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

《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街道的美学》读书笔记三篇上篇作者认为一种文化的街道和城市建立,是和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
对于街道的热衷,作者认为是意大利人—英国人,最后才是日本人。
因为意大利人是真的就把街道当作自己的起居室了。
有事没事都来溜达溜达,“这时要是不遇上朋友简直是不可能的。
”所以意大利人建立了大量广场。
而英国人显然更喜欢田园生活。
所以他们建造了大量的公园。
而这两种人不管怎么样,都是有着公众生活空间的习惯的,就是说都把公众生活作为了自己的日常生活的重要一局部,而日本人那么根本上没有这种习惯。
所以根本上没有公共空间可言。
而我觉得很有意思的就是:这3个国家的性格的分别,也是意大利人最外向,而日本人最内向。
这个看来和建筑空间有一种互动的关系。
而作者谈论街道,便首先谈论了城市建筑的不同。
作者谈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郊区住宅的前院,“其前院与其说是为了住宅的主人,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为适宜。
”而这种院落空间的开放性反而是基于了住宅本身的封闭性看来,相对而言东亚住宅(作者谈论的是日本住宅,而我在所有的和中国住宅有着共同性质的地方,干脆不如替换为东亚住宅好一些)本身比拟开放,所以必须首先用院落空间将其围合起来。
也就是说,同样是院落,东亚的院落是住宅内部秩序的一局部,而美洲的院落那么往往是外部城市秩序的一局部,这里面可以说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反而是因为东亚住宅本身私密性不强,所以必须通过院落来完成其私密性。
而美洲那么正因为住宅本身私密性好,所以才能够以此为前提将院落奉献给城市。
是良好的私密性成就了良好的公共性。
有好的私密性才能够有好的公共性,这个是很有意思的一对矛盾。
作者提了一点希望日本人能够从观念上革命的一点很重要:“没有建住宅的地面,纵使归个人所有,也应作为公共性外部秩序的一局部来考虑,这种观念性革命是很必要的。
”而欧洲的住宅,希腊和意大利,那么没有前院,“石结构建筑之外的剩余地面全部铺装作为街道使用”,但是因为是住宅外墙直接形成街道,所以却和东亚由院墙形成的街道不同,有着生活性的门窗开口,住宅内外沟通,街道具有非常强烈的生活气息。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当我翻开《街道的美学》这本书,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城市街道灵魂深处的大门。
芦原义信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为我们揭示了街道这一日常空间背后所蕴含的美学密码。
在书中,芦原义信先生首先探讨了街道与建筑的关系。
他指出,建筑是构成街道的重要元素,而街道则为建筑提供了展示的舞台。
以往,我们在规划和设计建筑时,往往只关注单体建筑的美观和独特性,却忽视了建筑与街道整体的协调性。
这导致了许多街道景观的混乱和无序。
然而,真正优美的街道应该是建筑与街道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的。
建筑的风格、高度、色彩等都应该与街道的尺度、比例相适应,共同营造出和谐统一的整体氛围。
书中还提到了街道的尺度问题。
芦原义信先生认为,适宜的街道尺度能够给人带来舒适和亲切的感受。
过于宽阔的街道会让人感到疏离和孤独,而过于狭窄的街道则会让人感到压抑和局促。
在现代城市的建设中,为了追求交通的高效和便捷,我们往往建造了宽阔的大马路。
这些大马路虽然满足了车辆的通行需求,却破坏了街道原有的人文氛围。
人们在这样的街道上行走,很难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也难以体验到城市的活力和魅力。
相反,那些尺度宜人的街道,如欧洲的一些古老小镇的街道,往往能够吸引人们驻足停留,促进商业和社交活动的开展。
街道的界面也是影响其美学价值的重要因素。
芦原义信先生强调了街道两侧立面的连续性和韵律感。
一个具有良好界面的街道,其立面应该是连贯而有节奏的,通过建筑的高低错落、门窗的排列组合等形成一种富有变化的韵律。
这种韵律感不仅能够增加街道的美感,还能够引导人们的视线,使人们在行走过程中感受到一种动态的美。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街道界面的破碎和杂乱,建筑风格的不统一、广告牌的随意设置等都破坏了街道的整体美感。
此外,芦原义信先生还关注到了街道空间的细节处理。
比如,街道上的路灯、座椅、垃圾桶等设施,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够对街道的品质产生重要影响。
