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禅茶文化的历史起源

合集下载

中国茶道与禅文化

中国茶道与禅文化

中国茶道与禅文化中国茶道与禅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

茶道作为一种文化形式,通过茶的煮、沏、闻、品的过程,融入了禅宗的哲学思想。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在禅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茶道的起源与发展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从古至今都有着丰富的茶文化传统。

茶道起初是贵族阶层的享受,后来逐渐普及至庶民,成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茶道的主要内容包括茶叶的选取、煮茶、沏茶、品茶以及茶具的使用。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煮茶的方法,更包含了精神修养和审美追求。

二、禅文化的发展与影响禅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佛教,并在中国得到发展和演变。

禅宗强调内心的静默和思想的超越,主张通过冥想和禅修来达到对真理的领悟。

禅宗对于艺术、文化、哲学等领域的影响十分深远,也对茶道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强调此时此地的真实体验,茶道的沏茶过程与禅宗的禅修方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通过茶道的煮、沏、闻、品的过程,人们可以沉浸在当下的完美状态中,感受茶香的芬芳,体验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三、茶道与禅文化的关系茶道与禅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两者在哲学、内涵和形式上都有相通之处。

茶道强调此时此地的真实体验,与禅宗的“只此一念”的理念相符。

无论是禅宗的冥想还是茶道的品茶,都追求的是内心的平和与静默。

在茶道中,沏茶的过程需要专注和敏锐的感受,与禅宗中的静思观想相似。

通过品茶,人们可以体验到茶香悠扬,味道醇厚,这些又与禅修中的内观体验相呼应。

茶道的独特氛围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身心,感受当下的美好。

四、茶道与禅文化对个人的启示茶道与禅文化的结合为个人的成长与修养带来了启示。

茶道需要人们在煮茶、沏茶、品茶的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细致入微地感受每一个细节。

而禅宗也要求人们保持专注,清除杂念,专注于当下。

通过茶道与禅修的结合,人们可以培养专注力、耐心和谦逊之心。

茶道与禅宗的结合也为人们提供了一种与自然相融的方式。

茶禅文化的历史

茶禅文化的历史

茶禅文化的历史导语:作为禅与茶相结合而形成的“禅茶文化”,既有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更有茶文化本身的雅气。

有好茶自然不乏品茗人,石门的茶文化遂与饮茶的历史同步而生。

虽说其年代已无从考稽,但在中华茶文化史上,偏居一隅的石门却写下了骄人的篇章。

拂开岁月的积尘,我们不难发现,被誉为茶饮文化最高境界的“茶禅一味”,便源于石门夹山。

一、南岳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茶禅一味”1.南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良的自然环境,为茶禅文化的衍生提供了先决条件。

南岳位于湖南省中部偏东南,地处幕阜山一衡阳一都庞岭复式背斜中的浏阳一南岳衡山隆起带,盘亘绵延八百余里。

群峰突起,最高峰主峰祝融峰1292米,最低海拔为80米,相对高差1200余米,南北走向的七十二峰穿境而过,有43峰座落境内。

四周为丘陵、盆地,是一座耸立于湘江之滨的孤山。

空气负离子含量平均达2.6万个/cm3,古云“神仙窟宅”之地,今有“天然氧吧”之称。

其山水沃饶,人文早蔚,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中心。

据南岳史书记载,南岳历史文化曾经经历过几个重要时期:一是南岳佛教开山鼻祖慧思大师创建“大般若禅林”(今福严寺)时期;二是被道教奉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魏夫人潜心《黄庭经》时期,开创了我国女道士修行先例;三是唐朝着名宰相李泌隐士时期等等。

更加难得的是每个时期都为华夏文明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历史遗产,弥足珍贵。

特别是南岳作为中国较早的“茶禅一味”文化发祥之地,其历史地位更不容忽视。

南岳风景优美,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适宜茶树的生长。

南岳特产“云雾茶”,其中以高山云雾茶享誉国内外,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初唐时期就被列为贡茶。

它是传统的石禀茶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逐步发展下来的,它传承了南岳近二千年来的茶叶文化和禅宗文化。

