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经济学大作业——建立模型

合集下载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引言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的影响。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是进行实证研究的关键步骤,在经济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探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并介绍每个步骤的具体内容和注意事项。

步骤一:确定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是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起点,研究者需要明确要解决的经济问题,并明确研究目的和假设。

例如,研究者可能要探索某种经济政策的影响,或者研究产品价格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等。

确定研究问题需要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当前经济环境和政策的背景。

步骤二:收集数据数据是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础,研究者需要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数据。

数据可以来自各种渠道,包括文献、政府统计数据、调查问卷等。

在收集数据时,需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有时候,数据可能存在缺失或错误,需要进行数据清洗和验证。

步骤三:选择合适的模型框架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时,研究者需要选择适合的模型框架。

模型框架可以是经济理论提供的基本关系模型,也可以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的模型。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和数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模型框架。

步骤四:选择合适的变量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时,研究者需要选择合适的变量。

变量是模型中的核心要素,反映了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

合适的变量选择可以提高模型的解释力和预测能力。

选择变量时,需要考虑变量的可测性和相关性,并且尽量选择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的变量。

步骤五:估计模型参数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后,研究者需要估计模型的参数。

参数估计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等统计方法进行。

通过估计模型参数,可以得到参数的估计值和估计误差,并进行显著性检验。

参数估计的过程可以使用计量经济学软件进行。

步骤六:评估模型拟合度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后,研究者需要评估模型的拟合度。

模型拟合度反映了模型对数据的拟合程度,可以通过统计指标如R方、调整R方、残差平方和等进行评估。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

(2)数据来源
• 计量经济分析所需要的数据可以充分利用统计部 门提供的资料或是其他一些诸如网上期刊得到的 二手资料,以减少收集数据的工作量。
• 在没有有效来源时,可由自己通过调查得到。
(3) 样本数据的质量
数据高质量的标准: 完整性; 准确性; 可比性; 一致性
(1)完整性—— 模型中包含的所有变量都必须拥 有相同容量的样本观测值。 例如:P54表2.6.1 对于“遗失数据”的处理方法: 法一:样本容量足够大且样本点间的联系并不紧密 时,将出现遗失数据的所在样本点整个去掉。 法二:样本容量有限,样本点间的联系紧密时,采 取特定技术将遗失数据补上。
§1.2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重 点)
一、理论模型的设计 (重点) 二、样本数据的收集(次重点) 三、模型参数的估计 四、模型的检验 五、计量经济学模型成功的三要素
讲述流程
一、用例子阐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 二、具体实施中各步骤需完成的工作及各步 要点
一、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示例
(2)准确性有两方面含义: 第一:所得到的数据必须准确反映它所描述的经 济因素的状态,即统计数据或调查数据本身是准 确的;
α和β的经验值。
Q 76.05-3.88* P
Q顶上的帽子符号表示一种估计值。 根据估计结果,空调价格上涨100元,空调需 求量下降0.388万台。
④模型检验 以一定的标准,对估计结果进行检验。 如:斜率是否小于0?估计结果是否可靠?
小结: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四个步骤
步骤
例子
1 理论模型的设计 2样本数据收集 3模型参数估计 4 模型检验
69
x
63
60 -
xx x
60
58

简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简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简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应用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经济现象。

建立一个合理有效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是进行经济研究的基础,下面将简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1. 提出问题和目标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第一步是明确研究的问题和目标。

研究者需要明确自己要解决的经济问题,确定研究的目标和范围。

例如,研究者可能想要探究某个经济政策对就业率的影响,或者分析某个产业的市场竞争程度等。

2. 收集数据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之前,研究者需要收集相关的经济数据。

数据的选择和获取对于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研究者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数据,包括统计年鉴、调查问卷、实地观察等。

在收集数据时,研究者需要注意数据的可靠性、完整性和时效性。

3. 确定理论框架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之前,研究者需要确定一个合适的理论框架。

理论框架是指用来解释经济现象和规律的理论体系。

研究者可以借鉴已有的经济理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问题提出新的理论框架。

理论框架应该具有逻辑严密性,并能够解释研究问题。

4.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在确定了理论框架之后,研究者可以开始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计量经济学模型是用来描述经济现象和规律的数学模型。