一个精心设计的路灯不仅能够提供照明,还能够成为街道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一张舒适的座椅能够让人们在疲惫时有地方休息,增加街道的亲和力;一个合理设置的垃圾桶能够保持街道的整洁,提升街道的环境质量。
读《街道的美学》有感

读《街道的美学》有感导读:本文是关于读《街道的美学》有感,希望能帮助到您!赵日天想静静——读《街道的美学》有感原创: Mr-Antu马马虎虎翻完《街道的美学》,最喜欢的章节是第三章,关于空间的几项考察。
尤其对"小空间的价值"和"留下记忆的空间"这两小节感兴趣。
"小空间"意味着什么?作者说:首先,它是个人的、安静的、想象的、有诗意和有人情味的。
而我觉得,小空间是最富有故事性的地方。
电视剧情节。
青春期的男生或女生,嘭地把房间门大力关上。
父母一脸懵逼,敲门问道:赵日天,赵日天,你怎么了?赵日天将枕头蒙住脑袋,回应道:别烦我行不行,我想静静!于是,赵日天就在他(她)小小的房间一个人静静,直到肚子饿。
电影情节是这样的。
崔欧巴的正怀胎的老婆被冷血杀手杀害后,凶手没得到应有的惩罚,凶手还一脸不屑地嘲笑崔欧巴不能把自己怎么样。
崔欧巴黑化了,表面上他像往常一样生活,实际上他数年如一日地在谋划报复计划,他的房间墙上贴满了凶手的社会关系,出狱时间,性格习惯,等等,就等待他出狱之后,亲手将他弄了。
还有,全世界的鬼片,都少不了厕所这种小空间。
厕所里的镜子,坑,都是会发生故事的物件。
对了,在厕所,不许回头看。
还有还有,小时候玩过过家家吗,女主人指着这张小凳子说,这里是厨房,我要在这里摘菜,指着那几个被铺平的尼龙袋说,那里是卧室,我们要在这里睡觉。
小小的女主人十分有条理,凭空就把堆放杂物的空地,变成了玛丽苏豪宅。
不像那些男孩子,整天就在外面放动感光波,舞六脉神剑,耍乾坤大挪移。
一点都不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的道理。
呵,小空间,你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同学。
小空间就是这么常见,琐碎,不可缺。
相对而言的大空间,是那不能让人静静,不能保守自己秘密和不能称其为家的地方。
大空间的存在也是有它的价值的。
比如,建筑与建筑之间较大的间距,可以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空间有足够的日照长度,比如,城中村楼挨着楼的状态被推到可以开发出更宽敞通透卫生的空间。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第一篇:《街道的美学》读后感《街道的美学》读后感芦原义信,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
毕业于东京大学建造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
代表作有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
《街道的美学》集中体现了了芦原义信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
因为他有东西方的教育背景,对日本和西欧的建筑环境和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他又归纳了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中心结合,从细节出发,令人敬佩。
作者重点从空间构成尤其是平面的视觉构成角度来阐释何谓一个美的街道,而在续街道的美学中,作者进行了补充,更多的从视觉景观的角度告诉我们何谓美的外部空间。
本书是芦原义信对自己的空间设计观念的理论书。
在书中,作者也向我们介绍了另外一种街道形式西欧的花园城市风格。
把外部秩序引人内部秩序中,让市民参与到街道的美化中,把室内空间当成外部秩序考虑。
在城市的美化方面贡献是巨大的,然而遗憾的是市民在室内看不到这个花园,室内外是隔绝的。
最终花园城市只是让市民参与到环境的建设中,却无法去改变市民的生活方式。
对街道的分析是最有趣味的一部分,他没有罗列数据,没有大段论证,而更多是以一种游记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他对一个城市和承载着城市灵魂的街道空间的感知。
芦原义信在论述小空间的价值曾阐释国他对小的理解,他说,右大的东西想象小的东西困难的,但在小的世界中除了发挥想象力外别无他法,在本书中,他一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研究了,在小空间一章的论述中,我们明显发现了他重视建筑精神性的根本立场。
街道空间的美感并不仅仅源自于围合成街道空间的建筑本身,而更多的来源于由这些建筑所确定的街道内部空间的尺度和布局。
