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

合集下载

论语中的孔子治学思想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论语中的孔子治学思想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论语中的孔子治学思想及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在《论语》中留下了丰富的思想和教育理念,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主要探讨孔子在《论语》中的治学思想,并分析其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一、孔子的治学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和实践中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治学思想。

首先,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是人类追求进步和发展的关键,他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这表明,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种持续的过程,人们应该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智慧。

他还提倡以“叩齿咀嚼,以御其犬马”方式来学习,强调要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钻研,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孔子注重实践和经验的重要性。

他认为,学习应该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

他曾说:“听讲取证,听一以三”,这意味着他倡导学习者通过亲身实践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从实践中得到更多的经验和教训。

他认为,只有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孔子提出了“教而不授,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教导学生的道理和方法,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他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他曾经说过:“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这表明,孔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律精神,让学生不仅仅是为了应试而学习,而是真正能够应用所学知识来改善自己和社会。

最后,孔子倡导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学习态度。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只有持之以恒,不断复习和练习,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取得长远的进步。

他还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观点,强调学生要不断进取、不断超越自己,以追求更高的境界和目标。

二、孔子治学思想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孔子的治学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借鉴价值。

首先,现代教育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孔子提出的“教而不授,诲人不倦”的理念,要求教育者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文/易薇摘要:孔子创造了许多著名的教学方法,对中国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认真研究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意义上更科学地认识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对改进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其次分析了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德育的潜在、深层次的关系,并总结了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德育、精神内涵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学家,是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众多宝贵的教育思想,在德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后世历代德育、理想人格的发展及个体的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真研究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方法,探索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理论发展的借鉴与启示,对教育科学地继承与创新,有重大的意义。

一、德育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孔子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把德育摆在育人的首位,知识教育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他认为德育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兴衰,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得以治理的根本,是培养圣贤君子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

这对于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启示与意义:确立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德育的地位尤为重要。

在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上,强调个人以国家、集体为重,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应当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形形色色的思想冲击,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人心失范、社会失衡、道德沦陷的情况,甚至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德育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出来。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是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要求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稳定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是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要求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稳定

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是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要求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稳定孔子认为君子之道是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要求个人修养家庭和睦稳定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又被尊称为孔夫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提出了君子之道的理念,认为君子应该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实现社会和个人的和谐稳定。

这一思想对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首先,孔子强调君子应该通过道德修身来塑造自己。

他主张通过修养心性、养成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规范,提升个人素养和道德水准。

孔子认为,心性的修养是重要的基石,只有拥有正确的心态和积极的心灵状态,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寡欲、宽容、和善以及正直。

孔子的弟子曾子在《论语》中曾问道:“君子何以不忧?”,孔子回答道:“君子以道未成事不喜。

”这说明君子不应该轻易喜怒哀乐,而是要以道德为准绳,始终保持平和的心态。

其次,孔子强调君子要注重家庭和睦。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和睦稳定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孔子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亲情、孝道和礼仪之上。

他提倡孝道,认为子女应该尊敬父母,照顾和孝顺他们,老幼之间应该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应该夫唯一女得以守。

只有家庭和睦稳定,个人才能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能够更好地投入到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中。

最后,孔子强调君子应该具备治国平天下的能力和担当。

他认为君子应该以德治国,通过正确的政策和道德准则来处理国家事务。

孔子的政治思想强调正义与道德的统一,他主张君主应该以德为先,以身作则,以正直和公正的行为影响和引导其他人。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治理应该建立在道德和仁爱的基础上,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孔子提出了“仁政”、“德政”等理念,强调君主应该关心民众的福祉,重视民生,让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

综上所述,孔子的君子之道是一种追求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行为准则。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一) 德育首位 ,全面发展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必需重视德育的教育家。

他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放在培养君子的首要位置 ,所谓“君子怀德”,即一个人要成为君子 ,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 ,应放在第一位。