根据研究问题的不同,可以建立不同类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例如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等。

在建立模型时,研究者需要根据理论框架和收集到的数据选择合适的模型形式,并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

5. 进行实证分析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之后,研究者需要进行实证分析,即利用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实证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模型的估计来验证理论假设,并得出结论。

研究者可以利用统计软件进行实证分析,计算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和统计检验结果。

6. 解释和讨论结果在完成实证分析之后,研究者需要解释和讨论实证结果。

研究者可以根据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和统计检验结果来解释研究问题,并讨论结果的经济意义和政策启示。

计量经济学建模案例

计量经济学建模案例

计量经济学建模案例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运用数理统计和数学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

建立经济模型是计量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建模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规律,为政策制定和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际的案例来介绍计量经济学建模的过程和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经济理论模型来描述我们所研究的经济现象。

在选择模型时,需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模型的适用性以及研究的具体目的。

比如,如果我们想研究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可以选择使用经典的供求模型来建立我们的经济模型。

其次,我们需要收集相关的经济数据,这些数据可以是时间序列数据,也可以是截面数据,甚至是面板数据。

在收集数据时,需要注意数据的质量和完整性,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同时,还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异常值、缺失值处理、变量转换等工作,以确保数据的可用性。

接下来,我们可以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到模型的参数估计值和统计显著性检验结果。

同时,还可以利用计量经济学的工具来检验模型的拟合度和稳健性,比如残差分析、异方差性检验等。

最后,我们可以利用建立好的经济模型进行政策效果评估或者预测分析。

比如,我们可以利用模型来评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就业的影响,或者利用模型来预测未来经济增长的趋势。

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为政策制定和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综上所述,建立经济模型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和规律,为政策制定和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在建模过程中,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的理论模型,收集和处理好相关的经济数据,利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进行分析,最终得到可靠的模型结果。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计量经济学建模的过程和方法。

简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简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简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计量经济学模型是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它能够用来理解经济现象、分析经济政策以及预测经济变量的变化趋势。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帮助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进行量化分析,揭示经济规律。

下面将简要介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研究目的可以是解释某一经济现象的原因,预测某一经济变量的未来趋势,或评估某一经济政策的效果等。

明确研究目的和问题有助于确定模型的结构和变量选择。

第二步:选择适当的模型框架选择适当的模型框架是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关键一步。

模型框架决定了模型的基本结构和变量之间的关系。

常用的模型框架包括线性回归模型、时间序列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等。

选择适当的模型框架要考虑研究问题的特点和数据的性质,以及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预测准确性等因素。

第三步:收集和整理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在收集数据时,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对于时间序列数据,需要收集一段时间内的连续观测值;对于截面数据,需要收集同一时间点上的多个观测值;对于面板数据,既需要收集多个时间点上的连续观测值,也需要收集同一时间点上的多个观测值。

收集和整理数据需要耐心和细心,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第四步:制定假设和建立模型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时,需要制定一些假设,以简化模型和提高模型的可解释性。

假设通常包括线性关系假设、正态分布假设、无多重共线性假设等。

制定假设后,可以根据模型框架和变量之间的关系来建立模型。

模型的建立要根据经济理论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假设和推断,以保证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第五步:估计模型参数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后,需要通过统计方法来估计模型的参数。

常用的估计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极大似然估计法等。

通过估计模型参数,可以获得模型的具体数值,以及各个变量对目标变量的影响程度。

估计模型参数需要注意数据的性质和假设的合理性,以及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和显著性等。

简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简述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通过使用统计工具和模型解决经济问题。

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是进行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明确研究问题和目标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之前,首先需要明确研究问题和目标。

这一步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它决定了后续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研究问题可以来自实际社会或经济现象,例如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等。

目标可以是找出影响某一经济现象的主要因素,或者预测未来的经济走势等。

第二步:选择合适的模型类型根据研究问题和目标,选择合适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类型。

常见的模型类型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

回归分析是最常用的模型类型之一,通过建立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解释因变量的变化。

