注射液。

.。

.。

.文档交流
急性支气管炎:直肠给药鱼金,使用鱼金滴鼻一日6—7次,雾化(首选)鱼金+氨溴索+DEX,
肺炎:直肠给药上午阿奇+氨溴索+DEX,下午鱼金+异丙嗪,雾化鱼金++DEX(鱼金+氨溴索+糜蛋白酶).。

.。

文档交流
病毒性腹泻:鱼金+VB12+蒙脱石散+利巴韦林,主用鱼金呕吐时加VB12,发热时用柴胡,后期可加酶(乳酶生等),病愈后补充叶酸,复合维生素B,钙,铁,锌等微量元素和免疫增强剂等,提高机体免疫力。

.。

..。

文档交流
鱼金雾化方案:
疱疹性咽峡炎:
鱼金注射液8ml加0。

9%氯化钠溶液20ml
压缩雾化吸入,每次20min,2次/d,疗程5d。

毛细支气管炎:
鱼金注射液0。

4ml(kg.次)雾化吸入,
1、采用空气压缩泵为动力吸入。

2次/d,疗程3—5d。

2、以氧气作为驱动力,氧流量4—5l/min,经面罩雾化吸入,
1岁以内者鱼金注射液1ml+0.9%盐水10ml,
大于1岁者鱼金注射液2ml+0.9%盐水10ml,每天2次,每次20mi。

婴幼儿病毒性肺炎
鱼金注射液以1:15稀释,5l/min的速度雾化,以年龄大小
每次15-30分钟,每天2次,疗程5-7天.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鱼金注射液儿科组每次4ml,急诊科成人组每次6ml,
每次15min,2次/d,连用3d为一个疗程.
文档交流感谢聆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