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游走空间----街道的美学

游走空间——读《街道的美学》有感摘要:芦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深刻地剖析了城市街道和外部空间的美学构成要素,认为在城市街道等外部空间的设计当中,需要肯定人的存在这一基本要素;强调外部空间与内部空间同样重要;列举大量日本和西方经典案例的设计手法上的异同支撑自己的设计理论。
此书对我们在对城市街道等外部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具有相当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街道;空间;美学一、引言现代西方建筑理论众说纷纭,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不过这些理论的研究者却未必都有实际创作的体验,故虽言之凿凿却难免不着痛痒,难以指导专业设计实践。
《街道的美学》一书作为卢原义信多年来对街道、广场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 ,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以及其它现代建筑理论 , 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 , 对世界各国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 , 归纳出正是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美学理论以及哲学思想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城市街道景观 , 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独到见解。
芦原义信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之中,言简意赅,通俗而不浅薄。
二、简单的记述与专业的思考本书虽然属于专业书籍,但是语言通俗,行文流畅,对于初涉建筑领域和相关领域的读者来说也很适宜。
读完这本书我们很容易在生活中认同作者的观点,一个好的建筑,它和所处的场所应有着天然的契合,不然,再美观的建筑都让人不舒服。
作者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言简意赅,甚至有点“平铺直叙”,却将深邃的建筑专业知识不知不觉地深入到非专业的大众的心里。
拉近了读者对建筑知识的距离感,亦能增加读者们继续研读的兴趣。
本书作者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的测量数据,游历各国的实践经验,都是我们设计师需要具备的素质,而且作者为国家的落后而感到羞愧和努力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为自己国家出谋划策的精神更应该时刻鞭策着我们中国的每一名设计师。
《街道的美学》一书中提及到了作者对于城市建设方向和宗旨的许多想法、观点,其中涉及到了当时日本国内发展的种种状况,在现实生活中正是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写照。
街道的美学

东西方街道与建筑关系的差异认知———《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摘要:《街道的美学》由上下篇构成,其中上篇《街道的美学》成书于1979年,是作者多年来对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
下篇《续街道的美学》于1983年出版,它是在上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展开研究的成果。
作者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城市街道和外部空间的美学构成要素,并且强调了外部空间设计中人的存在这一基本要素及外部空间的重要性。
他通过例举大量东西方的经典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设计理念,对于我们在外部空间的规划设计中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街道的美学读书心得东西方街道与建筑关系差异作者简介:芦原义信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
他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在研究生毕业后,他曾在著名建筑师马歇·布劳耶(Marcel Breuer)历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1956年建立自己的芦原义信事务所。
他先后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
其设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大学御殿下纪念堂、东京艺术大剧院等。
他还著有《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等书。
