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学及现代意义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

1、简述孔子“仁”学思想要旨及现代意义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其中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
1 孔子所谓的“爱人”,一方面是说,人是最重要的,因而应当“爱人”。
另一方面是说,在社会生活中,要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彼此相亲相爱。
总之,人人都应该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相安无事,天下自然也就太平了。
2 孔子所谓的“克己复礼为仁”,讲的是“仁”和“礼”的关系。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礼也是孔子思想体系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包括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
同时“忠”与“恕”近“仁”,宋儒以“尽己”诠释“忠”,以“推己”诠释“恕”。
仁道是人文主义的价值理想,孔子之“仁”的不同层次圣人成人或贤人,君子。
“情”为“仁”之本。
“爱人”要从本家做起。
“仁”所体现的首先是伦理亲情。
可见,从根本上说“仁”是维护宗法制的。
“仁”既然是以“情”为本,那么,在修养上能否达到“仁”的境界,取决于人自身的主观努力。
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意义:1、孟子以仁发展为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剥削使老百姓能保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2、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很大的影响,不少清官良吏在推行他们那些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改良政策时遵循的就是仁政的主张 3、孔孟提出的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信条,成为中国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的精神力量。
2、孔子的命是不是命定论?是。
(1)孔子站在对周礼继承和改革的立场,把恢复周礼作为终生志愿,因此他在天命问题上,也持有两重性。
孔子心目中的天虽然已不是殷周以来人格神的天,但还保留了天命的主宰性和必然性。
孔子一方面丢掉了天的人格神的外貌,(2)保留着其具有最高意志和主宰性,一、名词解释 1、天人感应中国古代神学术语。
古代认为“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是合一的,天人感应思想源于《尚书洪范》,孔子作《春秋》言灾异述天道,到西汉时董仲舒即强调“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他据《公羊传》集天道灾异说之大成。
儒家“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儒家“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 B1101 于晓婷 1312110124 儒家思想是中国最古老、最博大和最有影响的学派,仁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仁学是孔子依据礼乐文化传统所做的理论创造,是反映社会变革过程中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哲学。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仁爱思想为核心。
仁爱思想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曾遭到彻底否定,然而,像仁爱这样的传统文化绝不意味着仅仅是文化的过去时。
在发展市场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 仁爱仍然有不可忽视的现代价值。
一、儒家仁爱思想的主要内容仁爱思想在中国文化史上源远流长。
孔子一生对“仁”极为关注, 仁在《论语》中是一个核心的概念。
据统计,《论语》中, 谈到“仁”的地方共有 58 章, “仁”字出现104次之多。
那么, 在《论语》中,“仁爱”思想有哪些内涵呢?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把“仁”与人的本质联系起来。
对人是什么的追问,是不同时代思想家们的永恒主题。
虽然“仁”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早已有之,但把“仁”规定为人的本质,却是孔子的首创。
在孔子看来,不能从自然属性方面来认识人,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
仁字的结构表明: 人与人是并存的。
也就是说,人是在社会关系中才能生存和发展的。
人与人的并存是一门大学问。
人与人的并存需要相互关爱, 需要道德情操。
孔子认为, “仁”基本上可以引申为三种含义: 一是泛指道德和有道德的人。
二是泛指乐观而又有高尚情操的人。
他对自己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的评价是:“贤哉, 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三是指有理或有真理。
在孔子看来, 朝闻道,夕死可矣,他把仁义之道,看得比人的生命还要重要。
这三种含义尽管重点各有不同,但在一定意义上都与“爱人”有关, 与人的本质有关。
在孔子看来, 具备“仁”才能称其为人,“成人”的过程就是一个“求仁”的过程。
第二, 把“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
孔子认为,人际关系中存在着亲爱之情。
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

文史研究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意义李晓娜吉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下,大众群体的身心亦跟随经济的发展脚步“憧憧往来,朋从尔思”。
当代社会文化背景难以使人们的生命得到安顿,于是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再度被国家及社会群体所关注。
相应地,传统文化的思想学理及其内含的实践意义也被受到广泛重视。
本文从介绍“仁”学思想的内涵入手,主要阐述“仁”学的现代意义;以及孔子“仁”学思想具体的当代实践。
旨在探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下,如何使上层建筑这一文化根基更好地促进及协调社会的发展,以及传统的“仁学”对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孔子;“仁”学;现代意义当前社会,传统文化失落,道德仁义缺失,社会问题接踵而至,已经开始危及人性的发展。