换句话说,对一条街道的评价与鉴赏,应该更多的把眼光放在街道内部空间不是外墙,街道建筑对于街道空间的主要意义在于构成一个相当封闭的空间,为街道内部空间提供骨架的支撑。
空间作为人们交往活动的载体而存在的,街道空间不但是人们进行必要性活动的场所。
街道的美学KAN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街道的构成1街道与建筑的关系作者认为一种的文化的街道和城市街道,是和这种文化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
对于街道的热衷,作者认为先意大利人然后英国人,最后才是日本人,当然作者是日本人,对与给出观点充满局限性,我认为中国古代建筑以及街道文化性史圣神的,不是能够拿出相比的。
意大利广场意大利人喜欢把街道当成起居室,常常喜欢出来逛逛,所以其城市都建设了大量广场。
而英国人喜欢田园的生活,他们就建设了大量的公园。
英国的公园而这两者人不管怎么样,都有一种公众生活空间的习惯,都把公共生活当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则日本人没这习惯,也就没太多公共空间所言。
从这三个国家的人性格上来看,意大利人性格最外向,日本人则最内向。
这个看来与空间结构有种互动关系。
而作者谈论街道,便首先从城市建筑结构开始谈起。
作者谈论澳大利亚和英国的郊外住宅前院,住宅前院与其说为了主人,还不如说为了方便路人更为合适。
这种落院的开放性反而基于住宅的封闭性而言的。
相对东南亚住宅,本身比较开放,所以首先用院落空间将其围合起来。
所以说,同样是院落,东南亚院落是住宅内部秩序的一部分,美洲院落则往往是外部城市秩序的一部分,这里可以说是非常有意思的的地方。
就说东南亚住宅反而不私密,所以通过院落来完成其私密性。
而美洲正因为其私密性好,所以才讲将院落贡献给城市。
有良好的私密性就有了良好的公共性。
有好的私密性才有好的公共性,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对矛盾。
作者提了一点希望从观念上革命的一点很重要:“没有建住宅的地面,纵使归个人所有,也应作为公共性外部秩序的一部分来考虑,这种观念性革命史很必要的。
”确实,对于公共性来说,越是有安全感的人民对待公共使用越多。
所以街道所呈现的都是一个民族的的个性和爱好文化。
2街道的构造关于注明的“杯图”,作者强调“杯子和侧影不能被同时看到…….黑色和白色的交线只有一边起作用,或称为杯的轮廓线,如果一方成为‘图形’,另一方成为北京的非图形空间”这样的图形才是紧密的,没有多余的存在。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

街道的美学读后感《街道的美学》读后感当我翻开《街道的美学》这本书,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城市街道奇妙世界的大门。
书中那些关于街道的见解和思考,就像一道道明亮的光线,照亮了我对日常熟悉却又常常忽略的街道的全新认知。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街道是再平常不过的存在。
我们每天在街道上穿梭,脚步匆匆,很少真正停下脚步去感受和欣赏它们。
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街道不仅仅是连接各个地点的通道,更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故事的地方。
就拿我所居住的小城的那条老街来说吧。
这条老街承载了我太多的回忆。
小时候,每次跟着大人去逛街,走在那坑坑洼洼的青石板路上,总觉得特别有趣。
石板路的缝隙里长满了青苔,有时候不小心还会滑倒,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街道两旁是一排排老旧的木屋,木窗上的雕花虽然已经褪去了鲜艳的颜色,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的精致。
那些木屋的门总是半掩着,透过门缝,可以看到屋内昏暗的光线和摆放杂乱的物品。
有的屋子是卖杂货的,货架上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儿,从针线到糖果,应有尽有。
有的屋子是理发店,门口挂着一块红白相间的旋转灯柱,里面的老师傅总是拿着一把老式的剃刀,熟练地给客人理发。
街道上最热闹的要数那家小吃店了。
每天早上,店里都会飘出阵阵香气,那是油条在油锅里翻滚的味道,是豆浆在锅里沸腾的味道。
店主是一对中年夫妇,他们总是热情地招呼着每一位顾客。
男主人负责炸油条,只见他把揉好的面团切成小块,然后拉长放进油锅里,不一会儿,金黄酥脆的油条就出锅了。
女主人则忙着给客人盛豆浆、打包油条,脸上洋溢着亲切的笑容。
到了中午,街道上的人渐渐少了,阳光洒在街道上,给那些古老的建筑蒙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
