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术与修道》
离思·其四原文、注释及赏析

离思·其四原文、注释及赏析离思五首·其四原文、注释及赏析离思五首·其四唐代: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观。
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的清心寡欲,一半是因为曾经拥有过的你。
注释: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曾经:曾经到临。
经:经临,经过。
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除却:除了,离开。
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取次:草草,仓促,随意。
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
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赏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入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
诗人借“沧海水”、“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成为人们喜欢借用的`一副联语,后来不仅用来表达爱情深厚坚贞永固,还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阅历丰富而眼界极高。
这首诗也从客观上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沧海之水巫山之云的认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
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像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
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
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养生思想姓名郑晴院系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专业历史学班级 1202班学号 1213010246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思想一、魏晋南北朝养生思想发展的背景魏晋南北朝的三百余年间,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战争频繁、政权更迭的动乱时期。
战乱和灾祸接踵而至的现实生活,极大地损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使得当时人的寿命十分短暂。
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出于一种生命本能的需要,极力推崇养生之道;在道德修养方面,他们崇尚老庄之学,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则由重视导引吐纳转向炼丹服食,进而形成了一系列颇具道学色彩的养生方法。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学的代表人物1、嵇康(224~263年),字叔夜,三国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音乐家,魏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县)人。
嵇康出生在儒学世家,曾做过曹魏的郎中、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后由于不满司马氏政权而退隐。
嵇康深受老庄思想影响,其诗文之中多见老庄典故,老庄思想也是其养生学思想的主要来源,养生著作是《养生论》。
2、葛洪(283~363年,一说卒于343年),字稚川,号抱朴子,晋代著名的思想家、医药学家,丹阳郡句容(今江苏句容县)人。
葛氏自幼好学,精通医药,崇推神仙导引之术,晚年精研炼丹,一生著述繁富,最能反映其养生思想的代表作是《抱朴子·内篇》。
他主张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
3、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居隐,南朝齐梁时著名道士、医药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陶弘景为上清经之重要传人,并开创了对后世道教发展有深远影响的茅山宗,著有《养性延命录》,分为上下两卷,卷各三篇:第一为教诫篇,以精、气、神为核心,从理论上论述了养生之道;第二为食诫篇,从饮食角度论述养生祛病之理;第三为杂诫忌禳害祈善篇,论及生活起居,言行善恶,并及存想静养;第四为服气疗病篇;第五为导引按摩篇;第六为御女损益篇。
《养性延命录》是陶弘景系统总结归纳前人养生理论和方法的一部重要道教养生著作。
道教魏晋南北朝人物:葛玄、范长生、许逊、吴猛、葛洪、寇谦之、陆静修、陶弘景等【人物】

道教魏晋南北朝人物:葛玄、范长生、许逊、吴猛、葛洪、寇谦之、陆静修、陶弘景等【人物】一、葛玄葛玄(164—244)三国时方士。
字孝先。
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据《抱朴子》记述,他曾经以左慈为师,修习道术,受《太清丹经》、《九鼎丹经》、《金液丹经》等炼丹经书,后传授给郑隐。
相传他曾在江西阁皂山修道,常辟瞄服食,擅符咒诸法,奇术甚多。
后世道教尊称为“葛仙公”又称“太极左仙公”。
北宋徽宗时封为“冲应真人”。
南宋理宗时封为“冲应孚佑真君”。
二、范长生范长生(?一318)十六国时成汉道士。
又名延九、重九,或名文(一作支),字元。
涪陵丹兴(今四川黔江)人。
他精通天文术数,博学多艺,居于青城山(今四川都江堰市境内),拥有部曲干余家,为当地天师道首领。
巴氐族人李特率领流民在益州起义,范长生曾资助军粮物资。
李特战死后,其子李雄率众攻入成都,打算迎立他为国君,固辞不就。
李雄建立成汉政权,拜他为宰相,加号“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称为“范贤”,封西山侯,并免征其部曲的军粮,全部租税由他本人征收。
范长生修道长寿,传说他活了一百三十多岁。
著作有《道德经注》,《周易注》(见李鼎祚(周易集解》)。
旧时四川青城山有“长生宫”,为范长生的纪念之地。
宋代诗人陆游曾到此游览,吟诗说:“碧天万里月正中,清夜珥节长生宫。
”三、许逊许逊(239—374)东晋道士。
字敬之。
许昌人。
吴赤乌二年(239)母感风珠随腹而生。
生而颖悟,姿容秀伟。
少小通束,与物无忤。
及长,尝从猎射一鹿,鹿子堕后,鹿母犹回顾舐之,因悟。
遂弃弓矢,刻意为学。
博通经史,明天文地理,历律五行,谶纬之书。
尤嗜神仙修炼之术,初即颇臻其妙。
又闻西安吴猛得至人丁义神方,乃往师事。
丁公悉传其秘,遂司郭璞访名山,求善地,得西山逍遥山金氏之宅,日以修炼为事,不求闻达乡党。
代其孝友,交游服其德议。
长吏许穆皆其弟子也。
晋太康元年(280),尝为旌阳县(今湖北枝江县北,一说今四川德阳县)令。
时年四十二岁。
《彭祖经》原文及译文