而孔子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经典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仁”学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沉淀后,对于解决当代社会问题也仍然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且从时代发展的趋势来看,现在我国又正处于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时期,故本文重读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于个人的提升,对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仁”学思想的内涵孔子的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庞大,但又非杂乱无章,而是自成体系。
其体系主要有两个核心,其中一个便是“仁”。
“仁者,人也”,故“仁”学又称“人学”。
故此,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既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又有时代的特征;从古至今,“仁”学的含义大致分为:仁爱、仁德、仁道,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一)仁爱“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所谓“爱人”即自己对父母的关心,进而由内向外,由里及表,对兄弟姐妹的关心,再到对亲朋好友的关心,亦叫仁爱者,泛爱也,然其爱亦有差等也。
仁爱者,君子近仁,首当先修其身,反求诸己,而后“泛爱众”也,仁者无所不爱。
然人有亲疏,事有远近,故君子行事当行中庸之道以把握尺度与分寸,仁爱非兼爱,家事既料,而后天下也平。
小国寡民,天下之乐也。
(二)仁德孔门弟子多次问师于仁,然教有差等,各弟子所处境遇不同,故孔子每次对仁的回答与解释各不相同。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孔子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和艺术等方面提出的主张,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从现代的角度看,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不仅超越了时代,而且还超越了国界。
可以说,儒家思想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孔子“仁”思想的阐释:(一)仁: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孔子把他认为人类有价值的内在道德自觉都包涵在仁之内,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内容。
具体讲,“仁者爱人”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包涵着内在的理性化的情感意志不断升华的三个层次的境界:⑴爱自己,即对自我生命(包括自然的和精神的)价值的肯定、尊重和珍爱。
⑵爱亲人,即以孝悌为本对家庭亲人的挚爱。
⑶“泛爱众而亲仁”,即对芸芸众生有等差的博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从“内圣”即自我仁的修养,到家庭仁的体现,再扩大到“外王”行仁于天下的进程,无不贯穿着孔子由内向外不断升华的“爱人”精神。
(二)修己:为仁由己“仁”的获得,关键是“修己”,“修己”是为仁的前提和决定因素。
孔子认为,致力于仁的修养,固然要受到外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但起根本作用的是内因,“为仁由己”在于个人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修己获仁不是受他人强制的,而主要是靠自己的努力:⑴修己成仁的前提是立志行仁。
有了“志于仁”的强烈的道德精神,就会把理性的道德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的感性欲求和自觉行为,同时,使人们在践行“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满足和精神的快慰。
⑵致力于仁,就要把个人的道德信念和选择落实到道德行动上。
能否成为仁人君子,关键在于他是否致力于去践行。
能在急遽变革和颠沛困顿中经受住考验,时时与仁同在,事事依仁而行。
⑶修己以敬。
对待事物,持严肃认真的态度,就能把事办好。
⑷“修己”要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只有经常自我反省的人,才能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自觉地以仁为价值取向实现自我更新。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试论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仁学思想是:(1)孝悌之爱(2) 忠恕之爱(3)惠民之爱。
在孔子看来,只有在家敬(孝)父母,出门敬(悌)兄长,才能把“仁”这种主观思想的精神境界的人,由家庭推广到社会,才能“泛爱众”。
而现实社会中,全社会都在构建和谐之音。
家庭是社会和谐的基本细胞,只有家庭和谐万事才能兴旺。
我始终认为孔子仁学思想中,(1)孝悌之爱在现实工作中作用也较大,我企业在选拔中层管理层及公司领导过程中一直有条不成文的条件,凡是不孝敬父母的一律不能重用,不能正确处理好兄弟姐妹关系的,和对自己妻子处理不好关系的必须慎重使用。
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也即人际关系问题,儒家是以一个“仁”字来表示。
“忠恕之爱”,“忠”就是用孔子的话说自己想要成立、站立,同时也要使别人成立、站立。
自己想要显达、通达同时也要使别人显达、通达。
“恕”意思是说自己不想要的,所厌恶的就不要推及,强加别人,就是当自己要对他人做什么事时,先想想自己是否愿意遇到这事,如果自己不愿意,就不能对他人做这件事。
而现实社会中各种情况都有,损人利己现象较普遍,在论述什么是君子时,孔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这一思想就经历数千年而不朽。
在今天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首先孔子肯定君子爱财的人性。
但同时亦指出要取之有道的原则。
几十年来我们经济政策的许多失误恰恰是违反了孔子告诫人们做君子的准则。
先是违反君子爱财的人性,从苏联推行的社会主义制度开始,一段时间所有的东西都必须充公,中国同样在初解放农村推行吃公堂等。
那个时代也太理想话了,太过于强调人的精神力量。
改革开放后,又完全忘记了取之有道的原则。
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可以不讲公平,不讲道德,不讲规则。
如公有财产的私有化,甚至连官员贪污受贿都成了经济学家赞美的东西。
孔子的“忠恕之爱”在现实中例如环境的破坏,有些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也不顾生态环境的破坏,只顾自己,不考虑别人。
现在全社会比较严重的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地方官员只搞表面文章,追求灰色的GDP,今天的发展,用了明天的资源,片面追求虚假所谓的政绩,而把子孙的资源耗尽。
浅析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

编号: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浅析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系(部):文学院专业:语文教育班级:1303 班学号:12950130487学生姓名:高玉莹指导老师:赵翠明职称:讲师2016 年 4 月目录摘要 (1)Abstract (1)一、当今的社会生活现实及导致种种这现代病的原因 (2)(一) 当今的社会生活现实 (2)(二)导致种种现代病的原因 (3)二、孔子仁学的基本内容及孔子阐述“怎样活成仁”问题 (4)(一)孔子仁学的基本内容 (4)(二)孔子阐述“怎样活成仁”问题 (5)三、孔子仁学思想对当今社会流行病的指导意义 (7)四、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浅析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摘要:孔子的仁学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当今国内国外虽然出现了国学热,但仍有人认为孔子仁学没有什么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主张把孔子和他的学说放进博物馆的大有人在。