由此可见,他同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引言:在内容方面,该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由于作者同时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加上作者积累了大量国外考察的经验;因而作者在书中应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概念及其他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等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作者善于通过分析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小中见大从而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
美学读书笔记

美学读书笔记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书笔记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书笔记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美学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学读书笔记1《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1960年起,他即开始研究外部空间问题,为此曾两度到意大利考察。
因为作者具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所以作者在书中既引用来自西方的格式塔理论,又引用中国的“阴阳”学说,对日本和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比较,提出了积极空间、消极空间、加法空间、减法空间等一系列饶有兴味的概念;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重要价值在于,芦原义信归纳出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见解。
在提出这些差异的时候,作者却往往能从一些敏感的生活细节出发,从中挖掘出背后的深刻根源,中西结合,小中见大,令人敬佩。
同时,芦原义信这部《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一扫现代西方建筑理论虽言之凿凿却无法直接指导设计实践的弊端,而把当代许多建筑理论、丰富的知识寓于通俗易懂的流畅文字中,通俗而不浅薄。
并且,作者又把这些理论应用于自己的建筑创作,通过自己的大量作品说明这些理论,故理论性强但又不脱离实践。
此为此书最大的特点。
同时,作为建筑师的他十分懂得利用图示语言,使得本书更加易读。
美学读书笔记2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美学散步》读后感。
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研究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而有宗教境界。
《解读 街道的美学 》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解读 街道的美 学》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城市
技术
类型
真题
行为
历年
美学
街道
方法
空间 关系
心理学
景观
建筑
方面
设计
广场
案例
入口
01 一 街道的概念
目录
02 二 街道的构成
03 三 街道空间体系
04 四 街道的美学
05
五 研究街道课题的理 论与方法
06 六 结束语
本书收录了大量的历年考研真题、高分案例,对其中的景观快题设计作了讲解与点评。全书分为四章,第一 章是认识景观快题设计,介绍了快题设计定义、要求与类型、考试特点、评判标准以及学习方法。第二章是景观 快题设计要领,从入口、广场、水景、步道和休息平台等方面入手,阐述了快题设计时需要注意的方面。第三章 是景观快题设计与表现,讲解了常用工具的分类与应用、图面设计与表现要点。第四章是景观快题设计案例浅析 与点评,针对不同类型、不同设计院校历年考研真题作了整理、归纳与解析。
一 街道的概念
2 内部与外部
1 城市公共空间的 层级及类型
3 街道的概念
二 街道的构成
1 街道的构成要素 2 街道的比例和尺度
3 街道与建筑的关系
4 街道容纳的行为及 活动类型
三 街道空间体系
2 空间原型与空间 组合
1 街道与城市结构 的关系
3 图与底系统
四 街道的美学
2 街道的体验
1 街道的色彩与质 感
3 街道的积极空间 与消极空间
五 研究街道课题的理论与方法
1
1 格式塔心理 学
形态学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街道的美学》。
读完之后,让我对平日里习以为常的街道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受。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街道的各种元素,比如建筑、道路、行人等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街道的独特魅力。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我家附近的那条老街。
那是一条充满烟火气的街道,没有高大上的商场,也没有华丽的建筑,但它却有着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街道不宽,两辆汽车并行都显得有些局促。
路面是那种年代久远的石板路,石板已经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有的地方还微微凹陷下去,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街道两旁的店铺一家挨着一家,大多是那种老式的木板门。
清晨,店家们会一块一块地卸下门板,开始一天的营业。
最先热闹起来的是早餐店,热气腾腾的包子、香气四溢的油条,还有那碗让人垂涎欲滴的豆腐脑,光是想想都让人忍不住流口水。
