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句式大全高中文言文句式那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存在!同学们是不是常常被各种句式搞得晕头转向?别担心,今天咱们就来好好捋一捋这让人头疼的高中文言文句式。
咱们先从判断句说起。
判断句啊,就是用来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子。
比如说“陈胜者,阳城人也”,这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者,……也”的结构,直接表明陈胜是阳城人。
还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一看就知道是在说老师是干啥的。
再来说说被动句。
这被动句就像是被命运摆弄的“小可怜”,自己没办法掌控局面。
像“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为……所……”的结构,表明贤能之人被利用。
还有“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意思就是我常常被有大学问的人嘲笑。
宾语前置句也是个“调皮鬼”。
“大王来何操?”正常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这就是把宾语“何”提到了动词“操”的前面。
还有“古之人不余欺也”,正常应该是“古之人不欺余也”,“余”这个宾语跑到前面去啦。
定语后置句也来凑凑热闹。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和“强”是定语,却放在了中心语“爪牙”和“筋骨”的后面。
状语后置句也不甘示弱。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是状语,本该在“取”和“青”的前面,却跑到后面去啦。
给大家讲个我曾经的经历。
有一次上课,我给同学们讲文言文句式,讲到宾语前置句的时候,有个同学一脸懵地问我:“老师,这古人说话咋这么别扭呢?好好的语序非得打乱。
”我笑着说:“这就是古人的语言习惯呀,就像咱们现在喜欢说一些网络流行语一样。
”同学们听了都哈哈大笑。
咱们继续说文言文句式。
主谓倒装句也有它的特点。
“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应该是“汝之不惠甚矣”,为了强调“甚矣”,就把它放到前面去了。
还有省略句,古人有时候说话可“省事儿”啦。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就省略了谓语“鼓”。
同学们,掌握这些文言文句式可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咱们多读多练。
就像学骑自行车,一开始可能摇摇晃晃,但只要坚持练习,就能稳稳当当上路啦!平时多读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遇到不懂的句式多琢磨琢磨,相信大家一定能攻克这个难关!回想我当年学习文言文句式的时候,也是费了好大的劲儿。
高中文言文句式整理

文言文句式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
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
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1、亚父者,范增也。
判断句2、沛公军霸上。
省略句,状语后置3、沛公安在?宾语前置4、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被动句判断句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2、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5、莲,花之君子者也。
6、是天下之大贼也。
7、此帝王之资也。
8、梁将即楚将项燕。
10、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1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2、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1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4、刘备,天下枭雄。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常翻译为“……(不)是……”。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1)……者,……也。
2)……,……也。
3)……者,…… 。
4)……者也。
5)“是······也”式6)“此······也”式⑴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夫战,勇气也。
(3)粟者,民之所种。
(4)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5)莲,花之君子者也,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6)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表判断。
⑴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⑵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⑷梁父即楚将项燕。
⑸环滁皆山也。
⑹此亡秦之续耳。
3、动词“为”“是”表判断(注意和代词“是”的区别)⑴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⑵此后典籍皆为版本。
⑶问今是何世。
⑷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⑸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以下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总结:1.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出师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尤其是动词前)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借助“之”、“是”等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2.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3)定语+补语。
吾谁与归?《屈原列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一里,指“方圆一里”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的意思。
3.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常常以介词“于”引出,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等。
(1)表示处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2)表示时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方向。
又以刘敬先谏曰:“臣愿见太后。
”《鸿门宴》(4)表示方式,“向”、“对”、“对于”。
故为之文以志《石钟山记》(5)表示目的,“为”、“以便”。
愿借子金以济有无,何如?《鸿门宴》(6)表原因。
求其原因,盖失萧何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就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
在高中教育中,学生需要掌握并运用各种文言文句式,以提高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
1. 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一种句式,用于表达两个或多个并列的意思。
常见的并列句式有:“不但...而且...”、“虽然...但是...”、“既...又...”等。
这些句式常用于句子的主谓宾结构之中,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
例句:不但国家富强,而且民众安康。
虽然他年纪小,但是见识广博。
既是朋友,又是同事。
2. 状语从句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用来修饰句子的句子,包括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等。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当...时”、“一...就”、“因为...所以...”等。
例句:当天气晴朗时,我常常去散步。
一听到好消息就笑了起来。
因为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3. 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一种常见的句式,是将主语和谓语的顺序颠倒的句子。
常见的倒装句式有:“若非...”、“不仅...而且...”、“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等。
例句:若非你的帮助,我不可能完成这个任务。
不仅事实如此,而且还有更多证据支持这一观点。
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平行关系的一种结构,通过使用相同的词或短语来连接多个并列的成分。
常见的并列结构有:“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日月无光,星辰无辉”等。
例句:人有得意时,必有劳心期。
日月无光,星辰无辉。
5. 设问句式设问句式是文言文中用来表达疑问的一种句式,通常用于启发读者思考或引起注意。
常见的设问句式有:“何以...”、“焉...”等。
例句:何以道德才能高尚?焉能更兼爱?焉能无辞?以上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希望能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理解有所帮助。
通过掌握这些句式,学生们可以更好地阅读和分析古代文言文,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知识点总结

