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学
《街道的美学》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上篇一、街道与建筑的关系作者认为一种文化的街道和城市建设,是和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
对于街道的热衷,作者认为是意大利人—英国人,最后才是日本人。
因为意大利人是真的就把街道当作自己的起居室了。
有事没事都来溜达,“这时要是不遇上朋友简直是不可能的。
”所以意大利人建设了大量广场。
而英国人显然更喜欢田园生活。
所以他们建造了大量的公园。
而这两种人不论怎么样,都是有着公众生活空间的习惯的,就是说都把公众生活作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重要一部分,而日本人则基本上没有这种习惯。
所以基本上没有公共空间可言。
而我xx意思的就是:这3个国家的性格的分别,也是意大利人最外向,而日本人最内向。
这个看来和建筑空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而作者谈论街道,便首先谈论了城市建筑的不同。
作者谈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郊区住宅的前院,“其前院与其说是为了住宅的主人,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为合适。
”而这种院落空间的开放性反而是基于了住宅本身的封闭性看来,相对而言东亚住宅(作者谈论的是日本住宅,而我在所有的和中国住宅有着共同性质的地方,干脆不如替换为东亚住宅好一些)本身比较开放,所以必须首先用院落空间将其围合起来。
也就是说,同样是院落,东亚的院落是住宅内部秩序的一部分,而美洲的院落则往往是外部城市秩序的一部分,这里面可以说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反而是因为东亚住宅本身私密性不强,所以必须通过院落来完成其私密性。
而美洲则正因为住宅本身私密性好,所以才能够以此为前提将院落贡献给城市。
是良好的私密性成就了良好的公共性。
有好的私密性才能够有好的公共性,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对矛盾。
作者提了一点希望日本人能够从观念上革命的一点很重要:“没有建住宅的地面,纵使归个人所有,也应作为公共性外部秩序的一部分来考虑,这种观念性革命是很必要的。
”而欧洲的住宅,希腊和意大利,则没有前院,“石结构建筑之外的剩余地面全部铺装作为街道使用”,但是因为是住宅外墙直接形成街道,所以却和东亚由院墙形成的街道不同,有着生活性的门窗开口,住宅内外沟通,街道具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
街道的美学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深刻地剖析了城市街道和外部空间的美学构成要素,认为在城市街道等外部空间的设计当中,需要肯定人的存在这一基本要素;强调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同样重要;列举大量日本和西方经典案例的设计手法上的异同支撑自己的设计理论。
此书对我们在对城市街道等外部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有实际创作的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难免不着痛痒,难以指导专业设计实践。
芦原义信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之中,言简意赅,通俗而不浅薄。
他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大量作品来说明这些理论,理论性强又不脱离实践,增强了其理论的说服力。
书中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图形”与“背景”的概念以及其他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日本和意大利、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所以说,这本书不仅在理论上为建筑及相关领域奠定了研究模式,也在实践上为建筑创作和城市规划设计者提供了具体的指导。
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的第一章中充分辨析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外墙的意义以及围廓的概念,重点论述了东西方人们对建筑的空间概念认知的不同,为街道的空间构成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建筑空间——作者通过对日本和欧洲的住宅建筑形式的比较,剖析人们对空间本质关注的不同点,提出限定建筑的空间三要素是:地板、墙壁和天花板。
建筑是作为同包围它的“外部”相对应的“内部”而被体验到的。
建筑是作为一个客观存在而存在的;它是同周围环境相区别而存在的;它是一个可供人们在其内部停留、居住和工作的空间。
墙体——芦原义信在对“墙”的存在意义上进行了详细的论述,指出墙体的存在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的自然条件,而采用不同的形式。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读《街道的美学》有感《街道的美学》的作者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成书写于1979年,是作者多年来对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