老板熟练地招呼着客人,脸上总是带着亲切的笑容。
来这里吃早餐的大多是附近的居民,大家彼此熟悉,一边吃着早餐,一边聊着家长里短,那种氛围真的特别温馨。
再往前走,有一家小小的理发店。
店面不大,装修也很简单,但生意却一直不错。
理发师是一位中年大叔,手艺精湛,价格也实惠。
他总是一边给客人理发,一边和客人闲聊,让人感觉格外放松。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去那里理发,大叔一边剪着头发,一边跟我讲他年轻时的故事,听得我津津有味。
理完发后,看着镜子里精神抖擞的自己,心情格外舒畅。
街道上还有一家杂货店,里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
从锅碗瓢盆到针头线脑,应有尽有。
店主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总是坐在柜台后面,戴着一副老花镜,静静地看着店门口来来往往的行人。
每次我去买东西,她都会亲切地问我:“孩子,想要点啥?”那种关切的语气,让人心里暖暖的。
除了这些店铺,街道上还有很多小摊贩。
有卖水果的,卖蔬菜的,还有卖各种小玩具的。
他们的摊位虽然不大,但却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一个卖糖葫芦的小摊,红红的糖葫芦在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芒。
我忍不住买了一串,咬上一口,酸酸甜甜的味道瞬间在口中散开,那感觉真的太棒了!到了傍晚,街道的氛围又变得不一样了。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街道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居住、工作、生活的场所。
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街道的美学已经渗透到我们的身边,无论是街角的柿子树、街灯的设计、花坛的摆设,都是美学的体现。
而读书,是寻找自我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那么如何在街道的美学中寻找自我呢?首先,街道是文化的载体,街道上的建筑、雕塑、图案,都带有历史和文化的痕迹。
例如上海的外滩建筑、北京的故宫、巴黎的塞纳河畔,这些历史建筑不仅是城市的地标,更是文化的宝库。
在读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了解这些历史建筑的故事、背景、设计风格,来感受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一步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和发展。
其次,街道拥有丰富的生态美学,我们可以从街道上的绿植、花坛、园林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不同于城市中的高楼大厦、庄严的街道,绿化是街道中最具亲和力的元素。
街道上的绿化可以降低城市的温度,净化空气,缓解城市的压力,为城市带来更多的活力和美丽。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城市的绿化政策和方案,了解他们是如何平衡城市发展和环保的途径,进一步了解城市规划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再次,街道具有最基本的居住美学,人们在街道上居住、工作、休闲,就像是在一幅宏伟的画卷中生活。
街道的居住美学涉及到建筑的外立面、窗户的设计、光线的使用等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建筑中的材料、设计理念、空间利用等,进一步理解自己居住环境的特色和风貌,以此来塑造自己的审美品味和居住态度。
最后,街道的美学也与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
在现代城市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处于一种高度竞争和压力之下,这种压力往往会导致心理问题。
而街道的美学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平静安宁的心境,从而缓解人们的压力和焦虑。
同时,街道的美学也可以激发人们的内心情感和激情,从而促进人们自我实现和人际交往。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不同文学作品中体验人类情感和心灵触动,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心理健康的表现和途径,进一步了解自我情感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街道的美学读后感一. 关于空间领域的考察2.内眺景观和外眺景观:二.景观的构成I. 格式塔心理学在景观中的应用:A. “当建筑由一栋变为两栋以致数栋,而最终形成街道时,建筑与建筑之间所形成的空间,与其看作建筑外部单纯的‘背景’空间,不如作为由建筑和建筑围成的内部‘图形’来考虑。
”这个时候的意大利建筑,的确是《存在。
空间。
建筑》书中所说:“建筑物不是作为量块,而是作为面表现出来,这对空间特性来说是决定性的。
”就是说,这个时候建筑对于城市来说是作为一种立面来存在,这种里面形成了街道、广场等城市空间。
B. 总之,作者认为“意大利的街道空间是图形式的,而日本的街道空间是背景式的。
”城市街道和城市建筑是一种“互形成”的紧密的关系。
其实一直到看到这里我才真正的理解了所谓的图底关系,其实应该追求的图底关系的确就应该像《杯图》一样,就是说截然分开的两部分其实各自都能够形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图案,但是它们是一种“互形成”关系,而且是一种不能够同时存在的图形关系:一者为图时候,另一者必然为底,反之亦然。