《彭祖经》原文及译文【原文】彭祖者,姓籛讳铿,帝颛顼之玄孙也。
殷末已七百六十七岁,而不衰老。
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
王闻之,以为大夫。
常称疾闲居,不与政事。
善于补导之术,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常有少容。
然性沈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
窈然无为,少周游,时还独行,人莫知其所诣,伺候竟不见也。
有车马而常不乘,或数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还家则衣食与人无异。
常闭气内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
其体中或瘦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所患。
心存其体,面(明抄本面上有头字)九窍,五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具至。
觉其气云行体中,故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体和。
王自往问讯,不告。
致遗珍玩,前后数万金,而皆受之,以恤贫贱,无所留。
又采女者,亦少得道,知养性之方,年二百七十岁,视之如五六十岁。
奉事之于掖庭,为立华屋紫阁,饰以金玉。
乃令采女乘辎軿,往问道于彭祖。
既至再拜,请问延年益寿之法,彭祖曰:“欲举形登天,上补仙官,当用金丹,此九召(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卷六,采女条“九召”作“元君”。
是。
)太一,所以白日升天也。
此道至大,非君王之所能为。
其次当爱养精神,服药草,可以长生。
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虚飞行。
身不知交接之道,纵服药无益也。
能养阴阳之意,可推之而得,但不思言耳,何足怪问也。
吾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遇犬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余年。
加以少枯,丧四十九妻,失五十四子,数遭忧患,和气折伤。
冷热(明抄本无热字。
陈校本冷热二字作令)肌肤不泽,荣卫焦枯,恐不度世。
所闻浅薄,不足宣传。
大宛山有青精先生者,传言千岁,色如童子,步行日过五百里,能终岁不食,亦能一日九食,真可问也。
”采女曰:“敢问青精先生是何仙人者也?”彭祖曰:“得道者耳,非仙人也。
仙人者,或竦身入云,无翅而飞;或驾龙乘云,上造天阶;或化为鸟兽,游浮青云;或潜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气,或茹芝草,或出入人间而人不识,或隐其身而莫之见。
在家修道须知的六个问题