收入该书的《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和“背景”的概念以及其他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日本、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来许多独到见解。
——译者伊培桐一直以来,诸如我这类初出茅庐的建筑生总喜欢把自己定义为设计建筑的设计师,对周边环境的评判往往是过多的出于对建筑本身的造型与风格的考虑,常常忽视“建筑”与“街道”之间空间的“内”与“外”的转变,认为建筑围合的就是街道,街道是依附于建筑存在的,只要把建筑放在了总平面上,剩余的空地就是道路、广场和绿化的随意拼凑。
而读了《街道的美学》中的街道的构成一章时,才真正的懂得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
换句话说,街道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
其生存能力就像是人依靠人性一样,依靠于周围的建筑。
完整的街道是协调的空间,街道和其两旁的建筑必然是和谐相处的,我们应该树立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以街道的视觉秩序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的出发点,发掘建筑平面布局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街道是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它的地位无法替代。
在书中,作者利用格式塔心理学详细的介绍了意大利和日本的街道构成区别,认为意大利的街道是由街道两旁排满的建筑形成的封闭空间,也是由于其建筑的连续性和韵律而形成的美丽的街道,建筑和街道都可以反转成为“背景”或“图形”,也就是说在意大利的空间中,内外空间是存在反转的可能性的(如图1)。
而日本的街道与建筑是存在必然的“背景”和“图形”关系的,内外分界明显(如图2)。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第一篇:《街道的美学》读后感《街道的美学》读后感芦原义信,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
毕业于东京大学建造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代表作有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
《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因为他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对日本和西欧的建筑环境和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他又归纳了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中心结合,从细节出发,令人敬佩。
作者重点从空间构成尤其是平面的视觉构成角度来阐释何谓一个美的街道,而在续街道的美学中,作者进行了补充,更多的从视觉景观的角度告诉我们何谓美的外部空间。
本书是芦原义信对自己的空间设计观念的理论书。
在书中,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另外一种街道形式西欧的花园城市风格。
把外部秩序引人内部秩序中,让市民参与到街道的美化中,把室内空间当成外部秩序考虑。
在城市的美化方面贡献是巨大的,然而遗憾的是市民在室内看不到这个花园,室内外是隔绝的。
最终花园城市只是让市民参与到环境的建设中,却无法去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
对街道的分析是最有趣味的一部分,他没有罗列数据,没有大段论证,而更多是以一种游记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他对一个城市和承载着城市灵魂的街道空间的感知。
芦原义信在论述小空间的价值曾阐释国他对小的理解,他说,右大的东西想象小的东西困难的,但在小的世界中除了发挥想象力外别无他法,在本书中,他一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研究了,在小空间一章的论述中,我们明显发现了他重视建筑精神性的根本立场。
街道空间的美感并不仅仅源自于围合成街道空间的建筑本身,而更多的来源于由这些建筑所确定的街道内部空间的尺度和布局。
换句话说,对一条街道的评价与鉴赏,应该更多的把眼光放在街道内部空间不是外墙,街道建筑对于街道空间的主要意义在于构成一个相当封闭的空间,为街道内部空间提供骨架的支撑。
空间作为人们交往活动的载体而存在的,街道空间不但是人们进行必要性活动的场所。
街道的美学

• 建筑最重要的边界是“墙”的技术。
• 城郭的是包围着城市街道,使之成为自由活动的内部空间的边界。
街道与建筑关系 街道的和城市的建设具有民族性和文化性。 对于意大利人们来说,街道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挚爱的表现所以 意大利人建设了大量广场。 英国人显然更喜欢田园生活。所以他们建造了大量的公园。 日本人则基本上对外部空间不关心,所以基本上没有公共空间可 言。