“仁”是孔子德育思想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核心。

孔子心目中的“仁”就是“爱人”, “仁者 ,爱人”。

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 ,有仁爱之心才能称其为人。

虽然孔子讲的爱人 ,本质上有次第等级 ,但他提出“泛爱众 ,而亲仁”仍有极高的价值。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孔子从人的内在心灵的需求中所揭示出来的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

这些命题表现了孔子对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刻性 ,也是孔子德育思想之所以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秘密之所在。

礼义。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孔子把“和为贵”作为仁者的基本信念。

“礼之用 ,和为贵”是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著名思想。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

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

明智。

明智的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明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内在品质的高度。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

从儒家的“三立”看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儒家的“三立”即立德、立言、立功体现了孔子的人生价值观.孔子创立儒学又亲自践行儒道,但却不能在"三立"方面达到完美,或取得完全的成功.儒学是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被后人发扬光大的.我们今人评述孔子,分析他的成功与遗憾,可以从中感受先哲的人格魅力,体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精髓,对我们今天倡导政治文明和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公民道德教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家“三立”思想,即“立德、立功、立言”,一般认为来源于先秦儒家先驱人物——鲁国大夫叔孙豹的“三不朽”思想。

叔孙豹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阐述了以“立德、立功、立言”为理想人生价值追求的思想。

从传统意义上来看,“立德”指儒家传统道德的养成,“立功”指建立功名,“立言”指著书立说等将自己的言行记录下来。

显然,从道德准则到价值追求再到价值实现途径三个步骤来看,儒家“三立”思想对理想人格的诉求把由个体层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立德”扩展到改造客观世界的“立功”、“立言”。

立德为基础,功与言是立德的自然推广和方法论延伸,由此可见,儒家“三立”思想本身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的,由世界觀扩展到方法论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

当代弘扬儒家“三立”思想,将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对指导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精神层面的客观需要日益凸显,在道德领域社会普遍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大学生道德观念树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其道德需要的多元化与社会道德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是基本一致的。

然而当前社会文化的快餐化、媚俗化倾向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蔓延,社会存在的浮躁、功利的现实心态,以及道德滑坡现象对大学生群体产生了深刻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学是立德树人、培养人才的地方。

”当下弘扬道德观念,研究高校“立德”教育工作新思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君子乐道的意思

君子乐道的意思

《君子乐道》
孔子曾说:“君子乐道,小人乐利。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品德高尚的人喜欢谈论道德和道德规范,而缺乏道德修养的人则只顾追求个人利益。

在现代社会,我们仍然可以发现这句话的真实性。

君子之道是一种以道德和品德为基础的生活方式,不仅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还注重社会责任和义务。

相比之下,小人之道则是以追求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对道德的尊重和社会责任感。

那么,在现代社会中,君子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呢?君子不仅仅是一个高尚的品德,更是一种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

君子之道强调的是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勤奋刻苦、仁爱善良等等品德。

这些品德不仅是一个人内在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君子来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公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君子之道呢?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注重自我修养。

要时刻保持对自己的要求和规范,不断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心正术正。

其次要关注社会责任和义务。

我们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要注重人际关系。

我们要尊重他人,理解他人,与人为善,以君子之道处理人际关系,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君子乐道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君子来维护社会的正义和公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孔子君子道德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君子道德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孔子君子道德理想人格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者:胡嘉宴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7期摘要:孔子所提出的“君子”人格是一种理想人格,且已经成为人们的道德典范。

针对“君子”人格的内涵,孔子指出,“仁、智、勇”是君子必备的德性,“中庸”是君子的处世之道,而“仁者安仁”则是君子的价值观。

孔子所提出的“君子”理想人格对于当今社会的健康进步和道德价值观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君子人格;孔子思想;儒家学说;现代价值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创立并大力发展了儒家学说,并提出了“君子”人格。