事实真是这样吗,应当做一个深入的探讨,从而接近真实的情况。
从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中华民族经历的无数劫难,150多年过去了,我们中华民族这艘古老的大船,滞滞扭扭,磕磕绊绊,终于调对了前进的方向,踏上的复兴之路。
这是当今社会生活现实的主流,也是令所有华夏儿女欢欣鼓舞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当今的社会问题的确真不少,而孔子仁学思想的渗透对于稳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仁学稳定社会传统文化社会流行病振兴中华The modenrn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 benevolence isanalysedAbstract:Confucius' benevolence is the core of Confucius thought. Today at home and abroad while the traditional hot, but still some people think that there is no modern Confucian benevolence value and modern meaning, advocated that Confucius and his theory into the museum. Is this really the case, should do a thorough discussion, thus closer to the truth.Keywords:Confucian benevolence;Social stability;The traditional culture;Social eqidemic;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inese.孔子作为中国乃至世界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可谓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中国文化发展所表现出来的全部丰富性特征几乎都可以从他那里得到理解和说明。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他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仁学思想。
仁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它不仅解决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矛盾,而且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社会伦理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仁学思想的内涵学者们对仁学思想的内涵解释不同,但是,对于“仁”这个概念,孔子自己给出了解释,“爱人之道、治人之术、成己之体、也是人之情理、不同道则不相为谋”,他认为仁是一种道德、一种伦理和一种情感。
在《论语》中,孔子讲述了很多例子,来说明仁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自我修养和道德高尚的追求。
同时,孟子在后来的思想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个概念,将仁视为一种个人品质,它是人类文明的核心。
二、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一方面,它解决了当时中国古代社会中的矛盾,另一方面,它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价值。
1. 解决了封建社会中的矛盾中国古代的社会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家族、宗族和府内、州外等地位划分严格,农民和奴隶只有在等级制度的最底层。
孔子提出的仁学思想,可以让人们在不同的地位、不同的等级之间,建立一种合理的关系,以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
孔子认为,在道德和人文教育的积极影响下,各个等级的人之间可以相互尊重和理解,避免了封建社会中的剥削和压迫的情况。
2. 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心核心价值毫无疑问,仁学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中心核心价值,其中包括中华文化的主要特征:从团体关系到系统思维、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宇宙观以及传统的儒家教育等等。
借助仁学思想,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核心,而且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民俗来说,仁学思想也有着深刻的影响。
三、仁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尽管孔子仁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但在现代社会中,仁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强调人类之间平等和尊重在现代社会中,社会的发展机遇和资源分配不平等,社会不公现象也比较严重。
仁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仁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因此研究孔子的仁学思想是研究儒学、继承儒学精髓的必由之路。
春秋时期,社会出现严重的失序局面,一心向往周礼的孔子,把复兴周礼作为他一生的宏愿,他援“仁”入礼,把古已有之的“仁”字发展成为一种相对系统的、比较完善的仁学体系。
孔子的仁学体系总体上有两部分组成,一是仁的内涵;二是为仁之方。
在继承后世哲学家和当今仁学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孔子仁的内涵可从五个方面归纳为:仁者爱人;仁是情礼合一;仁是全德之名;仁是成己成物;仁是最高境界。
为仁之方则包括四个方面:行忠恕之道;合义而为;以知利仁;行仁为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孔子的仁学思想也发生着相应的历史流变,后世学者不遗余力地从不同角度传承之,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家及近代学者是主要阶段的代表性人物。
而今天,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传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同样具有不可否认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现代中国的经济状况,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创新,价值多元化和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与精神信仰现状都呼吁孔子仁学思想的介入,而孔子仁学思想的内在精神要义和与时俱进、包容的理论品质也使得传承这一思想具有了可能性的条件。