主要内容
作者通过不同国家的人文历史地理差异,介绍了不同人们对于空间划分以及内外界定认知不同,
并提及了城郭的意义。
详细分析了街道的边界——建筑、街道的构成、D/H、广场的美学、阴角空间、下沉式庭院技 法和密接原理、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俯视景观室外雕塑的意义等,并针对各个方面
进行实例比较分析。
街道是当地居民在漫长的历史中建造起来的,其 建造的方式同自然条件和人有关。 为使街道的美学成立,必须先建 立“内部”与“外部”空间的明 确领域观念。从外向内统一。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在空间的考察中,作者提出了“小空间”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对世界上不同风格街道进行比较空间分析,就城市建设中道路和建筑形成的图底关系进行分析
思考。
目
2
1
建筑的空间领域
街道的构成
录
4 5
结束语
3
关于空间的几项考察
世界街道的分析
• 天花板、墙壁、地板是限定建筑的三要素, 建筑是创造边界区分“内部”和"外部"的技术。
阴角空间
阳角空间 形成把人挤出去似的非人性城市空间。 阴角空间 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
下沉式庭园技法与密接原理
读书报告——街道的美学(汇报版)

读书报告——街道的美学(汇报版)读书汇报(⾼军)街道的美学芦原义信(⽇)读万卷书,⾏万⾥路上篇街道的美学⼀建筑的空间领域1 内部与外部2 墙的意义3 城郭⼆街道的构成1 街道与建筑的关系2 街道的构成3 宽与⾼之⽐(D/H)4 ⼴场的美学5 阴⾓空间6 下沉式庭院技法与密接原理7 第⼀次轮廓线与第⼆次轮廓线8 俯视景观9 室外雕塑的意义三关于空间的⼏项考察1 ⼩空间的价值2 夜景——“图形”与“背景”的反转3 留下记忆的空间四世界街道的分析1 ⼏个问题2 澳⼤利亚帕丁顿的并列式住宅与京都的町家3 意⼤利奇斯台尼诺与爱琴海希腊诸岛4 波斯街道——伊朗伊斯法罕5 昌迪加尔与巴西利亚五结束语下篇续街道的美学六关于空间领域的考察1 墙壁建筑与地板型建筑2 内眺景观与外眺景观(景观问题⽅⾯的差异)3 中⼼的丧失七景观的构成1 格式塔⼼理学在景观中的应⽤2 ⽔边的美学3 街道的指标——D/H与W/D4 绿化的美学5 城市的⾊彩⼋对住宅和城市环境的建议和探索1 社区性与私密性2 住宅与庭院的探索3 城市美化的进展4 商业街的变迁——从旧货市到步⾏商业街5 城市空间中的表演九世界景观的分析1 埃菲尔铁塔与东京塔2 ⽶兰商场与浅草寺前街3 世界的桥4 德国南⽅中世纪街道——罗曼蒂克之路巡礼5 威尼斯街⾓上的思索⼗结束语——现代建筑的展望⽬录⼀空间领域⼆街道与景观的构成三空间与环境的考察四世界街道与景观的分析五展望六优点与不⾜限定建筑空间的三要素:地板、墙壁、天花板1、内部与外部:两者的界限定在⼀幢建筑物的外墙处。
从穿鞋⽂化到“内”与“外”的统⼀⽅法。
2、墙的意义⽓候条件和地⽅材料到居住建筑形式,即对墙的肯定与否⽇本的“露柱墙”(真造墙)——菲利普?约翰逊“玻璃之家”西欧的“隐柱墙”(⼤壁造)中东和⾮洲等⼲燥地区仍在使⽤⼟墙建造住宅。
(思:建筑中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房⼦与钢混凝⼟结构建筑,单体建筑的年代不同,但是街道整体性保留)3、墙型建筑与地板型建筑以地板(床)为主体的⽇本建筑:贵船川的“床”;⽇本联系⾃然传统⽊结构住宅中,由梁柱构成的流动性室内空间,⼤⾯积地向着⾃然开敞,墙的观念很淡薄。
读书三街道的美学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背景介绍:芦原义信(1918—2003)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
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在研究生毕业后,他曾在著名建筑师马歇。
布劳耶历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建立自己的芦原义信事务所,在60年代,他先后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
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
实践经验十分丰富。
全书概述:《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因为作者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价值在于,芦原义信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在提出这些差异的时候,作者却往往能从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出发,从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中西结合,小中见大,令人敬佩。
同时,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一扫现代西方建筑理论虽言之凿凿却无法直接指导设计实践的弊端,而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
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
同时,作为建筑师的他十分懂得利用图示语言,使得本书更加易读。
