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机器人人才培养课件
工业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大类】装备制造大类 自动化类【专 业 类】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代码】*****一、专业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掌握现代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维护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具备机械结构设计、电气控制、传感技术、智能控制等专业技能,能从事工业机器人系统的模拟、编程、调试、操作、销售及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维护维修与管理、生产管理及服务于生产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培养要求(撰写要求)参照教育部公布的专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特色进行科学表述。
主要说明该专业需要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需要具备的专业实践工作方法与技能,以及需要掌握的专业基本能力,达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分项表述毕业生应获得的具体知识和能力。
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及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服务面向和办学优势与特色等,制定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求,培养规格包括“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知识要求1. 基本知识(1)计算机常用办公软件基本知识;(2)应用文写作基本知识;(3)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和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4)电工电子的基本知识;(5)电气识图的一般知识。
2. 专业知识(1)具有常用电子元器件、集成器件、单片机的应用知识;(2)具有传感器应用的基本知识;(3)具有应用机械传动、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基础知识;(4)具有PLC、变频器、触摸屏、组态软件控制技术的应用知识;(5)具有交流调速技术的应用知识;(6)具有机械系统绘图与设计的知识;(7)具有计算机接口、工业控制网络和自动化生产线系统的基础知识;(8)具有工业机器人原理、操作、编程与调试的知识;(9)具有检修工业机器人系统、自动化生产线系统故障的相关知识。
(二)能力要求1. 基本能力(1)具有自我发展与管理能力;(2)具有社会交往与合作能力;(3)具有外语和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4)具有较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介绍(一)专业名称:工业机器人技术(二)招收对象: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者),有志于从事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行业的应往届毕业生。
(三)学制:三年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工业制造类企业,培养从事工业机器人相关的生产、安装、调试、维修、营销、等岗位工作,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职业适应能力以及较好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操控技术,熟练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维护维修、组装调试及进行生产作业的应用技能。
三、知识与能力结构及要求:(一)、基本素质要求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觉悟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正确的荣辱观,具有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求索精神,具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艰苦奋斗的精神,热爱劳动、遵纪守法、自律谦虚,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线岗位适应能力,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体魄。
1.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职业操守;2.文化素质:文化基础知识扎实,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3.身心素质: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状态;4.业务素质:具有本专业基础理论和应用实践的能力,具有继续学习和再提高的能力,具有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职业岗位知识要求1、知识结构1.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科学文化知识;2.具有机械工程制图方面的基础知识;3.掌握以电工基础和电子技术为主的职业理论知识;4.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相关法律、法规;5.掌握各类控制电机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基本控制方法;6.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7.熟练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操控技术;8.熟练掌握工业机器人的维护维修、组装调试;9.熟悉智能制造、焊接技术的相关知识;10.掌握机器视觉、传感器、单片机控制技术相关知识;11.掌握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应用、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调试运行的相关知识。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机械装备制造行业及应用工业机器人的制造行业、汽车制造、电子元件制造、化工、包装、食品加工等行业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胜任工业机器人本体、工业机器人工作站或智能制造生产线设备的操作、编程、安装、调试、维护、维修、销售和工业机器人相关设备管理等工作,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招生对象及学制(一)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学校毕业生(二)学制:全日制三年三、就业面向岗位与能力要求(一)初始就业岗位、目标就业岗位、拓展岗位和就业范围1.思想品德、人文和身心素质(1)基本能力:①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工科基础知识、系统的专业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了解学科前沿及发展趋势,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具有宽口径专业应用知识,掌握本专业高级技术人员所涉及的机械工程基础、传感检测技术、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编程、工业机器人自动线安装、调试与维护以及机器人故障诊断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③使学生获得必要的综合能力和工程训练,具有本专业所需的系统设计和产品开发能力外,还应能够胜任现场系统调试、运行和维护等工作,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④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顺利地阅读专业外文书刊,具有听、说、写的基础。