时间序列分析适用于研究随时间变化的现象,例如经济增长率、股票价格等。

面板数据分析则可以同时考虑个体和时间的变化,适用于追踪个体之间的差异和变化。

第三步:收集和整理数据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之前,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数据。

数据的来源可以是各个部门的统计年鉴、调查问卷、社会调查数据等。

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这一步需要特别注意数据的选择和处理。

可以使用数据库软件如Excel或专业的数据分析软件如SPSS来整理和处理数据。

第四步:变量选择与设定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变量。

变量包括因变量和自变量。

因变量是要解释和预测的经济现象,自变量是影响因变量的因素。

变量选择的关键是具有经济学理论基础,并与研究问题和目标密切相关。

同时,还需要对变量进行设定,在回归模型中,可以选择线性关系、非线性关系或者其他形式的关系。

第五步:建立和估计模型在变量选择和设定完成之后,就可以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并进行估计。

对于回归模型,可以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参数估计。

其他模型类型也有不同的估计方法,例如时间序列模型可以使用自相关函数(ACF)和偏自相关函数(PACF)来估计模型参数。

1.2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

1.2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步骤和要点

2. 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 (1) 利用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的成果 例如:生产函数,消费函数,投资函数 (2)根据样本数据作出的变量关系图 (3)选择可能的形式试模拟
3. 拟定模型中待估计参数的理论期望值 区间 符号、大小、 关系
Q Ae K L
rt


其中, 0 1
0 1
二、样本数据的收集
2. 数据质量 (1)完整性:模型中包含的所有变量都必须得到
相同容量的样本观测值
(2)准确性: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所得到的数据
必须准确反映它所描述的经济因素的状态,即统计数 据或调查数据本身是准确的;二是它必须是模型研究 中所准确需要的,即满足模型对变量口径的要求。
(3)可比性:数据口径 (4)一致性:母体和样本的一致性
对理论假设的检验可以发现和发展理论。
计量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概述
经济理论 事 实
数量化经济模型
经济计量模型 加工的数据
结构分析 根据数据 运用方法 对模型估 计、检验
反映为
统计数据
经济预测
政策评价
数理统计
补充改造
经济计量方法
准备阶段
计量过程
运用阶段
四、模型的检验 3. 计量经济学检验 由计量经济学理论决定 包括 异方差性检验 序列相关性检验 共线性检验
四、模型的检验
4. 模型预测检验 由模型的应用要求决定 包括稳定性检验:扩大样本重新估计 预测性能检验:对样本外一点进行实际预 测
五、计量经济学模型成功的三要素
理论 数据
方法
五、计量经济学模型成功的三要素 理论:即经济理论,所研究的经济现象的行
ln(人均食品需求量)=-2.0+0.5ln(人均收 入)-0.8ln(食品价格) +0.8ln(其它商品价格)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建立模型