本书的组织结构:本书分为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两本,我认为在街道的美学里,作者重点从空间构成尤其是平面的视觉构成的角度来阐述何谓一个美的街道,而在续街道的美学中,作者对其进行了补充,更多的从视觉景观的角度告诉我们何谓美的外部空间。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街道的美学》读后感当我翻开《街道的美学》这本书,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城市街道奇妙世界的大门。
书中那些关于街道的见解和思考,就像一道道明亮的光线,照亮了我对日常熟悉却又常常忽略的街道的全新认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街道是再平常不过的存在。
我们每天在街道上穿梭,脚步匆匆,很少真正停下脚步去感受和欣赏它们。
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街道不仅仅是连接各个地点的通道,更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故事的地方。
就拿我所居住的小城的那条老街来说吧。
这条老街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
小时候,每次跟着大人去逛街,走在那坑坑洼洼的青石板路上,总觉得特别有趣。
石板路的缝隙里长满了青苔,有时候不小心还会滑倒,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街道两旁是一排排老旧的木屋,木窗上的雕花虽然已经褪去了鲜艳的颜色,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精致。
那些木屋的门总是半掩着,透过门缝,可以看到屋内昏暗的光线和摆放杂乱的物品。
有的屋子是卖杂货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从针线到糖果,应有尽有。
有的屋子是理发店,门口挂着一块红白相间的旋转灯柱,里面的老师傅总是拿着一把老式的剃刀,熟练地给客人理发。
街道上最热闹的要数那家小吃店了。
每天早上,店里都会飘出阵阵香气,那是油条在油锅里翻滚的味道,是豆浆在锅里沸腾的味道。
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妇,他们总是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顾客。
男主人负责炸油条,只见他把揉好的面团切成小块,然后拉长放进油锅里,不一会儿,金黄酥脆的油条就出锅了。
女主人则忙着给客人盛豆浆、打包油条,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
到了中午,街道上的人渐渐少了,阳光洒在街道上,给那些古老的建筑蒙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这时候,猫咪们会从角落里跑出来,懒洋洋地躺在门口晒太阳。
偶尔有一辆自行车经过,铃声清脆,打破了午后的宁静。
傍晚时分,街道又重新热闹起来。
下班的人们匆匆走过,孩子们在街道上嬉笑玩耍。
街边的路灯也陆续亮了起来,昏黄的灯光给街道增添了一份温馨的氛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在发展,老街也在不断地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街道与建筑关系的差异认知———《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摘要:《街道的美学》由上下篇构成,其中上篇《街道的美学》成书于1979年,是作者多年来对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
下篇《续街道的美学》于1983年出版,它是在上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展开研究的成果。
作者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城市街道和外部空间的美学构成要素,并且强调了外部空间设计中人的存在这一基本要素及外部空间的重要性。
他通过例举大量东西方的经典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设计理念,对于我们在外部空间的规划设计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街道的美学读书心得东西方街道与建筑关系差异作者简介:芦原义信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
他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在研究生毕业后,他曾在著名建筑师马歇·布劳耶(Marcel Breuer)历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1956年建立自己的芦原义信事务所。
他先后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
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大学御殿下纪念堂、东京艺术大剧院等。
他还著有《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等书。