陆羽的《茶经》云:“茶出山南者,生衡山山谷”。

唐代诗人李群玉在《龙山人惠石禀茶》诗中赞道:“客有衡岳隐,遗余石禀茶,白云凌烟露,采缀青山芽,硅壁相叠压,积芳莫能如……”《中国名茶志》、《中国茶经》、《中国名茶图》等许多着作和全国高等院校茶叶教科书均有记载。

中国茶道文化与禅意

中国茶道文化与禅意

中国茶道文化与禅意茶道,是中国古老而独特的文化传统,融合了禅宗的哲学思想与审美观念。

它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与寂静,以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茶道不仅仅是一种饮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精神修行。

通过茶道,人们可以感受到禅意的深沉和内心的宁静。

本文将从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以及茶道的核心思想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茶道的起源和发展茶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相传茶的发现始于西汉时期。

据说,当时有一位叫神农的皇帝在采草时,偶然将一片茶叶放入嘴中,觉得其味甘美,于是茶就被人们发现并开始饮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渐渐被人们用于祭祀、医疗和养生等方面。

而茶道的形成则是在唐代,茶人陆羽所著的《茶经》成为了茶道的重要经典,确立了茶道的基本原则和礼仪。

茶道在宋代达到了巅峰,宋人甚至将茶与禅宗相结合,开创了茶与禅的新纪元。

茶道开始注重内心的宁静与默默,追求饮茶时的专注和沉思。

从此,茶道不仅仅是一种品味茶的方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感悟生命的方式。

二、茶道与禅宗的关系茶道和禅宗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可谓相互借鉴、相得益彰。

茶道的精神和禅宗的哲学思想有着深刻的共通之处。

茶道注重的是此时此地、一心一意,与禅宗追求的禅定与觉悟相契合。

禅宗注重的是内心的静谧和顿悟,茶道则通过饮茶的仪式和态度来实现这种追求。

在茶道中,泡茶的过程就如同禅修一般,需要专注的态度和仔细的观察。

泡茶要求参与者内心平静,抛却杂念,将全身心的注意力放在茶的冲泡上,以达到内心的深层宁静。

禅宗的清净寂静与茶道的独自沉思相互呼应,使人在品茗的过程中产生舒缓和平和的心境。

三、茶道的核心思想茶道的核心思想体现在茶道的仪式、礼仪和审美观念中。

茶道强调的是尊重、谦虚、和谐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茶道注重的是个人与环境的和谐与协调,反对过度的张扬和浮躁。

茶道鼓励人们在茶道的世界里找寻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远离世俗的喧嚣与浮华。

茶道的审美观念强调简约、素雅和自然,体现了中国传统审美的独特之处。

中国茶文化及峨眉山禅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及峨眉山禅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茶文化及峨眉山禅茶文化的发展历程茶是一种文化,和其它文化一样。

严格来说,中国的茶文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与茶相关的部分。

随着时间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类型与文化现象与茶发生了关联,成为茶文化的组成部分。

茶文化要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神农,神农尝百草在我国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的一个关于茶起源的古代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神农发现了茶叶的解毒作用,使人们开始并利用茶叶,开掘了茶文化之源。

晋代随着茶叶生产的快速发展,饮茶的文化性日益体现出来了。

到了南北朝后,茶也进一步得到普及,茶饮在民间的发展过程也逐渐被赋予了浓浓的文化色彩。

唐代佛教禅宗的发展,更加促进了茶饮的普及,茶禅一体,僧俗转相仿效,饮茶之风日盛。

在中国唐代288年的历史上,曾产生过三位堪称中国佛教茶禅文化先驱的禅茶大师。

一位是享有“茶圣”之誉的陆羽,湖北竟陵(今湖北天门)人,自幼在寺院长大,痴迷茶事,专注于植茶、焙茶研究,著《茶经》而留传后世;一位是江西百丈山的释怀海和尚,著有《百丈清规》(又称《禅门规式》)一书,书中对佛门用茶作了严格规范和规定,被佛门广为认同。