这种“互形成”的紧密关系才真正是设计中应该去追求的。
这种关系是一种互否关系,同时是一种动态关系,就是说不应该某一方是永远的图或者永远的底。
他们都是图而同时都是底。
C. 同时我想我可以这么理解:意大利的外部空间同时其实是内敛的,是一种内聚的空间,这个内聚的“聚”很重要。
也就是说是属于芦原信义曾经定义过的“积极空间”(P),而迥异与无边际的大自然的“消极空间”(N)。
而这个时候作者根据自己的体验注意到,“意大利广场,P空间和N空间是可以相互翻转的”,这个就是形成了一种紧密的图底关系,一种互形成的关系。
D. 在“京都龙安寺石庭”例中(p153),作者认为其庭墙形成的边界对于图底关系的形成非常关键。
即是说,其实在《杯图》之中,四周的相当于画框的边界也是一个关键因素,不能够指望在漫无边际的图形中形成这种图底反转互否的紧密关系。
关于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关于街道的美学读后感街道的美学读后感(一) 《街道的美学》是一本关于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书。
作者芦原义信是日本建筑协会主席,并着有《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作者对于外部空间的尺度、比例以及一些行为心理学在空间设计上的应用颇有研究。
在本书中,作者从文化角度出发,将日本街道空间与西欧的街道空间做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同时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分析了中西方街道格局的图底关系,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论述了如何发掘城市空间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本书写作于1979年,上世纪60年代欧美建筑界正在刮起一阵人本主义风潮,亚历山大的《建筑的永恒之道》、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文丘里的《建筑的矛盾性与复杂性》,他们的理论虽然各有倾向,但他们都关注到了工业和科技对人的异化,提倡对人性本身的观照。
芦原义信在书中这样写,“所谓外部空间的构成,就是让巨大的城市达到人的尺度,把大空间还原成小空间,把空间充实得更富有人情味的技术。
”可以说,作者提倡的“街道的美学”,是以肯定人的存在为基础的。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着重讲街道空间的构成,下篇侧重城市景观的分析。
对于书中的内容,做如下总结:(1)内部和外部作者开篇发问,为什么西欧的街道总是整齐划一、充满秩序感,而日本的街道总是杂乱无章?这是东西方街道的一个显着差别,西欧的街道总是由建筑构成连续的街景立面,而类似日本这样的东方式国家却没有这样的传统,我们的街道往往缺乏组织,建筑也鲜少面临街道,都是以院落或者围墙作为屏障的。
作者认为这是东西方文化对空间的理解不同,我们对“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的认识有偏差。
对日本人来说,穿着鞋进入的空间是“外部”,脱了鞋进入的空间是“内部”,而西欧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城市或街道那样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
作者举了旅馆的例子,日本的温泉观光旅店夜间大门上锁,房间不上锁,西欧的饭店则是大门人人都可以进去,里面的房间则要上锁。
他认为,”西欧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他是城市或街道那样公共的外部秩序的一部分,相对的,日本住宅的基本思想,在于它是家庭私用的内部秩序,结果在欧洲的家中和外边一样地要穿着鞋,而在日本的家中则要脱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澳大利亚帕丁顿的并列式住宅与京都的町家
帕丁顿地区 排列着维多利亚并列式住宅的悉尼古老住宅区。狭长用地上 建造的多为两层住宅,在正面阳台上具有玲珑剔透的铸铁 栏杆。利用小庭院带来季节感,街道具有整体感。道路平 均宽度为10米以上,D/H=1~1.5,道路宽敞明快。 京都町家 道路宽度为6.5米左右,D/H=1,比帕丁顿要低矮和狭窄的 多。与铸铁栏杆相当的是窗上的木格子。住宅的宽度与帕 丁顿一样,受到用地限制,一般大致相同。
1)城市景观魅力之一。 2)由于俯视,视线迅速而确切地把握住领域,把观光者和 街道紧密地联系起来。 3)人们理想的住所和俯视景观有关。高山上是有条件的人 居住,拥挤低洼的地方是平民百姓居住。 4)从视线的几何原理研究俯视景观,确定了俯角10度为俯 视景观中心范围,并以此确定最佳景观观测位。
外部空间布臵的雕塑,作为修建高层建筑的补偿,一方面 具有把美还原给社会的意义产生互动,既保证内外
空间的流动性,居住作为一种内部秩序,应以缝补、纳凉 等形式渗透到外部秩序之中。 在图形构成上,内外空间应该致 力于存在反转的可能性(格式塔心理学 中的互为背景),街道和广场应具有轮 廓清晰的“图形”性格 因此在街道两侧 排列建筑物以形成轮廓,并使建筑物展 现沿街立面是十分必要的。
意大利建筑内部与外部的反转↑
当建筑物的外墙作为面来看,街道同样具有“图形”性格。
通过D/H来研究空间感受。 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减小会产生接近之感。 当D/H=1时,高度与宽度间存在着匀称之感。 当D/H>1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会逐渐产生远离之感。 当D/H>2时,则产生宽阔之感。如图:
建筑——通常是指包含由屋顶和外墙从自然中划分 出来的内部空间的实体。 内部空间——可保护人不受自然威胁及外界侵扰, 提供具有目的性或功能 性的场所。 限定建筑空间三要素—— 地板、墙壁、天花板 墙——墙的存在,创造出 高质量内部空间。
街道的构成要素再整本书中占据了大量的篇幅, 是作者论述的重点。作者详细分析了街道的边界—— 建筑、街道的构成、D/H、广场的美学、阴角空间、 下沉式庭院技法和密接原理、第一次轮廓线和第二次 轮廓线、俯视景观室外雕塑的意义等等。并且通过考 察和实践来说明街道美学的价值与意义。 对于街道的热衷,作者认为是意大利人—英国人, 最后才是日本人。因为意大利人是真的就把街道当作 自己的起居室了,有事没事都来溜达溜达,“这时要 是不遇上朋友简直是不可能的。”
2.意大利奇斯台尼诺与爱琴海希腊诸岛
奇斯台尼诺 街道的建筑是一幢幢地紧紧 毗连,形成一幢大建筑般的 城市。由于城墙的限制,街 道无法向外面延展。
希腊诸岛
沿海岸坡地上所建的街道。 一种沿等高线布臵,一种基 本上垂直于等高线的坡道。 道路所有功能由广场开始, 也从广场放射出去。
从空间构成上,广场应该具有一下四个条件:
(1)边界清楚,能成为图形,且此边界最好是建筑的外 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 (2)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形成“图 形”。 (3)铺装直到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形成“图形”。 (4)周围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D/H有良好的比例。
以街道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 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 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中的视觉 秩序规律。 《街道的美学》成书于1979年,是作者多年来对街道、 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1983年出版的《续街道的 美学》是在前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展开研究的成果。 两部著作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与“背景”的概念 以及其他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 日本和意大利、法国、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 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 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 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 问题,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
1.小空间的价值 1)小空间并非狭窄的空间。同大的空间相比,小空间 摆脱了把旁观者带进内部,进一步探索其内部秘密的 可能性。旁观者会把自己缩小,被带进独自创造的世 界。 2)把大空间划分成小空间,实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2.夜景—“图形”与“背景”的反 转 1)建筑空间中以反射光和透射光 看东西。 2)要使建筑作为夜景,就必须有 一定的通透性,使内部光作为透射 光被看到。 3、留下记忆的空间 1)作为描绘在心中的形象来考虑城市或街道的想法,大多 数城市居民的共同印象。 2)构成形象的五个因素:路线、边缘、区域、节点和目标。
凹进去的就是阴,凸出来的就是阳。 例如有一个人,和一
处四面是墙的院子 人站在院子内的墙角,处于墙的包围下, 就是处于阴角空间 人站在院子外,墙的拐角处,没有墙的 包围,就是处于阳角空间 。
6.下沉式庭院技法与密接原理 市中心公园和外部空间: 密接—视觉上连通、靠近、可 及;(右图)
1)加强建筑第一次轮廓线,尽量减弱第二次轮廓线。 2)第一次轮廓线—决定建筑本来外观的形态: 第二次轮廓线—建筑外墙的凸出物和临时附加物所构成 的形态。 3)“第一次轮廓线”的秩序和结构清晰容易描绘,相对的, “第二次轮廓线”无秩序、非结构化,所以不能成画。尽 量减少“第二次轮廓线”就能使街道更美观。 4)从该思想出发: (1)市中心主要道路要尽可能加宽; (2)人行道宽度尽可能加宽; (3)极力限制遮挡“第一次轮廓线”的“第二次轮廓线”, 特别是侧招牌。
班级:建筑学 112 学号: 6001111053 姓名:廖望 指导老师:范丽娅
芦原义信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他 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哈佛大学研究生 院。在研究生毕业后,他曾在著名建筑师 马歇· 布劳耶(Marcel Breuer)历事务所工 作过一段时间,1956年建立自己的芦原义信 事务所。他先后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 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担任日本建 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其设 计代表作包括东京驹泽体育馆、索尼大厦、 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大学御殿下纪念堂、东京艺术大 剧院等。他还著有《外部空间设计》、《街道的美学》和《续街 道的美学》等书。由此可见,他同时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