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_意境赏析

合集下载

'寄语梅花且宁奈枝头无雪不堪看' ——朱淑真诗词中的梅意象浅析

'寄语梅花且宁奈枝头无雪不堪看' ——朱淑真诗词中的梅意象浅析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寄语梅花且宁奈,枝头无雪不堪看”——朱淑真诗词中的梅意象浅析白静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张军强 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 要:明代以前留下诗词最多的女诗人当数朱淑真,她的诗风柔婉雅致,情感真挚动人,意境凄苦幽深。

梅是她的诗词中出现次数最多意象。

由于现实生活中爱情和婚姻生活的不幸,她在诗词中寄情于梅花,来表现她的孤傲不屈,寄托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本文即试图分析朱淑真诗词中的梅意象。

关键词:朱淑真;梅花;意象作者简介:白静(1983-),汉,女,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张军强(1983-),汉,男,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人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3-070-01内忧外患的国家情境,使宋代文人的创作态度和审美倾向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在审美意象的选择上,一改唐的宏达绮丽、开阔豪壮,走向素雅淡丽、瘦寒峭拔,从唐人的外向走向内省。

梅花就成为宋代文人钟爱的文学意象,文人爱梅的风气达到了历史的高潮。

这个时代尽管不乏如林逋、王安石、苏轼、陆游等的咏梅大家,但朱淑真在咏梅的诗人中绝对毫不逊色。

朱淑真,自号幽栖居士,是宋代文学史上写梅最多的女诗人,也是宋代唯一一位可以和李清照在才情上媲美的女诗人。

她填词作诗,弹琴绘画无不精通,是一个才情丰富却身世不幸的才女。

她在诗词里倾注了她全部的感情,后“宛陵魏端礼辑其诗词,名曰《断肠集》”[1]。

断肠诗词以咏花居多。

在朱淑真的将近四百首诗词中,直接咏梅和有梅之意象的多达47首。

她钟情于梅的原因并非偶然,感情生活的孤寂给她带来了无穷的烦忧愁绪,同时也为她的才情提供了创作素材。

朱淑真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观察和丰富想象,营造了一片花之洋,尤其是梅花,梅花在朱淑真的眼中,俨然成全了她情感的寄托, 使她发出了“寄语梅花且宁奈,枝头无雪不堪看”的慨叹。

【古诗梅花王安石】王安石梅花的阅读答案

【古诗梅花王安石】王安石梅花的阅读答案

【古诗梅花王安石】王安石梅花的阅读答案篇一:王安石梅花阅读答案为:因为。

暗香:形容若隐若现、时断时续的花香。

本篇指梅花淡淡的似有似无的幽香。

【佳句赏析】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雪是高洁的,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以外,还具有雪所不具有的香的品格。

这梅花不仅凌寒呈艳,而且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

严寒压不倒梅花的香,于此更显出它凌寒的傲骨。

【阅读训练】(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早春或初春)(2)________两字点明地点;_______两字交代时间,突出了春梅于严寒中傲然怒放的性格特征。

独自开与_________相照应,传递了梅先天下春的信息。

(墙角凌寒数枝梅)(3)诗歌并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怎样的品格?用诗句回答。

(凌寒独自开)(4)南宋人李壁评此诗说:《古乐府》庭前一树梅,寒多不觉开。

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

荆公(王安石)略转换耳,或偶同也。

其言下之意,是说王安石的诗有抄袭这首乐府诗的可能。

你的看法呢?请简要评析。

阅读答案:这首古乐府只不过就梅花而咏梅花,形象和意境都没有跳出梅花本身。

而王安石诗的凌寒独自开,显示了诗人对梅花的感情,表达了不惧恶境的心境,所咏的是有我之境,不是客观的描写。

【译文】墙角里生长着几枝梅花,正冒着严寒独自在开放。

远望就知道那不是白雪,因为有阵阵幽香飘过来。

【古诗今译】在偏僻的墙角,有几枝梅花正在冒着严寒默默地开放。

远远地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梅花那淡淡的幽香早就一阵一阵地从远处隐隐传来了。

【赏析】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谥号文。

神宗熙宁三年(1070)和八年(1075)两任宰相,曾积极进行政治经济改革。

但由于受保守势力的反对,终于失败并被罢相。

晚年退居在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悲愤死去。

他工于绝句,且内容充实,语言精练,风格雄健。

晚年作品艺术造诣极高。

梅岭三章单句赏析

梅岭三章单句赏析

梅岭三章单句赏析梅岭三章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诗史上的奇迹”,其诗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给人以无限遐想。