另一位则是四川峨眉山华严寺的释昌福禅师,公元845年,创立峨眉茶道,至今已传36代,长达1170多年,他创编的《峨眉茶道宗法清律》一书共四册,总字数2512字,这部书稿,除了阐述茶禅同修的佛理禅学,同时详细记载了峨眉山茶叶种植、采摘、焙制、用火、用水、茶器茶具、存贮保管等内容,成为峨眉禅茶一代宗师。

后经峨眉山市禅茶工坊挖掘、整理峨眉山茶史和以峨眉山佛教开创的茶禅文化研究,先后整理成书《峨眉茶道宗法清律》、《峨眉茶道历代传人》、《峨眉山佛门三道茶》、《峨眉茶道茶法》、《峨眉山佛教禅茶名称据考》、《峨眉山佛门茶禅养生文化据考》等文献,注册商标“宝掌堂”。

茶大兴于唐而盛于宋。

宋代有了新的茶叶生产中心,并出现了很多茶馆,茶饮的社会化得到充分体现。

宋代还风行分茶和斗茶游戏,对茶品的优化和茶艺的精进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禅茶一味: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融合之路

禅茶一味: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融合之路

禅茶一味: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的融合之路本期导读茶,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饮品,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存在。

闲于之时,约上三两好友,品茶闲谈,实在为人生一大乐趣。

在饮茶的同时,人们往往能都静下心境,体会到世间的美好。

后来,茶文化逐渐发展并与中国的禅宗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了“禅茶一味”的境界。

佛教“禅茶一味”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块瑰宝。

“禅”与“茶”本属两种文化形态,却在历史演变中相交融、相影响,最终禅茶同一味,这其中的奥妙值得我们去研究。

(一)、“禅茶一味”的起源发展“禅茶一味”是禅茶文化的典型表现形式,同时也是禅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禅茶文化来源于巴蜀地区;演至唐代以陆羽《茶经》的问世为标志形成了茶道精神的萌芽;赵州从谂禅师三称“吃茶去”,将茶真正融入到参禅悟道的修行当中,对中国禅宗茶道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了“禅茶一味”开始的标志;并于宋代臻于鼎盛,至明清衰微,20世纪90年代传统文化复兴热潮的兴起,茶文化再次回到人们的生活中,禅茶文化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各界人士的青睐。

“茶圣”陆羽:著有《茶经》一书,标志了茶道精神的开始(二)、“禅茶一味”的形成原因禅文化是精神层面的文化形态,茶文化是生活层面的文化形态,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文化领域,却能在历史长河中,相互交融、碰撞,最终达到“禅茶一味”的境界,这其中的原因是多层次的。

第一,禅与茶的结合主要取决于茶的内在本质及它的审美情趣,意思是说“禅”、“茶”本意境相通;第二,由于茶饮的特殊功效(药用等),为他能顺利的进入禅寺提供了便利条件。

同时,“禅茶一味”现象与中国佛教的传入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众所周知,一种外来的文化要想在当地获得生存与发展,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同当地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当时的禅宗属中国化最彻底的一种教派了,只有中国化的佛教禅宗出现之后,禅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的结合才有了萌芽。

中国茶道与禅文化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禅文化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禅文化的关系中国茶道与禅文化是两个融合在一起的传统文化,它们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追求。

茶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而禅文化则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茶道与禅文化之间的关系,从茶与禅的起源、共同修行、表达精神追求等方面进行展开。

一、茶与禅的起源茶与禅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历史。

茶的起源在中国西南地区,由中国人民发现和利用。

在古代,茶被当作草药具有药用价值,后来逐渐发展成为饮品。

而禅宗则是佛教在中国的一支,最早由达摩祖师传入中国。

茶道与禅宗在唐代达到了发展的高峰,互为影响。

佛教寺庙开始在茶园附近种植茶树,僧众将茶叶用于修行之中。

二、茶道与禅的共同修行茶道和禅修都有着共同的修行方式和精神追求。

茶道强调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对自然的敬畏,禅修也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超脱。