这时候,猫咪们会从角落里跑出来,懒洋洋地躺在门口晒太阳。
偶尔有一辆自行车经过,铃声清脆,打破了午后的宁静。
傍晚时分,街道又重新热闹起来。
下班的人们匆匆走过,孩子们在街道上嬉笑玩耍。
街边的路灯也陆续亮了起来,昏黄的灯光给街道增添了一份温馨的氛围。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在发展,老街也在不断地变化。
街道美学观后感

街道美学观后感就说街道的宽度和建筑的高度比例吧。
原来这里面学问可大了,不是随随便便想盖多高就盖多高,想把路修多宽就修多宽的。
如果街道太窄,建筑又高,那走在里面就感觉特别压抑,就像被两座大山夹在中间的小蚂蚁似的。
相反,如果街道宽得没边儿,建筑又矮矮的,又会感觉很空旷,就像一个小矮人站在大广场上,孤零零的。
这比例就像做菜时盐和糖的比例一样,得恰到好处才能调出美味。
还有街道上那些建筑的外立面,那简直就是街道的“脸”啊。
要是建筑的外观都长得千篇一律,那这街道就像一群克隆人站在那,一点个性都没有。
有些街道建筑的色彩搭配特别和谐,就像一幅精心绘制的画,看着就舒服。
而有些街道呢,那颜色就乱得像小孩子打翻了调色盘,看得人眼花缭乱。
我就想到我去过的一些老街,那些房子虽然旧,但是外墙的砖啊、木雕啊什么的,都特别有韵味,就像一个有故事的老人,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岁月。
街道上的小细节也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路灯,它可不仅仅是用来照明的。
那些设计得很独特的路灯,就像街道上的小明星,到了晚上一亮起来,整个街道的氛围就变了。
还有街边的长椅,要是摆放得巧妙,那就是给行人的小惊喜。
走累了可以坐下来看看来来往往的人群,感觉自己就像在看一场现实版的电影。
从人的活动这个角度来看呢,街道就像是一个大容器,把各种各样的人都装在里面。
有急匆匆赶路的上班族,有慢悠悠散步的老人,还有在街边嬉笑玩耍的孩子。
这时候街道就像一个大磁场,把不同的生活方式都吸引在一起。
如果一个街道设计得不好,那这个磁场就乱了套了。
比如说没有合适的人行道,那人和车就挤成一团,就像一锅乱炖的粥,哪还有什么美感可言。
读《街道的美学》有感

读《街道的美学》有感
《街道的美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作者将街道
描述成一个给人以美感的地方,它是一个容纳彩色的地方,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地方。
书中的街道拥有不同的文化,充满多样性,定义着特定的空间独有的风景令人难忘。
阅读这本书使我想起了我们平时上学、出差时看到的街道,每一条街道都有不同的风景,这就让我想到了自己所生活的地方,在家乡的小巷里,绿树与红砖相映生辉,那些拥挤的街道里却是一种温馨而熟悉的气息,让我体会到了“家”的温暖与安宁。
家乡的每一条街道都在叙述着它的故事,一直在变化,唤醒我许多印象里的画面,我也懂得了把它的情感放入每一次的思考。
此外,书中对于街道上的空间利用也很有意义,街道上的每一个空间都赋予了不同的意义,引起了不同的兴趣,它不仅试图将不同文化交织,而且也可以融合农村、城市、建筑物之间的联系。
街道空间的设计运用也使街上的每一个旅客都能体验不一样的美感。
总的来说,街道的美学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情感的旅行。
它不仅鼓舞我们去发现街道别样的美感,也能让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有更深的理解,赋予街道生活更加精彩的旅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街道的美学》有感
《街道的美学》的作者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师芦原义信,成书写于1979年,是作者多年来对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
收入该书的《街道的美学》和《续街道的美学》应用格式塔心理学中“图形”和“背景”的概念以及其他现代建筑理论,并引用中国的“阴阳”之说,对日本、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西欧国家的建筑环境与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从而归纳出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来许多独到见解。
——译者伊培桐
一直以来,诸如我这类初出茅庐的建筑生总喜欢把自己定义为设计建筑的设计师,对周边环境的评判往往是过多的出于对建筑本身的造型与风格的考虑,常常忽视“建筑”与“街道”之间空间的“内”与“外”的转变,认为建筑围合的就是街道,街道是依附于建筑存在的,只要把建筑放在了总平面上,剩余的空地就是道路、广场和绿化的随意拼凑。