传承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推动构建一种新型的经济伦理,二是对我国当今政治理念的启示,三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资源,四是弘扬本民族的人文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期(总第78期)2010年2月济南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 Feb .2010No .1(Serial No .78)摘 要:孔子建构的仁学体系对于我们有着深远的影响,作者试图从仁的基本内涵,仁的调节范围,为仁的方法,仁的实践,为仁的境界,为仁以和几个方面来分析仁学的建构,并说明仁学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
仁学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孔子;仁学;现代意义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270(2010)01-0009-04收稿日期:2010-01-11作者简介:王 晓(1983—),女,重庆市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科技哲学硕士研究生;侯 伟(1988—),女,山东莒县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法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刘 星(1977—),男,江苏邳州人,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科技哲学硕士研究生。
孔子的仁学及现代意义王 晓1 侯 伟2 刘 星3(1,3.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2.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坏乐崩”的社会里,这样的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冲突,这也促使了孔子在面对经济、政治、道德、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都处在大破坏、大崩溃之中时,思考原有的、先在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价值观念、思维方法、行为方式已经不适应当时现实的需要,为了寻找一种适合当时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孔子提出了自己的仁学。
1 仁学的建构孔子是儒学创始人,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仁学体系。
仁的概念在孔子以前已经出现,但以“仁”来说明其学说并以此统属其整个思想体系,却是由孔子开始的。
关于仁学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的:1.1 仁的基本内涵在《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有109处,我认为仁的基本内涵在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颜渊》)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仁者人也”。
“仁”的基本形式是人与人之间彼此相爱的伦理关系—“爱人”,要求将人作为人来看待,强调人有爱和尊重的需求。
孔子将仁确定为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准则,并围绕“爱人”的内涵,构造了仁学的思想体系。
仁爱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后来成为整个儒家文化的中心范畴。
仁爱思想体系的产生,在理论上是对旧时完全非人性的宗法等级秩序的合理性否定。
对统治者来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学而》)①,应当为其指南。
孔子拥护宗法等级制度,但他的确看到这一制度需要进行修补,需要以仁爱的形式来修饰社会等级秩序的内容。
这既合乎个人,也合乎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仁的调节范围孔子在建构仁学体系时,要求整个社会以血缘宗法为基础,保存、建立一种严格等级秩序又体现“仁爱”精神的社会关系。
孔子试图通过血缘纽带建立一套普适于整个社会的普遍必然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
“孝”、“悌”通过血缘从纵横两个方面把氏族关系和等级制度构造起来。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②。
君子“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国与家联系起来,国就是大的家。
《大学》演绎为,君子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儒家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突出了仁爱的等级差别思想。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义者宜也,尊贤为大。
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中庸》)故仁爱与礼制密切相关。
孔子的仁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因此这种爱是有条件的爱,有差别的爱。
首先是爱与自己血缘关系最近的,再由近及远。
有条件的爱、有差别的爱就不是真正的爱。
因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文化的中华民族缺少博爱的精神。
既然爱有差别,有远近,那么爱自己至亲的人的表现之一就是为其复仇,所谓“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因此,父债子还,冤冤相报的仇恨文化就充斥了中国的历史。
有差别的爱也使得不同阶层的人缺少沟通和交流,上层社会对下层百姓的冷漠,边缘人群的仇富心理都在此基础上产生出来,社会矛盾激化常常以暴力的方式解决,改朝换代时对文明的延续也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破坏。
1.3 为仁的方法孔子强调“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
仁爱在孔子那里主要是一种道德义务,强调的是人内在的道德自觉性,重在培养人的德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
这即是出于彼此相爱的人格互相尊重的需要,又是一种“为仁由己”的道德自律,它并不主动关心权益和报偿的问题,而是追求个体人格的完善。
仁学的追求目标是培养君子人格。
那么反求诸己主要是要通过学习来完善自己。
只有学和思才是达到仁的最好方法。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④孔子以为他一生信而好古,所以才能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超越的精神境界。
1.4 仁的实践“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颜渊》)孔子提倡仁爱的直接目的,是想通过对上下尊卑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调节,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差别,挽救“礼坏乐崩”的社会政治秩序,防止“犯上作乱”。