无论是品茶还是禅修,都需要释放杂念,集中注意力,以达到内心的平静与体验当下的境界。

茶道中的“四忘”,即忘却名利、忘却杂念、忘却过去、忘却未来,与禅修的精神内涵相通。

茶道饮茶的过程也类似于禅修的打坐,都是通过专注的姿势和动作来达到心灵的宁静。

三、茶道与禅的精神追求茶道和禅都追求着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追求的是心灵的慰藉和平静。

茶道通过品茶,感受茶香、观察水色和器物的美感,以此来陶冶心性,提升生活品质。

茶道中的自然精神与禅宗强调的“顿悟”相契合,都是通过静心、净化思想来获得心灵上的满足与放松。

茶道和禅修一样,都强调对自然的敬畏,通过茶与自然的结合来领悟生命的真谛,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茶道和禅文化在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渊源,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追求和精神追求。

茶道以其独特的仪式和艺术形式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和参与,而禅文化则以其深远的思想影响和修行方式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茶道与禅文化相互借鉴、相互融合,使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更为丰富的内涵。

总结:中国茶道与禅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

和平寺禅茶——太湖禅茶的前世今生

和平寺禅茶——太湖禅茶的前世今生

太湖禅茶的前世今生中国是茶的原产地,是茶叶的故乡。

虽然地球上拥有茶树植物已达七八千万年的漫长历史,但茶被人类所发现和利用却仅有四五千年。

《茶经》云:“茶之为饮,发平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已有茶的记载,西汉末年“武阳买茶”是茶的初级贸易形式,但先秦到魏晋南北朝对饮茶的认识主要限于药用,后来逐渐为皇室贵族特有的祭祀、养生饮料,至晋隋,由于僧侣增多,佛教兴盛,把饮茶看成某种精神旨趣的倾向逐步萌芽。

饮茶风尚由南向北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向民间普及,饮茶习惯几乎同时代开始产生,距今约一千六百年历史。

茶从皇室贵族一路走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爱和重视。

安徽的太湖人喜茶、爱茶,而且十分敬重茶。

从古到今,太湖县内广为流传着“浪费一点黄茶三分罪,三点黄茶罪不轻”的警语,老人们还说茶渣子不能倒在人踩的路上,否则是对茶神的不敬。

茶被作为迎客和馈赠的最佳礼品,贵客临门,奉热茶上前。

有事求人,提上香茶馈赠。

太湖人为何如此看重茶呢?除了茶本身价值外,太湖茶一开始就与佛教禅宗有着不解之缘,太湖的禅与茶相伴而生。

公元561年,年逾古稀的慧可大师离开嵩山少林,跋涉千里来到豫州晋熙郡所属的太湖左县狮子山(今太湖县花亭湖狮子山景区),在其山腰的葫芦石旁弘扬佛法,参禅说法达31年之久。

慧可大师常采山中青茶亲自制之,且广栽茶树,并教导僧众栽茶树,开创了“禅农一体”的一代宗风。

建立了“即心即佛”的禅宗思想体系。

自唐五代至宋,先后有正德、真际、圆通、清晓等高僧相继推动太湖禅茶的发展。

在佛教禅宗昌盛的年月,僧众们不但饮茶,而且广栽茶树,禅农一体,“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僧人喜茶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因为僧人打坐禅定前,饮清茶有提神、清脑等功效,可防止打坐中昏沉、掉举等不良情况的出现。

另外,佛教有“禅遍一切处”,“佛性不离当下”的思想,禅茶蕴含着儒家的正气、道家的清气、佛家的和气、茶的雅气。

禅的精神在于悟,茶的精神在于雅,悟返迷途,雅而脱俗。

禅茶文化历史

禅茶文化历史

禅茶文化历史禅茶无味――茶禅一味的本来面目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

禅是一种境界,讲求『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

『茶禅一味。

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

公元前52年,道家学派人物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

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

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他寺院出身,三岁时就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

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

唐代南禅宗系统禅僧也注重饮茶。

唐末五代时期,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

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

”赵州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答:“不曾到。

”赵州曰:“吃茶去”。

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著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

至今圆悟的手书原迹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

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名其曰“茶汤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禅茶文化的历史起源禅茶是指寺院僧人种植、采制、饮用的茶。