由此可见,他同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引言:在内容方面,该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由于作者同时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加上作者积累了大量国外考察的经验;因而作者在书中应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概念及其他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等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作者善于通过分析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小中见大从而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
例如,他从日本人进门脱鞋这一细节出发分析,最终使我们了解了这背后众多的问题。
在表达方面,作者把当代建筑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但不浅薄。
同时,作者还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又不脱离实践。
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分为《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上下篇。
上篇《街道的美学》分为五个章节:一、建筑的空间领域。
作者在该章节中辨析了内部空间与外部空间、内外墙的意义以及围郭的概念,重点论述了不同地域的人对于建筑空间概念认知的不同,为街道空间构成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
书中,作者对东西方人们“内”“外”空间概念差异的描写十分有趣。
书中是这么说的“西欧将街道空间延伸到住宅内的客厅部分,是一种外部秩序主导的空间系统,家与街道在空间领域上一视同仁,而日本的街道空间是处于门锁和城墙之间的一个含混空间,是一个并不具有重大意义的空间系统,家被看作内,街道则被视为与个人无关的外”我想,正是由于东西方对空间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不同的人为方式,进而也就导致人们对街道的空间构筑差异。
二、街道的构成。
街道的构成要素再整本书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作者详细分析了街道的边界——建筑、街道的构成、D/H、广场的美学、阴角空间、下沉式庭院技法和密接原理、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轮廓线、俯视景观室外雕塑的意义等等。
并且通过考察和实践来说明街道美学的价值与意义。
三、关于空间的几项考察,包括小空间的价值、夜景——“图形”与“背景”的反转、留下记忆的空间。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小空间的价值论述,发人深思。
作者认为由大的东西想象小的东西是困难的,但在小的世界中除了发挥想象力外别无他法。
对小空间的论述明显地发现了作者重视建筑精神性的根本立场。
他认为,小空间有着不可估量的魅力,小空间是个人的、安静的、想象的、有诗意和人情味的,人们的私密性得到了保护。
四、世界街道的分析。
作者根据自己的游历,通过对于世界不同街道的实例分析以及空间的考察,进一步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五、结束语。
该部分中,作者对街道与建筑的关系处理提了几项建议,从中可看出作者的建议都是为了使建筑能够在建设自己的同时对城市有所贡献,表达非常物质,如通过法规把一部分建筑私人用地贡献于城市的绿化。
下篇《续街道的美学》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关于空间领域的考察、景观的构成、对住宅和城市环境的建议和探索、世界景观的分析、结束语——现代建筑展望。
在这篇中,对上篇不仅做了补充,而且更多的是从视觉景观的角度告诉我们何谓美的外部空间,组织逻辑与上篇一样,都是从一些现象出发并提出差异性,然后对比分析东西方对于街道空间和景观的理解不同,使得我们对街道空间和景观有了一个相对全面的认识。
在第二章中,作者对景观的构成作了详尽介绍,并对各构成内容逐一论述,还提出可供实践的指导理论。
第三章中对住宅和城市环境的几个方面考察,使得读者明确何谓美的城市空间。
亮点分析:读完本书上篇后,对上篇中街道的构成章节记忆颇深。
总结这部分的内容,对我们今后进行设计实践有很大的帮助,下面是我对该章节作者对我们设计有启发的一些主要观点总结分析:1、街道作为外部空间应该与建筑内部产生互动,既保证内外空间的流动性,居住作为一种内部秩序,应以缝补、纳凉等形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
2、在图形构成上,内外空间应该致力于存在反转的可能性(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互为背景),街道和广场应具有轮廓清晰的“图形”性格因此在街道两侧排列建筑物以形成轮廓,并使建筑物展现沿街立面是十分必要的。
如图:左图为意大利建筑中“内部”与“外部”的反转意大利的街道及广场进行铺装,同室内地面没有多大区别,划分街道与建筑的墙壁,其内外表面也无多大区别,其不同之处在于是否有屋顶,室内也有成为“图形”的很大可能,这就是意大利的空间构成。
3、当建筑物的外墙作为面来看,街道同样具有“图形”性格。
通过D/H来研究空间感受。
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