(2)基本技能①钳工技能:根据零件图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完成平面轮廓工件的加工;(小手捶的制作、插销板制作、标尺的制作、刀口尺的制作)②机加工能力:能够根据零件图选择合适的加工方法。
(木质阶梯手柄制作、六面体铣削加工)③掌握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取得单片机工程师证。
(循迹机器人设计制作、无人机设计、机械手设计制作)④ 达到中级维修电工技能操作水平,取得中级维修电工资格证。
⑤ 能正确按图完成PLC 控制系统的连接,取得可编程控制器程序设计师证。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业机器人是指通过预设程序、多种传感器和信息处理设备等自动化装置完成各种工业任务的机器人。
随着工业自动化的不断发展,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为了培养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护专业人才,下面给出一份培养方案。
一、课程设置1.基础理论课程-机械原理-电气与电子技术基础-控制理论2.专业课程-工业机器人系统原理与应用-机器视觉技术-运动控制及编程-传感器应用与集成-工业机器人安全与维护3.实践课程-工业机器人编程实验-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实训-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分析-工业机器人故障排除与维护实训二、教学方法1.综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采用项目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实际工业机器人应用项目的开展。
3.鼓励学生参加工业机器人竞赛,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实习与实训1.利用校外实习机会,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业机器人应用环境,增强实际操作能力。
2.在校内建立工业机器人实训中心,提供先进的工业机器人设备和模拟实训环境,供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故障排除。
四、实践项目1.设计与制作一个简单的工业机器人系统,包括机械结构、传感器和控制系统。
2.参与一个实际的工业机器人应用项目,完成部分任务的自动化。
3.开发一个工业机器人视觉导航系统,实现对特定目标的识别和定位。
五、综合评价1.课堂参与及表现: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发言质量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2.项目实践能力:根据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的表现,包括方案设计、实施过程和结果评估等。
3.实习报告: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提交一份实习报告,包括实习内容、所学到的知识和经验等。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人才培养方案(中职)

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及代码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053600二、入学要求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三、修业年限三年四、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面向制造类企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操作应用与维护、安装调试、维护、销售客服、生产管理及服务的知识与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熟练的职业技能,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发展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五、培养规格(一)职业素质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包括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创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具使用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
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精神,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鼓励学生形成鲜明的个性特长。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1.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基础知识,具备办公软件及办公周边软件的使用等较好的信息处理能力;2.掌握的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等专业知识,具备电气识图、使用机械与电气工具、仪表对电子线路分析能力,并能排除生产机械、机械电控系统一般故障的能力;3.掌握电力拖动和PLC应用实践的基本知识,具备电机安装、控制、调试、运行以及简单的PLC控制系统构建能力;4.掌握单片机、C语言、PLC、工业机器人(FANUC和ABB)的编程等基本知识,具备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操作能力和程序维护能力;5.掌握机器人应用系统的结构、原理和应用等工业机器人基础等知识,具备认知操作机(机械本体)、、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和工业机器人设备的拆装能力;6.掌握电气原理图、接线图的分析测绘能力,具备制作电气元件清单的能力;7.掌握工业机器人考核工作站的典型应用和操作原理,具备正确使用仪表、工具分析和排除工业机器人应用系统、自动线设备电气及机械故障常见故障的能力;8.掌握工业机器人装调工的基本知识,具备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机器人安装、调试、操作和维护等知识完成行业考证的能力;9.掌握分析工业机器人应用实践方案的要求,具备安装、调试工业机器人及相关生产线的解决问题能力、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自我学习的能力;10.掌握收集、查阅工业机器人行业应用技术的技术更新资料,掌握机器人的技巧和策略,具备机器人的能力。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背景介绍二、培养目标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备下列能力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1.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基本知识,了解其原理和结构,能够对工业机器人进行安装、调试和维修;2.具备工业机器人程序设计能力,能够根据不同的生产任务,编写适应的机器人控制程序;3.熟悉PLC、机器视觉等相关技术,能够将其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系统中;4.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能够与其他工程师、技术人员合作完成工作任务;5.具备学习和拓展能力,能够不断更新知识,适应新的技术和发展趋势。
三、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包括工业机器人原理与应用基础、机器人运动学与控制、工业机器人编程与仿真、自动化控制原理等;(2)专业课程:包括工业机器人操作与维护技术、机器人感知与应用、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等;(3)实践课程:包括工业机器人实训、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分析、工业机器人维修实践等。