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

禅是一种境界。

讲求的“禅茶一味”,“禅”是心悟,“茶”是物质的灵芽,“一味”就是心与茶、心与心的相通。

中国禅茶文化精神概括为“正、清、和、雅”。

“茶禅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也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茶与禅本是两种文化,在其各自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发生接触并逐渐相互渗入、相互影响,最终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形式,即禅茶文化。

公元前52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吴理真因此被敬为茶祖。

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在蒙顶山脱发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被尊称为甘露禅师。

唐代人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记录北宗禅习茶的情景“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人陆羽被世人尊称为茶圣,寺院出身,三岁时就被禅师收养,从小练得一手采制、煮茶的高超技艺。

他撰写的《茶经》记述了茶的历史、种植、加工以及茶具、品茶习俗等。

唐代南禅宗系统禅僧也注重饮茶。

唐末五代,河北赵州禅师以“吃茶去”的机锋接引弟子。

据《景德传灯录》卷十记载,赵州问新到僧:“曾到此间么?”僧答:“曾到”。

赵州曰:“吃茶去。

”又问僧,僧答:“不曾到”。

赵州曰:“吃茶去”。

这就是禅宗历史上著名的“赵州吃茶去”公案。

宋代著名禅师圆悟克勤,在湖南夹山著就禅宗第一书《碧岩录》并悟出禅茶一味之道。

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将其馈赠参学的日本弟子荣西。

至今圆悟手书原迹仍被收藏在日本奈良大德寺,日本茶道因此也有“茶禅一味”的说法。

唐宋禅寺中专门设有“茶寮”,以供僧人吃茶;在诸寮舍司煎点茶的设有专门的职位,称为“茶头”。

丛林规则要求每日在佛前、祖前、灵前供茶;新住持晋山,也有点茶、点汤仪式;甚至还有专门以茶汤开筵的,美名其曰“茶汤会”。

日本禅寺的庭院也有“茶亭”、“茶寮”茶亭建筑雅致,环境清幽,是我国禅寺“茶堂”“茶寮”在日本的发展。

可以说中国品茶之风始于寺院,盛行于寺院,唐宋之后,品茶之风更盛。

然后普及到文人、士大夫、皇宫贵族,直至广泛的社会大众。

一禅茶与八正道泡茶、喝茶,可以说与修行佛陀的教诲“八正道”一致。

因为泡茶时,要以正念、正定的心境,集中精神才有好的色、香、味。

此外,静静地喝茶的态度,也类似于坐禅修行法。

有句话说:“茶禅一味”即喝茶和修禅是一个味道。

八正道的解释有两种含义:一是世间的八正道,即是正确生活的一种标准。

二是出世间的八正道,是修习智慧解脱道之修行者所应遵行的生活标准。

因此可以这么说,八正道是任何修学佛法之佛弟子皆应完成的生活方式和修行态度,唯有依八正道才能真正净化修行者的身心。

它是一条通过德行(戒)、理性(慧)与精神净化(禅定)而走向体证世间及实相的路径。

所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命、正念、正定为八正道。

①正见:正确的知识和见解就是正见,反之为邪见。

世俗生活中的正见是指一些正确经验所积累的知识、善良的心肠,理性恪守的情操,通过名称、标志及事物的相貌与形状而产生的一种分辨体系,有一定的相对性。

出世间的正见指依教义保持慧照分明,见理正确。

但根本上讲,出世间正见则只有在明心见性后的人才会真正拥有,只有通过修习正确的禅定及放下一切杂念与染著后才能生起。

②正思维:没有贪、嗔、痴等烦恼的情况下,依正见观察、思维,如理地作出决定的过程和状态,所以正思维又称为正欲或正志,也只有由正思维才能做出正确之身口意三业的行为。

比如脑海里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等,都是正思维的表现。

出世间的正思维则指依佛学义理作想作观,利于我们断惑证真。

在品茶时,应该暂时放下世间名利、是非人我,以一颗谦虚的心、无染的心来品茶。

③正语:不撒谎,不花言巧语,不搬弄是非,不发表引起两者间的憎恨、敌意及不和之言论,不粗恶口骂人,不苛刻、酷毒之讽刺,不作无意义之空谈。

等等就是正语。

所谓直心为道场,修行人须光明磊落、坦荡荡、和蔼可亲地说话做事。

出世间正语要求较严,不专心修道四处游说、行咒术、算卜、仰观星宿等言辞即是没做到正语。

品茶时当然不可论及东家长西家短的是非以及谈论与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无关的事情。