当D/H=1时,高度与宽度间存在着匀称之感。
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
当D/H>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
如图:4、从空间构成上,广场应该具有一下四个条件:(1)边界清楚,能成为图形,且此边界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
(2)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形成“图形”。
(3)铺装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形成“图形”。
(4)周围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5、重视塑造阴角空间有利于创造围和感。
6、市中心公园与街道“密接”(视觉上连通,靠近,可及)。
7、加强建筑一次轮廓线,尽可能减弱二次轮廓线。
(从该观点可以看出作者的倾向性,更加重视建筑本体的立面效果)8、从视线的几何原理研究俯视景观,确定了俯角10度为俯视景观中心范围,并确定最佳镜观测位。
9、艺术性的处理街道空间,重视雕塑的意义。
针对“街道的构成”这一章节中,作者对街道与建筑关系的论述令我印象最深。
这部分内容与前面作者提到的不同地域的人有不同的空间概念认知有着直接的联系。
总的来说,作者认为街道和住宅的关系有三种基本类型:1、以美国为代表,住宅大门与街道之间有前院,前院对城市公共空间做出了贡献。
这就是“外部秩序渗透到内部秩序之中”。
如图:外观平面2、以意大利为代表,无前院,建筑外墙直接形成道路,同时通过外墙上面的门窗开口,城市生活和私密性互相渗透,并且能够对街道空间形成最好的监视。
这就好比《美国大城市死与生》中提到的“街道眼”。
这时候的居住生活往往渗透入街道生活,比如交谈、缝纫等等。
这就是“内部秩序渗透入外部秩序之中”。
如图:3、以日本为代表,与建筑脱离的院墙形成街道。
这个也是城市建筑,建筑仍然在形成城市空间,形成街道,但是内部秩序和外部秩序则脱节,被围墙隔断。
这个是缺乏公共生活的城市建筑,是一种非城市生活的城市居住形式。
缺乏了监视作用。
如图:外观平面下面分别分析一下这三种不同的关系的特点:第一种田园城市风格,住宅大门与街道之间有前院。
让市民参与到街道的美化中,把室内空间当成外部秩序考虑。
这种思维模式与意大利街道完全相反,有利于城市的美化,但人与人缺乏交流的场所和机会。
城市在变美,人情味却在逐渐消失。
第二种以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最具代表性。
这也是作者最为欣赏的一个类型。
对意大利人来说,街道是生活的一部分。
建筑直接面向街道修建,没有前院,住宅内外沟通,生活气氛洋溢到街道上,内部秩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是极富人情味的街道。
这让我想到了中国的胡同与弄堂,与意大利希腊等国相似。
虽然街道中缺乏足够的“阴角”空间,但是中国人还是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局促街道角落,端出椅子纳凉、喝茶、聊天。
这样一来,街道中洋溢着井然的内部秩序。
第三种以日本为例,日本人认为个人住宅即是内,所以重视居住环境的私密性,对代表外的街道带有距离感。
也正是如此,日本人在街道与建筑之间建立封闭的围墙来保证“内”的安全与稳定,日本的道路与内部空间的渗透被围墙隔断,形成单调乏味的街道。
人们在观念中的“外”,漠不关心,缺乏美化街道的观念。
作者比较推崇第二种,因为这是能够允许最高密度的居住方式,没有内院,而将一部分内部秩序必然的推向了城市。
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得到了非常紧密的契合,能够最节约空间、最高效率的利用城市用地。
读书心得:未读此书之前,每次走在街道上也总想以建筑人的眼光来评看建筑,但似乎每次吸引自己的就只有一栋栋的建筑,对这条街的印象就只停留在哪里有一个什么样子的建筑,而对这条街道是什么样子,它的布局是怎么回事,自己没有一点概念,对街道的认知就只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没有理性认识。
读了此书之后,尤其是上篇中的街道构成章节中,B.鲁道夫对街道是这样描述:“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即不可能同周围的环境分开。
换句话说,街道必定伴随那里的建筑而存在……街道正是由于沿着它有建筑物才成其为街道。
摩天大楼加空地不可能是城市。
”似乎在说建筑的排列形成街道,建筑的秩序感形成街道的美。
在书中,作者还提到一个比较重要的概念就是第一轮廓线和第二轮廓线。
根据芦原义信的观点,所谓第一轮廓线就是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所谓第二轮廓线就是建筑物的外墙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的形态。
对此,我认为,作为规划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考虑好建筑的一次轮廓线,处理好建筑与街道的关系,尽量避免二次轮廓线对街道建筑天际线的影响。
设计时,把街道的原则落实在特定的历史与地域中的人的行为上,真正把原属于人民的街道归还给百姓的生活,才是真正意义的街道的美学。
简·雅克布斯(Jane Jacobs)说:“如果城市中的街道看起来很有趣,城市就有趣。
如果它看起来很单调呆板,那么城市也就没有了生机。
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