2.实训设施(1)工业机器人实训室:配备多台不同品牌和型号的工业机器人,实现对机械臂、末端执行器等进行操作与维护;(2)仿真软件:配置相应的仿真软件,供学生进行机器人编程和运动仿真的实验和实践;(3)工业机器人应用案例库:收集和整理工业机器人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案例,供学生分析和借鉴。
3.教师队伍建设(1)学校应聘有具备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专业人才,以确保教师具备实际操作能力;(2)定期组织教师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了解最新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
4.跨学科合作(1)与电气工程、自动化、工程机械等相关专业开展合作,共同开设一些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2)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训基地建设和实际项目合作,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
5.实习和就业(1)制定相关规定,要求学生在专业学习期间参加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的实习,提高实践能力;(2)与相关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3)安排专业人员进行就业指导,提供一对一的职业规划指导。
《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

《工业机器人应用》课程标准开发与课程基本信息(人才培养方案)(一)课程简介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装置,它能自动执行工作,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主要了解机器人的分类与应用、机器人运动与动力学基本概念、机器人本体基本结构、机器人轨迹规划、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构成及编程语言、典型工业机器人自动线的基本组成及特点等内容,对机器人及其控制系统有一个完整的理解。
培养学生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在机器人技术方面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为毕业后从事“工业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系统的模拟、编程、调试、操作、销售及自动化生产系统维护维修与管理、生产管理等专业工作打下必要的机器人技术基础。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选修的一门专业技能课程。
工业机器人课程应定位于为企业培养能够完成工业机器人编程、操作、维保的应用型人才。
其前修课程有《电工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机控制技术》、《可编程序控制器》等,后续课程有《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课程。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按照职业能力发展的阶段确定相应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从初级工到专家的发展顺序,来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从单一机器人的操作,到机器人工作站的整体把握。
全部课程都安排在机器人实训室上课,每一个项目都有实践环节,每一次的学习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并且在实践操作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规范操作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每一次的考核评价都有相关内容,这种职业素质是在任何企业工作都应具备的。
采用行为引导型教学法根据项目任务通过视频、图像、实训设备等,使学生了解工业机器人在各种场合的应用。
对于机器人的工业应用着重讲解其各种结构形式及应用场合,通过该项目使学生对机器人学科有全面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RT-TOOLBOX2仿真软件完成虚拟机器人的加载和控制。
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方案随着工业机器人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培养更多具备工业机器人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首先,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建立在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之上。
学生在进入该专业之前,需要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和机械基础知识。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应注重对工业机器人相关理论知识的教授,包括机器人工作原理、传感器技术、控制系统等。
同时,还应加强对计算机编程和CAD/CAM技术的培训,以提升学生的软件编程和机械设计能力。
其次,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应加强实践环节的培养。
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是培养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的基础,实践操作和实际项目经验同样重要。
学校应配备先进的工业机器人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
并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参与真实项目的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
这样学生能够真正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操作和维护技能,提升其实际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人才。
学校应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提供科研平台和资源。
同时,在课程中加入创新设计和创业培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这样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立即投入到创新研发和技术实践中。
最后,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方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工业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往往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团队的协作。
学校应通过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团队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在团队中协作和沟通的能力。
这样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工作环境,与团队成员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综上所述,工业机器人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应注重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实践操作和项目经验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