【高考语文】高中文言文:句式、断句和翻译知识点总结句式所谓“句式”,就是句子的结构方式。
句子中包含的词语顺序及相互配置关系不同,便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句式。
由于古今汉语之间有继承性。
因此文言中的一般句式,如“主前宾后谓居中,定状补语辅其间”,与现代汉语是基本一致的。
但是,古今汉语之间又有发展性,即在文言中,有时主谓宾定状补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尽相同,即文言特殊句式。
这种句式常见的有下列几种:判断句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形式为:“……者,……也。
”例如:①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
②臣之所好者,道也。
2.主语后面不用“者”,只在谓语后面用“也”,形式为:“……,……也。
”例如: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梁,吾仇也。
3.有些判断句,“者、也”全不用。
例如:①晋鄙嚄唶宿将……②刘备天下枭雄……4.用“乃”“为”“即”等表示判断,也是常见形式。
例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臣乃市井鼓刀屠者……③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5.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中也有,但起步较晚。
例如:①巨是凡人……②问今是何世……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被动句其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而君幸于赵王……②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2.用“见”或“见……于……”或“受……于……”表示被动。
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③今日见辱问于长者。
(《柳毅传》)④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3.用“为”或“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例如: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②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用“被”表示被动。
例如: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高中高考文言文句式总结

高中高考文言文句式总结一前言中学文言文教学向来是一个重点,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词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
文言句法包括文言文中常见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疑问句等,还包括一些固定格式。
二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2.1判断句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也”表示判断。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城”“为” 等表示判断。
3.用为是表示判断4.、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2.2、被动句1、“于”字句表被动。
2、“为” 字句表被动。
3、“为……所……” 字句表被动。
2.3、倒装句1.宾语前置2.定语后置3.状语后置4.主谓倒装2.4、省略句1.省主语2.省宾语3.省略谓语2.5、文言文固定句式1.表陈述2.表疑问3.表感叹4.表反问三结束语初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四川省隆昌县油房中学郭婷内容提要中学文言文教学既是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特别是文言句法,与现代汉语的句法有很大的不同,它直接关系到对文言文的翻译、理解,因此,文言句法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和一些固定的格式:1、判断句式2、倒装句式3、省略句式4、疑问句式5、否定句式6、被动句式。
通过与现代汉语句式的比较,详细分析了每一种文言句式的特点及多种表现形式,提出了对一些问题的不同的看法,并选择了中学课本中有代表性的文言句子来作例证,最后提出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文言句法形式分析一前言中学文言文教学向来是一个重点,特别是新教材实施以后,文言文教学更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初中阶段古诗文作品约占了课文总数30%,《大纲》把教学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进而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但文言文教学也是一个难点,除了要掌握常用的词法,还要熟练地掌握常用的句法。
高考文言文句式及用法总结

⾼考⽂⾔⽂句式及⽤法总结 ⽂⾔⽂句⼦翻译,是学习⽂⾔⽂的主要训练⽅法之⼀,以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有关⾼考⽂⾔⽂句式及⽤法总结,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欢迎⼤家阅读参考学习!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
⽂⾔中常⽤以下⼏种形式表⽰判断。
1.⽤“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判断形式。
有⽤“……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的。
例如: 莲,花之君⼦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2.⽤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苏轼《⽯钟⼭记》) 4.⽤否定副词“⾮”等表⽰否定的判断。
例如: 城⾮不⾼也,池⾮不深也,兵⾰⾮不坚利也……(《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判断。
既不⽤判断词,也不⽤语⽓词,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
例如: 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壁之战》) 6、其句式有如下⼏种表⽰法: (1)“......者,......也。
”这是⽂⾔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者”,表⽰提顿,有舒缓语⽓的作⽤,谓语后⽤“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也。
”(《史记.了涉世家》) (2)“......,......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定同时出现,⼀般省略"者",只⽤“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3)“......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者”表⽰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者,庐陵萧君圭君⽟,长乐王回深⽗,余弟安国平⽗,安上纯⽗。
”(王安⽯《游褒禅⼭记》) (4)“......者也。
精品:高中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

高中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梳理一、表示疑问: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5.孰与……,与……孰。
(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6.何故(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使自己被放逐呢?)二.表示反问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怎么能……呢?”)①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6.安……哉(乎)?(可译为“哪里……呢?”“怎么……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8.……非……欤?(可译为“……不是……吗?”)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9.宁……耶?(可译为“哪里……呢?”)①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三、表示感叹1.何其(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文言文常见句式总结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当中常用一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文判断句式。
常见“……者,……也”
的,其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
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这也”
连用放在句尾。
例如: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相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问今世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4)用“非”表否定判断,例如:
予本非文人画士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5)直接表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气直接表判断。
例如:
秦,虎狼之国
刘备天下枭雄
【二】疑问句
一般要用疑问代词或疑问语气词提出问题。
例如:
谁为哀者?(疑问代词,谁)
独五人之皦皦,何也?(疑问代词,何)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
壮士,能复饮乎?(疑问语气词,乎)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疑问语气词,欤)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者耶?(疑问语气词,耶)
【三】被动句
文言文当中常用介词表被动,不同的介词用来引导主动者或被动者。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
“于”引导进行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
则今之高爵皇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为”“为……所……”表被动,或者“……为所……”。
“为”引出的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
3)用“见”“见……于……”表被动。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吾尝见笑于大方之家
4)直接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四】省略句
1)省略主语。
承接前文或后文,自述和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例如:
永州之地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草木)尽死
(曹刿)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
”
秦时,(项伯)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2)省略谓语动词。
例如: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曰(步行)三四里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判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沛公)以事
4)省略介词。
常见“于”的省略。
例如:
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
【五】变式句
1)主语后置。
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常见为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和“之”“是”引导的宾语前
置。
例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大王来何操(操何)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不解惑)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以事告)
3)定语后置。
常见修饰性定语前置。
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之子孙)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4)介词结构后置。
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