而读了《街道的美学》中的街道的构成一章时,才真正的懂得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
换句话说,街道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
其生存能力就像是人依靠人性一样,依靠于周围的建筑。
完整的街道是协调的空间,街道和其两旁的建筑必然是和谐相处的,我们应该树立以“外部空间设计”为中心的建筑美学思想,以街道的视觉秩序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的出发点,发掘建筑平面布局设计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街道是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它的地位无法替代。
在书中,作者利用格式塔心理学详细的介绍了意大利和日本的街道构成区别,认为意大利的街道是由街道两旁排满的建筑形成的封闭空间,也是由于其建筑的连续性和韵律而形成的美丽的街道,建筑和街道都可以反转成为“背景”或“图形”,也就是说在意大利的空间中,内外空间是存在反转的可能性的(如图1)。
而日本的街道与建筑是存在必然的“背景”和“图形”关系的,内外分界明显(如图2)。
究其原因,我认为可大致归纳为:1.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两侧排列的建筑物形成连续的轮廓,且这些建筑的砖石结构可经过漫长的岁月而达到了“多样的统一”,除此之外,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大多连一棵树都不植,地面铺装会铺满各个角落;而日本的建筑和街道之间是存在用途不
明确的围墙内空间的,建筑并没有形成连续的轮廓线,且日本当地的气候和建材所决定的抬高地板式木结构住宅本身就区别了内部和外部。
2.从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比值(D/H)来说,相对意大利建筑而言,日本住宅是极端的低矮窄小的,相对的,日本的街道也要比意大利的低矮狭窄,很少可以在这里赋予内部空间的功能。
3.意大利等西欧国家注重个人的自由,在室内或者室外均穿着鞋,从思想上就淡化了内外之分,他们的街道抑或广场的设计充斥着室外环境室内化的手法,内部的秩序已然渗透到了外部秩序之中,建筑的外墙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围墙,而承担着“内”与“外”互相沟通的责任,从而将生活的气息带入街道和广场,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意大利的圣马可广场会被称为“欧洲最美客厅”的原因之一;而日本注重的则是一视同仁的集体的内部秩序,习惯把家,或者说建筑本身看成“内”,而把建筑的外部环境看成“外”,在室内要脱鞋,在室外就要穿鞋,也就在思想上明确了内外之分。
4.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的街道是由建筑本来“第一次轮廓线”所决定,“第一次轮廓线”秩序和结构清晰;日本等亚洲国家的街道则多是由“第二次轮廓线”所决定,“第二次轮廓线”干扰整个街道的尺度秩序的组织(如图3)。
我们在做设计建筑时,通常会用1/100的比例尺在图面中考虑空间。
我们自己就变成了1/100的小人,在建筑的空间中往返。
变成1cm小人的我们,用童话般的幻想的空间去创造真实的世界,这大概是作为一个建筑师最大的乐趣吧。
街道就是外部空间,而外部空间的构成,就是让巨大的城市达到人的尺度,把“大空间”划分或还原成“小空间”把空间充实得更富有人情味的技术,形成真正为了人的街道,以此创造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空间。
在书中,作者也提到了“阴角”空间(如图4),“阴角”空间要比转角或缺角更具封闭性,从而利用“阴角”空间可以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城市空间。
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如图4的方式来创造“阴角”空间,这样不仅为人们无意识的自发活动提供了场地,也为街道空间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或是利用下沉式庭院技法与密接原理则可以令人感到空间的段落,给街道带来生气。
比如杭州的西溪印象城,在设有地上休闲广场的同时设有下沉广场(如
图5),不仅打破了空间的空旷感和视觉的单一感,还带动了地下商城及服务。
在靠近五常大道的一侧利用广场与地面的高差做了一个小型的跌水设计,使得在下沉广场休闲娱乐的人们听到的不再是马路上的车子开过的轰鸣声,而是水幕倾泻而下的潺潺声。