④正业:不违法,不侵害一切众生利益的行为和职业等就是正业。

修道时修无漏慧,住于清净梵行之中,在行住坐卧中正念而住也为正业。

日常生活中,比如我们从事赌、淫、盗、猎、宰屠、毒品、军火买卖等都为邪业。

而且这个盗很广义,我们占小便宜,甚致偷税漏税都是盗。

因此,凡不属于我们的利益我们硬要占为己有都为盗。

禅茶人当然要坚守正业。

⑤正命:以合法不损害众生利益的谋生方式来维持生命,乃至不贩卖众生、军火、杀生器具、毒品或嫖赌等行为或行业都为正命的一种体现。

若是出家人,则是如法修行,如法求衣服、饮食、坐卧具、病缘医药,不贪图供养等为正命。

⑥正精进:如法认真地修行等都为正精进。

反之为邪精进。

佛门将木鱼视为法器之一,认为鱼昼夜都不合眼,因此用木制成鱼形,以敲击木鱼警戒僧众昼夜思道,努力修行,这就是正精进的表现。

吃茶就老老实实吃茶,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一门深入。

⑦正念:以世间法来说,不生邪恶之心念,称为正念,反之则是邪念。

以修行来说,即是忆念正法,生出信持正法的念头,念经、念佛、念佛咒等都为正念,否则即是失去了正念。

在高层次修法中,哪怕有不行善和犯恶的心念也为失去正念。

时时刻刻不离禅茶之“平常心”。

⑧正定:日常生活中,信守正念,不为外境诱惑而沉论、迷失也为正定。

对于修行而言,对境无心即是正定,正确的禅定是我们转识成智的有力保障(由定发慧)。

外道气功也修禅定,有的则很可能是邪定(易走弯路或走火入魔)。

修习正定者才有开启大智慧的无上果报。

二禅茶与清净心清净心,即无垢无染、无贪无嗔、无痴无恼、无怨无忧、无系无缚的空灵自在、湛寂明澈、圆融无住的纯净妙心。

也就是离烦恼之迷惘,即般若之明净,止暗昧之沉沦,登菩提之逍遥。

有了清净心,则失意事来能治之以忍,快心事来能视之以淡,荣宠事来能置之以让,怨恨事来能安之以忍,烦乱事来能处之以静,忧悲事来能平之以稳……品茶就是需要清净心,禅茶首先要“静”然后再进入“净”;“静”者歇却狂心,“净”者一尘不染。

我们经常听到佛教的朋友们说发心,一般所说的发心,不外乎出点钱出点力,这是发小的心。

经典上说发菩提心,什么是发菩提心?大彻大悟而成佛,这是真发心。

发菩提心又叫发大悲心,真开悟了,才可以无我,才可以牺牲自我度一切众生。

大悲心是菩提心的行用,菩提心是大悲心的体,那么,菩提心的相呢?就是‘圆觉经’所讲的清净心。

诸大菩萨虽然大大慈大悲中,自性却是清清净净。

菩提者觉悟也,悟了道,得了清净心,才进入大慈大悲菩萨道。

发了清净心又什么好处?可以远离诸病。

什么病?头疼、牙痛、胃痛、心脏病、肝脏病、肾脏病,这些是肉体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所引起有形的病,还有属于心理无形的病,诸如一切烦恼,一切希求,一切妄想,贪、嗔、痴、慢、疑....等等都是病。