下面我们就来赏析梅岭三章中的经典句子,感受王之涣的诗意之美。

1.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

这是梅岭三章中的第一章,通过对梅花和雪的对比,表现了梅花的傲骨和坚强。

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中依然傲立,而雪虽然洁白无瑕,却不及梅花的香气。

这句诗用“梅”和“雪”这两种自然景物进行对比,表现出梅花的坚韧和香气的独特,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2.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

这是梅岭三章中的第二章,通过对梅花的生长环境进行描写,表现了梅花的顽强和生命力。

梅花在寒冷的冬天中依然绽放,不畏严寒,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这句诗用“近水”和“经冬雪”来暗示梅花的生长环境,表现出梅花的坚韧和生命力,给人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

3. “可怜梅花扑地雪,应照春光才可开。

”。

这是梅岭三章中的第三章,通过对梅花与雪的互动进行描写,表现了梅花的坚韧和顽强。

梅花在雪中依然坚强地绽放,展现出坚韧不拔的品质。

这句诗用“梅花”和“雪”来表现梅花的顽强和坚韧,给人一种不屈不挠的力量。

梅岭三章中的这些经典句子,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现了梅花的坚韧和顽强,展现了梅花的独特魅力。

王之涣通过这些句子,让人们感受到了梅花的美丽和坚韧,给人以振奋和鼓舞。

这些句子不仅在形式上优美,而且在意境上深远,给人以无限遐想。

正是因为这些句子的魅力,梅岭三章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总的来说,梅岭三章中的这些句子,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现了梅花的坚韧和顽强,展现了梅花的独特魅力。

这些句子不仅在形式上优美,而且在意境上深远,给人以振奋和鼓舞。

正是因为这些句子的魅力,梅岭三章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被后人传颂不衰。

王安石《梅花》诗词原文及赏析PPT课件

王安石《梅花》诗词原文及赏析PPT课件
王安石《梅花》诗词原文及赏析
汇报人:XXX 20XX-XX-XX
contents
目录
• 背景介绍 • 诗词原文 • 主题思想 • 艺术手法及特色 • 历史地位及影响 • 个人感悟与启示
01
背景介绍
王安石的生平与成就
生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 。
对《梅花》诗词的个人感悟
简洁明快
王安石的《梅花》诗词,语言精 练,不拖沓,每个字句都恰到好
处,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意境深远
诗词中描绘了寒冷的冬季,一朵梅 花独自傲立在风雪中,散发着幽香 ,意境深远,令人陶醉。
寓情于景
诗人通过对梅花的描绘,表达了自 己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同时 也透露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和思考 。
个性风格
王安石的个性风格以严谨、务实、坚韧著称,他的诗歌 也体现了这些特点。他的诗歌不仅有深厚的情感底蕴, 还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生动的形象表现,展现出其独特 的艺术个性和人生态度。
05
历史地位及影响
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文学价值
王安石的诗歌被高度评价为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其运用简洁明快的笔触和凝练生动的语言,使作品 充满了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借物喻人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
王安石在《梅花》中运用了借物喻人的表现 手法,借梅花比喻自己,表达了他身处困境 仍然坚强不屈、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具体表现
诗中通过描述梅花的耐寒、美丽、清香等特 点,隐喻了作者自己不屈不挠、乐观向上的
精神品质。
与其他诗词的情感对比
要点一
与其他诗词的情感对比
王安石的《梅花》与其他描写梅花的诗词相比,情感表达 更为深沉、内敛。诗中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细腻描绘 梅花的形象和特点来表达情感,使情感更为含蓄、耐人寻 味。

梅花意象的寓意_古代诗歌鉴赏介绍

梅花意象的寓意_古代诗歌鉴赏介绍

梅花意象的寓意_古代诗歌鉴赏介绍梅花意象解释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

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例1: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例2: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2)凌寒不屈的顽强例1: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