在家修道须知的六个问题一、要想提高修炼效果,必须要有恒心、有毅力修道必须要有信心、恒心、毅力。
信心,就是要坚信修道是一种独特的身心锻炼的方法;恒心,就是长期不懈地坚持下去;毅力就是百折不挠地练,不能一暴十寒,半途而废。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有恒心,功夫自然而成。
当年许多人信誓旦旦:没问题!但十年下来,有多少人坚持了呢?当初讲过: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
经过十年检验,这是对的。
一小时的站桩,谁都可以站下来;连续一个月的站桩,多数人可以坚持;连续一年的站桩,则并非很多人可以达到;而要坚持十年、一辈子,更是廖廖无几。
这里的客观原因很多:一是有些人原来身体有病,为了健康而修炼,练了一段时间后,身体好了,就不再坚持了;二是很多人为了出功能,经一段时间后未出大功能,便就此罢休了;三是由于俗业缠身,工作一忙就扔掉了;四是有些人初期立下恒心修炼,戒酒、戒烟、节欲,但时间一长,就禁不住欲望的诱惑,在修炼和欲望之间,选择了后者;十年过去了,回头看,正是这些障碍使千千万万修炼者难以坚持下去。
所以要提高练功效果,就要下决心真正解决恒心和毅力的问题。
可以说,任何一种经得起推敲的功法,只要长期修炼,都可以使人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只要坚持,就可精力充沛,延缓衰老;如再有更高的目标追求,进行高层次的修炼,一直修炼下去,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成果。
修炼需要法、侣、财、地、时间等多种条件,没有一定的时间和毅力,难以持之以恒地修炼。
二、要提高修炼效果,就要处理好修炼与求道修真的关系人类最大的欲望是好奇心,最大的满足是自由解放。
这两个因素,激励着人们不断地探索宇宙奥秘,期望掌握宇宙规律,掌握自身命运。
有的人从哲学角度探讨,有的人从宗教角度探讨,有的人从科学角度探讨,有的人从人文角度探讨,有的人用外求法探讨,有的人用内求法探讨。
无论那一种,最终都是为了寻求真理,得到真理。
修炼是解开人类自身奥秘、自然奥秘的途径之一。
为求大道之理,千百年来,求道者前扑后继,很多人不惜用一生的时间和代价,在自己身上实践。
孔门七证修心法和三大层次

孔门七证修心法和三大层次孔门七证修心法和三大层次“知、止、定、静、安、虑、得”七字真言,是孔门七步学养功夫,也是《大学》之道研究的至高纲要所在。
教化是孔门着眼点,育化才是首要,怎么做人,完成人道,人伦本份,然后才能深入社会实践。
所以《大学》郑首讲:“大学之道,明明德。
”孔门七证修心法,是内明修养,内明从修身做起,所以《大学》讲:“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孔门七证修心法“七字真言”从何入手理解,鄙人之见,可将“知、止、定、静、安、虑、得”分成三大层次。
第一大层次是“知”、“止”。
“知止而后有定”;第二大层次是:“定”、“静”、“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第三大层次是:“虑”、“得”。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孔门七证修心法“七字真言”是相互制约,不能相互分离。
三大层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分解如下。
二、深解“知”、“止”必须从“格物”入手中国人对“止”字理解范围也很广泛,“知”、“知道”、“知识”、“知己”、“知心”。
明代理学家王阳明先生“良知”、“良能”。
六祖慧能大弟子荷泽神会禅师提出:“知之一字,众妙之门。
”是入德之门,是明道悟道基础。
“止”可以理解为停止,适可而止。
这个“知”与“止”也可以讲适可以止。
但曾子在《大学》中有深解,“致知在格物”。
“格物”是首要的。
宋朝大政治家、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格物”解释为“格杀”,真正是别有洞天。
人生活在世界上无时无刻都存在“七情”、“六欲”的诱惑,如一个人不能抗拒“物欲”诱惑,即不能做到“六根”清静。
所以《大学》讲:“致知在格物”,作为一个修道之人,首先是“格物”。
如“物欲”不格杀,整天迷恋于“物欲”烦恼之中,岂能谈入定入静。
三、“定”、“静”、“安”、“正心”是关键“止”是“定”之因;“定”是“止”之果。
魏晋以后,初期翻译佛经便借用《大学》“知止而后能定”,保留禅音,配合一个“定”字,就叫做“禅定”。
到了唐朝,玄樊法师又改译成“静虑”,这样一来更明显地借用“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充分表达出思维修炼的内涵。
半缘修道半缘君全诗