经由众多儒家学者的不断传承和修正,“君子”的人格概念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君子人格对现代社会的价值和作用有哪些呢?一、提出“君子”人格的历史环境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处于从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社会经济、政治局势、思想文化等领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社会经济条件——由奴隶制逐渐转向封建制在原有的奴隶社会中,奴隶没有任何私有财产,其自身所具备的劳动力以及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归奴隶主所有,而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能自己支配除“交租”之外剩余的粮食。

封建制社会的形成,不断驱使农民积极开垦土地。

但是,与此同时,也滋生了人们“贪财”、“好富”的贪欲,这种贪欲颠覆了原有的道德和价值观念,道德风气逐渐得到破坏。

2、政治条件——争夺土地的战争不断封建制社会的建立,建立了新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动摇了奴隶制社会的政治基础。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有了土地就意味着能够有权势。

因此,争夺土地的战争此起彼伏。

而在平民百姓中,父子、兄弟也相互争夺土地的继承权,甚至不少亲人因此而反目成仇。

政治局势的混乱以及民间风气的破坏,使得整个社会的秩序都十分混乱。

3、思想领域——思想学派不断出现社会秩序的混乱以及原有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迅速衰亡,使得社会需要新的道德价值观念来统领,以建立有序、安定的新的社会秩序。

论语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论语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论语的现代意义和价值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和行事。

虽然论语诞生于两千多年前,但其现代意义和价值依然深远。

论语传达了智慧和人文关怀的现代意义。

论语中的智慧言论和行事准则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

例如,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表明他强调个人责任和互相尊重。

这一原则对于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和社会和谐至关重要。

论语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强调“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了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教育被普遍认为是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论语的教育观念仍然具有启示意义,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论语中的“君子”观念也有现代意义。

在论语中,君子被定义为有道德和道义的人。

这一观念强调了道德修养和品德建设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中,君子观念可以启示我们要注重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成为有责任感和公平正义的人。

论语还强调了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系的价值。

孔子认为“父母在,不远游”,强调了对家庭的责任和尊重。

这一观念在现代社会同样重要,提醒我们要关心家庭、尊重父母。

此外,论语还强调了社会关系的重要性,提倡“朋友之道”和“为政之道”。

这些观念对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论语还提供了一种理想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

孔子认为“君子不器”,强调了道德和品德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理念和追求可以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境界和人生价值。

论语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不可忽视。

它传递了智慧、人文关怀、教育观念、道德伦理、家庭伦理、社会关系和人生追求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借鉴论语的思想和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提升个人素养和社会发展水平。

因此,论语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读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君子之道及其现代价值观意义作者:侯应寿来源:《学理论·中》2013年第05期摘要:在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和有学者开始将孔子大众化之际,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一个做人标准君子之道。

其中主要有四条准则: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伟大和高尚的人;做一个能合群和善于协调不同意见的人;做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这对这现代生活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意义。

关键词:孔子;君子之道;和谐社会;价值观;九思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039-02近几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儒学开始有了些许复兴的迹象,其路行可以说是有甜蜜有苦涩,不过总体来讲是甜蜜多于苦涩,这大概是因为几个世纪以来孔子及其思想受了很多限制和苦难的缘故吧!但无论其褒贬如何,本人认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都绝对不能抹杀他的学术精华,尤其是被他奉为人格理想的君子之道。

因为这不仅仅只是对孔子及其君子之道的评价,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孔子及其君子之道应该是学者的,大众的,人民的,历史的。

一、君子之整体要求“九思”总体来说,孔子君子之道讲的就是“九思”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这段话的核心内容是讲“思”,其实质是用脑想问题。

孔子为什么以“九思”概述?因为“九”是阳数之极,意思是多方面思考、多角度想问题。

这“九思”从视听感官、面部表情、言谈举止等人的日常行为方面引发我们多方位的思考,告诫我们思考的具体途径和方法。

孔子对君子提出的要求“九思”其关键是看自身的信仰和价值取向。

所谓君子视思明,就是说看就要想看得清楚明白。

看有三种对象:人、事、物。

看人要看其表里;看物要看其本末;看事要看其始终。

既要多角度、多侧面地看,也要有所侧重地看,运用分析、比较等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近及远,由表及里,通过表面探其本质。