宋代慈明禅师喜欢呵佛骂祖,骂人是他的教育法,他的骂是出了名的,他的佛法可也了不起。

当时的驸马爷是他的同参道友,也参禅开悟了的,临死前,写封信给慈明,告诉他要走了。

慈明乘船赶去,驸马等他一到,两人谈了几句就走了。

慈明禅师在回程的船上,突然中风,嘴巴歪斜。

他的徒弟急得不得了,说:“师父啊!您是悟了道的一代大师,现在嘴巴歪了,回去怎么见人?”这位师父平日爱骂人,呵佛骂祖惯了,现在果报来了,嘴巴都骂歪了,这怎么办?慈明禅师说:“别急!不用担心!”然后双手托住下巴,用力一扭,说:“你看!这不就好了!”果然嘴就不歪了。

大家想一想慈明何以有此本事?三禅茶与六和敬禅茶的“和”就是六和敬,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

(一)、身和同住大家同住在一起,必须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大家在一起品茶修行,必须做到互相包容。

(二)、口和无诤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要说爱语、柔软语、正语、真实语、实义语。

把握说话五原则:1、仔细聆听,想了再说;2、语音清楚,语词恰当;3、语气温和,态度诚恳;4、内容丰富,幽默风趣;5、不说他过,紧守秘密。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谦和礼貌,悦耳可爱,不宜恶口粗声,引人不快,以致发生争吵的事件。

(三)、意和同悦心是一切行为、语言的基础。

有什么样的心,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语言,进而形成什么样的世界。

佛弟子端心正意,一心正念。

以戒定慧三学调伏自心,以出离心解脱烦恼,以菩提心自利利他,以六度心和四无量心广度众生。

日用平常保持精进心、至诚心、深心、发愿回向心、大慈大悲心、大智心、大愿心、平等心、同理心、光明心、自在心、空心、信心、柔软心、清净心、通达心。

面对一切人事物时,于内心作意欣乐:广大意乐、长时意乐、欢喜意乐、荷恩意乐、大志意乐、纯善意乐。

大家在一起品茶,必须要做到意业清净,即要有善良的用意,坦白的胸怀,有值得欢心快意的事,要大家一起分享,不要为求个人的欢乐而不顾大众的欢乐,或把个人的快乐建筑在大众的痛苦之上。

(四)、戒和同修戒是无上菩提本,百善戒为先。

戒是定慧二学的根本,无戒则定慧彷佛盖在沙滩上的高楼,容易倒坍。

无规矩不足以成方圆,戒律乃是维持教团的柱石,目的都是在消极止恶和积极行善,只有遵守了禅茶的仪规才能更好的进入“禅茶一味”的境界。

(五)、见和同解知见决定一个人或团体的走向与成败,佛教最重正知正见。

但随着佛教二千五百余年的发展,不同宗派传承发展出各自的知见,佛弟子宜全盘了解,不应北传讥南传为小乘,南传否定北传为非佛说,密教斥显教为不究竟,应该互相包容。

而作为禅茶文化的研究大家都应该抱着一个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目的。

(六)、利和同均大家所获得的利益,包括财利和法利。

不论是经济上的财利,或知识上的法利,必须要大家平均分配,平等享受,不因厚此薄彼,使之发生利害冲突,或养成营私肥己的恶习,不能使教财成为公产,致引起争权夺利的纠纷,会影响到教团的破产。

不仅大家一起品尝禅茶甘露而且还要分享禅茶带给大家的法喜。

四禅茶与雅正确,合乎规范是名为雅;情趣高尚、超凡脱俗、意趣深远、正而不邪都是“雅”;富贵不矜、贫贱不卑、出淤泥不染、做而无做、无做而做是谓高雅。

古今茶人无不以品茗谈心为雅事,以茶人啜客为雅士,“雅”对中国茶文化影响最深。

禅之精神在于悟,茶之意境在于雅,茶承禅意,禅存茶中,把茶的内在精神体验用语言和艺术表现出来就是“雅”,而“雅”所蕴涵的茶的无限“真谛”是需要“吃茶去”才能体验的。

而作为“禅茶一味”的禅茶必须是传统的茶之雅与对佛法的领悟的有机结合。

禅茶之旨趣就是借“雅”来体悟佛法之空性。

宇宙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类自身在内它的本体都是四大所成,即地、水、火、风这四大所成,在禅茶茶道中四大均有所表,即茶具表地大,沏茶之水表水大,给茶水加温之热力表火大,行茶道之动作或品茶表风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