例2:张谓《早梅》诗云:“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许浑《早梅》亦云:“素艳雪凝树。

”寒梅花发,似玉如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例3: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

例4:杨亿《少年游》的上片“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在雪里寻梅,从梅花处得到春的讯息。

诗人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开放在雪中的梅花,不仅色白如雪,清峻高雅,还是春的使者,传递温情的驿使!(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

”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

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它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

例1: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

‘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

《梅花》古诗鉴赏(12篇)

《梅花》古诗鉴赏(12篇)

《梅花》古诗鉴赏(12篇)《梅花》古诗鉴赏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赏析林逋这人一辈子不做官,也不娶妻生子,一个人住在西湖畔孤山山坡上种梅养鹤,过着隐居的生活。

所以他的咏梅诗,表现的不过是脱离社会现实自命清高的思想。

作者此诗则不同,他巧妙地借用了林逋的诗句,却能推陈出新。

你看他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

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梅花》古诗鉴赏2故人溪上,挂愁无奈,烟梢月树。

一涓春水点黄昏,便没顿、相思处。

曾把芳心深相许。

故梦劳诗苦。

闻说东风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赏析/鉴赏咏物词在南宋时已发展成熟,周邦彦人称“缜密典丽”,“富艳精工”,史达祖继承了这种创作风格,而其除了字锻句炼外,又使情景融合无际,更加浑融。

上片写溪上月下赏梅情景。

词人自号梅溪,作词一卷也以梅溪二字命名,爱梅之情可见一直很深。

他曾往好友张镃(功甫)南湖园中赏梅,《醉公子·咏梅寄南湖先生》云:“秀骨依依,误向山中,得与相识。

溪岸侧。

……今后梦魂隔。

相思暗惊清吟客。

想玉照堂前、树三百。

”诉说与梅花溪畔相识,钟爱情深,别后梦魂相隔,相思暗惊,弄得多情鬓白,剪愁不断,沾恨泪新。

这首《留春令》在词意和感情上与此极为相似,由词意可知词人是大约在春天的一个傍晚来到梅花溪的。

此时太阳落山,月亮升起皓空,但见那梅树在明月清光的映照下,银光素辉,清奇幽绝,分外动人。

可是,那梅树梢头却因暮色尚未散尽,而月色又不明朗,朦朦胧胧,看不清梅花的冰姿雪容。

这情景对一心赏梅,爱之情深的词人来说,自然是很扫兴的,心中不觉浮起难以抑制的怨愁,显出百般无奈的.神情,因而以清空骚雅之笔写出两句奇妙的词句:“挂愁无奈,烟梢月树。

梅 意境赏析

梅 意境赏析

梅花经受严寒的考验,凌雪怒放,冰肌 玉骨,与人们倡导的不屈的精神相吻合,成 为超拔脱俗、高洁孤傲的化身。
Hale Waihona Puke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雪是高洁的,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 外,还有雪所不具有的暗香。这梅花不仅凌 寒呈艳,而且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诗歌表 达了诗人坚强不屈、超拔脱俗的志趣。
•元代有个爱梅、咏梅、艺梅、画梅成 癖的王冕,隐居于 九里山,植梅千株, 自题所居为“梅花屋”。又工画墨梅,
花密枝繁,行笔刚健,有时用胭脂作没 骨梅,别具风格。 其《墨梅》诗名扬 天下: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 痕、不用人夸好颜色, 只留清气满乾 坤。
•biào mén zhī nián
•出处:《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 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意思:摽梅:梅子成熟后落下来。比喻 女子已到了出嫁的年龄。
• qīng méi zhú mǎ
• 出处:唐·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 意思: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 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 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 wàng méi zhǐ kě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 探梅人过溪桥。”(张可久《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
•诗人将我们带入渺无人迹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气爽,何 来“探梅”之说?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洁隐士— —鲁卿。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
•古代文人笔下的梅, 差不多都是以孤高冷艳的形象出现, 在革命家笔下, 梅便具有了革命者的豪情。
•“不负梅花约, 驱车走大森。寒云伴岭重, 春色一湾 深。”———林伯渠