“复礼”的措施体现在社会国家关系上,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对等级名分的端正;在个人道德修养上,则是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如果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以实践周礼为己任,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天下就能回复到周礼的规范,成为一个仁爱、德治的社会。
所以,孔子反对单纯采用刑罚镇压的手段来治理国家,因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⑤。
礼制可以通过仁爱、德治的教化手段来加以实施。
因此,孔子的仁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1.5 为仁的境界在孔子那里,修身的目标是“成己”(自我完善)与“成物”(兼善天下)。
孔子的儒家理想是以个体道德实现为人生和社会的终极价值,在这方面孔子的论述相当宏富。
诸如:“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述而》)“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里仁》)⑥“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仁》)⑦“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里仁》)“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恶者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⑧(《里仁》)“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尽有之矣,我未见也。
”(《里仁》)⑨“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
”(《里仁》)⑩“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孔子从正负两个层面分析了“仁”与“不仁”、善与恶等,对“仁者”的界定有了更为丰富的社会内涵。
为了实现理想之仁,应当自己清除过分的杂念私欲,铸成一种刚健清新的生命意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
”(《子罕》)“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卫灵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卫灵公》)“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知之何也已矣”。
(《卫灵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问》)子六言六蔽说,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阳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正因为仁是一个很高的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标准,所以需要不断克服自我的欲念,使之合乎社会的法度礼仪,从而为实行政治上的“仁德”和“仁政”打下基础。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的理想之仁,注重的是从个体的具体的事情做起,而后扩展开来,进入整个社会层面的变革。
孔子仁学伦理原则还贯穿在其人格审美原则中,从个体出发而后完成个体到群体整合的过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他的艺术精神是“中庸”之道的,注重君子修德的中介形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在“中道”“中行”之中,成就其君子的文质彬彬的人格禀赋。
1.6 为仁以和孔子进行生产方式的变革、礼乐典章制度的改革和观念转换的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是一个“和”字。
和是对于当时客观诸冲突及日常生活、社会政治等矛盾多样性统一的认识和把握。
“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学而》)治理国家、处理大小事,以和为贵。
和不是单纯的和谐或调和,也不是单纯的同一事物的相加。
因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和”的最根本的性质和功能,是产生新事物,并使百物丰长。
“同”是无矛盾、无质的差别的等同。
对象世界、人类社会及人自身都在“和”中产生、发展、运动、变化。
即使为政,亦不例外。
孔子说:“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
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
”宽猛对待的和合,才能达到恰到好处的“和”的境界,社会、人际关系才会和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若按照小人“同而不和”的方法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社会就会混乱、不安定。
和是保持自然、社会、人生生命存在的根据与基础,生命是在冲突、和合中往复循环的变化发展中生生不息。
“和”作为对象世界、社会和人自身生产、发展、运动、变化的一般的形上学方法,是仁学形上学在解决当时时代冲突课题中所采取的有效的、最佳的方法。
2 仁学在处理现代冲突的意义仁学在解决孔子当时的时代冲突中作出了成功的回应,重建了价值理想,伦理道德和精神家园。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又碰到了价值理想的迷失,伦理道德的失落以及精神家园的崩溃。
这又与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以及人与自身的冲突联系在一起。
如何解决此三大冲突,这是世界上各个学术领域所极端关注和必须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后工业社会的西方世界向东方社会,特别是中国寻求新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以解决西方社会、人际关系的冲突之时。
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特别是儒家学说在解决世界当前冲突中有否积极作用,试图看看孔子的仁学精神能否促使这些冲突的化解,给中国人民以新的价值观和精神家园。
2.1 人与自然的冲突现代人类以高科技的手段,向自然无限地索取、开发、征服,使很多埋藏在地底下、海洋底下的自然资源得到利用,为人类创造了从未有过的社会财富,人类也从来没有像今天那样可以较充分享受自然财富带给人类的幸福。
然而福焉祸之所依,它也带给人类以从未有过的巨大灾难,比如洪水泛滥、土地沙漠化、资源匮乏、环境污染、臭氧层稀薄、疾病肆虐以及人口爆炸、生态危机等等。
如果说人类为了满足自己无限的物质需要,而疯狂地征服自然,以为征服自然便可满足自我欲望,那么,自然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也会以无限的仇愤向人类进行疯狂的报复,把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转化为征服人类的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