计量经济学大作业——建立模型

学院:__________金融学院_____________ 上课学期: ___ 2011-2012第一学期_________ 课程名称: _______ 金融计量学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 _ ______________实验主题:_ GDP增长与三大产业关系模型____ 小组成员: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目录摘要 (3)1.引言 (3)2.提出问题 (4)3.建立模型 (4)4.制作散点图 (4)5.模型参数估计 (8)6.模型的检验 (9)计量经济学检验 (9)多重共线性检验 (9)简单回归系数检验 (10)找出最简单的回归形式 (10)逐步回归法检验 (14)异方差性检验 (15)图示检验法 (15)检验 (16)异方差的修正 (17)随即扰动项序列相关检验 (18)检验 (18)6.拉格朗日乘数(LM)检验 (19)序列相关性修正 (19)经济意义检验 (20)统计检验 (21)拟合优度检验 (21)方程显着性检验——F检验 (21)参数显着性检验——t检验 (21)7.结论 (22)8.对策与建议 (23)9.参考文献: (23)摘要经济发展是以GDP增长为前提的,而GDP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GDP增长;三大产业;产业结构1.引言GDP 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GDP 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GDP 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GDP 发展的重要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__________金融学院_____________ 上课学期: ___ 2011-2012第一学期_________ 课程名称: _______ 金融计量学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 _ ______________实验主题:_ GDP增长与三大产业关系模型____ 小组成员: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目录摘要 (3)1.引言 (3)2.提出问题 (3)3.建立模型 (4)4.制作散点图 (4)5.模型参数估计 (8)6.模型的检验 (9)6.1.计量经济学检验 (9)6.1.1.多重共线性检验 (9)6.1.1.1.简单回归系数检验 (10)6.1.1.2.找出最简单的回归形式 (10)6.1.1.3.逐步回归法检验 (14)6.1.2.异方差性检验 (15)6.1.2.1.图示检验法 (16)6.1.2.2.White检验 (16)6.1.2.3.异方差的修正 (17)6.1.3.随即扰动项序列相关检验 (18)6.1.3.1.D.W.检验 (18)6.1.3.2.拉格朗日乘数(LM)检验 (19)6.1.3.3.序列相关性修正 (19)6.2.经济意义检验 (20)6.3.统计检验 (21)6.3.1.拟合优度检验 (21)6.3.2.方程显著性检验——F检验 (21)6.3.3.参数显著性检验——t检验 (21)7.结论 (22)8.对策与建议 (23)9.参考文献: (23)摘要经济发展是以GDP增长为前提的,而GDP增长与产业结构变动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对我国GDP增长的贡献,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关键字:GDP增长;三大产业;产业结构1.引言GDP增长通常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

GDP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它构成了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升级对于GDP增长乃至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状态及优化升级能力,是GDP发展的重要动力。

十六大报告提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十二五规划纲要》又将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任务。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2.提出问题我国把各种产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他们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各自发挥着不同程度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来我国的经济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各大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和调整。

对于这种变化是否符合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对我国的经济影响作用是否明显,他们与国内生产总值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对整个国内生产总值又有多大的影响,对于三大产业,在新的条件下哪一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更明显,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研究经济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的各个因素,成为决策部门的一个重要课题。

伴随着这些想法我们小组做了下面的模型进行分析。

本文采用1981年至201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研究三大产业增长与我国GDP 即经济增长增长的关系,从而得出调整产业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3.建立模型根据GDP 增长与三大产业增长的关系建立模型。

其模型表达式为:Y= 0β+ 1βX1 +2βX2 + 3βX3 + µi (i=1,2,3)其中:Y 表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增长率,X1、X2、X3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增长率,0β表示在不变情况下经济固有增长率,βi 分别表示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的权数;βi Xi 则表示各产业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µi 表示随机误差项。

通过上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各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GDP)会如何变化。

从而进行经济预测,为产业政策调整提供依据与参考。

4.制作散点图1、首先制作解释变量X1,X2,X3对被解释变量Y (即GDP )的散点图,初步认知他们之间的关系。

(图1)2、再分别对第一产业增长率X1,第二产业增长率X2,第三产业增长率X3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关系进行散点图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大致关系做一个初步了解。

(1)第一产业增长率X1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散点图(图2)由图可以初步看出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1大致存在一个正相关同方向变动的关系,但相关度不高。

(2)第二产业增长率X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散点图(图3)由图也可以初步看出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2大致存在一个正相关同方向变动的关系,相关度比较高(3)第三产业增长率X3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散点图(图4)由图同样可以初步看出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3大致存在一个正相关同方向变动的关系,相关度同样是比较高的。

5.模型参数估计运用gretl软件,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搜集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对所建模型参数进行估计。

(图5)可得到模型表达式为:∧Y =0.6902 + 0.1869X1 + 0.4564X2 + 0.2875X3 (1.727) (3.971) (15.04) (6.837) 9650.02=R 9610.02=R F=239.18 0.3123 D.W.=0.53726.模型的检验6.1.计量经济学检验6.1.1.多重共线性检验对于模型的基本假设之一就是解释变量之间相互独立。

如果某两个或多个解释变量之间出现了相关性,则称为存在多重共线性。

==∧1-3-301196.82σ在本模型中,经过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的2R和F值都比较大,但各参数估计值的t检验值大小不一,说明各解释变量对Y的联合作用显著,但各解释变量间可能存在共线性而使得它们对Y的独立作用并不都是很明显。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对其进行检验。