梅花古诗王安石带拼音

梅花古诗王安石带拼音

梅花古诗王安石带拼音梅花古诗王安石带拼音《梅花》一诗中表现的是:“无惧旁人的眼光,在恶劣的环境中,依旧屹立不倒。

”体现出诗人坚持自我的信念。

下文为王安石《梅花》古诗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梅花》古诗带拼音qiáng jiǎo shù zhī méi,líng hán dú zì kāi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yáo zhí bù shì xuǎ,wèi yǒu àn xiāng lái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翻译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

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梅花》赏析古人借用这些意象往往有这样一种模式:竹,多以画骨,而境界全在其中,些许文字,以竹之斑驳融文之参差,所谓景中写意。

松,以画,画姿则联想尽在松姿中;以诗写神,则松姿尽在想象中,以画以诗,展姿现神,皆谓借物言志。

兰,以植,植之盆庭院,飞香于书斋,兰香清,书香雅,谓之淡泊,谓之文雅。

而梅,亦如松,可诗可画,不同的是松以画传神,梅以诗传神。

另外,梅似乎具全了其它三“君子”的特征:如竹般清瘦,如松般多姿,亦如兰而有芳香。

因而,“四君子”中就梅在诗中表达的’意境尤为丰富。

王安石的《梅花》以寥寥几句诗句略出了几枝梅,恰把这几个特征都写出来了。

在意象中,松往往唱独角戏,环境只是作为一种陪衬,主要还是看松姿,而梅不同,梅往往要与环境结合,当然在墨画中环境可以是空白,然而这就是一种环境,只不过比较朦胧。

《梅花》中以“墙角”两字点出环境,极其鲜明,极具意境。

墙角显得特别冷清,看似空间狭小,其实作者以墙角为中心,展开了无限的空间,正是空阔处在角落外,见角落便想到空阔。

“数枝”与“墙角”搭配极为自然,显出了梅的清瘦,又自然而然地想到这“数枝梅”的姿态。

“凌寒”两字更是渲染了一种特别的气氛,寒风没模糊掉想象中的视线,反而把想象中的模糊赶跑了,带来了冬天的潭水般的清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梅花形极美,香极幽,恰似兰心惠质的美人,有“冰雪美 人”之称。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 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苏轼《定风波 红梅》) •用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梅花生就 冰清玉洁之姿,怎合姹紫嫣红之群?所以“乔装改扮”, 尽显美姿神韵。
•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便寄情于山林风 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 的意象。特别是到了宋代及以后,受“梅妻鹤子” 的林逋的影响,梅花也成了“隐君子”。 •“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 探梅人过溪桥。”(张可久《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
梅花融汇于人们的生产生活,衣食 住行, 婚嫁礼俗,日常交往之中,形 成了丰富多 彩的风土民俗,这些有关 梅花的风土民俗 是中华民族爱梅的又 一体现,也是博大精 深的梅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 梅原产我国, 我国植梅 至少有三千多 年的历史。
•最早在诗词中,出现梅花的当以《诗经》 “ 山有佳卉, 侯票侯梅” 。 •《山海经》中也有“ 灵山有木多梅” 的记 载,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诗经》里有:“摽有梅,其 实七兮”的 记载,共有五篇歌颂了“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梅花经受严寒的考验,凌雪怒放,冰肌 玉骨,与人们倡导的不屈的精神相吻合,成 为超拔脱俗、高洁孤傲的化身。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雪是高洁的,但梅花除了具有雪一般的高洁 外,还有雪所不具有的暗香。这梅花不仅凌 寒呈艳,而且在严寒中播送出暗香。诗歌表 达了诗人坚强不屈、超拔脱俗的志趣。
• 春秋战国时期爱梅之风已 很盛。人们已从采 梅果为主要目的而过渡到赏花。梅始 “ 以花闻 天下” ,人们把梅花和梅子作为馈赠和祭祀的 礼品。 • 到了汉晋南北朝,艺梅咏梅之风日盛。《西 京杂记》载: 《西京杂记》 “汉初修上林苑, 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米梅、胭脂梅。” 又: “汉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丽友梅。”
以梅叹国恨