图4 道路上的阴角即使已有道路,只要令建筑物后退仍可创造阴角空间
图5 在建筑的外部空间中,“阴角”空间相对于中国、日本这样对建筑外部空间制约交叉的国
家来说是很难成立的,其主要原因也如上文提到的,中国和日本在思想上明确了内外之分,对外部空间没有赋予“图形”特性。
在城市设计中,我们通常会运用图底关系以及图底关系反转并列进行研究,后者的目的也就是将建筑外部空间图形化,然而在实际设计中,外部空间并没有被赋予更多的图形特征。
中国和日本的城市规划都如棋盘状整齐分布,缺失“阴角”空间,多数街道也是由“第二次轮廓线”决定,但中国与日本仍是存在差异的,中国百姓比日本百姓更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局促的街道角落进行活动交流。
所以说,意大利是由于城堡类高大的建筑、D/H>2的空间效果以及秩序明确结构清晰的“第一次轮廓线”促成“欧洲最美的客厅”,而中国是由于传统的低矮墙体、D/H<1的街道尺寸效应以及“第二次轮廓线”才促成了“中国四合院”。
“在城市生活中,单纯的建筑并不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往往人的活动才是吸引人们注意的关键。
”人在本质上是居住者,因为居住,人就必然会占据一定空间,无论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空间。
大自然是个茫然的大空间,而作为建筑师的我们,就是把大空间划分成适合人居住的小空间(小空间就是个人的、安静的、想像的、有诗意的和有人情味的,与大城市的杂乱、喧闹、非人性的现状形成强烈对比,与世隔绝,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安定感),实现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但是,在现在这个极具快速化、现代化的社会,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从白天大空间的活动中解放出来以后,却很难寻找到一个可以在夜间停滞下来的静谧的“小空间”,更不要说是在这个“小空间”里享受天伦之乐了。
所以从人性出发,在国际化大都市里设计小空间是必要的。
现在很多大城市里的中心绿地的使用率都是很低的,尤其是在现在的商业区中,总是存在很多“地广人稀”的现象。
主要原因还是设计师将人“挡”在了“外面”,这些钢筋混凝土建筑之间的空间,既不像是自然环境,又不像是人工环境,更像是一个空虚的过渡空间,没有和周围的环境一体化,将人拒之门外了。
主要原因还是绿地四周常常用高大的常绿树树立起明确的界限,让人看不到里面,也不想进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改进呢?针对使用功能,我想提出以下两个方案。
针对公园:就拿消防主题公园(理工后花园)为例吧,公园三面临道路,其中西面有广场,南面有一个正门,外加几条小径,北面有两个出入口,公园除西面广场没有明确的绿化界限外,其余三面都以排列式常绿植物树立起了明确的界限,而西面的广场正对着商业区,中间一条川流不息的城市干道,所以实际上也并没有起到让人自然而然走进来的作用,南面和北面给人的封闭感就更强烈了,南面的大门更像是深宅大院的门,让人觉得这里面是住着人家的,是私人而非公共的。
如此看来,我们也就明白了问题的症结所在,我们可以将南面
大多数的树移植掉,在10米范围内施以美丽图案的铺装,一直延续到西面的广场,其间可以采用树、花草和水加以点缀,但必须留出足够人行走的距离。
西面则可以将主要入口扩大,使路人可以对园内景观一览无余。
图6 杭州消防主题公园(理工后花园)原有规划
图7杭州消防主题公园(理工后花园)改建后方案
针对小区:小区是独门独户的,而绿地是公共的。
正如夏迈夫所指,是希望“带庭院住
宅”的,所谓庭院,就是自己动手创造的自然环境,绝不是只供看一看的,那是完全属于自己的空间,即使再小也没关系。
如此看来,将小区的公共绿地划分给每家每户也是义不容辞的。
而且如此一来,不仅开发商省去了种植和维护的费用,分到绿地的住户也十分乐意自己精心打造属于自己的庭院。
这个建议,我想在混凝土建筑林立的大城市里必定是备受欢迎的,可以让那些整天忙忙碌碌,压力山大的上班族,靠自己的想像和喜好创造一个属于自己喜欢的“小自然”,以此放松身心。
作为一个建筑师,我认为我们应该把设计原则落实到特定的历史与地域中的人的行为上,尝试对不同属性的空间进行分析与鉴赏,提升我们自身对空间的认识,从而进一步达到提升自身建筑素养的目的。
我们不应该将国外的一些设计直接拿来,照搬到国内,这样并不是人性化的。
人性化的建筑需要我们从“人”出发,在向更多的建筑大师学习更多的设计方法的同时也时刻提醒着提醒自己设计需要严谨的态度和勤奋的研究,要以人为本,设计出符合人体尺寸和身心需要的好空间,建筑如此,街道也是如此。
姓名:陈佳丽班级:12建筑1班
学号:2012331210076
指导老师: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