6.1.1.1.简单回归系数检验(图6)结果显示变量X2与X3之间可能存在着较高的多重共线性。

需要进行进一步检验已确定变量间是否真的存在多重共线性。

我们采用逐步回归法做进一步分析。

6.1.1.2.找出最简单的回归形式(1)Y与X1构成的回归模型(图7)11292.09477.0^X Y +=(8.486) (0.6236)0137.02=R 0215.02-=-R(2)Y 与X2构成的回归模型(图8)25537.06884.3^X Y +=(5.872) (10.95)8106.02=R 8038.02=-R(3)Y 与X3构成的回归模型(图9)36727.05273.2^X Y +=(2.301) (7.183)6482.02=R 6357.02=-R由上,分别归纳出Y 与X1,X2,X3之间的回归,得:(1) 11292.09477.0^X Y +=(8.486) (0.6236)0137.02=R 0215.02-=-R (2) 25537.06884.3^X Y +=(5.872) (10.95)8106.02=R 8038.02=-R (3) 36727.05273.2^X Y +=(2.301) (7.183)6482.02=R 6357.02=-R可见,GDP增长率受第二产业增长率影响最大,与经验相符,因此选(2)为初始回归模型。

6.1.1.3.逐步回归法检验以GDP为解释变量,逐个引入解释变量,构成回归模型,进行模型检验。

根据拟合优度的变化来决定新引入的变量是否可以用其他变量的线性组合代替。

第一步,以GDP为被解释变量,引入X2,X1进行模型估计。

GDP,f2X)1(X(图10)图中可以看出,引入变量X1之后,模型的拟合优度从0.8106提高到0.9021,拟合拟合优度提高,且参数符号合理,变量也通过了t检验。

第二步,引入解释变量X3GDP=f(X2,X1,X3)(图11)模型的拟合优度再次提高,变量也通过了t检验。

以上结果表明,模型中选取的变量都是必要且合理的。

所以综上所述,该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不需要增减变量。

6.1.2.异方差性检验在模型的基本假设中,假定了随机干扰项之间同方差。

然而对于不同的样本点,随机干扰项的方差不再是常数,而是互不相同的,则认为出现了异方差。

我们先用图示检验的方法大致判断模型是否存在异方差。

6.1.2.1.图示检验法(图12)由图示检验大致可以看出,模型存在不同形式的异方差,但还不准确,需要下面做进一步检验。

6.1.2.2.White检验(图13)White检验结果得n2R=19.6057,大于在给定的5%的显著性水平下查表得 =15.51,故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模型存在异方差性。

下面我们需要到的)(85.0.0对他进行修正;6.1.2.3.异方差的修正(图14)经过修正后的模型表达式为:∧Y =0.7081 + 0.1567X1 + 0.4320X2 + 0.3223X3(3.667) (4.391) (17.63) (7.468)9911.02=R 9901.02=R F=968.8639 D.W.=0.61646.1.3.随即扰动项序列相关检验6.1.3.1.D.W.检验模型经过修正后,由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可知:DW 值为0.6164,而n=30,k=4(包含常数项)的DW 临界值下限为1.21,说明模型存在序列相关性。

6.1.3.2.拉格朗日乘数(LM )检验(图15)在05.0=α的条件下,84.3)1(205.0=χ<LM=27.1453,所以该模型存在1阶序列相关性。

同理可以得到模型同样存在2阶,3阶序列相关性。

下面要对它进行修正:6.1.3.3.序列相关性修正(图16)经过修正后的最终的模型表达式为:∧Y =0.4150 + 0.2506X1 + 0.4002X2 + 0.3852X3(0.9177) (12.19.) (13.85) (9.853) 9904.02=R 9892.02=R F=766.6608 D.W.=2.29516.2.经济意义检验通过估计所得到参数,可进行经济意义检验:⑴ =0β0.4150,表示当三大产业保持原有规模,我国GDP 仍能增加0.4150个百分点。

这种结果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合理。

⑵ 1β =0.2506,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一产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GDP 增加0.2506个百分点;反之,降低0.2506,符合经济现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