•古往今来,国家兴亡,民族荣辱,百姓悲欢, 最能牵动诗人的情思。梅也成为抒发伤感之 情的载体。 •“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 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刘因 《观梅有感》) •前两句以东风把战场上的灰尘吹落暗喻南宋 已被元军消灭,战争已停息。此时诗人想到 了曾隐居西湖的林逋,实际上是怀念南宋朝 廷。后两句写诗人想象南宋灭亡后江南百姓 的不幸遭遇。江南当年的繁华景象早已不在, 百姓的生活更加困苦,诗人再也没有闲情逸 致欣赏梅花了。诗以梅为载体,抒发了对江 南的怀念和对南宋的悼念之情。
•诗人将我们带入渺无人迹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气爽,何 来“探梅”之说?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洁隐士— —鲁卿。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
•古代文人笔下的梅, 差不多都是以孤高冷艳的形象出现, 在革命家笔下, 梅便具有了革命者的豪情。 •“不负梅花约, 驱车走大森。寒云伴岭重, 春色一湾 深。”———林伯渠 •表达了坚信革命必定成功的信念。 •“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 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毛泽东 •词中的梅不惧寒冷, 不伯环境艰险, 整首词洋溢着革命 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制作人: 修改完善: 资料收集: 讲解人:
一.梅的美誉、精神
二.梅的历史、渊源三.来自的意象四.文人墨客与梅
五.与梅有关
•“雪中高士” •与兰、菊、竹并誉为“ 四君子” •与松、竹并称为“ 岁寒三友”
•梅花是民族象征 •梅花是百花首领 •梅花是天下奇卉 •梅花是华夏文明 •梅花是英烈雄风 •梅花是吉祥开端 •梅花是春的呼唤 •梅花是奉献榜样 •梅花是报喜诗篇 •梅 花是英雄好汉
“难言处, 良宵淡月, 疏影尚风流。” ——李易安
•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 孤高自傲 的精神品格。
•“君自故乡来, 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 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
•一个人对故乡的怀念,总是和那些与自己有过密切 关系的人、物、事相联系,故乡在思乡者脑海中是 一个个具体的形象和画面。这窗前的寒梅已不是一 般的自然物,而是思乡之情的凝聚物。
• 早期文献 到南北朝,有关梅花的诗文、轶事 也多 了。《金陵志》云:“宋武帝刘裕的女 儿 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 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号梅花妆, 宫 人皆效之。”这可能是用梅花图案美容 的开 端。 •据史料记载:隋人赵师雄在罗浮山遇 见梅花 仙子,故事美丽动人。说明当时人 们也爱梅 成风。
•陆凯有个文学挚友范晔(即《后汉书》作者)在长安。 他 在春回大地,早梅初开之际,自荆州摘下一枝梅花, 托邮 驿专赠范晔,并附短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 人;江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南无所有,聊赠一 枝春。 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自陆凯始,以梅花传 递友情, 传为佳话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王冕《墨梅》)
•诗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 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幽独超逸。 诗歌抒写了诗人高尚的情趣,表示了他 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梅花不肯傍青光, 自向春光著艳阳。” ——(韩握《梅花》)
•梅花是一个不做依势猖狂的小人, 在患难 时刻能奉献赤诚的君子形象。
•《荆州记》载,南朝诗人陆机诗云:“折梅逢驿使,寄 与陇头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显然诗人暗用了 这一典故。 •虽然家不可归,但他多么希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 的亲人啊!诗句情韵醇厚,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遐想
以梅寓身世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李商隐《忆梅》 •为什么要怨恨寒梅呢?在诗人看来, 寒梅虽春前开放,但在春回大地的时 候,它却凋谢了,不免有些遗憾,这 种遗憾继而转化成怨恨,使诗别有一 番含义。诗人因受“牛李党争”的影 响,遭到排挤,一生困顿失意,最后 潦倒至死。 •他满身有“寒梅的奇香”,却赶不上 美丽的春色,成为被人遗弃的“去年 花”。不难看出,“寒梅”正是诗人 人生的缩影,是一种自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