君子听思聪是说听就要集中精力去听清楚。

要听清楚,就要多听多想。

即要善于倾听,还要做到博采众长。

君子要多听,要听得出什么对,什么是错。

要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倾诉者,即先当学生,后当先生。

君子色思温,意思是对人的态度脸色要表现出温和。

要使态度平和、文雅,必然需要心态平和。

君子貌思恭。

“貌”是外在形象,“恭”是谦恭,意思是做人的行为举止要得体,容貌要想到谦恭。

荀子曾言“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就是说用绳墨弹线之后,据线而分,木才会直;刀用石磨,磨过之后,刀才会快。

君子博学多识,也当每日三省吾身……在匡正行为上下功夫,就可达到孔子所说的“貌思恭”的境界,才可能给世人一张诚实的脸。

君子“言思忠”,意思是说君子要求说老实话、说忠诚的话。

要言行一致,说出的话,掷地有声。

即孔子“言必信,行必果”的思想。

君子事思敬,意思就是要很庄重地去做事,这里“敬”是指敬业的意思,每一份事业都需要全心全意,都要全情投入。

事思敬,就是说做事要专心致力,即我们现在常说的要敬业。

君子疑思问,意思是遇到疑惑要想到发问。

正如韩愈所言:“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君子忿思难,这里“忿”是发怒的意思,“难”后患的意思。

也就是说君子要克制自己的情绪,要学会三思而后行,学会忍让。

君子见得思义,意思是见到利要想到是否应该得到。

君子爱财要取之有道,切不能把道义放两旁,在利益面前,要知道自己坚守的道义。

孔子君子之道不光影响着一个古代中国,而且也影响着一个现代中国。

自古以来,兰花又是君子的别称,人们将真挚纯洁的友谊,称为“兰谊”,故有“金兰结拜”之称;君子疾恶如仇,则有“兰艾同焚”之用。

人们常说,君子志趣高雅如兰,生于幽崖绝壑,不求闻达,抱芳守节,馨香环绕。

就好比屈原所说:“扈江离与薜芷伫,纫秋兰以为佩。

”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苟合取安的胸怀。

表现了一个正人君子的高风亮节与坦荡胸襟。

“兰生幽谷,无人自芳”正合乎君子宁静致远,孤独清高,不落俗囿的性格。

我们赞赏君子也就是提倡一种社会新道德,新风尚。

只要我们在修行中不断地升华自己的精神境界就一定能像兰花一样,香幽溢远,带给社会一个宁静祥和的气氛。

二、君子之四条准则然而君子之道除九思外还有四个准则,即一是要做一个善良的人,要加强自我修养,之后表现出一种从容不迫的风度。

但是做一个内心完美的善良的人,只是成为君子的前提,作为一个真正的君子还应该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做一个伟大的和高尚的人。

正如孔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对两千年来的中国社会产生了非常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不断地激励着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为了民族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着一首首壮歌。

既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还有顾言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一种担当,一种灵魂。

这就是君子,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论是在飞黄腾达的时候还是在穷困潦倒的时候,都要时时不忘苍生黎民。

即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除此之外,君子还有第三个准则即“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就是说君子内心从来都是庄重和庄严的,是合群的,但他在整个群体中是从来不与别人相争的。

这也就是孔子所讲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过,做到这三条并不意味着我们成了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君子。

因为,这还有一条界定,这就是说话和行动的实施标准。

孔子在《论语》中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是因为君子对自己的言行是严格要求的,不管在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在什么环境,做事和说话都能泰然处之。

强调君子“先行其言而后从之”的教导,也就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话语和举止行动。