半缘修道半缘君全诗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半缘修道半缘君全诗《离思》作者:元稹原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1、曾经:曾经到临。
经:经临,经过。
2、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3、除却:除了,离开。
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
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4、取次:草草,仓促,随意。
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
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
例:宋陆游《秋暑夜兴》诗:“呼童持烛开藤纸,一首清诗取次成。
”元朱庭玉《青杏子·送别》曲:“肠断处,取次作别离。
”5、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暗指青楼妓馆。
6、半缘:此指“一半是因为……”。
7、修道:指修炼道家之术。
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8、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诗意:曾经领略过苍茫的大海,就觉得别处的水相形见绌;曾经领略过巫山的云霭,就觉得别处的云黯然失色。
即使身处万花丛中,我也懒于回头一望,这也许是因为修道,也许是因为你的缘故吧。
赏析: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
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
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
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
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
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张三丰作品《大道论》及译文

贤,特辟其非佛非老之流,非辟真学佛.老考也。
否则前后一身,自相矛盾。
则二贤亦可笑也。
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
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而仙家特称为道门,是更以道自任也,复何言哉!平允论之曰:儒也者,行通济时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考也。
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失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
孔子隐诸罕言,仙家畅言之,喻言之。
字样多而道义微,故人不知耳。
人由天地而育,亦由父母而生。
顺而用之。
则鼻祖耳孙,嗣续而成,逆而用之,则真仙上圣。
亦接蹬而出,同其理也。
《悟真篇》云,修身之事,不拘男女。
此金丹大药。
虽愚昧野人,得之立登仙位。
不拘贵贱贤愚、老衰少壮,只要素行阴德,仁慈悲悯,忠孝信诚。
全于人道,仙道白然不远也。
又须洞晓阴阳,深参造化,察其真伪,得阴阳之正气,觅铅汞之真宗。
方能换骨长生,居不夜之天,玩长春之景,与天地阿久,日月同明。
此正大丈夫分内事也。
至于旁门邪径,御女采阅,服炼三黄,烧饵八石,是旁门无功也。
又有以按摩导引,吐纳阿随,修服药草,为养生之方者,虽能暂去其疾,难逃老衰命尽,而被达人耻笑也。
伯端翁云,闭息一法,若能忘机绝念,亦可入定出神。
奈何精气神属阴。
宅舍难固,不兔有迁徙之苦。
更有进气补血。
名为抽添接命之本者,亦能避疾延年,保身健体,若欲服食养就胎仙,必不能也。
其他旁门邪径,乃实为苦道之异端也,何足道哉!或者谓人之生死,皆有数定,岂有违天数而逃死者,独不思福自我求,命自我造,阴骘可以延年。
学长生者,只要以阴功力体,金丹为用,则天数亦可逃也。
伏维我太上道祖,列圣两真,施好生之心,广度人之愿,宏开玄教,秘授仙方,名日金丹。
原始婴终,因此尽露天机,大泄元奥,其中行持妙用,三候三关,九琴九剑,药材法器,火候符章。
悉已敷衍全备,各宜详究诸经,以还其性命之本。
予论虽俗,义理最美,所谓真实不虚也。
倘得者无所猜疑,庶可以行特下手,虽不遇明师好友,得遇此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术與修道》
无论什么法,都属于术,皆不属道。
以术为道,则是舍本逐末。
修道最直接根本的方法,就是在心意上下工夫,使自我的活动消停,合神于背后最根本的自己。
每天沉迷在修炼的梦幻之中,逃避现实,是不可取的行为。
修道不是让你变成一个无所不能的主宰的成神之路,而是一个认证万物本源,万物同源,万物本一的过程。
所有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修道来辅助的,以术为道,不但是舍本逐末,而且可能让人陷入其他的纠葛之中。
以术为道,侵犯他人自由意志,必遭反击。
人人皆是同源,同等不二,不是一个人修成了某些术就成为可以凌驾于他人的神了。
所有人都要遵循自由意志的最高规则,侵犯了他人的自由意志,就要遭受到蝴蝶效应的业力。
业力越修越多,不是越来越迷茫吗。
功夫修的再高,不会好好做人,不懂得人人平等乃至万物平等,无法与他人乃至万物心平气和地交流,一味地固执己见,自私自利,全然不顾他人感受,这样又怎么能入道呢?
修道前,好好做人,好好生活;修道后,好好做人,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