即孔子所谓“耻其言而过其行的”。

三、君子之道的现代价值观意义虽然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了孔子的君子之道,但这仅仅是对孔子学术思想中的小洞悉,而不能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更不能说是继承。

尽管近几年来孔子的学术思想开始不断地活跃了起来,甚至走向了世界,然而似乎并没有哪个学者将传统文化的底蕴真正发掘出来,更谈不上付诸实施。

因此,我们必须有所反思,我们行动的力量正是我们现当代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必需的,这就使得我们对孔子君子之道对现代社会生活所产生的社会价值和作用进行反思,这也正是本人下面所要论及的意义所在。

意义之一:君子之道对构筑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启迪价值和借鉴意义。

君子之道是一种道德,是一种要求端正个人和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的道德品质,可以为整个社会和整个人群的和谐与爱护创造优秀的氛围。

没有道德约束的自由,必然与平等和公正相抵触;没有一系列伦理性的荣辱观念,仅靠制度化和硬性原则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的稳定和有序本质上已丧失了以人为本的前提,根本谈不上什么和谐。

可以看出,我们必须要对孔子君子之道做出准确的真正的评价,注重以人为本的前提,我们所构筑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希望,也才能在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价值观的航程中找准顶点。

孔子君子之道对每个社会成员来讲,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规范,而且还意味着这是一种做人的境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中国历史浩瀚如一幅巨大的画卷,其中有盛有衰,有正也有邪,而人又扮演了最主要的角色,假如没有人的修行,没有人的和谐,追求社会的和谐便是空想。

所以个人道德不正,就无法言存和谐“说透了,和谐社会…追求的是一种德性化的生存与发展状态,它固然离不开社会公正所带来的稳定和有序,但是无论稳定还是有序都不是社会的真正和谐……没有道德约束的自由必然与平等和公正相抵触;没有一系列伦理性的荣辱观念,仅靠制度化和硬性原则规范人们的行为,这样的稳定和有序本质上已丧失了以人为本的前提,根本谈不上什么和谐‟。

”意义之二:孔子君子之道对中国当代学校教育是一个巨大的补充,它不仅仅是一种社会价值观教育,而且是对当代社会人性的一种升华,是对全社会民众的一种道德教育之教化,是一种化“他律”为“自律”的优秀品质,它要求“劝学育才”。

而这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有助于提高社会道德风尚和民族文化素质,是人类精神文明赖以发展的重要方式。

有助于升华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与精神境界,促进社会主义公共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助于从社会心理遏止金钱拜物主义的滋长蔓延,提升人们的精神需求和与精神境界,促进社会主义公共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就清除市场经济带来的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负面影响而言,宣扬中国传统美德中的价值观念,其作用将更为持久和有效。

意义之三:君子之道作为一种德治理论,与社会法制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它对社会法律的制定有着重要影响,同时对社会法律的贯彻实施也具有重要意。

在历史的长河中,在特殊的社会时期仅靠法制也许会取得某些成就,甚或更大的成就,秦灭六国而建立起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便是例证,但是在和平年代仅靠法律治理天下终归是要失败的。

秦王朝建立之后的短暂命运就是因为专靠法治而弃德治的结果。

所以,君子之道之德治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的地位是不可代替的,作用是不可丢弃的,其贡献是不可抹杀的。

即孔子所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从以上所分析的意义来看,我们可以明白,孔子君子之道的人格理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的构筑是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孔子君子之道的道德品质也正是对日夜陷入社会修养之困境而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蓬勃发展的中国社会的有效补充和完善。

“孔子的成人之道所体现出来的仁爱精神在新世纪的重塑,相信一定会使人们所处的困境得以改善,使它在今天的社会中焕发出它固有的内在价值。

”参考文献:[1]孔子.论语[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2]韩愈.韩昌黎集[M].台北:河洛图书出版社,1975.[3]屈原.离骚[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4]李宏斌.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三个伦理向度[J].学术论坛,200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